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bb38a01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e0.png)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是啥(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关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一辈子观、价值观等具故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制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别能称为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3)一具人文化素质的形成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质,别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对社会日子的体验,特殊是经过参与文化活动、同意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别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别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进展产生深刻的妨碍。
这种妨碍(注意:妨碍有好有坏),别仅表如今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如今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进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降的文化则对社会的进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赋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妨碍:别同民族的文化,妨碍别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群的进展道路。
别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进展的作用别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进展,降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进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进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进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养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进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日子,需要更高的文化素质。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3bc5acec281e53a5902ffc4.png)
第一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①基本国情:清政府由盛转衰;西方列强的入侵②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2、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的主要任务:反帝反封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经济:改变贫穷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3、面对复杂的国情,各种力量提出解决中国的方案①②③失败的原因:两个根本性弱点:没有认清革命目的和对象;没有广泛发动群众。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主要贡献:】(1)1921——1949年,经过28的浴血奋战,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注:新中国成立之前,共产党还不是执政党】(2)1949——1956-----78年之前(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①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政治前提②1956,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公有制成为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
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③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历史成就和经验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意义:——人民的生活水平、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中国共产党做出的伟大历史贡献(4)中国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踏上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新征程。
进入新时代的意义:①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②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③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d6f2774d4d8d15abf234e67.png)
20XX年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高中生处于公民意识培养的关键期,必须给予重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高中政治一定要学好。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一1. 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 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2)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产品。
(3)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3. 文化的形式?(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念、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
(2)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
4. 概括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所表现出的作用是什么?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二5. 概括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关系的特点?(1)在经济的基础上,相互影响。
(2)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相互交融6. 如何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的特点?(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
7. 如何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1)文化与经济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文化与政治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
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3a87e1bacaaedd3383c4d3df.png)
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 文化是什么?(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 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 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60d0e96dd3383c4bb4cd2ad.png)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复习总结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是什么(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政治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最详细提纲
![政治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最详细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314af197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9a.png)
政治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最详细提纲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框标题体味文化一、什么是文化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化的具体形式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2、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框标题文化与经济,政治实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文化对社会的影响:(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先进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①(国内政治)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国际政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渗透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对综合国力的影响:①地位: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逻辑与思维+知识点提纲整理-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逻辑与思维+知识点提纲整理-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https://img.taocdn.com/s3/m/30251bec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6f.png)
高二政治选必三《逻辑与思维》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第一课走进思维世界1.思维的含义: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
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
本书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2.思维的方式: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3.思维的特征(1)间接性。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2)概括性。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3)能动性。
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
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
4.思维与实践的关系: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
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5.思维形态的分类(1)从思维的方向看: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2)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看: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3)从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看:辩证思维和形而上学思维(4)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6.思维的基本形态及各自含义、特征、相互关系(1)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思维的基本形态。
(2)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抽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3)形象思维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
第二课把握逻辑要义1.“逻辑”多种含义“规律”;“逻辑规律与规则”;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逻辑学”。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1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1](https://img.taocdn.com/s3/m/08eee48a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6d.png)
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 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被中国人民抛弃了,其
结 果
代表者的统治也被推翻 了。
没得到人民群众认可, 一它的多数代表者后 来也承认这个方案在 中国无法实现。
最终赢得包括民族资 产阶级在内的最广大 人民群众的拥护。
二、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2、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的三种建国方案:
开始沦为半殖 半殖民地半封建 半殖民地半封
彻底沦为 半殖民
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程度 加深 建社会程度 大大加深 地半封建社会
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名词点击 P4
半殖民地 形式上是独立自主的国 家,实际上政治、经济、 外交、军事等方面都受 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 (政治地位)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一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目录
01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02 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03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1.了解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政治认同:引导学生增强对“没有共 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政治认同,明确
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P5二
①思想基础: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 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②阶级基础: 1919年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成为反帝 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③党的初心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④意义: 从此,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
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民族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1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1](https://img.taocdn.com/s3/m/01fab7dd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11.png)
第一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知识逻辑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 情和主要矛盾
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 立前各种 政治力量
各种政治力量解决 中国问题的方案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 新中国
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基本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 前 脱颖而出,最终成为 景
唯一正确的选择。
使命
意 义
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就 有了主心骨,看到了
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和希望。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从北京城往西一百多千米,顺着一 条奔流的小溪,可以到达一个群山环 抱的小山村--堂上村。1943年,歌曲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诞生 在这里,并从这里传遍大江南北,经 久不衰。歌曲原名为《没有共产党就 没有中国》,后来,毛泽东作了修改, 在“中国”前面添加了“新”字。 1.为什么毛泽东要在“中国”前面加 了“新”字? 2.说明你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 国”的理解。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开始沦为半殖民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 中国西南门
地半封建社会
度进一步加深
户洞开
《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程度大大加深 《马关条约》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辛丑条约》
P4名词点击:
半殖民地——形式上是独立的国家,实际上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都受到外
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 阶级的建国方案
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其主要内 容是: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 下,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一个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
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知识总结(简化版)
![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知识总结(简化版)](https://img.taocdn.com/s3/m/e4b8a824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22.png)
必修3《政治与法治》知识提纲(2023简化版)第一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及两大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到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2.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1)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高二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 知识整合梳理
![高二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 知识整合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edd25b00763231126edb1121.png)
文化与生活
热点二
“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在央企成功巡演
【背景材料】 2010 年 12 月 18 日至 20 日,“全国道德模范故事 汇”节目在中央企业成功巡回演出, 获得圆满成功。 “全 国道德模范故事汇”是由中央文明办发起、中国曲艺家 协会承接,邀请全国著名曲艺演员,用曲艺的形式讲故 事,配以 LED 舞美音响,将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 生动展现全国道德模范感人事迹的一次尝试。
人 教 版 政 治
必修③
第1单元 知识整合梳理
第1单元
文化与生活
问题: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跨 越式发展的意义。
分析:(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跨
越式发展,有利于提高科技水平,推动经济发展;有利于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育各种高素质的人才,有利于提高 文化生产力水平,有利于发挥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 格局中的作用。
人 教 版 政 治
必修③
第1单元 知识整合梳理
第1单元
文化与生活
“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要实现“支柱性产 业”的目标,必须要跨越式、突破式发展。 《通知》的 发布以及试点工作的启动, 是保险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 重要举措, 不仅能够对文化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产生积 极的影响,同时也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保 险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将开创文化产业繁荣和保险市场 发展的双赢局面。
第1单元
文化与生活
人 教 版 政 治
必修③
第1单元
文化与生活
知识整合梳理
人 教 版 政 治
必修③
第1单元
文化与生活
人 教 版 政 治
必修③
第1单元 知识整合梳理
第1单元
文化与生活
政治必修三课本知识点
![政治必修三课本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fc7ea83b9d528ea81c77996.png)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意识形态:3观,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技术,语言文字)P62.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书籍,艺术品,历史文物,社会行为P73.文化作文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P94.经济政治文化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有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P105.文化有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P106.文化与经济相交融,经济发展中,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生产力,生产方式,购物,贷款,承包林地,开餐馆,“文博会”招商引资)文化与政治相交融,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要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P10、11(三下乡,投票,听证会,向政府提意见)7.重要性: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精神武器必要性: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解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P11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P132.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元妃省亲,藏族送哈达,泰国合十礼,欧美见面拥抱)②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中外交换礼物,写名字,写信封的习惯不同)P15 3.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从没有到有(看文学作品、艺术表演,外出观光旅游,参与体育活动等得到的四项启示,精神享受,或思想困惑,精神失落)深远持久:时间长(乡音难改,唐人街的对联、中国菜、中国的生活习惯)P15、164.文化对人的影响:①丰富精神世界(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文学、音乐、绘画、文物欣赏等,辩论赛,戏剧社,兴趣小组,社会实践;开阔世界,促进思想解放观念更新)②增强精神力量(优秀的文化作品:马赛曲,义勇军进行曲,国际歌,中国共产党代表的先进文化)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与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必背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7582da9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0f.png)
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考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1.基本国情(1)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成因:内因:清政府对内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对外采取闭关锁国政策。
外因:帝国主义的入侵。
(3)地位: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决定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2)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1)决定因素: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2)两大历史任务: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前提和基础)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目的和动力)二、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三种建国方案)2.比较得出的结论: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背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
1919年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2)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3)意义: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
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①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30a043f03d8ce2f006623c5.png)
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是什么?(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一课知识点总结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一课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4914445a8956bec0975e375.png)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是什么(1)文化实质是一种精神现象,精神力量。
※文化的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的内容: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有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文化的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
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4.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表现: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表现: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高二政治必修三笔记
![高二政治必修三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baf06c9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c2.png)
⾼⼆政治必修三笔记 学习政治需要讲究⽅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归纳整理。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政治必修三笔记,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政治必修3(⽂化⽣活)复习要点 第⼀单元⽂化与⽣活 ⼀、⽂化与社会 1、体味⽂化:①⽂化形式各种各样。
②⽂化现象⽆时不在,⽆处不在。
③不同区域的⽂化各具特⾊。
2、⽂化的内涵以及特点: ①⽂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的⼈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包括世界观、⼈⽣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然科学和技术、⽂字等⾮意识形态的部分) ②⽂化是⼈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化是由⼈所创造、为⼈所特有的,有了⼈类社会才有⽂化,⽂化是⼈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纯⾃然的东西不能称为⽂化) ③⽂化是⼈们的⼀种素养,不是与⽣俱有的,⽽是后天参加实践及学习获得的。
④⽂化现象实质上是⼀种精神现象。
(⼈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学、艺术等。
4、⽂化的⼒量(作⽤):⽂化是⼀种社会精神⼒量。
⽂化作为⼀种精神⼒量,能够在⼈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量,对社会发展,对⼈的活动和发展产⽣深刻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在个⼈的成长历程中,也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要做到物质和精神都富有。
5、⽂化与经济、政治 1)政治、经济、⽂化三者相互影响。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定的⽂化由⼀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反作⽤于⼀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要影响。
不同民族的⽂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化对社会发展的作⽤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素质⼈才、提⾼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21439573968011ca300918e.png)
精心整理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一1.文化的内涵?的。
(2)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
4.概括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所表现出的作用是什么?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二5.概括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关系的特点?(1)在经济的基础上,相互影响。
(2)文化与政治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
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三1.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1)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些?(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单元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4.文化在当代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1)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2)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5.我国在当前国际竞争中提高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性?文化产业是文化的生产、交换、消费进入市场体系,由市场调节的产物,包括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产业。
经济管理部门把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些列活动。
”8.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1)发展文化产业,直接创造了物质财富,增加经济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发展文化产业,创造了大量的精神产品和精神财富,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知识点总
结
文化与生活是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要学习的知识,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知识点 1. 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 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
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 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
4.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如今,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7. 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
答: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高二政治必修三测试题1、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了双百人物的评选活动。
2009年9月10日,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任务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之所以要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因为爱国主义是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③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④公民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千上万的劳动模范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
是劳模精神不变的精髓,也是时代精神永恒的内涵。
表彰劳模能够( )
①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③奏响先进文化的主旋律④杜绝好逸恶劳的思想意识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3、两会期间,中央政府作出决定:具有公益性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今明两年内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
这项举措有利于
①弘扬中华民族精神②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③中国文化引领世界文化潮流④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我国探月活动的成功,可以说是以科学技术的成就续写传统文化中奔月理想的佳话。
这种渗透在科技探索活动中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
①凝聚着自信自尊,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体现着与时俱进,是进行科学技术探索的主要精神动机
③蕴涵着美好憧憬,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④充溢着浩然正气,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5、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人民在抗震救灾中爆发出的巨大力量赢得了世界赞誉。
海外媒体发表评论说,一个领导人在两小时内就飞赴灾区的国家,一个能够出动十多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百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而排长队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
这表明
①提高国际影响力是发展综合国力的关键②民族凝聚力是衡量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
③动员和组织能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④物质力和精神力都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台湾诗人的一首《乡愁》,在海峡两岸广泛流传,引起两岸同胞的广泛共鸣。
这种激荡在两岸同胞心中的情感
①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②表明海峡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③表明海峡两岸的所有人都赞同一个中国的原则④体现出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海峡两岸人民的心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琼州胜景五公祠有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
这副对联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
神中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②公正廉明、崇尚平等的民主精神
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④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顽强斗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的一部分,中央组织33位在延安工作过的老同志重返延安,重返他们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只有坚持培育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
③只要培育民族精神,就能弘扬时代精神④民族精神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先生在北京逝世。
钱学森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一个科学家,只有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智慧,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才能赢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尊重,才能把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
这告诉我们
①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②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的根本任务
④知识分子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主体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支撑我国在抗击暴风雪、抗震救灾等事件中的精神支柱,它又被称为中华民族之魂。
它是指
A.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B.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C.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