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变化

合集下载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村落的定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村落的定义

1. 村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在《我国大百科全书》中,村落被定义为一种特定的人居聚落形式,通常位于农村地区,由一定数量的农户组成,是农村社会的基本单位之一。

村落通常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特点,如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等。

2. 村落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我国大百科全书》对村落的定义也涉及到其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

一般来说,村落的社会组织以家族、亲属关系为基础,形成了村落内部的社会结构和秩序。

村落的生活方式也通常以农耕为主,是农业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村落的经济活动和产业特点由于村落位于农村地区,通常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

《我国大百科全书》指出,村落的经济活动以农业种植、畜牧业和渔业为主,同时也可能存在手工业和小规模的商业活动。

4. 村落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我国大百科全书》对村落的定义还包括其文化传统和习俗。

村落通常具有自己的地方传统文化和习俗,如节日庙会、民俗活动、乡土戏剧等,这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在乡村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5. 村落的发展与变迁《我国大百科全书》对村落的定义还涉及到其发展与变迁。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村落的发展与变迁也日益受到关注。

一些村落因为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另一些村落也在保留传统社会形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 结语通过《我国大百科全书》对村落的定义,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村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经济活动和产业特点、文化传统和习俗以及发展与变迁,从多个角度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村落这一特定的社会形态。

相信随着时代的变迁,村落所承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将会不断演变和丰富。

7. 村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深入探讨在《我国大百科全书》对村落的定义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村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村落通常位于乡村农业区域,其选址通常考虑了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等因素。

村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直接影响着村落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

原始农业与村落的形成

原始农业与村落的形成

食物供应
01
原始农业为村落提供了稳定和充足的食物供应,为居民提供了
基本的生活保障。
经济基础
02
农业为村落提供了经济基础,使得村庄能够进行更复杂的经济
活动和交易。
社会结构
03
农业活动和生产力的提高,导致了村落中社会结构的出现和演
变,如阶级、权力等。
村落对原始农业的反作用
提供劳动力
村落的形成吸引了大量人口聚集,为农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
灌溉与水利设施的修建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修建灌溉系统和水利设 施,以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稳定。
农具与耕作方法的改进
随着铁器等金属工具的出现,农具得到了改进,耕作方法也得到 了改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原始农业的特点与影响
粗放式农业
原始农业采用粗放式的耕作方式,即通过大量的劳动力和简单的 工具进行耕种,产量相对较低。
依赖自然环境
原始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较强,受气候、土壤、水资源等因素 的影响较大。
村落的形成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聚集在一起形成村落,以便于共同管 理水资源、保护农田、祭祀祖先等。
02
原始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关 系
原始农业对生态环境的适应
01
02
03
气候
土壤
水源
原始农业通过种植适应气候条件 的作物,如耐旱、耐寒、抗风等 ,以适应自然环境。
03
村落的形成与演化
村落的形成
人类社会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从游猎转向定居,形成了最早的 村落。
资源与环境适应
为了适应环境和利用资源,人们开始在特定的地方定居下来,形 成了早期的村落。
文化与宗教信仰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共22张PPT)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共22张PPT)
材料 唐朝时候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都)。到北宋时期则以洛阳为西京, 以都城汴梁(今开封)为东京。宋周邦彦《汴都赋》中说“舳舻相衔,千里不绝, 越舲吴艚,官艘贾舶,闽讴楚语,风帆雨楫,联翩方载,钲鼓镗银。”《东京梦 华录》序中说,东京商业“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续资治通 鉴长编》记,北宋东京人口 “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
三、城市的产生
1、原因:
2、概况:
3、影响:
(1)城市的产生与政治密切相关,一般都有城墙,对政治局势的稳定起到了重 要作用; (2)城市的产生,使得人口、手工业生产、商品交换以及财富集中,促进了工 商业的发展; (3)城市的防御性设施、水利工程、道路等设施的修建,有利于人类居住条件 的改善; (4)为人们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体育和艺术等群体生活创造了条件, 有利于文化思想交汇,有利于推动文明的进步。
3、功能和影响:
为人们的定居、繁衍 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 供了便利。
半坡遗址呈椭圆形,总面积约5 万平方米,包括居住区、制陶窑 场和公共墓地三部分。居住区内 房屋密集地排列着,中间一座规 模很大的长方形房屋是氏族的公 共活动场所。居住地的周围有一 条宽深各五米的壕沟,在居住区 和沟外的空地上,分布着各种形 式的窑穴,是氏族的公共仓库。
谢谢观看!
——《墨子· 辞过》
“华夏第一村”兴隆洼遗址
一、村落的产生
1、原因: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 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
穴居
巢居
半穴居
筑屋定居
一、村落的产生
1、原因: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
2、概况: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明代北京郊区村落的发展

明代北京郊区村落的发展

历史地理第三辑明代北京郊区村落的发展'尹钧科在北京的城市发展历史上,明代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

这是因为明初成功地改造了元大都城,后又修筑了南城,也叫外城,从而形成了旧日“凸”字形的北京城廓,奠定了现代北京城发展的基础。

那么,与此同时,在北京城周围的平原和山区又是怎样的呢?本文仅从村落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的一部分。

必须说明,题目中的北京郊区乃指今日北京市辖区而言。

为了便于比较,文中亦涉及到相毗邻的天津市和河北省某些县的有关资料。

代,即便在那些崎陋难行的山道上,元统治者也有计划地建筑驿站,并移民到那里去,一方面做驿站中所需要的事务,另一方面就近从事垦种,一些大的山村因此建立起来⑧。

在今北京市北部、西部山区中■当亦如是。

总之,明代以前在北京郊区这片土地上章不论是平原还是山地,都有相当多的村落分布其间。

从元至元七年(1270年)所颁《农桑制十四条》中规定的“县邑所属村瞳凡五十家立一社,择高年晓农事者为之长$増至百家者别设长一员;不及五十家者,与近村合为1社;地远人稀不能相合各自为社者听”来看,④那时的村落一般规模较小,住户不多,一・明代以前北京郊区村落概况百户人家以上就算是大村了O明代以前,在北京市郊区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已经散布着许多村落。

远的不说,从已经发现的1些墓葬和墓志来看,唐代北京郊区的村落已为数不少,而且划分为许多乡。

北宋有人用“村墅连延”形容北京西山山麓地带的景况。

①辽统和十二年(994年)正月,今通县南部(当时为潯阴县地〉发生一次洪灾,“漂溺三十余村/②这些事实告诉人们,早在距今千年左右的辽代,今北京市不但一些平原地区已有不少村落的分布,而且在山区特别是河谷地带,也有村落形成。

门头沟区清水河两岸的斋堂、清水、杜家庄、张家庄、齐家庄等村名即见于辽、金时代碑文记载。

到了元二.明代北京郊区村落的发展北京郊区村落在明代以前的概况虽如上述,但若与中原和江淮流域相比,这里毕竟•本文承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和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常征副所长的审阅并修改,特此致谢。

增城古村落的形成发展与空间分布特征

增城古村落的形成发展与空间分布特征
4 4 . 3 5 % ,是增 城 古 村 落开 居 数 量 的快 速增 加 时 期 ,也
是增 城 大力 开发 阶段 。
2 . 3 稳定发展阶段——古村落开居数量明显减少 这一阶段 所指历史时期为公元1 3 0 0 — 1 6 0 0 年 ,对
应 朝代 为 元代 后期 及 明代 ,经 过政 权更 替后 出现 了相对 稳 定局 面 ,明朝也 实行 一 系列 鼓励 垦荒 、 发展 经济 的政
6 3
曾 娟 ,中 山大学传播 与设计 学 院副教 授 。
t r o e c t i 。 n s es of A nc i e nt Ci yP c h i n a A n c i e n t C i t y C l hn i c a 1 t i o n a ndT ec I nn。 va
部 为 山区 ,最高 处 牛牯 嶂海拔 达 到 1 0 8 4 m ,中部 以中低
丘 陵 为主 ,并 有宽 广 的河谷 平原 ,南部 为冲 击平 原 。广 东省 内汉 族 分 为广 府 、 潮汕 和 客 家3 大 民 系 ,各 民 系有
各 自的方言 ,形 成 了特 色文 化 。 由于 历 史上 多 次移 民开 村 ,增城 市 域范 围 内广 府 方言 、客 家 方言 混合 、交 错分 布 ,在 全市 3 0 0 个行 政村 中 ,纯客 家村 落 有9 0 个 ,广府
1 70 0-1 80 0 1 80 0-1 900
清末的开村数量 变化基础上 ,发现增城 古村落的形成发展经
历 了初 始 形 成 、 大力 开发 、稳 定 发展 、加 速 发 展 以及 停 滞 发
展 等5 个阶段 。增城 古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显著 ,总体上呈现
“ 南 密 北疏 、西 密 东疏” 格局 ,从 民 系文化 类 型 空 间 来看 ,

【知识解析】《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知识解析】《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知识清单一、村落的产生1.人类居住形式的变化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居住形式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

2.村落的形成(1)形成: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村落。

(2)地区: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

世界其他地区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3)意义:村落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二、集镇的出现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过程(1)雏形: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

(2)形成: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商人和手工业者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3.中国古代的集镇(1)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

(2)发展演变①两宋: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②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③明清: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三、城市的产生1.产生(1)产生: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形成了一些居民中心,几个较大的居民中心结成城市。

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2)职能: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2.中国古代城市(1)城市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2)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3)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3.西方古代城市(1)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2)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4.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1.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与民居特点(1)自然环境: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2)特点①材料: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棉纺织业
桐根乡据县材炉料头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江南市镇的特冶铸点业及原
桐因乡?县石门镇
蚕丝、榨油
归安县善琏镇
制笔
三、城市的产生
1、城市产生的条件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是城市兴起的根本因素。
2、城市的功能 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 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巴比伦城遗址
山西平遥古城
因地制宜、用最经济的手段去建造最宜居的居所
2、影响世界各地民居的因素
尝试以中国民居为例,分析民居的特点都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1)受自然环境影响
中国南方潮湿多雨——巢居
中国北方干燥少雨——穴居
2、影响世界各地民居的因素
(2)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中国古建筑木架构示意图 ——《中国古代建筑史》
随着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 高,木构架建筑的墙壁逐步以砖代 替......从元朝起开始用砖拱建造地 面上的房屋......明朝又出现了完全 用拱券结构的碉楼和结构用砖拱而 外形仿木建筑的无梁殿......
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
脉络的网状结构。(下表反映的是江南部分市镇及其经项目)
市镇
经营项目
湖 石州 门府镇南原浔镇因、:菱农湖镇业、和乌手青工镇,业苏发州达府,震泽水镇陆,交嘉兴通府便利桑蚕。、缫丝
嘉兴府王店镇、王江泾镇,湖州府双林镇,苏州府盛泽镇 丝织业
松江府华亭县朱泾镇
思考早期先民 居住形式变革 的原因是什么?
穴居
巢居
半穴居
筑屋定居
早期先民居住形式的变革的原因:
①生产力的发展;
②原始农业的产生要求定居生活,便出现了房屋的 建造。
2. 村落的产生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4.古希腊、罗马:木、石、砖及后来的混凝土,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 拱券、希腊柱式,古罗马多层楼板叠加而成的集体住宅。 5.古印第安:圆锥形的帐篷,屋内不分隔间。
思考题 一.比较中、西古代城市的异同 不同:古代中国:中正对称,突出王权,体现礼制、等级与尊卑,政治 功能更突出。古代罗马不规则、不对称工商业和生活娱乐的功能更突出。 同:都有城墙,有军事防御功能;都是政治中心;都有手工业和商业职 能。 二.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1.政治:城墙-防御,有利于稳定政治局势。 2.经济: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3.生活:城市的防御性设施、水利工程、道路等设施的修建,有利于人 类居住和生活。 4.文化:有利于文化思想交汇,推动文明的进步。
1.集镇的类型 2.发展过程(1)原始社会(2)两宋(3)元朝(4)明清 三.城市的产生 (一)城市功能:政治、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
(二)兴起的概况 1.两河流域 2.中国古代城市 3.西方古代城市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各具特色
世界五大文明中心的民居特色及原因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了解古 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运用辩证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时空观念:认识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的时空特征。 史料实证:运用课文提供的史料、图片并搜集资料,探究古代的村落、集 镇和城市的史实。 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图片,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培养有效解 读材料,自主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古代的村落、集镇到城市发展,带给人 类的积极意义,树立为国家繁荣富强做出自己贡献的使命担当。
2.发展过程 (1)原始社会:集镇雏形 (2)两宋:工商业集镇,行政集镇。 (3)元朝:运河沿岸兴起很多工商业集镇。 (4)明清:出现专业分工

讲述 村 发展历史

讲述 村 发展历史

讲述村发展历史
《村庄的发展变迁》
在很早很早以前,这里是一片荒芜的土地,只有几户人家居住在这里,他们以打猎和耕种为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定居,逐渐形成了一个小村庄。

起初,村庄的生活十分艰苦,人们过着朴素的生活,主要以农业为主。

他们开垦土地、种植庄稼、养殖家畜,勉强维持着生计。

但是,由于技术和设备的限制,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比较低。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庄逐渐发生了变化。

政府开始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水电等,为村庄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同时,农业技术也得到了改进,人们开始使用更加先进的农业设备和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村庄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建了许多房屋和商铺,村庄变得更加繁荣。

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注重教育、文化和娱乐等方面的发展。

在未来,村庄将继续发展壮大。

政府将加大对村庄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的发展。

同时,村庄也将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村庄将变得更加美丽和繁荣。

原始农业与村落的形成

原始农业与村落的形成

开始种植更多的农作物,并进行简单的灌溉。
成熟阶段
03
原始农业逐渐成熟,出现了更为复杂的灌溉系统和种植技术,
同时农具也得到了改进。
原始农业生产方式
刀耕火种
原始农业生产方式主要是通过刀耕火种的方式来 进行土地清理和耕作。
简单灌溉
在某些地区,人们开始使用简单的灌溉系统来提 高农作物的产量。
粗放式耕作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比较粗放,缺乏精细的耕作 和管理。
原始农业与村落的经济关系
农业经济主导地位
在原始村落中,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为村落的经济繁荣 奠定了基础。
交换与贸易
随着交换和贸易的出现,原始农业与村落之间的关系更加紧 密,农业产品与手工艺品等得以流通。
原始农业与村落的文化关系
塑造地域文化
原始农业对地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同的农业生产 方式孕育出不同的文化特色。
01
保持和提升农业生态 系统生产力
通过自然农业、有机农业等方式,维 持和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同时 保持生物多样性。
02
传承和弘扬传统农业 文化
弘扬传统农业文化和农耕技艺,同时 结合现代科技,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 。
03
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 和风险管理
建立农业保险和风险管理机制,减少 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野生植物的驯化
人类开始对野生植物进行驯化,通过种植和培 育,使这些植物能够提供更多的食物。
3
原始农业的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开始进行系统的农业生 产,出现了原始农业。
原始农业的发展阶段
初始阶段
01
原始农业的初始阶段是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主要依赖采集野
生植物和狩猎野生动物来获取食物。

统编版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二 第四单元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

统编版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二 第四单元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必备知识生成
知识点一 村落的产生与集镇的出现 【任务驱动·基础认知】 1. 在原始社会,人们聚居在一起,形成了村落。村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生根壮大, 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古代的村落是如何产生的?有何影响? (1)居住形式的演变: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 (2)村落的产生及影响。
2.集镇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型居民点,集镇产生于商品交换开始发展的 原始社会末期。古代集镇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形成的?古代中国集镇的发展 情况是怎样的? (1)兴起。 ①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发展。 ①目的:中国古代的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
③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④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_专__业__分__工__。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嘉 善干家窑镇“民多业陶”,江苏吴江盛_泽__镇____丝织业兴盛。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其(西周城市)经济地位也十分重要,西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手工业、 商业由官府控制,主要是为贵族统治者服务的。”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思维交互1】依据材料,说明西周时期城市的发展特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早期的城市主要是政治性的城市,军事职能突出,经济地位重要,工商业主要 为贵族服务。 【情境二】 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 二里(边长4.3千米)、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千米)、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千 米)、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千米)的都城建制。 【思维交互2】材料中西周城市建造体现了什么特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提示:营建城市形成制度,等级定制分明。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庙)右社(社稷,土神、谷神),面朝(群臣朝
拜场地)后市(市场),市朝一夫(边长百步的
正方形)。
——《周礼·考工记》
1.概念: 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2.中国古代的城市 (1)布局:
宫殿区、手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 (2)典型代表: ①商朝:
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 市的中心
半穴居
2.作用: ①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 ②人类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
筑屋定居
(二)村落的出现
1、出现: 农业出现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一定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
2、分布:
村落最早出现 在两河流域
(1)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
临近水源,自然、地理等环境影响村落位置
(2)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
“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
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
A.秦都咸阳
B.唐都长安 C.宋代东京 D.明代苏州
C
牛刀小试:
3、平遥古城的建筑布局严格遵循“左祖右社”“左文右武”“文武对应”“上下有序”
的礼制程式,这体现的思想是( )
(二)代表性民居 3、中国古代的民居: (1)远古: 巢居与穴居
南方
北方
干栏式建筑 地面筑屋
(二)代表性民居 3、中国古代的民居: (2)先秦以来: ①设计理念:
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②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③结构: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
(3)明朝: ①结构: 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②民居类型: 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

村落、集镇和城市的演变

村落、集镇和城市的演变
3.职能

4.中国古代的城市
布局 发展
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
居民区
布局工整
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神治者权的与宫王殿 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权相结合
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周朝城邑大 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
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礼制、等级
《考工记》中城市规划宫城示意图
中国古代早期城市的特点:

3.古代中国
远古
人们在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方用数目营巢,在地势高亢 干燥的地方挖穴而居,巢居和穴居构成中国民居最早 的两大类型:
• 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
• 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后来逐渐升至地面,形成 地上建筑。
• 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先秦 以来

布局:住宅的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 结构:民居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
明朝 • 结构: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逐渐普及
以来

类型:现存的明清民居类型有北方窑洞、四合院, 南方徽派民居、福建土楼
巢居
穴居
四合院

4.古希腊罗马
核心 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建筑材料
古罗马住宅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 土逐渐得到普及
建筑特点 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3.中国古代的镇
两宋 元
明清
手工业者和商人,在集镇上开办作坊 和商铺,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 多工商业集镇
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如 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
✓ 职能:为了军事目的而设立;工商业者经营及 定居;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

村落的形成知识点

村落的形成知识点

村落的形成知识点村落是人类社会在农耕时代形成的一种居住形态,它是人口和经济活动集中的地方。

村落的形成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包括自然环境、人口迁移、经济发展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村落的形成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

1.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是村落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理条件、气候、水资源等自然要素对村落的选择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例如,地势平坦、水源丰富的地区更有利于农业生产,吸引人口聚居形成村落。

2.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村落形成的重要动力之一。

古代农耕社会中,人们迁徙到适合农业生产的地区,并在那里聚居定居。

人口迁移的原因包括战乱、灾害、资源分布等。

人口迁移带来了村落的形成,也促进了村落的发展。

3.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村落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们对资源的利用都会对村落的形成产生影响。

农业生产需要人们集中在一起耕种、养殖,因此形成了农业集聚的村落。

与此同时,人们也会根据资源的分布选择聚居地点,如靠近山区的村落可能以矿产资源的开发为主。

4.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村落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人们在迁徙过程中会携带自己的文化和习俗,这些文化渗入到村落中并逐渐形成独特的风貌。

不同地区的村落在建筑风格、节庆活动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当地社会文化的特点。

5.政策引导村落的形成也受到政策的引导和影响。

政府的规划、土地政策、农业政策等都会对村落的规模和结构产生影响。

例如,政府鼓励农民集中居住,推动农田整理和农业产业发展,可以促进村落的形成和发展。

综上所述,村落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自然环境、人口迁移、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和政策引导都对村落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村落的形成过程,以及村落在农耕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

东晋末年开始生产瓷器,已有1600多年历史。它是四大名镇中唯一不靠水运起家的城镇。 英国的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博士称景德镇为“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工业城市”。 朱仙镇的全盛时期是明末清初。当时全镇面积为25平方公里,人口二十多万,民商四万 多户。镇内街道纵横、百货云集。贾鲁河将全镇分为东镇和西镇。明清两代东镇是重要 市街。朱仙镇木版年画起源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 四大木版年画之一。
即学即练
1.下面为罗马城布局图。图中的布局( ) A.体现了鲜明的等级意识 B.反映了城市规划的杂乱无章 C.突出了公民的主体地位 D.表明城市的经济功能很突出 2.中世纪欧洲的封建领主拥有城市的管理权,然而随着商人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商 人与封建领主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冲突日益增多。商人联合技术经验日益丰富且财富 有所增加但被封建领主奴役的手工业者,共同追求城市自治。可见,中世纪城市自治 实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复兴与繁荣 B.西方民主传统的影响 C.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壮大 D.庄园经济的日益发展
即学即练
7.下图展现了不同时空的民居。它们的共性是( )
①都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②都能反映当地文化习俗 ③都是混凝土的砖木结构 ④都发展到地上建筑阶段 A. ①②③ B.①②④
区域 古希腊罗马
北美
表现 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时民居的核心。混凝土、拱劵和希腊柱式相结 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古罗马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 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对后世影响深远。 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即学即练
1.隋文帝建立新都大兴城.皇宫、政府机构位于高坡之上,皇城“不设杂居”,使得 “公私有辨,风俗齐整”;各区域有明确界线,使得“坊有墉(墙),墉有门,逮亡 奸伪无所容足。”全城划分为109坊和东、西两市。大兴城的布局设计反映出( ) A.当时城市治安问题严重 B.坊市界限已经被完全打破 C.实用与安全并重的理念 D.城市建设中突出民本思想 2.唐朝后期,兴起了许多农村定期集市,有墟、集、草市等称谓。史书记载,“凡江 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以张桥行市 为县”;穆宗长庆年间,“沧州置归化县于福寿草市”。这说明( ) A.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B.商业发展影响城镇布局

丽水古村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

丽水古村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

丽水古村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一、丽水的历史丽水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处州大地上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

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分松阳县东乡建括苍县(今丽水县)。

建处州,辖括苍、松阳、永嘉、临海、安固、乐成等6县。

592年改为括州,607年改为永嘉郡。

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改为括州,779年改为处州。

元朝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为处州路,1359年改为安南府,随后改为处州府。

明朝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起,处州府辖丽水、松阳、缙云、青田、遂昌、庆元、宣平、云和、景宁10县。

1911年辛亥革命后设立处州军政分府。

民国元年(1912年)撤销处州军政分府,先后由瓯海道和丽水、第九、第六、第七行政督查区管辖,辖丽水、松阳、缙云、龙泉、庆元、宣平、景宁、云和8县。

1949年5月解放,10月设丽水专区,1952年撤销专区,各县分别划入温州、金华、衢州专区管辖。

1963年5月恢复丽水专区,辖丽水、青田、缙云、遂昌、云和、龙泉6县。

1968年改称丽水地区,1978年设立丽水地区行政公署。

其中:1973年恢复庆元县,1982年恢复松阳县,1984年设立景宁畲族自治县,1986年撤销丽水县,设立县级丽水市,1990年撤销龙泉县,设立县级龙泉市,2000年撤销县级丽水市,设立莲都区。

2000年7月19日撤销行署建制,设丽水市,辖莲都区、龙泉市和青田、缙云、云和、庆元、遂昌、松阳、景宁7县。

二、丽水的地理地貌丽水位于浙南中山区,属浙闽隆起区组成部分。

《(雍正)处州府志》卷一《山川》(以下简称《雍正志》)描述:“惟处之重岭叠巘,清流激湍,较他郡为最险,亦最奇。

”浙江省的最高峰就位于本区。

它是浙江省山地面积比例最高的地区,山地占88%以上,耕地不到6%,向称“九山半水半分田”。

瓯江上游在丽水一带形成的碧湖平原,是本区最大平原,也是本区农业的发祥地。

此外还有瓯江支流形成的一些小平原如松古平原、好溪河谷平原,庆元县城关和菊水一段属闽江水系的河流,也有小片河谷平原。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规模也逐渐扩大,为此,以市为中心的区域便出现了;
......
三是“社会分工说”:认为因为生产力的提高,在社会内部 都是古代
出现了专门以一定技能见长的人群,比如手工业与商业等从业者, 城市起源
以这些人群所从事的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地方便形成了城市。
的动因。
1.城市的概念: 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 的中心场所。
“城”与 “市”是 一回事吗?
城,郭也,都邑之 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贸、贾,市也。 市,买卖所之也。
中国古代的“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到了周代,随着城或市的发 展与变化,它们才逐渐含有“城市”的意义。
2.中国古代城市
▲根据《考工记》绘制的王城图
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城郭门数、 道路宽狭、宫室种类、市场分布都有规定。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 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结合教材和材料,思考集镇产生 的原因?
聚落 集市 集镇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商业推动手工业者
聚集区繁荣
商人和手工业者为 保护财富筑垒设防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

2.中国古代的镇
➢ 功能: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的 ➢ 发展 ①两宋: 集镇发展起来,有些镇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 这种集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 在集镇上开办作坊和商铺,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②元朝: 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③明清: 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转向经济 功能为主
广东佛山镇(手工业)
湖北汉口镇(商业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变化
江西省吉安师范学校彭尾才
一、村落的形成过程—原始居住地
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建立适当的居住地以防寒暑、避风雨、防野兽、防疾病,以便更好地生活。

在原始社会,由于经济生活极其简单,靠狩猎、捕鱼、采集等生存,人们的居住地还不能称其为聚落。

史前时代,人们没有固定的活动地点,人类的居住地是非定居式的,那时的村落也是不固定的、流动的,是以家族为单位的散在居住;采集经济时代,人们学会就地取材建立了简陋的住宅,如利用石灰岩、黄土等易穿凿的地区修建的穴居、巢状树居等。

石器时代,人们为了很好地捕获大型野兽,如野牛、野鹿等,或者为了自身防卫,人与人发生了社会联系,穴居、巢居等比以前密集,也就形成了早期的简单村落。

二、村落的发展—古代村落、近代村落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要求的提高,人类逐渐转向饲养家畜、栽培作物、生活安定的定居生活。

居住条件也有很大进步,建立了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房屋,村落的条件和固定性增高。

氏族社会时期,经济自给,为了防备经济住所被侵袭,便于与其他集团、部落斗争,人们互相结合成较大的集团,为了防风、防野兽筑起墙垣;为了便于管理,还建立了简单的行政中心。

这一时期有的村落的规模相当大,如约6000年以前的西安半坡村氏族公社的村落,内部就包括了居住区、制陶工场和公共墓葬区三部分。

居住区有40多座房屋紧排在一起,大的有60—150平方米,小的有10—20平方米。

房屋中间还有一个火塘,供取暖、煮饭、照明等用。

但是,在一些干旱地区,由于有季节性的游牧,住宅也随季节而转移,因此,其村落还是散在的、不固定的。

到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

聚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专门从事商业、手工业的城镇。

村落以农牧渔业为主,如西欧的东南部,因开放的耕地而形成的村落具有块状、街状、环状、以集会的广场为中心的集村等特点;干燥地区出现了集中于河流附近、泉水旁边,从事灌溉农业的农村、牧村;拉美地区因有许多大的种植园,村落以农场主的住房为中心。

近代,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世界各国、各地区村落的悬殊也很大。

如英国、法国一些古老村落,中间有开阔的中庭,有围墙,且以一户为中心,四周分布着其他住房、农具房、畜舍、收藏室等,围墙外又有牧场、庄稼地、果园等。

西亚地区阿拉伯的传统村落是以带葱头形高头塔的伊斯兰寺院为中心,并且有广场,住房多为石头和瓦造的无窗小屋。

三、村落的变化—现代村落
现代社会,因经济的大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因世界新工业技术革命(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推动各国陆续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大大改变了农村的面貌,村落的格局规划也随之改变。

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原来的小木屋被现代化的庭院、小洋楼、别墅所代替,多数农家有汽车库、现代化的农机储藏室。

连通的道路都是水泥路或柏油路,每个村庄就是一个个现代化的城镇,且村落的布局规划向着科学、生态、环保发展。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机械化最发达的国家,其农村聚落大部分都经过规划,在大农场中间布局现代化的住宅区。

如俄亥俄州的代顿附近有一个大农场,就在50多公顷耕地的一角,建有现代化的农村住宅区,有设备齐全、装修较豪华的起居室、储藏室、车库、农具室、各种畜舍、饲料储存库等。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居住条件发生了变化,村落的变化也是可观的。

东部沿海平原地区,大
多数土路改成了柏油路、水泥路,村落沿路或沿河建设。

如江苏的苏南、苏中地区很多地方进行了集体规划,在沿路或沿河建起一排排的小洋楼,集体安排供电、供水、供气(煤气、暖气)、通宽带、网线、有线电视等(当然,有一些古老民居任然保留下来)。

有的还建有简单社区,村落布局规划日臻完善,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村落有很多变成了一个个小城镇。

四、我国村落的发展趋势
我国现代村落的发展有几种趋向:
1、村落经济组织与社区整合是大方向,村委会等同于城市的社区,负责一个或几个村落的
各方面农事调度和经济、文化、环保等的安排。

2、对村落布局和规划与城市一样也实行功能分区,如:居住用建筑地(包括住房及院落),
公用建筑地(祠堂、仓库、学校、村办公室、卫生所以及娱乐性建筑),水井,打麦或晒谷场地,道路,墓地(多在村外)。

3、“城中村”—村落终极趋向。

在很多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出现的、已经转为以从事工商业
为主的村落,是城市地域扩张的一种自然延伸,类似于北京的“浙江村”、“韩河村”,其生活和工作都很城市化,只是房子矮一点、商业气氛淡一点而已。

但广州市附近的“城中村”就在繁闹的市中心区域,每个“城中村”就像在方圆几千米人为制造的一个整体高达40多米的“水泥巨物”,就是一个城中城。

还有提倡民主村落、文化村落等。

村落的发展变化逐渐使村落中的“庄稼人”变成“社会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