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抗震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 本次修订增加了楼梯间的抗震设计要求。对于框架结构, 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梯板起到斜支撑的作用,对结 构的刚度、承载力、规则性的影响比较大,应参与抗震计算; 当采取措施,如梯板滑动支承于平台板,楼梯构件对结构刚 度等的影响比较小,是否参与整体计算差别不大。对于楼梯 间设置刚度足够大的抗震墙的结构,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等 的影响较小,也可不参与整体抗震计算。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第 3 部分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
含框架结构和其他结构中的框架 不含异型柱框架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框架结构] 设计要求提高的汇总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序 号
项目
1
高度(m)
2
跨数
2001规范 60, 55, 45, 25
无规定
3 尺寸边长(直径)
≥300mm(350)
无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力设计值;对6度区,Ⅳ类场地上的高层建筑,
需采用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向力设计值。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5. 柱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 6.3.7
❖ 本次修订,提高了框架结构的中柱和边柱纵向钢筋 的最小总配筋率的要求,随着高强钢筋和高强混凝土 的应用,最小纵向钢筋的配筋率的要求,将随着混凝 土强度和钢筋强度而有所变化,但表中的数据是最低 要求,必须满足。
框架 结构
框架抗震墙结
构
抗震墙 结构
框支抗震 墙结构
筒体 结构
板柱-抗震 墙结构
高度
框架(跨度≥18m)
高度 框架 抗震墙
高度 抗震墙
加强(一般)部位 框支层框架
框架(外筒) 核心筒(内筒)
高度 框架、板柱的柱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稿 (2016)
修订说明本次局部修订系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4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169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单位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进行局部修订而成。
此次局部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1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15》以及民政部发布2015年行政区划变更公报,修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2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实施以来各方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对部分条款进行文字性调整。
修订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对具体修订内容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修改,与相关标准进行协调,最后经审查定稿。
此次局部修订,共涉及一个附录和10条条文的修改,分别为附录A和第3.4.3条、第3.4.4条、第4.4.1条、第6.4.5条、第7.1.7条、第8.2.7条、第8.2.8条、第9.2.16条、第14.3.1条、第14.3.2条。
本规范条文下划线部分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本次局部修订的参编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主要起草人员:黄世敏王亚勇戴国莹符圣聪罗开海李小军柯长华郁银泉娄宇薛慧立主要审查人员:徐培福齐五辉范重吴健郭明田吴汉福马东辉宋波潘鹏3.4.3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平面、竖向不规则性,应按下列要求划分:1 混凝土房屋、钢结构房屋和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存在表3.4.3-1所列举的某项平面不规则类型或表3.4.3-2所列举的某项竖向不规则类型以及类似的不规则类型,应属于不规则的建筑:表3.4.3-1 平面不规则的主要类型表3.4.3-2 竖向不规则的主要类型2 砌体房屋、单层工业厂房、单层空旷房屋、大跨屋盖建筑和地下建筑的平面和竖向不规则性的划分,应符合本规范有关章节的规定。
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抗震设计6.1 震害现象及分析钢筋混凝土房屋的震害情况十分复杂,但从总体上可分为结构破坏和构件破坏两个层次:结构层次破坏指震害现象中明显表现为有规律的结构整体或特定局部的破坏情况,而构件层次破坏是指构件特定部位出现的震害现象。
▶6.1.1 结构层次破坏(1)平面不规则导致的震害结构平面不规则导致的震害通常发生在平面布置不对称,刚度分布不均匀,结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存在较大偏差的情况。
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惯性力作用于其质量中心,而抗力以结构刚度中心为作用点,当两者间距离较大时,结构整体扭转效应明显,容易产生扭转破坏(图6.1)。
图6.1 扭转破坏当结构平面布置存在较大的凸出、凹进,或平面布置不合理可能导致强烈的局部振动时,在平面上的薄弱部位存在局部应力集中的现象,相应部位的结构震害严重(图6.2)。
图6.2 结构凸出部位破坏严重(2)竖向不规则导致的震害结构沿竖向刚度存在突然变化时,可能在刚度较小的楼层产生过大的侧向变形,甚至整层垮塌的现象。
2008 年汶川地震中,某框架结构底层无填充墙,二层以上为住宅,布置有较多填充墙,震后测量显示,底层层间位移达30 mm(图6.3)。
框架填充墙的刚度贡献应在结构分析中予以足够重视,以免造成严重破坏。
图6.3 刚度突变导致的震害▶6.1.2 构件层次破坏(1)梁端破坏梁端受弯矩、剪力的影响,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可能形成梁端弯曲破坏和剪切破坏。
在实际震害现象中,因现浇楼板参与梁端工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规范期望引导实现的梁铰机制在汶川地震震害中却很少见到,该现象已引起众多学者关注。
图6.4 给出汶川地震中某无现浇板相连的框架梁损伤照片,梁端弯曲破坏特征突出,但破坏程度并不严重,震害统计结果表明,梁端出现充分塑性铰的情况并不多见。
与之对比,图6.5为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梁端破坏的试验照片。
对比可见,实际震害中梁端破坏较试验破坏现象明显轻微,在结构的抗震设计及抗震性能分析中应关注这一现象。
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
6.5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
6.5.1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厚度和边框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抗震墙的厚度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墙厚度不应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
2 有端柱时,墙体在楼盖处宜设置暗梁,暗梁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墙厚和400mm的较大值;端柱截面宜与同层框架柱相同,并应满足本规范第6.3节对框架柱的要求;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端柱和紧靠抗震墙洞口的端柱宜按柱箍筋加密区的要求沿全高加密箍筋。
6.5.2 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钢筋直径不宜小于lOmm,间距不宜大于300mm,并应双排布置,双排分布钢筋间应设置拉筋。
6.5.3 楼面梁与抗震墙平面外连接时,不宜支承在洞口连梁上;沿梁轴线方向宜设置与梁连接的抗震墙,梁的纵筋应锚固在墙内;也可在支承梁的位置设置扶壁柱或暗柱,并应按计算确定其截面尺寸和配筋。
6.5.4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其他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本规范第6.3节、6.4节的有关要求。
注: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其抗震墙的抗震构造措施,可仍按本规范第6.4节对抗震墙的规定执行。
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强制性条文
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强制性条文前言此次修订,共设强制性条文56条,即:1.0.2、1.0.4、3.1.1、3.3.1、3.3.2、3.4.1、3.5.2、3.7.1、3.7.4、3.9.1、3.9.2、3.9.4、3.9.6、4.1.6、4.1.8、4.1.9、4.2.2、4.3.2、4.4.5、5.1.1、5.1.3、5.1.4、5.1.6、5.2.5、5.4.1、5.4.2、5.4.3、6.1.2、6.3.3、6.3.7、6.4.3、7.1.2、7.1.5、7.1.8、7.2.4、7.2.6、7.3.1、7.3.3、7.3.5、7.3.6、7.3.8、7.4.1、7.4.4、7.5.7、7.5.8、8.1.3、8.3.1、8.3.6、8.4.1、8.5.1、10.1.3、10.1.12;10.1.15、12.1.5、12.2.1、12.2.9总则1.0.2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1.0.4 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基本规定3.1.1 抗震设防的所有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
注:本规范中,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分别为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适度设防类的简称。
3.3.1 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
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
3.3.2 建筑场地为Ⅰ类时,甲、乙类的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丙类的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关于底部加强构造1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7.1.9 抗震设计时,一般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两层二者的较大值,当剪力墙高度超过150m时,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10;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符合本规程第10.2.4条的规定。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1.10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二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其他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二层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
1.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墙肢截面的剪力设计值,一、二、三级抗震等级时应按下式调整,四级抗震等级及无地震作用组合时可不调整:V=ηvwVw9 度抗震设计时尚应符合V =1.1VwMwua/MwV——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墙墙肢底部加强部位截面的剪力设计值;Vw——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墙墙肢底部加强部位截面的剪力计算值;Mwua——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后的剪力墙墙肢正截面抗弯承载力,应按实际配筋面积、材料强度标准值和轴向力设计值确定,有翼墙时应考虑墙两侧各一倍翼墙厚度范围内的纵向钢筋;Mw——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墙墙肢截面的弯矩设计值;ηvw——剪力增大系数,一级为1.6,二级为1.4,三级为1.2。
2.底部加强部位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1.2%,一般部位不应小于1.0%,箍筋宜沿墙肢全高加密。
3.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应按墙底截面组合弯矩计算值采用;4.抗震设计时,一、二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其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不宜超过剪力墙轴压比限值一级(9度)0.4,一级(7、8度)0.5,二级0.6。
5.一、二级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墙肢端部应按高规第7.2.16条的要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6.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应按墙底截面组合弯矩计算值采用;7.在底部加强部位,约束边缘构件以外的拉接筋间距应适当加密。
二建考试必备-建筑结构与建筑设备(26)抗震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四)抗震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1 )抗震墙的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 1 / 20 ,三、四级不应小于140mm 且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 1 / 25;无端柱或翼墙时,一、二级不应小于层高或无肢长度的1 / 12,三、四级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 1 / 20 。
底部加强部位的墙厚,一、二级不宜小于200mm 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 / 16 ;三、四级不应小于160mm 且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 1 / 20 。
无端柱或翼墙时,一、二级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 / 12;三、四级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 1 / 12。
(2 )一、二、三级抗震墙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一级时,9度不宜大于0.4,7、8度不宜大于0.5;二、三级时不宜大于0.6。
(3 )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l )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箍率均不应小于0.25 % ;四级抗震墙不应小于0.20 %。
2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纵向及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3 %。
(4 )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300mm,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间距不一大于200mm;2 )抗震墙厚度大于140mm 时,其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应双排布置,双排分布钢筋间拉筋的间距不宜大于600mm ,直径不应小于6mm ;3 )抗震墙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直径,均不宜大于墙厚的1 / 10且不应小于8mm; 竖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
( 5 )抗震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边缘构件,边缘构件包括暗柱、端柱和翼墙,并应特合下列要求:1 )对于抗震墙结构,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不大于表8-17 规定的一、二、三级抗震墙及四级抗震墙,墙肢两端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构造边缘构件的范围按图8 一l 采用,韵造边缘构件的配筋除应满足受弯承载力要求外,并宜符合表8 一18 的要求。
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1、板柱-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本章第6.4节的有关规定,且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上一层应按本章第6.4.7条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其他部位应按规定设置构造边缘构件;柱(包括抗震墙端柱)的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规定对框架柱的有关规定。
2、房屋的周边和楼、电梯洞口周边应采用有梁框架。
3、8度时宜采用有托板或柱帽的板柱节点,托板或柱帽根部的厚度(包括板厚)不宜小于柱纵筋直径的16倍。
托板或柱帽的边长不宜小于4倍板厚及柱截面相应边长之和。
4、房屋的屋盖和地下一层顶板,宜采用梁板结构。
5、板柱-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应承担结构的全部地震作用,各层板柱部分应满足计算要求,并应能承担不少于各层全部地震作用的20%.
6、板柱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按等代平面框架分析时,其等代梁的宽度宜采用垂直于等代平面框架方向柱距的50%.
7、无柱帽平板宜在柱上板带中设构造暗梁,暗梁宽度可取柱宽及柱两侧各不大于1.5倍板厚。
暗梁支座上部钢筋面积应不小于柱上板带钢筋面积的50%,暗梁下部钢筋不宜少于上部钢筋的1/2.
8、无柱帽柱上板带的板底钢筋,宜在距柱面为2倍纵筋锚固长度以外搭接,钢筋端部宜有垂直于板面的弯钩。
9、沿两个主轴方向通过柱截面的板底连续钢筋的总截面面积,应符合下式要求:
`A_s`≥、`N_G`/`f_y`、(9)
式中`A_s`-板底连续钢筋总截面面积;
`N_G`-在该层楼板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柱轴压力设计值;
`f_y`-楼板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建筑抗震规范2010版强条汇总
3
1 总则…………………………………………1 2 术语和符号… …………………………………………“2 2.1 术语………………………………………………………2 2.2 主要符号………………………………………………3 3 基本规定…………………………………………………6 3.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6 3.2 地震影响…………………………………………6 3.3 场地和地基……………………………………………7 3.4 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规则性……………………………8 3.5 结构体系…………………………………………11 3.6 结构分析…………………………………………12 3.7 非结构构件………………………………………………13 3.8 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14 3.9 结构材料与施工…………………………………一……….14 3.10 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 ……………………………………15 3.11 建筑物地震反应观测系统…………………………………17 4 场地、地基和基础…………………………………………18 4.1 场地…………………………………………18 4.2 天然地基和基础…………………………………………21 4.3 液化土和软土地基…………………………………………23 4.4 桩基………………………………………28 5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31 5.1 一般规定…………………………………………31 5.2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35 5.3 竖向地震作用计算…………………………………………41 5.4 截面抗震验算……………………………………42 5.5 抗震变形验算……………………………………43 6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48 6.1 一般规定……………………………………48 6.2 计算要点……………………………………54 6.3 框架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60 6.4 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66 6.5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69 6.6 板柱-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要求……………………………70 6.7 简体结构抗震设计要求……………………………………7l 7 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砌体房屋…………………………74 7.1 一般规定……………………………………74 7.2 计算要点………………………………79 7.3 多层砖砌体房屋抗震构造措施……………………………84 7.4 多层砌块房屋抗震构造措施………………………………89 7.5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构造措施……………………91 8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 ……………………………………96 8.1 一般规定………………………………96 8.2 计算要点……………………………………98
轴压比
一、定义1、轴压比——指柱(墙)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墙)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值。
它反映了柱(墙)的受压情况。
英文名:Axial Compression Ratiou=N/(A*fc),u—轴压比,对非抗震地区,u=0.9N—轴力设计值A—截面面积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二、限制最大轴压比的作用1、《抗规》6.3框架的基本抗震措施6.3.6条文解释:限制框架柱的轴压比主要是为了保证柱的塑性变形能力和保证框架的抗倒塌能力。
抗震设计时,除了预计不可进入屈服的柱外,通常希望框架柱最终为大偏心受压(本质受拉)破坏。
因此控制柱子的最大轴压比是为了防止柱子小偏心受压(本质受压)而发生脆性破坏。
轴压比太大,结构延性差,容易发生脆性破坏,轴压比不满足的时候,要加大柱截面,或者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
轴压比本质上是混凝土受压强度发挥的程度。
2、利用箍筋对混凝土进行约束,可以提高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和混凝土的受压极限变形能力。
但在计算柱的轴压比时,仍取无箍筋约束的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不考虑箍筋约束对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的提高作用。
3、《抗规》6.4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6.4.5条条文解释:抗震墙的塑性变形能力,除了与纵向配筋等有关外,还与截面形状、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或轴压比、墙两端的约束范围、约束范围内配箍特征值有关。
当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或轴压比较小时,即使不设约束边缘构件,抗震墙也具有较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
当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或轴压比超过一定值时,就需设较大范围的约束边缘构件,配置较多的箍筋,即使如此,抗震墙不一定具有良好的延性,因此本次修订对设置有抗震墙的各类结构提出了一、二级抗震墙在重力荷载下的轴压比限值。
对于一般抗震墙结构、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等的开洞抗震墙,以及核心筒和内筒中开洞的抗震墙,地震作用下连梁首先屈服破坏,然后墙肢的底部钢筋屈服、混凝土压碎。
因此,规定了一、二级抗震墙的底部加强部位的轴压比超过一定值时,墙的两端及洞口两侧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使底部加强部位有良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考虑到底部加强部位以上相邻层的抗震墙,其轴压比可能仍较大,为此,将约束边缘构件向上延伸一层。
外墙抗震构造措施
外墙抗震构造措施一、墙体材料选择具有较好抗震性能的墙体材料是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基础。
常用的墙体材料包括混凝土、砖、砌块等,这些材料在抗震性能方面具有较好的表现。
在选择墙体材料时,应根据建筑物的高度、跨度、地质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二、墙体厚度墙体的厚度是影响其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
较厚的墙体能够提供更好的抗侧刚度,有利于减小地震作用下的墙体变形。
根据抗震设计规范,墙体的厚度应根据建筑物的高度、跨度等因素进行确定。
三、墙体连接墙体的连接是影响其抗震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墙体的连接应牢固、稳定,能够传递地震作用下的剪力和拉力。
在砌体结构中,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圈梁等构件进行连接;在混凝土结构中,应采用焊接、螺栓等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四、墙体加固对于抗震性能较差的墙体,需要进行加固处理。
常用的墙体加固方法包括增加构造柱、加大墙体厚度、采用高强度材料等。
在加固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墙体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五、窗口设计窗口是影响外墙抗震性能的关键部位之一。
窗口的设计应满足抗侧力的要求,采用合适的窗框材料和连接方式,保证窗框与墙体的可靠连接。
同时,应合理设置窗扇的位置和开启方式,以减小地震作用下的破坏。
六、防水处理外墙的防水处理也是影响其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外墙的防水层应采用耐久性好、粘结力强的防水材料,并合理设置排水系统,防止雨水渗入墙体内部。
在地震作用下,防水层可能会受到破坏,因此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七、防震缝设置根据抗震设计规范,建筑物应根据需要设置防震缝。
防震缝的设置应根据建筑物的体型、高度、跨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应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
防震缝的设置能够有效减小地震作用下的破坏。
八、墙体装饰墙体的装饰材料和施工方式也会影响其抗震性能。
在选择装饰材料时,应选择具有较好抗拉强度和剪切强度的材料,并合理设置连接点,以保持墙体的整体稳定性。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应采用可靠的固定方式和固定件,以保证墙体的安全性。
(完整版)结构计算中几个重要参数的合理选取
结构计算中几个重要参数的合理选取《抗震规范》第3.6.6.4条指出,所有的计算机计算结果,应经分析判断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设计。
通常情况下,计算机的计算结果主要是结构的自振周期、楼层地震剪力系数、楼层弹性层间位移(包括最大位移与平均位移比)和弹塑性变形验算时楼层的弹塑性层间位移、楼层的侧向刚度比、振型参与质量系数、墙和柱的轴压比及墙、柱、梁和板的配筋、底层墙和柱底部截面的内力设计值、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墙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与总地震倾覆力矩的比值、超筋超限信息等等。
为了分析判断计算机计算结果是否合理,结构设计计算时,除了有合理的结构方案、正确的结构计算简图外,正确填写抗震设防烈度和场地类别,合理选取电算程序总信息中的其他各项参数也是十分重要的。
1.结构的抗震等级《抗震规范》规定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
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5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
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局部修订稿 0722精编版
修订说明本次局部修订系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4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169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单位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进行局部修订而成。
此次局部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1)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15》以及民政部发布2015年行政区划变更公报,修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2)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实施以来各方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对部分条款进行文字性调整。
修订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对具体修订内容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修改,与相关标准进行协调,最后经审查定稿。
此次局部修订,共涉及一个附录和10条条文的修改,分别为附录A和第3.4.3条、第3.4.4条、第4.4.1条、第6.4.5条、第7.1.7条、第8.2.7条、第8.2.8条、第9.2.16条、第14.3.1条、第14.3.2条。
本规范条文下划线部分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本次局部修订的参编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主要起草人:黄世敏王亚勇戴国莹符圣聪罗开海李小军柯长华郁银泉娄宇薛慧立主要审查人:徐培福齐五辉范重吴健郭明田吴汉福马东辉宋波潘鹏3.4.3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平面、竖向不规则性,应按下列要求划分:1 混凝土房屋、钢结构房屋和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存在表3.4.3-1所列举的某项平面不规则类型或表3.4.3-2所列举的某项竖向不规则类型以及类似的不规则类型,应属于不规则的建筑:表3.4.3-1 平面不规则的主要类型表3.4.3-2 竖向不规则的主要类型2 砌体房屋、单层工业厂房、单层空旷房屋、大跨屋盖建筑和地下建筑的平面和竖向不规则性的划分,应符合本规范有关章节的规定。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
(3)竖、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0.30%,应双排布置;双排分布钢筋 间拉筋的间距≥600,直径≥6。
(4)边缘构件可按一般部位的规定设置。
(5)强度等级≥ C30。 P333-1
P332-四
约束砖砌体抗震墙——6度 (1)墙厚≥240,砂浆强度等级≥M10,应先砌墙后浇框架。 (2)沿框架柱每隔300mm配置2φ8水平钢筋和φ4分布短筋平面内点 焊组成的拉结网片,并沿砖墙水平通长设置;在墙体半高处尚应设 置与框架柱相连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3)墙长大于4m时和洞口两侧,应在墙内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6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
6.1 概述 6.2 震害及其分析 6.3 抗震设计一般规定 6.4 房屋抗震验算 6.5 抗震措施
6.1 概述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结构底层或底部两层采用钢 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砌体抗震墙结构, 以上部位采用多层砌体墙承重。
主要用于底层需要大空间,而上方各层允许布置较多纵、 横墙的房屋。
3. 抗震墙
P332-三
钢筋混凝土墙
(1)墙体周边设置梁(或暗梁)和边框柱(或框架柱)组成的边框; 边框梁的截面宽度不宜小于墙板厚度的1.5倍,截面高度不宜小于墙 板厚度的2.5倍;边框柱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墙板厚度的2倍。
(2)墙板厚度不宜小于160mm,且不应小于墙板净高1/20;墙体宜 开设洞口形成若干墙段,各墙段的高宽比不宜小于2。
5.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抗震墙应设置条形基础、筏形基础 等整体性好的基础。
控制上部与底部的侧向刚度比
γ=K2/K1
通过在底部纵、横向设置一定数 量的抗震墙; 侧向刚度比合理取值和控制范围:
【土木建筑】6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
对于预制板楼板、楼盖,由于整体性较差、板缝偏小混凝土 灌缝不够密实,地震时易于拉裂。9度以上地区,由于墙体开裂、 错位、倒塌引起楼板、楼盖掉落。预制板端部搁置长度过短或无 可靠的板与板及板与墙的拉接措施,也造成震害。
四、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多层砖房的震害
八
三、四 五
六、七
二、三 四
五、六
二 三、四
外墙四角, 错层部位横 墙与外纵墙 交接处较大 洞口两侧, 大房间内外
墙交接处
7、8度时,楼、电梯的四角,每隔15m 左右的横墙或单元横墙与外墙交接处
隔开间横墙(轴线)与外墙交接处,山墙与 内纵墙交接处,7-9度时,楼、电梯的四角
内墙(轴线)与外墙交接处,内墙的局部较 小墙垛处,7-9度时,楼、电梯的四角,9度 时,内纵墙与横墙(轴线)交接处
(2)外廊式和单面走廊式的多层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 按前表设置构造柱,且单面走廊两侧的纵墙均应按外墙处理。
(3)教学楼、医院等横墙较少的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 按上表设置构造柱;当教学楼、医院等横墙较少的房屋为外廊式或 单面走廊式时,应按前款要求设置构造柱,但6度不超过四层、7度 不超过三层和8度不超过二层时,应按增加二层后的层数考虑。
5.所有纵横墙交界处及横墙的中部,均应设置加强柱;该加强 柱在横墙内的柱距不宜大于层高,在纵墙内的柱距不宜大于4.2m, 最小截面尺寸不宜小于240mm×240mm,配筋宜符合下表的要求。
位置
角柱 边柱 中柱
最大配筋率 (%)
1.8 1.8 1.4
纵向钢筋 最小配筋率 (%)
0.8 0.8 0.4
六、结构体系要合理
1、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 同承重的结构体系;
结构抗震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结构抗震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第一章测试1.某建筑物,其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小震不坏”的设防目标是指下列哪一条?参考答案:当遭遇低于7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2.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是指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为()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
参考答案:10%3.根据其抗震重要性,某建筑为乙类建筑,设防烈度为7度,下列何项抗震设计标准正确?参考答案:按7度计算地震作用,抗震措施按8度要求采用4.建筑物分为甲、乙、丙、丁四个抗震设防类别,下列分类不正确的是参考答案: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破坏会造成社会重大影响和国民经济重大损失的建筑5.建筑根据其抗震重要性分为四类,当为乙类建筑Ⅱ类场地时,下列何种叙述是正确的?参考答案:可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计算地震作用,按提高1度采取抗震措施6.A、B两幢多层建筑,A为丙类建筑,位于6度抗震设防烈度区,场地为Ⅰ类;B为乙类建筑,位于7度抗震设防烈度地区,场地为Ⅲ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何项?参考答案:A幢建筑不必作抗震计算、按6度采取抗震措施;B幢建筑按7度计算、按8度采取抗震措施7.抗震设计时,不应采取下列何种方案?参考答案:严重不规则的建筑设计8.下列关于结构规则性的判断或计算模型的选择,其中何项不妥?参考答案:顶层及其他楼层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时,属于竖向不规则9.下面所列构件,除何项外均为非结构构件参考答案:砌体结构中的承重墙、构造柱10.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区的建筑物可按非抗震设防地区的建筑物计算和构造。
参考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参考答案:在抗震危险地段进行建筑时,设防级别应提高一级2.下列哪-一地段为抗震设计危险地段?参考答案:可能诱发边坡失稳的地段;可能发生地表塌陷的地段;可能产生地表裂缝的地段3.对等效剪切波速,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何项?参考答案:等效剪切波速计算深度为覆盖厚度与20m的较小值;等效传播时间为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实际传播时间4.下列何项建筑,可不实测剪切波速,根据岩土名称和性状及利用当地经验估计各土层的剪切波速?参考答案:层数不超过十层且高度不超过30m的丙类建筑;丁类建筑5.天然地基基础抗震验算竖向承载力时,()是正确的?参考答案:基础边缘最大压力不应大于调整后抗震承载力的1.2倍;基础底面零应力区面积不应大于15%;荷载值应取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值;基底平面平均压力不应大于调整后抗震承载力值6.建筑物高寬比()时,在地震作用下基础底面不宜出现拉应力?参考答案:47.下述对液化土的判别的表述中何项是正确的?参考答案:6度烈度区中的对液化敏感的乙类建筑可按7度的要求进行液化判别;液化判别的对象是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一般情况下6度烈度区可不进行液化判别8.进行土的液化判定时,下述说法正确的是何项?参考答案:地下水水位越高,液化可能性就越大;液化指数值越大,土层液化的程度越大;实测标准贯入锤击数越大,土的液化可能性就越小;当场地烈度不超过6度时,可不必进行液化性判别;砂土的液化性初判时,可不考虑粘粒含量百分率的影响9.进行液化指数计算时,下述说法正确的是何项?参考答案:0~5m范围内权函数为10;深度增加,权函数值相应减少10.下列关于地基液化指数的计算参数的说法何项是不正确的?参考答案:当判别深度为20m时,某土层中点深度为8m.则该土层单位土层厚度的层位影响权函数Wi值取10;某点代表的土层厚度di可采用与该标贯点相邻的上下标贯点深度的一半,而无需考虑其他因素第三章测试1.()时高层建筑需要计算竖向地震作用?参考答案:9度2.场地特征周期在计算8、9度罕遇地震时应()参考答案:增加0.05s3.地震影响系数与()无关?参考答案:结构自重4.在天津市建28m框架结构,场地为Ⅱ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特征周期为下()?参考答案:0.15g 0.35s5.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场地类别为Ⅰ类,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时,地震分组第二组。
新抗规问答-最全的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问答索引(一)规范管理、总则、术语和符号1.为什么新规范2002年1月1日起施行,而原《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以下简称89规范)2002年12月31日才废止?(2002.1) 2.新规范在过渡期中,一些其他的相关规范尚未公布,配套的计算软件还未升版,在实际使用时应如何操作?(2002.1)3.新规范中为何无烟囱、水塔等构筑物及钢筋混凝土异型柱结构的抗震设计内容?(2002.1)15.新规范在执行中,若发现某些条款与以前颁布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规定不一致时如何解决?(2002.1)18.新规范在执行中,若发现某些条款由于印刷错误需勘误或今后可能局部修订,这些信息将刊登在何处?(2002.2)28.已按89规范进行过设计,因种种原因目前未施工的工程,施工前是否应按新规范重新修改设计图纸后再施工?(2002.2)41.建设部主管部门对过渡期及之后的规范应用有何具体要求?(2002.4)42.随着经济建设工作的发展,一些项目属于抗震设防区内超限高层建筑工程,对于这些工程的上报和审查的主要规定有哪些?(2002.4)63.今年2月24日新疆伽师、巴楚两县发生6.8级地震,从这次地震的房屋震害情况看,对抗震设防及建筑抗震设计工作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2003.2)(二)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4.新规范中对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分类总原则是什么?为什么乙类建筑不是特别多?设置了抗震缝后可否根据各单元划分设防分类?目前许多大底盘高层建筑裙房为商店,上部为住宅楼,其抗震设防分类应注意哪些事项?(2002.1)5.对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突出屋面的结构进行抗震设计及验算时应注意哪些事项?(2002.1)22.新规范附录A中某地区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与89规范的抗震设防烈度所对应的加速度值相比有所变化,在规范过渡期中实际使用时应如何操作?(2002.2)23.新规范中第2.1.9条和第2.1.10条明确了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的概念,如何根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场地类别二者的不同,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下确定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建筑类别不同时,计算时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如何取值?(2002.2)26.在砖房总高度、总层数已达限值的情况下,若在其上再加一层轻钢结构房屋,此种结构形式应如何设计?(2002.2)38. 6度区的建筑是否都不需要进行地震作用计算?(2002.3)39.对于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及其以上的丙类建筑,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应如何确定?(2002.3)43.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BG50010—2002)表4.2.2-1中HPB235(Q235)钢筋的直径是8~20mm,抗震规范中许多箍筋的最小直径要求为6mm,在实际工作中应如何进行设计?(2002.4)89.基本烈度小于6度地区的建筑,若按照《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95中有关条文的要求应为乙级,那么该建筑需进行抗震设计吗?(2003.4)90.面积较大的商业建筑,按照《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95中有关规定属于乙类建筑,若设置抗震缝分成两个单元,每个单元按面积划,可属于丙类建筑,这样划分的设防分类是否可行,实际设计中应注意哪些问题?(2003.4)(三)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19.突出屋面的屋顶房间何时可按突出屋面的屋顶计算而不算做一层?(2002.2)21、抗震规范中对钢筋混凝土框架柱进行轴压比和结构层间位移控制,这二者之间有无关系?89规范在框架—抗震墙层间弹性位移角限制中专门对装修较高的公共建筑做了规定,为什么新规范却无此规定?(2002.2)53.如何验算建筑结构基础的抗震承载力?(2003.1)54.新规范第4.1.4条第4款“土层中的火山岩硬夹层,应视为刚体,其厚度应从覆盖层中扣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4 抗震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6.4.1抗震墙的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0,
三、四级不应小于14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5。
底部加强部位的墙厚,一、二级不宜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层高的1/16;无端柱或翼墙时不应小于层高的1/12。
6.4.2 抗震墙厚度大于140mm时,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应双排布置;双排分布钢筋间拉筋的间距不应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在底部加强部位,边缘构件以外的拉筋间距应适当加密。
6.4.3 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墙不应小于0.20%;钢筋最大间距不应大于300mm,最小直径不应小于
8mm。
2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纵向及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3%,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6.4.4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钢筋直径不宜大于墙厚的1/1。
0
6.4.5一级和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一级(9 度)时不宜超过0.4,一级(8度)时不宜超过0.5,二级不宜超过0.6。
6.4.6抗震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边缘构件,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抗震墙结构,一、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应按本章第6.4.7条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但墙肢底截面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压比小于表6.4.6的规定值时可按本章第6.4.8条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2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一、二级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的两端应设置符合约束边缘构件要求的翼墙或端柱,洞口两侧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不落地抗震墙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的墙肢两端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3 一、二级抗震墙的其他部位和三、四级抗震墙,均应按本章6.4.8条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6.4.7抗震墙的约束边缘构件包括暗柱、端柱和翼墙(图6.4.7)。
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和配箍特征值应符合表6.4.7的要求,一、二级抗震墙约束边缘构件在设置箍筋范围内(即图6.4.7中阴影部分)的纵向钢筋配筋率,分别不应小于1.2%和1.0%。
注:1 抗震墙的翼墙长度小于其3倍厚度或端柱截面边长小于2倍墙厚时,视为无翼墙、无端柱:
2 为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长度,不应小于表内数值、1.5bw和450mm 三者的最大值;有翼墙或端柱时尚不应小于翼墙厚度或端柱沿墙肢方向截面高度加300mm;
3 λv为约束边缘构件的配箍特征值,计算配箍率时,箍筋或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超过360N/,应按360N/计算;箍筋或拉筋沿竖向间距,一级不宜大于100mm,二级不宜大于150mm;
4 hw为抗震墙墙肢长度。
6.4.8抗震墙的构造边缘构件的范围,宜按图6.4.8采用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应满足受弯承载力要求,并宜符合表6.4.8的要求。
注:1Ac为计算边缘构件纵向构造钢筋的暗柱或端柱面积,即图6.4.8抗震墙截面的阴影部分;
2 对其他部位,拉筋的水平间距不应大于纵筋间距的2倍,转角处宜用箍筋;
3 当端柱承受集中荷载时,其纵向钢筋、箍筋直径和间距应满足柱的相应要求。
6.4.9抗震墙的墙肢长度不大于墙厚的3倍时,应按柱的要求进行设计,箍筋应沿全高加密。
6.4.10一、二级抗震墙跨高比不大于2且墙厚不小于200mm的连梁,除普通箍筋外宜另设斜向交叉构造钢筋。
6.4.11 顶层连梁的纵向钢筋锚固长度范围内,应设置箍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