采油工程课程设计-实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 录

1.设计基础数据

井深:2000m 套管内径:0.124m 油层静压:18 MPa 油层温度:90℃ 恒温层温度:16℃ 地面脱气油粘度:30mPa.s 油相对密度:0.84 气相对密度: 0.76 水相对密度:1.0 油饱和压力:10MPa 含水率:0.4 套压:0.5MPa 油压:1MPa

生产气油比:50m 3/m 3 原产液量(测试点):30t/d

原井底流压(测试点):12MPa (根据测试液面计算得到) 抽油机型号:CYJ10353HB 配产量:50t/d

泵径:44mm(如果产量低,而泵径改为56mm ,38mm) 冲程:3m 冲次;6rpm 沉没压力:3MPa 电机额定功率:37kw

2.具体设计及计算步骤

(1)根据测试点数据计算IPR 曲线

1采液指数计算

已知一个测试点;wftest p =12MPa 、test q =30d/t 和饱和压力

b p =10MPa 及油藏

压力p =18MPa 。

已知b wftest p p ≥则wftest

test

p p q j -=

=5

)(b r b p p j q -⋅==40d/t

8

.1max b

b o p j q q ⋅+

==67.8d/t 2某一产量 t

q 下的流压

wf

p

)(b t t p p j q -=

8

.1b

b omzx jp q q +

=1)若b t q q <<0则 j

q p p t

r wf -

= 2)若max o t b q q q <<则按流压加权平均进行推导得; ])(80811[)1(125.0)(max 1

1b

o b t b w w wf q q q q p f j q p f p ---+--+-

= 3)若t omzx q q <,则综合IPR 曲线的斜率可近似常数。 j

f q q j q p f p w omzx t omzx r w wf )

98)(()(----

= 3利用IPR 曲线,由给定的配产量计算对应的井底流压。

(2)井筒多相管流计算

井筒多相管流计算包括两部分:(1)由井底向上计算至泵入口处,(20分);(2)油管内由井口向下计算至泵出口处,(20分)。

1)由井底向上计算至泵入口处,计算下泵深度Lp 。采用深度增量迭代方法,首先估算迭代深度。在本设计中为了减小工作量,采用只迭代一次的方法。计算井筒多相管流时,首先计算井筒温度场、流体物性参数,然后利用Orkiszewski 方法判断流型,进行压力梯度计算,最后计算出深度增量和下泵深度Lp 。

据经验公式计算沿井筒的温度分布: []

)(1L H B ATA ATA o

r o ATA e L B H

B t t t t -⨯--+⨯⨯⨯-+

= (24)

)

1(2W P

ATA F G K B +⨯⨯=

π

1000

4246.51573.11

G P e

K -⨯+=

24

1000

⨯=

L Q G =1250 1000

4246.51573.11

G P e

K -⨯+=

=

式中,L Q ——油井产液量,t/d ; w F ——重量含水率,小数;

o t ——恒温层温度,℃;

r t ——油层温度,℃;

H ——油层中部温度,m ;

L ——井筒中任意点深度,m 。

2)由井口向下计算至泵出口处,计算泵排出口压力P Z 。采用压力增量迭代方法,首先估算迭代压力。同样为了减小工作量,也采用只迭代一次的方法。计算井筒多相管流时,首先计算井筒温度场、流体物性参数,然后利用Orkiszewski 方法判断流型,进行压力梯度计算,最后计算出压力增量和泵排出口压力P Z 。

(3)悬点载荷及抽油杆柱设计计算 (10分)

主要包括悬点最大、最小载荷计算、杆应力范围比等计算,为了减小计算工作量,杆柱设计采用单级杆设计(19mm )。 (4)抽油机校核计算(10分)

主要包括最大扭矩计算、需要电机功率计算。

(5)泵效计算(15分)

主要包括泵理论排量、冲程损失系数、泵充满系数、漏失量及实际泵产量和泵效计算。

(6)举升效率计算(15分)

主要包括液柱载荷、光杆功率、水力功率、地面效率、井下效率及系统总效率的计算。

(3)悬点载荷及抽油杆柱设计计算

(4)抽油机校核计算

(5)泵效计算

(6)举升效率计算

3.设计计算总结果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