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约瑟难题”
简论“李约瑟难题”的内涵及看法

简论“李约瑟难题”的内涵看法1937年,已经在胚胎生物化学上取得重大成就的李约瑟博士,认识了三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
此后,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和感情,并献身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成为国际上最知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他对中国古代科技了解愈多、研究愈深,就愈在脑海中产生这样挥之不去的问题: 为什么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能有这么多科技成果,在总体上超过欧洲,近代科学却在欧洲兴起而没有在中国发展起来呢? 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实际上,此一难题包含两个问题,既: (1)为什么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之间,在把人类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 (2)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成长?显然,这两个问题密切相关,具有内在的联系。
前一问题是前提、基础,它不成立,后一问题便无的放矢;同时,后一问题又是前一问题的深化和发展。
因此,两者也可以简化为一个问题。
1991年,李约瑟在为王国忠所著《李约瑟与中国》一书撰写的序言中说,他在研究中国科技史过程中,尖锐地提出一个问题: “既然能有这么多早期科技成就,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呢?”提出这一难题,正展示了李约瑟的大家风范,表明他不止是出色的科学史家,而且还是深刻的思想家。
他并不满足于史料的爬梳考证,还力图揭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的知识。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还重要。
在更一般的意义上,波普尔强调科学始于题,没有了问题科学也就不存在了。
确实,能够提出一个深刻的、覆盖面大的问题很了不起。
一方面,它体现了提出者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引导提出者努力去破解这一问题。
另一方面,它又吸引一批研究者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工作,或深化或拓展,从而推动科学前进。
因此,“李约瑟难题”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评价,已经成为科学史、科学哲学的通用术语。
一个学者提出的问题能够成为学科的术语,无疑是极高的荣誉。
看待李约瑟难题

看待李约瑟难题中国科技史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李约瑟难题的重要性。
那就是如何解释,在人类历史漫漫5000年中,古代的中国,有一段非常辉煌的科学技术史,可是在近代,中国的科技发展远远落后西方。
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给我们提出中国近代科学何以没有发展的难题。
下面是我们小组对李约瑟难题的见解。
一、在经济体制方面。
明前期,关口仍然对外开放,因此东西方经济、文化、与科技交流频繁,但明朝经济上仍以农业经济为主,也就是自然经济。
而此时,西方已经开始了新航路的开辟,殖民与扩张成为西方各个大国的目标与理想,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得到满足,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明朝中后期到清朝,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雍正帝时,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严重打击商业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被扼杀在摇篮里。
1840年后,经济体制就变成小农经济和初期资本主义。
1.海上贸易的衰落。
明朝开始闭关锁国,减少海上贸易。
明世祖时期的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在鼎盛时期划上句号。
从此中国的海航开始衰落。
到清朝时,每年海上只有200来艘渔船。
唐宋时期因为海上贸易发达,与国外的交流甚多,经济文化发达。
而明清时期则因为闭关锁国,导致了科技的落后,中国开始迅速落在世界之后。
2.生产力的压抑。
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江南一带出现雇佣的形式。
然而在明末,郑成功起义,加上清兵入关,战争迅速打压了资本主义萌芽。
雍正时期采取重重措施重农抑商,商品经济得不到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促进,生产力受挫,生产关系也得不到发展。
因此经济体制也没有能迅速从农业经济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而科技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政治体制方面,封建专制制度束缚科技继续发展。
古今中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国家政权的支持和正确的科技政策。
1.我国封建专制制度一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这种以农为本,限制商品经济发展的政策极大地阻碍了我国近代资本主义萌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从四大发明的角度论李约瑟难题

从四大发明的角度论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是指中国科学家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的一个关于中国科技发展的难题。
李约瑟认为,中国在古代曾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科技成就,但在欧洲的科学革命之后,中国的科技发展却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倒退的现象。
这一现象被称为“李约瑟难题”,成为了中国科技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四大发明的角度来看,李约瑟难题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四项在中国古代先进的科技成就。
这些发明在当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但在欧洲的科学革命之后,这些发明却没有得到有效的进一步发展。
肯定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但更加关注中国科技发展的不平衡和落后,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其发明与汉代蔡伦以及纸张的发明有密切的联系。
蔡伦将植物纤维煮熟,将其涂布在细木条上,烘干后形成了类似于现代纸张的产品。
这项发明在当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提高了文字的传播效率,促进了科学、文化的繁荣。
在欧洲科学革命之后,纸张生产技术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这导致中国的造纸术在欧洲西方发展进程中相对滞后,甚至倒退。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另一项伟大发明,它的发明与北宋年间木活字印刷技术的出现有很大关系。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在当时对中国的书籍印刷、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欧洲的科学革命之后,活字印刷术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发展,这导致中国的印刷术在欧洲的影响力相对较小。
欧洲人后来发明了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这一点并不为人了解。
而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另一项重要发明,它的发明与中国古代冶炼技术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中国人最初是将硝石、硫磺、木炭等物质混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爆炸性的火药。
然而在欧洲的科学革命之后,火药在欧洲的技术和应用得到了更多的进一步发展,而中国的火药技术却相对滞后。
通过以上对李约瑟难题的解读,可以发现在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中,四大发明在当时对中国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欧洲的科学革命之后,这些发明却没有得到有效的进一步发展,这使得中国的科技发展相对滞后,甚至出现了倒退的现象。
从科技史看“李约瑟难题”

从科技史看“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是指中国科技史上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即为什么中国在古代取得了众多重要科技发明,却没有实现工业革命以及相应的经济和科技发展。
这个问题得名于美籍华裔学者李约瑟,他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并深入研究了这个问题。
从科技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探讨一下“李约瑟难题”。
要理解“李约瑟难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
中国古代发明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如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等,在某些方面甚至领先于其他国家。
这些发明为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尽管中国在古代实现了一些重要的科技突破,但却没有像欧洲那样经历过工业革命,这成为了“李约瑟难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李约瑟难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注重中央集权和官僚体制,这限制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与之相对,欧洲发达国家相对较早地形成了较为公平和透明的政治体制,这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环境。
经济结构和传统价值观的差异也是“李约瑟难题”的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地位低下,社会流动性有限。
相比之下,欧洲的经济更加多样化和商业化,经济上的自由度更强。
这使得欧洲更容易形成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并不完全缺乏对农业和工艺生产的关注。
在农业方面,中国古代引入了许多农具和耕作技术,对农业生产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工艺生产方面,中国古代的陶瓷、纺织和造船等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这些成就并没有转化为工业化的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政治制度等有关。
“李约瑟难题”涉及到多个因素,其原因是复杂而多样的。
通过对科技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
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科技发展不仅仅依赖于科技创新本身,还需要有适合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来支持。
只有在这些方面的整合中,中国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

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一、“李约瑟难题”研究历史述评所谓“李约瑟难题”,学界公认的经典表述是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于1964年在《东西方的科学和社会》一文中系统提出的,他指的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虽然,李约瑟早在1944年2月重庆的中国农学会会议上就己提出了该问题。
但关于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的探讨,在李约瑟以前很早,就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
十七、十八世纪的法国耶稣会士巴多明、伏尔泰、奎奈、休谟、狄德罗等都有论述。
中国的不少学者对此均有广泛探讨,从鲁迅、任鸿隽、梁启超到冯友兰、钱穆、梁漱溟等都发表过诸多看法。
但自从李约瑟从东西方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历程提出此问题后,其研究范围之广、见解之独到、在中外影响之深远,较前面诸家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人们也就习惯的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以时间为线索,“李约瑟难题”研究大体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
此时虽没有“李约瑟难题”的提法,但有关难题的基本内容都已经出现,并形成了第一次研究热潮。
任鸿隽认为“无归纳法为无科学之大原因”。
其后,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认为自然科学不发达,是因为我国人有“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之观念。
因袭己久。
本不易骤然解放,其对于自然界物象之研究“素乏趣味”。
又因为清代中国没有学校、学会、报馆之类的建制,科学上之发明不能流传和交流。
1924年,他在发表的《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史》中又认为自然科学未能发展起来的原因,最大的障碍是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蒋方震也提及“民族富于调和性”、“民族尚谈玄”等原因。
化学家王堪(1888-1966)在1922年发表了《中国之科学思想》一文,认为政府的专制、学术(易经、阴阳五行学说)的专制,对中国科学的发展是极大的“摧残”综观这一时期的论述,可以看到,他们把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归结为研究方法、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专制政治和教育制度等,而对于经济制度方面则少有涉及。
从科技史看“李约瑟难题”

从科技史看“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指的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问题,即为何中国在古代曾有数十种发明,但未能实现科技革命。
这个问题由美国华裔学者李约瑟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并成为中国科技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
下面我将从科技史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难题。
中国古代有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比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这些发明在当时给中国带来了很多益处,并且有时也被世界其他地区所借鉴。
这些发明并没有引起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大规模变革,而是逐渐被其他地区所超越。
李约瑟认为,中国科技发明无法实现科技革命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中国社会对科技发明的态度和运用方式与西方不同。
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往往是为满足具体的实际需求而产生的,比如造纸术是为了纪录官方文件和出版书籍,印刷术是为了复制经典著作。
而西方则更注重科技的应用与推广,追求科学的普及和人们的创新精神。
中国的科技发明往往只停留在实用的层面,没有走向更广阔的领域。
中国在封建社会的制度限制下,科技发明的传承和创新受到了阻碍。
在封建社会中,士人们更看重文学才能而非科技才能,科技发明的创新和传承只是他们所追求的个人兴趣或是官员升迁的手段,而非为整个社会所重视。
这就导致科技发明的研究和传承变得相对较少,并未形成科学研究的体系。
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过于个体化,缺乏团队合作和科研环境的支持。
在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往往是由个体完成的,缺少集体的合作研究和实验环境,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西方科技发展中,科学家们组成研究团队,通过讨论、合作和竞争来推动科学的进步。
李约瑟难题深层次地揭示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问题。
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虽然独特且有益,但由于社会制度、文化观念以及科研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未能形成真正的科技革命,无法引领社会的大规模变革。
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对于社会的进步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其他地区。
对于李约瑟难题的解答,需要综合考虑社会、文化、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形成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认识。
李约瑟难题及看法

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李约瑟在19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了这一问题。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难题”很耐人寻味,它犹如科学王国一道复杂的“高次方程”摆在了世人面前。
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
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
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文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
据有关资料,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只占0.4%。
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就是李约瑟觉得不可思议,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
“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其原因在于中国在13世纪之前社会制度的民主程度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算是最高的;而中国自13世纪以后经济技术与科学发展水平越来越落后,是因为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愈来愈完善,特别是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愈来愈受到集权制度下扭曲为奴化的儒家思想的毒害。
总而言之,宋明以来被集权制度下奴化的儒家违反人性的“三纲五常”等,实际上是变相地提倡懒惰思维和奴化意识,这一社会意识对宋明以来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造成了严重的约束,特别是严重毒化了中国知识阶层的思想,使中国知识阶层留恋于自身历史上业已形成的社会地位,长期以来不但不能成为推动民主的主力,反倒以传统捍卫者的身份成为反对“民主、自由、博爱”思想的急先锋。
浅谈“李约瑟难题”

浅谈“李约瑟难题”罗时猛 201420142 卫生毒理学公共卫生学院记得高中时上政治课时,先生曾说过,哲学上有一个法则,就是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首先要把它转化成三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为什么要”与“怎样做到”。
在这里我们也遵循此法则对“李约瑟难题”进行简单的讨论。
讨论大致分三个部分,一是“李约瑟难题”的含义,二是“李约瑟难题”的意义,三是“李约瑟难题”的应对。
首先,说说“李约瑟难题”的含义。
“李约瑟难题”是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的一个著名的问题,在对中国科学技术史有了充分了解之后,他发出这样的疑问:“中国人的智力不比别的国家差,但是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出现像牛顿、伽利略、史蒂文这样的伟大科学家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其实“李约瑟难题”简而言之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那么繁荣发达,而近代乃至现在却落于人后?很明显“李约瑟难题”现实意义重大,因为它引起了我们对中国发展问题的思考,我们只有认识到中国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才能想办法去克服它,以使中国步入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
刚看见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脑海中便浮现各种各样的画面,想到中国古代的各种富强繁荣,如鹤立鸡群般耸立于世界,受到各国敬仰,又想到近代的狼狈,又如落汤鸡般奄奄一息,受各国凌辱,毫无尊严可言。
从君临天下到俯首称臣,似乎原因很多很多。
但是真要说出个所以然来,似乎又难以道出真正的缘由,也许事情发生的原因太过复杂,难以一言道出个所以然来,这里我们先就题论题的说一下“李约瑟难题”。
这个标题一听就感觉很奇怪,为什么不叫“毛泽东难题”或“胡锦涛难题”,也就是说有关中国发展的问题怎么不是中国人提出来的,而是个外国人,这很值得我们反思。
也许这从某些方面反应了中国人的自我反思能力与发现问题能力。
如果没有发现自身的问题,那么如何会想到要改进呢?“李约瑟难题”的提出无疑引起了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思考,想想中国古代是多么的繁荣,后来却、、、大家都知道,中国在历史上一直是领先于世界,直到明清时期才逐步落后于世界。
浅谈李约瑟难题论文

浅谈李约瑟难题论文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上的辉煌延续了数千年,一度还还引领历史潮流,雄踞时代巅峰。
但20世纪以后,社会的动荡和历次运动的洗礼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生了变化,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浅谈李约瑟难题。
英国现代着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在其编着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着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志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之西方更为有效?为什么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现在的青年人已经似乎很少主动读《论语》,《孟子》,很少把儒家的理论挂在嘴边,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传统的儒家文化渐息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每天所接触的文化和知志大部分来源于西方,饮食起居触目可及都是来自欧美的“舶来品”,美国的可口可乐和麦当劳对青年人的诱惑远大于凉茶和中式快餐,欧美流行歌手的知名度高于民乐歌手……这些都从侧面印证了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
尤其在科学技术方面,正如李约瑟难题所分析的一般,近代以来我们在自然科学的造诣方面落后于西方有着深刻的原因:可能是社会的,也可能是经济的,更可能是文化的。
笔者认为,在诸多原因中,文化差异和产权制度的因素最有解释力。
有学者将李约瑟难题归咎为传统社会的氛围及国家政治体制的束缚。
李约瑟难题的破解如果说把人类现行的知志体系大致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三类,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可归为最后一种。
科学是人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活动,社会文化系统与构成对科学的孕育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观点认为适合科技发展的社会文化主应包含合理性价值、功利性价值、普遍性价值和反对权威义等方面。
这些因素恰恰是西方社会所具备的并为其科技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反观中国传统文化,从一开始就走上了道德伦常,修齐治平的道路。
知志分子关心的不是自然界的知志与奥秘,相反是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和治国安邦的经世致用之学。
从科技史看“李约瑟难题”

从科技史看“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是指科技史上的一个难题,即为什么古代中国在科技发展中落后于欧洲。
这个问题首次由美国华裔历史学家李约瑟提出,并在他的著作《中国的科学技术》中详细探讨。
下面将从科技史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难题。
要理解李约瑟难题,我们需要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和欧洲的科技发展的背景。
在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文明之一,其科学技术在很多方面都领先于其他国家。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在科技发展上渐渐落后于欧洲。
有一些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在科技发展中落后于欧洲。
中国古代的制度和思想观念对科技发展产生了限制。
儒家思想强调君主专制和传统道德价值观,对于科学研究的自由和创新可能产生了阻碍。
科学研究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低下劳动,被农业和手工业等实用技术所占据的地位较低。
相比之下,欧洲在科技发展上更加开放和自由,将科学研究视为一种进步和创新的力量。
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差异也是一个原因。
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结构导致地主和农民之间严重的阶级矛盾,社会资源主要集中在贵族和官僚集团手中,对于科技发展的投资和支持有限。
而欧洲的封建社会结构相对较弱,农民和城市工人等劳动阶级的地位相对提高,经济的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也对科技发展产生了影响。
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使得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经济活动,大多数人的生活和工作都与土地联系密切。
相比之下,欧洲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和资源分布差异较大,从而产生了更多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科技发展的不同重点和发展方向。
科技发展还与历史事件和外部因素有关。
欧洲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生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变革,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契机。
而中国在明朝的扬州保卫战中失去了对外贸易港口,限制了与外界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这对科技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李约瑟难题通过对比中国和欧洲的科技发展史,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缺失。
“李约瑟难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是指在中国古代发明历史研究中,存在着许多发明技术的创始人已经无法确定的情况。
这一难题告诉我们几个启示:
1.历史是一条长河,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是局限性的。
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有谦虚的态度,承认自己的认识是有限的,需要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证据信息。
2.在考证历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事实,避免因为主观臆想而歪曲历史事实。
3.历史研究需要跨学科合作,需要同时运用考古、文物、史料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全面了解历史。
4.历史研究的成果不是绝对确定的,会随着时间、技术、证据等因素的不同而改变。
我们需要对历史保持开放的态度,不断更新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5.历史是文明发展的宝库,我们需要在尊重历史、保护文物的基础上,继续发扬中华文明,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李约瑟难题”的探讨

“李约瑟难题”的探讨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很多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重大猜想,比如哥德巴赫猜想、费马大定律等等。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某一学科的诞生和发展,其影响有时甚至超过了某一学科本身,“李约瑟难题”就是这类问题之一,对此问题,国内外学者的相关争论和解答众说纷纭,各有千秋。
如果说“李约瑟难题”的研究和讨论曾一度唤醒了沉睡多年的中华民族的话,那么由此所触发的一系列思考和启示,才是真正深刻而久远的,它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代意义。
1.“李约瑟难题”概述李约瑟作为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曾因胚胎发育的生化研究而取得巨大成就,后来他又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并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拓利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其实李约瑟一直强调其问题是把双刃的剑。
李约瑟难题还有另外一个表述方式: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之西方更为有效?或者,为什么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学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难题”。
对于这一问题,国内外一些学者做出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在新世纪之初,重新探究这一问题,寻找科学发展的条件和规律,对于弘扬中国传统的科学精神,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使我国重新回到世界科技的前沿,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就是遵循这一宗旨进行理论探究和分析,以求效用。
2.对于“李约瑟问题”的探索有关“李约瑟难题”,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从描述性的解释到深层次的理论解答,众说纷纭,面面俱到,从社会、经济、文化、宗教、政治等多种因素分别加以理论阐释。
浅谈李约瑟难题

浅谈“李约瑟难题”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因其对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而成为权威,并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关于中国发展史的相关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将该问题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
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
一.什么是“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问题其实是: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
欧洲经历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时期,希腊、罗马的古代典籍也被欧洲中世纪的焚书毁灭,欧洲从阿拉伯帝国保存的希腊、罗马古籍复兴了希腊、罗马文化的同时消化吸收了中华文明的科技与产业、体制与文艺等成就,从而诞生了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 - 全球化地球文明。
从马可·波罗游记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与研究东方文明。
从1643年牛顿诞生到1765年瓦特蒸汽机开启工业革命、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欧美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然而,1840年的中国却进入了鸦片战争时期。
1840年前后,英国的机器化生产已基本取代手工业生产,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47年西门子-哈尔斯克电报机制造公司建立,开启了电气化时代。
从马可·波罗的诞生到工业革命电气化的开始,欧洲经历了约600年的努力终于彻底超过了中国。
二.对李约瑟难题的个人看法和分析(一)内部原因1.自然环境中国人生活在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气候温和,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因此人们相信丰收离不开自然恩赐,讲究天人合一,多关注人伦;而西方文化发源地希腊是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人们需要长期与恶劣的自然做斗争,因此养成了西方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学传统,开放的地理环境又使他们与外界多有往来,造成了工商业的发达。
浅析李约瑟难题

浅析“李约瑟难题”一、“李约瑟难题”的阐述我们要讨论“李约瑟难题”,首先得知道什么是“李约瑟难题”。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的胜利,正式开启了西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时至今日,尽管人类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有过很多失误、偏差,还发生了多次危及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甚至还在继续威胁着人类社会,比如世界大战、核泄漏、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等。
但是无可厚非的说,现代化仍然是目前为止人类追求自由、民主、富强最为理想的道路。
现代化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趋势,同时人类摆脱愚昧落后、实现自身解放的重要手段。
纵观中国历史,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期间,中国的科学技术比西方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要先进得多,引领中人类文明发展,很多科学技术成果能很快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明末清初以来,当欧洲社会逐步实现现代化转向并且快速推进现代化发展的时候,作为曾经长期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中华帝国”却逐渐偏离了现代化的大道,最终沦为其他列强宰割的对象。
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成长?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而近代科学却产生于欧洲,没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中国现代化的断裂,究竟是一种历史必然还是一种历史偶然,这就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理论界长期争论的“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的核心是,在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为什么发展得那么快,但是到了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却比不上西方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在起作用?我国古代科学与起源于古希腊的西方近代科学有着诸多不同的特征。
古希腊理性科学有着与近代科学有着更为接近的理论体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西方近代科学重视理性,有着严密的逻辑思维体系和理论构架框架。
而中国古代科学恰恰相反,缺乏理性,重实用主义传统是近代科学未能在我国产生的内部原因。
当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等外部因素都对我国近代科学发展造成或多或少影响。
二、关于传统科学和近代科学皮卡扎(前苏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曾经说过:“科学就是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从四大发明的角度论李约瑟难题

从四大发明的角度论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是指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为什么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学技术发明和创新,但却没有推动工业革命的发生。
从四大发明的角度来论述这个难题,可以进一步阐释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与失落。
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四项发明对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这些发明并没有进一步演化发展为机械工业和现代科技,导致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与西方世界逐渐拉开了差距。
这个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更侧重于实用性,而非理论性。
传统的科技发展更多地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例如造纸术是为了传播文化和知识,印刷术是为了推广书籍等。
相比之下,西方科技发展更注重理论性的研究,为了科学原理的探索和技术的革新。
这导致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停留在应用层面,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
封建社会的体制限制了科技的发展。
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阶级对科技的鼓励和支持并不足够,科学家和发明家往往被当作技术劳动者或娱乐品来对待,缺乏社会地位和经济支持。
相反,西方封建社会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工商业的兴起,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好的环境。
文化传统和观念的影响也限制了科技的创新。
中国古代崇尚传统和经验,对于科学理论的创新和批判态度较少。
科学研究需要质疑和试错的精神,需要打破旧有的观念和传统。
在中国古代的社会环境中,对于创新的鼓励和接受度相对较低,这使得科学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国家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科技的进步。
中国古代的经济模式主要是农业经济,而非工业经济。
与此相反,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农业、手工业和工业并行的模式,这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工业革命的出现离不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中国古代的经济模式并没有促使这一过程的发生。
李约瑟难题从四大发明的角度来看,主要原因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注重应用而非理论,封建社会体制的限制、文化传统和观念的影响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等方面的制约。
浅析李约瑟难题

浅析李约瑟难题2010年6月14日目录一、李约瑟难题概述 (3)二、李约瑟难题在中国的新进展 (3)三、李约瑟难题之我见 (4)1、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角度求解“李约瑟难题” (4)2、从经济制度上求解“李约瑟难题” (5)3、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求解“李约瑟难题” (5)4、从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习惯上求解“李约瑟难题” (6)四、小结 (7)一、李约瑟难题概述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问题其实是: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
欧洲经历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时期,希腊、罗马的古代典籍也被欧洲中世纪的焚书毁灭,欧洲从阿拉伯帝国保存的希腊、罗马古籍复兴了希腊、罗马文化的同时消化吸收了中华文明的科技与产业、体制与文艺等成就,从而诞生了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
从马可•波罗游记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与研究东方文明。
从1643年牛顿诞生到1765年瓦特蒸汽机开启工业革命、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欧美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然而,1840年的中国却进入了鸦片战争时期。
1840年前后,英国的机器化生产已基本取代手工业生产,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47年西门子-哈尔斯克电报机制造公司建立,开启了电化时代。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 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李约瑟难题”很耐人寻味,它犹如科学王国一道复杂的“高次方程”摆在了世人面前。
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
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
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文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论李约瑟难题

论李约瑟难题前言1.1“李约瑟难题”的提出及其含义有社会科学领域哥德巴赫猜想之称的“李约瑟难题”(Needham Problem),又称“李约瑟问题(Needham Question)、“李约瑟之谜”(Needham Puzzle)、“李约瑟命题”(NeedhamThesis)。
通常情况下,“为什么近代科学未能在中国产生”就被看做“李约瑟难题”。
学术界认为这一难题的规范表述源自李约瑟的一篇文章———《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
李约瑟博士是世界著名科技史学家、生物化学家,也是英国唯一一位既是英国皇家会员、又是英国科学院院士的科学家。
李约瑟博士因胚胎发育的生化研究而取得巨大成就,后来转而从事中国科技史的研究,并取得巨大的成就,有人把他的工作誉为是20世纪的一座学术丰碑。
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一书中提出:“中国的科学为什么会长期大致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和中古型的理论?如果事情确实是这样,那么,中国人又怎么能够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在理论和几何学方法体系方面所存在的弱点,又为什么并没有妨碍各种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涌现?中国的这些发现和发明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从另一方面说,又是什么因素使得科学在中国早期社会中比在希腊或欧洲中古社会中更容易得到应用?最后,为什么中国在科学理论方面虽然比较落后,但却能产生出有机的自然观。
”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曾取得过令西方世界望尘莫及的辉煌成就。
从科技史看“李约瑟难题”

从科技史看“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是指对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难题,即为何中国在古代科技辉煌的时期没有出现工业革命,以及为何西方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而中国没有。
要回答李约瑟难题,首先需要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历史进行回顾。
中国古代科技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例如农业、纺织、冶铁、火药等。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还在冶金术、水利工程、建筑工程、医药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尽管中国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科技成果,但并没有出现类似于西方的工业革命。
这一点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解释。
中国古代的社会体制对于科技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中国古代社会较为稳定,儒家思想强调稳定和秩序。
这种思想影响了科学创新的要求和发展。
相比之下,西方社会更加开放,强调个人权利和创新。
这为西方科学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国古代的士人文化也对科技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压制。
古代中国的士人文化以文学、文化、艺术为主,对于实用的技术问题并不重视。
相比之下,西方的士人文化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这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科学思维方式也与西方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注重整体和平衡,强调“道”和“天命”。
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发展理性科学、工程技术等实践性科学的创造性思维不利。
相比之下,西方的科学思维模式更加逻辑和实证,注重分析和实验。
这有利于科学的进步和创新。
历史的偶然性因素也对中国的科技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西方在科技领域的发展得益于一系列因素,包括科学革命、宗教改革、殖民扩张等。
中国古代的一些发明之所以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可能也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李约瑟难题虽然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提出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但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某一种因素。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独特特点和西方科学的迅猛发展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只有从历史的角度,综合考察多种因素,才能更好地理解李约瑟难题,并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有一个更为客观的认识。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理解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理解“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李约瑟难题.以下是我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一,地理环境的产物。
中国近代以来之所以技术没有继续发展,跟中国所处在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三种差异其一,大国文明和小国文明的差异,中国是一个大国,欧洲是一群小国;其二,农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差异,中国是农业文明甚至是小农文明,而欧洲是商业文明,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以后;其三,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差异,中国是大陆文明,欧洲是海洋文明。
中国的地理格局是,东临茫茫大海,这是古人难以逾越的海洋;西北部是茫茫沙漠,无垠戈壁;而西南耸立了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和纵贯南北的横断山脉。
这种地理环境形成了一种屏障,让新观念难以传播,难以推广并成为社会风潮。
举例而言,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张衡对天文学方面的研究其实有着巨大的成果与成就,但这些如四大发明仅仅残留于技术层面(正面效应的结果),却没能在社会形成科学风,形成强有力的理论系统(负面效应的结果),这就解释了科学和工业为什么没能在中国得到全面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反观西方地理环境,而西方文化发源地希腊是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人们需要长期与恶劣的自然做斗争,因此养成了西方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学传统,开放的地理环境又使他们与外界多有往来,造成了工商业的发达。
就是由于地理环境被迫使其中的人民形成了探索及开放的精神与性格,而对外贸易的需求同样也是西方快速发展科技的重要催化剂。
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而言,西方所处的冒险环境比中国所在的较为安逸的环境更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科学研究制度差异,中国古代没有普遍设立科学技术方面独立的学院和研究机构,科学知识不能积累和系统化,并且上升为理论并广泛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李约瑟难题”
罗时猛 201420142 公共卫生学院
记得高中时上政治课时,先生曾说过,哲学上有一个法则,就是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首先要把它转化成三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为什么要”与“怎样做到”。
在这里我们也遵循此法则对“李约瑟难题”进行简单的讨论。
讨论大致分三个部分,一是“李约瑟难题”的含义,二是“李约瑟难题”的意义,三是“李约瑟难题”的应对。
首先,说说“李约瑟难题”的含义。
“李约瑟难题”是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的一个著名的问题,在对中国科学技术史有了充分了解之后,他发出这样的疑问:“中国人的智力不比别的国家差,但是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出现像牛顿、伽利略、史蒂文这样的伟大科学家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其实“李约瑟难题”简而言之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那么繁荣发达,而近代乃至现在却落于人后?
很明显“李约瑟难题”现实意义重大,因为它引起了我们对中国发展问题的思考,我们只有认识到中国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才能想办法去克服它,以使中国步入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
刚看见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脑海中便浮现各种各样的画面,想到中国古代的各种富强繁荣,如鹤立鸡群般耸立于世界,受到各国敬仰,又想到近代的狼狈,又如落汤鸡般奄奄一息,受各国凌辱,毫无尊严可言。
从君临天下到俯首称臣,似乎原因很多很多。
但是真要说出个所以然来,似乎又难以道出真正的缘由,也许事情发生的原因太过复杂,难以一言道出个所以然来,这里我们先就题论题的说一下“李约瑟难题”。
这个标题一听就感觉很奇怪,为什么不叫“毛泽东难题”或“邓小平难题”,也就是说有关中国发展的问题怎么不是中国人提出来的,而是个外国人,这很值得我们反思。
也许这从某些方面反应了中国人的自我反思能力与发现问题能力。
如果没有发现自身的问题,那么如何会想到要改进呢?
“李约瑟难题”的提出无疑引起了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思考,想想中国古代是
多么的繁荣,后来却、、、大家都知道,中国在历史上一直是领先于世界,直到明清时期才逐步落后于世界。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起大落呢,这的确值得我们反思。
先说夏商周,这个时期中国是比较统一的,特别是周朝,虽然是诸侯制国家,但是已经相对统一和平。
这样的社会环境十分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所以周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礼”、“乐”等尤其发达,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周朝灭亡,出现了诸侯并起的状况,各个诸侯国常常兵戈相见,社会动荡不安。
但是由于没有了限制与此同时,各种学派也蓬勃发展,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这个时期的发展成果对后世,以致今天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秦朝的出现是中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统一,语言、文字、度量等的统一,使中国成为了一个完整的国家。
从此中国基本上都是以一个国家的形式存在而迅速发展,虽然伴随着各个朝代的兴衰。
这种统一性对中国的发展十分有利,这样中国便可以充分利用中国的地大物博与众多人口,来创造中华文明。
但是秦朝的建立也是有弊端的,它确立了儒家思想的坚固地位,从此儒家思想在华夏土地上根深蒂固。
儒家思想重视中庸,不倡导个性与冒险,这对科学的发展无疑是一种阻碍。
而且儒家思想主要集中在为人处世、治学论道、修身养性等上面,对于自然观、科学技术、工艺等都是很淡漠的,甚至是鄙视与不屑。
孔子就曾说过,各种技术都有可观之处,但是君子生来是要办大事的,所以没有时间去研究它。
中国古代,也出现了许多私塾、书院等,也就是现在的学校,但是,这些学校主要学的都是一些诗书礼仪、经史子集之类的君子之道。
于是,中国古代的精英们都在研究如何做君子,如何做忠君爱国等。
另外,中国的朴素唯物观、传统意识、封建礼教等对中国发展的限制也很大。
比如对人体的看法,天方地圆说,圣人崇拜、等级制度、鬼神信仰等。
古代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无比神圣,一定要完整来,完整去。
这使医学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由于没有正确的解剖结构知识,是中国医学在许多方面都很落后,特别是外科。
如今我们只好改为学西医,中医的繁荣却成为历史。
天方地圆的说法也是深入人心,孔子也说:“天道曰圆,地道曰方”。
直到清朝末期,外国列强侵入中国,中国人才渐渐知道,原来地球是圆的。
天方地圆说法使人们对地球与宇宙的探索大大受到限制,同时对航海等也产生很大影响。
另外,圣人崇拜、等级制度等也深入人心,这使人们的怀疑精神被磨灭,对创新无疑是一种扼杀。
记得小时候学古文有一些“通假字”,其实就是错字,但是老师说是古人写的,所以不能叫错字,而应该叫通假字,而且,现代也要“错”着写下去。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对一些大家或上级保持坚信崇拜的态度,以至于很少怀疑他们,即使是错的,也去遵循。
还有等级观念更是根深蒂固,每个人只要遇到上级领导或官员,保持一种下跪的姿态。
这些现象到现在基本没有什么改变。
只不过古代是真正的下跪,而现在实在心里下跪。
中国人对鬼神的信仰一直没有停止过,一个鬼神观念深入人心的国家,可想而知其自然观与世界观是什么样子。
阻碍中国发展脚步的东西实在是太多,难以一一列举,但是中国为什么还可以在古代领先于世界呢?先说一下中国的原因,我认为中国的相对统一和平性,与地大物博,人口红利可以作为解释。
这使得中国可以平稳地进步,虽然很慢,但是由于有时间的积累,其结果就是中华的奇迹,世界的奇迹。
然后说说西方,西方从罗马帝国的衰落,基督教的全面兴起(约公元395年),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为止,大约1000年,整个西方就进入了一个黑暗的状态,几乎是停止不前的状态,这整个时期叫做中世纪。
由于西方的停止不前,甚至是倒退,而中国却在慢慢进步,这使得中国在古代一直领先西方。
十五世纪后,西方开始了文艺复兴,树立了人为本的观念,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等各个学科快速发展。
后来又发生几次工业革命。
而那时的中国,依旧过着“蠕动向前”的生活。
明朝的八股文,清朝的闭关锁国,抵制洋人的东西。
这使得西方彻底将中国远远地甩在身后。
也可以说是中国没有什么变化,而是西方在变。
中国像是一头大象,在慢慢向前走,而西方是豹子,中间由于停下而被中国超越,后来豹子开始跑了起来,结果是什么那就很明显了。
由此我们大概可以知道中国落后的原因,与发展缓慢以及保守、封建思想关系重大。
有人说中国现在已经摆脱封建传统思想了呀,为什么还是这么落后。
其实不然,中国近代以来为了拜托封建思想做了许多事,如五四运动、文革等,抛除其中的错误不说,当然这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仍然不够彻底,封建思想其实还是潜伏在人们的心中。
另外中国的发展其实已经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好状态,要比古代繁荣富强得多,只是时间太短。
改革开放到现在,短短的三十多年,中国发展成这样,我想在世界史上都是难见的快吧。
但是中国的教育体制似乎不够完善,大体上还是沿袭古代的科举制度,应试式的教育,学习就是为了考试,
这样的教育制度下,创新思维已被磨灭,培养出来的人都是一个个大的硬盘,要出大家真的很难。
还有就是保守问题,现代的中国人继承了中国一贯的保守思想,无冒险精神。
这所有的所有无疑对中国的发展都是一种无形的限制。
所以中国要想追上西方,就要要克服自身问题,给科技发展一个活泼活跃的气氛,这一点十分重要。
而且时间也是需要的。
我相信通过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革开放,中国一定会从一头大象化作一头猛狮,最终也会超越那只豹子。
中华民族从古自今都是以勤奋,善良,智慧著称的民族,望华夏儿女共同努力,共圆中国梦,再创中华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