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大气压力

合集下载

《大气压力》教学设计

《大气压力》教学设计

《大气压力》教学设计张东旭一、教学内容分析(一)课标分析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具体方法和技能,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发现和提出生活实际中的简单科学问题,并尝试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予以解决,在实践中体验和积累认知世界的经验,提高科学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学习与同伴的交流、交往与合作。

空气属于物质领域当中看不见的物质,它可以产生力更可以对其他物体施加力。

在地球上的物体,无时无刻不在承受这种力,但它的存在往往又被人们忽视或者是误解为其他的力。

课标涉及的学习内容如下:(二)教材分析《大气压力》是首师大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力与生活》单元第四课时内容。

作为《力与生活》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学生对于“力与运动(或者说形变)”的关系有了一定的理解,并且认识了几种简单的力——推力、拉力的基础上,相对于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到施力物体的大气压力,通过受力物体的形变和与之的接触物进而进行推导和验证出大气压力的存在。

本课从建构主义和探究教学的思想出发,从生活实例入手,揭示大气压力的存在,引领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开展研究与发现问题,使其学会在“做”中学。

本课内容是按照“观察推导、验证推导、延伸解决问题,”三个环节的活动进行编写的,让学生亲历:问题——猜想——验证——再猜想——再验证——结论——延伸的科学探究过程。

学生完成了从发现和提出生活实际中的科学问题,并且通过假设、实践、讨论等活动解决了相关问题,从而提高科学能力,培养科学思维。

二、学情分析对于吸盘式挂钩及其相似的大气压力应用的生活用品,学生都十分的熟悉,也能够正确的进行操作,但对于它们的工作原理——大气压力,绝大部分学生根本不了解,甚至错误地以为是粘力、吸力在起作用。

虽然大气压力无处不在,但是由于我们生活在地表正常状态下感知不到它的存在,因此造成了人们对大气压力存在的忽视,这恰是我们教学中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也正是学生逻辑思维得以提高的关键。

大班科学教案:大气压力在哪里(二篇)

大班科学教案:大气压力在哪里(二篇)

大班科学教案:大气压力在哪里【有益的学习经验】1、感知大气压力的存在。

2、学习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方法。

3、感受探索科学奥秘的乐趣。

4、了解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准备】1、操作材料:吸管、气球、乒乓球、小碗、打气筒、大水盆、饮料瓶、酸奶盒、吹风机、空气炮、纸制小猪小伞、小礼花。

2、录像带、磁带。

【活动与指导】活动一:到“淘气堡”去作客。

律动入场。

(在淘气堡里有许多好玩、淘气、有趣的事情发生,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将气球松开气口,观察气球漏气时在空中的状态。

设问:气球是如何变大的,又为什么会在空中跳舞,我们一起到淘气堡里揭开这个秘密吧。

活动二:悬在空中的乒乓球(小魔术)将一只乒乓球放在打开的吹风机上,它就会悬浮在空中。

请幼儿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教师揭密:因为乒乓球被气流顶起来以后,下面连续不断的气流使球掉不下来。

外侧的气流又会包住球,使它不被吹走。

关注点:幼儿是否对实验感兴趣,是否好奇。

活动三:运乒乓球游戏每人一个吸管、一个小碗,以接力的形式把乒乓球从一个碗里运到另一个碗里,看哪组想的办法多,运的快。

关注点:幼儿是否能开心游戏,努力创新,与同伴合作。

活动四:探索游戏“淘气堡”的秘密。

幼儿自由选择,参与四个科学小实验。

1、小伞飞起来。

将小伞放在瓶口,双手用力拍瓶两侧,小伞就会飞起来。

2、自制小喷泉:将两个扎有多个小孔的酸奶盒浸在水中,用力挤压叠放在一起的酸奶瓶,压力会使水流从小孔中喷射出来。

3、赶小猪:把纸制小猪放在桌上,将瓶口对准小猪,两手用力挤压瓶子,气流会使小猪动起来。

4、充气气球跳跳舞。

用打气筒给气球打气,然后松开气口,感知充气过程中大气压力的存在。

关注点:幼儿是否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并能主动探索,动脑筋想办法。

小结:我们今天做的这些小实验、小游戏、小魔术都是大气压力的作用。

它时时刻刻存在我们的身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不见的好帮手。

活动五:观看录像片《幼儿园里故事多》录像内容(小朋友玩的空气炮、水枪、车胎打气、测量血压、吸饮料、喷雾器)说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大气压力帮助下做的事情。

大班科学教案《大气压力在哪里》

大班科学教案《大气压力在哪里》

大班科学教案《大气压力在哪里》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压力的概念和特点。

2. 理解大气压力在不同高度和地方的变化。

3. 掌握测量大气压力的方法。

教学准备:1. PPT幻灯片。

2. 实验器材:大气压力计(气压计)。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现象:有些东西被风吹动,天气预测等。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现象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吗?3.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大气压力在哪里。

二、讲授(15分钟)1. 通过PPT向学生介绍大气压力的概念和特点,并解释大气压力的形成原因。

2. 展示图示,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力在不同高度和地方的变化。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器材:大气压力计(气压计)。

2. 示范操作:先用吸管吸出一部分空气,然后将吸管插入到瓶中,果汁瓶底部有一小量矿泉水,静置片刻,观察水面上的现象。

3. 学生操作:分小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四、讨论总结(15分钟)1. 学生小组展示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解释。

2. 引导学生总结:大气压力的大小受哪些因素影响?为什么吸管插入瓶中后,瓶内的水上升?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通过PPT展示大气压力的应用领域,如天气预测、工程设计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压力的应用有哪些其他的领域?六、课堂练习(20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讲解和订正答案。

七、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要掌握大气压力的概念和特点,了解大气压力在不同高度和地方的变化。

2. 鼓励学生多做观察和实验,提高科学素养。

板书设计:大气压力在哪里- 概念和特点- 变化规律- 测量方法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实验操作和讨论总结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了大气压力的概念和特点,掌握了测量大气压力的方法。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和课堂练习的方式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的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和合作探究的方式更深入地理解大气压力的概念和应用。

大班科学教案《大气压力在哪里》

大班科学教案《大气压力在哪里》

大班科学教案《大气压力在哪里》一、教学目标1.知道大气压力的概念和作用。

2.理解大气压力是如何形成的。

3.了解大气压力的量的大小及其与气压计的关系。

4.能够通过简单的实验观察大气压力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大气压力的概念、形成和应用。

•难点:如何通过实验来观察大气压力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了解大气压力的概念和作用。

–通过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展示各种大气现象,如台风、龙卷风、沙尘暴、大雾等,引出大气压力的概念和作用。

–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大气压力可以影响人们日常活动和自然现象。

2.理解大气压力是如何形成的。

–简要介绍气压的概念和单位,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压力的形成原因,如重力、天体运动等。

–通过演示、实验等方式,让学生观察大气压力的变化和影响。

3.了解大气压力的量的大小及其与气压计的关系。

–介绍气压计的作用和种类,引导学生认识到气压计是测量大气压力的重要工具。

–授予学生有关大气压力的知识,如标准大气压、高压和低压的概念,气压的单位等等。

4.能够通过简单的实验观察大气压力的影响。

–以饮管实验为例,引导学生观察大气压力与液体高度的关系。

–通过更多的体验过程,让学生积累判断、推理以及探究的经验,帮助他们建立起“释疑”过程。

四、教学过程1. 概念教学1.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出大气压力的概念和作用。

介绍大气压力如何影响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如风、雾、雨等。

2.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压力的形成原因。

3.介绍气压的概念、单位和计算方式。

引导学生熟悉气压的概念和单位,并学会计算常见的气压值。

4.介绍气压计的作用和种类。

通过实物演示和图片介绍,让学生了解气压计的作用和种类。

2. 实验教学1.通过饮管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大气压力与液体高度的关系。

2.通过让学生手工制作气压计,让他们理解气压计的原理并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

3.通过实验、探险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大气压力。

此处可以采用小组活动、研究式安排等不同教学形式。

四年级科学上册《大气压力的测量》说课稿 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大气压力的测量》说课稿 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大气压力的测量》说课稿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压力的概念和作用;2. 掌握大气压力的测量方法;3.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二、教学重点1. 大气压力的概念和作用;2. 大气压力的测量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2. 实验器材:水平面仪、吸管、水杯、面筋球;3. 幻灯片或图片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呈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气球被吹起、吸管被吸住等,引发学生对大气压力的思考和猜测。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幻灯片或图片资料,简单明了地讲解大气压力的概念和作用。

强调大气压力是由大气层对地球表面施加的压力,它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并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一些自然现象。

3. 实验演示(15分钟)使用水平面仪和吸管,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示大气压力的测量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数据,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大气压力对物体的影响。

4. 合作探究(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一个水杯和面筋球。

要求学生利用所学方法,尝试测量出面筋球受到的大气压力。

在实际操作中,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实验结果,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

5. 知识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大气压力的测量方法和作用。

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压力是一个重要的自然现象,并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五、教学延伸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大气压力的作用和影响。

例如,为什么要用铁制罐子密封食物,为什么登山时要携带氧气瓶等。

同时,鼓励学生自由观察和提问,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好奇心。

六、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大气压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通过实验演示和合作探究,学生对大气压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延伸部分则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们对大气压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

小学科学神奇的大气压力教案

小学科学神奇的大气压力教案

小学科学神奇的大气压力教案教案标题:小学科学神奇的大气压力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压力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测量大气压力的方法。

3. 观察和解释大气压力的一些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或黑板。

2. 实验材料:一个空的塑料瓶、一个橡皮垫、一根吸管、一些水。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大气压力的概念,简单解释大气压力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如吹风、风筝飞行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在登山时会感到耳朵堵塞?为什么气球会被吹破?探究活动:1. 将一个空的塑料瓶口朝下放在桌子上,让学生用手按住瓶子。

询问他们觉得有什么感觉。

2. 解释瓶子里的空气被大气压力压住,使得瓶子无法向下移动。

3. 将一个橡皮垫放在瓶子上,再用手按住瓶子,询问学生是否感觉到了不同的压力。

解释橡皮垫增加了瓶子与桌子之间的密封,增加了大气压力。

4. 给学生分发一个空的塑料瓶、一根吸管和一些水。

让他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a. 向瓶子中倒入一些水。

b. 将吸管插入瓶子中,并用手指捏住瓶口。

c. 慢慢将瓶子倒立,并将瓶口放入一个容器中。

d. 松开手指,观察实验现象。

5.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解释瓶子内外的压力差导致水无法倒出。

总结活动:1. 回顾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实验现象和解释。

2. 引导学生总结大气压力对物体的影响,如压住瓶子、吹破气球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压力的应用,如气压计的原理等。

拓展活动:1. 让学生观察不同高度或不同地点的大气压力变化对气球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探究大气压力与天气的关系,如气压变化与天气预报的联系。

评估活动:1. 出示几个实验现象或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大气压力的作用。

2.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观察、实验和合作能力。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了解更多与大气压力相关的知识,如气压的单位、高空气压等。

2.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有关大气压力的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兴趣。

大气压力的实验探究——小学科学实验探索

大气压力的实验探究——小学科学实验探索

04
实验步骤
将水杯装满水,盖上纸片,然后倒立过来
实验材料:一个 水杯、一张纸片
实验步骤:将水 杯装满水,盖上 纸片,然后倒立 过来
实验现象:纸片 没有掉下来,水 也没有漏出来
实验结论:大气 压力的存在
将吸盘拉开,然后放手
然后放手:放开手,观察吸 盘的恢复情况。
记录结果:记录实验过程中 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
实验条件的影响:实验时,应保持实验环境的温度、湿度等条件相对稳定,以确保实验结果的 准确性和可靠性。
探究大气压力的存在和变化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验证了大气压力的存在,并观察到压力随高度变化的现象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得出了压力与高度之间的变化关系 结论:大气压力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与理论预测一致 意义:探究大气压力的存在和变化对于气象学、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探究大气压力的存在
了解大气压力的概念和原理
探究大气压力的变化规律
掌握大气压力的测量方法
探究大气压力对生活和生产的 影响
观察大气压力的变化
了解大气压力的变化规律 探究不同因素对大气压力的影响 验证大气压力的存在和作用 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03
实验材料
水杯
用途:盛装水或其他液体 材质:玻璃、塑料、陶瓷等 实验中作用:作为大气压力实验中的容器,用于观察水杯内外压力的变化情况
分析吸盘吸附玻璃板的原因
大气压力的存在:吸盘吸附玻璃板是因为大气压力的作用,当吸盘被压在玻璃板上时,大气压 力将吸盘紧紧压在玻璃板上,使其难以移动。
吸盘内部的真空状态:当吸盘被压在玻璃板上时,吸盘内部的空气被排出,形成真空状态。由 于大气压力的存在,外界的大气压力将吸盘紧紧压在玻璃板上。

小学科学活动探索空气的压力

小学科学活动探索空气的压力

小学科学活动探索空气的压力空气是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今天,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活动来探索空气的压力是如何产生和作用的。

活动一:吸管倒水材料:一根透明的吸管、一杯水步骤:1. 将一根透明的吸管插入水中,确保吸管的一段完全浸泡在水中,另一段则留在杯外。

2. 用手捏住吸管的口部,然后慢慢放开手指。

观察与结论:当我们捏住吸管的口部时,阻止了空气进入吸管内部。

而当我们放开手指时,水会自动从杯中沿着吸管上升,直到达到一定的高度。

这是因为空气压力把水推上了吸管。

解释:当我们封住了吸管口部时,吸管内部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

水分子受到重力作用,试图向下流动,但由于吸管内是封闭的,无法通向地面,因此处于水平位置的水面会逐渐上升。

这是因为空气的压力会把水推上吸管,使水面保持平衡。

活动二:水柱升降材料:一根细长的透明塑料管、水、一个杯子、一个塑料瓶子步骤:1. 将透明塑料管插入杯子中,并用胶带固定在杯子的边缘上。

2. 随后,将塑料瓶子底部剪一个小洞,直径约为1-2毫米。

3. 将塑料瓶子的底部插入塑料管的上端。

观察与结论:塑料瓶子中的水会从小洞中流出,形成一个不断升降的水柱。

当水柱升到一定高度后,会停止上升并保持其稳定的高度。

解释:当水从塑料瓶子中流出时,空气充满了塑料瓶子内部。

由于水柱的上端是封闭的,空气压力会把水柱推上,直到水柱的高度与空气的压力相平衡。

而当水流速度增加时,水柱会升得更高,因为空气无法迅速补充到狭窄的小洞中,导致水的流速受到限制,水柱的高度也随之增加。

活动三:压缩空气球材料:一个气球步骤:1. 先将气球充气到合适的大小。

2. 用手指捏住气球的开口,不让气体流出。

3. 用另一只手按压气球。

观察与结论:当我们按压气球时,气球会变得更加紧实,而且难以按下去。

当我们松开手指时,气球又会恢复原状。

解释:当我们按下气球时,空气被挤压进细小的空间中,导致空气分子之间碰撞更加频繁,增加了空气分子的密度。

大气压力小班科学教案

大气压力小班科学教案

大气压力小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压力的概念,并能够解释大气压力如何影响我们日常生活。

2. 了解大气压力的测量单位和测量方法。

3. 掌握大气压力的变化规律,能够解释气压变化对天气的影响。

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压力的概念和定义。

2. 大气压力的测量方法和测量单位。

3. 大气压力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4. 大气压力与天气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大气压力的概念和定义(25分钟)a. 引导学生观察平时的日常生活现象,比如捏住鼻子吹气,感受到的压力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压力?b. 解释大气压力是指大气对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是由于大气的重力作用而产生的。

c. 与学生互动讨论,进一步概括大气压力的定义和特点。

2. 大气压力的测量方法和测量单位(30分钟)a. 介绍大气压力的测量单位:帕斯卡(Pa)和毫巴(hPa),并解释两者的关系。

b. 示范使用工具(大气压力计)测量大气压力,并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仪器。

c. 教导学生如何计算大气压力的值,让学生进行实际计算练习。

3. 大气压力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25分钟)a. 分析大气压力随海拔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规律,解释其原因。

b. 探讨大气压力随气温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温度对大气压力的影响机制。

c.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可能影响大气压力变化的因素,如湿度、风速等,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

4. 大气压力与天气的关系(30分钟)a. 给学生展示气象预报图,解读图中的气压等信息,并解释气压与天气之间的关系。

b. 引导学生思考高气压和低气压对天气的影响,如高压区多为晴天,低压区多为多云雨天。

c. 进行小组实验,模拟不同气压条件下的天气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气压变化对天气的影响。

四、教学评价:1. 设计笔试题,考察学生对于大气压力相关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2. 设计实验报告评分表,对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记录能力进行评价。

《大气压力》教案及反思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教案

《大气压力》教案及反思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教案

《大气压力》教案及反思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教案
《大气压力》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四年级教材第四单元第三课第一课时:知道大气压力的存在以及大气压力的大小。

 教材分析:《大气压力》是小学粤教(科技)版小学四年级《常见的力》一单元的第三课。

力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第二部分《运动与力》的内容,也是物理部分最基本的知识之一。

在这部分学习内容中,需要学生知道力与运动变化的关系。

在本单元学习中,《力的现象》让学生明白了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力有大小和方向之分,知道了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力的现象存在。

大气压力是继重力之后的第二个生活中的力的现象。

本课旨在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大气压力应用实例的观察,发现大气压力的存在,再在了解其存在的基础上,了解更多的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但是由于时间原因,老师把大气压力的存在和应用分为两个课时,带领学生分别研究。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近两年的科学课程,对科学课的学习方式已十分熟悉,对探究过程也能熟练地进行;对于空气,同学们都能或多或少地说出它的特点,但是由于大气压力看不见摸不着,甚至在他们的生活中,从来没有感觉过大气压力的存在。

大班科学教案《大气压力在哪里》

大班科学教案《大气压力在哪里》

大班科学教案《大气压力在哪里》教案:大气压力在哪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大气压力的概念及其在不同高度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和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视频资料《大气压力在哪里》、实验器材(塑料杯、麦粒、牛奶袋)。

2.教学环境:具备实验的教学实验室。

3.教学方法:案例引启、探究式教学、示范讲解、实验观察。

三、教学过程:1.导入(约5分钟)教师向学生提问:“你有没有听说过大气压力?大气压力在哪里?”引起学生的思考。

2.探究实验(约10分钟)教师将实验器材分发给学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1)在塑料杯底部放一点麦粒;(2)将牛奶袋紧紧套在杯子上,将袋子按压至杯子内没有空气;(3)慢慢将牛奶袋拉出来,观察麦粒的变化。

3.观察与总结(约15分钟)学生观察并总结实验现象,回答问题:“为什么在拉出牛奶袋的时候,麦粒被吸住了?大气压力在哪里?为什么会有大气压力?”4.引启问题(约5分钟)教师提问:“我们刚刚的实验中,拉出牛奶袋的时候,麦粒被吸住了,如果我们把牛奶袋继续拉高,麦粒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5.示范实验(约10分钟)教师做示范实验,将牛奶袋继续拉高。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互相讨论和解释实验结果。

6.小结与巩固(约15分钟)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大气压力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并将其写下。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引导,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7.运用知识(约20分钟)结合课堂讲解,学生进行练习与应用。

练习题:(1)为什么在高楼大厦的电梯里,耳朵会有那样的感觉?(2)为什么登山的时候,越往高处感觉越紧闭?(3)为什么天空中的云会聚集成团?8.拓展与延伸(约10分钟)教师展示相关的视频资料《大气压力在哪里》,学生观看并展开讨论。

粤教版四年级科学《大气压力》说课稿

粤教版四年级科学《大气压力》说课稿

粤教版四年级科学《大气压力》说课稿粤教版四年级科学《大气压力》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大气压力》。

一、说教材《大气压力》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粤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常见的力》中的第三课。

本课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大气压力应用实例的观察,分析,以及相应的实验探究,要求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存在着大气压力,并了解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操作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并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大气压力。

教学准备:演示实验准备:杯子水厚纸片等分组实验准备:吸盘玻璃片铁文具盒钩码木板磁带盒CD盒实验记录单等其它准备:课件没有针头的注射器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感知大气压力的存在,第二课时认识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二、说教学理念: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在本节课中我把探究大气压力的存在和大小作为学习的核心,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三、说教法学法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取了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进行教学。

由于大气压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就在客观上就增加了学生认知大气压力的难度。

所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则成为本课的关键之一。

四、说教学过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五大环节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对于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他们对那些具有神秘色彩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并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

针对这一点,我在课前设计了一个有关大气压力的小游戏,我拿来一个没有针头的注射器,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神奇的注射器,因为它会听我的话,如果有人来拉活塞的话,我说能拉开它就能拉开,我说不能拉开他就不能拉开。

小学 科学 粤教版 四年级下册《大气压力》教学设计

小学 科学 粤教版 四年级下册《大气压力》教学设计

《大气压力》教案一、教材分析《大气压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常见的力》的第三课。

本节课的科学知识学习目标是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大气压力,和了解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主要通过一个瓶中吹气球的实验直观的让学生知道大气压力的存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探究。

再通过观看《大气压力》的视频来认识大气压力的形成、温度和湿度对大气压力的影响等课外知识。

在这基础上让瓶中吹气球实验升级,呈现不同状态下大气压力对气球的作用,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原理,让学生活学活用。

二、【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大气压力;2、了解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培养: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大气压力;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可乐瓶、气球、视频、课件六、【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1、师:你会像汤姆猫一样吹气球吗?生:太简单了。

师:那把气球塞到瓶子里你又能吹大吗?试一试。

出示实验材料和实验步骤,让学生尝试实验。

(意图:通过师生谈话引出实验,学生觉得吹气球很简单,把气球塞到瓶子里吹也应该很容易吹大,但实验结果跟猜想完全不同,会激发起学生想探究原因的心理。

)二、观察分析,感受新知。

1、实验对比:师:下面我们来看看两位小朋友的实验,你跟谁的实验结果一样呢?(观看实验视频)2、观察、分析、质疑:师:猜一猜他们的结果为什么会不一样?仔细观察两个瓶子,你发现了什么?生:②号瓶多了一个孔。

生质疑:为什么瓶子开个孔就能吹大呢?教师解析实验结果不同的原理,学生发现“原来空气也会产生压力”这一知识点。

3、学生产生新的疑问:空气中的所有物体都会受到空气的压力吗?4、出示《大气压力》视频,让学生从中获得答案。

小学科学精选获奖教学论文展示《大气压力》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精选获奖教学论文展示《大气压力》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设计

《大气压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通过师生实验,学生认识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来自四面八方的。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

二、教学重点、难点1.什么是大气压力?2.大气压力的存在。

3.大气压力的方向。

三、教学关键通过师生实验,学生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

四、教学准备教师:注射器、重物、玻璃杯、硬纸片、马德堡半球、大试管、玻璃管、塑料衣钩。

学生:注射器、钩码、玻璃杯、硬纸片、盛有水的水槽、墨水、拔火罐。

五、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3个实验)前1、2两个实验,使学生对压力有亲身体验和认识,为研究"压力"做铺垫。

1.手拖文具盒,你的感觉如何?(文具盒对手有压力。

)2.手拖盛水的饭盒,你的感觉如何?(有压力。

)师问:通过实验你们知道,文具盒、盛水的饭盒都有压力,那么被人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是不是也有压力呢?(把学生带入研究科学的情境中去。

)3.师生实验:使学生对大气压力有初步感知和认识,为研究大气压力做铺垫。

仪器:注射器、250克重物(1)老师做实验:把注射器倒立,活塞自由落下,又把出口处用手堵住,活塞却没有掉下来,为什么?(继续探究)(2)学生实验:(照此方法)激发兴趣,先后挂一个、两个......钩码都没有掉下来。

讨论:活塞为什么没有掉下来?师导:肯定有一种向上的力压住活塞。

大家想一想,活塞的下面有什么?(生答:"有铁块"。

)是铁块压住活塞吗?(生答:"不,是空气。

""是空气压住了活塞"。

"是大气压力压住了活塞。

")对,那么什么是大气压力?大气压力存在吗?导入新课(板书)。

(二)讲授新课:1.研究什么是大气压力:(1)大气层:人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周围包围一层厚厚的空气,约二、三千公里厚,越接近地面空气越稠密,越接近高空空气越稀薄,人们把这厚厚的空气层叫做大气层。

(2)大气压力:空气虽然很轻,但大气层厚了,它的压力还不小呢。

粤教版科学四下第13课《大气压力》教学设计

粤教版科学四下第13课《大气压力》教学设计

粤教版科学四下第13课《大气压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科学四下第13课《大气压力》主要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力的概念、作用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大气压力的存在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生活中的现象有好奇心。

但学生对大气压力的概念和原理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验让他们感受和理解大气压力的存在和作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力的概念,知道大气压力的作用。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大气压力的概念、作用和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大气压力的存在和作用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大气压力的存在和作用。

3.采用生活中的实例教学法,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杯子、水、吸管等。

2.教学多媒体:PPT、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用吸管吸饮料,引出大气压力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大气压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力的存在和作用。

3.操练(15分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如用气球和杯子演示大气压力,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大气压力的存在和作用。

4.巩固(10分钟)通过PPT和视频,展示大气压力的应用,如呼吸、血压等,巩固学生对大气压力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大气压力的概念和作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与大气压力相关的实践作业,如观察家里的电器设备中大气压力的应用。

粤教版小学《大气压力》教学设计

粤教版小学《大气压力》教学设计

粤教版小学《大气压力》教学设计篇一: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之《大气压力》第十三课大气压力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大气压力。

2.了解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培养: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实验操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通过实验和活动认识到大气压力。

教学准备:吸盘、托盘、钩码、胶管、水槽、注射器、吸管、可乐、口服液的吸管等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问题情景:波波指着墙上的吸盘说:“吸盘没有涂上胶水,为什么也能牢牢地吸在瓷砖上呢?”妍妍观察后说:“这个小小的吸盘还可以挂不少东西呢!”几位主题人物正在讨论着这个话题。

我们很多学生也会发现这些问题,也同样会提出类似的疑问。

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学习有关大气压力的知识,探究有关的科学问题。

1.图片出示教学科书的任务驱动页。

2.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有见过或者用过图示的吸盘呢?吸盘上有没有胶水?3.目的: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应用科学知识的实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应用科学知识的实际例子。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细节的习惯。

二、活动一:吸盘的秘密看看吸盘的样子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吸盘上没有涂胶水,但是为什么能够吸在光滑的物体表面上呢?引申的问题:吸盘能吸在所有的物体表面吗?试一试,怎样才能让吸盘牢牢地吸在物体上。

1.媒体:出示吸盘的图片和实物并观察。

2.操作:让学生代表演示让吸盘吸住玻璃的做法。

3.问题:如何让吸盘可以稳稳地吸住玻璃?原理是什么?4.目的:通过实验与观察让学生知道吸盘吸住玻璃的原理,初步知道大气压力的存在。

三、活动二:吸盘能挂多重的物体引申的问题:为什么在吸盘吸物体之前,先用清水弄湿吸盘,这样吸盘能吸得更牢呢?1.问题:吸盘放在各种物体的表现上是一样的牢固吗?它最重能挂起多重的物体?2.实验:(1)小组猜测实验现象和结果,并以此设计实验所要的用品。

小班科学教案大气压力

小班科学教案大气压力

小班科学教案大气压力小班科学教案:大气压力引言:大气压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常见但又不容忽视的现象。

它对天气变化、气候形成以及生物生存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篇教案将以小班为对象,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活动,帮助孩子们理解大气压力的概念和作用。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压力的概念和特点。

2. 认识大气压力对天气、气候和生物的重要性。

3. 进行实验活动,观察和感受大气压力的存在。

二、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一个空瓶、一张细薄的塑料膜、一些水。

2. 教具:图片展示、可供触摸和观察的实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对话和实物触摸等方式,引发学生对大气压力的思考。

- 展示图片:展示不同天气情况下的场景,如晴天、多云、风暴等。

询问学生对这些场景的感受和原因。

- 对话引导:教师与学生展开对话,引导他们思考关于天气现象和大气压力的问题。

例如:“你们觉得为什么会有风?”、“夏天为什么会有暴风雨?”等。

- 实物触摸:让学生触摸一些与天气有关的实物,如气象仪器、气球等。

引导他们关注与大气压力相关的细节。

2. 探究:通过实验活动,帮助学生亲身感受大气压力的存在。

- 展示实验材料:教师展示一个空瓶,向学生解释瓶内外气压的差异与大气压力的关系。

- 实验活动: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以下实验:a. 将一张细薄的塑料膜紧贴在瓶口上,并确保没有空隙。

b. 慢慢将水倒入瓶子中,观察塑料膜的变化。

- 实验观察与讨论:观察塑料膜的变形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和解释实验结果。

强调瓶内外气压差异对塑料膜的压力作用。

3. 总结与拓展:- 总结概念: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总结大气压力的概念和特点。

强调大气压力对天气、气候和生物的作用。

- 拓展探究:鼓励学生提出更多与大气压力相关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提供适当的书籍或资源,让他们深入了解大气压力相关的知识。

四、教学评估:1. 实验观察记录: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清晰描述塑料膜的变化。

大班科学教案:大气压力在哪里

大班科学教案:大气压力在哪里

大班科学教案:大气压力在哪里一、背景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压力”这个概念,比如说我们常说的气压、水压以及机械力等。

其中,大气压力是我们接触得最多的一种压力,但是许多人对大气压力的理解仍然比较模糊。

本次课程旨在领导同学们了解大气压力的本质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1.认识大气压力和其所处的环境;2.理解大气压力的形成及其变化原因;3.通过实验和观察大气压力的变化来掌握它的规律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老师将一杯未封闭的水杯颠倒放在桌子上,问学生为什么水不会从杯中流出来?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3.2 观察大气压力的实验•实验器材:一个塑料杯、一张橡皮膜、一根细管、一杯水;•实验流程:1.将一张橡皮膜固定在塑料杯上,然后在橡皮膜上打一个小洞;2.用细管从洞口插进塑料杯中,再将杯子倒置在水中;3.观察水是否会随着气泡一起上升。

•实验结果:水不会因为内部的气压而外漏。

通过实验可以看到实际的大气压力对于液体的作用。

3.3 概念讲解1.大气压力的概念:大气压力是指由于重力作用而在地球表面上空气所产生的压强。

单位是帕斯卡(Pa)。

2.大气压力的形成原因:大气压力主要是由大气重力和内部气体运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的。

3.大气压力的单位:1标准大气压=101325Pa。

3.4 大气压力的变化及其影响1.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大气压力逐渐降低。

2.大气压力对于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界有着很大的影响。

例如,我们会感到气压的变化,成语“秋高气爽”、实际上就是在描述大气压力的变化。

另外,大气压力也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防止危险情况的发生。

3.5 思考题1.大气压力的变化原因是什么?2.如果在海平面上建造了一个钢制圆球,该圆球最大能承受多高的大气压力?3.如果大气压和水压相等,哪一个比较高?四、思考总结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学生与老师一起了解了大气压力的本质和作用,理解了大气压力的形成及其变化原因,通过实验和观察大气压力的变化来掌握它的规律和方法。

小学四年级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大气压力

小学四年级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大气压力

小学四年级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大气压力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1、科学知识目标⑴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大气压力;⑵了解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培养目标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⑵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努力使学生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和积极尝试的探究精神,能主动完成实验,专注地参与讨论,培养相互合作的科学态度,并能体验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⑵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提出问题师:(先出示一空瓶子,盖上一张纸,用手压住)倒过来纸会掉下来吗?生:会。

(教师演示:纸掉下来)师:(再出示一装满水的瓶子,盖上一张纸用手压住)倒过来,纸会掉下来吗?生:不会。

它被水吸住了。

(师操作,纸没有掉下来)师:为什么两次的现象不一样呢?这其中有什么奥秘?这节课我们来探索这个问题?(二)、亲历探索,解决问题师:(出示一吸盘)这是什么?玩过吗?生:是吸盘,玩过。

师:怎么玩?生:可以把它吸在玻璃上。

师:还能吸在哪里?试一试。

(生活动后汇报)生1:可以吸在书上。

生2:可以吸在手上,不过一会儿就掉下来。

生3:可以吸在文具盒上。

(有金属的,有塑料的)生4:可以吸在墙上。

……师:你在哪里见过吸盘?吸在哪里?做什么用?生1:我在厨房里见过,吸盘吸在墙上,用来挂一些锅勺什么的。

生2:我在卫生间里看过,吸在瓷砖上,用来挂一些布,一些卫生间里的用品。

生3:我的房间里有。

吸在墙上,用来挂装饰品。

生4:有的司机把吸盘吸在玻璃窗上挂一个中国结。

……师:生活中许多地方用到了吸盘,来挂一些物件。

那么怎样才能使吸盘牢牢的吸在一些物体上的?它的密秘在哪里?请同学们再次玩一玩吸盘,并仔细观察。

(一会儿,学生举手)生1:我发现吸盘只是放在玻璃上是吸不住的,必须把吸盘里的空气挤走,它才能吸上去。

生2:我发现必须要把里面的空气尽量挤走,吸盘变瘪了,这时就能牢牢地吸在物体上面。

师:是这样吗?生: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