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对人体损伤机理

合集下载

乙肝抗病毒药物的选择

乙肝抗病毒药物的选择

乙肝抗病毒药物的选择
马凤群
【期刊名称】《医药与保健》
【年(卷),期】2005(013)011
【摘要】乙型肝炎是对人类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我国约1.2亿人携带乙型肝炎病毒,这些乙肝病毒慢性携带者中,40%为围产期感染,感染绝大多数来自母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引起肝脏持续损害,从而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虽然肝损伤的主要机理是宿主的免疫反应,但乙型肝炎病毒存在是始动因素,所以清除病毒、抑制病毒复制,才能从根本上终止疾病的进展.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包括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药物和中草药.……
【总页数】1页(P27)
【作者】马凤群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传染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8.7
【相关文献】
1.乙肝抗病毒药物的选择 [J], 马凤群
2.如何选择乙肝抗病毒药物 [J], 岳凤娥
3.如何选择乙肝抗病毒药物? [J], 岳凤娥
4.治疗乙肝——合理选择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 [J], 刘士敬
5.乙肝病人抗病毒药物选择——恩替卡韦or替诺福韦酯? [J], 赵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乙肝相关知识巫刚讲课文档

乙肝相关知识巫刚讲课文档
胞 产生免疫反应,引起肝细胞损伤。
在严重的肝损害病例中,机体免疫系统甚 至将没有被HBV侵犯的肝细胞也一同杀死,这 也说明自身免疫反应在乙肝炎的发病机制中有 重要意义。
第3页,共39页。
概述 免疫功能正常者,机体对感染HBV的肝细 胞发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随着病毒被逐步消 除,逐渐痊愈。这正是我国有45%以上的人曾 经感染过乙肝病毒,但最终大部分人体内已经 没有乙肝病毒残留的原因。
体依赖性细胞毒也可破坏肝细胞。肝内的各种细胞在
被激活后可产生IL-2、IL-6、TNF-а等细胞因子,对
肝造成损伤。 近年来细胞调亡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
制中受到重视。
第37页,共39页。
十四、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
1、适应症: 1)、肝功异常:转氨酶升高2-5倍 2)、大三阳:HBV-DNA ≧105以上
哪些人群不应接种乙肝疫苗?
2、对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都无效 无论打多少支乙肝疫苗,都不会产生相应的 保护性抗体
第36页,共39页。
十三.乙肝的发病机制
HBV感染后主要通过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应答而导致
肝细胞的损害。肝细胞被病毒感染后,细胞膜的抗原
性发生改变,同时由于TH细胞不断激活或抑制性T细 胞功能降低而使自身反应性B细胞激活,导致产生针 对肝特异性蛋白和肝细胞膜抗原的自身抗体,通过抗
年。且在相关研究中也表明,乙肝疫苗的免疫持久性
有15年之久。
第32页,共39页。
乙肝疫苗复种在什么时间?
具体情况应作具体分析 例如,一次全国乙肝疫苗接种率调查表
明,我国全程合格接种率仅为28.4%,73.6% 为非全程接种。非全程接种的儿童可能无乙肝 抗体或抗体滴度较低,对此类儿童应检测乙肝 抗体,如抗体未产生或已消失,则应及时复 种。

别把乙肝当病-第三章

别把乙肝当病-第三章

第三章乙型肝炎有什么流行特征?由于人群对乙型肝炎普遍易感,所以本病遍及全球。

本病无一定的流行周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多属散发。

主要与有无流行、卫生习惯、居住条件、人群免疫水平和防治措施等有关。

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率热带地区高于温带,男性高于女性,儿童高于成人,城市高于农村。

国内调查发现,HBsAg的亚型具有一定民族性,汉族adr为多,adw次之;蒙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是ayw亚型,几乎无adr亚型者,这对HBV的传播和演变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肝炎高发区,1995年由我国预防医科院牵头组织,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防疫站参加,报告了全国第二次大调查结果:用放免法检测的人群HBsAg阳性平均携带率为9.75%,其中男性为11%,女性8%,乡村10%,城市8%;1~5岁幼儿组的年递增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江南地区明显高于江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平均为10.8%,高于西北边疆地区8.58%;华北地区相对低,为5.5%,中南和华东部分省市为最高携带地区。

全国抗-HBs阳性率为27.4%,抗HBc阳性率为49.8%;感染过HBV的总流行率为57.63%。

感染流行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50岁以后呈逐渐下降趋势。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传播他人?①经血传播:如输入全血、血浆、血清或其他血制品,通过血源性注射传播。

②胎源性传播:如孕妇带病毒者通过产道对新生儿垂直传播;妊娠晚期发生肝炎的孕妇对胎儿感染等。

③医源性传播:如医疗器械被乙肝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可引起传播;用1个注射器对几个人预防注射时亦是医源性传播的途径之一;血源透析患者是乙型肝炎传播的对象。

④性接触传播:近年国外报道对性滥交、同性恋和异性恋的观察肯定:乙型肝炎的性传播是性伙伴感染的重要途径,这种传播亦包括家庭夫妻间的传播。

⑤昆虫叮咬传播:在热带、亚热带的蚊虫以及吸血昆虫,可能对乙型肝炎传播起一定作用。

⑥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与乙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长期密切接触,唾液、尿、血液、胆及乳汁,均可污染器具、物品,经破损皮肤、粘膜而传播乙型肝炎。

乙肝科普文章

乙肝科普文章

乙肝科普文章乙肝病毒是导致乙型肝炎的致病体,也被称为乙型肝炎病毒。

乙肝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可感染人类和一些动物。

由于其传播极为便利,乙肝病毒造成了全球数百万人口的患病和死亡,成为了当前医学界的严重挑战。

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非常多样,主要分为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

垂直传播是指由感染母亲传给胎儿,此方式通常发生在母亲感染病毒而不知情的情况下。

水平传播主要是通过毒血液、性传播、共用注射器、牙刷等途径侵入人体。

乙肝病毒一旦侵入人体,可引起轻重不同的症状。

有些感染者可能无任何显著症状,称为慢性感染者。

而有些人呈现典型的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尿黄、肝区疼痛等。

在一些慢性感染者中长期内可能无症状,但在未来某个时刻会发生并发症,如肝硬化和肝癌等。

目前,对于乙肝病毒的治疗主要包括两类药物:抑病毒和免疫调节剂。

抑制病毒显然对乙肝病患者尤其重要,因为病毒的复制会加剧肝损伤。

然而,抑制病毒并不能治愈病毒性肝炎,免疫调节剂能够显著提高治愈率,但副作用也较多。

对于预防乙肝病,最重要的是接种乙肝疫苗。

在新生儿、成人和儿童中大规模的接种乙肝疫苗能有效的预防乙肝病毒的传播。

此外避免使用感染性物品、人工流产等手术等也能有效的减少乙肝病的感染风险。

总体而言,乙肝病毒是一种非常具有传染性的病毒,并且会对人体造成极为重大的危害。

因此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好预防。

预防方法包括接种乙肝疫苗,避免使用感染性物品以及保持精神和身体的健康。

另外,我们也应该关心乙肝病毒的传播问题,为解决乙肝病毒感染的受害者提供支持和援助。

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可以遏制乙肝病毒的传播,并且让世界变得更加健康。

乙肝病毒对人体损伤机理

乙肝病毒对人体损伤机理

乙肝病毒对人体损伤机理乙肝的发病机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迄今尚未完全阐明。

近年来,随着乙肝的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以及免疫学理论和实国内外学者对乙肝的免疫发病原理进行了大量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乙肝病人肝脏受损,并不是HBV在肝细胞内繁殖的直体的免疫反应,如T淋巴细胞对肝细胞膜上HBcAg的免疫应答,抗肝细胞膜特异性脂蛋白(抗LSP)介导的抗体依赖细胞的反应,才是引起肝细胞损伤的重要原因。

人体感染HBV后,可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并激发自身免疫反应及免疫调节功能紊乱。

机体的这些免疫反应对决表现及转归有重要意义。

如急性乙肝,随着病毒被清除,上述免疫反应呈一过性;慢性乙肝引起肝细胞损伤的免疫反应和H 重症乙肝患者肝细胞大量坏死,肝功能严重受损害。

然而引起肝细胞大量坏死的原因更为复杂,除较强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外性因素如内毒素血症等,也能引起肝细胞损伤。

HBsAg携带者,常为免疫应答低下。

为了进一步阐明乙肝的发病机理,学者们对乙肝的细胞免疫、自身免疫、遗传免疫、免疫调节和免疫病理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加深了对乙肝免疫发病原理的认识。

乙肝的免疫损伤机理HBV感染肝细胞后,HBV的各种形态和成分分布在肝细胞的各种成分上,并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

目前认为至少有原抗体系统参与。

感染后出现的临床和免疫学后果,反映了宿主、病毒及特异性病毒抗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据统计,大染HBV急性发病后可以完全康复并在体内清除HBV,但约有10%~15%可发展为HBsAg携带者或慢性迁延性肝炎,1%性活动性肝炎,1%发展为急性或亚急性重症肝炎。

婴幼儿期感染HBV后,由于免疫耐受,60%~90%将发展为慢性无症者(小部分患儿成年后可急性发作或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

乙肝的发病和免疫机理相当复杂,涉及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自身免疫反应。

组织损伤主要是由机体的免疫反应所引起,在抗一HBs存在时而造成肝细胞损伤。

肝内病变是以T细胞浸润攻击为主。

健康生活预防癌症 期末

健康生活预防癌症 期末

一、单选题 (共50.00分)1.癌症是世界上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下列关于癌症的叙述错误的是A.从癌细胞发展到癌症需要很长的时间B.癌症就是绝症C.癌细胞可不受机体的控制迅速生长,形成肿块D.癌症就是恶性肿瘤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B正确答案:B教师评语:暂无2.肿瘤发生率最高的是A.增生最活跃的组织B.增生不活跃的组织C.不增生的组织D.牙齿E.头发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A正确答案:A教师评语:暂无3.同样的生活环境下,有人患癌症最可能的原因A.受到二次突变打击因为体质弱C.不吃早点D.肥胖E.经常饮酒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A正确答案:A教师评语:暂无4.原位癌的概念是A.尚未发生转移的癌B.光镜下才能见到的微小癌C.无症状和体征的癌D.局限于上皮内的癌,未突破基底膜E.早期浸润癌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D正确答案:D教师评语:暂无5.下列哪种不属于癌前病变或疾病A.口腔或外阴粘膜白斑B.结肠、直肠腺瘤性息肉病C.慢性乙型肝炎葡萄胎E.乳腺增生性纤维囊性变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D正确答案:D教师评语:暂无6.某女,40岁,因阴道不规则流血就诊,病理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即CINⅢ级),以下解释正确是A.指非典型增生细胞累及子宫颈上皮层下1/3B.指非典型增生细胞累及子宫颈上皮层下1/3至2/3C.指非典型增生细胞超过子宫颈上皮层下2/3,或已累及上皮全层(即原位癌)D.指癌细胞突破基底膜E.指宫颈癌已发生转移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C正确答案:C教师评语:暂无7.某女,45岁,体检时做B超发现右侧卵巢有一个直径8厘米的包块,抽血检测肿瘤标志物,以下哪项明显升高,提示包块可能是卵巢癌A.CA125B.CA199C.CEAD.PSACA153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A正确答案:A教师评语:暂无8.下列方法中不属于肺癌定性诊断方法的是A.痰细胞学检查B.胸腔积液癌细胞学检查C.经皮细针肺穿刺细胞学检查D.肺癌的内镜检查E.PET检查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E正确答案:E教师评语:暂无9.当怀疑食道癌时首选的检查方法是A.C.T扫描B.食道钡餐造影C.MRI检查D.体表超声检查E.内窥镜检查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E正确答案:E教师评语:暂无10.不属于癌前病变的是A.粘膜白斑B.乳腺纤维腺瘤C.结肠腺瘤性息肉病D.慢性萎缩性胃炎E.乳腺纤维囊性病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B正确答案:B教师评语:暂无11.癌前病变中,需要积极治疗的病变是A.重度非典型增生B.上皮增生C.轻度非典型增生D.中度非典型增生E.纤维组织增生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A正确答案:A暂无12.我们日常膳食中硝酸盐主要来自:A.肉类B.水C.蔬菜D.其它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C正确答案:C教师评语:暂无13.胃癌好发部位是A.贲门部B.胃底部C.胃体部D.胃窦部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D正确答案:D教师评语:暂无14.大肠癌好发部位是A.横结肠B.盲肠C.乙状结肠D.直肠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D正确答案:D教师评语:暂无15.何谓早期肝癌?A.肿瘤直径< 3 cm B.肿瘤直径< 6 cm C.肿瘤直径< 8 cm D.肿瘤直径< 10 cm 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A正确答案:A教师评语:暂无16.与胃癌有关的细菌是A.大肠杆菌B.幽门螺杆菌C.葡萄球菌D.链球菌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B正确答案:B教师评语:暂无17.大肠癌是指A.发生在盲肠的恶性肿瘤B.发生在横结肠的恶性肿瘤C.发生在直肠的恶性肿瘤D.以上都是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D正确答案:D教师评语:暂无18.早期大肠癌是指A.癌细胞局限在粘膜层B.癌细胞局限在粘膜下层以内C.癌细胞局限在肌层D.癌细胞局限在浆膜层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B正确答案:B教师评语:暂无19.肝癌是指A.肝细胞发生的癌B.肝细胞和胆管上皮发生的癌C.肝细胞和肝内胆管上皮发生的癌D.胆管上皮发生的癌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C正确答案:C教师评语:暂无20.儿童白血病中最常见的类型是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急性髓细胞白血病C.慢性粒细胞白血病D.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E.红白血病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A正确答案:A教师评语:暂无21.以下哪种激素具有镇静、催眠与维持昼夜规律的作用?A.甲状腺激素B.褪黑素C.胰岛素D.雌激素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B正确答案:B教师评语:暂无22.乳腺癌患者早期首诊的最主要表现是:A.乳头溢液B.酒窝征C.乳腺肿块D.“橘皮样”改变E.腋窝淋巴结肿大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C正确答案:C教师评语:暂无23.确定乳腺包块性质最可靠的方法是:A.乳房的触诊B.病理活检C.乳房钼靶摄片D.B超E.红外线检查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B正确答案:B教师评语:暂无24.乳腺癌最常发生于乳腺的哪个部位:A.外上象限B.内上侧C.外下象限D.乳腺中央E.内下象限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A正确答案:A教师评语:暂无25.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A.肺B.肝C.同侧腋窝淋巴结D.颈部淋巴结E.骨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C正确答案:C教师评语:暂无二、多选题 (共30.00分)1.以下不良生活方式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A.肥胖B.偶尔吸烟C.缺乏锻炼D.经常暴晒E.肝炎病毒感染满分:3.00 分得分:3.00分你的答案:A C D E正确答案:A C D E教师评语:暂无2.细胞突变可发生在那些水平A.生殖细胞B.蛋白质C.体细胞D.内分泌系统E.神经调节满分:3.00 分得分:3.00分你的答案:A C正确答案:A C教师评语:暂无3.以下关于早期癌症的危险信号,正确的是单侧流鼻血、耳鸣、头痛或颈淋巴结肿大要警惕鼻咽癌B.原因不明的大便带血及大便习惯、次数或形状改变要警惕结直肠癌C.持续性的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部胀痛要警惕消化系统的癌症D.不规则阴道出血、白带增多或下腹部疼痛要警惕宫颈癌E.身体某部迅速增大的肿块或硬结、原因不明的体重下降是癌症的危险信号满分:3.00 分得分:3.00分你的答案:A B C D E正确答案:A B C D E教师评语:暂无4.癌症发生与否受到以下哪些因素的影响?A.遗传因素B.免疫状态C.自然环境D.生活方式E.情绪和性格满分:3.00 分得分:3.00分你的答案:A B C D E正确答案:A B C D E教师评语:暂无5.不吸烟的人罹患肺癌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A.二手烟;B.三手烟室外空气污染D.厨房油烟E.职业因素满分:3.00 分得分:3.00分你的答案:A B C D E正确答案:A B C D E教师评语:暂无6.宫颈癌的早期发现方法可有A.宫颈/阴道脱落细胞学的检查B.宫颈组织活检C.宫颈醋酸试验D.胸部X片E.阴道镜检查满分:3.00 分得分:3.00分你的答案:A B C E正确答案:A B C E教师评语:暂无7.宫颈癌的癌前病变是:A.宫颈上皮内瘤变B.非典型增生C.外阴粘膜白斑D.纤维囊性乳腺病乳腺小叶增生满分:3.00 分得分:0分你的答案:A B C D E正确答案:A B教师评语:暂无8.乙肝病毒可能的致癌机理是:A.乙肝病毒DNA整合到肝细胞DNA中B.可能与肝细胞的炎症坏死和再生有关C.乙肝病毒有可能只是肝癌发生过程中的帮凶D.正常的免疫功能满分:3.00 分得分:3.00分你的答案:A B C正确答案:A B C教师评语:暂无9.乳腺癌发病高危人群包括:A.未婚未育或不哺乳者B.长期使用雌激素控制更年期症状的妇女C.月经初潮早于13岁绝经迟于55岁者D.有乳腺癌家族史者E.有过乳腺不典型增生史的妇女满分:3.00 分得分:3.00分你的答案:A B C D E正确答案:A B C D E教师评语:暂无10.对乳腺癌诊断可进行:A.临床检查B.超声检查C.乳腺钼靶X线检查D.细胞学检查E.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满分:3.00 分得分:3.00分你的答案:A B C D E正确答案:A B C D E教师评语:暂无三、判断题 (共20.00分)1.人体在受到外界致病因素的作用下,首先通过适应缓解作用压力,只有不能适应时,才会引起损伤。

乙肝

乙肝

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

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不一,分为慢性乙肝携带者、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

乙肝的致病原因乙肝的致病原因并不复杂,且非常单一,无关于外界因素,而只是由于乙肝病毒的感染。

乙肝病毒抵抗力极强,在60℃的条件下都难以将其杀灭,在100℃的高温下能存活7-8分钟左右。

在各种类型的肝炎中,乙肝病毒潜伏期最长,在4-22周之间。

而且一旦感染乙肝病毒,就会终身携带。

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生存、复制后。

再排出到血液中,所以不仅血流中病毒高负荷,而且肝脏的大多数肝细胞都被感染。

乙肝的致病因素——乙肝病毒本身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的病变,只是在肝细胞内生存、复制,其所复制的抗原表达在肝细胞膜上,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来辨认,并发生清除反应。

导致一系列的乙肝症状和病变的产生。

乙肝的发病机制:(1)免疫因素:肝炎病毒感染时对病毒抗原的免疫应答与病毒消除和发病机制相关。

HBV 感染时,对外膜抗原的体液抗体应答利于清除血液中的病毒颗粒;对核壳和复制酶抗原的细胞免疫应答清除病毒,也损害肝细胞。

①病毒免疫清除和肝组织免疫损伤对在肝细胞表面的病毒抗原所引起宿主的细胞免疫应答,一般认为是肝细胞损伤的决定因素。

细胞免疫应答表现单个核细胞在肝组织中的浸润,继以不同程度的组织破坏;组织破坏也与体液免疫相关,可由于反应抗体、抗体和补体、或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在组织内的沉积。

肝内T 细胞:CHB(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大量致敏淋巴细胞进入肝内,外周血仅能部分反映发生在肝内的免疫过程,有复制的比无复制的病人,肝内CD4/CD8 细胞比率显著较高,提示原位的辅助-诱导性CD4T 细胞,可能经HBcAg 激活,正调节CD8CTL 的细胞毒活性。

护理中针刺伤的预防和处理

护理中针刺伤的预防和处理
第三步
第一步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流动清水冲洗。
伤口应用消毒液侵泡或涂抹消毒。
包扎伤口。应使用防水敷贴。
紧急局部处理的方法
保持镇静
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分血液排出,相对减少受污染的程度
使用抗菌肥皂立即冲洗接触部位
报告和记录损伤患者姓名、器械和环境
刺伤后应在24h 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必要时抽患者血对比,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按1 个月、3个月、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第1针30μg 第2、3针各10μg ;
01.
针刺伤的预防 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 规范操作行为。 规范医疗废品的处理。 提供防护物质上的充分保障。 实行人性化管理,改善医疗操作环境。 建立健全损伤后登记上报制度。
针尖和利器损伤发生的时间
使用前 使用中 使用后,丢弃前 丢弃中 不合适的废物处置
使用前损伤
非感染危险
例如:抽完药物重新盖帽的针尖。
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
生活密切接触传染乙肝,主要指的就是每天生活在一起的人可能会不知道什么时候皮肤黏膜有破损,接触到乙肝患者的血液而感染乙肝。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乙肝病毒的抵抗力很强,在零下20度时可存活20年,在37度时可存活7天,在55度时仍然能存活6小时 。但是,加热到100度10分钟可使其失去传染活性 。
伤后48h内报告上级并填写报表,72小时内抽血检测,注射相应的药物,建立追踪档案,行相应处理。
注 意: 在最初6~12周内不要献血、捐赠器官及母乳喂养,性生活要用避孕套。

乙肝知识点总结

乙肝知识点总结

乙肝知识点总结一、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1. 血液传播:接触感染了乙肝病毒的血液或血制品,比如输血、注射药物、使用未经消毒的药品、共用注射器或打耳洞时使用受感染的器具等。

2. 母婴传播:孕妇携带乙肝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或者在分娩过程中传染给新生儿。

3. 性接触传播:性接触是一种常见的乙肝病毒传播方式,尤其是在多个性伴侣或与感染乙肝病毒的人发生性行为时。

4. 直接接触传播:与乙肝病毒携带者接触,尤其是与其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直接接触时易感染。

二、乙肝病毒的病程1. 急性感染期:乙肝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引起急性乙型肝炎,症状包括乏力、黄疸、腹泻、食欲不振等。

2. 慢性感染期:部分人在急性感染期后,乙肝病毒无法被人体清除,导致慢性感染。

这时病毒在人体内长期驻留,可能引起肝硬化和肝癌等疾病。

3. 肝硬化和肝癌:长期慢性感染会导致肝损伤,最终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这两者均是乙肝感染的严重后果。

三、乙肝病毒的预防和控制1. 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已有预防乙肝疫苗可供接种。

2.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了乙肝病毒的血液和体液,不与感染者共用剃须刀、牙刷、指甲剪等个人用品。

3. 安全性行为:减少性伴侣的数量、正确使用避孕套,可以有效预防性传播乙肝等性传播疾病。

4. 规范医疗操作:严格遵守医疗操作规范,确保医疗器械的消毒和无菌操作,避免医源性感染。

四、乙肝病毒的治疗1. 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肝感染者,医生可能会开具抗病毒药物来抑制病毒复制。

2. 肝功能保护:慢性乙肝感染者应注意保护肝功能,戒酒戒烟,避免使用对肝脏有害的药物。

3. 定期随访: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和乙肝病毒DNA检测,及时发现并处理肝功能异常或肝脏病变。

以上是乙肝相关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对大家了解和预防乙肝疾病有所帮助。

预防乙肝感染是每个人的责任,通过科学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可以有效遏制乙肝在人群中的传播,保护人们的健康。

皮肤血管揭露你的乙肝征兆

皮肤血管揭露你的乙肝征兆

皮肤血管揭露你的乙肝征兆1. 引言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

它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中国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

乙肝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我们可以从皮肤血管的变化中揭露乙肝的一些征兆。

本文将介绍与乙肝相关的皮肤血管变化以及其可能的意义。

2. 乙肝与皮肤血管乙肝病毒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包括性传播、共用注射器、母婴传播等途径。

一旦感染了乙肝病毒,人体会产生针对病毒的免疫反应,这种反应会导致肝脏的炎症和病变。

乙肝也会对其他器官产生影响,其中包括皮肤。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它包含了许多血管。

乙肝病毒会引起肝脏血管系统的变化,同时也可能对皮肤血管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些皮肤血管变化在临床上被用来作为判断乙肝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

3. 皮肤血管的变化及其意义3.1 血管扩张乙肝病毒感染后,肝脏中的炎症反应会导致肝脏的血管扩张。

这种血管扩张不仅局限在肝脏内部,也可能扩展到皮肤的血管系统中。

因此,乙肝患者常常会出现皮肤血管扩张的现象,尤其是在面部和胸部等部位。

血管扩张的主要原因是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壁松弛和周围组织的水肿。

这种现象对乙肝的早期诊断非常有帮助,因为它可以提醒医生注意患者的肝功能是否正常。

3.2 血管破裂乙肝病毒感染导致肝脏炎症,进而影响血小板的功能,使其凝血能力下降。

这可能会导致皮肤上的血管破裂,形成瘀斑或紫癜。

瘀斑是由于血管破裂后,血液渗漏到周围组织中而形成的。

在乙肝患者中,瘀斑往往出现在皮肤的薄弱部位,如眼睑、口唇、手指等处。

紫癜是一种较大面积的皮肤出血,通常表现为紫红色的淤血斑块。

这些皮肤血管破裂的表现可以提示医生患者的凝血功能可能异常,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3.3 血管瘤乙肝病毒感染后,肝脏的炎症反应也会间接影响皮肤血管系统。

血管瘤是一种由于血管发育异常而形成的肿瘤,与乙肝患者的皮肤血管变化有关。

乙肝患者中常见的血管瘤类型包括毛细血管扩张症和血管瘤样结构。

关于乙肝疾病人们必须了解的常识

关于乙肝疾病人们必须了解的常识

关于乙肝疾病人们必须了解的常识什么是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

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不一,分为慢性乙肝携带者、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

我国目前乙肝病毒携带率为7.18%,其中约三分之一有反复肝损害,表现为活动性的乙型肝炎或者肝硬化。

随着乙肝疫苗的推广应用,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逐年下降,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

乙肝传播途径乙型肝炎是血液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如不安全注射史等)、母婴传播及性传播,皮肤粘膜破损传播也有一定比例,如纹身、扎耳洞、内窥镜检查等,血液制品现已严格控制,传播可能性大大减少,不规范输血及血制品时才有发生。

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也不容忽视。

随着乙肝疫苗在新生儿中的大力推广,及其它母婴阻断措施的实施,母婴传播得到极大控制。

目前HBV-DNA阳性母亲分娩约有百分之九十通过干预成功阻断母婴垂直传播。

HBV感染不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共用电脑等办公用品)、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及拥抱、握手、共用厕所等不会感染HBV。

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未发现乙肝能经吸血昆虫,如蚊虫、臭虫叮咬传播。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时的年龄是致乙肝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在围产期(即母亲怀孕后至婴儿娩出42天内)和婴幼儿期感染HBV中,分别有90%和25%~30%发展为慢性感染,而5岁以后感染仅有5%~10%发展为慢性感染,婴幼儿期感染乙肝后变为慢乙肝,其自然史一般分为4个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复制期和再活动期,各期特点为:①免疫耐受期:血清HBsAg、HBeAg、抗HBC三者阳性(即大三阳),HBV-DNA病毒载量高,但肝功能正常,肝脏组织学检查未见明显肝损害,此期可维持数年甚至数十年。

乙肝病其实是什么疾病【养生小知识】

乙肝病其实是什么疾病【养生小知识】

乙肝病其实是什么疾病文章导读乙肝是一种由乙肝病毒感染的肝病,乙肝在我国的发病率还是很高的,所以大家对其一定要给与重视。

乙肝病毒可以通过很多方式传播,比如唾液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等。

想要有效的避免乙肝的出现,注射乙肝疫苗就是最为简单和有效的。

什么是乙肝? 简要发病机理是什么?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

HBV本身对肝脏无明显损伤,主要通过人体的免疫应答造成肝细胞损伤,HBV感染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一系列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如果机体免疫反应正常,可以清除感染的病毒而痊愈;免疫反应不足以清除病毒,病毒可持续存在,成为慢性乙肝。

避免乙肝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注射乙肝疫苗,与乙肝患者接触应注意避免皮肤、粘膜的破损。

特别提醒:补牙、修面、修脚、医疗器械如针具、口腔器材、内镜等消毒不彻底,也可能引起乙肝的传播。

新生儿免疫是我国乙肝预防的重点在中国,乙肝病毒感染绝大多数始于幼龄期,特别是母婴传播。

婴幼儿因缺乏自我保护、皮肤娇嫩易破更容易感染乙肝,同时因免疫功能不完善,更容易转为慢性。

据统计,幼龄感染者中90%发展为慢性,而成人感染者中仅5--10%转为慢性,所以抓好新生儿免疫是目前解决乙肝的根本办法。

乙肝肝炎的饮食 1、提供适当的热量2、足量的蛋白质供给可以维持氮平衡,改善肝脏功能,有利于肝细胞损伤的修复与再生。

3、供给适量的碳水化物:碳水化物应提供总热量的50-70%,适量的碳水化合物不仅能保证慢性肝炎病人总热量的供给,而且能减少身体组织蛋白质的分解、促进肝脏对氨基酸的利用、增加肝糖原储备、增强肝细胞的解毒能力。

解析乙肝

解析乙肝

第一章:解析乙肝第二章:乙肝症状分析第三章:知道症状,为什么还不能根治乙肝1、乙肝久治不愈的原因2、治疗方法解析第四章:乙肝为什么要及早发现、科学治疗第五章:发问:到底有没有一种可以:高效、安全、科学治愈乙肝的权威疗法1、对症下药,找到不知根源2、国药突破、最新疗法3、到底新在哪里?致病机理又是什么?4、权威何在?望:解析乙肝: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

完整的乙肝病毒成颗粒状,直径为42纳米,小到高倍光学显微镜都看不到,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其颗粒由坚硬的外壳和核心两部分组成。

普通药物无法穿透乙肝病毒的蛋白质外壳,所以难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病毒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是指引起人类急、慢性肝炎的DNA病毒,也称丹氏颗粒,简称HBV。

发病机理分析:乙肝病毒在肝内繁殖复制,但是对肝细胞无明显的直接损伤作用,这一点在HBV甲亢携带者中的得到病例和动物实验证实。

有关慢性乙肝发病机制尚未清楚,但是已认识到与机体对HBV免疫应答异常有关,HBV持续感染所形成的慢性化主要是病毒诱导机体对其感染形成的一种持续免疫耐受状态,特别是与细胞毒性T细胞低反应状态有关。

传播途径分析:1.母婴垂直传播:垂直传播是中国肝炎蔓延和高发的主要原因。

也有少数为父婴传播者。

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产道感染或宫内感染。

2.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被污染的血制品如白蛋白、血小板或血液输给受血者,多数会发生输血后肝炎,另外血液透析、肾透析时也会感染。

3.医源性传播:被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刀、牙钻、内窥镜、腹腔镜等)均可传播。

4.家庭内密切接触:主要指性接触、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如同用一个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可通过破损粘膜进入密切接触者的体内,有受感染的可能。

乙肝症状:急性乙型肝炎:可表现为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

HBV 2

HBV 2
出现hbcag膜表达的可能有两种机制:一是前c区变异或高尔基体蛋白酶功能障碍,前c/c蛋白上的分泌片段不能正常断裂,不能产生游离部分重新构型成为hbeag分泌至胞外,前c/c蛋白就成为膜抗原而出现在感染细胞表面上,同时 hbeag从血清中消失,感染细胞因此受到免疫系统的溶细胞攻击出现肝组织的损害[7~10]。二是hbcag的变异使其获得了跨膜段,hbcag蛋白上有两段疏水性较强的片段,54~73和102~120片段,很容易通过简单的变异而获得跨膜特性而使hbcag蛋白成为膜抗原。hbv慢性感染者肝细胞受染面积是广泛的,但细胞内的病毒状态是相对独立的,因此因变异出现hbcag膜表达的细胞可以是个别散在的或大面积的,也可以是短期的或持续的,临床上也因而有不同程度肝组织损害的表现与分型。凡是能抑制hbcag合成和膜表达的药物、或能封闭和抑制免疫攻击hbcag的药物,都应该能减轻肝细胞的损害。
因hbv慢性感染者对hbsag抗原耐受,因此带有hbsag膜表达的肝细胞不会受到免疫攻击,因此hbv慢性感染者临床上不表现肝组织的损害和肝生化功能异常,仅为hbv携带者。但大部分慢性hbv 感染者对hbcag一般都有很强的免疫应答,循环中高水平的抗-hbc对感染的肝细胞形成强大的免疫压力, hbcag是hbv的核蛋白,存在感染细胞的胞浆中,有部分在细胞核内[5],因其不是膜蛋白,不会在肝细胞膜上表达,hbcag在hbv病毒颗粒的内层 [6],因此也不能成为病毒颗粒被清除的靶抗原。但感染肝细胞一旦出现hbcag的膜表达就可引起免疫系统的攻击而损害,因此慢性感染者免疫病理发生的靶抗原是hbcag。肝组织损害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取决于出现hbcag膜表达的细胞的数量和时间,大范围的感染细胞表达膜hbcag可导致大面积的肝细胞坏死引起重症爆发性肝炎,小范围的抗原表达引起轻微的免疫病理损害,以致不表现出临床症状或临床生化检测的异常,但漫长的轻微的病程以及肝组织连续性损害最终还是可以导致肝组织大面积的病理改变发展成肝硬化,因此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直接与hbcag的膜表达有关。

专家详解:乙肝病毒是如何入侵人体的?

专家详解:乙肝病毒是如何入侵人体的?

专家详解:乙肝病毒是如何入侵人体的?*导读:近10年的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实,我国9300万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主要(95%以上)是在其婴幼儿时期被乙肝病毒感染的。

乙肝病毒入侵婴幼儿身体后,人体与乙肝病毒就开始了一场持久战。

这场战争要历经下面5个并非是必然连续的时期。

……每年3月~5月和8月~10月都是肝病高发季节,尤其是慢性乙肝在这段时间最为敏感。

近日,在浙江省中医院肝病专家叶卫江副院长的门诊室里,最近来问诊的乙肝患者逐渐多了起来,很多患者对乙肝并不是很清楚,为了让更多患者及家属了解乙肝疾病,做好预防治疗,记者采访浙江省中医院肝病专家叶卫江副院长,为网友梳理乙肝病毒的整个发病原理过程。

叶卫江副院长提到,近10年的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实,我国9300万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主要(95%以上)是在其婴幼儿时期被乙肝病毒感染的。

乙肝病毒入侵婴幼儿身体后,人体与乙肝病毒就开始了一场持久战。

这场战争要历经下面5个并非是必然连续的时期,时间长达几十年,甚至伴随终身。

*入侵乙肝病毒很容易入侵5岁以前的婴幼儿此为和平时期5岁以前的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没有发育成熟,当乙肝病毒入侵时,身体的防御系统不能识别这个外来的侵略者。

于是,乙肝病毒就轻而易举地进入肝脏安家落户,在肝内大肆繁殖后代,并可以通过血液、体液排出体外,传染他人。

这时,抽血查乙肝三系结果为“大三阳”,HBV-DNA数量很高。

尽管如此,肝脏本身却并没有受到病毒的破坏,故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正常,感染者也没有任何症状。

这种人体与乙肝病毒和平共处的状态,医学上称之为免疫耐受,医生给患者下的诊断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如果和平时期能够持续终身,那也就没有问题了。

可惜,这种和平状态是暂时的,通常持续到成年后,和平状态就会被打破,战争随时爆发。

*发现 16-40周岁,人体肝脏内的乙肝病毒并发动战争去消灭敌人此为早期战争时期16~40周岁是人体最强壮的时期。

在这个年龄段的某一天,人体会突然发现自己的肝脏内竟然隐藏着乙肝病毒!于是,开始发动战争去消灭敌人。

壮医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因病机及治则的认识

壮医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因病机及治则的认识

壮医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因病机及治则的认识1. 引言1.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严重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也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通过血液传播,感染人体后可引起肝脏的炎症和损伤。

长期患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会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严重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会导致患者出现乏力、腹胀、黄疸等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容易引起肝脏的疤痕化和功能减退,严重者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来挽救生命。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还会增加患者患肝癌的风险,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影响。

正确对待和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至关重要。

壮医深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严重性,致力于研究和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在壮医的指导下,患者可以更好地管理疾病,减轻症状,延缓病情发展,提升生活质量。

对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严重性,壮医始终保持警惕和关注,为患者的健康护航。

1.2 壮医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重视壮医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医学代表之一,在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壮医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壮医重视疾病的整体观念。

壮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脏腑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治疗乙型肝炎时,壮医不仅仅注重治疗肝脏的病变,更注重调整整个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从根本上提高机体抵抗病毒的能力。

壮医注重病因与病机的分析。

壮医认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生与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而且既有外感因素,也有内在因素。

壮医在治疗乙型肝炎时会综合考虑病人的体质、饮食习惯、生活作息等因素,找到病因所在,从根源上消除病机。

壮医强调个体化治疗。

每个人的体质、病情都有所不同,因此壮医在治疗乙型肝炎时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调理,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疗效。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1、牛津传染学1970年Done发现完整的病毒颗粒(42nm),最小的HBV病毒,3200个核苷酸,环。

4个重复的阅读框架(ORF):前c/c、多聚酶、包膜、x基因。

肝DNA病毒属。

与嗜肝DNA病毒相识的病毒:土拨鼠、地松鼠、北京鸭病毒。

基因结构:前S1、前S2、S序列膜蛋白(HBsAg),226个氨基酸亚病毒颗粒(22nm)血清中HBeAg阳性提示乙肝病毒复制(不是病毒复制必须)核衣壳蛋白(HBcAg),138个氨基酸HBV多聚酶蛋白有3个功能区:终端蛋白区、反转录酶区、RNA降解酶区。

HBV基因型有7中A、B、C、D、E、F、G。

病毒复制:核衣壳进入肝细胞核内,开放的环状HBV DNA在细胞内酶的作用下经修补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以cccDNA为模板合成前基因组信使RNA。

前基因组RNA、核心蛋白、多聚酶蛋白。

宿主免疫反应与发病机制:HBV不直接引起肝细胞损伤。

感染的结果主要由病毒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所决定。

有效的免疫反应可以控制HBV DNA的表达,不引起肝脏损伤。

病毒特异性反应低是HBV感染的主要原因。

HBV慢性感染的发展史:免疫耐受:HBV病毒高水平复制,血清HBeAg和HBV NDA阳性,肝脏炎症程度低。

肝脏炎症活动和血清转氨酶升高。

2、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损伤机制:HBV在肝细胞内复制并不引起干细胞的损伤;HBv诱导的细胞免疫反应是导致肝细胞损伤的决定因素,也是病毒被清除的主要途径。

CD8T细胞 MHC-1非致细胞病变性、细胞因子介导的抑制病毒复制而使HBV受感染细胞恢复正常能力。

穿孔素 Fas配体和IFN-α NK细胞 ADCC作用在慢性持续性HBV感染者中,HBV特异性免疫反应太弱,不足以清除所有受感染的肝细胞中的病毒,但足以持续破坏受感染肝细胞,并引起肝脏炎症反应。

CTL在清除HBV中其重要作用,但是这些病毒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同时介导组织损伤。

中西医对慢性乙型肝炎致病机理的不同认识

中西医对慢性乙型肝炎致病机理的不同认识

中圈分类号 : 7 9 16 1 I 5 .2 .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0 9— 26 20 ) 1 0 7— 2 10 5 7 (0 6 0 —0 1 0 动物 , 人体感染后侵入肝脏 , 造成发 病 , 或 或使机 体处 于病 毒携带状态 J 。李涤尘 认 为 , B H V可归 属 为 “ 毒 ” 疫 范 畴。疫 毒又有戾气 、 疫疠 、 毒气等之 称 , 系指 具有 较强 传染 性, 故肝胆病 中的传 染性 肝炎就 可视 为疫 毒 为病. 疫毒 ” “ 虽是 乙肝的致病 因素 , 而毒邪是否能致病 , 然 在一定程度上 取决 于人体 “ 正气 ” 的强 弱 。虽 然邪气 的 盛衰 在发 病 中也 是重要 因素 , 就一般情 况而 言 , 但 人体感 染病毒是否发病与 病后转归 , 取决 于人体 “ 关键 正气 ” 的强 弱 。正 如吴又 可所 说“ 本气 充满 , 邪不易入 , 本气 适逢 亏欠 , 吸之 间, 呼 外邪 因 而乘之 ” 。同时他又指 出, 发病后 证候 变化 之所 以不同 , 也 与体质禀赋等内因有 关。 “ 因其 气血 虚 实之 不 同 , 腑 察 脏 赋之各异 , 更兼 感重感 轻 之别 , 凡 元气 胜病 为 易治 , 胜 “ 病 元气为难治 。20 ” 0 1年中 国中医 药学会 内科 肝 胆病 专业 委 员会己 建议 把病毒 性 肝炎 的 中 医病名 定 为 “ 瘟 ” 肝 肝 。“ 疽” 病名 出 自《 今图书集成全 录》 古 。 对于乙肝病机的认识 , 良材 认为 乙肝 的病 机 可用 邹 “ 湿热瘀毒 ” 四字概括 。其 中尤 以湿邪更 属重要 : 夏德馨 认为 由于 隋怀不舒 、 不节 、 饮食 复受 外邪入 侵 , 乃致脾 失健 运, 肝失疏泄 。湿郁化热 , 蕴结 肝胆 , 汁外 溢 , 胆 肌肤 发黄 , 甚则湿热化 火 , 陷营 入血 , 见 高热 、 躁 、 妄 、 遂 烦 谵 昏迷 、 抽 搐、 衄血 、 血等 ; 鹤 和 认 为肝 逆脾 遏 , 机 不宣 为 主 便 林 气 要病机。叶小汉 认为慢性 活动性 乙肝 属本虚 标实 证 , 本 虚为脾虚 , 标实为肝胆脾 胃湿热 。由于 久病 人络 , 反复发 作 多有气滞血瘀 。这与现代 医学研究证 明的 乙肝是 由乙肝病 毒入侵后 , 引起淋 巴细胞 的免疫 杀伤作 用 而损伤肝 细胞有 相通之处。总之 , 乙肝是 以湿热 、 、 、 毒 虚 瘀为主 , 正虚邪实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肝病毒对人体损伤机理乙肝的发病机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迄今尚未完全阐明。

近年来,随着乙肝的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以及免疫学理论和实国内外学者对乙肝的免疫发病原理进行了大量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乙肝病人肝脏受损,并不是HBV在肝细胞内繁殖的直体的免疫反应,如T淋巴细胞对肝细胞膜上HBcAg的免疫应答,抗肝细胞膜特异性脂蛋白(抗LSP)介导的抗体依赖细胞的反应,才是引起肝细胞损伤的重要原因。

人体感染HBV后,可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并激发自身免疫反应及免疫调节功能紊乱。

机体的这些免疫反应对决表现及转归有重要意义。

如急性乙肝,随着病毒被清除,上述免疫反应呈一过性;慢性乙肝引起肝细胞损伤的免疫反应和H 重症乙肝患者肝细胞大量坏死,肝功能严重受损害。

然而引起肝细胞大量坏死的原因更为复杂,除较强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外性因素如内毒素血症等,也能引起肝细胞损伤。

HBsAg携带者,常为免疫应答低下。

为了进一步阐明乙肝的发病机理,学者们对乙肝的细胞免疫、自身免疫、遗传免疫、免疫调节和免疫病理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加深了对乙肝免疫发病原理的认识。

乙肝的免疫损伤机理HBV感染肝细胞后,HBV的各种形态和成分分布在肝细胞的各种成分上,并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

目前认为至少有原抗体系统参与。

感染后出现的临床和免疫学后果,反映了宿主、病毒及特异性病毒抗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据统计,大染HBV急性发病后可以完全康复并在体内清除HBV,但约有10%~15%可发展为HBsAg携带者或慢性迁延性肝炎,1%性活动性肝炎,1%发展为急性或亚急性重症肝炎。

婴幼儿期感染HBV后,由于免疫耐受,60%~90%将发展为慢性无症者(小部分患儿成年后可急性发作或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

乙肝的发病和免疫机理相当复杂,涉及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自身免疫反应。

组织损伤主要是由机体的免疫反应所引起,在抗一HBs存在时而造成肝细胞损伤。

肝内病变是以T细胞浸润攻击为主。

Dudley认为,T细胞免疫功能的强弱与临床病情关系,如T细胞功能正常,则可作用于受病毒感染的肝细胞,破坏它,释放其中病毒。

在抗一HBs配合下杀灭病毒而自然细胞功能低下,不足以破坏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则病毒持续存在,形成慢性感染;当T细胞处于免疫耐受无反应状态,则机症状而表现为“健康”携带者;如T细胞反应过强,受病毒感染的肝细胞较多时,大量肝细胞被破坏易发生重症肝炎。

肝外器病原理以抗原抗体复合物较为重要。

其一方面通过补体介导,吸引有Fc受体的细胞而引起病理变化,另一方面补体还可吸致其中溶酶体释放多种酶而造成组织损伤。

这种对组织的综合性损伤作用构成临床的各种表现。

近年来由于对T辅助细胞(胞(Ts)以及T和B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了解,认为对受病毒感染肝细胞的杀伤作用,可因辅助性T细胞的作用而加强,也可胞功能低下而加强。

当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时,肝炎病毒侵入靶细胞出现的暂时的对肝细胞膜的自身免疫反应可以持续,而出疾病。

机体抗病毒的机理包括特异性免疫反应。

特异性免疫系指细胞和体液免疫两方面。

特异性抗体的主要作用是中和循环内的病感染宿主细胞。

但是抗体不能消除已经存在的感染。

一旦细胞已被病毒感染,抗体则不能杀死细胞内的病毒。

相反,细胞免防止感染,却能排除已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使感染痊愈。

现将细胞、体液和自身免疫简介如下:一、细胞免疫1.各类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急性期和恢复期乙肝病人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总数虽未减少,但形成E一花环的T细胞数却有等认为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的分布并不能正确反映病损部位的细胞反应。

有人报道,自肝穿刺组织中分离出来的淋巴细胞,通细胞计数,结果发现无论HBsAg阳性或阴性组的病人,肝脏浸润的细胞均以T细胞占多数。

因此外周血中T细胞数的减少细胞浸润肝脏所致。

而大量T细胞浸润肝脏可导致肝组织的损伤。

病人外周血中B细胞百分比无变化,但自肝穿刺组织获得材料中发现,HBsAg阴性组的B细胞平均数显著多于HBsAg阳阴性的慢性活动性肝炎(CAH)病人的肝内B细胞增多尤为显著。

B细胞数增多则反映体液免疫介导的反应亢进。

因此,HBs 病人,肝脏病变的机理可能与HBsAg阳性者有所不同。

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的肝穿刺组织中B细胞数增多。

2.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的变化肝炎病人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对植物凝集素(PHA)的非特异性刺激反应低下,表现为淋巴细当病情好转时,淋巴细胞转换率恢复正常。

这种变化主要与淋巴细胞胸腺嘧啶的合成和DNA酶活性的降低有关。

有人曾测定持续阳性慢性肝炎病人的淋巴细胞转换率,发现平均值低于正常健康人。

正常人淋巴细胞转换率为75.2%±2.3%,慢性慢性迁延性肝炎病人分别为50.6%±5.6%及49.5%±10%。

3.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细胞免疫抗病毒感染主要依靠MHC(组织相溶性复合体)的制约性。

被病毒致敏过的细胞毒性T细胞死MHC相同的被病毒感染的细胞(靶细胞),不能杀死不同MHC的靶细胞。

经小鼠实验性病毒感染证明,Tc只能杀死既有时MHC也相同的靶细胞;但不能杀死虽有病毒抗原,但MHC不相同的靶细胞。

所以,Tc要同时识别病毒和MHC两者,制。

细胞毒性T细胞(Tc)在清除肝细胞内的HBV起主要作用。

Tc能认别表面有病毒抗原的肝细胞,在巨噬细胞的协同作用下,其破坏,同时也杀灭细胞内的HBV。

乙肝慢性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HBV特异的Tc功能低下或欠缺,以致不能消灭和清HBV。

另一方面,由于HBV感染引起的免疫调节失常而使Ts(抑制性T细胞)抑制Tc作用,封闭性抗体阻断Tc对靶细胞的以及Tc本身的功能缺陷,都是导致感染慢性化的有关原因。

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是机体有清除HBV能力的一种标志,可通过以HBsAg为抗原的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和以HBsAg为抗转化试验来测定。

在慢性肝炎中,阳性率较低,而在迁延性HBsAg携带者中则始终为阴性(正常)。

一般认为,有特异性细恢复较快。

4.花环形成抑制因子(RIF)乙肝病人,可有两种不同类型的T细胞功能低下。

①内源性者是指T细胞功能确实低下,E 降低;②外源性者是指病人血清中有一种抑制因子(RIF),而使E一花环形成率降低。

现已了解RIF与过去发现的淋巴细胞淋巴毒因子不同,是一种作用强而复杂的免疫调节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耐冻融,不被透析,50℃45分钟不失去活性。

对时发现,病人外源性T细胞功能低下者,恢复较慢;凡病后3个月仍不恢复者,均有外源性T细胞功能低下;而及时恢复源性T细胞功能低下。

5.自然杀伤细胞(NK) NK 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和有病毒感染细胞的作用,它在抗病毒机制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急性乙的NK活力高于正常对照组。

其他学者用K563细胞株为靶细胞也已证明,在急性乙肝时NK活力增高,在乙型慢性活动性延性肝炎时NK活力低于正常。

这表明NK在清除病毒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但亦有报告在慢性乙肝时,NK活力增高,可对慢性病毒感染的效应。

6.干扰素干扰素是细胞感染病毒后诱导产生的一种特殊的低分子糖蛋白,对阻止病毒复制增殖具有一定的作用。

大量的研素可作为一种细胞免疫调节剂,不仅在非特异性免疫中起作用,还可作为一种淋巴因子,在特异性免疫中亦起较大作用。

干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建立抗病毒状态,可以抑制感染细胞内的病毒复制,亦可防止病毒侵入邻近未感染的肝细胞。

有人对肝病人的淋巴细胞诱生干扰素的测定,结果发现所产生的干扰素量显著减少。

干扰素低下的原因可能是病毒增殖的直接或间能是慢性病毒感染,白细胞已经在体内经过反复诱导而使淋巴细胞处于无反应或低反应状态,故在体外诱生干扰素量显著减诱导干扰素的能力虽较低,但是否完全不能诱生干扰素,尚难以定论。

有人认为肝炎患者的白细胞体外诱生干扰素能力较低有关,可能是继发于肝损害的后果,为可逆性的。

干扰素对病毒整合基因的效果较差,有人推测干扰素对正在复制完整病毒而对病毒基因与细胞基因处于整合状态的细胞无作用。

最近有人报告,HBV可存在于骨髓细胞内或在其中增殖,从而影响细胞免疫在乙肝发病机理中占有主导发位,一般认为当肝组织有HBV存在时,淋巴细胞(主要是T细胞)大量浸润肝组织,同Dane颗粒也从肝细胞释出进入血循环,两者均使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使致敏T细胞释放大量的多种淋巴因子和细胞,作用于HBV或HBV抗原存在或附着的靶组织、细胞上,在清除抗原的同时也损伤肝细胞。

有人认为其主要作用是:的细胞膜通透性,使Na+、H2O进入细胞内,K+逸出细胞外,靶细胞肿胀破裂;②激活靶细胞的溶酶体、酶的活性,导致⑧特异性地杀伤靶细胞。

二、体液免疫和自身免疫1.特异性抗体现已明确的特异性抗体有抗一HBs、抗一Dane抗体、抗一HBc、抗一HBe等,其在清除抗原的同时对肝目前研究较深入的是抗一HBs。

抗一HBs能反映机体对HBV的保护免疫力,除能清除游离病毒和可能对部分有整合基因的细胞有效外,还可构成免疫复合后,大量的抗一HBs充斥于门静脉血中,当肝细胞释放HBsAg时,在肝窦内可形成大量的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而引起血小板聚集,造成以水肿、出血、坏死为特征的过敏性炎症反应,这种肝细胞坏死非常广泛、程度严重,以致HBV的复制消失,HBsAg的测定也可能为阴性。

因此,有人认为若在重症肝炎中出现HBsAg和抗一HBs双阴性者,病死率往往最高2.免疫球蛋白乙肝病人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并不非常显著。

一般认为急性期或慢性肝炎活动期,可出现IgM上升,慢性肝炎携带者可出现IgG的上升。

其他的免疫球蛋白变化不大。

3.针对肝细胞膜的自身抗体(LSP)这种抗体是由人肝细胞膜上的一种器官特异性脂蛋白抗原刺激机体而产生的肝特异性自能由脾脏及淋巴组织产生,通过门静脉及肝动脉输入肝脏,并包附在门静脉周围的肝细胞表面,在补体和K细胞的作用下胞破坏。

有人认为这种LSP是由于HBV改变肝细胞膜的抗原性而诱发产生肝特异性自身抗体的。

有人认为一些急性肝炎病人已消失,但仍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LSP的存在是重要原因。

另一种抗肝抗体是由肝细胞微粒蛋白产生,作用类似LSP4.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在急慢性肝炎病人的血清中可测出多种自身抗体,例如抗平滑肌抗体、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等,这些自身抗体在乙肝发病机理中起何作用尚不清楚。

一般认为与HBsAg阳性性肝炎及肝外多器官损害有一定的关系。

5.免疫复合物感染HBV时体内存在多种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出现在血循环中则称为循环免疫其抗原可以是HBV的各种成分,包括HBsAg与抗一HBs、HBcAg与抗一HBc、HBeAg与抗HBe、Dane颗粒与抗一Dan 感染后激发的自身抗原,包括肝细胞膜抗原和非器官特异性抗原。

当机体免疫反应存在某些缺陷,免疫复合物不能迅速清除存在(如慢性肝炎患者),并沉积于肝内外各脏器中,如肾小球血管壁、关节腔滑膜等处,产生病理变化,导致免疫复合物病性肝炎、肾小球肾炎、关节炎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