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毒性T细胞作用的分子机制04

合集下载

肝细胞损伤的免疫学机制

肝细胞损伤的免疫学机制

肝细胞损伤的免疫学机制1. 前言肝细胞是人体最重要的内脏器官之一,它在人体生命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肝细胞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病毒感染、药物和毒物作用、自身免疫等,导致肝细胞的损伤和死亡。

肝细胞损伤的免疫学机制是一个深入的领域,本文将探讨这一话题。

2. 肝细胞免疫系统肝脏是一个免疫器官,它对于外来病原体具有非常强的免疫反应。

肝细胞表面的细胞膜受体和细胞因子参与了肝细胞和非特异性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

这些免疫细胞包括: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NKT细胞)、疏髓样细胞(dendritic cells),以及各种淋巴细胞如T细胞和B细胞。

3. 肝细胞受到病毒感染的免疫学机制病毒感染是导致肝细胞损伤和肝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肝细胞感染病毒时,会引发多种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因子释放和细胞毒性T淋氨酸(CTL)细胞的激活。

这种免疫反应使得肝细胞受到直接或间接的伤害,导致肝细胞死亡。

4. 肝细胞免疫系统对抗细胞毒性T细胞的机制肝细胞免疫系统可以识别细胞毒性T细胞并在一定程度上挽救肝细胞损伤。

肝细胞表面的MHC-I分子可以识别到CTL上的CD8分子,从而激活CTL。

激活的CTL释放细胞毒素进入肝细胞,导致肝细胞死亡。

然而,肝细胞表面的「类MHC-I-like」CD1d分子和表面上的免疫球蛋白类A(IgA)等免疫分子可以识别并作用于NKT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从而抑制CTL的激活,保护肝细胞,减轻肝细胞死亡。

5. 自身免疫对肝细胞的影响自身免疫是一种因身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而导致对自身健康组织的攻击性反应。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重要的自身免疫病,多发于女性。

这种病是由于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肝细胞视为外来物质而进行攻击,导致肝细胞损伤和死亡。

这种疾病可以通过控制免疫反应来治疗,例如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抗体等药物。

6. 结论总之,肝细胞损伤的免疫学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免疫因素的交互作用。

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肝病。

T细胞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

T细胞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

T细胞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T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其在免疫应答中起着关键作用。

T细胞主要分为两种类型: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

辅助性T细胞(Th细胞)在提供免疫刺激的同时调节免疫应答,而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则直接杀伤感染的细胞。

以下将详细介绍T细胞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

首先,T细胞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是识别和攻击抗原。

抗原是一种能够激活免疫系统并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可以是外源性(例如病原体)或内源性(例如异常细胞)。

当抗原进入机体后,它会被抗原呈递细胞(APC)摄取、加工,并结合自身表面的HLA分子形成复合物。

这个复合物被T细胞识别,并激活相关的免疫应答。

其次,辅助性T细胞在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

当抗原被APC摄取后,它会被加工并结合到APC的MHCII分子上。

这个MHC-II-抗原复合物会被辅助性T细胞上的T细胞受体(TCR)识别。

一旦辅助性T细胞与APC相互作用,T细胞上的CD4分子与APC上的CD80/86分子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免激活信号。

这个信号使得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等。

这些细胞因子能够激活与辅助性T细胞相互作用的其他免疫细胞,如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

接着,T细胞的另一种类型,细胞毒性T细胞,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细胞毒性T细胞主要通过分泌细胞毒素杀伤感染的细胞。

当抗原被识别并结合到T细胞上的TCR时,细胞毒性T细胞激活,并进行扩增。

激活后的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细胞并释放细胞毒素的方式,杀死感染细胞。

此外,细胞毒性T细胞也可以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应答,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

此外,T细胞还具有记忆功能。

一旦机体对一些特定抗原形成了免疫应答,T细胞会记住这个抗原,并形成记忆T细胞。

记忆T细胞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和快速应答能力,能够更加迅速地对再次遭遇相同抗原的威胁做出应答。

除了上述的功能,T细胞还能够调节免疫应答的平衡。

免疫细胞在免疫疗法中的重要作用与机制

免疫细胞在免疫疗法中的重要作用与机制

免疫细胞在免疫疗法中的重要作用与机制引言免疫疗法作为一种新的癌症治疗方法,近年来备受关注。

免疫细胞在免疫疗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机制深受科研人员的关注和探索。

本文将重点探讨免疫细胞在免疫疗法中的作用以及其基本机制。

免疫细胞的类型免疫系统中存在多种类型的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等。

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

•T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在免疫疗法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T细胞可以分为CD4+辅助T细胞和CD8+细胞毒性T细胞。

辅助T细胞通过产生细胞因子来激活其他免疫细胞,如B细胞和巨噬细胞,从而促进免疫应答。

细胞毒性T细胞则可以直接杀伤被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

•B细胞是一种产生抗体的免疫细胞。

在遇到抗原后,B细胞可以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来清除抗原。

B细胞也可以通过呈递抗原给T细胞来参与免疫应答。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是一种与抗体相关的免疫细胞。

NK细胞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和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同时也参与了调节免疫应答的过程。

免疫细胞在免疫疗法中的作用免疫疗法通过激活和增强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和感染。

免疫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免疫疗法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1.免疫细胞激活免疫应答免疫细胞可以通过与抗原结合来激活免疫应答。

当抗原被呈递给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时,免疫细胞会被激活并开始产生细胞因子。

这些细胞因子可以进一步激活其他免疫细胞,如T细胞和B细胞,从而引发免疫应答的级联反应。

2.免疫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和NK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杀伤细胞,它们具有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这些杀伤细胞通过释放毒性物质,如穿孔素和颗粒酶,破坏肿瘤细胞的膜结构,引发细胞凋亡和细胞死亡。

3.免疫细胞调节免疫应答免疫细胞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应答来控制免疫系统的活性。

辅助T细胞可以分泌细胞因子来调节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如增强B细胞的抗体产生和增加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能力。

免疫调节中T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免疫调节中T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免疫调节中T细胞的种类和功能T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一类重要的淋巴细胞,它在免疫调节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根据表面上的CD4和CD8分子表达情况,T细胞可以分为辅助性T细胞(Th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根据它们的功能,它们可以进一步分为不同的亚群。

1.辅助性T细胞(Th细胞):辅助性T细胞主要表达CD4分子,具有辅助性免疫功能,可以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来调节免疫应答,并协调其他免疫细胞的活动。

主要亚群包括:(1)Th1细胞:Th1细胞主要产生IL-2和干扰素-γ(IFN-γ),可协助激活巨噬细胞、活化细胞毒T细胞,并参与细胞免疫应答。

它对细胞内病原体感染起关键作用,如病毒和细胞内寄生虫感染。

(2)Th2细胞:Th2细胞主要产生IL-4、IL-5和IL-13,能够协助B细胞分泌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应答。

它对体内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疾病等免疫应答发挥重要作用。

(3)Th17细胞:Th17细胞主要产生IL-17和IL-22,可协助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化,对于抵抗细菌和真菌感染有重要作用。

它还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如类风湿关节炎和多囊性红斑等。

2.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主要表达CD8分子,具有直接杀伤靶细胞的能力,对于抗击受感染细胞和克隆癌细胞非常重要。

(1)CTL细胞:CTL细胞是细胞免疫应答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受体介导的识别和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消灭受感染细胞、病毒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

CTL细胞具有高度的杀伤性,并通过释放细胞毒素和细胞溶酶体相关的蛋白酶,如穿孔蛋白和粒酶,导致目标细胞的死亡。

(2)记忆T细胞:记忆T细胞是被免疫系统记住的一种T细胞亚群。

它们在初次感染后会生成,然后进入静止状态并分化为存活的记忆T细胞。

这些细胞具有长时间存活的潜力,并在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迅速激活,从而实现更快、更有效地免疫应答。

总体而言,T细胞通过产生和释放不同的细胞因子,以及与其他免疫细胞的交互作用,调节和协调免疫应答。

细胞毒性T细胞对免疫应答的抑制

细胞毒性T细胞对免疫应答的抑制
, ,
细胞 的 一 个 亚群 」

原 的细胞
当 这类 细胞是 专职 抗 原 呈 递 细胞
.
其命 名取 决 于 实 验 系统 的不 同 细胞 克 隆
,
分离 抑 制性 T
或抗 原特 异 性 T 及 B 淋 巴 细胞 时 能 是免 疫反 应 的负 调节
阎力译 自N a
tu
r o
其结 果 很 可
或 确定 其受 体及产 物 的生 化特 性 尚
:
但它 证实
, ,
细胞 才 能识 别非 己 抗 原 其 中 一 类 T 细 胞
十 ( 即c D S T 细
Sh in
o
h
a r a
c D a 枷 胞 表面 标 记
,
胞 )
,

M H C n 类 限制 性 C D .S 细 胞 是更 强 的抑 制物
们 带 有 T 细胞 受 体 子 偶尔 也 与 M H
.
性 T 细胞 的 T 抑制 性 细胞
T Sh in
o
.

ha a r
等 目前 证实 的是

,
:
对 一个 抗 原 之 为
其功能 之 一 是 帮 助 B 细胞 对抗 原 的应
o
4 决 定簇 有特 异 性 的 C D +

CD+ S T 细胞 称
Sh in
h
a r a
等在 N
.
a
t
u r e
杂志 (
3 3 6 卷 z一 月
目标
C D+ s
抑制 免 疫应 答 ( 负 调 节 ) 的 抑制性 细胞 也 可 是 C D 4
, , `

免疫系统对抗真菌感染的分子机制研究

免疫系统对抗真菌感染的分子机制研究

免疫系统对抗真菌感染的分子机制研究引言真菌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尤其对于免疫系统功能受损的个体而言,其风险更为突出。

免疫系统在对抗真菌感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的分子机制调控,保护机体免受真菌侵袭。

本文将就免疫系统对抗真菌感染的分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免疫系统中的主要成分免疫系统由许多不同类型的细胞和分子组成,分为先天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

先天免疫系统是机体固有的防御机制,它通过基本的生理和物理障碍,如皮肤和黏膜屏障,来抵御真菌侵入。

适应性免疫系统则是在遭遇真菌侵袭后逐渐建立的,通过抗原递呈细胞和淋巴细胞以及其产生的抗体对真菌进行特异性识别和清除。

免疫系统对真菌感染的反应当真菌侵入机体后,免疫系统会迅速做出反应。

在先天免疫系统中,巨噬细胞是最重要的效应细胞之一。

巨噬细胞通过识别、吞噬和消化真菌来清除感染源。

与此同时,其他细胞也会参与免疫反应,如自然杀伤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它们通过释放细胞毒素和激活适应性免疫系统,起到重要作用。

适应性免疫系统的反应更为复杂。

当真菌侵入时,它们会通过抗原递呈细胞展示出特异性抗原,激活T细胞和B细胞的免疫应答。

T细胞分为辅助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它们分别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和直接杀伤真菌来对抗感染。

B细胞则产生抗体,与真菌结合并协助其他效应细胞清除感染源。

免疫系统对真菌感染的分子机制先天免疫系统的分子机制免疫系统通过一系列的分子机制对抗真菌感染。

在先天免疫系统中,Toll样受体(TLR)家族是主要的识别受体之一。

TLR家族成员能够识别真菌特异性抗原,通过激活下游信号通路,调控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的活化。

TLR激活后,产生的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能够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促进真菌的清除。

除了TLR家族,NOD样受体(NLR)家族也参与了免疫系统对抗真菌感染的分子机制。

NLR家族成员包括NOD样受体1(NOD1)、NOD样受体2(NOD2)和NLRP3等,它们通过结合细胞内的真菌成分,激活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的活化。

T细胞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及其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

T细胞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及其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

T细胞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及其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T细胞免疫反应是指通过T细胞介导的、针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T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识别、攻击和杀死身体内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T细胞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十分复杂,本文将对其进行探讨,并介绍T细胞免疫反应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

T细胞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T细胞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包括T细胞抗原受体(TCR)与MHC-抗原(peptide)复合物的识别、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及效应分子的释放。

其中,TCR与MHC-抗原(peptide)复合物的识别是T细胞免疫反应的关键步骤。

TCR是一种膜外区域具有抗原结合能力的异源二聚体分子,由α和β两个亚基组成。

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是一种具有抗原呈递功能的分子,能够将抗原肽及其识别者TCR一起呈递给T细胞。

T细胞必须 "看" 到MHC上的抗原肽与其TCR结合才能激活,进而执行免疫功能。

T细胞的活化需要刺激信号,在MHC-抗原复合物介导的TCR信号的同时,还需要共刺激信号的作用。

主要包括受体与配体的结合和信号传导两个阶段。

抗原递呈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如B7、CD40等与T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受体CD28等相互作用,可以协同MHC-抗原复合物介导的TCR信号,最终激活T细胞。

T细胞的活化不仅仅是简单的细胞膜表面分子的表达上升,还包括增殖、分化和效应分子的释放等复杂过程。

T细胞经过活化后能够分化成多个亚群,每个亚群具有不同的功能,包括细胞毒性T细胞(CTL)、辅助T细胞(Th)等。

T细胞分化还会导致效应分子的释放,包括细胞毒素、细胞因子等,这些分子的释放能够加强免疫反应的效力,帮助自身对抗病毒等强烈病原体入侵。

T细胞免疫反应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T细胞免疫反应在治疗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有研究显示,T细胞在识别肿瘤细胞和杀死它们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某些肿瘤细胞会缺乏足够数量的MHC分子,这可能导致T细胞无法识别它们,从而导致肿瘤细胞在体内持续生长。

t细胞表面重要的膜分子及其功能

t细胞表面重要的膜分子及其功能

T细胞是免疫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类细胞,它们在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T细胞表面上的膜分子对其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这些膜分子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T细胞的免疫应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T细胞表面重要的膜分子及其功能进行介绍,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T细胞的免疫应答机制。

一、CD3分子CD3分子是T细胞表面上的一组蛋白质复合物,由ε、δ、γ和ζ四个不同的亚基组成。

它们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结构,与T 细胞受体(TCR)共同构成T细胞受体复合物。

CD3分子的主要功能是传递细胞外信号到细胞内,调控T细胞激活、增殖和分化。

二、CD4分子CD4分子是T细胞表面上的膜蛋白,它主要表达在辅助T细胞表面上。

CD4分子通过其外胞段与MHC-II分子结合,促进T细胞与抗原提呈细胞的相互作用,从而激活T细胞。

CD4分子还能够参与调节T细胞的免疫应答,发挥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

三、CD8分子与CD4分子类似,CD8分子也是T细胞表面上的膜蛋白,主要表达在杀伤性T细胞表面上。

CD8分子通过其外胞段与MHC-I分子结合,促进T细胞与靶细胞的相互作用,从而介导T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CD8分子也参与调节T细胞的免疫应答,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CD28分子CD28分子是T细胞表面上的共刺激分子,与其配体B7分子结合后能够向T细胞传递共刺激信号,从而增强T细胞的活化和功能。

CD28分子在T细胞的初级激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T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功能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五、CTLA-4分子CTLA-4分子是T细胞表面上的抑制性共刺激分子,与其配体B7分子结合后能够向T细胞传递抑制信号,从而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功能。

CTLA-4分子在T细胞免疫调节过程中发挥着负向调控作用,对维持免疫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六、PD-1分子PD-1分子是T细胞表面上的抑制性共刺激分子,与其配体PD-L1和PD-L2结合后能够向T细胞传递抑制信号,从而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功能。

细胞毒性T细胞作用的分子机制

细胞毒性T细胞作用的分子机制

第四章细胞毒性T细胞作用的分子机制免疫系统针对病原所产生的免疫应答分为两大类:以抗体为主体介导的中和细胞外病原体的体液免疫反应和以细胞毒性T细胞(CTL)为主体介导的特异杀伤被感染靶细胞的细胞免疫反应。

其中细胞免疫反应对于彻底地杀灭病原体、清除被感染的“改变”了的自身细胞显得尤为重要。

细胞免疫反应包括NK细胞等介导的非特异性靶细胞杀伤和CTL为主、Th细胞为辅所介导的特异性靶细胞杀伤。

CTL对于被感染细胞的MHC I类分子限制特异性的杀伤是细胞免疫应答的重要内容,其研究对于了解免疫识别、免疫杀伤以及新型疫苗的分子设计都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CTL作用概述CTL即杀伤性T细胞,是一类具有CD8+表面标志、受MHC I类分子限制性杀伤功能的T细胞。

CTL的重要功能是可以特异性地杀伤靶细胞。

CTL介导的靶细胞杀伤的特点是:杀伤受TCR以及MHC I类分子的严格限制。

CTL对靶细胞的杀伤还具有特异性、程序性和快速性的特点。

另外,IL-2和其它一些细胞因子在CTL前体的体外培养和效应CTL的分化诱导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一、CTL的主要生物学功能CTL对感染了病原的靶细胞杀伤构成了细胞免疫的重要部分。

CTL在识别“改变”了的自身细胞,如病毒感染细胞、恶性细胞和移植反应中的移植细胞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人体所有的有核细胞都表达I类MHC分子,因此,CTL原则上可以识别和清除几乎所有改变了的自身细胞。

二、CTL作用的MHC限制性CTL的杀伤作用受MHC严格限制。

CTL在杀伤抗原特异性靶细胞过程中,不识别可溶性抗原或者与非自身MHC I类分子结合的抗原,而只能识别与自身MHC I类分子相联系的特异性抗原多肽。

三、CTL的组成CTL的命名是根据体外与一定比例的特异性靶细胞孵育后杀伤一定百分率的靶细胞这一功能来确定的。

因此,CTL不是一种特定的细胞,而是一个具有特异性杀伤活性的T细胞群体。

在组成上,它包括CD8+T细胞和CD4+T细胞。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肿瘤的识别与治疗-最新年精选文档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肿瘤的识别与治疗-最新年精选文档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肿瘤的识别与治疗-最新年精选文档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肿瘤的识别与治疗近年来肿瘤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研究迅速发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可以特异性识别存在于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多肽(这种识别受MHC-Ⅰ类分子限制),当肿瘤抗原多肽在抗原提呈细胞(APC)的作用下以MHC-肽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被呈递于APC表面时被CTL所识别,同时CTL也被激活增生分化为具有杀瘤活性的CTL,从而特异杀伤肿瘤细胞。

基于这一理论基础,肿瘤抗原的发现以及CTL表位鉴定成为特异性免疫治疗及多肽疫苗研制的重要前提。

细胞免疫尤其是CD8+ CTL 细胞亚群在抗胞内寄生菌、病毒、某些真菌感染及抗肿瘤免疫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内外学者结合CTL的这些特点以及CTL 表位的研究情况,以CTL表位为基础进行疫苗设计,希望能够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CTL免疫应答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

?多肽疫苗是针对T细胞和某些B细胞的免疫表位而设计的。

T细胞识别抗原是靶细胞或抗原呈递细胞MHC-Ⅰ类或Ⅱ类分子呈递的由8~1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

已知HPV-16E6 E7是HPV 相关肿瘤特异性肿瘤排斥抗原,含多个线性B细胞表位、CD4+ T 细胞表位和CD8+ CTL表位,与MHC分子亲和力高,抗原性强,是HPV疫苗设计公认的靶抗原[1];而且在HPV肿瘤细胞中表达的主要是癌蛋白E6 E7,因此对HPV-16 E6 E7的CTL表位进行预测并制备其相应的多肽疫苗是十分有意义的。

同时由于HPV-16 E6 E7 CTL表位可以被HLA-A2、HLA-A3分子递呈,而我国HLA-A2阳性人群高达53%[2],故预测HPV-16E6 E7 HLA-A2限制性表位就更具有现实意义。

本研究采用超基序法与量化基序方案相结合,拟预测由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HLA-A2限制性CTL 表位,为多肽疫苗的研制提供理论基础。

CB6F1小鼠树突状细胞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

CB6F1小鼠树突状细胞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

CB6F1小鼠树突状细胞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CB6F1小鼠树突状细胞(DCs)是一种专门负责抗原递呈和T细胞激活的免疫细胞,其在诱导免疫应答和控制免疫耐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研究表明DCs不仅可以调节T细胞的免疫应答,还能影响T细胞的毒性,包括诱导T细胞毒性(CTL)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杀伤作用。

本文主要介绍CB6F1小鼠DCs诱导CTL细胞毒性的作用。

CTL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其主要作用是杀伤感染体内的病原体或异常细胞,如癌细胞等。

DCs作为抗原递呈细胞,可以通过递呈肿瘤抗原或病原体抗原来诱导CTL的活化和扩增。

实验表明,CB6F1小鼠DCs和T细胞一起培养,可以诱导T细胞活化和扩增,同时还能增强T细胞对靶细胞的毒性作用,即增强CTL细胞的杀伤作用。

DCs诱导CTL细胞毒性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DCs递呈抗原后,会通过共刺激分子(如CD80和CD86)和细胞因子(如IL-12和IL-18)的作用来激活T细胞。

其次,DCs可以通过MHC-I分子递呈抗原给T细胞,增强T细胞对靶细胞的识别和杀伤作用。

此外,DCs还能够分泌诸如CD40L和TNF-α等促进T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细胞因子,从而增强CTL细胞的功能。

除了DCs自身的作用以外,还有其他因素可以影响DCs诱导CTL细胞毒性作用。

例如,某些病原体感染能够抑制DCs激活T细胞的能力,导致CTL细胞功能下降,从而增加病原体的存活率。

此外,调节性T细胞(Treg)等免疫抑制因子也可以抑制DCs的免疫激活作用,从而减弱CTL细胞的杀伤作用。

总之,CB6F1小鼠DCs诱导CTL细胞毒性作用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机制,能够有效地增强T细胞对感染和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未来的研究应该着重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DCs的激活方式和免疫环境,以提高CTL细胞毒性作用的效果,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细胞毒效应机制

细胞毒效应机制

细胞毒效应是在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中,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对带有特异性抗原的细胞或相应的靶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

这种效应在抗病毒感染、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和抗肿瘤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细胞毒效应的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趋化因子作用下向受感染细胞或肿瘤部位聚集。

细胞内的某些细胞器,如细胞骨架系统、高尔基复合体及胞质颗粒等会重新排布和分布,使得细胞毒性T细胞分泌的效应分子在局部浓度很高,从而选择性杀伤靶细胞,而不破坏临近的正常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能对靶细胞进行特异性杀伤,主要是在其细胞浆内形成了许多膜结合的颗粒,这些颗粒包含穿孔素(perforin,成孔蛋白)和颗粒酶(granzyme)等。

穿孔素可对靶细胞打孔,使颗粒酶迅速进入靶细胞胞浆,它进入胞浆后通过激活凋亡相关的酶系统而使靶细胞凋亡。

细胞毒性T细胞也可以通过死亡受体途径等来诱导靶细胞凋亡。

当靶细胞死亡后,病原体暴露,从而有可能被抗体消灭;而T细胞也会继续去寻找下一个目标。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如何杀伤靶细胞?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如何杀伤靶细胞?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如何杀伤靶细胞?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作⽤靶细胞⽰意图教材研究:有时学⽣会问到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如何杀死靶细胞?这个过程其实也很复杂,分为三阶段。

1.效-靶细胞结合细胞毒性T细胞(CD8+T细胞)在外周淋巴组织内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效应CTL),在趋化因⼦作⽤下离开淋巴组织向感染灶集聚。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表达黏附分⼦(如LFA-1、CD2等),可有效结合表达相应受体(ICAM、LFS-3等)的靶细胞。

⼀旦T细胞受体(TCR)遭遇特异性抗原,TCR的激活信号可增强效-靶细胞表⾯黏附分⼦对的亲和⼒,并在细胞接触部位形成紧密、狭⼩的空间,使CTL分泌的⾮特异性效应分⼦集中于此,从⽽选择性杀伤所接触的靶细胞,但不影响邻近正常细胞。

2.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极化CTL的TCR与靶细胞表⾯肽-MHC-I类分⼦复合物特异性结合后,TCR及共受体向效-靶细胞接触部位聚集,导致CTL内亚显微结构极化,即细胞⾻架系统(如肌动蛋⽩、微管)、⾼尔基复合体及胞浆颗粒等均向效-靶细胞接触部位重新排列和分布,从⽽保证CTL分泌的⾮特异性效应分⼦选择性作⽤于所接触的靶细胞。

3.致死性攻击CTL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杀伤靶细胞(如图)。

(1)穿孔素/颗粒酶途径穿孔素(perforin)是储存于胞浆颗粒中的细胞毒素,其⽣物学效应类似于补体激活所形成的膜攻击复合体(MAC)。

穿孔素单体可插⼊靶细胞膜,在钙离⼦存在的情况下,聚合成内径为16nm的孔道,使⽔、电解质迅速进⼊细胞,导致靶细胞崩解。

颗粒酶(granzyme)也是⼀类重要的细胞毒素,属丝氨酸蛋⽩酶。

颗粒酶随CTL脱颗粒⽽出胞,循穿孔素在靶细胞膜所形成的孔道进⼊靶细胞,通过激活凋亡相关的酶系统⽽介导靶细胞凋亡。

(2)TNF与FasL途径效应CTL可分泌TNF-α、TNF-β并表达膜FasL。

这些效应分⼦可分别与靶细胞表⾯TNFR和Fas结合,通过激活胞内Caspase系统,介导靶细胞凋亡。

二CTL细胞的直接杀伤靶细胞作用

二CTL细胞的直接杀伤靶细胞作用

2.细胞调亡特征及其发生机制
(1)细胞调亡的主要特征
凋亡细胞在形态上可见胞膜起泡、胞质紧缩,核染 色质凝聚,细胞碎裂或膜包绕的调亡小体。生化变化表 现为DNA在核小体之间断裂成180~200bp的多重片段。 (2)细胞凋亡发生的主要机制
靶细胞发生凋亡与CTL细胞从释放穿孔素(PF)、颗粒 酶等有关。PF在Ca2+存在下,插入靶细胞膜上,多个PF聚 合成一个空心管道,此时颗粒酶从孔中进入细胞,诱导 凋亡抗原 (Fas) 的表达,后者与 CTL 表面的 FasL( 配体 ) 结 合,激活了内源性DNA内切酶,使核小体断裂,最终导致 细胞死亡。

二、CTL细胞的直接杀伤靶细胞作用
细胞毒性T细胞(CTL)主要作用是直接杀伤靶细胞, 杀伤机制是穿孔素/颗粒酶系统和Fas/FasL系统作用。
1.靶细胞溶解过程
在体外观察CLT杀伤靶细胞过程,可分三个时相: (1) 接触相: CLT 细胞通过 TcR 与靶细胞上抗原 -MHC 复 合体结合,同时还需细胞粘附分子相互配对,此阶段还需 Mg2+和37C,此过程只需作用数分钟。 (2)打击相:CLT细胞粘附在靶细胞后,可见胞质嗜天 青蓝颗粒向靶细胞膜集中,并外吐释放颗粒,约 10min , 靶细胞膜被打成许多小孔。此时相是Ca2+和ATP依赖性的, 微管和微丝要发生收缩。 (3)裂解相:当CTL离开后,靶细胞发生一系列不可逆 变化而产生调亡。调亡是受基因控制的单个细胞自杀过程, 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

细胞免疫的名词解释_原理机制_过程_作用_应用

细胞免疫的名词解释_原理机制_过程_作用_应用

细胞免疫的名词解释_原理机制_过程_作用_应用细胞免疫的名词解释细胞免疫(cellular immunity) 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转化为致敏T细胞(也叫效应T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的细胞中时,致敏T细胞(效应T细胞)对抗原的直接杀伤作用及致敏T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的协同杀伤作用,统称为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的原理机制同体液免疫一样,细胞免疫的产生也分为感应、反应和效应三个阶段。

其作用机制包括两个方面:⑴致敏T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

当致敏T细胞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再次接触时,两者发生特异性结合,产生刺激作用,使靶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引起靶细胞内渗透压改变,靶细胞肿胀、溶解以致死亡。

致敏T细胞在杀伤靶细胞过程中,本身未受伤害,可重新攻击其他靶细胞。

参与这种作用的致敏T细胞,称为杀伤T细胞。

⑵通过淋巴因子相互配合、协同杀伤靶细胞。

如皮肤反应因子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使吞噬细胞易于从血管内游出;巨噬细胞趋化因子可招引相应的免疫细胞向抗原所在部位集中,以利于对抗原进行吞噬、杀伤、清除等。

由于各种淋巴因子的协同作用,扩大了免疫效果,达到清除抗原异物的目的。

在抗感染免疫中,细胞免疫主要参与对胞内寄生的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应答及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参与迟发型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病的形成,参与移植排斥反应及对体液免疫的调节。

也可以说,在抗感染免疫中,细胞免疫既是抗感染免疫的主要力量,参与免疫防护;又是导致免疫病理的重要因素。

T细胞是细胞免疫的主要细胞。

其免疫源一般为:寄生原生动物、真菌、外来的细胞团块(eg:移植器官或被病毒感染的自身细胞)。

细胞免疫也有记忆功能。

细胞免疫的过程几乎所有的细胞表面都有MHC-I,CD8+T细胞能识别细胞表面的MHCI+抗原复合物,识别后进行攻击。

根据功能不同T细胞可分为三类,其表面均有相应的受体,具有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cells,T c)、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s,TH)、抑制性T细胞(suppressor T Cells,Ts)。

细菌类抗原和T细胞识别的生物学机制

细菌类抗原和T细胞识别的生物学机制

细菌类抗原和T细胞识别的生物学机制细菌类抗原和T细胞识别的生物学机制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一环。

在机体免疫应答中,T细胞通过识别和应对细菌类抗原来发挥免疫功能。

这一过程涉及多个细胞类型和信号通路的协同作用,从而形成免疫应答,保护机体免受细菌感染。

T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主要分为两个亚群,即CD4+T细胞和CD8+T细胞。

这两种亚群的细胞表面都有能与抗原结合的T细胞受体(TCR)。

T细胞受体的结构是由α链和β链亚单位组成,这两个链的可变区能够与抗原结合。

T细胞的免疫识别不同于B细胞,B细胞以抗体为主要的受体,而T细胞则通过TCR来识别抗原。

T细胞识别细菌类抗原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1.抗原处理和呈递:细菌类抗原首先被感染组织的抗原提呈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捕获和摄取。

抗原提呈细胞内的抗原分子被降解为小片段,并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分子结合,形成MHC-抗原复合物。

2.T细胞激活:MHC-抗原复合物通过抗原提呈细胞表面的MHC分子展示给T细胞表面的TCR。

如果T细胞的TCR能够与MHC-抗原复合物结合并识别,则T细胞被激活。

在这个过程中,具有兴奋性的抗原提呈细胞还会表达共刺激分子,如B7分子,与T细胞表面的CD28结合,以增强T细胞的激活信号。

3. T细胞增殖和分化:被激活的T细胞进入增殖和分化阶段。

CD4+T细胞可以分化为不同的效应T细胞亚群,如Th1、Th2、Th17和Treg,以产生特定的免疫应答。

而CD8+ T细胞则可以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杀伤感染细胞来清除细菌。

4.免疫调节:T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和通过表面受体结合细胞间黏附分子参与免疫调节作用。

这些分子和信号可以调节其他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功能。

此外,T细胞还可以参与记忆免疫,即通过形成记忆T细胞来提供对以后细菌感染的保护。

总的来说,细菌类抗原与T细胞的识别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协同作用,需要多个细胞类型和信号通路的参与。

CTLA-4与PD-1

CTLA-4与PD-1

CTLA-4与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子宫内膜癌新进展陈启立综述路会侠审校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云南大理671000【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是可调节免疫反应。

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 -4)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D -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对应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在临床抗肿瘤中展现出极大优势。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阻断免疫检查点通路,激活免疫细胞识别和杀伤的功能治疗子宫内膜癌,从而达到抗肿瘤效果,应用前景广阔。

【关键词】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抗原4;子宫内膜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中图分类号】R73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350(2024)02—0301—04Progress of CTLA-4and PD-1/PD-L1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n the treatment of endometrial carcinoma.CHEN Qi-li ,LU Hui-xia.Department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Dali University,Dali 671000,Yunnan,CHINA【Abstract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are a class of inhibitory molecules in the immune system that regulate immune responses.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 4(CTLA -4)and 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1(PD -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are immune checkpoint molecules,and their counterpart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have exhibited great advantages in clinical anti-tumor research.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treat endo-metrial cancer by blocking immune checkpoint pathways,activating the function of immune cell recognition and killing,thus achieving anti-tumor effect,with promising application.【Key words 】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ligand 1;Cytotoxic T lymphocyte anti-gen 4;Endometrial cancer;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综述·doi:10.3969/j.issn.1003-6350.2024.02.032基金项目:云南省大理市科技项目(编号:2022KBG0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细胞毒性T 细胞作用的分子机制免疫系统针对病原所产生的免疫应答分为两大类:以抗体为主体介导的中和细胞外病原体的体液免疫反应和以细胞毒性T 细胞(CTL )为主体介导的特异杀伤被感染靶细胞的细胞免疫反应。

其中细胞免疫反应对于彻底地杀灭病原体、清除被感染的“改变”了的自身细胞显得尤为重要。

细胞免疫反应包括NK 细胞等介导的非特异性靶细胞杀伤和CTL 为主、Th 细胞为辅所介导的特异性靶细胞杀伤。

CTL 对于被感染细胞的MHC I 类分子限制特异性的杀伤是细胞免疫应答的重要内容,其研究对于了解免疫识别、免疫杀伤以及新型疫苗的分子设计都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CTL 作用概述CTL 即杀伤性T 细胞,是一类具有CD8+表面标志、受MHC I 类分子限制性杀伤功能的T 细胞。

CTL 的重要功能是可以特异性地杀伤靶细胞。

CTL 介导的靶细胞杀伤的特点是:杀伤受TCR 以及MHC I 类分子的严格限制。

CTL 对靶细胞的杀伤还具有特异性、程序性和快速性的特点。

另外,IL-2和其它一些细胞因子在CTL 前体的体外培养和效应CTL 的分化诱导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一、CTL 的主要生物学功能CTL 对感染了病原的靶细胞杀伤构成了细胞免疫的重要部分。

CTL 在识别“改变”了的自身细胞,如病毒感染细胞、恶性细胞和移植反应中的移植细胞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人体所有的有核细胞都表达I 类MHC 分子,因此,CTL 原则上可以识别和清除几乎所有改变了的自身细胞。

二、CTL 作用的MHC 限制性CTL 的杀伤作用受MHC 严格限制。

CTL 在杀伤抗原特异性靶细胞过程中,不识别可溶性抗原或者与非自身MHC I 类分子结合的抗原,而只能识别与自身MHC I 类分子相联系的特异性抗原多肽。

三、CTL 的组成CTL 的命名是根据体外与一定比例的特异性靶细胞孵育后杀伤一定百分率的靶细胞这一功能来确定的。

因此,CTL 不是一种特定的细胞,而是一个具有特异性杀伤活性的T 细胞群体。

在组成上,它包括CD8+T 细胞和CD4+T 细胞。

1、CD8+ T 细胞 主要有αβTCR 型CD8+T 细胞和γδTCR 型CD8+T 细胞。

前者以αβTCR 识别靶细胞表面上的MHC I 类分子-肽复合物(图1 );后者则以γδTCR 识别靶细胞表面的HLA-I HLA-II图1 TCR-抗原肽-HLA 三分子复合物αβ TCRαβ TCRMHC I 类分子-肽复合物。

尽管 TCR 型T 细胞仅占CTL 群体中的极小部分,但在对一些特殊抗原的免疫反应中,它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CD4+T 细胞 CD4+T 细胞通常被认为是在抗原免疫过程中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及表达表面分子介导细胞间相互作用,来调节和增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主要起辅助作用。

但在某些情况下,CD4+T 细胞也具有杀伤功能,且主要依赖Fas-FasL 机制。

实验证明当抗原由II 类MHC 分子而不是由I 类MHC 分子呈递时,CD4+T 细胞可以取代CD8+T 细胞而发生反应,成为杀伤性的CTL 。

四、CTL 作用的主要过程CTL 介导的靶细胞杀伤反应可分为3个阶段:识别启动、增殖分化及效应阶段。

1、识别启动阶段在这一阶段,CTLp (CTL 前体)通过表面的TCR 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靶细胞表面呈递的I 类MHC 分子-抗原多肽复合物,和其它若干对表面分子的配体(图 2)。

图2 参与T 细胞活化的膜表面分子2、增殖分化阶段在此阶段,Th 细胞发生大量增殖并分泌IL-2等细胞因子;CTL 则在特异性增殖的同时,自前体细胞分化成为效应CTL 。

(1)Th 细胞的增殖对CTLp 分化的辅助作用 当CTLp 识别了呈递于靶细胞表面与I 类MHC 分子相结合的特异性抗原多肽后,特征性地表达IL-2R (受体)。

由于此时Th 细胞也受到特异性抗原的刺激,产生大量的IL-2。

这些IL-2与激活的CTLp 表面的IL-2R 结合,使得CTLp 发生特异性的增殖,逐步分化成为成熟的效应CTL 。

(2)巨噬细胞对CTLp 分化的辅助作用 研究证明巨噬细胞的作用是用以激活II 类MHC 限制性的Th 细胞。

(3)细胞因子对CTL 的产生调节 多种细胞因子,包括IL-2、IL-4、IL-7、IL-10、IL-12和IL-15,其中IL-2诱导CTL 杀伤活性的能力较强。

这些细胞因子通过诱导相关基因的表达,使CTLp 朝着成熟方向分化,并使抗原特异性CTL 克隆的生长和增殖加快。

3、效应阶段在效应阶段,已分化成熟的效应CTL 发挥其杀伤功能,特异性裂解靶细胞。

作用的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识别与结合、细胞器重排与颗粒外吐、CTL 解离、靶细胞解体(图3 )。

TCR/CD ICAM-1 B7-1 B7-2 LFA-1 ICAM-3 LFA-3 B7-1 T APC(1)识别与结合CTL表面的TCR识别并结合靶细胞表面的I类MHC-多肽复合体,同时还需其它若干对表面分子参与,才能加强和稳定CTL与靶细胞的结合。

其中,CTL上的CD11a/CD18 (LFA-1)与靶细胞上的ICAM-1或ICAM-2可能是最重要的一对结合分子。

图3 CTL介导的靶细胞杀伤过程(2)细胞器重排与颗粒外吐CTL上的TCR是与细胞内一些细胞骨架成分如小管和肌动蛋白偶联的。

当TCR与靶细胞上的MHC I-多肽复合体交联后,将通过这些细胞骨架成分启动细胞器的重排。

高电子密度的颗粒明显地向靶细胞方向移动,并在结合部位直接外吐颗粒内含物质,对靶细胞膜进行攻击。

这一胞质颗粒的外吐是由Ca2+流入CTL所诱发的。

(3)CTL解离CTL向靶细胞释放颗粒内含物后,即完成其杀伤过程,开始与靶细胞解离。

离开靶细胞后,又可重复以上过程,重新结合靶细胞,重复杀伤。

因此CTL可以杀伤多个靶细胞,即CTL可循环利用。

(4)靶细胞解体CTL离开靶细胞后,靶细胞开始出现核膜与细胞膜的破裂,直至细胞裂解死亡。

第二节CTL分子机制及应用前景一、CTL作用的分子模式CTL杀伤靶细胞的分子机制包括胞质颗粒依赖机制和FasL-Fas介导的凋亡机制(图4)。

1、胞质颗粒依赖机制CTL可以通过外吐胞质颗粒,释放颗粒内含物,导致靶细胞的损伤。

CTL胞内含许多颗粒,直径0.5~1 m,主要有两种成分:颗粒核心核多囊泡结构。

颗粒核心中包含穿孔素、颗粒酶和粘蛋白,而多囊泡结构则包含溶酶体酶和溶酶体的一些膜标志。

穿孔素是胞质颗粒中参与靶细胞损伤过程的最主要蛋白,穿孔素似乎唯一地表达于CTL颗粒中。

它可在靶细胞膜上聚合,形成穿膜孔道,以穿孔方式裂解靶细胞。

(1)穿孔素的穿孔机制穿孔素是一个含555个氨基酸的糖蛋白,分为两个重要的功能区:补体同源区和C2区。

穿孔素以单体存在,插入靶细胞膜中,发生聚合,产生多种不同聚合数目的多聚体。

CTL通过可咯外吐方式释放出穿孔素,进入细胞间隙。

穿孔素在Ca++存在下,引起构象变化,暴露其疏水基团,附着并插入脂质双层膜中,在靶细胞膜表面形成多个孔洞,最终引起靶细胞解体。

图4 CTL杀伤的胞质颗粒酶依赖和Fas/FasL凋亡机制(2)胞质颗粒内其它酶或分子依赖的非穿孔素机制 A 丝氨酸脂酶/颗粒酶;B 粘蛋白;TNF。

2、非胞质颗粒依赖机制—FasL/Fas机制CTL对靶细胞的杀伤主要引起靶细胞的膜结构破裂以及核DNA的快速降解,但胞质颗粒依赖机制只能引起靶细胞的膜结构破裂,而不能导致靶细胞核DNA的降解,目前认为Fasl/Fas介导的细胞凋亡是CTL杀伤靶细胞的非胞质颗粒依赖机制。

Fas/Apo-1即CD95分子,编码分子量45⨯103单位?的跨膜蛋白,是TNF受体相关蛋白(TNFR)的一种。

Fas蛋白由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组成,其中胞内区含一个与细胞凋亡相关的死亡区域。

Fas主要以膜受体形式存在,广泛表达于外周活化T、B细胞,NK 细胞,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等。

FasL是分子量为30⨯103单位?的TNF相关II型膜蛋白,也由细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组成,其胞外区与TNF家族成员高度同源。

FasL除了在淋巴细胞表达外,还在其他一些细胞表达,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细胞、中性粒细胞、神经元细胞和若干肿瘤细胞。

因靶细胞上的Fas与CTL等具有杀伤功能的细胞上的FasL结合是诱导靶细胞产生凋亡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Fas可称死亡分子,FasL则称死亡因子。

FasL-Fas作用的分子机制FasL-Fas机制介导的杀伤过程可分为两个时期:激活启动期和FasL-Fas结合期。

FasL-Fas机制的启动仍然必需CTL上的TCR对靶细胞MHC I-肽复合物的识别,同样需要CTL与靶细胞发生Mg++依赖的结合和粘连。

激活期依赖于细胞外Ca++/Mg++环境的存在以及细胞内RNA合成与蛋白合成所需的酶与基质。

TCR对靶细胞MHC I-肽复合体的识别与结合同时启动了CTL染色体DNA上FasL基因以及靶细胞染色体DNA上Fas基因的转录和翻译,随后,FasL表达在CTL细胞膜上,Fas表达于靶细胞膜上。

在一些粘附分子的辅助下,二者有效地发生结合。

Fas在配体的诱导下,形成三聚体,三聚体的形成导致一种级联反应衔接子——Fas相关的含死亡区域的蛋白(FADD/MORT1)的募集。

而FADD含一个蛋白-蛋白作用区域,又称死亡效应区域,可使FADD与其他含死亡效应区域的蛋白(如FLICE/MACHI/Mch5—caspase-8/胱冬肽酶8,N端含2个独立的死亡效应区域)形成二聚体。

Fas三聚体对FADD的募集又导致对caspase-8前体的募集,这样便形成了Fas信号传导复合物。

caspase-8前体发生自催化剪切,释放有活性的蛋白酶亚基。

一旦被激活,caspase-8可连续激活其他的下游caspase,并可降解其在胞内的底物。

经过caspase的一系列反应,细胞最终走向细胞凋亡(图5 )。

3、细胞因子介导途径(1)细胞因子介导途径的作用机制在人类的病毒感染期,至少有两种以上的机制联合才能实现病毒的完全清除。

首先,病毒特异性CTL识别并杀伤一小部分被感染的靶细胞;其次,病毒特异性CTL可分泌炎性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地通过抑制病毒在胞内复制来治疗大部分的被感染的细胞。

CTL图5 FasL-Fas 通路导致细胞凋亡机制(2)细胞因子介导的双重作用细胞因子作用机制还不完全明确,但它在产生抗病毒效应的同时,也可能使病毒降低其复制水平以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

已知不完全/不足量的病毒激活或者免疫系统的功能减退将会导致若干感染细胞内病毒抗原表达的下调,其微小的量正好可使这些感染细胞逃避免疫细胞如CTL的识别,从而引起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和慢性肝炎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