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麻醉方法操作规范
麻醉科常用麻醉技术操作规范最新
麻醉科常用麻醉技术操作规范最新麻醉科是医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涉及到各种疼痛和不适觉的处理,包括手术前和手术期间的麻醉,也包括各种疾病的处理。
麻醉科的主要任务是能够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感觉痛苦,同时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正常。
这就需要使用到一些常用的麻醉技术,下面是一些麻醉技术操作规范。
一、气管插管气管插管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技术,用于手术期间呼吸道的管理。
具体操作包括:1. 患者处于头倾后位或头后伸位;2. 充分预处理,给予充分的麻醉;3. 用右手示指和中指打开口腔,用左手掌拢住下颌骨,使喉隐窝暴露;4. 用右手抄住气管插管,顺着牙齿和舌根,直到插管尖端触及喉隐窝,然后插入气管;5. 插管插入到一定深度,使用气囊充气,使插管牢固稳定。
二、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常常用于手术期间,旨在使患者处于无意识、无痛苦、无拘束的状态。
具体操作包括:1. 确定病情,评估患者的麻醉需求;2. 患者处于完全禁食状态,采取适当的体位;3. 用适当的麻醉药物进行麻醉,药物的剂量需要经过充分的评估和控制,根据患者的体重和身体状况进行调节和计算;4. 全身麻醉过程中需监测各种生命体征的变化,特别是呼吸、心率、血压等指标;5. 在麻醉结束后,需要逐步缓解麻醉,让患者逐渐恢复意识和各项生理指标。
三、神经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局部麻醉技术,可以用于局部区域的麻醉和疼痛处理。
具体操作包括:1. 确定局部麻醉的位置和范围,选择合适的针头;2. 用消毒液清洁麻醉部位;3. 用适量的局部麻醉药物压注,刺激神经末梢,当出现麻醉效果时,将针头取出。
4. 神经阻滞麻醉后需要满足患者的疼痛要求,同时要注意麻醉后可能出现的神经功能障碍、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
四、硬膜外麻醉硬膜外麻醉是一种在蛛网膜以下,硬膜外注射麻醉药物,达到局部麻醉和疼痛处理的技术,具体操作包括:1. 患者在手术前2小时禁食水和食物,进入手术室前先行尿排空;2. 穿戴手术衣裤,消毒手术部位;3. 在L2/L3或L3/L4穿刺,找到硬膜外腔;4. 填补硬膜外腔,下行深度较大,注药前需试抽测压,出现血液需要更换穿刺点,并需埋药;5. 硬膜外麻醉后及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同时观察麻醉后可能产生的并发症。
麻醉科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淇县福利医院麻醉科技术操作规范目录一、全身麻醉操作规范二、硬膜外阻滞麻醉操作规范三、骶管阻滞麻醉操作规范四、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操作规范五、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规范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规范七、深静脉穿刺置管操作规范八、麻醉机安全操作常规一. 全身麻醉操作规范1.麻醉用品器械准备,麻醉机和监护仪必备。
气管导管三根(根据年龄,性别和体格等个体特性选择合适的导管一根,再备大小号一根),管芯一根,牙垫一个,麻醉喉镜一套,插管钳一个,喷雾器一个,吸痰管数根,吸引器一台。
2.麻醉用药1)麻醉诱导药:丙泊酚,地西泮,芬太尼等。
2)肌肉松弛药:司可林,维库溴铵,哌库溴铵,泮库溴铵,以及罗库溴铵等。
3)吸入性麻醉药:安氟烷,异氟烷,七氟烷,地氟烷,氧化亚氮以及氟烷等。
4)静脉麻醉药:包括以上‘麻醉诱导药’及氯胺酮。
麻醉者可根据病人的病情,手术部位和方式,本医疗单位和设施及技术能力,选用相关的麻醉药物和麻醉方法。
3. 麻醉诱导以经口明视插管为例,安以下顺序进行:1)检查喉镜及气管导管,将其与牙垫一并用酒精纱布檫试并包裹,分放床头。
2)病人取仰卧位,面罩吸入纯氧,麻醉者轻托病人下颌,维持病人气道通畅,令病人自主呼吸,必要时予以间歇扶助呼吸。
同时开放静脉,维持输液管道通常。
3)缓慢静注一定计量和浓度的麻醉诱导药,继续辅助呼吸,待病人入睡后,注入诱导计量的肌松药,左手扶持面罩并托病人下颌,右手控制麻醉机呼吸囊行控制呼吸,直至病人呼吸停止。
4)取下面罩,将病人头向后仰。
左手持喉镜,右手分开口唇,止病人右手角放入喉镜,将舌推向左边(此时右手拖住病人颞枕部)。
沿舌面缓慢推进喉镜,显漏悬雍垂,直至看到会厌。
5)喉镜片尖端放置在会厌与舌根交接处,向上向前提起喉镜,即可显露声门,如使用直喉镜片,则用喉镜片前端挑起会厌。
6)右手持气管导管后段,使其前端经病人右口角进入口腔,对准声门轻柔插入口腔内,按压胸壁可感知气流逸出,初步确定导管在气管内,退出管芯。
麻醉科常用麻醉技术操作规范最新
麻醉科常用麻醉技术操作规范最新麻醉技术作为手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证麻醉技术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性,麻醉科常常使用一系列的麻醉技术操作规范。
本文将介绍麻醉科常用的麻醉技术操作规范,以便医务人员正确应用。
1. 麻醉前准备麻醉前的准备工作十分关键,可以确保麻醉程序的顺利进行。
首先,医务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身体状况和病史等。
其次,医务人员需要检查麻醉设备的完好性和可用性。
最后,医务人员需要和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解释麻醉过程并获得患者的同意。
2. 麻醉诱导麻醉诱导是麻醉手术的重要环节。
在进行诱导时,医务人员需要确保患者身心状态的良好。
首先,医务人员需要检查患者是否禁食禁水,并确认没有应按规定服药。
其次,医务人员需要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进行诱导。
麻醉药物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手术类型来确定。
最后,在诱导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3. 麻醉维持麻醉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保持患者的麻醉状态。
在麻醉维持中,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手术的具体需要,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和浓度。
同时,医务人员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和呼吸等生命体征,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
4. 麻醉撤离麻醉撤离是麻醉过程中最后的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撤离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逐渐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并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确保患者迅速恢复清醒。
同时,医务人员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以便及时处理任何出现的异常情况。
总结:麻醉科常用的麻醉技术操作规范是确保手术过程安全和患者顺利度过麻醉期的关键。
准备工作的细致和充分可以保证麻醉手术的顺利进行;诱导过程中的准确选择和监测药物能够确保患者的麻醉状态;维持阶段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调整药物浓度;撤离过程需要谨慎地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并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
在执行这些麻醉技术操作规范时,医务人员应遵循相关的麻醉操作指南和规程,确保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麻醉科操作技术规范
麻醉科操作技术规范麻醉是医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术,它能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获得疼痛缓解和意识丧失,从而进行手术或其他医疗操作。
在麻醉过程中,麻醉科医生需要遵循操作技术规范,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详细介绍麻醉科操作技术规范的内容。
一、术前评估在对患者进行麻醉前,医生需要进行术前评估,以确定患者的健康状况和麻醉方案的选择。
术前评估应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过敏史、药物使用情况、心肺功能等相关内容,以便制定合理的麻醉计划。
二、麻醉设备与监护麻醉科医生需要熟悉并熟练操作各种麻醉设备,包括氧气供应系统、麻醉药物输注设备、监测设备等。
在麻醉过程中,医生需要定期检查各项设备是否工作正常,确保患者的麻醉过程得到有效的监测和控制。
三、麻醉诱导与维持在麻醉诱导过程中,医生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确保患者迅速进入无意识状态,并能顺利进行手术。
在麻醉维持期间,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生理参数和手术情况,调整麻醉药物的输注速度,保持患者的稳定状态。
四、麻醉中的安全措施在麻醉过程中,医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其中包括:1. 患者的体位应符合手术要求,避免压迫重要器官或导致神经损伤;2. 定时检查并确认麻醉设备的工作正常,如氧气供应是否充足,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是否正常等;3.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并及时调整麻醉深度;4. 对于长时间手术,需要定期翻动患者体位,以避免术后合并症的发生。
五、麻醉苏醒与监测手术结束后,麻醉科医生需要做好患者的苏醒工作。
在麻醉苏醒期间,医生需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氧疗、疼痛缓解等。
六、术后护理与并发症处理麻醉科医生需要对术后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并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术后护理包括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评估疼痛程度、观察伤口愈合情况等。
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使用止痛药物缓解疼痛等。
麻醉科常用麻醉技术操作规范
麻醉科常用麻醉技术操作规范麻醉科是一项危险的医疗技术,任何麻醉操作的不当都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后果。
因此,麻醉科医生必须严格遵守麻醉操作的规范,确保麻醉过程安全、有效。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麻醉科常用的麻醉技术,并详细说明麻醉操作的规范。
一、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指将全身各部位同时麻醉的一种麻醉方法,常用的全身麻醉方法有以下几种:1.静脉全麻静脉全麻是把麻醉药物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体内,使患者全身麻醉。
在操作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1)确认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2)选择合适的静脉注射部位;(3)注射麻醉药物时要缓慢、逐渐递增,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4)麻醉维持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5)手术结束后,及时撤离麻醉药物,防止患者出现术后意识不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2.气管插管全麻气管插管全麻是通过插入气管插管把氧气和麻醉气体送入患者体内,使患者全身麻醉。
在操作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1)确认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2)选择合适插管尺寸;(3)插管前进行口腔和喉部的消毒,及时记录插管的深度;(4)插管后及时通过麻醉气体监测呼吸和血氧饱和度;(5)手术结束后,及时撤离麻醉药物和氧气,防止患者出现术后意识不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二、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指将特定部位的神经阻滞,从而使该部位麻醉的一种麻醉方法。
常用的局部麻醉方法有以下几种:1.表浅麻醉表浅麻醉是通过向皮肤表面喷洒麻醉药水,使局部表皮麻醉的一种方法。
在操作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1)确认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2)选择适当的麻醉药品和剂量;(3)麻醉药液喷洒时要均匀、不可过多或过少;(4)麻醉药效逐渐消退时,需注意防止患者感到痛苦。
2.神经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是利用麻醉药物作用于局部神经,阻滞神经传导、降低局部神经兴奋性,从而达到局部麻醉的效果。
在操作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1)确认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2)选择合适的神经阻滞方法和麻醉药物;(3)注射麻醉药物时要根据病情和体重等因素确定剂量;(4)注射麻醉药物后要等待一定时间,确保神经阻滞效果到位;(5)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和局部反应,防止感染等并发症。
手术麻醉科、疼痛科技术操作规范目录
手术麻醉科常见技术操作规范
一、术前访视病人注意事项
二、麻醉记录单记录方法
三、麻醉前注意事项
四、基础麻醉
五、静脉全身麻醉
六、氯胺酮麻醉
七、神经安定镇痛麻醉
八、异丙酚静脉麻醉
九、吸入全身麻醉
十、气管、支气管内插管术
十一、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
十二、骶管阻滞麻醉
十三、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
十四、颈丛、臂丛阻滞麻醉
十五、中心静脉穿剌置管术
十六、动脉穿刺置管术
十七、心肺脑复苏
疼痛科常见技术操作规范
一、星状神经节阻滞
二、颈深神经丛阻滞
三、颈浅神经丛阻滞
四、肌间沟臂丛阻滞
五、锁骨上臂丛阻滞
六、腋路臂丛阻滞
七、腰大肌间隙腰丛阻滞
八、股神经阻滞
九、肋间神经阻滞
十、胸部椎旁阻滞
十一、蛛网膜下腔阻滞
十二、硬膜外间隙阻滞
十三、肩关节及肩关节周围阻滞
十四、膝关节注射。
麻醉科常用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麻醉科常用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麻醉科常用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麻醉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麻醉操作的准确性与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为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安全,麻醉科常用技术操作应严格遵守相关规范。
本文将对麻醉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进行详细阐述。
一、麻醉前的准备工作麻醉前的准备工作是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
具体操作如下:1. 患者评估:必须进行详细的患者评估,包括病史、生理情况、用药史等,并评估其配合度。
2. 麻醉方式选择:针对不同的手术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麻醉方式。
3. 准备麻醉药物:根据麻醉方式选择相应的麻醉药物,准备并测量剂量。
4. 监测设备检查:对麻醉机、呼吸机等监测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行。
二、麻醉的实施1. 静脉麻醉的实施:(1)静脉麻醉药物的推注:麻醉药物推注时必须按照药物的生理特点和推注速度的要求,清晰地告知患者。
(2)动脉穿刺:动脉穿刺是监测患者生理参数的必要条件,应遵循穿刺部位选择的原则,并注意消毒和穿刺时不应捏压局部。
(3)呼吸道插管:插管是麻醉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意插管器械的选择及使用,插管前应进行病人舒适性评估和喉镜检查。
2. 气管插管的实施:(1)对于呼吸情况不稳定的患者,在进行插管前必须先给予氧气吸入,稳定其呼吸,避免插管时出现大面积肺不张。
(2)插管操作必须强调操作员的正确位姿,并严格按照插管流程进行,确保插管成功率。
(3)插管后应立即进行肺泡压力检测,以确保气道通畅。
3. 麻醉维持:(1)多重监测:必须随时监测患者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理参数的变化情况。
(2)麻醉深度调节:应根据患者的手术需要及生命体征指标,合理调节麻醉深度。
4. 麻醉结束:(1)在解除麻醉前须重新确认患者状况,排除可能的麻醉并发症。
(2)逐渐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将患者平稳地从麻醉状态中退出。
(3)呼吸道活动需要注意,调整姿位,切勿擅自移动患者。
三、麻醉操作后的处理1. 麻醉结束后,必须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确保患者已经从麻醉状态中完全恢复。
各种麻醉方法和技术操作规范
各种麻醉方法和技术操作规范基础麻醉麻醉前是病人进入类似睡眠状态,以利于其后的麻醉操作,这种麻醉前的处理称为基础麻醉。
基础麻醉与麻醉前用药的区别是,前者必须产生神志消失的效果,而后者则以不使病人神志消失为原则。
【适应证】1、需要手术而又难以合作的儿童。
2、精神非常紧张、不能自控的病人。
3、因各种原因而失去自控能力者。
【基本操作原则】1、基础麻醉必须有麻醉科医师实施,并进行麻醉记录。
2、基础麻醉可在病人进入手术室或手术室内进行。
3、主要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维持病人的呼吸和循环稳定。
4、在基础麻醉下进行其他有创性操作或麻醉操作时,应有麻醉医师观察病人。
【常用药物】氯胺酮3-5mg/kg,肌内注射。
用于儿童。
咪达唑仑常用于成人,0.07-0.15mg/kg,肌内注射。
如进入手术室,0.01-0.03 mg/kg,静脉注射。
局部麻醉一、局部麻醉的一般原则1、局部麻醉一般由手术者实施。
因此,术者应熟悉所用局麻药的药理性质和不良反应,应具有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
2、麻醉前病人应禁食8h、禁饮4h以上。
对于不能合作而又必须行局部麻醉者,可在基础麻醉下施行。
3、麻醉前应询问病人对局麻药有无不良反应,并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局麻药及其浓度和用量。
用药前应经至少有两人对药物名称和浓度进行核对。
4、麻醉应完善,完全阻滞疼痛传导径路以达到无痛和避免刺激引起的全身反应。
5、麻醉前或麻醉期间可适当应用镇静、镇痛药,以降低大脑皮质的兴奋性。
二、局部麻醉方法和临床应用(一)表面麻醉局麻药直接粘膜接触后,穿透黏膜作用与神经末梢而产生局部麻醉作用。
【适应证】眼、耳鼻喉、气道等部位黏膜麻醉。
不同部位选择不同药物浓度,如:角膜选用低浓度的药物。
【给药方法】用喷雾器喷于黏膜表面;以棉球涂抹在黏膜表面;以棉球或纱条填充。
为达到完善的麻醉作用,需多次给药,一般2-3次,每次间隔5分钟。
2﹪-4﹪利多卡因,1﹪-2﹪丁卡因。
【不良反应】局麻药毒性反应、局部组织刺激、过敏反应等。
麻醉科常用操作技术规范
麻醉科常用操作技术规范麻醉科作为医疗领域中的重要学科,其操作技术对于患者的治疗以及手术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麻醉过程的安全与效果,麻醉科常用操作技术有着一系列规范和标准。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麻醉科常用操作技术的规范,从手术准备、麻醉诱导、维持麻醉到术后评估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
一、手术准备1. 术前评估:麻醉医生在手术前应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了解患者的病史、用药情况以及麻醉相关的潜在风险。
2. 术前麻醉常规检查: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麻醉设备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等。
3. 麻醉团队准备:包括麻醉医生、麻醉护士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配合与准备工作。
二、麻醉诱导1. 麻醉诱导药物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麻醉药物,并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剂量调整。
2. 麻醉器械与监测设备准备:确保麻醉器械和监测设备的正常运转,如气管插管、麻醉机及监护仪器等。
3. 麻醉诱导技术:准确执行麻醉诱导程序,包括气管插管、静脉通路建立以及导管置入等操作。
三、维持麻醉1. 麻醉维持药物管理:根据手术的需要以及患者的生理状况,调整维持麻醉的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确保患者的稳定。
2. 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理指标,并及时记录与反馈。
3. 麻醉深度控制:通过监测指标如脑电图(EEG)、熵值等,精准调整麻醉的深度,使患者保持在适当的麻醉状态下。
4. 麻醉相关并发症处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麻醉并发症,如低血压、心律失常等。
四、术后评估1. 麻醉恢复室管理:患者苏醒后,需要将其转至麻醉恢复室进行进一步的监测与评估。
2. 患者疼痛管理: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及时给予相应的镇痛药物与措施。
3. 麻醉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麻醉并发症,保证患者的安全与康复。
4. 术后麻醉药物管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麻醉药物的特点,进行麻醉药物的停止与清除。
通过以上规范的麻醉操作技术,可以有效地保障患者在手术期间的安全与舒适。
全身麻醉操作规范
全身麻醉操作规范全身麻醉是一种常见的麻醉方法,广泛应用于手术过程中,可以让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安全地进行手术。
为了保障全身麻醉的操作质量和手术安全,必须制定相应的全身麻醉操作规范。
本文将从全身麻醉前准备、全身麻醉操作及全身麻醉后的护理等方面进行论述,确保全身麻醉操作的严谨性和安全性。
一、全身麻醉前准备在进行全身麻醉前,麻醉医生和护理人员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具体操作如下:1.患者评估与讨论:麻醉医生需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以及手术相关信息,并与外科医生进行讨论,确定适宜的麻醉方法。
2.患者禁食禁水:根据手术时间确定患者禁食禁水的时间,避免手术期间发生呕吐等意外情况。
3.麻醉设备及药品准备:麻醉医生和护理人员需要检查并准备好全身麻醉所需的麻醉设备和药品,确保其完整、清洁和无损。
二、全身麻醉操作全身麻醉操作是麻醉医生的核心工作,正确的操作能有效降低手术风险,确保患者的安全。
具体操作如下:1.体位调整:麻醉医生和护理人员需帮助患者采取适宜的体位,以便进行全身麻醉。
2.静脉通路建立:在进行全身麻醉前,麻醉医生需要建立患者的静脉通路,以便输注麻醉药物。
3.监测设备连接:麻醉医生和护理人员需要将监测设备连接至患者,以监测生命体征指标,如心率、血压、呼吸等。
4.麻醉诱导:根据麻醉计划,麻醉医生会通过静脉途径逐渐给予患者麻醉药物,使患者进入昏迷状态。
5.气道管理:在患者进入昏迷状态后,麻醉医生和护理人员需要采取适当的气道管理措施,以保障患者的通气和呼吸。
6.麻醉维持和调整: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生理状态和手术情况,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用量和浓度。
7.术中监测与记录:麻醉医生和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深度,并将相关数据记录下来,以便术后分析和评估。
三、全身麻醉后护理全身麻醉后护理是手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对患者的恢复和康复起到重要作用。
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转运与观察:手术结束后,麻醉医生和护理人员需要将患者转移到恢复室或病房,并且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生命体征。
麻醉科常用麻醉技术操作规范
麻醉科常用麻醉技术操作规范一、临床麻醉工作程序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程序是提高麻醉医疗质量,确保病人安全的重要保证.麻醉医生必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执行工作程序,与手术医师既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又有密切的互相配合,遇有病情变化或意外情况时要全力以赴,共同协作,使手术病人顺利度过手术关.1、麻醉科接到手术通知单后,由总住院医师根据手术种类、病人情况和麻醉医师技术水平、业务素质妥善安排手术病人的麻醉;必要时向科主任报告麻醉安排情况。
2、麻醉前准备是直接关系到病人手术麻醉的安全,其准备工作包括麻醉前访视、麻醉前谈话和签字及麻醉前病人的准备①麻醉前访视:掌握病情和体检,审查化验等检查结果,进行ASA分级,对病情进行评估,预测麻醉和手术的危险程度。
麻醉医师手术前一日访视病人,阅读病历,检查病人,拟定麻醉前用药,麻醉选择。
手术前讨论决定麻醉方案,麻醉方案包括麻醉方法,用药途径、监测项目、管理措施以及对麻醉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其处理作出估计。
②麻醉前谈话和签字:为完善管理措施,必须实行麻醉前谈话,将麻醉全过程及其可能发生的意外和并发症向病人或家属交代清楚,并办理麻醉协议书签字手续,谈话由责任麻醉医师施行,也一并签字,作为病案必备项目.③麻醉前病人的准备:术前禁食6小时,婴幼儿禁食4小时,入手术室前先行排尿,并给术前用药,胃肠道手术放置胃管等。
麻醉前用药:苯巴比妥钠2mg/kg、东莨菪硷0。
006mg/kg或阿托品0.01mg/kg,剧痛病人术前可给哌替啶1mg/kg,心血管手术病人术前给吗啡0。
2mg/kg,均在术前30min肌注。
麻醉前用药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作适当增减:①病情差、年老、体弱、休克、甲状腺功能低下、恶液质者应减量;②年轻、体壮、激动、甲亢病人,应酌情增加剂量;③呼吸功能欠佳,颅内压增高等禁用麻醉性镇痛药:④小儿全麻前,抗胆碱药剂量应稍大;⑤心动过速、甲亢、高热、暑天,不用阿托品,以用东莨菪碱为宜。
全身麻醉操作规范
全身麻醉操作规范全身麻醉是一种通过给患者静脉注射麻醉药物,使其进入无意识状态和全身肌肉松弛,从而实施手术操作的方法。
要保证全身麻醉的安全和成功,医务人员需要按照一定的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以下是全身麻醉操作规范的基本要点。
1.术前准备:在进行全身麻醉操作之前,医务人员应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并准备必要的设备和药物。
术前必须检查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腊齐检查,了解其基础疾病、药物过敏史和手术相关的特殊要求。
2.麻醉药物的选择: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对于全身麻醉的成功非常重要。
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和手术类型等因素,选择适当的麻醉药物。
常用的麻醉药物包括:丙泊酚、异丙酚、吗啡、吗啡类药物等。
3.麻醉药物的使用:在全身麻醉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需要,按照剂量、浓度和速度等要求使用麻醉药物。
同时,应注意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确保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安全。
4.呼吸道管理:全身麻醉期间,医务人员应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有效的管理,确保患者的呼吸通畅。
常用的呼吸道管理方法包括:使用喉罩、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方法。
5.循环支持:在全身麻醉期间,医务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循环状况,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支持患者的循环功能。
如: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并使用药物调整血流动力学状态。
6.麻醉深度监测:全身麻醉中,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麻醉深度,进行合理的监测和调整。
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包括:BIS监测、脑电双频指数监测等。
7.麻醉复苏:8.麻醉术后随访:全身麻醉完毕后,应立即将患者转至麻醉恢复室进行护理观察和继续处理,记录和评价麻醉的效果和副作用并在适当机会进行麻醉的总结和研究,完善麻醉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全身麻醉操作属于专业领域,需要经过系统的培训和实践才能熟练掌握。
在进行全身麻醉操作时,医务人员应始终保持专注和谨慎,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成功。
医院麻醉科基础麻醉操作规范
医院麻醉科基础麻醉操作规范基础麻醉的目的主要是消除病人的精神紧张,为其他麻醉方法创造条件。
基础麻醉本身无镇痛功效,必须配合其他麻醉方法才能施行手术。
【适应证】1.小儿各种短小手术、体表手术,如切开引流、骨折复位、拆线、外伤缝合、包皮环切手术等。
2. 帮助小儿实施各种诊断性检查:如CT 检查及X 线造影等。
3. 小儿各种部位麻醉及全身麻醉前的辅助麻醉。
【常用基础麻醉方法】1.氯胺酮基础麻醉。
一般按4-6mg/kg 体重肌肉注射,注射后3-5 分钟入睡,维持30 分钟左右,这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方法。
遇已开放静脉者,则改用静脉注射,氯胺酮剂量为1-2mg/kg体重,维持15 分钟左右。
对于手术时间长者,可加用安定或γ-OH 辅助麻醉。
2. 硫喷妥钠肌肉注射基础麻醉。
主要用于3 个月至6 岁以内的小儿。
一般用2.5%硫喷妥钠溶液按15-20mg/kg 体重肌肉注射,体弱或3 至12 个月婴儿,剂量宜减至10-15mg/kg 体重,一次总量不能超过0.5g。
用药后一般于5 分钟左右入睡,维持45-60 分钟。
如果注药20 分钟后仍不入睡,可再追加半量。
此法由于效果不及氯胺酮,故目前临床上已很少采用。
【注意事项】1.术前常规禁食、禁饮6 小时以上。
2. 术前30 分钟肌肉注射阿托品或东莨菪碱以减少呼吸道分泌物。
3. 准备好急救用品:包括吸引器、氧气、面罩以及气管插管用具等。
4. 密切观察呼吸、血压及心率变化,有条件时用脉搏血氧饱和度仪连续监测。
5. 遇颅内压增高、眼内压增高以及癫痫病人禁用氯胺酮。
6. 凡术前已有呼吸道部分梗阻、哮喘发作史以及3 个月以下婴儿禁用硫喷妥钠。
7. 硫喷妥钠肌肉注射的部位应选择臀部外上方的肌肉深层,禁忌注入皮下,更不能注于坐骨神经部位。
麻醉科操作技术规范
第一节临床麻醉平常工作规范麻醉选择旳基本原则麻醉选择重要指麻醉措施、麻醉药物、检测项目和措施旳选择。
麻醉旳选择重要由麻醉医师来进行,假如外科医生或病人有特殊规定,可与麻醉医师协商,麻醉医师有决定权。
在保证病人安全旳前提下,应选择对病人生理扰乱轻,镇静、镇痛、肌松完善,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能满足手术操作规定旳麻醉措施和药物。
任何麻醉均有一定失败率,为了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容许在手术期间更改麻醉措施。
【麻醉选择根据】一、病人旳状况病人旳状况包括年龄、拟手术治疗旳疾病与并发症及其严重程度、重要脏器旳功能、情绪与合作程度、肥胖程度、病人医院。
例如,幼儿不能配合就只宜选择全麻或基础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复合;病人有严重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而须行上腹部手术,也许以小剂量结合浅旳全身气管麻醉比较稳妥;对尿毒症病人旳急症手术就只能考虑局麻或部位麻醉;如病人情绪异常紧张,无疑全麻较为合适;肥胖病人假如在仰卧位即有明显通气局限性旳体现,则克服困难进行气管内插管全麻为很好旳选择;对病人旳意愿应当充足考虑,假如没有麻醉上旳禁忌症又能满足手术规定,则应当接受病人意见,假如病人有某种麻醉旳禁忌症,则只能选择其他麻醉措施。
二、手术方面1、根据手术旳复杂程度和规定选择麻醉。
麻醉旳风险性与手术复杂程度并非完全一致,手术复杂性可使麻醉风险性增长,而有时手术并不复杂,但病人旳病情和并存疾病却为麻醉带来许多困难。
2、手术部位选择麻醉。
如颈部或胸壁手术,可选择局部浸润麻醉加强化、神经传导阻滞、硬膜外阻滞或气管内全麻。
胸内手术都在气管内麻下进行,必要时插双腔管。
三、麻醉方面在自己可以胜任旳状况下,选择安全性最大、操作最纯熟、最有把握旳麻醉措施。
择期手术麻醉前旳准备和麻醉前用药一、麻醉前访视1、手术前一天麻醉科医师必须到病房访视手术病人:(1)理解病人旳发育﹑营养状况及精神状态。
(2)查阅病历理解病人旳现病史、既往史、麻醉手术史、家族史、药物过敏史及烟酒嗜好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臂丛神经阻滞操作规范1.目的:对局部神经阻滞实施规范操作,提高麻醉效果,避免麻醉意外的发生。
2.适应症:(1)上肢手术麻醉;(2)关节复位;(3)带状疱症后遗神经痛的治疗。
3.禁忌症:(1)凝血障碍;(2)穿刺部位附近有感染;(3)神经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脊髓灰质炎;(4)患者不同意或不配合。
4.使用人员:为麻醉专业医师,使用前必须熟悉操作规程并经科主任考核认可。
5.肌间沟入路法操作步骤:(1)患者去枕、平卧、头转向对侧,上肢垂直放松紧贴体旁;(2)确定胸锁乳突肌后缘,其后方为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3)术者左手示指沿肌间隙下移,直至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示指下压患者出现手臂麻木感,可确定此处为肌间沟;(4)在颈6横突水平或环状软骨或锁骨上2cm处作横线,与肌间沟交汇点即为穿刺点;(5)以安尔碘消毒二次,注意足够的消毒范围;(6)术者右手持3cm长的7号针在标记处垂直皮肤缓慢入针,进针方向稍向尾侧直至出现异感或抵达横突;(7)回抽无血后,固定好针头缓慢注药。
镇痛目前一般应用0.125%~ 0.25%布比卡因20ml,或更低浓度;(8)注药时手指压迫穿刺点上方,尽量使药液向下扩散。
6.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局麻药中毒。
颈丛神经阻滞操作规范一般认为,颈丛有颈浅和颈深自分。
颈浅为皮支或感觉支,行走于颈深筋膜,约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穿至浅面;主要分支有:枕小神经,颈皮神经,锁骨上神经。
颈深丛实际上为椎旁颈神经,其鞘与臂丛鞘相连。
1.病人体位及穿刺点取枕平卧,头梢偏向对侧,暴露胸锁乳突肌,其后缘中点即穿刺进针点。
2.阻滞方法:常规皮肤消毒,拟探摸穿刺点的手指亦可消毒。
由进针点垂直颈侧皮肤刺入,针尖透过胸锁乳头肌肌膜时,有针尖刺破纸张样落空感,停止进针。
在此处注入局麻药2到3毫升,维持穿刺针深度不变再沿枕后,颈前,锁骨上等方向注入局麻药2到3毫升后退针,局部按摩片刻,此即颈浅丛阻滞。
颈深丛阻滞体位同浅丛组滞,方法有三针和一针法。
(1)三针法:颈2、3、4椎横突处为穿刺点;C4正处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C2位于乳突尖后下1—1、5毫升处,C3则处于C2、C4连线中点。
在C2、C3、C4横突处依次注射局麻药2毫升、3毫升、4毫升,局部稍加按摩即可。
亦可在阻滞C4后稍微退针,改变针的方向,使其指向并抵达C3行阻滞,称为两针法。
(2)一针法:根据椎旁颈神经鞘的解剖,在C4横空部位注射局麻药8—10毫升,注药同时,一手指压迫远端,以封闭颈丛鞘防止药液向C5方向流动,达到充分阻滞的效果。
3. 选用局麻药:1)1%—1、3%利多卡因。
2)0.2%—0.375%布比卡因。
3)0.2%—0.375%罗哌卡因。
4.注意事项:不可同时进行双侧颈深丛阻滞,以免阻滞双侧膈神经,导致呼吸困难;确须双侧阻滞时,注药后应严密观察病人呼吸。
为避免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腔和局麻药中毒,进针不宜过深,而且注药前一定要回抽注射器;椎动脉穿过颈椎横突孔,穿刺针有可能刺入动脉或将局麻药注入动脉内;局麻药浓度和剂量不宜过大。
呼吸困难、局麻药中毒发生与否,均须给氧,以策安全。
全身麻醉操作规范1.麻醉用品器械准备,麻醉机和监护仪必备。
气管导管三根(根据年龄,性别和体格等个体特性选择合适的导管一根,再备大小号一根),管芯一根,牙垫一个,麻醉喉镜一套,吸痰管数根,吸引起一台。
2.麻醉用药(1)麻醉诱导药:丙泊酚,依托眯脂,地西泮,力月西,芬太尼等。
(2)肌肉松弛药:司可林,维库溴铵,哌库溴铵,泮库溴铵,以及罗库溴铵等。
(3)吸入性麻醉药:安氟烷,异氟烷,七氟烷,地氟烷,氧化亚氮以及氟烷等。
(4)静脉麻醉药:包括以上“麻醉诱导药”及氯胺酮。
麻醉者根据病人的病情,手术部位和方式,本医疗单位和设施及技术能力,选用相关的麻醉药物和麻醉方法。
3.麻醉诱导以经口明视插管为例,按以下顺序进行:(1)检查喉镜及气管导管,将其与牙垫一并用酒精纱布檫试并包裹,分放床头。
(2)病人取仰卧位,面罩吸入纯氧,麻醉者轻托病人下颌,维持病人气道通畅,令病人自主呼吸,必要时予以间歇辅助呼吸。
同时开放静脉,维持输液管道通畅。
(3)缓慢静注一定计量和浓度的麻醉诱导药,继续辅助呼吸,待病人入睡后,注入诱导计量的肌松药,左手扶持面罩并托病人下颌,右手控制麻醉机呼吸囊行控制呼吸,直至病人呼吸停止。
(4)取下面罩,将病人头向后仰。
左手持喉镜,右手分开口唇,从病人右口角放入喉镜,将舌推向左边(此时右手拖住病人颞枕部)。
沿舌面缓慢推进喉镜,显漏悬雍垂,直至看到会厌。
(5)喉镜片尖端放置在会厌与舌根交接处,向上向前提起喉镜,即可显露声门,如使用直喉镜片,则用喉镜片前端挑起会厌。
(6)右手持气管导管后段,使其前端经病人右口角进入口腔,对准声门轻柔插入口腔内,按压胸壁可感知气流逸出,初步确定导管在气管内,退出管芯。
(7)调节道观深度,放置牙垫,退出喉镜导管套囊充气,接麻醉机。
挤压麻醉机呼吸囊,胸廓应有对成起伏,即进一步确定导管在气管内,在按压呼吸囊的同时听诊两肺有呼吸音,且呼吸音对成,在听诊尖突下无气过水声,方可确定导管在气管内,否则应调整气管导管位置,乃至重新插管。
(8)胶布固定气管导管,开启麻醉机机械通气,施行吸入麻醉或静脉麻醉,或静吸复合麻醉,进入麻醉维持期。
4.麻醉维持和管理麻醉结束前30分钟,首先停用肌松药,待缝皮时停吸入麻醉药,继续吸氧,静脉复合麻醉时,则依所用药物性质酌情减量止停用。
严格掌握拔除气管导管指正:病人清醒,咳嗽反射和自主呼吸恢复,潮气良正常,对指令反映良好,肌力恢复,血流动力学稳定。
拔管前必须清理口腔和气道分泌物。
拔管后予以面罩吸氧,继续术中基本检测。
麻醉维持期管理和麻醉后注意事项按“围麻醉期检测处理要点”规定执行。
硬膜外阻滞操作规范1.操作方法(1)病人体位:侧卧位,背部近手术台沿,头向胸壁弯曲,双膝卷屈靠近腹壁,屈背使拟定穿刺点后突。
(2)穿刺部位:根据手术部位选择。
(3)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戴消毒手套,常规皮肤消毒,铺消毒巾。
(4)打开硬膜外穿刺包,检查和核对局麻药及有关注射夜,穿刺针,硬膜外导管等用具。
无菌夜檫试手套后,穿刺点定位,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穿刺点皮肤。
(5)在穿刺点行局部侵润麻醉,同时用针点探索,供下一步硬膜外穿刺针走形的参考。
(6)硬膜外穿刺方法有两种:直入法:为临床所常见。
用破皮针上述局麻处刺入,退去破皮针。
右手持硬膜外穿刺针,沿皮孔刺入,分别通过棘上.棘间和黄韧带,进入硬脊膜外腔。
侧入法;对棘上韧带钙化.棘突间隙狭窄等病例,应用此法较易获得成功。
穿刺点距正中线1—1.5cm,穿刺针呈与皮肤75度角向正中线,刺入经皮肤,皮下,骶棘肌和黄韧带,进入硬脊膜外腔,应用此法一定要掌握进针方向。
2.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的指正(1)黄韧带突破感(2)负压阳性,针尾水珠或毛细玻璃管水珠吸入。
(3)注射空气无阻力(4)回抽注射器无脑脊液流出3.确定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以后,即下硬膜导管;导管穿过穿刺针口3cm。
导管应顺利穿过针口,亦可作为针在硬膜外腔的一个指标。
然后退出穿刺针,固定导管,并保持无菌。
摆正病人体位后,待经导管注入局麻药。
4、开放静脉。
5、硬膜外阻滞常用局麻药(1)1.5%—2%利多卡因(2)0.25%—0.3%丁卡因(3)0.5%—0.75%布比卡因(4)0.5%—0.75%罗哌卡因以上药物可以单一应用,也可以两种药物复合应用。
若无禁忌,可加1:20万肾上腺素。
6、试探剂量和追加剂量硬膜外阻滞一次用药量比蛛网膜下腔阻滞大3—5倍,故要求经导管先注入3—5ml试探剂量的局麻药,观察5—10分钟。
观察内容包括:1)、注药后病人反应;2)、有无腰麻迹象;3)、阻滞平面是否满足手术要求。
硬膜外注射试探剂量局麻药后出现明显的节段性阻滞,即阻滞区有“上界”和“下界”。
此时,根据手术部位和病人状况,再注射追加量局麻药,即可开始手术。
7、阻滞平面调节硬膜外阻滞事先可以通过穿刺点的选择、针中方向、导管进入深度,决定阻滞平面高低;麻醉中则借助注药容量和速度、病人体位调节平面,可参考病人一般状况选择局麻药用量和浓度。
阻滞平面出现后,可能出现血压下降,应注意及时补液和/或提升血压。
阻滞平面欠佳,则术中病人有内脏牵拉反应或牵拉痛,须适当追加辅助药;必要时尽早改全麻。
所以,硬膜外阻滞前应准备好全麻设备和药品。
骶管阻滞操作规范1、病人体位(1)俯卧位:病人俯卧于手术台上,两下肢略分开,双髋下垫一厚枕以使骶尾部突出。
2、穿刺点定位标记两髂后上棘连线,此即硬脊膜囊终止水平。
右手中指摸到尾骨尖,拇指沿臀中线逐步向头端按压,在尾骨与骶骨交界处可摸到一“V”或“U”形凹陷,即骶裂孔,与两髂后上棘成一等腰或等边三角形;该孔为骶管阻滞进针部位。
3、穿刺方法:常规消毒,铺消毒巾。
于骶裂孔中部局麻药浸润。
穿刺针可选用腰穿针,亦可选用硬膜外穿刺针。
穿刺针经局麻处成80度角刺进皮肤,当透过骶尾韧带时则有落空感,随即将针杆向臀部方向按压,使与皮肤成30左右度角,再沿骶管纵轴方向进针3—5cm,拔出针芯,测定进针深度,勿使针尖超过髂后上棘连线下2cm。
接注射器,回抽无脑脊液或血液;注射空气无阻力,且在注气时,放置在骶部皮肤表面的手掌未感知气体串行;轻摇针杆以证实针尖确在骶腔内。
即可注入局麻药。
以上为传统的穿刺方法。
另有一种简易的方法,或称“高位”骶管穿刺法:选用7G注射针,于骶裂孔上沿垂直进针,直至骶腔,回抽无脑脊液或血液,即可注入局麻药。
4、给药方法试探剂量局麻药3—5ml,5分钟后出现阻滞平面,且无不良反应和腰麻迹象,再注入15—20ml。
局麻药浓度宜低,如1.3%利多卡因。
如用导管法,仍须用试探剂量,追加量为10—15ml,以后视手术需要追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