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知识点—城市城市化专题精品
高考地理城市化进程知识点
![高考地理城市化进程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9e1df6f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3a.png)
高考地理城市化进程知识点1. 城市化的概念和特征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同时伴随着城市面积扩大、城市人口增长和城市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
城市化的特征包括人口集中、经济多样化、社会结构复杂、建筑密集等。
2. 城市化进程的阶段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初级城市化、中级城市化和高级城市化三个阶段。
初级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率低,城市规模小,农业人口转移为城市人口的比例较低。
中级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率逐渐上升,城市规模增大,农业人口转移为城市人口的比例增加。
高级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率达到高水平,大城市数量增多,农业人口转移为城市人口比例接近饱和。
3. 城市化的推动因素经济因素:城市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吸引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
社会因素:城市生活更加便利,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服务设施。
政策因素: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城市化发展的政策,推动人口向城市转移。
4. 城市化的效应经济效应:城市化可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提升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社会效应:城市化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品质,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医疗和文化娱乐资源。
环境效应:城市化也带来了资源消耗、土地利用不合理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5. 城市化的问题与挑战土地问题:城市扩张需要大量土地,导致农田减少和农村土地资源流失。
就业问题:城市化过程中需要解决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确保他们能够获得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社会问题:城市化加速了社会流动,产生了城乡差距、社会矛盾和城市贫困等问题。
环境问题:城市化对水资源、大气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6. 城市化发展的策略和措施合理规划:加强城市规划,控制城市空间扩张,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促进产业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提高城市经济结构优化水平。
改善社会保障: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服务。
保护环境:加强环境管理和保护,减少污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高考地理城市化专题复习知识点
![高考地理城市化专题复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fa52808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fd.png)
高考地理城市化专题复习知识点高考地理城市化专题复习知识点汇总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一)、自然方面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1、农业基础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
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
(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
——大城市化趋势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思维导图+学霸笔记专题09 城市与城市化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思维导图+学霸笔记专题09 城市与城市化](https://img.taocdn.com/s3/m/e68da8ec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17.png)
专题09 城市与城市化一、城市区位与地域形态1.城市(1)含义: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2.城市区位因素(1)区位: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2)城市区位:是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
(3)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①自然因素a气候: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温度。
b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和交通联系。
山区的河谷和开阔低地,自然条件较周边地区好。
c河流:供水和运输功能。
通航河道上游的起点;干支流交汇处;过河点;河口处都容易发育成城市。
②社会经济因素a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矿产的开发带动采矿业、制造业、商业等的发展。
b交通:古代交通、通信的重要方式,我国具有“南船北马”的特点;现代交通的重要方式,促进沿线城市的发展。
c政治:政治中心变迁,引起人口、城市的变化,成为区域中心的城市规模较大。
有些国家新建一座城市作为首都,分散大城市职能。
国家特殊的政策,促进城市的发展。
d军事、宗教、教育、科技、旅游:军事重地使人口大增,经济得以发展。
宗教活动中心吸引人口,促进经济发展。
促进城市发展,形成新兴城市。
③以武汉市为例,分析评价武汉市的区位因素。
a自然因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适中,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河流:一方面,汉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处,河流径流量丰富,为武汉工农业生产与生活提供充足水源;另一方面,河流交汇处,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这里集聚、中转。
地形:位于江汉平原上,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有利于对外交通联系。
b社会经济因素矿产:靠近大冶铁矿,发展钢铁工业,便利的交通运输也是钢铁工业选址在武汉而不在大冶的主要原因。
交通干线:交通发达,位于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同时京广铁路经过,带动了武汉的发展。
政治:湖北省的政治中心,也是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高三地理城市化知识点
![高三地理城市化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c0adb83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23.png)
高三地理城市化知识点城市化是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一种全球性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迁移,城市不断壮大,成为人们生活的核心。
本文将深入探讨一些高三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城市化知识点,包括城市化的定义、原因、影响和挑战。
一、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通常被定义为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迁移,以及城市地区的发展和扩张。
此外,城市化还涉及到城市基础设施、经济结构和社会文化的转变。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也是现代化进程的标志。
二、城市化的原因城市化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城市作为经济中心和工业核心区,吸引了大量劳动力从农村地区迁徙。
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工作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使得人们更愿意迁移到城市。
2. 人口增长和人口压力:人口的快速增长意味着对土地和资源的更大需求。
城市通常提供更多的就业、教育和医疗资源,吸引了更多人口流入。
3.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转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导致农村地区就业机会减少,人口向城市迁移。
4. 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一些城市位于战略地理位置,比如河流交汇处或海港,这使得城市成为商业和交通的中心,吸引了更多人口和资本。
三、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社会影响:城市化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变化。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和文化资源,使人们更容易接触到新的思想和知识。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社会问题,如失业、贫困和社会不平等。
2. 经济影响:城市化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市场需求,促进了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资源消耗的问题,如能源、水资源和土地的紧张。
3. 环境影响:城市化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城市扩张导致土地利用的变化,造成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
大量的工业排放和交通运输产生的污染物也威胁到空气质量和生态平衡。
四、城市化面临的挑战城市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应对。
专题13 城市与城市化-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解析版)
![专题13 城市与城市化-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537b0a38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a2.png)
专题13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和特点(1)形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集聚效应。
通过集聚效应,功能区逐渐形成。
(2)特点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①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主要的城市功能区现分化知识点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城市功能区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模式是同心圆模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在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影响租金高低的因素是: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①距市中心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商业、住宅和工业的付租能力随空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①交通通达度:一般来说,交通通达度越好,地租越高。
城市内不同区位土地的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2)社会因素:包括收入状况、知名度和因种族宗教、人种的聚居等;①收入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①知名度对于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①种族因素对住宅区分化的影响也很大(3)历史文化;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可继承和改造;①城市早期的土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在的功能分区。
①城市的发展和更新要考虑继承和保持原有特色。
①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原有的功能分区现在也可能完全改变。
高三地理必修知识点:城市化现象和城市规划
![高三地理必修知识点:城市化现象和城市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e6714931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cf.png)
高三地理必修知识点:城市化现象和城市规划城市化现象和城市规划是高三地理必修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
城市化现象是指人口、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转移和集中的过程。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具体建设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指导。
下面将对城市化现象和城市规划进行详细的解析。
一、城市化现象1.1 城市化的定义和标志城市化是指人口、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转移和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包括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
1.2 城市化的原因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服务业发展等都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因素。
2.自然环境因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水资源等自然环境因素也对城市化产生影响。
3.政策因素:政府的城市化政策、土地政策、户籍政策等都会对城市化产生重要影响。
1.3 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对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重要影响:1.经济影响: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产效率、创造就业机会等。
2.社会影响:城市化可以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教育水平、促进社会流动等。
3.环境影响:城市化会导致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
4.文化影响:城市化会促进文化交流、多样化和创新。
二、城市规划2.1 城市规划的定义和目的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具体建设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指导。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2.2 城市规划的内容城市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总体布局:对城市的整体布局进行规划,包括城市中心、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等功能区域的规划。
2.交通规划:对城市的交通系统进行规划,包括道路、铁路、公共交通等交通方式的规划。
3.土地利用规划:对城市土地进行合理利用和规划,包括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等不同用途的土地规划。
4.环境保护规划:对城市环境进行保护和规划,包括空气质量、水质、绿化等环境问题的规划。
高中地理城市化进程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城市化进程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513e725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66.png)
高中地理城市化进程知识点总结1. 城市化概念-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迁移的过程,以及城市地区经济、社会和物质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
2. 城市化过程- 城市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级城市化、中级城市化和高级城市化。
- 初级城市化阶段: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低,经济以农业为主导。
- 中级城市化阶段: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逐渐增加,经济结构开始多元化,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快速。
- 高级城市化阶段:城市人口比重持续增加,现代化产业快速发展,城市功能和服务水平提高。
3. 城市化原因-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劳动力闲置,求职机会增加等。
-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城市地区的出生率相对较高,人口自然增长导致城市化。
- 国际移民:国际间人员流动导致城市化程度加深。
4.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人口密度增加:城市人口增多导致人口密度加大,社会资源压力增加。
- 环境污染:工业发展和交通增加带来污染问题,空气质量下降。
- 社会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贫富差距扩大、民生问题增加等。
5. 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 经济增长: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
- 增加消费能力:城市化过程中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增加。
- 市场扩大:城市化带动商品和服务市场的扩大,推动经济的发展。
总结: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地区迁移的过程,经济、社会和物质文化等方面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城市化过程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原因包括农村人口迁移、人口自然增长和国际移民等。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包括人口密度增加、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
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增加消费能力和市场扩大等。
高三地理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高三地理城市化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89ea486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e3.png)
高三地理城市化知识点总结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规模和速度趋势。
它是当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高三地理学习中,城市化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将从城市化的定义、原因、影响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过程,它是人口向城市集中发展的一种表现。
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流入城市,同时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使城市功能逐渐强大。
城市化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城镇化和城市发展。
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区域中心迁移的过程,而城市发展则包括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大。
二、城市化的原因城市化的原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人口增长是城市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农村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人们纷纷选择迁往城市。
其次,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
城市作为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产业投资和人才集聚,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另外,社会变革和人口结构调整也是城市化的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人们对于城市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三、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企业和工厂,吸引了大批的就业者。
其次,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
城市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医疗和文化资源,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另外,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的加大、社会矛盾的增多等。
此外,城市化还对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城市的扩大和工业的发展使得环境污染程度加剧,生态破坏日益严重。
四、城市化的挑战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国土资源的有限和城市用地的紧张是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城市用地的扩大使得农田面积减少,给粮食生产带来了压力。
其次,城市化加剧了社会矛盾和城市贫富差距,城市内部的社会问题逐渐凸显。
高考地理城市专题必背知识点
![高考地理城市专题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4ee4d4e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a3.png)
高考地理城市专题必背知识点目录高考地理城市专题必背知识点高中地理大地图相关知识点高考地理怎么复习高考地理城市专题必背知识点⑴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自然因素: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②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③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②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③科技发达;④劳动力丰富,素质高;⑤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⑥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
(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⑵第一批城市诞生的地区:世界上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如: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恒河和印度河、尼罗河中下游平原等。
原因分析: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农业发达;便利的水运。
⑶上海市的发展:A、优越的区位因素:①便捷的交通;②广阔的消费市场;③高素质的劳动力;④宽广的经济腹地;⑤充足的商品供应;⑥丰富的农副产品;⑦雄厚的技术力量。
B、城市化问题:产生原因:城市人口膨胀;用地规模扩大;表现:①道路狭窄,交通堵塞;②居住拥挤;③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④用地紧张。
C、浦东新区的规模和发展:作用:解决城市化问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利条件:位置——接近上海繁华市区;面积——相当于建城的2倍;地形——平坦、开发空间大;水源——河网密集,水源充足;产业——农业为主,开发成本低城市规划:①分为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两部分;②采取轴向发展与综合组团相结合的布局形态;③纵横交错的快速干道和河流;④各种类型的绿地组成绿化体系。
建设成就:浦东新区已建成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⑷城市道路网问题:形式:环行—放射式方格--环行—放射式作用:放射线:方便市中心交通,使市中心成为通达度最高的地区。
环线:缩短了城市各端点的距离,避免把大量人流、车流引入市中心,减少市中心的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
高三地理城市化知识点热点
![高三地理城市化知识点热点](https://img.taocdn.com/s3/m/7714a41e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55.png)
高三地理城市化知识点热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
城市化指的是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以及城市地区人口增长和城市功能的不断扩展。
下面我们将逐步介绍高三地理城市化的知识点热点。
第一步:城市化的定义和特点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包含着人口转移、城市扩张、城市功能和结构的变化等方面。
城市化的特点主要有: 1. 人口转移:城市化过程中,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
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工业和服务业的转移,以及农业机械化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2. 城市扩张:城市化使得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的扩张可以表现为人口增长和城市面积的扩大。
这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和土地资源的开发压力。
3. 城市功能和结构的变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的功能和结构会发生变化。
城市功能的扩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城市结构的变化包括不同功能区的划分和布局。
第二步: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城市化的推动因素包括: 1.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经济发展会带动城市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2. 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使得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动力增强。
3. 城市化政策:政府的城市化政策也是推动城市化的重要因素。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人口向城市地区转移。
第三步:城市化的影响和问题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城市化的影响主要有: 1. 经济增长:城市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使得城市经济规模扩大,提高了人均产出水平和就业机会。
2. 社会变迁:城市化带来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迁。
城市化加速了社会流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3. 环境压力:城市化给环境带来了压力。
城市化增加了人口密度,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增加,同时也加重了污染和资源消耗的压力。
然而,城市化也面临一些问题: 1. 城市贫困问题: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农民工等人群容易陷入城市贫困。
高考地理城市专题必背知识点
![高考地理城市专题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1e047bc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7a.png)
高考地理城市专题必背知识点高考地理城市专题必背知识点地理城市专题是高考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城市的特征、发展、管理、问题和保障等方面的内容。
在备考高考地理时,必须掌握城市专题的必要概念和知识点,以便更好地应对考试题目。
以下是关于高考地理城市专题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一、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的定义:城市是具有市政管理区域、居民集聚、主要以非物质生产为主的人口聚集地,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较为集中、较快的地区。
2.城市的特征:人口密度大、空间范围小、交通发达、产业集聚、文化繁荣、管理规范。
3.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非农业人口集中在具有市政管理区域的地方形成城市、城市群或城市带,并在数量、规模和空间范围上逐渐扩大的过程。
4.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对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社会结构、人口经济、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城市发展与规划1.城市发展模式:德国型城市、美国型城市、英国型城市、日本型城市、中国型城市等。
2.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方向、城市空间组织的方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城市历史传统和文化遗产的保护等。
3.城市管理:城市公共服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城市环保与绿化等。
三、城市问题与保障1.城市问题:城市化速度过快、城市环境污染、城市交通拥堵、城市资源短缺、城市社会问题等。
2.城市保障: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经济转型、建设绿色城市、合理城市扩张、城市防灾减灾与救灾等方面的措施。
四、城市群1.城市群的定义:城市群是以若干个城市为中心,相互依存、互补发展的区域集群,包括主城、副城、卫星城和县城等城市及其周边地区。
2.城市群的类型:世界一类城市群、国家重点城市群、经济联动型城市群、政治文化中心型城市群、资源优势型城市群等。
3.城市群的影响:城市群对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创新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五、国内外知名城市1.世界著名城市:伦敦、巴黎、纽约、东京、首尔、新加坡、悉尼、多伦多等。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城市化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城市化](https://img.taocdn.com/s3/m/325aa3e7c8d376eeaeaa318c.png)
高考必考知识--城市化1、不同城市的区位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自然地理因素:(1)地形: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巴西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我国汾河、渭河谷地城市分布(2)气候: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且该地带的沿海地区城市一般密于内陆地区荒漠、高寒、湿热地区少有城市的分布(3)河流:对城市的选址具有深远的影响;河流具有供水、运输、防卫功能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江西赣州——水运起点或终点;宜宾——长江与岷江汇合处;重庆——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处;武汉——长江与汉江汇合处上海、广州——河口瑞士伯尔尼、法国巴黎、美国波士顿——河流的安全防卫功能社会经济因素:(1)自然资源:煤矿城市:英伯明翰和曼彻斯特、美匹兹堡、我国大同、鹤岗、抚顺、开滦石油城市:英阿伯丁、中大庆和玉门铁矿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金矿城市:南非的约翰内斯堡(2)交通:我国南方城市多在河流汇合处;北方城市多在大道汇合处古邯郸在两驿道交点铁路枢纽城市:京广线——石家庄、郑州、株洲;京沪线——蚌埠;陇海线——宝鸡运河城市:扬州、济宁(3)政治古希腊——雅典;古罗马——罗马;古都——西安、洛阳、杭州我国100万人口大城市中76%为省级行政中心,如合肥的发展政治与经济职能分开的首都: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伊斯兰堡(4)军事(5)宗教沙特阿拉伯——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我国拉萨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军事、宗教等对于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很弱;交通、自然资源自古至今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新的因素出现:日本筑波科学城;中国张家界旅游城市;深圳经济特区的政策因素等2、城市化标志(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指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3、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4.逆城市化(重中之重)(1)概念: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高中地理知识点:城市化
![高中地理知识点:城市化](https://img.taocdn.com/s3/m/bd5df123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90.png)
高中地理知识点:城市化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节主要研究城市化的概念和城市化的标志,世界城市化和世界城市化过程的差异,应重点了解人口城市化的内容和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比较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正确理解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能够运用教材上的图表,分析城市化过程各阶段的趋势及产生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
可列表对比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教材中涉及的数字较多,应结合课文中的图表加以理解,不应死记硬背,注意分析数字背后的地理现象和规律。
重点:
1.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的三个标志
城市化含义城市化标志
(1)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
(2)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要处理好城市(点)、区域(面)的各自独特作用及其相互联系。
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城市化水平的高低——重点放在城市化三个主要标志中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因为城市化进程最突出的表现是人口增长过程。
(2)当代城市化的动力——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发展的。
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大多数农民是为了摆脱贫困,盲目流入城市的。
两种类型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趋势有差异——发达国家城市化已进入后期,发展趋缓、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处于中期,仍在发展中。
发达国家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市发展迅速;发展中国家则相反,大城市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
高中地理城市化进程知识点解析
![高中地理城市化进程知识点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15a3353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fb.png)
高中地理城市化进程知识点解析一、关键信息1、城市化的概念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城市化的表现人口迁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城市用地规模扩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业结构转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推力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拉力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城市化的进程初期阶段: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期阶段: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期阶段: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环境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规划合理的城市布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生态城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强基础设施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其内涵主要包括人口的城市化、地域的城市化和经济活动的城市化。
人口的城市化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人口向城市集中;地域的城市化表现为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活动的城市化表现为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新高考地理总复习知识点-第19讲 城市化
![新高考地理总复习知识点-第19讲 城市化](https://img.taocdn.com/s3/m/b634081a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37.png)
第19讲城市化最新考纲核心素养定位考情报告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结合实例或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2.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针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1.以区域图或模式图为背景,考查城市化问题,考查频度高,考查形式主要为选择题。
2.与城市人口流动、城市内涝等实际问题相结合,考查读图能力、信息提取及整合能力,考查频度较高,考查形式多为综合题。
[教材整体感知][再现基础知识]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1.城市的起源2.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时间数量规模功能工业革命前少小单一,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工业革命后增加扩大扩展“二战”以后继续增加继续扩大继续扩展,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及专业化城市二、城市化及其特点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图,回答问题并填表。
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驱动力含义因素推力(乡村) 使人口离开乡村的因素A: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B: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拉力(城市) 吸引人口来到城市的因素C:就业机会多;D: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E: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3.表现: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4.特点(1)世界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易错提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环境影响面面观(1)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
(2)不合理城市化的表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废渣影响土地质量出现城市“热岛”效应,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3)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2.生态城市建设(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高中地理易考知识点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划
![高中地理易考知识点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9a713bbe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d0.png)
高中地理易考知识点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划高中地理易考知识点: 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划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划是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农村迁移到城市,并逐渐形成城市的过程。
城市规划则是指对城市发展进行合理规划,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良好的居住环境。
本文将着重介绍高中地理易考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划的相关知识。
一、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人口由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也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化给人口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机会和挑战。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结构化地讲解城市化进程。
1.人口流动的原因城市化过程中,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
这是由于多种原因,包括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卫生条件、社会福利等。
城市地区相对于农村地区有更加丰富的就业机会,许多人为了生活质量的提高而选择迁往城市。
2.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城市化可以促进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大量的人口流入城市,带动了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进行。
其次,城市化也会促进消费市场的扩大。
消费市场的扩大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人们在城市生活中接触到了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对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有所改变。
其次,城市化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了影响。
人口的流动使得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城市化给社会关系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
二、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住环境。
城市规划包括城市设计、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1.城市规划的目的城市规划的目的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同时,不损害未来几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城市规划要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以及居民的生活质量。
高中地理城市化进程知识点
![高中地理城市化进程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38c7942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67.png)
高中地理城市化进程知识点一、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简单来说,就是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二、城市化的主要标志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这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比重越高,说明城市化水平越高。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业劳动人口减少,工业和服务业劳动人口增加。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占用更多的土地用于建设。
三、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较慢。
城市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中心城市。
2、中期阶段城市化加速发展,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一系列城市问题,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
3、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趋缓甚至停滞。
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落,一些大城市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人口向郊区和乡村回流。
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1、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目前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出现逆城市化。
由于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后率先开始城市化进程,所以起步早。
经过长期发展,城市人口比重较高,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但也面临着城市中心区衰落、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目前发展速度快。
发展中国家在二战后才开始大规模城市化,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导致出现了许多“城市病”。
五、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有利影响(1)城市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2)城市成为区域的文化、教育、科技中心,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2、不利影响(1)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建设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导致许多生物失去了栖息地。
(2)土地质量下降城市扩张占用大量耕地,同时工业和生活废弃物的排放导致土壤污染。
精选-高中地理城市化知识点复习
![精选-高中地理城市化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b59a75eca58da0116c1749e9.png)
高中地理城市化知识点复习高中地理知识是学生们要掌握的知识之一,高中地理城市知识你们知道哪些呢?下面是查字典地理网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地理城市化知识点复习,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城市化知识点复习篇(一)1.城市的定义: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城市可以看做是一个面。
2.城市地理学的定义: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如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行为空间和感知空间、市场空间、社会空间、感应空间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侧重点和研究方向不同。
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
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的等,工程性较强。
高中地理城市化知识点复习篇(二)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4、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5、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6、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高中地理城市化知识点复习篇(三)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城市专题考点一、聚落1、聚落概念: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一般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2、乡村形成条件: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人类互助合作和共同生活。
考点二、城市的区位和城市空间形态一、城市的分布1、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古代城市诞生在大河冲积平原,如长江一黄河中下游平原、印度河谷地、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
2、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区60°N 以南的欧洲地区;美国的东北部地区;东亚的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中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 3、我国特大城市的分布特点(1)从海陆位置看,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2)从地形上看,主要分布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地形类型主要为平原)。
(3)从气候上看,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湿润区和半湿润区 (4)从水源条件看,很多特大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
(5)从社会经济条件看,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
二、城市空间形态1、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 团块状组团式条带式或放射状 地域形态 多分布于平原,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各片互不连属沿主要交通干线或河流延伸原因 平原地形、市中心吸引作用地形限制、河流阻隔、资源分布 交通线分布、地形限制 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市政建设的投资 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城市环境保护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缺点 设施集中,易造成城市环境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某一方向,且运距很长例子、、市、浦东新区、、、团块状{} 组团式{} 条带状{}(一)自然条件1②世界城市多数集中在临海的边缘地带。
③气候条件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寒冷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则很少有城市的分布。
3、河流:(供水、运输、防卫便利)城市最容易出现在河运的起点或终点、过河点、河流的汇合处或河(二)社会经济条件1、自然资源:2(1)军事、正在减弱。
(2)交通、自然资源因素古今影响都很大。
(3)科教、旅游、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加强考点三、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一、城市土地的利用方式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类型。
二、城市主要的地域功能区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城市功 能分区形态 特征位置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部有明显的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 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市区外缘、干线两侧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本的一项职能,工业革命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出现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高级住宅区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低级住宅区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1. 中心商务区(CBD )(1)分布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原因是交通便利、消费人群多) (2)特征:①是城市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 ②建筑物高大稠密 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 ④商业区多位于城市中地租高的地方,地价昂贵 ⑤既是商业活动中心也是服务中心 ⑥交通便利 ⑦部存在着明显的分区(二)工业区1. 分布上还要考虑环境因素(风向、河流流向)对于常年盛行风向较为单一的地区,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盛行风下风向的郊区。
在季风区,工业区一般分布在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区。
高速公路、航空 沿高速公路枢纽、公路沿线和航空港分布影响因素 影响原因举例政治首都 政治中心变迁,引起人口、城市的变化 巴西利亚、堪培拉、华盛顿政策 国家特殊的政策,促进城市的发展 特区城市军事 军事重地使人口大增,经济得以发展 、活动中心吸引人口,促进经济发展麦加、麦地那、梵蒂冈、伊斯坦布尔、科技、旅游科技、旅游促进城市发展日本筑波科学城、旅游城市般分布在城市最小风频上风向的郊区。
(三)住宅区1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建筑质量房屋面积大,有些是独立庭院面积狭小,房屋拥挤密集配套设施与环境质量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差,环境质量差位置多建在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多建在城和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入住阶层高收入阶层低收入阶层(四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一)经济因素(影响城市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但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因素,如故宫)1. 城市土地的利用类型取决于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并不完全取决)2.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1)距离市中心的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地租由市中心向外递减,但并没有以市中心为同心圆向外递减(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沿街道弯曲)(2)交通便捷程度: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示意图城市地租等高线分布图(向外凸—交通通达度高)3.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成工业区。
(二)社会因素收入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知名度可以提高身份与地位,是一种强大的集聚力量;种族或团体常会形成聚居区,如北美和欧洲的唐人街和黑人社区(三)历史因素1. 早期的土地利用有深远的影响:现代化中心商务区是外滩和陆家嘴2. 昔日土地利用也可能完全改变:西方国家一些城市,居住在近市中心高级住宅区的人开始转向郊区,使市中心边缘成为贫民区。
(四)行政因素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订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预城市经济的发展,引导和划定不同的功能区,如新兴工业园区的建设(五)其他因素四、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1.城市地域结构:指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城市部的空间结构。
2、三种功能分区结构模式:同心圆扇形(交通)多核心①同心圆:城市的中枢部分是中心商业区;从中心附近过渡地带沿交通线向城市周围扩展,住宅区的档次逐次增强。
(东京)②扇形:中高档住宅区沿交通线向城市边缘发展;批发与轻工业带临近中低档住宅区。
()③多核心:中心商业区是城市交通的焦点;批发业面向城市腹地,交通便利,接近市场;住宅区里分档次区域化。
()五、城市规划1工业部门生产特点与制约因素布局主导因素制糖、炼铁耗原料多,制成品重量大大减轻交通方便,接近原料地钢铁、有色冶金、化工消耗能源多接近水电站等能源地织布、石油化工、运输产品比运输原料成本高接近消费市场自来水厂优质水源河流上游方向,水源清洁汽水、家具、印刷、啤酒运输不方便接近消费市场普通服装、纺织、电子装配劳动力成本比重大,数量多接近劳动力丰富、工资水平不高的地区化工、电子、飞机、仪表科技含量大,技术水平要求高接近科技发达人才集中的地区电子、感光器材特别要求环境洁净选择环境洁净之地2①工业区多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等交通便捷的区位进行布置,以降低生产成本;②轻度污染的工业布置在近郊,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可以布置在居民区;③严重污染的工业宜布置在远郊,流经城市的河流的下游,盛行风的下风方向及与季风相垂直的郊外(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④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用防护带隔离,防护带主要指城市绿地,也可以利用水面、河流。
考点四、城市等级体系1、我国城市的等级划分(按人口规模)巨大型城市——1000人口以上;特大城市——300万~1000人口;大城市——100万~300万人口;中等城市——50万~100万人口;小城市——50万人口以下2、不同等级服务围不同①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围比较小,数量多,距离近;②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围比较大,数量少,相距远3、中心地理论:某一区域,等级越高的城市服务围越大,数目越小,彼此之间的距离越远,服务功能越多考点五、城市化及其影响一、城市化概念——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二、城市化的意义1、带到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发展2、城乡居民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逐渐趋同三、城市化的标志:1. 城市数目增多2.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3. 城市人口增加4.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标志)四、世界城市化进程三阶段:发展阶段 水平 特征出现的问题初期阶段 25%~30%以下,低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加速阶段 30%~70%,较高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70%以上,高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城市化向农村推进,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比较1、2、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不合理 (1)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家展中国家起步 早(18世纪中叶)晚(二战之后) 速度 由快转慢由慢转快 水平 高(70%)低(30%,中国43%) 问题 逆城市化给环境、就业、治安等方面带来许多问题①表现: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
②发展:英国---美国、西欧、日本---北欧(联系经济发展水平记忆)③原因:a.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城市中心环境质量下降b.小城镇的各种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达到现代人们生活要求.c.高速公路及地铁等现代交通设施出现,人们能方便快捷地往返;d.电脑及网络等现代通讯工具的出现,家庭办公等新工作方式的产生.e.电子工业的布局是自然环境和人才技术,不需要依托大城市,工业布局由集中走向分散。
(注:中国的逆城市化——20世纪60s城市知青的“上山下乡”运动客观上导致了逆城市化现象。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不合理的原因①农村劳动力过剩,大量农村人口涌人城市,城市人口增长过快;②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速度不相适应;③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
(一)环境污染1.大气污染:酸雨、光化学烟雾、粉尘污染、汽车尾气污染等2.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等3.噪声污染:交通工具、工厂、建筑工地、生活等发出的噪声4.固体废弃物污染:垃圾污染、白色污染等5.其他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装修污染等(二)生态破坏1. 产生“热岛效应”2. 水域面积减小,影响水循环3. 生物多样性减少4、绿地减少(三)城市建设: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四)城市文明: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治安混乱、贫富分化加重、城衰落等(1) 分散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2)合理规划城市路网,发展地下、地面、空中立体交通体(3) 扩大绿地面积,美化绿化环境,综合治理城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