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常识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鉴赏完整PPT课件
![古代诗歌鉴赏完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7e5f2b6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63.png)
把握情感,理解主旨
把握诗歌情感
通过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 达,可以把握作品的主旨 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分析诗歌主题
通过分析诗歌的主题和中 心思想,可以深入理解作 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探究诗歌价值
在把握情感和理解主旨的 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诗歌 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对后 世的启示意义。
06
古代诗歌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与传承
在艺术领域中的影响与传承
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其语言 美,更在于其意境美、情感美等方面, 对后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诗歌中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对 后世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 的影响,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许多艺术家从古代诗歌中汲取灵感, 创作出大量优秀的绘画、音乐、舞蹈 等艺术作品,进一步丰富了人类艺术 宝库。
在国际交流中的影响与传承
古代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 一,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独
特魅力的重要窗口。
通过翻译和介绍古代诗歌,可以 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 精深和独特魅力,增进不同文化
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古代诗歌中的普世价值和人类共 同情感可以跨越国界和民族,成 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欣赏和传承
的文化遗产。
THANKS
感谢观看
《山居秋暝》、《鸟鸣涧》 等。
作品特点
王维的诗歌以清新自然、空 灵悠远为主要特点,善于运 用白描手法和画意构图展现 自然之美和田园之趣。
艺术成就
王维的诗歌和绘画相互融合,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对 后世的山水田园诗派产生了 重要影响。
白居易及其作品分析
白居易简介
代表作品
作品特点
艺术成就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 义诗人之一,与元稹一起倡 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 白”,与刘禹锡并称“刘 白”。他的诗歌通俗易懂, 反映人民疾苦和社会现实。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4 古代诗歌四首 课件(共59张PPT)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4 古代诗歌四首 课件(共5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3e925d9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04.png)
2 1 0 0
诵读诗歌
1.一读,读准字音
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
2.二读,读出节奏
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一般两字一个节拍,五言 诗一般按“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的节奏朗读,六言诗一般按“二 二二”的节奏朗读,七言诗一般按“二二三”“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的节奏朗读。
按音节兼顾意义的原则,尝试划分这首诗歌的节奏。
2 1 0 0
文学常识
古体诗: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古诗、古风, 有“歌”“行”“吟”三种载体。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 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 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
2 1 0 0
诵读诗歌
1.一读,读准字音 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 2.二读,读出节奏 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一般两字一个节拍,五言 诗一般按“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的节奏朗读,六言诗一般按“二 二二”的节奏朗读,七言诗一般按“二二三”“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的节奏朗读。
2 1 0 0
品读诗歌
默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1)“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描写了杨花和子规。“杨花”给人飘忽不定之感,子规的 啼声近似“不如归去”。这两个意象,点明时令是暮春时节, 渲染出凄凉悲惋的氛围,满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2 1 0 0
品读诗歌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1 0 0
曹操(155—220)
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 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 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 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 活也有所反映。
诵读诗歌
1.一读,读准字音
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
2.二读,读出节奏
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一般两字一个节拍,五言 诗一般按“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的节奏朗读,六言诗一般按“二 二二”的节奏朗读,七言诗一般按“二二三”“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的节奏朗读。
按音节兼顾意义的原则,尝试划分这首诗歌的节奏。
2 1 0 0
文学常识
古体诗: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古诗、古风, 有“歌”“行”“吟”三种载体。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 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 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
2 1 0 0
诵读诗歌
1.一读,读准字音 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 2.二读,读出节奏 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一般两字一个节拍,五言 诗一般按“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的节奏朗读,六言诗一般按“二 二二”的节奏朗读,七言诗一般按“二二三”“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的节奏朗读。
2 1 0 0
品读诗歌
默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1)“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描写了杨花和子规。“杨花”给人飘忽不定之感,子规的 啼声近似“不如归去”。这两个意象,点明时令是暮春时节, 渲染出凄凉悲惋的氛围,满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2 1 0 0
品读诗歌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1 0 0
曹操(155—220)
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 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 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 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 活也有所反映。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课件 (共59张PPT).ppt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课件 (共59张PPT).ppt](https://img.taocdn.com/s3/m/faba4f11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60.png)
合作探究
曹操“观”到了什么?(诗中哪几句是他看到的景象?)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归纳:海水、海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210 01
合作探究
“水何澹澹”和“洪波涌起”都是写海水,是否重复?
“水何澹澹”写风平浪静时; “洪波涌起”写大风大浪时。
210 01
疏通诗意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不住地啼, •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
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210 01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明月”带去的是对好友长 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
4.在本诗中,李白为什么要以“明月”入诗?
“明月”除了有普天同照、能够把心儿 带给朋友外,更能表现友谊的纯洁,表明王 昌龄人格的高洁。
210 01
整体感知
5.“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
明月虽可寄托,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 早一点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
210 01
合作探究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有几层意思?
借景抒情。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 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 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 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 三是说,人隔两地,难以相从,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 与,别无它法。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31张PPT)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3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55e77bb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6d.png)
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 在秋风夕阳中一派灰暗;
2、对比手法 一面是“小桥流水人家” 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
肆
写作手法
两相对比更反衬出沦落异乡的游子的孤独,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3、静动结合
作者将相对独立的事物纳入一个画面,形成动与静的相互映衬:
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 的幽静。
诗歌分析,体会意境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抒情。抒发了作者寄情明月,托月送友的情怀。 明月:表达思乡之情的代表性景物。 拟人、想像奇特,与明月寄送情感。 ④随风直到夜郎西——抒情。抒发了作者寄情明月,托月送友的情怀。 (这两句成为送别友人的千古名句) 借景抒情
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 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 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 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
颈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景——点明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即将天亮之时。
驱尽黑暗、赶走严寒,
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飞逝,暗含思乡盼归之情 新生事物必然发展
尾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抒情——思乡之情
“雁足传书”
手法、情感品析
首联: 青山外,绿水前
——想像,暗含奔波劳苦之意
次 北
颔联: 潮平岸阔,风正帆悬 ——白描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和乡思。
4、景物烘托 “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渲染萧瑟意境,含蓄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
“小桥”一句推出幽雅恬静的画面,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
“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因跋涉而累瘦,侧面反映游子客途孤苦。
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 在秋风夕阳中一派灰暗;
2、对比手法 一面是“小桥流水人家” 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
肆
写作手法
两相对比更反衬出沦落异乡的游子的孤独,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3、静动结合
作者将相对独立的事物纳入一个画面,形成动与静的相互映衬:
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 的幽静。
诗歌分析,体会意境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抒情。抒发了作者寄情明月,托月送友的情怀。 明月:表达思乡之情的代表性景物。 拟人、想像奇特,与明月寄送情感。 ④随风直到夜郎西——抒情。抒发了作者寄情明月,托月送友的情怀。 (这两句成为送别友人的千古名句) 借景抒情
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 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 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 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
颈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景——点明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即将天亮之时。
驱尽黑暗、赶走严寒,
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飞逝,暗含思乡盼归之情 新生事物必然发展
尾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抒情——思乡之情
“雁足传书”
手法、情感品析
首联: 青山外,绿水前
——想像,暗含奔波劳苦之意
次 北
颔联: 潮平岸阔,风正帆悬 ——白描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和乡思。
4、景物烘托 “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渲染萧瑟意境,含蓄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
“小桥”一句推出幽雅恬静的画面,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
“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因跋涉而累瘦,侧面反映游子客途孤苦。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共40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共40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405ea2d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c2.png)
干枯的藤,衰老的树, 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 近处坐落着几户人家。 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 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 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 思家怀乡的游子还远在天涯。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 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 看到将要回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驾在溪流上的小桥, 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 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 来,肝肠寸断。
研学再问
朗读诗歌,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主旨
本诗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描写了停舟 北固山下所见的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积极 乐观的态度,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导学追问
1.“小桥流水人家”在曲中有何作用?
2.从这首小令中,你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赏析】①以乐景写哀情;小桥流水处有人家,作 者却骑着瘦马独自在古道上前行;通过对比,反衬 出作者漂泊异乡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②对家乡的深深思念;浪迹天涯、漂泊无定的悲苦;
落魄文人的失意、痛苦、悲凉、孤独。
自学初问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 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 富,善用夸张,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 谐多变,具有独特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 峰 ,与杜甫并称“李杜 ”。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天宝(唐
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 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 看到将要回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驾在溪流上的小桥, 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 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 来,肝肠寸断。
研学再问
朗读诗歌,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主旨
本诗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描写了停舟 北固山下所见的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积极 乐观的态度,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导学追问
1.“小桥流水人家”在曲中有何作用?
2.从这首小令中,你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赏析】①以乐景写哀情;小桥流水处有人家,作 者却骑着瘦马独自在古道上前行;通过对比,反衬 出作者漂泊异乡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②对家乡的深深思念;浪迹天涯、漂泊无定的悲苦;
落魄文人的失意、痛苦、悲凉、孤独。
自学初问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 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 富,善用夸张,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 谐多变,具有独特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 峰 ,与杜甫并称“李杜 ”。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天宝(唐
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
【公开课】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42张PPT)课件
![【公开课】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42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2e3fdf7ee06eff9aef807e0.png)
初唐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
陈子昂建立高峻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
乐府、歌行、律诗、绝句,各体齐备;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相辅传扬;边塞
派、山水田园诗派,各呈异彩。
最高成就:李白、杜甫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于指骨骼形态,二者密不可 分,合而为一为风骨。建安风骨所指的文学风貌主要是内容充实、 感情丰富的特点。建安时代的作家,摆脱了儒学的束缚,注意作品 的抒情性,再加之处在战乱的年代,思想感情更常常是表现的慷慨 激昂。建安风骨主要指的是建安诗文所具有的明朗刚健的风格。
体
诗诗
绝句
五言绝句(五绝) 七言绝句(七绝)
五言律诗(五律)
律诗 七言律诗(七律)
(
)
排律
小令(五十八字以内)
词
又称“诗 余”“长 短句”
中调(五十九字至九十字) 长调(九十一字以上)
按段落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 的两大源头
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 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
陶渊明《归园田居》 等作品,语言朴素自 然,充满了对田园生 活的热爱、对污浊社 会现实的憎恶,给人 以含蓄隽永、意境醇 美的享受。
饮酒
东晋·陶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况课件(共53张PPT)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况课件(共5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ee00dc55022aaea998f0f6c.png)
宿 昔 秉 良 弓 〄 楛 矢 何 参 差 。
少 小 去 乡 邑 〄 扬 声 沙 漠 垂 。
借 问 谁 家 子 〄 幽 并 游 侠 儿 。
白 马 饰 金 羁 〄 连 翩 西 北 驰 。
白 马 篇 曹 植
·
饮酒·陶渊明
此 中 有 真 意 〄 欲 辨 已 忘 言 。
归园田居·陶渊明
结 庐 在 人 境 〄 而 无 车 马 喧 。
盈 缩 之 期 〄
壮 心 不 已 。
烈 士 暮 年 〄
志 在 千 里 。
老 骥 伏 枥 〄
终 为 土 灰 。
腾 蛇 乘 雾 〄
犹 有 竟 时 。
神 龟 虽 寿 〄
龟 虽 寿 曹 操
·
捐 躯 赴 国 难 〄 视 死 忽 如 归 〃
名 编 壮 士 籍 〄 不 得 中 顾 私 。
父 母 且 不 顾 〄 何 言 子 与 妻 〃
诗 经 邶 风 击 鼓
· ·
楚辞的产生
战国时期楚地文化与北方文化的融合。 以屈原、宋玉为代表作家。
楚辞关键词
句式特点:X X X X X X 兮,X X X X X X。 代表作品:《离骚》(骚体)
艺术手法
惯用夸张、比喻等修辞。 浪漫主义文学源头。
楚 辞
乘 骐 骥 以 驰 骋 兮 〄 来 吾 道 夫 先 路 〃
纷 吾 既 有 此 内 美 兮 〄 又 重 之 以 修 能 。
名 余 曰 正 则 兮 〄 字 余 曰 灵 均 。
皇 览 揆 余 初 度 兮 〄 肇 锡 余 以 嘉 名 。
摄 提 贞 于 孟 陬 兮 〄 惟 庚 寅 吾 以 降 。
帝 高 阳 之 苗 裔 兮 〄 朕 皇 考 曰 伯 庸 。
楚 辞 离 骚 ︵ 节 选 ︶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概述PPT课件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概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ac98a48cfc789eb162dc82e.png)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第一首 长篇叙事诗,是汉乐府的代表作。 它与南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 府双璧”。
这首诗原名叫《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作者不详。选自南朝文学家徐陵编辑的 诗集《玉台新咏》。《玉台新咏》是继 《诗经》《楚辞》之后的又一部诗集。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河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饮酒
东晋·陶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登池上楼》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古诗
古体诗
近体诗
(格律诗)
四言古诗:出现最早
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
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
乐府诗 五言绝句 :如王之涣《登颧鹊楼》
绝句 七言绝句:如杜牧《泊秦淮》
五言律诗:如杜甫《春望》 律诗 七言律诗:如杜甫《登高》
排律
词 (又称“诗余”、“长短句”、 “倚声”、“填词”)
曲 散曲:小令,套数
古诗从形式上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古风):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特点: (1)从字数看,基本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四种; 四言古诗:如《诗经》 五言古诗:陶渊明《归园田居》 七言古诗:如白居易《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 杂言古诗: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 (2)作者往往在隋唐之前; (3)唐诗中凡题目里有“行、吟、歌、引”等标志性字眼的均 为古体诗。 (4)每首诗的句数不限,可长可短。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75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7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5f7b3b5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d3.png)
观沧海 听 秋风萧瑟
全景、动静结合、
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近景、静态
实
写
动态,展现了大海的 惊人力量和宏伟气势
想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互文、夸张
描绘出了大海吞吐日月、 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虚 写
3.诗人写“树木”“百草”有什么作用?
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地写海。 用山岛上的“树木”“百草”来点染、 烘托大海,衬托大海的生机勃勃、欣欣 向荣。
相同之处。
从天边吹来阵阵凉风,你现在
天末怀李白
的心境怎么样呢?
杜甫
不知道我的书信你何时才能收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到?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浪。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创作诗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
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
6.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 什么写作手法吗?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联属于 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 用的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7.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尾联运用典故,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见 北归的大雁掠过晴空,便借“鸿雁传书”来慰藉家人,使全诗 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愁之中。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 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写出了作者在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借助奇特的想象,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 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创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 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 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全景、动静结合、
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近景、静态
实
写
动态,展现了大海的 惊人力量和宏伟气势
想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互文、夸张
描绘出了大海吞吐日月、 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虚 写
3.诗人写“树木”“百草”有什么作用?
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地写海。 用山岛上的“树木”“百草”来点染、 烘托大海,衬托大海的生机勃勃、欣欣 向荣。
相同之处。
从天边吹来阵阵凉风,你现在
天末怀李白
的心境怎么样呢?
杜甫
不知道我的书信你何时才能收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到?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浪。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创作诗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
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
6.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 什么写作手法吗?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联属于 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 用的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7.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尾联运用典故,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见 北归的大雁掠过晴空,便借“鸿雁传书”来慰藉家人,使全诗 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愁之中。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 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写出了作者在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借助奇特的想象,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 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创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 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 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常识介绍》课件
![《诗歌常识介绍》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ba88b66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e8.png)
Chapter
地位
诗歌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 术魅力。
诗歌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历代文人墨客抒 发情感、表达思想的重要载体。
诗歌以其精炼的语言、优美的韵律和深邃的内涵,成为 文学艺术殿堂中的瑰宝。
影响
诗歌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其他文学形式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诗歌在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
诗歌评论的写作
01
观点明确
在写作诗歌评论时, 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 点和看法。
02
分析深入
对诗歌的分析要深入 、具体,能够指出其 优缺点和特点。
03
逻辑清晰
评论的逻辑要清晰, 层次分明,能够让读 者理解和接受。
04
用词准确
在写作时要用词准确 、精炼,避免使用模 糊、含糊的语言。
05
诗歌在文学中的地位与影响
2. 按形式分类
根据诗歌的音韵、节奏和格律等外部形式特征,可以将诗歌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两大类。 格律诗讲究音韵和节奏的规律,形式相对固定,如唐诗;自由诗则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和 规则,更加注重表达的内容和语言的自然流淌,形式灵活多样。
02
诗歌的起源与发展
Chapter
起源
古代诗歌
古代诗歌起源于民间口头创作,如《诗经》是中国 最早的诗歌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 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
宗教与政治因素
古代诗歌的创作往往与宗教、政治紧密相关,如《 大雅》《小雅》等作品反映了那一时期社会矛盾的 激化和人民的不满情绪。
发展历程
01
02
03
唐诗
唐诗是诗歌发展的巅峰, 出现了李白、杜甫等伟大 诗人,他们的作品具有极 高的艺术价值。
地位
诗歌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 术魅力。
诗歌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历代文人墨客抒 发情感、表达思想的重要载体。
诗歌以其精炼的语言、优美的韵律和深邃的内涵,成为 文学艺术殿堂中的瑰宝。
影响
诗歌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其他文学形式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诗歌在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
诗歌评论的写作
01
观点明确
在写作诗歌评论时, 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 点和看法。
02
分析深入
对诗歌的分析要深入 、具体,能够指出其 优缺点和特点。
03
逻辑清晰
评论的逻辑要清晰, 层次分明,能够让读 者理解和接受。
04
用词准确
在写作时要用词准确 、精炼,避免使用模 糊、含糊的语言。
05
诗歌在文学中的地位与影响
2. 按形式分类
根据诗歌的音韵、节奏和格律等外部形式特征,可以将诗歌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两大类。 格律诗讲究音韵和节奏的规律,形式相对固定,如唐诗;自由诗则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和 规则,更加注重表达的内容和语言的自然流淌,形式灵活多样。
02
诗歌的起源与发展
Chapter
起源
古代诗歌
古代诗歌起源于民间口头创作,如《诗经》是中国 最早的诗歌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 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
宗教与政治因素
古代诗歌的创作往往与宗教、政治紧密相关,如《 大雅》《小雅》等作品反映了那一时期社会矛盾的 激化和人民的不满情绪。
发展历程
01
02
03
唐诗
唐诗是诗歌发展的巅峰, 出现了李白、杜甫等伟大 诗人,他们的作品具有极 高的艺术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长亭送别 ① 依依不舍的留恋 ② 情深意长的勉励
③ 坦陈心志的告白
-
14
方法宝典一: 1.体会诗词的思想感情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
词写的是什么。 (2)弄清诗句含意,特别是“诗眼”的含义。 (3)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
思想背景,探究诗人的写作意图。 (4)体味诗词的感情色彩。
五言古诗
(成熟于汉代,简称五古) 《古诗十九首》
七言古诗
(成熟于唐代,简称七古) 《蜀道难》
杂言诗(可归入七言古诗)
《登幽州台歌- 》
5
近 体 诗
五言绝句(五绝)
绝句 《江雪》
七言绝句(七绝) 《早发白帝城》
律诗
五言律诗(五律) 《春望》
七言律诗(七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排律(八句以上的
- 律诗)
中国古代 诗歌常识
-
1
起源
人类的劳动与生活。 一般把《诗经》作为中 国诗歌史的起点。
-
2
中国古代诗体 中国古代诗史
-
3
古体诗(古风)
中 国 古 典 诗
诗 唐以前诗歌及唐以后诗人 仿作。
近体诗(格律诗)
词 形成于唐代
(五代宋) 小令
歌
散曲
曲
套曲
(元)
剧曲 -
4
古 体 诗
四言古诗
(出现最早的是《诗经》,另一代表 是曹操诗)
-
15
二、鉴赏语言特色 语言鉴赏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锤炼字词;二 是佳句赏析。
锤炼字词:重点关注的是动词、修饰词、叠 词、表色彩的词。
佳句赏析:主要着眼于诗句所蕴涵的丰富内 容、独特意境,有时也要求分析其语言技巧。
-
16
方法宝典二: 2.鉴赏诗词的语言特色可视具体题型从下列方法
中选用解题: (1)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写象 (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
由四句组成的,称为绝句。 5、律诗的结构:律诗共八句,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
颔联,五、六句为颈联。 七、八句为尾联。
6、古诗的朗读节奏: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三
式,七字为二、二、三式。
-
8
诗歌的简单分类:
按内容
1、田园诗 2、山水诗 3、边塞诗 4、咏史诗
5、送别诗 6、咏物诗 7、咏怀诗
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
情感(指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17
三、意象意境、意境
诗词中所绘之“景”,所咏之“物” ,即为 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 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 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综合起 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 情、境三个方面。
析感情 ↘分析哲理
(2)体悟意境的方法、步骤: 体悟意境→描图景+点氛围+析情感 2.赏析表达技巧可采用以下格式: 明手法+阐运用+析效果(情感、形象、主旨)
-
20
诗歌鉴赏表述模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 手法)表达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 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 到了(某某)作用。
6
小令(58字以内)
词
又称 “诗 余”“ 长短句”
中调(59字至90字) 长调(91字以上)
-
7
识记下面的诗歌知识点:
1、押韵:在诗句末尾使用相同韵母的字。 2、韵脚:押韵的字。 3、律诗、绝句的押韵规律:除第一句外,单句绝不押韵
双句必须押韵。
4、律诗、绝句的区别:整首诗歌由八句组成的,称为律诗。
-
10
诗歌鉴赏题的提问方法及答题基本模式
1、 问:“这是一首什么诗?(内容、体裁)”
2、问:“塑造了什么形象?”(形象包括人物、景 物、事物等) 3、问:赏析一下……句话。 4、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1
诗歌鉴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①体会作者在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②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 ③把握诗中的意象、意境 ④赏析作者的表达技巧
-
9
关于中国诗歌:
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 唐诗是嚷出来的, 宋诗是讲出来的, 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
——启功(元白)
唐代以前是中国诗歌的发轫期,自然天籁,朴拙浑成;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期,直抒胸臆,而又各具面目; 宋代是中国诗歌的转型期,思辨机趣,融情入理; 宋代以后则是中国诗歌的繁盛期,流派繁多,然而缺乏原创。
-
12
一、思想情感 常见的情感类型如下: (1)生活杂感 ① 寄情山水的悠闲 ② 昔盛今衰的感慨 ③ 借古讽今的情怀 ④ 青春易逝的伤感 ⑤ 仕途失意的苦闷 (2)思乡怀人 ① 羁旅愁思 ② 思亲念友 ③ 边关思乡 ④ 闺中怀人
-
13
(3)忧国伤时 ① 反映离乱的痛苦 ② 同情人民的疾苦
(4)建功立业 ① 建功立业的渴望 ② 保家卫国的决心 ③ 报国无门的悲伤 ④ 山河沦丧的痛苦 ⑤ 壮志未酬的悲叹
-
18
四、赏析表达技巧
(1)常用表现手法:白描、用典、象征、想象、 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 以动写静、虚实相生等。
(2)常用抒情方式:① 直抒胸臆 ② 借景抒 情、情景交融 ③ 托物言志。
(3)常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 对比、通感、互文等。-19方法宝典三:
1.
(1)把握意象的方法、步骤: 把握意象→找意象→分析意象→总结意象意义↗分
-
21
③ 坦陈心志的告白
-
14
方法宝典一: 1.体会诗词的思想感情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
词写的是什么。 (2)弄清诗句含意,特别是“诗眼”的含义。 (3)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
思想背景,探究诗人的写作意图。 (4)体味诗词的感情色彩。
五言古诗
(成熟于汉代,简称五古) 《古诗十九首》
七言古诗
(成熟于唐代,简称七古) 《蜀道难》
杂言诗(可归入七言古诗)
《登幽州台歌- 》
5
近 体 诗
五言绝句(五绝)
绝句 《江雪》
七言绝句(七绝) 《早发白帝城》
律诗
五言律诗(五律) 《春望》
七言律诗(七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排律(八句以上的
- 律诗)
中国古代 诗歌常识
-
1
起源
人类的劳动与生活。 一般把《诗经》作为中 国诗歌史的起点。
-
2
中国古代诗体 中国古代诗史
-
3
古体诗(古风)
中 国 古 典 诗
诗 唐以前诗歌及唐以后诗人 仿作。
近体诗(格律诗)
词 形成于唐代
(五代宋) 小令
歌
散曲
曲
套曲
(元)
剧曲 -
4
古 体 诗
四言古诗
(出现最早的是《诗经》,另一代表 是曹操诗)
-
15
二、鉴赏语言特色 语言鉴赏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锤炼字词;二 是佳句赏析。
锤炼字词:重点关注的是动词、修饰词、叠 词、表色彩的词。
佳句赏析:主要着眼于诗句所蕴涵的丰富内 容、独特意境,有时也要求分析其语言技巧。
-
16
方法宝典二: 2.鉴赏诗词的语言特色可视具体题型从下列方法
中选用解题: (1)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写象 (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
由四句组成的,称为绝句。 5、律诗的结构:律诗共八句,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
颔联,五、六句为颈联。 七、八句为尾联。
6、古诗的朗读节奏: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三
式,七字为二、二、三式。
-
8
诗歌的简单分类:
按内容
1、田园诗 2、山水诗 3、边塞诗 4、咏史诗
5、送别诗 6、咏物诗 7、咏怀诗
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
情感(指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17
三、意象意境、意境
诗词中所绘之“景”,所咏之“物” ,即为 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 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 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综合起 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 情、境三个方面。
析感情 ↘分析哲理
(2)体悟意境的方法、步骤: 体悟意境→描图景+点氛围+析情感 2.赏析表达技巧可采用以下格式: 明手法+阐运用+析效果(情感、形象、主旨)
-
20
诗歌鉴赏表述模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 手法)表达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 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 到了(某某)作用。
6
小令(58字以内)
词
又称 “诗 余”“ 长短句”
中调(59字至90字) 长调(91字以上)
-
7
识记下面的诗歌知识点:
1、押韵:在诗句末尾使用相同韵母的字。 2、韵脚:押韵的字。 3、律诗、绝句的押韵规律:除第一句外,单句绝不押韵
双句必须押韵。
4、律诗、绝句的区别:整首诗歌由八句组成的,称为律诗。
-
10
诗歌鉴赏题的提问方法及答题基本模式
1、 问:“这是一首什么诗?(内容、体裁)”
2、问:“塑造了什么形象?”(形象包括人物、景 物、事物等) 3、问:赏析一下……句话。 4、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1
诗歌鉴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①体会作者在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②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 ③把握诗中的意象、意境 ④赏析作者的表达技巧
-
9
关于中国诗歌:
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 唐诗是嚷出来的, 宋诗是讲出来的, 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
——启功(元白)
唐代以前是中国诗歌的发轫期,自然天籁,朴拙浑成;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期,直抒胸臆,而又各具面目; 宋代是中国诗歌的转型期,思辨机趣,融情入理; 宋代以后则是中国诗歌的繁盛期,流派繁多,然而缺乏原创。
-
12
一、思想情感 常见的情感类型如下: (1)生活杂感 ① 寄情山水的悠闲 ② 昔盛今衰的感慨 ③ 借古讽今的情怀 ④ 青春易逝的伤感 ⑤ 仕途失意的苦闷 (2)思乡怀人 ① 羁旅愁思 ② 思亲念友 ③ 边关思乡 ④ 闺中怀人
-
13
(3)忧国伤时 ① 反映离乱的痛苦 ② 同情人民的疾苦
(4)建功立业 ① 建功立业的渴望 ② 保家卫国的决心 ③ 报国无门的悲伤 ④ 山河沦丧的痛苦 ⑤ 壮志未酬的悲叹
-
18
四、赏析表达技巧
(1)常用表现手法:白描、用典、象征、想象、 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 以动写静、虚实相生等。
(2)常用抒情方式:① 直抒胸臆 ② 借景抒 情、情景交融 ③ 托物言志。
(3)常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 对比、通感、互文等。-19方法宝典三:
1.
(1)把握意象的方法、步骤: 把握意象→找意象→分析意象→总结意象意义↗分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