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2、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一、复习导入1、《冬夜读书示子聿》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师:前两天我们刚刚学习了一首关于读书的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谁能说说在这首诗诗人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指名答3、导入新课师:它告诉我们学习要不遗余力的学,并且还要将自己所学到的用于实践当中。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也是关于读书的,它将又会带给我们那些启示呢?一起走进(板书:观书有感)。
4、齐读课题二、了解作者1、学生交流师:在学习这首诗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你对这首诗的作者了解多少?请同学们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共享一下吧2、教师总结归纳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些资料(出示幻灯片)三、整体感知1、指名读古诗2、齐读古诗四、从字面上解析古诗过渡:读完了我们就该一步一步的解析古诗,以往我们都是先从古诗的题目开始,今天我们用一种不一样的解读方法来解读,我们先从诗的内容开始,首先看第一句(出示幻灯片),说有哪些字词不太好理解,1、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说说你觉得其中的那些字词不太好理解2、重点交流“一鉴开、徘徊”师:下面我们重点来看“一鉴开,徘徊”如何理解?谁能告诉老师这里的“鉴”字如何理解?3、教师总结师:这里的鉴字是镜子的意思。
在古代的时候,镜子一般会用镜袱包起来,用的时候打开,所以这里的一鉴开指的就是一面打开着的镜子。
4、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天光和云影)师:他们一边照还一边徘徊呢!这里的“徘徊”怎么理解呢?(来回移动)?5、出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指名读。
师:说在这句中你又碰到了那些拦路虎?6、重点交流“渠、清如许、为”五、翻译全诗,悟诗中哲理过渡:诗中比较难理解的字词我们已经全部都解决了,下面请同学们试着用现代文翻译全诗,注意在保留诗意的基础上,译得优美一些。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精选4篇)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精选4篇)《观书有感》篇1《观书有感》教学反思《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
我本节课的教学由三大版块组成:一是诵读积累;二是感悟领会;三是拓展延伸。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方塘的清澈和读书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整首诗的字面上没有提到读书,那半亩方塘和读书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怎样突破这一难点呢?在听了沈春玲和陈丽艳两位老师的3+3的前两个环节的教学后,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对自己第三环节做了进一步的调整:1、紧扣课堂中的自学要求,把握诗句中的关键词,理解诗意。
在老师范读,学生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词“鉴”、“徘徊”、“清”、“如许”、“为”自学,借助插图,启发学生想象,品味前两句诗歌作者所描画的意境,讲美景定格于自己的脑海中。
2、巧设疑问,突破难点。
抓住“活水”一词,让学生感知池水的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
诗意理解后,我让同学们把诗题再读后,抛出问题:朱熹的诗富有哲理,他仅仅是在写方塘,写活水吗?活水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让学生去交流、去领悟。
3、在教学中我设计了理解运用的填空练习题,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积累去感悟这一类说理诗所阐明的道理,接下来引导学生谈“袁头活水”这样的道理在生活实际中得到了怎样的应证。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争先说出各行各业都需要有“源头活水”的事例,从而真正领悟了古诗所传达的道理。
4、如果要说这堂课的教学有什么缺憾的话,我觉得课堂上对诗句本身的诵读少了一些。
有人说唐诗是“高山大河”,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那么宋诗则多了一些沉静与思考。
宋诗中的哲理诗比较多,本诗也属说理诗。
说理诗的情感味较之其它诗似乎少了一些,意境与韵味的体会比较难,这就为教学中的诵读品味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领会其深刻的寓意。
(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关键词句来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懂得珍惜光阴。
(3)培养学生学会用心感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刻寓意。
2. 学会通过关键词句把握诗歌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深层意义的领会。
3. 将诗歌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观书有感》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预习《观书有感》,了解诗歌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了解到的有关诗歌的信息。
2. 自主学习:(1)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关键词句,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小组内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刻寓意。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2)解答学生关于诗歌的疑问。
5. 实践与应用:(1)学生尝试将诗歌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7. 布置作业:(1)背诵《观书有感》。
(2)完成课后练习,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全面、具体,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2. 反思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涵盖了诗歌的字面意义、深刻寓意以及主题思想?3. 反思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4.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是否深刻,能否将诗歌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5. 反思教学改进: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如何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七、学生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观书有感》的诗意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生活中的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观书有感》的诗意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诗中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难点:1. 如何理解和感悟诗中的深层含义。
2. 如何分析和欣赏诗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对《观书有感》的背景和作者有一定了解。
2. 准备相关的文学鉴赏和分析方法。
学生准备:1. 预习《观书有感》,了解诗的大意。
2. 收集相关的文学知识和观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引出本课的主题。
2. 阅读理解:让学生朗读并理解《观书有感》的大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 欣赏与评价:分析并欣赏诗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5. 写作与反思: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写一篇关于《观书有感》的反思文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观书有感》的诗意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3. 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以及对自己生活和学习的反思能力。
六、教学拓展1. 比较《观书有感》与其他相关诗歌的异同,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书声》等,探讨不同诗人对读书的感受和表达方式。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探讨诗歌对生活的启示和影响。
七、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观书有感》的理解和感悟。
2. 邀请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展示对诗歌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1. 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估,分析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观书有感》,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帮助学生理解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3.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善于感悟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观书有感》,体会诗中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诗中的哲理,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想象和感受中体验诗中的美景。
3. 利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共同探讨诗中的意境与哲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观书有感》原文及其注释、翻译。
2. 学生准备:预习《观书有感》,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背景及诗歌创作背景。
2. 学生齐读《观书有感》,感受诗的韵律美。
3.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体会诗中的情感。
4. 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5. 分组讨论:诗中的景色描绘了哪些画面?诗人为何产生这样的感慨?7.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中景象的理解与感悟。
10. 下一节课将继续学习《观书有感》的后续内容。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观书有感》的题材和风格,创作自己的诗歌。
2. 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通过朗诵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诗歌,进一步扩大文学视野,提高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
2. 诗歌创作评价:评价学生在诗歌创作中的创意、用词、意境等方面的情况。
3.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诗歌理解和感悟的表达进行评价。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设计:思考教学过程中是否合理,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内容是否难易适中。
六年级语文《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观书有感》教学反思1. 引言《观书有感》是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散文,通过讲述作者观看《孔乙己》这部电影后的感悟,来传递阅读的重要性与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感这篇散文对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六年级语文《观书有感》的教学进行反思,探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2. 教学目标通过《观书有感》的教学,我希望能够达到如下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深入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思考文章中的深层意义和作者的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
3. 教学过程3.1 激发兴趣在引入这篇散文时,我选择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方式。
首先,我向学生们介绍了电影《孔乙己》的背景故事,并观看了片段。
这样一来,学生们对散文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2 文本理解和分析在学生理解这篇散文的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首先,我提出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情感表达。
然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3.3 写作实践和表达能力培养在进行写作实践时,我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展开写作:总结观影的感受、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对电影与现实生活的关联进行思考。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提供了一些写作技巧和模板。
同时,我也给予学生们充分的写作时间和指导。
4.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反思,总结如下:4.1 学生缺乏深入思考的能力尽管我尝试着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但是在学生的表达中,仍然很多只是简单描述和情感表达,缺乏对文章深层意义的思考和理解。
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多地运用提问和启发式讨论的方法,激发学生深入思考。
4.2 学生写作表达能力有限学生在写作时,往往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6篇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6篇观书有感教学反思篇1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教育子女的古诗,诗中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更是家喻户晓,寓意深刻。
古诗的教学如果只停留于理解诗句的层面,那么语文课堂将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语文教学也失去了应有的要义。
只有引导学生入其境,悟其情,明其意,才能使古诗教学充满生机活力本课的教学,我没有死死拽住学生去理解诗句含义,而是抓住了抓住诗文与画面、诗文与寓意两方面的联系,有效的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插图。
在学生初读古诗后,便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并找到相应的诗句。
学生一边读诗,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仿佛置身于情境中,通过这一环节的自主阅读与学习,“天光”、“云影”、“方塘”等诗中景便一下子进入了学生的视线,并定格于自己的脑海中。
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课堂上学生尽情的表达,自由地想象,诗文中简练的语言此刻已变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
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揣摩作者寓意,我没有直接点出主题,而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揣摩作者的用意。
我告诉学生:“表达某个意思时,我们可以采用直接表达的方式,开门见山,也可以采用间接表达的方式,将含义蕴藏于文字中,由读者去发掘,这样更加耐人寻味。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这首诗中,作者将这一寓意藏于何处呢?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已完全沉于课堂,置身课文的情境中,与文本、作者进行有意义的对话。
学生的思维活跃,情绪高涨,所获得的感悟也深刻。
学生的认识经历了由肤浅到深刻,由不知到深知的学习过程,个性得以充分张扬,情感得到了激发与培养。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篇2上两周我先后执教古诗《观书有感》,对其中理解诗意这一环节进行了反思和修改,具体如下:第一次设计:图文结合,理解诗意(设计意图:我们要深挖教材资源,插图也不能忽视,在教学中活用插图,能简化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灵性,启发学生思维,从而感受诗句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课后反思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课后反思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课后反思《观书有感》课后反思之一《观书有感》感觉最难处理的还是题目中的“观书”和诗中的“半亩方塘”所寓含的哲理间的联系,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大理学家朱熹“观书”的感触,在反复诵读揣摩之后,我觉得还是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后,去发现其中的联系。
课堂上,我首先在读诗题上下功夫,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明白“观书”即读书、看书,再让学生几读诗题,明白诗人是要谈读书的感受。
同时,联系平时的阅读指导、习作指导,提醒学生读文学诗一定要首先明了题目,因为题目可是文章诗篇的眼睛、灵魂,是对文章诗篇最精炼的概括,要牢记。
在学生反复诵理解了诗意后,让学生明白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表层意思,并通过诵读末句强化源头活水让半亩方塘保持了清澈的道理。
再让学生结合诗题完整地诵读这首诗,提醒学生:做个有心人,你发现了什么?多读几遍。
学生在认真地诵读后,不少同学都发现题目是”观书有感”,可全诗却根本没有提到读书的疑问,我让学生再读,看学生有什么新的收获。
在学生再读后,不少同学朦胧地感受到理学家朱熹好像在借“半亩方塘”说读书,此时教师再指出诗人是把读书做学问喻为“半亩方塘”,是诗人在读书时联想到人的心智就像这半亩方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吸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聪明睿智。
至此,诗中寓含的哲理、诗人巧妙的借喻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
说到底要想让学生真正地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体会其精妙一定要给学生充分读的时间、深入体会的机会。
《观书有感》课后反思之二《观书有感》的寓意很不明显。
诗从头到尾都看似在写塘水,怎么就扯到读书的学问了呢?如果不凭借任何的参考资料,学生自己是很难领悟到这一点的。
怎样把学生的思路印到那一头去呢?我决定从题目上下文章。
一开始,我出示了这首诗的内容,但不写题目,只说作者朱熹是宋代的理学家,(即哲学家)。
随后,理解诗句的意思。
第一二两句,重点让学生感受到水塘的清澈明净,三四句,通过与学校池塘的比较,明白源头活水是水塘能保持清澈明净的根本原因。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观书有感》教学反思《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古诗,诗中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更是家喻户晓,寓意深刻。
这首古诗借读书时所看到的情景来训练子女,但是在诗文中,却未曾提到与读书、学习有关的内容。
如何引导同学揣摩用意,透过文字体会的感情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没有直接点出主题,而是引导同学深入到文本,与文本、进行有意义的对话,揣摩的用意。
同学的思维活跃,所获得的感悟也深刻。
师背诵:《观塘有感》(有意出错,引发同学质疑,引起探究兴趣)众生:(师话音刚落)不对!不对!是《观书有感》!师:不对呀!诗的内容明明写的是诗人观塘的感受,我怎么找不到更读书有关的内容呀?你找找。
生:没找到。
师:既然更读书没有关系,怎么又以《观书有感》为题呢?咱们把题目改改,行吗?生:(异口同声)不行!师:为什么?生:诗人手中抓着书,身旁还有一些厚厚的书,我想诗人确定就在水塘边读书,很爱学习。
生:方塘如此清亮,是由于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呀!学习也是如此,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生:要源源不断读书,猎取新学问才行。
生3:不断学习,永不满意,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生:不能满意现有的学问,所谓“少壮工夫老始成”,要活到老学到老。
生:一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充电”。
师:是啊!(出示关于诗人的资料)着重强调“南宋闻名理学家、训练家”。
他的诗能用鲜亮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详细化。
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性。
师:你们最终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
这种感受还是对池塘而发的吗?生:不是,不是!诗人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用半亩方塘来比方自己读书的感受。
师:诗人和我们都明白了读书的道理。
入情入境入理,明理悟道导行!跨越时空的相互沟通,使同学真正领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深刻含义。
岂止是读书需要“源头活水”源源不断,作为老师,不也需要“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吗?。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10篇)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观书有感》教学反思(10篇)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
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书有感》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1今天上完古诗《观书有感》,感觉完全被自己“打败”了。
因为原来设计的导学案涉及的问题太过细致,昨天晚上自己又想能否不按导学案上课。
所有的教学程序设计好了以后已经23点多了。
睡到4点多不知不觉就醒了,许是担心今天的课吧。
翻来覆去地想,如果不按导学案上,领导会不会说我?现在不是在研究小组合作和导学案吗?我何不把学习的任务都交给学生自己去讨论学习?我突发奇想,干脆根据这首诗出6套练案,上课时各组根据我出的题目自己交流、学习、汇报。
于是,居然没有在乎才凌晨4点,披衣下床一口气用信签纸出了6张练案。
今天上课时,从朱熹的读书名言入手,了解作者、解题、初读全诗后,我便把那6张练案分别发给6个小组。
各个组都热烈地讨论、答题,当然因为毕竟只有一张答题纸,所以各组都有那么一两个同学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根本不参与讨论交流。
巡视时,我就发现因为没有按照解题完先理解词语再理解句子,最后体会画面意境的程序进行学习,很多小组完成练案有一定的难度,我只好不停地启发他们。
后来孩子们在汇报时,因为没有一个整体的安排和计划,在理解古诗时就有点机械,孩子们根本没法深入的体会诗歌的语言和意境。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个组汇报时,其他小组倾听的效果不好,因为他们手里没有相关的练案,没法静下心来思考汇报者是否回答正确,还是否需要补充。
今天的教学是一个很大的失误,这样的错误以后绝对不能再犯了。
诗歌教学的传统模式还是不能丢。
1、介绍作者和古诗写作背景;2、重视对古诗题目的解读;3、反复诵读古诗(正确的读不仅指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等);4、解决字词的理解时不仅要问孩子们读懂了哪些词语,还要进一步探讨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如看书上的注释、查字典词典、结合已学知识或结合上下文等);5、在充分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想象诗歌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意境。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观书有感》的诗意,感受诗歌中的意境美。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书籍的热爱,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内容的理解。
2.2 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3.2 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4.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4.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作者的读书经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书籍,分享阅读的乐趣。
5.2 新课导入:介绍《观书有感》的作者背景,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5.3 诗歌解析:讲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谈谈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以及诗歌对自身阅读启示。
5.5 案例分析:分析作者的读书经历,引导学生从中汲取阅读的方法和乐趣。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5.7 课后作业: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解析,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以及阅读的兴趣是否被激发。
也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看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便在下次教学中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估:6.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兴趣程度。
6.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他们对诗歌分析的能力。
六、拓展活动:7.1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观书有感》或其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热爱。
7.2 开展读书分享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最近的读书心得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阅读兴趣的培养。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观书有感》教学反思《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
我本节课的教学由三大版块组成:一是诵读积累;二是感悟领会;三是拓展延伸。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方塘的清澈和读书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整首诗的字面上没有提到读书,那半亩方塘和读书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怎样突破这一难点呢?在听了沈春玲和陈丽艳两位老师的3+3的前两个环节的教学后,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对自己第三环节教学设计做了进一步的调整:1、紧扣课堂中的自学要求,把握诗句中的关键词,理解诗意。
在老师范读,学生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词“鉴”、“徘徊”、“清”、“如许”、“为”自学,借助插图,启发学生想象,品味前两句诗歌作者所描画的意境,讲美景定格于自己的脑海中。
2、巧设疑问,突破难点。
抓住“活水”一词,让学生感知池水的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
诗意理解后,我让同学们把诗题再读后,抛出问题:朱熹的诗富有哲理,他仅仅是在写方塘,写活水吗?活水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让学生去交流、去领悟。
3、在教学中我设计了理解运用的填空练习题,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积累去感悟这一类说理诗所阐明的道理,接下来引导学生谈“袁头活水”这样的道理在生活实际中得到了怎样的应证。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争先说出各行各业都需要有“源头活水”的事例,从而真正领悟了古诗所传达的道理。
4、如果要说这堂课的教学有什么缺憾的话,我觉得课堂上对诗句本身的诵读少了一些。
有人说唐诗是“高山大河”,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那么宋诗则多了一些沉静与思考。
宋诗中的哲理诗比较多,本诗也属说理诗。
说理诗的情感味较之其它诗似乎少了一些,意境与韵味的体会比较难,这就为教学中的诵读品味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第一篇:《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2、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一、复习导入1、《冬夜读书示子聿》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师:前两天我们刚刚学习了一首关于读书的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谁能说说在这首诗诗人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指名答3、导入新课师:它告诉我们学习要不遗余力的学,并且还要将自己所学到的用于实践当中。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也是关于读书的,它将又会带给我们那些启示呢?一起走进(板书:观书有感)。
4、齐读课题1、学生交流2、教师总结归纳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些资料(出示幻灯片)三、整体感知1、指名读古诗2、齐读古诗四、从字面上解析古诗过渡:读完了我们就该一步一步的解析古诗,以往我们都是先从古诗的题目开始,今天我们用一种不一样的解读方法来解读,我们先从诗的内容开始,首先看第一句(出示幻灯片),说有哪些字词不太好理解,1、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说说你觉得其中的那些字词不太好理解2、重点交流“一鉴开、徘徊”师:下面我们重点来看“一鉴开,徘徊”如何理解?谁能告诉老师这里的“鉴”字如何理解?3、教师总结师:这里的鉴字是镜子的意思。
在古代的时候,镜子一般会用镜袱包起来,用的时候打开,所以这里的一鉴开指的就是一面打开着的镜子。
4、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天光和云影)师:他们一边照还一边徘徊呢!这里的“徘徊”怎么理解呢?(来回移动)?5、出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指名读。
师:说在这句中你又碰到了那些拦路虎?6、重点交流“渠、清如许、为”五、翻译全诗,悟诗中哲理过渡:诗中比较难理解的字词我们已经全部都解决了,下面请同学们试着用现代文翻译全诗,注意在保留诗意的基础上,译得优美一些。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课文的意境和哲理。
(3)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解读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学会珍惜时光,勤奋好学的良好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意境和哲理。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解读古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介诗人朱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的感悟。
(2)教师引导总结,升华情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观书有感》。
2. 运用课文中的诗句,写一段话,描述自己的学习感悟。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鉴赏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
2.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
3.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5. 总结本次教学经验,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准备1. 教材:《观书有感》文本。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书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珍惜书籍的价值观。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观书有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2. 课文翻译:略3. 重点词语解析:略4. 句子分析:略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解答疑惑。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优美句子。
(2)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表现。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观书有感》。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写一篇关于《观书有感》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学生对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掌握情况。
(3)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教学改进:(1)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讲解和练习。
(2)在合作探讨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教学创新:(1)尝试采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中的意象和背景。
(2)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书籍的魅力。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古诗两首,学生读题)。
谁先来交流一下,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者说你得到了哪些启发?学生交流。
老师随机激励性地点评。
总结过度:看来上堂课同学们学的特别扎实,收获颇丰。
老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还会更上一层楼。
一、揭题,简介作者。
师:今天我们所学的《观书有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
它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
朱熹诗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他的很多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那么《观书有感》,蕴含着怎样的哲理,会带给我们怎样启示呢?那就让我们用心地来品读这首小诗吧。
二、学生自读小诗。
要求字正腔圆,通顺流利。
学生展现自读的成果,老师给予肯定。
(随机强调“为”怎么读,为什么。
让学生明白遇到多音字,要根据意思,决定读音的方法)三、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师:一首好诗,不仅押韵,而且有鲜明的节奏,这样读起来才会琅琅上口,抑扬顿挫。
请大家根据老师标注的节奏,读出韵律美,给大家带来美得享受。
学生练读,然后展示。
老师随机激励性地点评。
四、理解重点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
师:学贵有疑,在阅读这首小诗时,有哪些字词的意思你在理解上还有哪些困难?学生提出问题,会的同学随机就帮助了这些学有困难的孩子。
(点评时引导学生在学习时要善于思考发现问题,更可贵的是自己能想法设法解决问题。
)然后老师再出示重点字词的意思。
(大大方方的给,给学生规范的语言,给学生准确的解释。
)师:扫除了字词障碍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
(要求表达流畅,通俗易懂)(意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的同时也是理解古诗的过程。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观书有感》教学反思范文
昨天晚上备课,一边看参考,一边看学案,发现了一件让人纠结的事情:参考上讲《观书有感》是看书使人明智的,这是我们一贯认同的说法;而学案上出的几道小题,都把“书”解释为书法作品。
为此,我还专门上网查资料,网上大部分的解释都倾向于参考书,不过也有人申明,朱熹真的是在观看书法作品时写下的这首诗,说人家书法造诣很深,还说人家的诗被误解了近千年,不知朱老夫子会有何感想。
看到这里,我更纠结了,竟不知该怎么给学生讲了。
我继续看学案,等看到最后面的判断题时,发现了出题人出错或自相矛盾的地方。
一是“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句中“为”字的读音,这个为的意思是“因为”那么它就应该读四声,可是参考答案竟判断它读二声是对的(网上的朗读有读二声的,有读四声的);二是前面的题认为“书”是书法作品,可是最后一个小题中说《观书有感》与《冬夜读书示子聿》都是写作者读书生发的感想,那么这个小题的答案应该判断为错误,可它却判断为正确。
可见,本课出题人没有自己的`看法,只是找了一些题,放在这里,让老师来纠结的。
纠结许久之后,想到学生要考试,想到参考的权威性,快定采用上中学时,我们语文老师通常采用的方法,他讲古文时,有时遇到一词多解,就把几种解释都给我们讲讲,让我们自己来甄别。
于是我想到了办法,讲古诗时,还按参考书上的讲解。
做学案时,把另一种解释说给学生听,即使让学生存疑也没关系,历史上本就有许多未解之谜呢,等将来有了更权威的资料,有了更合理的解释,那一切就都豁然了,反而会有一种畅快的感觉。
想到这里,我才解脱了。
大班语言活动观书有感教案反思
大班语言活动观书有感教案反思
作为人工智能,我无法亲身体验语言活动观书带来的感受,但从教学设计和反思的角度出发,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观书环节的重要性:观书是语言活动中的基础部分,它能够
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并引导他们获得知识。
在观书环节中,教师需要注重提问和引导,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并逐渐提高孩子们理解、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2.口语表达的重要性:语言活动的核心是让孩子们在情境中练
习口语表达。
教师需要创造各种情境,鼓励孩子们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及时给予肯定和改进意见。
3.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能够为语言活动带来更加
丰富的形式,例如配合图片、视频和音频等,让孩子们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和表达。
4.评估策略的设计:评估是对语言活动的重要反馈,能够指导
孩子们的学习方向和教师的教学调整。
因此,在设计评估策略时,需要注重评估孩子们的口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同时要关注孩子们的进步和不足,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总之,语言活动观书是一项需要敏锐观察和细致设计的工作,能够有效促进孩子们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知识素养。
六年级上册语文《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语文《观书有感》教学反思六年级上册语文《观书有感》教学反思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观书有感》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对于《冬夜读书示子聿》来说,《观书有感》的寓意就没那么明显了。
诗文从头到尾都看似在写塘水,怎么就扯到读书的学问了呢?如果不凭借任何的参考资料,学生自己是很难领悟到这一点的。
怎样把学生的思路印到那一头去呢?我决定从题目上下文章。
一开始,我出示了这首诗的内容,但不写题目,只说作者朱熹是宋代的理学家(即哲学家)。
随后,理解诗句的意思。
一二两句,重点让学生感受到水塘的清澈明净;三四两句,通过与学校池塘的比较,明白源头活水是水塘能保持清澈明净的根本原因。
学至此处,让学生回过头来说说正首诗在围绕什么写。
学生都能发现,写的是水塘,水塘的清澈及为什么这么清澈。
那我就问,如果让同学门给这样一首诗加个题目,会怎么加。
开始,由于受了课本的'影响,都说不出。
后来,只说根据刚才理解大的意思来说,有同学就敢说了,“水”,“水塘”,“源头活水”,当然有同学还说了“观水有感”,篡改得不错。
总结了一下,就是题目总与水有关,但就是与书联系不上。
随后,出示课题,读读想想,这水塘,怎么与书联系起来了呢?打开课文,看插图,来体会作者的心境,想象一位哲学家此时的想法。
教室里安静下来,没有人举手,显然,都觉得是个难题了。
片刻,终于有一只、两只手举起来了。
一位学生答得很好,大意是水池里不断有水流进来,就能使水更清澈;我们人多读点书,就有知识不断补充大脑,使人变得更聪明。
说得不错呀!大家也能明白了。
最后,给大家总结了一下,作者是用这水来譬喻读书的道理,这就是哲学家的高明之处。
随后有列举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再次说明“读书使人明智”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Reflection on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experien ce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
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诗中运用了譬喻的形式,用鲜明形象的事物将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化。
《观书有感》这首诗歌,字面意思不难理解,教学难点在于诗句中没有提及读书,怎样引导学生从描述的景象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有关读书道理?为此,我先引导学生欣赏美景,理解诗句;再引导学生体会比喻、理解哲理。
古诗的教学,只有让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方能品悟到诗人的感情,揣摩作者的寓意。
我抓住“鉴”字,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池水与明镜的特点;抓住“徘徊”,描叙“天光”、“云影”在池塘中散步的情景,通过美美的读将诗中描述的美景定格于自己的脑海中。
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自己脑海中
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课堂上学生尽情的表达,自由地想象,
诗文中简练的语言此刻已变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
这首古诗作者借读书时所看到的情景来说明读书的道理。
但
是在诗文中,却未曾提到与读书、学习有关的内容,如何引导学
生揣摩作者用意,透过文字体会领悟读书的道理?在诗句教学之后,引导学生发现:板书缺少诗题。
教师板书:观塘有感。
然后
教师抛出问题: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却没有“书”字?你怎么知道诗人在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
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通过讨论,对比填空,“池水清澈——读书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不断地
读书使人__________”,学生对于诗歌寓意的理解就豁然开朗了。
《观书有感》是西师版教材第九册第七单元第一课的内容。
本单
元的主题是“读书有方”。
这一课选取了两首关于读书的诗,这
是第一首。
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
写作者读书的感受。
教学重点
是理解诗中讲的读书的重要性;体会诗的意境美。
诗中通过水塘
的形象来作比,将书比作明镜般的半亩方塘,又进而以清澈的池
水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来比喻心智容纳之广,鉴理之明。
后两句
作者写出读书的感受,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人的智慧也是由于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而得来的。
诗的后两句,才是诗人读书后产生的感想。
诗中无“书”,诗题却为“观
书有感”,作者以景喻理,这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一、师生互动,一一突破。
对于作者,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汇报。
对于字、词句、学生借
助工具书就可以自己领会交流,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做老师,
解决生字、生词。
然后把自己的理解、预习的成果互相交流反馈,并通过其他同学的质疑来完善古诗重点的讲解,明白古诗中修辞
方法的运用,作者以半亩方塘比喻书,以天光云影比作书的内容,学生理解了修辞方法后对理解古诗意思有很大的帮助。
4.理解诗意,学生借助注释结合古诗一句句理解古诗意思,并由此而揣摩
作者感受从而悟出诗的道理。
就这样,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对
其中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再做一一引导和点拨。
较好的收到了好
的教学效果。
二、巧妙突破难点。
针对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是课后的问题:
为什么诗中无书,却以“观书有感”为题。
我采用了从题眼入手,抓住重点诗句,设计分层练习分化难点,引导学生悟出诗中读书
的道理。
三、注重拓展和延伸。
学以致用,教材只是个例子,老师不
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会用。
为让学生体会诗句在
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另外选取了一些哲理诗,供学生课后阅读,
积累,把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学生由诗中所讲道理畅谈自己
读书感受。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
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
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
”每一个学生要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
把读书,应视为自己的乐趣。
读书能让人开
阔视野,读书能让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读书可以让人穿越历史,感受多方文明......
总之,学生学习《观书有感》这首小诗后,由此感悟到的道
理会有很多很多!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朱熹的《观书有感》,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
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我的教学设计是,待学生已经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让他们从诗的内容(描写方塘)
与题目(《观书有感》)表面的不相关提出问题——题目是《观
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诗歌所要说明的道理。
我估计学生
都能说到“一个人的聪明来自于他不断学习”这一层意思。
然后
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领会“开豁”这一层意思。
课堂教学中,学生按我的预设提出了上述问题:题目是《观
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
并通过讨论明确了这首诗是要我们“多读书学习”,可“清如许”对应的意思——心智开豁、敏锐却怎么也说不上来了。
于是,我
问学生曾经在哪里看见过或者听到过这句诗,是跟什么人、什么
事情关联起来的?哪知道全班近50个学生只有一个学生很模糊地
讲了与诗句只有些许关联的一点意思,其他学生都表示“从来没
有听说过”。
哈!看来学生就是“没有源头活水”啊!但这意思是我现在写反思的时候感悟出来的。
在课堂上,我并没有利用好这一生成的“资源”,而是习惯性地采取了“填鸭式”教学法,把“标准答案”一股脑儿地“塞”给了学生。
当时只是感到有些遗憾,没有想出好的方法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诗歌要说明的道理。
现在想来,只要把当时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现象与诗句联系起来,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的。
我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课堂上出现了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没有敏锐的反应,只是想着赶快把知识“给”学生,将来能够应付考试。
由此我想到,我也缺少“源头活水”。
《冬夜读书示子聿》可称之为说理诗,文字意思浅显,但蕴涵如何读书、做学问的深刻道理,真所谓“有境界自成高格”。
本课教学难点应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则“少”“老”对比、“知”“行”对比所阐发的道理。
教学中,以关键词句为生发点,激活孩子已有的大量能够佐证这一哲思的知识储备,丰富诗境,加深理解和体验。
一、抓“少”与“老”,体会学习要孜孜不倦。
师:有同学不理解什么叫“无遗力”?谁能说说。
生:把所有精力和心思都用上。
生:不留一点气力,全力以赴。
师:年少时候我们应该怎样无遗力的学习?
生:学习做到孜孜不倦,一丝不苟。
生:非常努力的通宵达旦的去学习。
师:借用成语故事说说,哪些古人学习或作学问是无遗力的?
生:悬梁刺股。
师:“悬梁刺股”描绘了一幅怎样“无遗力”学习的画面?
生:把头发系在梁头上,困了用针扎自己的大腿。
师:这样的学习真是——
(生齐读:无遗力。
)
生:匡衡的凿壁借光。
师:匡衡是怎样“无遗力”学习的?
生:没有灯光,在墙壁上凿一个洞,利用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师:这种读书精神叫——
(生齐读:无遗力)
本环节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活,首先是“无遗力”的理解,其次是“哪些古人做学问是这样努力的”,将短短的七各字读厚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二、故事引入,联系生活实际,自悟“知”“行”所阐发的哲理。
我以故事引入,为孩子们讲述了《纸上谈兵》的故事。
接着让学生谈谈听故事感受:赵括如此精通兵法,为什么会打败仗?学生结合实际纷纷说了自己的思考;有的说实践比书上学习更重要,有的说在实践中通过做才是真正的学习。
这样通过听故事谈感想的教学方式,给孩子一个“躬行”的
机会,深刻理解什么叫“躬行”,让孩子在听说实践中潜移默化感悟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
最后我以“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训示他儿子时的态度。
”引导学生用循循善诱、语重心长、意味深长的语气读诗。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