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特征
古代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
②东晋:顾恺之画人物《女史箴图》和 《洛神赋图》是其代表作,往往带有宗 教色彩。
③石窟:山西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 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2)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奠定基础 必要性
(3)北魏经济文化相对中原落后
(4)北魏政权日趋剧烈的社会矛盾
(3)改革成功的原因
①孝文帝改革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符合民 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改革成功 的根本原因。 ②改革能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如均田制满 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深受欢迎。 ③改革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 前提环境。 ④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 阻力,毅然改革。
迁都洛阳的意义:
①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 中心;
②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
③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中华 文明的发展。
(2)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①改穿汉服 ②改用汉姓
③提倡与汉族通婚 ④改说汉语 ⑤改行汉制
机构设置 官吏名称 典章礼仪
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 同,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封建化;争取到汉 族地主的支持,有利于民族融合。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1、政权更替
蜀
221— 263
东魏
十六国
304-439 西晋 266— 316
北齐
北周 隋
581
北魏
386-534
西魏 北朝 南朝
东 汉
魏
220— 266
吴
222— 280
东晋
317-420
宋 420
齐
梁
陈
589
经历了三国鼎立局部统一、西晋短暂统一、 十六国与东晋对峙、南朝与北朝对峙。
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单元 单元测试 含答案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含答案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下列选项符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特征的是()①战火连绵,政局动荡,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②数百年分裂局面是由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削弱③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在冲突与交往中逐步走向交融④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2.《晋书·武帝纪》记载,咸宁三年(277)至太熙元年(290),西北地区众多少数民族首领向晋归降、献贡,晋皆封官加爵。
右图为近代出土的“晋归义羌王”金印及其印文,该金印为晋代中央政府授予羌族首领的官印。
这表明()A. 考古发现拓宽人们认知视野B. 魏晋时期民族关系较为融洽C. 出土文物和文字史料相印证D. 华夏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3.司马迁笔下的“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到晋宋之际,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推动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B.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C. 世家大族把持经济特权D. 北民南迁促进江南开发4.如果把“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A. 国家的产生和统一B.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 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5.下表为某同学记录的历史笔记。
笔记反映的历史时期是()◆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采用分科考试方法选拔官员◆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A. 隋朝B. 唐朝C. 宋朝D. 元朝6.五代时期,“流官移镇”盛行。
各节度使不仅积极发展屯田,而且“多遣亲吏往诸道回图贩易,所过皆免其算”。
藩镇的财富由唐代“取之于镇,用之于镇”变成了“取之于镇,用之于使”。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历史趋势: 政权分立到国家统一;江南逐步开发,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
】)官渡,赤壁之战都是东汉末年战役,战争中都用火攻情节;淝水之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少胜多战役;2)都是以少胜多战役;失败方领导都犯了骄傲自大的错误。
3)战役都改变了当时政治格局或对政治形势产生巨大影响。
胜败原因:官渡之战:曹操壮大势力: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善于用人;经济:发展生产,屯田垦荒;军事:战术得当;袁绍:骄傲自大赤壁之战:曹操:北方士兵,流行疾病,不习水战;曹操骄傲自大;孙刘:联合作战,战略得当。
根本:统一条件不成熟淝水之战:前秦民族矛盾严重(最主要)军心离散;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东晋: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二政权更替:一)三国鼎立与结束:1、三国鼎立: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三国开始),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在建业称帝,国号吴。
三国正式形成。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军阀割据到西晋统一的过度,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是历史的进步。
(北方发展生产,吴国造船业发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是大陆与台湾最早联系。
蜀国诸葛亮治蜀,发展西南。
)2、西晋建立统一:266年,西晋建立。
司马炎在洛阳称帝,即晋武帝。
280年,灭吴,统一全国。
统治腐朽,实行分封制,引发八王之乱,致使西晋衰亡。
二)东晋与十六国1、316年匈奴人灭掉西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
北伐得不到政府支持,缺乏后援,最终失败。
420年,东晋灭亡。
2十六国时期:4时期初至5世纪前期,黄河流域政权连同西南成汉,合称中国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
期间有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任用王猛改革,缓和了民族关系,存进了民族融合。
三)南北朝对峙:1南朝:420年—589年,江南地区先后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1、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
2、少数民族开始振兴,大举入侵中原,建立少数民族政权,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民族融合。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遭到破坏,门阀士族制度占据统治地位,形成这一时期特有的政治面貌。
4、这一时期,规模大、破坏性较大的动乱多发生在北方,南方则相对安定,西晋末年以后,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5、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东汉时在国内逐渐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
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两座重要的高峰,时期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标志着中国历史从北魏五胡乱华到辉煌的唐朝,深刻地影响了整个华夏文明发展进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民族大融合。
三国时期,五胡乱华结束后,北方部族不断向南方渗入,融入汉族,使汉族族群由原先的少数民族大转变为当时中国统治者和主流民族。
北朝时期,两晋进一步促进了北方各部族的大融合,使中国大陆文化进一步延伸,从而形成今天的多民族文化。
二、宗教文化的发展。
北朝时期,实行的宗教政策既兼容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又扶植基督教,促进了宗教文化的多元发展,标志着中国宗教文化新的发展阶段的开启。
三、社会的多元化。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的变迁和民族大融合,社会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各种社会团体,如士大夫、农民、商贩等,出现了商品经济和出现了由金钱取代土地作为社会经济交换媒介的新形态,形成了以金钱为基础的今天的文明。
四、文化的繁荣发展。
唐朝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朝代,不仅兴建了大量的宫殿、寺庙,也激励了很多著名诗人,对中国文学、艺术、书法等都影响深远。
总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段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文明发展上辉煌高峰的时期。
在此期间,民族大融合、宗教文化的多元发展、社会的多元化及文化的繁荣发展等,为中国文明
进入新的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达标测试题
第二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是( )A.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B.政权频更迭,国家大分裂C.南方较稳定,经济大发展D.玄佛道兴起,文化大繁荣【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但在分裂的过程中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故答案为A 项。
B项只说明了国家分裂的状况,未指出民族融合的趋势,说法片面,排除;C项只说明了南方的经济发展,未指出北方的社会状况,说法片面,排除;D项只涉及了思想文化上的特征,未指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说法片面,排除。
2.著名学者易中天在其《中华史卷十二:南朝,北朝》中指出:“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南北朝的历史意义,我认为那就是: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的有了。
什么没了?五胡。
什么有了?南北。
”这说明()A.汉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单向融合导致五胡的消失B.南北分野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C.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D.民族融合是导致民族消失的根源【答案】B【解析】从“什么有了?南北”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自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就有了南方和北方的划分,一直持续到后世,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故选B;民族融合应该是双向的,那就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融合,不可能是单向的,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并没有最终阻碍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是我国的民族融合和封建社会继续发展时期,排除C;五胡与其他民族融合,不能说明民族消失,排除D。
3.下图为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室壁画“手持烤肉串的宾客",这类壁画在今山东.江苏北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和宁夏等地均有出土。
这反映出魏晋时期()A.畜牧业逐渐向南方扩展B.各民族文化进一步融合C.百姓对富足生活的渴望D.佛教向大众生活的渗透【答案】B【解析】烧烤本来是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汉人采用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体现出当时各民族文化进一步融合,B正确;图画中信息并不能说明畜牧业逐渐向南方扩展,A错误;百姓对富足生活的渴望也和材料中信息不符合,C错误;佛教的渗透图片也没有体现,D错误。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220~589年)【总特征】: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士族制度形成;北方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三省体制,选官:九品中正制;经济: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并赶上北方;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农业经济格局开始改变;思想: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取得新发展,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不少领域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具体史实】1、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士族制度形成;北方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三省体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选官:九品中正制;2、经济:农业:《齐民要术》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杰出农书;出现间作、套作的复种技术,绿肥种植是耕作技术一大成就;三国时马均发明翻车(灌溉工具),北魏均田制、三国屯田制推行;耕耙耱技术形成,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
江南得到开发,开始赶上北方。
手工业:发明灌钢法,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并烧制出成熟白瓷;商业:社会动荡,北方商业波动性大;南方商业小幅发展,商税及其相关税种成为东晋南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南方商业有所发展,出现草市和草市尉。
3、文化:(1)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儒学面临严峻挑战但吸收佛、道精华取得新发展——“三教合一”;士人群体的形成(2)科技文艺: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书法和绘画: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草书成熟、晋代盛行行书,书法家王羲之和《兰亭序》;绘画理论精辟,顾恺之“以形写神”,士大夫画家活跃,文人画注意以形写神,画家顾恺之和《女史箴图》;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伴随着佛教的兴起,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也显示了辉煌的雕刻艺术成就。
敦煌莫高窟开始出现。
【知识详解】第一课时魏晋南北朝的政治一、政权更替(一)基本史实东汉(25—220)│┌————————————————————┐│↓│蜀(221—263)———→魏(220—265)吴(222—280)↓│西晋(265—316)←—————┘│┌————————————————————————————————┐│││││十六国(304—439)│││┌———————————————─———————————————┐││↓│││┌——————【成汉】(氐)【汉(前赵)】(匈奴)代(鲜卑)│││(304—347)(304—329)(338—376)│││↓││││后赵实现了北方地区的部分统一←—【后赵】(羯)→冉魏(汉)→【前燕】(鲜卑)│【前凉】(汉)││与前燕、前凉并存(319—351)(350—352)(337—370)│(320—376)││↓↓↓││———————│↓↓东晋(317—420)————→前秦于382年进驻西域实现了北方地区的统一←—————【前秦】(氐)│↑383年淝水之战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351—394)│││││┌—————————————————————————————————┤│││││││└—西蜀(汉)【西凉】(汉)【后凉】(氐)西燕(鲜卑)│(405—413)(400—421)(386—403)(384—394)││││││┌—————————————┐││↓││↓↓│【北凉】(匈奴)【南凉】(鲜卑)【后秦】(羌)→东晋【后燕】(鲜卑)│(401—439)(397—414)(384—417)↑(384—409)│││││││││││┌—————┐││↓│││↓↓│【西秦】(鲜卑)【夏】(匈奴)【南燕】(鲜卑)【北燕】(鲜卑)├————┐│(385—431)(407—431)(389—410)(409—436)││↓↓↓↓││┌———————————————————————————————↓││↓宋(420—479)南(420—589)北(439—581)北魏(386—534)—→北魏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地区│││││││┌————————————┐↓││││齐(479—502)朝朝西魏(534—557)东魏(534—550)↓││↓↓梁(502—557)│└——北周(557—581)←—————北齐(550—557)↓││陈(557—589)→┴——————————┐│↓↓隋(581—618)注:①“↓、↑、←、→”表示该政权被谁所灭,“│”表示该政权由前一政权分裂而来。
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同时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如竹林七贤等)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政治:中央机构的三省六部制开始形成,(注:三省制雏形出现于曹魏时期,六部制雏形出现于北周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官场(东晋四大家族:琅琊王氏、陈留谢氏、桓氏、庾氏)。
经济:农业上出现翻车,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耕耙耱技术,手工业方面发明了灌钢法,北朝烧出了成熟的白瓷。
商业上出现了草市——但因为战乱,北方的商业一度遭到破坏。
文化:佛道教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贾思勰编纂《齐民要术》,文人画开始出现——书圣王羲之,画家顾恺之等。
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
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混乱而重要的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出现是三国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刻。
本文通过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起源、发展及其特征的概括,讨论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
一、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政权分裂后形成的时期,起源于汉末,结束于三国统一。
当时,由于宋群、魏群、吴群之间的争夺,中国政治格局由统一改变为政权分裂状态,这一时期以政治权力分立和社会动荡为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两晋两晋时期是三国时期之后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起源于东晋,结束于南北朝。
两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学术思想丰富的时期,尤其是傅玄、刘勰等文人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宗教和后来社会的发展,从大局上说,两晋时期是对统一中国文化的建立,是中国历史转型的重要时期。
三、南北朝南北朝时期是北魏、东魏和南朝之间的时期,从大局来看,该时期是中国历史转型的必经阶段。
该时期内容主要集中在宗教文化上,重要思想体现在宗教改革,以宗教文化为主体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
同时,南北朝时期也是政治体制僵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的时期,也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1、政治格局:它是一个政治分裂的时期,汉末三国时期无中心,国家分裂,政治权力分立;两晋时期,宋朝逐渐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中央一统的政治格局;南北朝时期,南朝多国分立,北魏统一中国,但政治体制僵化,中央集权明显减弱。
2、文化发展:在三国时期,因无中心,文化发展不均衡;在两晋时期,文化思想丰富,文化发展日趋成熟;在南北朝时期,宗教文化发展迅速,但中央文化发展缓慢。
3、经济发展:三国时期,封建制经济持续发展;两晋时期,经济发展受到社会动荡的影响,但文化经济发展迅速;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缓慢,但出现了一些特色经济活动。
综上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是政治分裂、文化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受到社会动荡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阶段特点
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 (4)性质:
封建地主利益。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
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 土地所有制类别 国有土地所有制 (官田) 君主土地 土地 私有制 私有 地主土地 私有制 制 自耕农土 地私有制 特点 所有权属于国家; 北魏隋唐均田制 主要供君主私人 开支 土地兼并成为扩 大地产的主途径 拥有很少土地, 或完全没有土地 备注 不是主要类型, 但一直存在;
解析: “士族的形成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保证士族在政治上 的世袭特权”反映了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故 A 项 不符合题意;“九品中正制„„实质上就是保证当朝显贵的世袭 特权”说明士族的特殊地位实际是得到皇权的认可的,故 B 项不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士族威胁君主专制的问题,故 C 项符合 题意;九品中正制是对士族特权的保障,故 D 项不符合题意。
1、迁都洛阳
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 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 域的统治。
迁都洛阳的原因 从平城方面看
地理 位置
从洛阳方面看
地理位置偏僻水旱易 地处中原交通便利, 发,交通不便 中原政治文化中心利于 政治 平城保守势力强大, 争取汉族地主合作 不利于改革
气候恶劣产粮有限 地处黄河之南,农 经济 生产不能满足需要 业生产发达
答案:B
3.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重用中原的儒士王猛等人,大兴儒学。 北魏孝文帝时期,儒学兴盛,更是“比隆周汉”。这说明 ( A.动荡时期统治者更依赖儒学巩固统治 B.儒学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主流思想 C.该时期实现三教合一,儒学发展兴盛 D.少数民族封建化完成 )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多重用儒士,发展 儒学,客观上说明儒学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主流思想,故 选 B 项。
魏晋南北朝
3、人口迁移的问题(意义、概况 、人口迁移的问题 意义 概况) 意义、 (1) 意义: 意义: 促进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促进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助于文 化交流、传播和人口素质的提高; 化交流、传播和人口素质的提高;使人口分布趋向 合理;成为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 合理;成为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 (2)古代: 流向及原因 古代: 古代 A、少数民族内迁;原因:少数民族游牧生活的不稳 、少数民族内迁;原因: 定性; 定性;黄河流域汉族先进文化的吸引 B、北民南迁; 原因:北乱南定 、北民南迁; 原因: C、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原因:政府组织 开发边疆 、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原因:政府组织\开发边疆 D、华人外流;原因:统治阶级的黑暗统治,造成人 、华人外流;原因:统治阶级的黑暗统治, 民流离失所而被迫迁移。 民流离失所而被迫迁移。 E、外族内流;原因: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领先 、外族内流;原因:国力强盛、经济繁荣、 对各国人民的吸引
(2) 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特点 表现 (3) 手工业 特点: 特点: 表现:纺织业、冶炼、制瓷、 表现:纺织业、冶炼、制瓷、造纸 注意课本上的各幅图片所反映出的信息 (4) 商业上 (5) 社会生活
二、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1、科技: 、科技: 特点:取得新的成果(原因) 特点:取得新的成果(原因) 表现: 数学、农学、医药学、 表现: 数学、农学、医药学、地理学 归纳领先世界的科技: 归纳领先世界的科技: 春秋:哈雷慧星的确切记录、 春秋:哈雷慧星的确切记录、十九年七闰的历法 战国: 春战: 战国:甘石星经 春战: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西汉: 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东汉:张衡的地动仪及对月食的科学解释、 东汉:张衡的地动仪及对月食的科学解释、华佗的 麻沸散、 麻沸散、九章算术 四大发明 唐朝:僧一行实测子午线、 唐朝:僧一行实测子午线、唐本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是什么
(例13)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长期 破坏,政局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 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这种观点否 定和违背了
A、民族融合的作用 B、江南经济的发展 C、人民群众的向心作用 D、科学文化的进步
• 1、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 • 2、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 • 3、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 4、士族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 • 5、科技发展,佛教盛行。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1、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 大融合,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出现过局部统一的局面,如:三国、前秦、北魏 、北周、东晋南朝各政权。
(B、C)
(例2)下列政权中,由权臣取代而亡的有 (1993年高考)
• A、曹魏 • C、东魏
•
B、西晋 D、(南朝)宋
(A、C)
(例3)下列人物未曾生活在三国时期的 是
•
A、曹操
•
C、孙权
•
B、刘备 D、诸葛亮
(A)
2、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
• 表现:
• 1、兴修水利 • 2、开辟良田 • 3、水稻种植技术提
• (A)
5、科技发展,佛教盛行。
了解文化特点和社会政治、经济特点的关系。
前者反映后者;后者决定前者。
如:
圆周率、《缀术》、《齐民要术》
南北经济的发展
《木兰辞》
北方战乱
陶渊明的诗
士族制度的腐朽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南方佛寺、北方石窟、宗教画、范缜的无神论
佛教流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是什 么?
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战国时代结束后,魏蜀吴三政权争斗建立、演变、强大、衰落,由始皇帝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统一中国的一个著名的历史时期,从西汉末年到东汉末期,共计220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统一的第二次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政治上标志着从西汉专制剥夺到东汉封建王朝的过渡,从经济上表现为资本主义的民间经济的发展,从文化上反映了从儒家传统向丰富多样的文化的转变。
两晋时期:两晋时期是指东晋南朝和西晋北朝的时期,从三国统一中国开始,到两晋灭亡结束,也是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共计360年。
这一时期中,中央政权分裂成封建王朝,分别在洛阳、洛阳的安陆、长安和太原四个城市等。
它代表着中国历史上最深远的政治、经济、文化分化,也标志着封建社会继续发展,形成了晋朝文化。
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是指南朝和北朝时期,南朝从宋朝开始,北朝从魏朝开始,经历了两晋分裂后的漫长而混乱的时期,共计240年。
这一时期中,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自北宋以来最为严重的关中内乱,政治体制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由封建王朝发展到封建帝国,从其政治、经济、文化上反映出封建社会的社会变革,中国历史上更多的异族、宗教和文化融合的过程也开。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 三国鼎立 二 西晋的短暂统一 三 东晋的偏安之局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特点
• 1、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 • 2、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 • 3、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 4、士族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 • 5、科技发展,佛教盛行。
第一节 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曹魏政治概况 蜀与吴
一、三国概述
教学要点:“三国鼎立”的形成;魏、蜀、吴 的社会状况;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
教学内容: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曹操统一北 方;赤壁之战;魏、蜀、吴的建立;曹魏的用 人政策和屯田制度;诸葛亮的治蜀方略;孙吴 的政治经济;曹魏灭蜀;西晋代魏。
考核要求:要求学生了解魏、蜀、吴三国的社 会状况;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 “九品中正制”;弄清曹操能够统一北方而不 能统一全国的原因;弄清诸葛亮的生平事迹; 认识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结束 的。
《 职,,用四
后 居太请非方
汉 职仆选其兵
书 。黄重人寇
·
刘 焉 传 》
州 任 之 重 ,
琬 为 豫 州 牧
臣 以 居 其 任
, 辄 增 暴 乱
。 ( 刘 ) 焉
自, 。。以
…
此宗 乃为
而正 出建刺
始刘 焉议史
。虞 为改威
三、军阀割据
袁绍据有冀、青、并三州之地;曹操据 兖、豫二州;刘备、吕布据徐州;袁术 据扬州;刘表据荆州;刘焉据益州;孙 策据江东;马腾、韩遂据凉州;公孙度 据辽东。混战使“名都空而不居,百里 绝而无民”,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 里无鸡鸣”的惨状。
政府控制了舆论,而当中正的既是 大族名士,他们的私家操纵也由此
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式
(2)孝文帝改革措施具有创新性、开创性 成功的原因及认识 原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 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 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认识: 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
宗主在政治上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 它改变了以往豪强地主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北魏 割据势力,宗主控制下的包荫户多 数没有户籍,他们只为宗主的私家 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 人口,任凭宗主剥削和奴役,国家 权的巩固。 不得征调亦不能干预。
三长制
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 化
北魏政府 宗主 农民
魏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时间界限:220年——581年 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分裂、政 权更迭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 差距缩小。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1) 时代特征 国家长期分裂,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 济发展 政治 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局面,朝代更替频繁; 北魏孝文帝等顺应民族融合趋势,进行改 革 经济 铁犁、牛耕等先进生产方式继续向边疆地 区推广;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缩小,为隋朝 统一创造条件 文化 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在 不少领域取得世界领先成就;出现三教并 立局面
冯太后(442年—490年),汉族,长 乐信都(今河北省冀州)人,477年至 公元490年十四年间一系列改革的实际 主持者。冯太后本是官宦之女,因罪 充公为奴。452年,被选为魏文成帝的 贵人。456年被立为皇后。465年魏献 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太后临朝辅 政,定策诛杀丞相乙浑,而后归政献 文帝。476年献文帝病死,再度临朝称 制达十四年。490年去世,享年49岁冯 太后聪明果决,猜忌而长于权术,以 重管﹑重罚驾御群臣,为其所用,展 现出超强的政治手段。冯太后本是汉 人,极力推行汉化。在两度摄政期间, 将北魏的汉化推向巅峰。在她的影响 下,北魏封建化进程加快。冯太后是 中国古代著名的女政治家,
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阶段,这些时期相对较长,共涵盖了近400年的时间。
以下归纳了这些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1.三国时期(220年-280年):(a)分裂局面: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分为魏、蜀、吴三个国家。
三国之间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争,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这也造成了社会经济的割裂和政治腐败。
(b)蜀汉抵抗:蜀汉是由刘备建立的,主要位于西南地区。
蜀汉独立于魏国和吴国的控制之下,经历了以刘备、刘禅为代表的蜀主政权的抵抗,但最终在战争中失败。
(c)吴国的崛起:吴国由孙权建立,位于长江流域。
吴国积极发展经济,实施政策,建立了比较强大的中央政府和军队,并扩大了领土,成为三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
2.两晋时期(265年-420年):(a)分裂与统一:两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先后出现了西晋、东晋和南北朝两晋。
在这一时期,中国东晋以南方的建康(今南京)为首都,西晋和北方的北平(今北京)之间发生了多次政权更迭,由于内忧外患,未能将国家统一起来。
(b)文化繁荣:两晋时期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家、文化思想家和艺术家,如嵇康、陶渊明、陆机、陆云等。
此期间的文化追求和人文关怀成为后世所推崇和追寻的对象。
(c)民族大迁徙:在两晋时期,中国北方遭到了多次游牧民族入侵,如匈奴、鲜卑、羯族等。
这些民族的入侵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对北方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晋时期,南方也发生了大规模的迁徙,由于战乱和灾害,许多人迁移到了江南地区。
3.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a)南北分裂: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政权分裂的时期,南朝主要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则主要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
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造成了社会经济的割裂,导致南方经济相对发达,而北方经济相对较弱。
(b)文化交流: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南方文化较为繁荣,而北方文化较为保守。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要点)
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要点)★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220—589年)(1)政治上:国家分裂、南北对峙、政局动荡、战乱频繁,西晋时短暂的统一,门阀士族崛起且势力强大。
三省体制逐渐形成,选官制度采用九品中正制,朝廷高官、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十六国中前秦逐渐强大,统一了北方,但淝水之战后,前秦衰落,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北魏统一北方后,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南方政局则相对安定。
(2)经济上:江南经济获得开发。
这一时期,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但北方战乱频繁,经济受到较大的冲击。
农业上精耕细作进一步发展。
北魏推行均田制。
士族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3)思想文化上:道教广为传播,佛教盛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道教、佛教的冲击。
三教并存并相互融合。
魏晋玄学的形成。
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有了一定的发展。
绘画上出现了专业的绘画理论,如东晋的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等。
(4)民族关系上: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进一步推行了民族整合。
多民族交融、交往、交流成为魏晋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
【知识点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1)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
(2)221年,刘备称帝,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
(3)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史称东吴。
(4)三国当中,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
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问题探究:东吴政权对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哪些影响?三国时期东吴对江南的开发,是江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东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江南建都且统一了整个江南地区的政权,孙吴政权重视农业,兴修水利,提高粮食产量,发展手工业,发展交通事业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问题探究:三国时期三次重要的战役分别是哪些战役?1、官渡之战(公元200年)交战双方为袁绍与曹操,最终曹操击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高考考点: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江南经济的发展;均田制。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道教与佛教;唯物论思想家;文学和艺术。
二、阶段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到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开发、发展的时期。
政治方面:封建国家长期分裂,南北长期对峙,政权并立且更替频繁,地主阶级内部分化,形成了士族制度。
经济方面:江南经济大开发,北方经济在破坏与恢复中交替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
民族关系方面:民族融合出现高潮,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对外关系方面:中国与周边国家仍保持着密切联系。
文化方面:承上启下,成就辉煌,一些领域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重点难点问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变化、主要特点、经济地位及启示变化:(1)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特点:①江南经济迅速开发,中原相对停滞。
②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③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④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其中,江南经济赶上北方是最重要的特点。
(2)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一方面是江南经济的开发;另一方面是北方农业虽屡遭破坏,但总体还是在恢复和发展。
江南经济开发从江东扩展到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
(3)魏晋南北朝手工业门类与秦汉基本一致,但品种更丰富,产量增加,技术有所进步,突出的手工业部门有纺织业、冶矿业、制瓷业和造纸业。
发明灌钢法,开始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白瓷产生。
(4)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畸形发展,钱币衰落,布帛、谷物等食物货币盛行。
但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
这一时期对外贸易不逊于前代。
主要特点:金太阳考案P21地位及启示:这一时期的经济从宏观上看,在纵的方面表现为艰难曲折、波浪式的前进。
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第4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PPT课件
前提: 曹操击败黄巾军,夺得耕牛、农具、 劳动力。
措施: 开垦土地,实行屯田,解决粮食问题。 影响: 1)屯田制成为三国招抚流民、发展农
业主要措施。2)将流民与土地结合, 稳定社会秩序。
性质: 封建土地国有制。
屯田制
屯田制
2、江南的开发
1)背景:
黄河流域自秦汉起,是全国经济重心,而江南地区地 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
地,租调制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生产。
2)接受汉族政治制度、文化。迁都洛阳。接
受汉族文化,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
1)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农民生活相对 稳定。
2)汉化措施加速北方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 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济
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
第四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间: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曹丕建魏,到隋朝统一)
历史阶段总特征: 民族大融合发展
一、从统一到分立
主要史实:
时间: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1、三国分立
1)“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 意义: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 础。
官渡之战
2)“赤壁之战”——孙权、刘备大败 曹操 意义:奠定三国鼎立基础。
军事中心 长江流域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
魏国,220年, 曹丕,定都
洛阳
蜀国,221年, 刘备,定都
成都
三国
吴国,222年, 孙权,定都
建业
意义:虽然征战不断,但内部巩固发展势力,重视 农业生产,局势稍微安定。恢复统一过渡阶段,合 理存在,为再次大一统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0年-----589年(公元3世纪初至6世纪未)
1、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 政治 2、士族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
3、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 经济 4、北方战乱频繁,经济反复的破坏
和恢复 民族 5、民族融合加强。 文化 6、科技发展,佛教盛行。
腐朽性的表现: 1、注重门第和 身份的高低 2、不学无术, 生活腐化
经济上:占有很多的土地和劳动力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
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文化上:崇尚清谈,
往往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1、士族制度关于士族和庶族的划分体现的是(C)
A、阶级矛盾 B、民族矛盾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D、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
(A.B.D)
4、北方战乱频繁,经济反复的破坏和恢复
原因:北方地区战乱频繁,在东汉末和西晋至十六 国时期不断发生战争,导致经济的严重破坏,从战乱中 先后统一北方地区的曹魏和北魏政权分别采取了重视农 业的措施,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
表现:东汉末年的破坏时期,到曹魏至西晋初年 的恢复时期;从西晋后期至十六国的破坏时期,到北 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的恢复时期。
民族融合:
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 是民族间经济、文化 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 系的结果。
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 种进步和经常的现象, 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 走向统一的必然趋势。
5、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民族融合的过程:
三国:诸葛亮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和睦政策 西晋:五族内迁 十六国:北方各族互相攻杀,建立政权 东晋南朝:共同开发江南 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大融合
(4)政治原因:汉族统治者腐朽,缺乏完成统一的决心。 如祖逖就是因为得不到东晋政府的支持,北伐才没有成功。
(例1)在西晋灭亡至隋朝建立期间,曾经统 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1991高考)
A、鲜卑族建立的北齐 B、氐族建立的前秦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 D、鲜卑族建立的西魏
(B、C)
2、公元3世纪至6世纪,先后完成黄河流域或更大
A、北方各族人民被迫大量南迁
B、汉族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C、西汉王国问题从未从根本上解决
D、东汉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的结果
D
2、士族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
士族的概念:
指地主阶级中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
由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发展而来。它是一种腐朽的社会力
量,士族制度是一种腐朽的政治制度
形成:魏晋 发展:东晋南朝 衰落:南朝末 灭亡:唐朝末年
1、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积极发展农业生产,
D 其主要动机是( )
A、恢复社会经济
B、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
C、促进民族间的贸易往来 D、解决军粮供应困难
2、“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灌之。乃作
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张衡
B、杜诗
C、马钧
推广 5、牛耕普及
原因:
1、南迁农民带来先 进工具和技术
2、南方相对稳定 3、统治者重视生产 4、南迁人民和江南
人民辛勤劳动
1.南北朝时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新兴封建城市开始出现 B、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C、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农作物引进新品种并广泛种植
(B)
途径:
1、民族迁徙 2、联合斗争 3、友好往来 4、少数民族首领的改革
1.十六国时期,各国间的战争所造成的客 观积极作用是
A、有利于国家统一 B、加速各国封建化的进程 C、有利于经济恢复 D、加速民族间的融合
范围统一的势力或政权是( D )
①曹操②西晋③前秦④北魏⑤北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A 3、南朝政权更替频繁主要反映了( )
A、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B、士族与庶族的斗争激烈 C、割据势力之间争夺激烈 D、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4、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分裂局面的社会根源是
B 2、魏晋时期,士族制度的形成( ) A、是封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 B、导致了地主阶级内部严重分裂对立 C、是封建军阀割据、国家分裂的产物 D、表明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
3、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
表现:
1、兴修水利 2、开辟良田 3、水稻种植技术
提高 4、小麦种植开始
D、钟繇
5、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北方战乱:
曹操的统一北方的战争(如:官渡之战) 曹操与孙刘的赤壁之战 西晋建立前后灭蜀、吴的统一战争
十六国之间的互为征伐 东晋迎战前秦的淝水之战
5、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民族和民族融合的概念
民族:
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 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 同语言、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共同 的民族文化特点和共 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 共同体。
2. 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最重要 的客观因素是 (D)
A、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B、水利工程的兴建,大批良田的开辟 C、南北方对峙局面的形成 D、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南传
3.三国和南朝时,江南经济得以开发,其 共同原因有:
A、大批农民南迁 B、南迁农民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 C、实行均田制 D、南迁农民和江南人民的共同开发
1、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
三国
两晋
魏(220—265) 蜀(221—263) 吴(222—280)
西晋 建立(265—316)
统一(280—316)
十六国
(304—439)
东晋
(317—420)
南北朝
建立:386
东魏
北齐
十六
北魏
国
统一:439
西魏
北周
隋
东晋
宋420
齐
梁
陈 589
造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割据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1)经济原因:我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分散 性以及南北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22))社社会会原原因因: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发展,他们 把持地方,并在镇压黄巾起义中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
((33))民民族族原原因因:东汉到西晋初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后,彼此间及 与汉族间尚有一定的隔阂,加上有的汉族统治者(如西晋)奉行 民族压迫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有的少数民族贵族(如刘渊) 趁机建立自己的政权有的少数民族贵族(如苻坚)穷兵黩武,违 背各族人民愿望,加剧了社会的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