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银鹰文昌中学夏继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吆喝》教案
山东省高密银鹰中学夏继云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标出段号,了解大意。
(2)了解作者,积累文中相关字词。
(3)了解家乡有代表性的“吆喝”。
二、教学课题:
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萧乾展现的北京街头商贩风格各异,内容有趣的吆喝实际是一种生活底蕴丰厚的文化。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民间文化的生动,并增强传承民间文化的责任感。
学习目标:
1、读吆喝,理请文章思路,品味语言特点。
2、赏吆喝,体会作者情感,传承民俗文化。
三、教材分析:
《吆喝》一文中,作家萧乾饱蘸深情地回忆着自己儿时北京街头的商贩吆喝,充满着对家乡及民间文化的热爱,洋溢着一种保护民间文化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品味京味吆喝的内容、声调、节奏。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对民间文化的喜爱和担忧及期望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提前搜集家乡的“吆喝”。
四、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交流展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侯宝林相声《卖布头》片段,百度搜索/hishow/NJBYNL5M.shtml,创设情境。
(二)检测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招徕.()铁铉.()囿.于()隔阂.()秫秸
..()()
饽.饽()荸荠
..()()..()()卤.煮()馄饨
2、作者简介。
萧乾,原名萧炳乾,蒙古族,、、翻译家。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国在欧洲唯一的战地记者。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抗战胜利者作家纪念碑”。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3、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提到的各种吆喝声,圈点勾画。
(四)合作探究,精彩展示:
4、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向读者一一介绍的?除了吆喝的内容,还介绍了吆
5、赏析品味语言。
这么多的吆喝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用“我以为
6、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
7、学生齐读:
“声音”,是一个记忆,一段感情,一种文化。
据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2006年发起的“声音文化记录”行动调查发现,叫卖声已成为号子、口技之后“城市最濒危的声音”。百度搜索/culture/txt/2008-01/17/content_9547520.htm 8、传承吆喝:
请你结合高密的地方特色创作吆喝,向游客介绍高密。
(提示:内容和腔调)
我们来吆喝高密的民俗三绝;
我们来吆喝高密的特产;
我们来吆喝高密的景点;
……
(六)课堂小结:
民间仍旧存有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但因为保护不及时,许多濒临消失,作为一个有责任感和民族感的人,应尽己所能,做好传承工作,让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加灿烂多姿。
(七)布置作业:
我们家乡的“剪纸”、“泥塑”、“扑灰年画”也是民间文化的瑰宝,了解一下地方为了保护这些传统文化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还有哪些工作迫在眉睫?
板书设计:
丰富多彩
吆喝 抑扬顿挫 喜爱、怀念、传承
合辙押韵
(六)教学反思:
《吆喝》一文内容丰富,但介绍起来有条有理,在理清文章结构时,更多的是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例如过渡段的重要作用,较好地突破了这个重点。文章内容贴近生活,通过开展学生活动,学生品味吆喝,放声吆喝,创造吆喝,点燃了学习的热情。其间,老师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和感情引导,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吆喝”文化的喜爱和和怀念以及隐隐的忧虑。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学生预习结果的精彩展示,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有老师的惯性思维偶尔强制添加于学生,这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都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