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讲案
文言文阅读综合测试(原卷版)-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文言文阅读综合测试(原卷版)-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https://img.taocdn.com/s3/m/c2b264ff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ec.png)
文言文阅读综合测试(原卷版)(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6分)A.疏,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奏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意思相同。
B.图,打主意,与《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中的“图”意思不相同。
C.遗,送,与《师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中的“遗”意思不相同。
D.咸,都,与《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中的“咸”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吕蒙有忧患意识,他深知关羽作战勇武,历来觊觎东吴,其军队驻扎在长江上游,日久必定对东吴不利,于是谋划对其动手。
B.吕蒙治军严明,他严令部众不得冒犯百姓,索取钱物,还下令将城中府库的财宝贴上封条,并不启用,只等孙权来后再作处理。
C.吕蒙将关羽设置在江边的哨兵尽数捕获,并严密封锁消息,关羽对此毫无所知,还在带兵回奔南郡时多次派人向吕蒙询问消息。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大意失荆州”这一历史事件,关羽因轻信陆逊对他的推崇,而把南郡守军陆续调往樊城是他“大意”的表现之一。
【注】①爱书;古代记录囚犯供词的文书。
材料二:陈选自幼端悉寡言笑,以圣贤自期。
天顺四年会试..第一,成进士。
授御史,巡按江西,尽黜贪残吏。
广寇流入赣州,奏闻,不待报,遣兵平之。
宪宗即位,尝劾尚书马昂、侍郎吴复等。
言虽不尽行,一时惮其风采。
以母丧离任,行李萧然,车一辆而已。
士民号泣而送,为立生祠。
久之,进按察使,决遣轻系数百人,重因多所平反,囹圄..为空。
治尚简易,独于赃吏无所假。
二十一年语减省贡献,而市舶中官韦眷奏乞均摇户六十人添办方物。
选持语书争,帝命与其半,眷由是怒选。
番人马力麻诡称苏门答刺使臣欲入贡,私市易。
眷利其厚贿,将许之,选立逐之去。
眷憾选甚。
(节选自《明史·陈选传》)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非也A人B臣觐君C服D视其品E秩F于G御史H何居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夺情,指古代官员遭父母之丧,但丧期未满而强使出仕。
【讲练测】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温习 专题十二 文言文分析综合练案(含解析)(1)
![【讲练测】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温习 专题十二 文言文分析综合练案(含解析)(1)](https://img.taocdn.com/s3/m/3cc80a47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58.png)
【讲练测】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温习专题十二文言文分析综合练案(含解析)☞基础题一、(13届海南省海口市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拜住,安童孙也。
至大二年,袭为宿卫长。
英宗在东宫,问宿卫之臣于左右,咸称拜住贤。
遣使召之,欲与语。
拜住谓使者曰:“嫌疑之际,君子所慎。
我长天子宿卫而与东宫私相往来,我固得罪,岂太子福耶?”竟不往。
至治元年正月,帝欲结彩楼于禁中,元夕张灯设宴。
时居先帝丧,参议张养浩上疏,拜住谓当进谏,即袖其疏入奏,帝悦而止,仍赐养浩帛,以旌直言。
三月,从幸上都,帝以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欲更广之。
奏曰:“陛下初登大宝,不求民瘼,而遽兴大役以妨务农,恐失民望。
”从之。
帝尝谓拜住曰:“朕委卿以大任者,以乃祖安童相.世祖克成善治也。
”时右丞相铁木迭儿屡杀大臣,鬻狱卖官,广立朋党,凡不附己者必以事去之。
尤恶平章王毅,右丞高昉。
因京诸仓粮储失陷,欲奏诛之。
拜住密言于帝:“论道经邦,宰相事也。
以金谷细务责.之,可乎?”帝然之,俱得不死。
铁木迭儿复引.参知政事张思明为左丞以助己。
思明忌拜住方正,谋中害之。
左右得其情,乘间以告,且请备之。
拜住曰:“大臣协和,国之利也。
今以右相仇我,我求报之,非特吾二人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
汝辈毋复言。
”夏六月,拜住以海运粮视.世祖时顿增数倍,今江南民力困极,而京仓充满,奏请岁减二十万石,帝遂免之。
时铁木迭儿过恶日彰,拜住悉以奏闻。
上悟,夺其官。
奸党铁失等甚惧,乃生异谋。
晋王也孙帖木儿时镇北边,铁失潜遣人至王所,告以逆谋,约事成推王为帝。
王命囚之,遣使赴上都告变。
未至,车驾南还,次南坡,铁失等夜以所领阿速卫兵为外应,杀拜住,遂弑帝于行幄。
晋王即位,铁失等伏诛。
诏有司备仪卫,百官耆宿前导,舆拜住画相于海云寺,大作佛事。
观者万数,无不叹惜泣下。
4.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以乃祖安童相.世祖克成善治也相:辅助B.以金谷细务责.之责:责罚C.铁木迭儿复引.参知政事张思明为左丞以助己引:推荐D.拜住以海运粮视.世祖时顿增数倍视:观看【答案】D【解析】视:对照,与……比。
新教材专题集训二十九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群文阅读文官类课件
![新教材专题集训二十九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群文阅读文官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e34cdf5a8114431b80dd82d.png)
【解析】选C。“也用作皇帝和诸侯的代称”错误。“乘舆”在古代可用作皇 帝的代称,不能用作诸侯的代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张释之颇有才华,赢得皇帝青睐。起初他久宦而不能得到升迁,就想要辞职, 但因有德行和才能而被中郎将袁盎推荐,在朝堂上议论秦汉之事获皇帝夸赞。 B.张释之思虑周全,颇有为政智慧。他跟从皇帝登临虎圈,啬夫善于答对,代替 上林尉回答皇帝的问话,皇帝想提拔啬夫,他认为不妥,请皇帝慎重做决定。 C.张释之刚正不阿,敢于弹劾太子。太子与梁王乘车入朝时,到了司马门没有 按照规定下车,他没能阻止太子、梁王进宫,就以不敬之罪弹劾他们。 D.张释之照章办事,坚持依法量刑。皇帝出巡,有人突然从桥下跑出,使皇帝所 乘坐车驾的马受惊,皇帝想严惩那个人,他却坚持按照法律条文只处以罚金。
【解析】选B。“明成祖答应了,并准备让方孝孺草拟诏书”说法错误,明成祖 答应不杀方孝孺是明成祖发兵北平时的事,让方孝孺草拟诏书是明成祖攻破都 城后的事,两件事不是在同一个时间点发生的,不能混为一谈。
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
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
后得入。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 尉。释之治问。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释之曰:“法者天子所
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
答案:(1)张释之朝见完毕后,趁机上前陈述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建议。汉文帝 说:“不要过分高谈阔论,要使得当今可以施行。”(关键词“既”“便宜”“高 论”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却要再加 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了。(关键词“公共”“重”“信”各1分,句 子大意1分。)
最新文言文阅读训练——孟母戒子讲课教案
![最新文言文阅读训练——孟母戒子讲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08666e998fcc22bcd10dab.png)
孟母戒子原文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
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④。
其母知其諠⑤也,呼而问之:“何⑥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⑦”其母引⑧刀裂⑨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
自是之后⑩,孟子不复諠矣。
(《韩诗外传》)注释①诵:背诵。
②方织:正在织布。
方,正。
③辍(chuò)然终止:突然终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④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
⑤諠(xuān):因分心而遗忘。
⑥何为:为什么⑦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
⑧引:拿来。
⑨裂:割断。
⑩自是之后:从此之后。
译文孟子年少的时候,有一次他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织布。
孟子(受其影响)突然停止,过了一会儿接着再背诵下去。
(发现这种情况)孟子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要在中间停顿?”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
”(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说:“这个织物割断了,能够再接上去吗?”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孟子名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创始人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亚圣”。
有关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下来还有的还有“孟母三迁”在孟母身上集中展现了中国妇女的克勤克俭,坚守志节的高尚情操,以及在教育孩子中注重“言教”和“身教”的智慧。
阅读提示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能半途而废;父母教育孩子要用适当的方式,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阅读训练1、解释各组中黑体词的含义。
①孟子辍然中止()②呼而问之:“何为中止?”()③处士笑而然之()④何有于我哉?()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失:()②此:()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A、呼而问之B、以此戒之C、多作自能见之D、自是之后4.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字。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课件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a3b25b46bec0975f465e29e.png)
洎庄宗都洛阳,召为翰林学士。三年,魏王继发征蜀,请为 都统判官,时物议以蜀险阻,未可长驱,郭崇韬问计于愚,愚曰: “如闻蜀人厌其主荒恣,仓卒必不为用。宜乘其人二三,风驰电 击,彼必破胆,安能守险。”及前军至固镇,收军食十五万斛, 崇韬喜,谓愚曰:“公能料事,吾军济矣!”招讨判官陈乂至宝 鸡,称疾乞留在后。愚厉声曰:“陈乂见利则进,惧难则止。今 大军涉险,人心易惑,正可斩之以徇。”由是军人无迟留者。是 时,军书羽檄,皆出其手。 明宗即位,拜中书侍郎、平章事。长兴季年,秦王恣横,权 要之臣,避祸不暇,邦之存亡,无敢言者。愚性刚介,往往形言, 然人无唱和者。愚初不治第,既命为相,官借延宾馆居之。尝有 疾,诏近臣宣谕,延之中堂,见其败越敝席,四壁萧然。明宗特 赐帷帐茵褥。 清泰二年秋,愚已婴疾,累表乞骸,不允,卒于位。
小结:翻译,最能体现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翻译时
一定要注意前后文,准确理解是准确翻译的前提。 在翻译标准“信、达、雅”的要求下,运用好“对、 换、留、删、补、调”等翻译方法。郑重提示:要 关注古汉语特殊的语法现象,稍有疏忽,就可能失 分。
作业:补充翻译文言文句
(1)陛下以家人礼兄,振等私臣也。臣居朝列,与王 无素,安敢谄事。 (2)晋州节度使华温琪在任违法,籍民家财,其家讼 于朝,制使劾之,伏罪。
明宗即位,授予李愚中书侍郎、平章事。长兴末年,秦王放纵专横,权贵重 臣自己逃避祸患还来不及,国家的存亡,无人敢过问。而李愚性情刚烈、正直, 常常表现在言辞上,然而没有响应的人。李愚当初不置办府邸,被任命为相后, 借延宾馆暂居。曾经有疾病,皇帝派宦官到他的住处看望传达皇帝的问候,李愚 请宦官到正室,宦官看见只有一条破旧的毯子和席子,四壁空空荡荡。明宗知道 后特地赐给他帷帐和被褥。 清泰二年秋,李愚已经疾病缠身,多次上表请求告老还乡,皇帝没有答应, 最后死在任上。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讲义练习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讲义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dd42c8bb4cf7ec4afed0fe.png)
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学步骤:课外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
部编版五升六语文阅读讲义:文言文阅读衔接(一)(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五升六语文阅读讲义:文言文阅读衔接(一)(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404b901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a1.png)
【暑假阅读提升】部编版五年级(五升六)文言文阅读衔接讲义(一)班级姓名【考点解读】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方法技巧: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我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例题精析】例: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尊君在不?________②下车引之。
________③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叙写了元方妙答友人的故事,表现元方聪明机智,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说明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的道理.B. 本文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元方聪明机智、不卑不亢的形象跃然纸上。
C. 本文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语言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
D. 本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旨在告诉我们做人要讲信用的道理。
【答案】(1)同“否”;拉、牵拉;回头看(2)①真不是人啊!跟人相约一起走,却丢下他人而离开。
②(你)到中午还不到,这是不守信;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貌。
(3)B【解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不”通假字,通“否”;“引”,拉、牵拉。
(2)重点字词:“期”约定;“委”,丢下;“至”,到达;“信”,诚信。
(3)B项错误。
结合文中元方和友人的对话分析,本文主要采用的是语言描写,故“心理描写”错误。
15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二(全国甲卷地区适用)(解析版)
![15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二(全国甲卷地区适用)(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75eb93b6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ca.png)
“以”为目的连词,连接“常客佩”和“自给”,中间不断开,应在“直给”后边听开,故选J;“精力不倦”中“精力”是主语,“不倦”是谓语,句子完整,应在“不倦”后边断开,故选N。故选DJN。
三月婴儿,轩冕于前,弗知欲也;斧钺在后,弗知恶也;慈母之爱,谕焉。诚也。故诚有诚乃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况于有血气者乎?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听言哀者,不若见其哭也;听言怒者,不若见其斗也。说与治不诚,其动人心不神。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羿、逢蒙:《荀子·正论篇》:“羿、逢蒙者,天下之善射者也。”②繁弱:古良弓名。
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不可为书。”君曰:“何故?”吏对曰:“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宓子敬诺,乃得行其术于亶父。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而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在旁。敢问宓子何以至于此?”孔子曰:“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夫宓子之得行此术也,鲁君后得之也。鲁君后得之者,宓子先有其备也。先有其备,岂遽必哉?此鲁君之贤也。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c33d01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4.png)
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一、2008高考卷面失误分析2008年考纲对文言文阅读的具体阐述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并将这一要求分为“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三个层级,能力层级分别为BcE。
各省市的高考文言文试题,重点考查学生在掌握实词词义、虚词用法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又注意考查学生信息的筛选与提取以及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综合全国2008年高考学生答卷情况,主要存在以下失误1.忽视语境,缺乏分析推断考生不能准确辨析,究其原因,主要是语境意识不强,不能根据上下文推断该词的意思;综合分析能力差,不能从词性、结构、搭配等方面来综合推测;另外,也暴露出部分考生对实词的义项掌握不全面,遇到这些词语时,随意猜测一个了事,不会结合具体语境仔细辨析后再确定。
[例]2008年全国I卷第8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部使者檄刚抚定檄:文告B.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稽:查考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杜:制止考生不能分析句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看不出名词“檄”后带了宾语“刚”(文章主人公廖刚),即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应作“传檄,用檄文征召”来理解,因此无法判断A项是不正确的一项。
正确答案:A。
2.基础不牢,不会以旧推新考生对虚词的基本用法,掌握不准确,特别是一些容易混淆的用法。
另外,对书本上的含有这些虚词的重要句子也不熟悉,不能用已知推未知。
[例]2008年某某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B.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c.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夫六国与奏皆诸侯,其势弱于秦D.使与之游,待之极厚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B项中的第一个“以”,连接的是句子“母夫人老”.为连词,作“因为”讲;第二个“以”则带宾语“之”,为介词,作“因”讲。
一些考生由于对“以“的这些基本用法掌握不好,以致做错。
文言文分析综合公开课教案(精选6篇)
![文言文分析综合公开课教案(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80221c18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9b.png)
文言文分析综合公开课教案(精选6篇)文言文分析综合公开课教案1一、导入新课出示常见的文言文警句:三人行,必有我师。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2、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3、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文写成的。
用文言写出的__就叫文言文。
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1、师范读课文。
2、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3、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
4、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
(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四、读书明理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联系实际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五、练习背诵六、课后扩展教师把以前学过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文言成语故事,印发给学生,练习读文言文,还可以试着背诵一篇。
板书设计:学弈一人专心致志弗若另一人思——射鸿鹄。
文言文分析综合公开课教案2教学目标1、落实《考试说明》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专题22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四)-2023年小升初语文考前精准练(全国版)
![专题22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四)-2023年小升初语文考前精准练(全国版)](https://img.taocdn.com/s3/m/c522b574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33.png)
2023年小升初语文考前精准练专题22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四)真题精练一、(2022·天山区)小古文阅读。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2.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啖_________②欲以清.热也清_________3.翻译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4.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二、(2022·义乌市)阅读理解。
吴起①守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②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俟③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④其能服三军欤(yuú)?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释]①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②止:留住。
③俟:等待。
④宜:应该。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昔.吴起出________②明日..早,令人求故人________③故人来,方与之.食________2.下列句子中,能具体表现吴起守信的句子是_________(多选)A.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B.起曰:“待公而食。
C.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D.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4.读短文,你觉得吴起是一个怎样的人?联系学习生活,你得到什么启发?三、(2022·马山县)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管宁割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
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
宁割席分坐,曰:“予非吾友也。
专题19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一)-2023年小升初语文考前精准练(全国版)
![专题19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一)-2023年小升初语文考前精准练(全国版)](https://img.taocdn.com/s3/m/8c43cd7c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de.png)
2023年小升初语文考前精准练专题19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一)真题精练一、(2022·秦安县)阅读。
人生小幼①人生小幼,精神专利②,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③须早教,勿失机也。
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然人有坎壈④,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注】①节选自《颜氏家训》。
②专利:专一而敏锐。
③固:所以。
④坎壈(lǎn):困顿,不得志。
1.七岁时所学和二十岁以后所学,会有什么不同呢?请用“___”画出相关句子。
2.解释:人生小幼,精神专利。
3.下面诗句表达的意思和选文所讲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D.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二、(2022·遂川县)阅读下面小古文,完成第问题。
猫捕鱼缸中有金鱼,一猫伏①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坠②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
[注释]①伏:趴,脸向下,体前屈;②坠:落,掉下。
1.联系上下文,说说带点字的意思。
①欲捕食之._____②全身皆.湿_____2.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失足坠水中3.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
4.小故事大道理。
下列哪句俗语揭示了猫捕鱼故事的启示?(填序号)A.羊肉没吃到,惹了一身骚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C.东边不亮,西边亮三、(2022·汉川市)阅读下面文言小故事,回答问题。
________王蓝田性急。
尝食鸡子①,以筯(zhù)②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③地。
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jī)④齿碾⑤之,又不得。
瞋(chēn)⑥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niè)⑦破即吐之。
(《世说新语》)[注释]①鸡子:鸡蛋。
②箸:筷子。
③掷:扔。
④屐:木制的鞋,下有齿以防滑。
⑤碾:踩。
⑥瞋:发怒时睁大眼睛。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415fec2e3f5727a4e96212.png)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
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
③弃市:死刑。
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
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答案】(1)B(2)①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
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
(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
B原来;原因。
C好像。
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时时:不时。
专题20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二)-2023年小升初语文考前精准练(全国版)
![专题20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二)-2023年小升初语文考前精准练(全国版)](https://img.taocdn.com/s3/m/2aaaaf02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de.png)
2023年小升初语文考前精准练专题20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二)真题精练一、(2022·昆明)文言文阅读。
王冕好学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田者。
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注释:①诸暨:县名。
今属浙江省。
②牧:放牧。
③蹊:踩踏。
④或:有人。
⑤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⑥曷:为什么。
⑦听:听任。
⑧潜:悄悄地。
⑨执策:拿着书。
1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意思。
1.窃.入学舍()A.偷、盗 B偷偷地,暗地里2.听已,辄.默记()A.就B.果断2.请选出下面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
或牵牛来责蹊田者。
A.有人牵着牛来责怪牛踩坏了庄稼。
B.或者牵着牛来说牛踩坏了庄稼。
3.你认为王冕后来能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的原因是什么?二、(2022·永康市)文言文阅读。
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①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②乎?”平公曰:“安③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闲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④?”平公曰:“善哉!”[注释]①师旷:字子野,春秋时期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②炳烛:点烛。
③安:怎么,哪里。
④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烛照明行走和黑暗中行走,究竟哪个更好呢?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师旷.曰________②臣闻.之________③如.日出之阳________④善哉..________2.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②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3.文中“盲臣安敢戏其君乎”中的“盲臣”指谁?请联系上下文和注释,说说他为什么是“盲臣”。
4.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写下来。
期末专题复习10文言文阅读讲练课件——湖北省黄石市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期末专题复习10文言文阅读讲练课件——湖北省黄石市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6b078e263186bceb18e8bbb7.png)
(1)曹沫者,鲁【人也解,以析勇力】事过鲁庄:公。经过。
未上,会湖南茶寇剽④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慑。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 C.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友正回答说:“我想要借白色的绢学习书法罢了。
C.窃伤计之不详也 伤:担忧
(节选自《B后.汉书郡·寇从恂列众传》/请) 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
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
”⑥于和是 而回不C家同,:.跟和郡从睦父地从亲相兄处众长,/更但请加不以努随力便九地附讲和龄学。主。 之门人/多不悦
今天下初定,国信未宣,使君建节②衔命,以临四方,郡国莫不延颈倾耳,望风归命。
1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张友正从小学习书法,并专心练习。为了购买纸张,他卖掉了价值三百万 钱的别馆。 B.张友正搬离旧居,与染工为邻,是因为染坊里有染过的绢,可以用来练习 书法。 C.苏子瞻应邀到友正家吃饭,看到长案上放置着笔墨纸等,而饭菜放在旁边, 大笑起来。 D.友正、子瞻二人每饮一巡酒,就展开纸张,进行书法创作,酒喝完了,纸 也用完了。 【解析】结合“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可知,友正 要的绢是白色的绢,他是在染工打算染成黑色的白绢上练习书法,故B项错误。
过的了陆很长九一段龄时主间,持听说防新御来的盗博士寇学的习黄义老学社说,,不这遵循个礼明法,智他感的慨安叹息排说:当“即这不得是我到乐陆意学九的啊龄。所有门人弟子的
C.窃伤计之不详也 伤:担忧
专题35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三)-2023年小升初语文真题汇编(全国版)
![专题35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三)-2023年小升初语文真题汇编(全国版)](https://img.taocdn.com/s3/m/53c31f21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27.png)
专题35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三)一、(2022·唐县)文言文阅读。
有父子二人,居山村,营①果园。
父病后,子不勤耕作,园渐荒芜。
一日,父病危,谓②子曰:“园中有金。
”言讫③而逝.。
子翻地寻金,无所得,甚怅然。
而是.年秋,园中葡萄、苹果之属④皆大丰收。
子始悟父言之理。
【注释】①营:经营,管理。
②请:告诉,说。
③讫:完结,终了。
④属:类,类别。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言讫而逝.:_________②而是.年秋:_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不勤耕作,园渐荒芜。
②子始悟父言之理。
3.读了本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二、(2022·上犹县)文言文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_________,_________。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①陷:刺破②或:有的人③何如:怎么样1.在横线处填上原文的内容。
2.“其人弗能应也。
”中“弗”表否定,可理解为“不、无法”;“其”是助词,联系上下文,我知道“其”指的是_________;连词成句,“其人弗能应也”意思是_________。
3.由此句中的“其”,我想起了《守株待兔》“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中的“其”的意思是_________。
4.由此句中“弗”的意思,我推想“自愧弗如”的意思是_________。
5.说话有艺术,推销有技巧。
楚人该怎么说才能把手里的矛与盾都卖出去呢?请你修书一封,给他支支招吧。
楚人:您好!要想把您手里的矛与盾都卖出去,建议您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22·沙河口区)文言文阅读。
读书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①巢穴为休息之所.。
其异②者,能为人言。
惟③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
人不读书,则与禽兽何异?注释:①营:建造。
②异:灵异。
部编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衔接讲义(一)(有答案解析)
![部编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衔接讲义(一)(有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6cfade752ea551811a687be.png)
部编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衔接讲义(一)(有答案解析)【考点解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2、辨析词的古今义。
3.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4.词类活用。
【例题精析】例: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墨子怒耕柱子子墨子怒耕柱子①。
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②,以骥③与牛驾,子将谁策?”耕柱子曰:“将策骥也。
”墨子曰:“何故策骥而非策牛也?”耕柱子曰:“骥足以策。
”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
”耕柱子悟。
(选自《墨子》)【注释】①耕柱子:墨子的门生。
②太行:山名,绵延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大山脉。
③骥:好马。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
①骥足以策________②故怒之________(2)下列选项中,对文中划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 我没有把别人的病治愈吗?B. 难道我就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C. 难道我没有比别人越来越好吗?D. 我没有让别人的伤口愈合吗?(3)子墨子怒耕柱子的原因是“________”(用本文语句回答)(4)读了故事,从耕柱子态度的转变中,你悟出了________ 的道理,在你看来,墨子是一个________的人。
【答案】(1)值得;所以(2)B(3)以子为足以策(4)做人要谦虚,任何时侯都不应该骄傲自满;墨子是一个光明磊落、坦诚直率、有责任心的人。
【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足”这里解释为“值得”。
(2)本题中要注意:愈于人:比别人好。
愈:超过,胜过。
翻译的时候还要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补全,把倒装的成分理顺,疏通语句。
本句正确翻译为:难道我就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故选B。
(3)本题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
疏通文段,理解文意,找出语句“以子为足以策”作答即可。
(4)这篇古文写了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的批评。
耕柱子骄傲自满,自以为还有胜过他人的地方,墨子用马和牛作比的方式,告诫耕柱子,正因为马有能力上太行山,所以要策马。
小学语文文言文强化训练讲解
![小学语文文言文强化训练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a60c6c30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f7.png)
小学语文文言文强化训练讲义姓名成绩知识要点:文言文阅读要点语言运用根本方法训练策略:化难为易情趣相融方法解析讲练结合文言文学习及阅读方法诵读可分四步进展:第一步,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
粗读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再此根底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课文构造。
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
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第二步,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果进展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理解。
第三步,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与节奏。
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情感,把握文章特色。
第四步,鉴赏评价,熟读课文。
这一步主要靠同学们在课后主动进展。
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构造理解。
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诵读时要做到:眼观其义,口读其声,耳听其言,把眼、口、耳、脑都发动起来。
文言文阅读训练. 崂山道士王曰:“每见师行处,墙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
〞道士笑而允之。
乃传以诀,令自咒,毕,呼曰:“入之!〞王面墙不敢入。
又曰:“试入之。
〞王果沉着入,及墙而阻。
道士曰:“俯首骤入,勿逡巡!〞王果去墙数步,奔而入。
虚假设无物,回视果在墙外矣。
大喜,入谢。
1、解释加点字。
王果沉着入.,及.墙而阻。
入: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俯首骤入,勿逡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孔子游春〔节选〕孔子凝望着泗水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乳汁,它好似有德行。
水没有一定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与顺温柔,它好似有情义。
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似有志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讲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
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予不识范文正公。
”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
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
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
然不敢辞者,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长短,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策.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集>叙》)[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
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
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
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
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文化常识]古人在说到年龄的时候,常常不用数字直接表达,而以某种称谓来代替。
一、垂髫(tiáo)。
它指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孩子,男女不分。
《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总角。
它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
上文“轼始总角”,意为苏轼才十来岁。
三、豆蔻。
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四、束发。
指男子十五岁。
五、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
六、而立。
指男子三十岁。
七、不惑。
指男子四十岁。
其他还有“知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等。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奇:感到惊奇。
B.又十三年,乃克.为之克:能够。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兑现、实现。
D.与先主策.曹操、孙权策:驱赶。
【参考答案】D(“策”是“计策、计谋”义的动用,当“制定某计划”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A. B.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C. D.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因.蜀之资以争天下【参考答案】B(而且。
A.把/来,用来。
C.表被动/在。
D.经由、通过/依靠、凭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叙(序)文是写在正文前的文章,这篇叙(序)文以作者自己对范文正公的景仰为主线行文,感情深挚,读来自然而亲切。
B.作者写此文,一来慰藉自己平生未识“公”面之恨,二来满足“自托于门下之士之末”的夙愿,三是颂扬范文正公的功德。
C.作者从“见属为叙”到动笔“为之”,时隔十三年之久,“然不敢辞”,足以体现他对写这篇序文的重视和谨慎的态度。
D.第一段虽用大量文字写作者幼年聪颖好学,求知欲强,但实际上是写范文正在社会上的影响及自己对他的景仰之情。
【参考答案】C(本文是通过叙述自己与范公生平未识的遗憾来表达对范公的敬仰之情,通过想当范公学生的说法抒发对范公的崇拜之情,通过赞扬范公的功绩,说明范公之诗文是由于他“有德”。
C项不妥。
受人之托十三年后才完成,是有其他种种原因。
)4.把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译:(2)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
译:【参考译文】庆历三年,我以童年之龄进入乡校(读书),有一个从京城来的读书人,把山东人石介写的《庆历圣德诗》给我的老师看。
我从旁边偷偷地看,就能背诵那词句,(我)问老师,诗中称颂的十一人是什么人啊。
老师说:“小孩子何必知道他们。
”我说:“(如果)这些人是天上人,就不敢问知了;如果也是人,为什么不可以知道呢?”老师对我的话很感惊奇,于是就把(他们的情况)告诉了我,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之杰。
”当时虽然不全明白,却已暗暗记下了。
嘉祐二年,我才中进士,到了京城,就(碰到)范公去世,安葬以后,墓碑之文流传出来,(我)读着它以至流下泪来,说:“我知道他的为人已十五年了,没有见他一面,难道不是命吗!”这一年我应考及第,才被欧阳公引为知已,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都以待国内杰出人才的礼节待我,说:“遗憾的是您没见到范文正公。
”这以后第三年,经过许郡才认识了范公的二儿子现在的丞相范纯仁。
又过了六年,才在京城见到范公的三儿子范纯礼。
又过了十一年,就与他的小儿子范德孺一起在徐州当官,都是一见如故,并且把范公的遗稿(给我),嘱托我作序。
又过了十三年,才能够写出它来。
呜呼!公的功德不用通过文章就彰显了,您的文章也不需要序就流传天下了,但是不敢推辞的原因,是因为我敬爱您,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
那三杰我都跟他们游学过,而您我唯独不认识,(我)认为(这)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挂名在您的文章中,而自挂名于您门下读书人的未尾,难道不是我过去的心愿吗!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姜太公、管仲、乐毅这一类人,他们的治国方略,是早就在当平民时定下了的,不是从政后才学习的。
淮阴侯韩信在汉中见到汉高祖,评论刘邦、项羽的长处和短处,计划攻取三秦,如同指着手掌(谈论一般地容易),等到辅佐高帝平定天下,他在汉中所说,没有一样不实现的。
诸葛孔明卧于草庐之中,与刘备(共同)制订对付曹操、孙权的计策,规划夺取刘璋(之地),凭借蜀地的资源,来争夺天下,终身不改他的话。
这难道是靠别人口传自己听取,再试探着做,就能侥幸成功的吗?范公在天圣年间,为母居丧时,已有忧念天下达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了万言书来送给宰相(晏殊),天下传诵。
到被任用为将领,拔擢为朝廷官员,考察其平生所做的,没有超出这本书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
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
”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
未久而罢。
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
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
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
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
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遇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
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辽东公翟黑子宠于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
黑子请计于允曰:“主上问我,为首为讳乎?”允曰:“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
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
”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
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曰:“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遂绝于允。
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
允谏曰:“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
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
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
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
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
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
诚圣主所宜思量。
”高宗纳之。
(选自《魏书》,有删节)注:黄中内润:内心高尚,德才深藏不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担笈负书,千里就业就业:求学B. 则亩益三斗益:增加C. 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宠:受宠D.为首为讳乎首:头领【参考答案】D(首:主动坦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世祖引允与.论刑政B.悉以.授民黑子以.览等为亲己C.复何.忧哉何.其不直D.黑子请计于.允曰遂绝于.允【参考答案】 B(均为介词,把。
A.前为动词,给;后为介词,跟、同。
C.前为代词,前置宾语,什么;后为副词,多么。
D.前为介词,向;后为介词,同。
)3.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能说明高允有远见的一组是( )①与论刑政,言甚称旨②遂除田禁,悉以授民③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④竟为世祖所疏⑤非因农隙,不有所兴⑥宜渐致之,不可仓卒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③④⑥【参考答案】D(①非有远见,只是很合世祖的心意;②为世祖所做的事,并非高允远见;③④为预测翟黑子之结果,说明其有远见;⑤为高祖的做法;⑥为有远见。
)4. 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允针对当时禁封良田的弊端,通过数据说明它的危害,说服世祖解除田禁,将良田还给百姓耕种。
B.翟黑子是世祖的宠臣,但他犯了受贿之罪,被高祖发觉。
高允认为如果翟黑子按实际情况回答,承认错误,一定会免于责罚,说明高允是个忠诚明智之人。
C.翟黑子不听高允劝告,听信了崔览、公孙质等人的话,认为高允在诱骗他。
因他向皇上隐瞒罪过,被皇上杀了。
D.郭善明怂恿高宗大建宫殿,高允援古论今,说明大建宫殿的危害,高宗接受了高允的劝谏。
【参考答案】 C(“被皇上杀了”错,原文为“竟为世祖所疏”。
)5.把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
译:(2)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译:【参考译文】高允,字伯恭,渤海郡人。
高允很小就成为孤儿,早熟,有非凡的气度,清河人崔玄伯见到他后极为惊异,赞叹道:“高允内心高尚,德才深藏不露,神情文雅俊朗,如镜子闪光一般,将来必定是一代人杰,只可惜我见不到了。
”十几岁时,为祖父奔丧,回到家乡,把家产交给两个兄弟管理,而自己作了和尚,法名法净。
不久就还俗了。
他生性喜欢文史典籍,身背书籍,远到千里之外拜师求学,学有所成,精通儒家经典和天文历法占卜等,特别喜欢《春秋公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