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协议详解

合集下载

USB协议详解

USB协议详解

USB协议详解⼀个transfer(传输)由⼀个或多个transaction(事务)构成,⼀个transaction(事务)由⼀个或多个packet(包)构成,⼀个packet(包)由⼀个或多个sync(域)构成。

1.传输数据通信USB的数据通讯⾸先是基于传输(transfer)的,传输的类型有:中断传输、批量传输、同步传输、控制传输。

2.事务数据通讯⼀次传输由⼀个或多个事务(transaction)构成,事务可以分为:in事务、out事务、setup事务。

3.包数据通讯⼀个事务由⼀个或多个包(packet)构成,包可分为:令牌包(setup)、数据包(data)、握⼿包(ack)、特殊包。

4.域数据通讯⼀个包由多个域构成,域可分为:同步域(sync)、标识域(pid)、地址域(addr)、端点域(endp)、帧号域(fram)、数据域(data)、校验域(crc)。

USB传输传输分为四种类型:批量传输、等时(同步)传输、中断传输、控制传输。

1、批量(⼤容量数据)传输(Bulk Transfers): ⾮周期性,突发⼤容量数据的通信,数据可以占⽤任意带宽,并容忍延迟。

如USB打印机、扫描仪、⼤容量储存设备等。

批量输出事务:(1)主机先发出⼀个OUT令牌包(包含设备地址,端点号)。

(2)然后再发送⼀个DATA包,这时地址和端点匹配的设备就会收下这个数据包,主机切换到接收模式,等待设备返回握⼿包。

(3)设备解码令牌包,数据包都准确⽆误,并且有⾜够的缓冲区来保存数据后就会使⽤ACK/NYET握⼿包来应答主机(只有⾼速模式才有NYET握⼿包,他表⽰本次数据成功接收,但是没有能⼒接收下⼀次传输),如果没有⾜够的缓冲区来保存数据,就返回NAC,告诉主机⽬前没有缓冲区可⽤,主机会在稍后时间重新该批量传输事务。

如果设备检查到数据正确,但端点处于挂起状态,返回STALL。

如果检测到有错误(如校验错误,位填充错误),则不做任何响应,让主机等待超时。

USB协议中文详解

USB协议中文详解
6
USB 体系简介
USB 体系包括主机、设备以及物理连 接三个部分。
主机是一个提供USB接口及接口管理 能力的硬件、软件及固件的复合体, 可以是PC,也可以是OTG设备。一 个USB 系统中仅有一个USB主机;
设备包括 USB功能设备和 USB HUB, 最多支持 127个设备;
物理连接即指的是USB 的传输线。 在USB 2.0系统中,要求使用屏蔽的 双绞线。
把多个功能设备通过内置的 USB HUB 组合而成的设备,比如带录音话筒 的 USB 摄像头等。 一个 USB HOST 最多可以同时支持 128 个地址,地址 0 作为默认地址, 只在设备枚举期间临时使用,而不能被分配给任何一个设备,因此一个 USB HOST 最多可以同时支持 127 个地址,如果一个设备只占用一个地 址,那么可最多支持 127个 USB 设备(含USB HUB)。
USB 接口扩展
USB HUB提供了一种低成本、低复杂度的USB 接口扩展方法。HUB 的上行PORT 面向 HOST,下行 PORT 面向设备(HUB 或功能设备)。 在下行 PORT 上,HUB 提供了设备连接检测和设备移除检测的能力, 并给各下行PORT供电。
HUB可以单独使能各下行PORT,不同PORT 可以工作不同的速度等 级(高速/全速/低速)。
转发器提供了从高速和全速/低速通讯的转换能力,通过 HUB 可以在 高速 HOST 和全速/低速设备之间进行匹配。
HUB 在硬件上支持 Reset、Resume、Suspend。
17
USB 体系简介
USB HOST 在USB体系中负责设备连接/移除的检测、HOST 和设备之 间控制流和数据流的管理、传输状态的收集、总线电源的供给。
24

USB协议分析

USB协议分析

USB协议分析协议名称:USB协议分析一、引言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机外部设备连接标准。

本协议旨在对USB协议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其基本原理、通信流程和数据传输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二、背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外部设备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传统的串口、并口等接口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USB作为一种全球统一的接口标准,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手机、摄像头、打印机等各种设备中。

三、USB协议基本原理1. 总线拓扑结构:USB采用主从式拓扑结构,主机负责控制总线上的数据传输,从设备则根据主机的指令进行响应。

2. 传输速率:USB支持多种传输速率,包括低速(1.5Mbps)、全速(12Mbps)、高速(480Mbps)和超高速(5Gbps)。

3. 数据传输方式:USB协议定义了四种数据传输方式,分别是控制传输、批量传输、中断传输和等时传输,不同的传输方式适用于不同的设备和应用场景。

4. 插拔支持:USB接口支持热插拔功能,用户可以在不关闭计算机的情况下插拔USB设备。

四、USB通信流程1. 握手阶段:主机和从设备之间进行握手协商,确定通信参数和传输方式。

2. 数据传输阶段:根据传输方式进行数据传输,主机发送命令或数据包,从设备进行响应或返回数据。

3. 结束阶段:通信完成后,主机和从设备进行结束操作,释放资源并关闭连接。

五、USB数据传输规范1. 控制传输规范:控制传输用于主机与从设备之间的命令和控制信息的传输,包括设备的初始化、配置和状态查询等操作。

2. 批量传输规范:批量传输适用于大量数据的传输,如打印机的数据输出。

3. 中断传输规范:中断传输用于周期性的数据传输,如鼠标和键盘的输入。

4. 等时传输规范:等时传输用于对数据传输的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如音频和视频的传输。

六、USB协议分析工具1. USB协议分析仪:用于对USB通信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可以捕获和解析USB数据包,帮助开发人员定位和解决通信问题。

usb协议深入解读

usb协议深入解读

usb协议深入解读USB(Universal Serial Bus)是一种通用的串行总线标准,用于连接电脑与外部设备,如键盘、鼠标、打印机、存储设备等。

USB协议定义了电脑和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规则,保证了设备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

USB协议的工作原理是将数据分成小的信息包(packet),通过USB线缆传输。

数据传输分为Control、Bulk、Interrupt和Isochronous四种传输类型。

控制传输用于设备配置和命令交互,批量传输用于大容量数据传输,中断传输适用于延迟要求较高的设备,同步传输用于实时流媒体数据传输。

USB协议采用主从架构。

电脑作为主机(host),外部设备作为从设备(device)。

主机负责控制和管理设备的连接和通信,从设备根据主机的指令执行任务。

每个设备都有一个唯一的设备地址,主机通过唯一的地址识别和寻找特定的设备。

USB协议还定义了一种层次结构,包括物理层、总线层、设备层和应用层。

物理层负责USB线缆的传输、信号传输和电气特性。

总线层负责数据帧的传输、错误检测和纠正,以及设备的连接和断开管理。

设备层负责设备地址分配、设备功能描述和配置管理。

应用层根据设备的功能需求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

USB协议还支持热插拔功能,即在不关机的情况下插入或拔出外部设备。

这得益于协议对设备的供电和识别机制。

当设备插入时,主机会为其提供所需的电源,然后通过设备描述符和配置描述符来识别设备的类型和功能。

通过热插拔功能,用户可以方便地连接和断开设备,无需重新启动电脑。

在USB协议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设备称为HID(Human Interface Device),用于连接输入设备(如键盘、鼠标)和输出设备(如显示器)。

HID设备使用标准的USB报告描述符进行通信,主机通过解读报告描述符来识别和操作设备。

这种设计使得不同品牌的键盘和鼠标可以通用于各种操作系统和电脑设备。

需要注意的是,USB协议并不仅限于连接电脑和外部设备。

USB通信协议深入理解

USB通信协议深入理解

USB通信协议深入理解USB(Universal Serial Bus),即通用串行总线,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的通信协议。

USB协议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的通信方式,使得各种外设设备能够与计算机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

本文将深入理解USB通信协议,包括其基本原理、架构和常见的传输方式等。

一、USB通信协议的基本原理USB通信协议是一种基于主从结构的传输协议。

在USB系统中,主要包括USB主机(Host)和USB外设(Device)两个角色。

USB主机控制着通信的发起和结束,而USB外设则负责接收和处理数据。

USB通信协议采用了数据包传输的方式。

数据在USB系统中以数据包(Packet)的形式进行传输。

每个数据包包含了特定的控制信息和数据内容,以确保数据的有效传输和正确解析。

在USB通信中,数据被分为控制传输、中断传输、批量传输和等时传输四种类型。

控制传输主要用于配置和管理USB系统,中断传输用于低延迟的数据交互,批量传输用于大数据流的传输,等时传输用于实时数据的传输。

二、USB通信协议的架构USB通信协议的架构主要由四个组件组成,分别是主机控制器(Host Controller)、总线(Bus)、外设和驱动程序。

1. 主机控制器:主机控制器是USB通信协议的核心组件,负责控制整个通信过程。

主机控制器通过总线将主机和外设连接起来,并发送控制命令和数据包给外设。

2. 总线:总线是主机和外设之间的物理连接介质。

USB通信协议使用了一对差分信号线来进行数据的传输,其中D+和D-线用于传输数据,VCC线提供电源,GND线用于地线连接。

3. 外设:外设是连接在USB总线上的各种设备,如打印机、键盘、鼠标等。

外设接收主机控制器发送的命令和数据包,并执行相应的操作。

4. 驱动程序:驱动程序是运行在主机控制器上的软件,用于控制和管理外设。

驱动程序通常由设备制造商提供,并通过操作系统进行加载和运行。

三、USB通信协议的传输方式1. 控制传输:控制传输是USB通信协议中最基本的传输方式,用于配置和管理USB系统。

USB协议分析

USB协议分析

USB协议分析协议名称:USB协议分析一、背景介绍USB(Universal Serial Bus)是一种用于连接计算机和外部设备的通用串行总线接口。

USB协议是为了提供一个标准的物理连接和通信方式,以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

本协议旨在对USB协议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协议的基本原理、通信流程、数据传输方式等内容。

二、协议分析1. USB协议基本原理USB协议采用主从结构,主要包括主机(Host)、设备(Device)和USB集线器(Hub)。

主机负责控制和管理整个USB系统,设备是连接到USB总线上的外部设备,而USB集线器则用于扩展USB接口数量。

2. USB协议通信流程a. 握手阶段:主机和设备之间进行握手,确定通信速率和协议版本。

b. 枚举阶段:主机对设备进行枚举,识别设备的类型和功能。

c. 配置阶段:主机与设备进行配置,包括分配地址和分配端点等。

d. 控制阶段:主机与设备之间进行控制命令的传输,包括读取设备描述符、发送控制命令等。

e. 数据传输阶段:主机与设备之间进行数据的读写操作,包括批量传输、中断传输和等时传输等。

3. USB协议数据传输方式a. 批量传输:用于大容量数据的传输,具有可靠性较高的特点。

b. 中断传输:用于周期性传输小量数据,具有低延迟的特点。

c. 等时传输:用于实时传输,对延迟要求非常高。

4. USB协议层次结构USB协议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a. 物理层:负责传输电气信号和电力供应。

b. 数据链路层:负责数据的可靠传输和错误检测。

c. 传输层:负责数据的分段和重组。

d. 应用层:负责数据的处理和应用。

5. USB协议相关标准a. USB 1.0:最初的USB标准,支持低速(1.5 Mbps)和全速(12 Mbps)传输。

b. USB 2.0:提升了传输速率,支持高速(480 Mbps)传输。

c. USB 3.0:引入了超速(5 Gbps)传输,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

USB协议分析

USB协议分析

USB协议分析协议名称:USB协议分析一、背景介绍USB(Universal Serial Bus)是一种用于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传输数据的通信协议。

USB协议已经成为现代计算机系统中最常用的接口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种设备,包括打印机、摄像头、键盘、鼠标等。

本协议旨在对USB协议进行详细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USB协议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二、协议目的本协议旨在分析USB协议的结构、通信过程和功能,探讨USB协议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对USB协议进行改进的可能性。

通过对USB协议的深入分析,可以为USB设备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指导,提高USB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

三、协议内容1. USB协议的结构a. 物理层:USB协议的物理层包括USB线缆、插头和插座等硬件组件,定义了USB设备之间的物理连接方式和电气特性。

b. 数据链路层:USB协议的数据链路层负责将数据分割成数据包,并在USB 设备之间进行可靠的传输。

c. 网络层:USB协议的网络层负责管理USB设备的地址分配、设备识别和设备间的通信。

d. 传输层:USB协议的传输层定义了USB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方式,包括同步传输、中断传输和批量传输等。

e. 应用层:USB协议的应用层定义了USB设备的功能和操作方式,包括设备描述符、配置描述符和接口描述符等。

2. USB协议的通信过程a. 设备枚举:USB设备在插入计算机时会进行设备枚举过程,包括设备的识别、地址分配和配置等。

b. 数据传输:USB协议支持多种数据传输方式,包括同步传输、中断传输和批量传输等。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USB设备和主机之间通过控制传输、中断传输和批量传输等方式进行数据交换。

c. 错误处理:USB协议提供了丰富的错误处理机制,包括重传机制、错误检测和纠错等,以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3. USB协议的功能a. 插拔支持:USB协议支持热插拔功能,可以在计算机运行时插入或拔出USB设备,而无需重新启动计算机。

usb接口协议标准

usb接口协议标准

usb接口协议标准一、USB接口协议标准简介USB接口协议(Universal Serial Bus),即通用串行总线接口协议,是一种计算机硬件接口标准。

它是由美国英特尔、微软等公司于1994年发起,并于1996年正式发布的一种串行通信接口。

USB接口协议旨在为计算机和外部设备提供一种高效、可靠、易用的数据传输方式。

二、USB接口协议的发展历程自1996年USB接口协议发布以来,它经历了多个版本的迭代更新。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版本:B 1.0:1996年发布,最高传输速率为12Mbps;B 2.0:2000年发布,最高传输速率为480Mbps;B 3.0:2008年发布,最高传输速率为5Gbps;B 3.1:2014年发布,最高传输速率为10Gbps;B 3.2:2017年发布,最高传输速率为20Gbps。

三、USB接口协议的主要特点1.高速传输:USB接口协议具有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能够满足大部分外部设备的传输需求;2.兼容性强:USB接口协议适用于各种操作系统,如Windows、Mac OS、Linux等;3.热插拔:USB接口支持热插拔,方便用户在不关机的情况下更换设备;4.供电灵活:USB接口可以为外部设备提供电源,满足设备的供电需求;5.拓展性强:USB接口协议有多种扩展规范,如USB Type-C、USB PD (Power Delivery)等。

四、USB接口协议的应用领域USB接口协议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如电脑、手机、平板、数码相机、MP3/MP4、U盘等。

它为这些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方式。

五、USB接口协议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USB接口协议将继续发展,主要趋势包括:1.更高的传输速率:未来USB接口协议可能将进一步提高传输速率,满足更高速率设备的需求;2.更广泛的兼容性:USB接口协议将继续完善,以适应更多类型设备的连接需求;3.更强的拓展性:USB接口协议将拓展至更多领域,如无线充电、数据加密等;4.更简化的使用体验:USB接口协议将提供更加简化的使用体验,如自动识别设备、即插即用等。

USB协议分析

USB协议分析

USB协议分析协议名称:USB协议分析一、背景介绍USB(Universal Serial Bus)是一种用于计算机和外部设备之间传输数据和供电的通用接口标准。

USB协议是指USB接口设备之间进行通信和数据传输所遵循的规则和约定。

本协议旨在对USB协议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协议的基本原理、数据传输流程、协议规范等内容。

二、协议分析1. USB协议基本原理1.1 USB协议的起源和发展1.2 USB协议的基本特点和优势1.3 USB协议的工作原理和数据传输方式2. USB协议分层结构2.1 物理层2.2 数据链路层2.3 硬件层2.4 协议层3. USB协议数据传输流程3.1 控制传输3.2 批量传输3.3 中断传输3.4 同步传输3.5 异步传输4. USB协议规范4.1 USB设备类别和描述符4.2 USB管道和端点4.3 USB设备状态和控制4.4 USB传输类型和速度4.5 USB主机和设备通信5. USB协议的应用领域5.1 计算机外部设备5.2 嵌入式系统5.3 消费类电子产品5.4 工业自动化控制三、协议实施指南1. USB协议分析工具和软件1.1 USB协议分析仪1.2 USB协议分析软件2. USB协议分析步骤2.1 确定分析目标和需求2.2 准备USB协议分析工具和设备2.3 连接USB设备和分析工具2.4 进行USB协议分析和数据捕获2.5 分析和解读USB协议数据3. USB协议分析技巧和注意事项3.1 熟悉USB协议规范和相关文档3.2 关注USB协议数据的时序和流程3.3 注意USB协议数据的解析和分析方法3.4 掌握常见USB协议问题的排查和解决方法四、协议测试与验证1. USB协议测试方法和工具1.1 传输速度测试1.2 数据完整性测试1.3 设备兼容性测试2. USB协议验证步骤2.1 设计和实施USB协议验证计划2.2 进行USB协议验证和测试2.3 分析和评估USB协议验证结果2.4 提出改进和优化建议五、协议安全与保护1. USB协议安全威胁和风险1.1 信息泄露和数据篡改1.2 恶意代码传播和攻击1.3 物理安全和设备防护2. USB协议安全保护措施2.1 数据加密和身份认证2.2 安全策略和权限控制2.3 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六、总结与展望本协议对USB协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包括协议的基本原理、数据传输流程、协议规范等内容。

USB协议分析

USB协议分析

USB协议分析协议名称:USB协议分析一、引言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机外部设备连接标准,用于在计算机和外部设备之间传输数据和供电。

本协议旨在对USB协议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其工作原理、数据传输方式、电源供应规范等内容。

二、背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外部设备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串口和并口已经无法满足高速数据传输和供电的要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USB协议应运而生,成为了现代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最常用的连接标准。

三、USB协议的工作原理1. 物理层USB协议使用了一对差分信号线进行数据传输,其中包括数据线D+和D-,以及供电线VCC和地线GND。

通过差分信号线的使用,USB协议能够提供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低的噪声干扰。

2. 传输层USB协议使用了主从结构,其中主机(Host)负责控制和管理外部设备,外部设备(Device)则被动地响应主机的指令。

主机和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基于一种称为“请求-响应”(Request-Response)的机制,主机向外部设备发送请求,外部设备根据请求做出相应的响应。

3. 协议层USB协议定义了一系列的标准命令和数据传输格式,以确保主机和外部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

常见的USB协议包括USB 1.0、USB 2.0、USB 3.0等版本,每个版本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规范。

四、USB协议的数据传输方式1. 控制传输控制传输是USB协议中最基本的传输方式,用于主机和外部设备之间的命令和状态信息的传输。

控制传输使用了端点0(Endpoint 0),通过发送SETUP、IN 和OUT三种类型的数据包来完成数据的传输。

2. 批量传输批量传输用于传输大块的数据,主机和外部设备之间可以通过批量传输进行大容量数据的传输。

批量传输使用了Bulk端点,通过发送IN和OUT两种类型的数据包来实现数据的传输。

3. 中断传输中断传输用于传输周期性的小块数据,主机和外部设备之间可以通过中断传输实现实时的数据传输。

usb协议详解

usb协议详解

usb协议详解USB(Universal Serial Bus)是一种计算机外部设备接口协议,广泛应用于各种计算机设备中,例如打印机、键盘、鼠标、数码相机等。

USB协议提供了一种简单、经济且易于使用的方式来连接和交流数据。

下面将对USB协议进行详细解析。

USB协议是一个层次结构的协议,分为物理层、传输层、逻辑层和应用层四个层次。

物理层是USB连接器的物理规范,其中包括连接器的形状、引脚定义、电气特性等。

目前常见的USB接口有USB-A、USB-B、Micro USB和USB-C等。

传输层确定数据在物理层上的传输方式,包括数据传输速率、帧结构、同步机制等。

USB的传输速率一般为480Mbps(高速USB 2.0),10Gbps(超速USB 3.1)。

逻辑层主要处理数据的控制和管理,包括设备的枚举、配置和通信。

当设备连接到主机时,主机会发送一个枚举请求,设备通过回应该请求来表明自己的身份。

主机配置设备之后,数据的传输就可以开始了。

应用层定义了设备与主机之间的通信方式和协议。

USB协议支持多种传输类型,包括控制传输、批量传输、中断传输和等时传输。

控制传输用于设备的配置、查询和控制;批量传输用于大容量的数据传输,例如打印机进行大量数据的传输;中断传输用于数据可中断的设备,例如鼠标传输鼠标点击和移动事件;等时传输则是实时传输,用于音视频设备。

USB协议还包括一些基本的数据结构和协议规范,例如描述符和设备请求。

描述符是一种数据结构,用于描述设备的功能和属性,包括设备描述符、配置描述符、接口描述符和端点描述符等。

设备请求则是用来进行设备配置和控制的命令,例如设备初始化、查询配置等。

总的来说,USB协议是一种标准化的外部设备接口协议,它提供了一种简化、统一和高性能的设备连接和数据通信方式。

通过USB协议,我们可以方便地连接各种设备,并进行数据的传输和控制。

在现代计算机应用中,USB已经成为最常用的设备接口之一。

usb的协议

usb的协议

usb的协议USB(Universal Serial Bus)是一种常见、通用的计算机外部设备连接接口。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便、快速的方式来连接和传输数据。

但要实现设备间的通信,需要有一种协议来规定数据传输的方式、格式以及控制信号的传递。

USB协议是一种封装在物理层上的协议,它定义了电缆连接和信号传输的规范。

USB的传输速率通常可达到480Mbps (USB 2.0)或5Gbps(USB 3.0),并且支持热插拔功能,即使在计算机运行时也可以连接或断开设备。

USB协议由若干个不同的协议层组成,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传输层、应用层等。

在物理层中,USB采用了高速差动信号传输,利用差分对抗传输干扰。

数据链路层负责将数据分割成数据包,并控制数据的传输。

传输层实现了复杂的数据传输,包括同步和异步传输、流水线传输等。

应用层则定义了设备和主机之间的通信规范,包括设备识别、配置和控制等。

USB协议还定义了一些常用的设备类别,如存储设备、打印机、音频设备、摄像头等。

每个设备类别都有自己的协议规范,以确保设备可以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和平台上正常工作。

此外,USB还支持USB电源规范,可以通过USB线缆为外部设备供电,方便实用。

在USB传输数据时,通常采用主机-设备的架构。

主机负责控制和管理设备,设备负责响应主机的指令并传输数据。

USB协议规定了各种数据传输的方式,包括控制传输、批量传输、中断传输和等时传输等。

控制传输用于设备的初始化和配置,批量传输用于大量数据传输,中断传输用于数据传输的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景,等时传输用于音频和视频等对实时性要求非常高的场景。

USB协议还定义了一种标准协议,并且允许设备厂商定义自己的私有协议。

标准协议保证了设备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而私有协议则允许设备厂商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定制,提供更多的特殊功能。

这种灵活性是USB协议的一大优势。

总的来说,USB协议是一种通用、方便的设备连接和数据传输协议,它极大地简化了设备的使用和管理。

USB协议分析

USB协议分析

USB协议分析协议名称:USB协议分析一、背景介绍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是一种用于计算机和外部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的标准接口协议。

USB接口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手机、相机、打印机等各类电子设备中,为设备之间的连接和数据传输提供了便利。

二、协议目的本协议旨在对USB协议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其工作原理、数据传输方式、协议层次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USB协议的分析,旨在深入了解USB接口的工作机制,为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三、协议内容1. USB协议的定义和作用USB协议是一种用于计算机和外部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的标准接口协议。

它提供了一种快速、简单和可靠的数据传输方式,支持多种设备的连接和通信。

2. USB协议的工作原理USB协议采用主从式架构,主机负责控制和管理整个USB系统,外部设备作为从设备与主机进行通信。

USB协议通过定义不同的传输类型和通信协议来适应不同设备的需求。

3. USB协议的物理层USB协议的物理层定义了USB接口的电气特性和连接方式,包括USB接口的引脚定义、电压规范和信号传输方式等。

4. USB协议的数据链路层USB协议的数据链路层负责数据帧的传输和错误检测,通过定义帧的结构和传输规则来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5. USB协议的传输层USB协议的传输层定义了不同类型的数据传输方式,包括控制传输、批量传输、中断传输和等时传输等。

6. USB协议的应用层USB协议的应用层定义了设备的功能和通信协议,包括设备描述符、配置描述符、接口描述符等。

7. USB协议的控制传输USB协议的控制传输用于设备的初始化和配置,通过控制命令和状态信息的交换来实现设备的控制和管理。

8. USB协议的批量传输USB协议的批量传输用于大容量数据的传输,适用于需要高速传输的设备,如存储设备、摄像头等。

9. USB协议的中断传输USB协议的中断传输用于周期性的数据传输,适用于需要实时响应的设备,如键盘、鼠标等。

usb协议详解

usb协议详解

usb协议详解USB协议详解。

USB(Universal Serial Bus)是一种用于连接计算机和外部设备的通用接口标准。

它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成为了现代计算机设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USB协议作为USB接口的核心,对于理解USB接口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USB协议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USB接口。

首先,USB协议包括了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四个部分。

在物理层,USB接口采用了差分信号传输技术,能够有效地抵抗噪声干扰,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数据链路层负责数据的分组和错误检测,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传输层则负责数据的传输和管理,包括数据的打包和解包,以及数据的流控等功能。

应用层则是USB协议的最上层,负责定义USB设备的功能和通信协议。

其次,USB协议定义了大量的标准设备类别,包括存储设备、打印设备、音频设备、视频设备等。

这些标准设备类别使得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可以在不同的计算机上通用,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

此外,USB协议还定义了大量的通信协议,包括控制传输、批量传输、中断传输和等时传输等,这些传输方式适用于不同的数据传输场景,满足了各种设备的需求。

另外,USB协议还规定了设备的插拔管理、电源管理和配置管理等功能。

设备的插拔管理包括了设备的识别和初始化过程,保证设备可以正确地被计算机识别和使用。

电源管理则包括了设备的供电和节能管理,使得设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供电和节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配置管理则包括了设备的配置和控制,使得设备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灵活的配置和控制。

最后,USB协议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演进。

USB 1.0、USB 2.0、USB 3.0和USB 3.1等不同版本的USB协议相继推出,不断地提高了USB接口的传输速度和功能特性。

同时,USB Type-C接口的出现也使得USB接口在连接方式和功能上有了更大的突破,成为了未来计算机设备的主流接口标准。

usb协议深入解读

usb协议深入解读

usb协议深入解读
USB(通用串行总线)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计算机接口标准,主要用于连接计算机和其他外部设备。

它诞生于1994年,由微软、英特尔和惠普等公司联合开发。

USB协议是USB接口的通信协议,它定义了计算机如何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

USB协议是一种分层协议,从上到下分为三层:应用层、传输层和物理层。

1.应用层:这一层主要负责处理应用程序的请求,例如文件传输、设备驱动程序等。

2.传输层:这一层负责将数据打包成包,并通过USB总线传输。

它提供了四种类型的传输方式:控制传输、批量传输、中断传输和同步传输。

每种传输方式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特性。

3.物理层:这一层负责实际的物理连接和信号传输。

它定义了USB设备的物理特性,如电压、电流等,并规定了USB设备的物理连接方式,如插头和插座的形状、尺寸等。

在USB协议中,数据是以数据包的形式传输的。

每个数据包都包含一个同步字段、一个包标识符字段、一个数据字段和一个校验字段。

同步字段用于同步数据包的开始和结束;包标识符字段用于标识数据包的类型;数据字段包含实际传输的数据;校验字段用于检查数据包的完整性。

USB协议还定义了设备的枚举过程,即计算机如何识别和配置外部设备。

枚举过程中,计算机通过发送请求给设备,获取设备的描述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对设备进行配置。

总的来说,USB协议是一种灵活、高效、易于使用的通信协议,它使得外部设备的连接和配置变得更加简单和方便。

随着USB标准的不断发展,现在USB接口已经成为计算机和其他设备的标配接口之一。

USB通信协议——深入理解

USB通信协议——深入理解

USB通信协议——深⼊理解USB通信协议——深⼊理解0. 基本概念⼀个【传输】(控制、批量、中断、等时):由多个【事务】组成;⼀个【事务】(IN、OUT、SETUP):由⼀多个【Packet】组成。

USB数据在【主机软件】与【USB设备特定的端点】间被传输。

【主机软件】与【USB设备特定的端点】间的关联叫做【pipes】。

⼀个USB设备可以有多个管道(pipes)。

1. 包(Packet)包(Packet)是USB系统中信息传输的基本单元,所有数据都是经过打包后在总线上传输的。

数据在 USB总线上的传输以包为单位,包只能在帧内传输。

⾼速USB 总线的帧周期为125us,全速以及低速 USB 总线的帧周期为 1ms。

帧的起始由⼀个特定的包(SOF 包)表⽰,帧尾为 EOF。

EOF不是⼀个包,⽽是⼀种电平状态,EOF期间不允许有数据传输。

注意:虽然⾼速USB总线和全速/低速USB总线的帧周期不⼀样,但是SOF包中帧编号的增加速度是⼀样的,因为在⾼速USB系统中,SOF包中帧编号实际上取得是计数器的⾼11位,最低三位作为微帧编号没有使⽤,因此其帧编号的增加周期也为 1mS。

• USB总线上的情形是怎样的?• 包是USB总线上数据传输的最⼩单位,不能被打断或⼲扰,否则会引发错误。

若⼲个数据包组成⼀次事务传输,⼀次事务传输也不能打断,属于⼀次事务传输的⼏个包必须连续,不能跨帧完成。

⼀次传输由⼀次到多次事务传输构成,可以跨帧完成。

USB包由五部分组成,即同步字段(SYNC)、包标识符字段(PID)、数据字段、循环冗余校验字段(CRC)和包结尾字段(EOP),包的基本格式如下图:1.1 PID类型(即包类型)1.2 Token Packets此格式适⽤于IN、OUT、SETUP、PING。

PID 数据传输⽅向IN Device->HostOUT Host->DeviceSETUP Host->DevicePING Device->Host1.3 Start-of-Frame(SOF) PacketsSOF包由Host发送给Device。

usb协议分析

usb协议分析

usb协议分析USB协议分析。

USB(Universal Serial Bus)是一种用于连接计算机与外部设备的通用串行总线,它已经成为了现代计算机系统中最为常见的接口之一。

USB协议作为USB设备与主机之间通信的规范,其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提供一种简单、快速、灵活、低成本的数据传输接口。

USB协议主要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四个部分,下面将对USB协议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USB协议的物理层主要定义了USB接口的电气特性、信号传输方式和连接器形式。

USB接口采用了差分信号传输技术,通过差分信号传输可以有效地抑制电磁干扰,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

此外,USB接口还采用了热插拔技术,用户可以在不关闭计算机的情况下插拔USB设备,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其次,USB协议的数据链路层主要负责数据的传输和数据的错误检测。

USB数据传输采用了令牌传输和数据传输两种方式,令牌传输用于主机与设备之间的通信,而数据传输则用于实际的数据传输。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USB协议还使用了CRC(循环冗余校验)来检测数据传输过程中是否出现了错误,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接着,USB协议的传输层定义了USB设备与主机之间的通信方式和协议。

USB传输层主要包括控制传输、批量传输、中断传输和等时传输四种传输方式。

控制传输用于设备与主机之间的配置和管理,批量传输用于大容量数据的传输,中断传输用于传输实时性要求不高的数据,而等时传输则用于传输实时性要求较高的数据。

最后,USB协议的应用层定义了USB设备的功能和通信协议。

USB设备可以是各种各样的设备,如鼠标、键盘、打印机、摄像头等,每种设备都有自己特定的通信协议。

USB应用层还定义了USB设备的描述信息,包括设备的厂商ID、产品ID、设备类别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主机识别设备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USB协议是一种非常灵活、高效的通信协议,它为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连接提供了统一的标准。

通过对USB协议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USB接口的工作原理,为USB设备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更好的参考。

通俗易懂的USB协议详解

通俗易懂的USB协议详解

通俗易懂的USB协议详解USB(Universal Serial Bus)是一种用于计算机外部设备的通信接口标准。

它是一种快速、易用和多功能的连接标准,广泛应用于各种设备,如键盘、鼠标、打印机、存储设备等。

本文将详细解释USB协议的工作原理和通信过程。

USB的工作原理:USB协议使用主从架构,其中主机(Host)是发起数据传输的设备,而从机(Peripheral)是被动等待命令的设备。

通信过程包括主机发送命令和从机返回响应。

USB分为各个版本,每个版本都有自己的规范和特性。

USB1.0和1.1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5Mbps和12Mbps,USB2.0提高到了480Mbps,USB3.0达到了5Gbps,USB3.1则有10Gbps的速率。

USB Type-C是一种新的接口规范,支持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多的功能。

USB传输类型:USB传输类型主要有三种:控制传输(Control Transfer)、批量传输(Bulk Transfer)和中断传输(Interrupt Transfer)。

控制传输是主机和从机之间交换控制命令的过程,用于配置从机和获取状态信息。

这种传输类型速度较慢,但可靠性高。

常见的示例是设备初始化和配置。

批量传输用于大容量数据的传输,速度较快,但可靠性较低。

常用于大容量存储设备和打印机等。

中断传输用于低延迟和实时数据传输。

它在通信过程中不需要确定发送/接受数据的时间间隔,但传输速率较低。

示例包括鼠标和键盘输入。

USB通信过程:握手阶段是主机向从机发送命令,并等待从机的响应。

主机发送一个命令包含特定的命名和数据,从机接收并处理命令,然后发送响应给主机。

握手阶段用于确保主机和从机都能够正常通信。

命令阶段是主机和从机之间的数据传输,用于配置设备和请求数据。

命令由特定的标识符和参数组成,从机根据命令执行相应的操作,并返回主机所需的数据。

数据传输阶段是指在命令阶段之后,如果需要传输大量数据时的过程。

通俗易懂的usb协议详解

通俗易懂的usb协议详解

通俗易懂的usb协议详解通俗易懂的USB协议详解USB(Universal Serial Bus)是一种通用的串行总线,它是连接计算机与外部设备的一种标准接口。

它的出现简化了计算机与外设之间的连接方式,成为广泛使用的接口之一。

那么,USB协议是什么,它是如何工作的呢?USB协议是一种规范,用于控制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

它包含了多种协议,每种协议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USB协议分为四个层次: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这四个层次协同工作,来完成计算机与外设之间的数据传输。

物理层是指USB接口的物理连接。

USB接口的类型分为A、B、C、Micro-USB、Mini-USB等多种,每种接口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

例如,A接口用于连接计算机、鼠标、键盘等设备,B接口用于连接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而C接口逐渐成为了新一代的通用接口。

数据链路层是指USB接口的数据传输方式。

USB协议采用的是异步传输方式,即数据的传输不需要时钟信号的同步控制。

在数据传输前,数据被分为若干个数据包,每个数据包包含有标识符和数据信息。

数据包的标识符用于标记数据包的类型和传输方向,数据信息则是实际的数据内容。

传输层是指USB协议中的传输协议,包括了控制传输协议(Control Transfer Protocol)、批量传输协议(Bulk Transfer Protocol)、中断传输协议(Interrupt Transfer Protocol)和等时传输协议(Isochronous Transfer Protocol)等。

每种传输协议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特点。

例如,控制传输协议用于发送设备控制命令,批量传输协议适用于大容量数据的传输,中断传输协议适用于对数据传输时延要求较高的场景,等时传输协议适用于对数据传输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景。

应用层是指USB接口与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

USB协议支持各种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应用程序通过USB接口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SB HID介绍HID是一种USB通信协议,无需安装驱动就能进行交互,在学习HID之前,先来复习一下USB 协议的相关内容。

USB设备描述符-概述当插入USB设备后,主机会向设备请求各种描述符来识别设备。

那什么是设备描述符呢?Descriptor即描述符,是一个完整的数据结构,可以通过C语言等编程实现,并存储在USB 设备中,用于描述一个USB设备的所有属性,USB主机是通过一系列命令来要求设备发送这些信息的。

描述符的作用就是通过命令操作来给主机传递信息,从而让主机知道设备具有什么功能、属于哪一类设备、要占用多少带宽、使用哪类传输方式及数据量的大小,只有主机确定了这些信息之后,设备才能真正开始工作。

USB有那些标准描述符?USB有5种标准描述符:设备描述符、配置描述符、字符描述符、接口描述符、端点描述符。

描述符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一个设备只有一个设备描述符,而一个设备描述符可以包含多个配置描述符,而一个配置描述符可以包含多个接口描述符,一个接口使用了几个端点,就有几个端点描述符。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USB的描述符之间的关系是一层一层的,最上一层是设备描述符,下面是配置描述符,再下面是接口描述符,再下面是端点描述符。

在获取描述符时,先获取设备描述符,然后再获取配置描述符,根据配置描述符中的配置集合长度,一次将配置描述符、接口描述符、端点描述符一起一次读回。

其中可能还会有获取设备序列号,厂商字符串,产品字符串等。

设备描述符struct _DEVICE_DEscriptOR_STRUCT{BYTE bLength; //设备描述符的字节数大小BYTE bDescriptorType; //描述符类型编号,为0x01WORD bcdUSB; //USB版本号BYTE bDeviceClass; //USB分配的设备类代码,0x01~0xfe为标准设备类,0xff为厂商自定义类型,0x00不是在设备描述符中定义的,如HIDBYTE bDeviceSubClass; //usb分配的子类代码,同上,值由USB规定和分配的,HID 设备此值为0BYTE bDeviceProtocl; //USB分配的设备协议代码,同上HID设备此值为0BYTE bMaxPacketSize0; //端点0的最大包的大小WORD idVendor; //厂商编号WORD idProduct; //产品编号WORD bcdDevice; //设备出厂编号BYTE iManufacturer; //描述厂商字符串的索引BYTE iProduct; //描述产品字符串的索引BYTE iSerialNumber; //描述设备序列号字符串的索引BYTE bNumConfiguration; //可能的配置数量}配置描述符struct _CONFIGURATION_DEscriptOR_STRUCT{BYTE bLength; //配置描述符的字节数大小BYTE bDescriptorType; //描述符类型编号,为0x02WORD wTotalLength; //配置所返回的所有数量的大小BYTE bNumInterface; //此配置所支持的接口数量BYTE bConfigurationVale; //Set_Configuration命令需要的参数值BYTE iConfiguration; //描述该配置的字符串的索引值BYTE bmAttribute; //供电模式的选择BYTE MaxPower; //设备从总线提取的最大电流}字符描述符struct _STRING_DEscriptOR_STRUCT{BYTE bLength; //字符串描述符的字节数大小BYTE bDescriptorType; //描述符类型编号,为0x03BYTE SomeDescriptor[36]; //UNICODE编码的字符串}接口描述符struct _INTERFACE_DEscriptOR_STRUCT{BYTE bLength; //接口描述符的字节数大小BYTE bDescriptorType; //描述符类型编号,为0x04BYTE bInterfaceNunber; //接口的编号BYTE bAlternateSetting;//备用的接口描述符编号BYTE bNumEndpoints; //该接口使用端点数,不包括端点0BYTE bInterfaceClass; //接口类型 HID设备此值为0x03BYTE bInterfaceSubClass;//接口子类型 HID设备此值为0或者1BYTE bInterfaceProtocol;//接口所遵循的协议BYTE iInterface; //描述该接口的字符串索引值}端点描述符struct _ENDPOIN_DEscriptOR_STRUCT{BYTE bLength; //端点描述符的字节数大小BYTE bDescriptorType; //描述符类型编号,为0x05BYTE bEndpointAddress; //端点地址及输入输出属性BYTE bmAttribute; //端点的传输类型属性WORD wMaxPacketSize; //端点收、发的最大包的大小BYTE bInterval; //主机查询端点的时间间隔}HID设备描述符温习了以上内容,我们再来看看HID协议与这些描述符之间的关系。

当插入USB设备后,主机会向设备请求各种描述符来识别设备。

为了把一个设备识别为HID类别,设备在定义描述符的时候必须遵守HID规范。

从框图中,可以看出除了USB标准定义的一些描述符外,HID设备还必须定义HID描述符。

报告描述符报告描述符比较复杂,它是以item形式排列组合而成,无固定长途,用户可以自定义长度以及每一bit的含义。

item类型分三种:main,global和local,其中main类型又可分为5种tag:项目分成三种类别:主项目,全局项目,区域项目。

主项目中的input,ouput,feature三个卷标用来表示报告中数据的种类,这些是报告描述符中最主要的项目,其他项目都是用来修饰这三种项目。

主要项目中其他二个卷标后面再作详细的介绍。

>> Input 项:表示设备操作输入到主机的数据模式。

这个数据格式就形成一个输入报告,虽然输入报告可以用控制型管线以get report(input)来传输,但是通常用中断型输入管线来传输以确保在每一固定周期内都能将更新的输入报告传给主机。

>> Output 项:表示由主机输出到装置操作的数据格式。

这个数据格式就形成一个输出报告。

输出报告通常不适用轮询的方式来传送给设备,而是由应用软件依实际需求以传令方式要求送出输出报告,所以大多用控制型管线以set report(output)指令来将报告送到设备。

当然也可以选择用中断型输出管线来传送,只是通常不建议这样用。

>> Feature 项:表示由主机送到设备的组态所需数据的数据格式。

这个数据模式就形成一个特征报告。

特征报告只能用控制型管线以get report(feature)和set report(feature)指令分别来取得和设定设备的特征值主项目用来定义报告中数据的种类和格式,而说明主项目之意义与用途为全局项目和区域项目。

顾名思义,区域性项目只能适用于列于其下的第一个主项目,不适用于其他主项目,若一个主项目之上有几个不同的卷标的区域性项目,则这些区域性项目皆适用于描述该主项目。

相反,全局性项目适用于其下方的所有主项目,除非另一个相同卷标的全局性项目出现Report descriptors are composed of pieces of information. Each piece of information is called an Item.报告描述符由一些数据片组成。

这些数据片被叫做Item。

All items have a one-byte prefix that contains the item tag, item type, and item size.每一个Item都包含一个字节的前缀,这个前缀中包含了三个信息--item tag,、item type、item size。

An item may include optional item data。

Item可以包含一个可选的数据段。

The size of the data portion of an item is determined by its fundamental type. Item的数据部分的长度取决于Item的基本类型。

There are two basic types of items: short items and long items.Item有两种基本类型:short items and long item。

There are three categories of short item tags: Main, Global, and Local.short item 的item tags 有三种类型:Main, Global, and Local.Main items: </center>Main items are used to either define or group certain types of data fields within a Report descriptor. There are two types of Main items: data and non-data. Data-type Main items are used to create a field within a report and include Input, Output, and Feature. Other items do not create fields and are subsequently referred to asnon-data Main items.好了,到此我们应该可以对照实际应用的报告描述符,寻找其中的Main items了。

至此我们已经可以明白报告描述符中的几个MAIN Item的意义,接下来继续看Global Item 和Local Item.Global Item: </center>Global items describe rather than define data from a control. A new Main item assum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tem state table. Global items can change the state table. As a result Global item tags apply to all subsequently defined items unless overridden by another Global item.(原文件名:Global Item.jpg)至此我们已经可以明白报告描述符中的几个Global Item的意义Local Item: </center>Local item tags defin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rols. These items do not carry over to the next Main item. If a Main item defines more than one control, it may be preceded by several similar Local item tags. For example, an Input item may have severalUsage tags associated with it, one for each control.item的数据格式有两种,分别是短item和长ite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