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感性认知教学的合理支撑
北京版五年级全一册《支撑、悬垂摆动、支撑跳跃》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京版五年级全一册《支撑、悬垂摆动、支撑跳跃》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支撑、悬垂摆动、支撑跳跃的定义。
2.能够分别运用左支撑、右支撑、前支撑、后支撑、侧支撑等体位要求完成动作。
3.能够用正确的手法和姿势完成悬垂摆动和支撑跳跃。
技能目标1.能够在指导下安全完成支撑、悬垂摆动和支撑跳跃。
2.能够在指导下学会自我调整完成难度较大的动作。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心,让其敢于尝试、勇攀高峰。
2.在学习体操技巧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互相帮助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支撑、悬垂摆动、支撑跳跃。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分别运用左支撑、右支撑、前支撑、后支撑、侧支撑等体位要求完成动作。
2.用正确的手法和姿势完成悬垂摆动和支撑跳跃。
教学难点:1.学生在完成悬垂摆动和支撑跳跃时如何保持身体平衡。
2.学生在完成支撑跳跃时如何掌握正确的起跳姿势。
四、教学方法授课法、示范法、实践交流法。
五、教学过程1. 感性认识通过授课将支撑、悬垂摆动、支撑跳跃的定义、动作及要点传授给同学。
示范:“支撑”:面向前方,两手放在地面上,手背向前伸直,支持身体重量的同时将两腿向后分开,脚弓并拢,足尖点地,两腿呈“V”字形。
”“悬垂摆动”:两手悬挂于高低平行杠子上,躯干保持固定,两腿伸直向前摆荡。
“支撑跳跃”:先在平地上完成支撑动作,接着起跳手举高空中不放松,落地后继续完成支撑动作。
2. 理性认知1.身体姿势的练习。
2.独立完成支撑跳跃的练习。
3.辅助练习。
3. 提高能力进行反复练习,提高能力。
4. 总结反思总结比较同学们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大家现场答疑,并促进师生互动交流。
六、教学评价该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采用现场思考法和即时反馈法。
现场思考法主要是在学生思考的时候针对每位同学的思考提出问题,让他们快速,全面地思考问题;即时反馈法主要是在学生练习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同时,可以定期进行小测验和考试,以检验学生对本次课程的掌握情况。
感性与理性并重的小学教师工作总结
感性与理性并重的小学教师工作总结2023年小学教师工作总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今,小学教育注重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知识水平,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
作为小学教师,我们需要在学生的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上做出充分的努力,同时也要使感性与理性并重。
一、感性教育的重要性小学教育是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阶段之一,教师必须认识到感性教育的重要性。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使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的目的。
例如,我们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现实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感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理解力、创造力和记忆力。
二、理性教育的必要性在小学教育中,理性教育也非常重要。
通过理性的思维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我们针对学生思维短板,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讲解,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提高,并将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与科学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全体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保证教学质量小学教育是教师工作的重心,确保教学质量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的科学性、实效性、趣味性。
在安排教学课程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评价学生成果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
四、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教育的变化,我们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作为小学教师,除了注重教学质量外,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关爱每个学生。
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生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增强学生自信心和勇气。
总之,小学教育是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阶段之一,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教育,更要使感性与理性并重。
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保持教育改革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不断提高自身的个人素质和教学水平。
幼儿园老师如何教育孩子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
幼儿园老师如何教育孩子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幼儿园教育是孩子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如何教育孩子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这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基石。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详细介绍如何教育孩子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帮助幼儿园老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指通过感觉、经验等方式获取对客观事物的初步印象和认识,是认识活动的基本形式。
在幼儿园阶段,孩子的感官机能和感性认知水平都处于发育阶段,因此感性认识非常关键。
幼儿园老师在教育孩子感性认识方面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让孩子亲身体验幼儿园的教育应该以让孩子亲身体验为基础,让孩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等方式来获取对客观事物的初步印象和认识。
例如,在教育孩子认识颜色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看到不同颜色的物品,并让孩子把它们分类,以此来区分颜色。
2. 培养孩子的兴趣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密切相关。
幼儿园老师可以针对孩子的兴趣点,设计有趣的学习活动,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
例如,在教育孩子认识动物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玩认动物的游戏,让孩子压制动物马上反应出它的名称和特征。
3. 使用情景教育法幼儿园老师在教育孩子感性认识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情景教育法,让孩子通过模拟生活中的情景来感知和认识事物。
例如,在教育孩子认识水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模拟洗手、浇花等使用水的场景,让孩子感受水的特性和用途。
二、理性思考理性思考是指通过思考、推理等方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是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理性思考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环境,理智地应对问题。
幼儿园老师在教育孩子理性思考方面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引导孩子发现问题幼儿园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孩子主动发现问题,让孩子提出问题并通过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
例如,在教育孩子认识多边形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观察多边形的形状,提出一个问题:多边形的各个角度是相等的吗?并引导孩子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感性体验和理性顿悟的整合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感性体验和理性顿悟的整合摘要:小学语文教师长期以来偏向以理性思维的方式开展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感性认知。
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长此以往会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为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感性认知,通过以下措施实现语文感性体验和理性顿悟的整合,从而达到情理交融,感悟真情的目的:创设情境,重视体验;直观感受,感悟情感;联系生活,理性引导,关注过程,深化理解。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学;感性体验;理性顿悟1理解语文教学中的感性和理性从哲学的角度看,感性和理性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
感性是一种直觉、感官上的认知,具有直接性、情感性、具体性;而理性是在感性基础上的进一步抽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间接性、本质性、抽象性。
从人的认知规律看,人们首先通过感性认知资料,再抽象为反映事物规律的理性认知,然后回归到实践中。
感性认知是理性认知的基础,理性认知是感性认知的高阶阶段。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的方法为“认知—积累—感悟—实践”,这是感性和理性融合的过程。
小学语文教学从对文本的感性认知、情感的接触开始,再从感悟中升华到对文本的理性解读,二者相互交融,相互推进。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本身就是学生感性体验和理性顿悟的融合。
2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有效实施措施2.1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开展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成效的。
在教学时,教师需要对教材有透彻的了解,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教材进行全面的创新和整合。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相对较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教材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剖析,在把握教材中心和主题之后,充分挖掘其中的情感教育元素。
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搜寻一些丰富多样的阅读教学素材,或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提取具有教育意义的情感教育内容和元素,将其全面融入和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和学习。
几点利于加强学生感性认识的生物教学经验
几点利于加强学生感性认识的生物教学经验摘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需要具备较多的感性认识,而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本文从做好实验、自制教具和重视课外活动三个方面,探讨了有利于增加学生感性认识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感性认识实验自制教具课外活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需要用较多的感性认识支持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需要以感性经验作为形成概念和理解的基础,为此我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一、做好实验通过实验获得对生物的感性认识,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潮流中,实验课的教学已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在生物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我校现有的生物教学条件,如本地温室、屠宰场、林场、农村、养鸡场等,完成多个实验。
如由于环境原因,本地在室外很难见到苔藓植物,但在温室中很容易找到,它也是观察叶绿体的很好材料;从屠宰场可以获得足量的胆汁,如果多用一些胆汁乳化菜油,乳化效果就会更加显著;从屠宰场也可以获得新鲜血液以完成血液分层现象的实验;从养鸡场可得到最新鲜的鸡卵,用它可以更好地观察鸡卵结构,等等。
在生物教学中,我也注意改进实验。
如在《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探究活动中,按课本提供的参考方法,尾鳍根本不会摆动,但如果用圆木棍做成一侧始终朝下的简单鱼体,在鱼背部固定一段线的一端,用另一端拉弯垂直方向上的塑料片尾鳍,然后放入水中,剪断细线,尾鳍一摆动,鱼就会向前游,而且现象明显;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探究活动中,用30cm×45cm的市售各色大卡纸代替0.8m×0.8m的彩色布料,用各色卡纸剪成小纸片,这样成本低廉,而且在小课桌上也能展开活动;用很容易找到的水绵可代替金鱼藻做植物在光下产生氧气的实验;用电钻代替打孔器在橡皮塞上打孔又快又好,等等。
在生物教学中,我也注意到了在实验方面课本本身的一些问题。
在《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活动中提到了橱窗,橱窗本来是用来和冰箱做对照,给种子提供一个温暖的环境,可是因此会多出一个光的变量,所以不严谨,存在问题;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活动中,提示4中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方法,我认为也有不严谨的地方。
初中美术教案二:感性认知与理性思维的完美结合
初中美术教案二:感性认知与理性思维的完美结合感性认知与理性思维的完美结合在美术教育中,感性认知与理性思维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感性认识是美术教育的根本,也是让学生对于艺术有所了解的必要前提;而理性思维则是对于美术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探究的重要手段。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感性认知和理性思维的结合尤为重要,能够有效地提高其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因此,本教案将以“感性认知与理性思维的完美结合”为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对艺术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实现完美结合,从而提高初中生的艺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感性认知与理性思维的概念及其在美术上的应用;2.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敏感性,提高感性认识能力;3.引导学生通过艺术实践进行理性思维,探究艺术知识,提高理性思维能力;4.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方法1.图像教学法: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向学生呈现图像资料,让学生感受艺术的美妙和魅力。
2.互动教学法:在教学中采用互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和分享,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3.实践教学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美术教育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
三、教学过程1.感性认识部分(1) 通过PPT等形式介绍感性认知的概念,让学生对感性认知有个初步的了解。
(2) 展示一些艺术品和图像,让学生就自己的第一感觉进行描述和表达。
引导学生通过五官感受作品的美和用心感受艺术的神韵,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敏感性,提高感性认识的能力。
2.理性思维部分(1) 引导学生通过对美术史、美术理论等方面的学习,了解艺术的本质和规律,稍微介绍构成元素的相关内容。
(2) 在此基础上,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分析和创作。
比如给学生一组构成元素组成的图像,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和理解构成元素的作用,进行总结和思考,然后用他们的理解对图片进行剪切组合制作,学生可以用剪纸进行实践。
(3) 让学生分享各自的作品,交流他们对于构成要素的理解和艺术创作体验,加深理性思维的训练和艺术创造的能力。
关于感性认识的教案
关于感性认识的教案引言:感性认识是指通过感官、直觉以及情感等主观因素对事物进行认识和理解的一种方式。
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力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和活动,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感性认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感性认识方法提升学习成果。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感性认识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感性认识方法和技巧;3. 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1. 感性认识的概念和特点(30分钟)a. 引导学生讨论感性认识的含义,并给予简要解释;b. 分析感性认识的特点,如主观性强、具有情感色彩等。
2. 感性认识方法和技巧(60分钟)a. 展示多媒体素材,介绍感性认识的常见方法和技巧,如观察、联想、比喻等;b. 与学生进行互动,让他们分享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使用感性认识方法取得的成果和体验;c.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互相交流并挑选出最佳感性认识方法和技巧。
3. 感性认识能力的培养(40分钟)a. 设计感性认识活动,如观察自然景物、绘画、创作等,让学生充分发挥感官、直觉和情感进行感性认识实践;b. 引导学生对感性认识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分享自己的体验和心得;c. 帮助学生在评价他人感性认识作品时予以尊重和给予建设性意见。
4. 创新思维的培养(30分钟)a.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感性认识方法和技巧解决问题或创新思考;b. 设计创新思维训练活动,如编写故事、设计实验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应综合考察学生对感性认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估方式包括课堂小组讨论、个人作业、感性认识实践活动成果等。
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对感性认识概念的解释、感性认识方法和技巧的运用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展示等。
四、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感性认识实践活动,如参观艺术展览、观赏音乐会等;2. 引导学生对感性认识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撰写短篇论文或进行课堂展示;3. 配置专门的感性认识读物和参考书籍,供学生自主学习和进一步探索。
加强感性认识 促进概念建构
加强感性认识促进概念建构作者:朱徐杰来源:《湖北教育·科学课》2017年第06期科学概念的形成通常以对事物或现象充分观察为基础,通过分析、比较等思维活动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小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需要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共同参与。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显性的现象入手,引导他们通过观察与体验,获得必要的感性经验之后,再进行理性分析,建构科学概念。
当前课堂中,许多教师存在重理性、轻感性的倾向,这导致学生建构的科学概念未能有效融入认知体系,成为根基不稳的碎片化概念。
教师要注重感性认识在概念建构中的作用,在科学探究的不同环节通过强化视觉刺激、优化实践操作、增加触觉感受等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他们对科学概念的有效建构。
教学“四季的成因”内容后,我对此有更多的体会。
一、聚焦问题——科学概念建构的障碍“四季的成因”主要引导学生建构的科学概念是,四季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地球的公转和地轴的倾斜造成了地球上有些地区受到阳光直射,有些地区受到阳光斜射,从而造成不同地区的气温不同。
为了建构这个概念,教学一般是从调动学生的前概念开始,引导他们对“为什么一年有四季”做出猜测、形成假设,认识四季形成与阳光照射角度的关系;然后,开展本课主要的模拟实验: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几个节点,测量标杆在地球仪同一个地点的影子长短,通过影子的长短建立四季与温度高低的联系;最后,通过逆向验证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地轴不倾斜会出现什么情况,以此来巩固新概念的建构。
这样教学难度较大,探究活动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因为学生存在相关的认知障碍:1.已有认识根深蒂固在猜测“为什么一年有四季”这个环节中,大部分学生都做出了“与太阳的距离有关”的假设,他们一致认为:地球离太阳近时温度高,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温度低,是冬季。
而且,这个想法在学生的脑海中已经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许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再三启发学生往其他方向思考,但学生的思维很难与“太阳的照射角度”建立联系。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使得学生感性认识增加
生本教学中如何使得学生感性认识增加东峡中心学校谢文新结合对生本教育的初步认识,我认识到课堂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从“一切为了学生,高度重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原则,把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最喜爱活动,并遵从人的由整体到局部,先感受后认识的规律去进行试验。
生本教育的内涵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我们称之为生本教育。
”现在的学生在各方面家长的呵护都是无微不至的,很多实践活动被限制在家里很少与同学外出交流与合作;大部分学校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大大减少了综合实践活动与外出活动的机会;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实验室、阅览室、综合实践基地远不能满足要求……众多原因导致现在的学生感性认识少,难于上升到理性认识,给物理教学带来难度。
如:当我们学习杠杆时,活塞式抽水机的手柄、老虎钳、独轮车等学生很少机会能见到,更不用说使用。
如果我们叫学生说出杠杆的五要素,回答它们属于什么类型的杠杆,那是更不可能的事。
面对这一问题我们试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克服:1.一堂课的目的要明确,但课的内容要有悬念。
无目的教学是万万不可取的,因为时间有限。
而如果事先就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学哪些哪些,这也就降低了课堂的趣味性和精彩度。
因为我认为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是有效课堂的关键。
所以可以在适当的地方设疑,或者让学生发现反常现象,强烈的悬念感就像一部推理小说,能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一起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教师们大都安于现状,随波逐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应试倾向突出。
对于新的教学理念不去理睬,新课程改革几乎流于形式。
这些观念非常不利于现在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
为此,调整现有教师的教学观念,成为克服学生感性认识少的前提。
教师要确立“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观,切实改进过去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经常进行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参与各种体验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交流作用,取长补短。
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感性认识的理论与策略
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感性认识的理论与策略由于我国目前高中注重知识理论的传授,并不重视学生与社会相关知识的传授,这一现象在我国高中教学中很普遍。
然而,高中地理学科的知识是一种地域性特点,要求所讲授的知识与社会相结合,如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不加强社会相关知识,学生就会对地理知识感到厌倦,对高中地理知识相关领域无法理解。
通过目前高中教学现状,提出在课堂中加强感性认识的重要性,通过教育学和心理行为学相关知识来论证感性认识的可行性,就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感性认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本文主要是为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效果提高提供理论参考。
标签:高中地理;教学;感性认识;理论与策略;研究一、引言我国教育体制提倡素质教育为先,但是,现在高中教学中还以应试教育为主导,教师和学生以书本为标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
这一教学模式使得高中生无法与现实社会相接处,同时也是不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不能为高中生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在我们现在的高中里往往是重视理性教育,忽视感性认识的现状,高中地理课程是一门与地理事物相结合的、具有时空观、关注人类生产、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等等。
地理学科具有的这些特点,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时候就需要大量的感性认识去理解地理事物,但是我们高中地理教学阶段并不重视学生的感性认识的开发,使得高中生无法运用所学到的地理知识,因为,学生不能把地理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不能分析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
所以,我们有必须在现阶段的高中地理学科中注入感性认识理论,提高学生分析地理原理、研究事物本质的能力,对于高中生提高整个地理学科成绩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感性认识的意义1.有利于促进学习方法的改变我们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以书本为主,平时教师要求学生记住课本上的标准答案,让学生靠记忆力去学习,这一教学方法与现阶段所要求的素质教育不相符合。
我们所提倡的感性认识理论教学模式,是能够加强学生多思考,多分析的一种教学模式,让高中生能够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
让感性和理性在课堂中交融
让感性和理性在课堂中交融课题选定:源自于打破现有教学现状的渴望不知不觉已与品德课程携手走过了8年,8年的时间不算短,和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我们研究者、快乐着、彼此欣赏着。
这个次,我们品德教研组不约而同地将研究的视角放在了高年级,尤其是高年级《品德与社会》关于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相整合的综合性课程,因为时代久远、语言生涩、内容抽象以及教师本身的素养问题等,一直是公认的比较难以把握的教材。
很多教师害怕本身的文化素养积淀不够,所以,课堂教学显得拘谨呆板、不敢开放。
我也听过类似的课,那沉闷、冗长的课堂让我有种打破的冲动。
于是,我决定选择的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让我们来寻根》一课,实行课堂教学,期待能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
这个单元以中国的历史、文化为主题,这些主题的选择不是以系统历史知识学习为主要目的,而是着力于向儿童抒发一种深邃的人文情怀,它们要召唤的是儿童对祖国的认同与归属之情。
在充分解读了教材内容后,我并没有展开相对应的教学设计,我想课堂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那么教学的起点必须从学生开始。
于是我展开了学生学习需要的分析,试图通过度析来判断学生的当前水平与我期望学生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别。
(ppt出示表格)通过度析,我知晓本课是情感体验为主的课,内容较为抽象,本身难以为学生所接受。
再加之学生刚步入高年级,视野还不够开阔,对我国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的了解,十分缺乏。
更何况,对于长江、黄河在上古时候产生的作用,孕育的文明,信息量极大,如何去搜索、吸取也是个难题。
怎么办呢?苦苦思索,与同伴商讨,请教老师,我们觉得对于这些知识性非常强的课,必须将感性和理性实行有机的整合,既摆脱感性教学的盲动,又突破了理性教学的束缚,实现感性与理性的交融,也许才能获得精彩的课堂。
初次教学,山穷水尽疑无路在自认为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我自信满满地展开了我的第一次教学,但事实上,教学并没有像期待的那么圆满,教学缺少一根贯穿的线索,没有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引领、提升。
如何在教学中注重感性认识与体验
如何在教学中注重感性认识与体验在教学中,感性认识与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如何在教学中注重感性认识与体验。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感性认识与体验。
感性认识是指通过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受、体验而形成的认识。
比如,我们通过看、摸、闻、尝、听等感官来了解世界。
体验则是指通过亲身经历、感受、行动来获得的知识和情感。
感性认识与体验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建立深刻印象的关键。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注重感性认识与体验呢?一、探究性学习法探究性学习法,是一种基于问题抛出和发现性学习的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感官经验。
因为在问题探究中,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来解决问题。
这就促使学生不断尝试,不断摸索,从而建立比较深刻的印象。
例如,我们在地理课上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北京的气温比上海低?”这个问题会引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观察、运用各种工具等,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探究,学生才能深入认识北京和上海的气候差异。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动用多种感官,如目观、听觉、嗅觉、触摸和味觉等,以建立对气候差异的感性认识和体验。
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指教育和引导人们正确表达感情、理解和同情别人、发现和表达自我情感和需要的一种教育方式。
在教学中,与学科知识相比,情感教育同样重要。
因为情感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心理。
同时,感知与体验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语文课上,当我们讲到感恩的话题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讲述自己身边发生的感人事迹,或是通过亲身体验去感恩家人、老师、朋友等人物。
比如,让学生练习写感谢信,写一篇题为“感恩的家人”的小作文,或是寻找感人的视频,听感人的故事等。
通过这些方式,不仅让学生感性认识和体验感恩的情感,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心理和感恩习惯。
三、实践性学习法实践性学习是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并且由实践中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
感性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小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感性认识世界
感性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小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感性认识世界感性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小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感性认识世界随着智能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社会。
然而,在紧张的学业和备考中,学生们可能已经失去了感性认知的能力,无法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去探寻自己和世界。
因此,感性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变得尤为重要。
一、感性教育的意义感性教育是指通过感性体验、感性理解、感性表达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对世界的感性认识,探索和发现自己的内在世界,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
感性教育注重通过亲身体验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世界的感性认知,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理性认识。
感性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信、自律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感性认识世界1. 引入感性认知的活动学校的游戏小组可以通过领域主题游戏来引导学生感知世界。
让学生在游戏中重新认识和发现周围的事物,例如让学生体验一场文化之旅,也可以让学生亲近自然、动物等。
2. 让学生体验情感表达情感表达是一种重要的人际交流能力,学生需要在情感表达方面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群体表演、音乐、绘画等方式来让他们感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经历。
在学生写作时,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觉,积极地共享观点和看法,让他们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和独特之处。
3.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可以学习通过互助、合作等方式来完成任务。
例如,在做一道数学题时,让学生分组完成,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带领学生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环保、志愿者服务等公益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社会的需要,并在实践中发掘自己的潜力和实用价值。
学生可以在从社区活动中学到各种各样的技能,并通过参与社区公益活动来为自己打开更多的道路。
5.注意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当下教育体制下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关怀、什么是团结,从小注重身心健康,注重将他们从智能中解放出来,用最基本的方法去探索人生,学会感性思考,这是我们教育布局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体验教学加强感性认识 联系实际
体验教学加强感性认识联系实际在当前教育领域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倡导体验教学的方法。
体验教学是一种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教学方式。
与传统的死记硬背不同,体验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使他们能够联系实际,从而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一方面,体验教学有助于加强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直接感知和经验的认识,而非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感受和观察,从而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
例如,在学习科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亲眼看到实验的结果,从而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
这种直观的感性认识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记忆,还能够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另一方面,体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联系实际。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经常面临“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隔离问题。
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视为一种虚拟的存在,与自己的实际生活毫无关系。
而通过体验教学,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在学习数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超市购买商品,让他们亲自计算折扣和找零的过程。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将数学运算应用到实际中,还能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
体验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并缺乏实践和创新的机会。
而体验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例如,在语言学习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让他们亲自参与到语言交流的过程中。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的来说,体验教学是一种能够加强学生感性认识和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记忆知识,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体验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幼儿园感性认识教育课程
幼儿园感性认识教育课程一、引言幼儿园是孩子们启蒙教育的第一站,对于幼儿园的教育课程设计非常重要。
其中,感性认识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部分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幼儿园感性认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开展幼儿园感性认识教育。
二、重要性1. 培养孩子们的感知能力感性认识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建立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观察、感知、分辨、记忆和表达的能力,使幼儿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外界的光、声、色、形等特征,提升感知能力。
2. 培养孩子们的情感和审美能力感性认识教育不仅涉及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通过感性认识教育,幼儿可以感受到美的事物,培养对美的敏感度和审美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3. 促进幼儿综合发展感性认识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感性认识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身体、智力、社会和情感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后续的认知、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目标幼儿园感性认识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感知能力通过感性认识教育,让幼儿学会通过观察、听、摸、尝等方式感知事物,培养他们的感知能力和感知意识。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描述能力通过感性认识教育,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描述能力,让他们学会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
3. 培养幼儿的情感和审美能力通过感性认识教育,培养幼儿的情感和审美能力,让他们能够感受到美的事物,培养对美的敏感度和欣赏力。
4. 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通过感性认识教育,引导幼儿开展各种感性活动,促进他们个性、兴趣和才能的发展,为他们的综合素质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条件。
四、内容幼儿园感性认识教育的内容可以根据年龄特点和教学目标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环境的感知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走进自然环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奇妙,观察植物、动物、地理景观等,培养他们的观察、分辨和记忆能力。
如何在小学一年级学习中建立感性认识基础
如何在小学一年级学习中建立感性认识基础小学一年级是孩子们开始正式接受教育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对于学习的方式和方法还不太熟悉,因此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来建立起他们的感性认识基础。
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和策略,以帮助小学一年级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起感性认识的基础。
一、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了让小学一年级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学习,首先要创设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
教室的布置应该温馨舒适,充满童趣。
教师可以利用图画、贴纸等装饰教室,使其变得更加有趣和吸引人。
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们互相尊重和帮助,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于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例如,在学习科学课程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一起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和探索各种现象。
这样的亲身体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小学一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游戏、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方式来教授知识。
这样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加深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
四、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小学一年级的学习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要事事依赖教师的指导。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建立起扎实的感性认识基础。
五、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小学一年级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选取与学生兴趣相关的内容来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一些趣味性强的教学材料和教具,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
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高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与家长的合作在小学一年级学习中,家长是孩子学习的重要支持者和参与者。
如何创新学生感性认识与心智提升方式
如何创新学生感性认识与心智提升方式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而教育也需要创新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时代需求。
在学生感性认识与心智提升方面,如何创新教育方式,使之更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案例教学教育并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点,更重要是启发学生的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
多数情况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并以此为前提来学习知识和技能。
如何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呢?一个好的方法就是采用案例教学。
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是以真实的案例情境为教学基础,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和思考的方式,使学生产生积极思考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具体操作如下:1.认真挑选案例-不同的案例会有不同的意义与价值,有些案例是趋向为乐,有些则会是趋向于惩罚,教师需要灵活地用案例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分析与讨论。
2.开放式提问-教师需要开放性地提问,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和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
3.鼓励学生表达-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发表看法,建立一个安全平台,使得学生在观点中得到交流与共识。
案例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同时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好奇心。
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从中学到必要的知识点和技能,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应变应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通过游戏化方式提高教育效果在传统教育中,孩子们往往感到枯燥无味。
如何打破不愉快的情绪以及让学生感到非常的高兴并学到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这个时代,游戏化的教育方式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与传统教育的单一灌输方式不同,游戏化教育是一种多样化且有趣的教育方式,它以游戏为主导,将教育成功地融入游戏之中。
同时,它也可以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可调节,差异化的教学设计。
以语文学习为例,让孩子们通过语言游戏或者下棋应用程序学习字母,呢么在游戏情况下,他们也普遍感到达到了成功的愉悦感。
而且在游戏的情况下,他们更加容易理解这些东西并且获得勇气去探索和问问题。
幼儿园感性认识教育计划
幼儿园感性认识教育计划一、教育背景幼儿园是小学前儿童应受的第一阶段教育,它不同于小学及以上的科学、现实、抽象和系统化的知识与技能,而其培养对象——三到六岁的儿童,正处于感知世界的阶段,需要通过感受和活动经验,来逐步形成对世界的认识和规律的理解。
因此,幼儿园的教育应注重感性认识,帮助孩子们建立最基本的自我和现实的联系,以此为基础,有利于未来进一步认识世界和自我。
二、教育目标1. 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培养自主性和独立性。
2. 通过感性经验,帮助孩子们了解自我、社会和自然。
3. 促进语言和心智发展,提升思考能力。
4. 培养创造力和探究精神。
5. 通过游戏活动,发展社交技能和体育素养。
三、教育内容1. 感性认识教育的课程设置:(1)情感发展:孩子们通过各种绘画、造型、蒙太奇和游戏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培养健康的情感表达和解决情感问题的能力。
(2)自我认识:引导孩子通过活动,认知自己的身体、情绪、感官、自我价值感和社会角色等,力求塑造健康的身体形态和人格。
(3)社会认识:孩子们通过游戏和成长体验,了解社交规则和互动,建构包容、合作与竞争等社交技能。
(4)自然与科学认识:孩子们通过感官经验,观察和体验自然,了解万物生长、变化与规律、掌握自然常识和实用科技知识,如挑选合适的衣物、制作一些玩具等。
2.感性认识教育的方法:(1)游戏:鼓励孩子们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例如角色扮演、建造和研究等,充分发掘他们的创造力和好奇心。
(2)探究:引导孩子通过基于观察和实验的探究方式,来发现和理解自然和社会的规律。
(3)建构:提供丰富和有效的材料、工具和环节,鼓励孩子自行建构、创造和解决问题。
(4)结构化任务:通过被普遍接受的任务类型和结构,来帮助孩子获得批判性的思考和决策能力。
四、教育方法1. 实行因材施教幼儿的认知发展有个体差异,学习也因个体而异,教育者应该在对幼儿进行足够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实行因材施教。
2. 积极创造教育场景幼儿在家庭、社区、幼儿园和自然环境中生活,教育者需要积极创造教育场景,使幼儿在感性认识教育中获得充分的体验。
建构概念,先要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感性认识链
建构概念,先要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感性认识链发表时间:2017-11-30T14:08:14.177Z 来源:《素质教育》2017年10月总第251期作者:安莹[导读] 在步步深入的感性认识活动中,积累了相关的完整的感性认识链,才能逐步明晰地建立概念。
江苏省新沂市新安小学221400一、课堂上要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学生要建立小电动机是电产生磁,磁和磁相互作用从而让它转动起来的概念,需要许多一环扣一环的感性认识,前一个感性认识成为一个生发点引发思考,才有后一个感性认识活动。
新的观察又引发新的思考,这样,在步步深入的感性认识活动中,积累了相关的完整的感性认识链,才能逐步明晰地建立概念。
二、缺失关键感性认识环节的教学效果第一次教学,多数学生通过给转子通电吸引大头针的活动可以认识到电产生磁,但没有认识到转子上三个电磁铁的磁极的情况,就不清楚电磁铁的磁极和外壳上两个磁铁的磁极到底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在感性认识的链环中缺少这些最重要的部分,导致学生对磁和磁相互作用让小电动机转动这点是模糊的,所以没有能够真正建立这个概念。
要真正建立这个概念,认识到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还需要补充观测转子的三组电磁铁向外一端的磁极和在转动过程中这三个电磁铁向外一端磁极的变化情况这两个至关重要的感性认识活动。
三、补充关键感性认识的二次教学发现失误后,我立即对教学中的感性认识活动进行调整,粗体字部分为添加的活动。
添加了测试转子上三组电磁铁磁极的活动,学生认识到三组电磁铁向外一端的磁极是不相同的,在转子转动过程中磁极是变化的,而且变化有规律。
无论哪个电磁铁,只要转到相应的同一位置,磁极总是一样的。
有了这些感性认识,学生们才会明白磁极之间怎样通过相吸、相斥的作用使转子转起来。
否则,磁与磁之间相互作用产生动力就是一句记诵的概念而已。
认识电磁铁磁极的秘密并不是多么深奥的事情,是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认识到的。
只有帮助学生形成与要建构的概念有关的完整的感性认识链,才会真正地让学生建构起相应的科学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感性认知教学的合理支撑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王沈君
摘要:在现代教育中,注重知识的构建性,培养学生掌握理解、醒悟和经验积累的反思性教学已经成为“教书育人”的核心目标。
现代教学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实现角色转变,将过去被动、单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为自主的、感性的、互动的、探究式的学习,使各层次的学生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得以发展。
关键词:感性教学支撑
在现代教育中,注重知识的构建性,培养学生掌握理解、醒悟和经验积累的反思性教学已经成为“教书育人”的核心目标。
现代教学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实现角色转变,将过去被动、单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为自主的、感性的、互动的、探究式的学习,使各层次的学生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得以发展。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为目标,以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为每名学生构建一个适合个体发展的平台和支撑。
一、制定符合环境色彩的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近年来,教师在工作中所累积的实务知识与经验逐渐受到重视,并且被承认为重要的教学知识来源之一,借此帮助了解“教与学”的复杂性和差异性。
日本语教学不能脱离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和风俗文化,成功的日本语教学有赖于教师本身对日本民族、生活习惯、当地风俗文化等复杂性有充份的了解后,才得以在教学现场进行有效率的
教学。
教师本身在专业生涯过程中的经历:包括知识、行为、态度、期望、关注、热忱等等,加上有计划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才得以促进教学上的活泼性。
2. 课程目的
根据日本语教学经验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会随著教学方法的不同,有以下明显分别:
1. 如果只是听,学习效果是30%;
2. 不只是听,还加上看,学习效果是50%;
3. 借着听、看和实际操作,学习效果可以达到80%。
如同,依据流传久远的学习原则:
What I hear I forget﹔我听了,就会忘记;
What I see I remember﹔我看了,我记得;
What I do I know﹔我作了,我就知道。
正如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倘使学习者本身能前往语言国当地,在语言国当地的文化熏陶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以上的学习瓶颈问题,本人在任教期间,本著自己与学生“终身学习”的心理,不时与学生产生互动。
这不单是教导学生学习日本语的必备基础,更在教学中加入了本人在日本的生活经验。
课堂中,借助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和风俗文化为例,指导学生们身临其境的学习日本语。
3. 课程内容
教师采用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与日本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合
作编写的《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下》、《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会话篇》作为精读和听说教材,结合日本历史文化资料、各地风俗习惯及学生感兴趣的日本商业运作情况等内容。
在课堂上充分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介绍日本语的单词和句型活用方法,解析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沟通的语言应用习惯。
引导学生以参与式的学习为主,培养学生们的思考与联想力,在互动的情境中,指导学生学习日本语及日本各地的风俗文化。
4.课程进度
(1)学会日本语发音,简单的日常生活问候语及名词表现例句活用。
以学生个人的自我介绍为命题练习作文,活用如何表现自己,通过日本家庭父母的角色扮演练习,掌握彼此间称谓以及对第三者的称呼等区别。
(2)学会名词、形容词以及日常生活起居中,简单的动词句型变化。
针对学生个人的日常生活起居,以《我的一天》为作文练习,熟记并了解如何表达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会话。
以日本的垃圾收集为实例,反映日本人的公民素养,阐述舆论、宗教、道德、法律与日本人的守法精神。
(3)着重在日常生活起居中对人对物的表现,介绍日本人在真实的生活中,如何使用语言表现来陈述、邀请、请求或拒绝等思想。
以“暑中问候”及“贺年状”为作文练习,了解日本的问候礼仪。
(4)了解他动词与自动词的各种句型变化,同时强调敬体语,常态语及谦让语的活用。
以《我对日本的看法》为作文练习,深入了
解日本民族表现方式的内、外之分及日本的年中行事。
介绍日本的环境保护政策以及日本现行的资源再利用策略与方针。
(5)强调日本语的意向形、命令形、条件形、可能形、受身形、使役形等各种句型变化并活用。
以“我在日本”为作文练习,借此深入了解日本民族的上、下之分,解析日本社会在原有文化与外来文化中,如何形成融合文化而演变出独特的日本精神“和”的含义。
二、运用激发潜在内力的教学方法
采用“鹰架观念”,融合情境教学,针对学生个人本身的吸收程度,实施讨论教学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从而丰富教学过程。
引起学生学习动机。
维持学生学习兴趣。
增进教学效果与活泼教学气氛。
1.课程进行方式
教育学家认为决定教师是否能够表现得比其他同业杰出的重要因素,在于他们是否具有反思学习的能力,能够由各种的案例、特殊事件和教学过程中学习与成长。
首先,教师必须打破自己本位的思考模式,以较客观的角度来评析班级中,每位学习者的需求与欲求。
所以课堂上必须与每位学习者交谈,尝试了解每位学生对于日本语的学习立场和动机,“因材施教”针对每位学生的不同立场和动机,教师在确定教学的目标,及深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目的后,接著就是明白地向学生作教材介绍以及教学方法的沟通,藉此讨论出正确的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的目标。
针对以上的方法,我在课堂上除了教导学生,在学习日本语方面的读、听、写、说以外,更强调分组对话与句型的活用。
2. 教学技巧
(1)鹰架观念
所谓“鹰架”是指提供符合学习者认知层次的支持、导引和协助,以帮助学习者由需要协助而逐渐能够独立完成某一任务,进而使其由低阶的能力水准发展到高阶的能力水准。
鹰架观念源自于维高斯基的潜在发展区域概念,后来学者就以“鹰架”作为比喻,说明引导学习者认知学习之适当技术。
虽然鹰架观念在早期大都应用在儿童的学习方面,说明社会对于认知发展之影响,但部份学者认为鹰架观念也可以应用在成人的学习上,以学习技能为例,成人对于所要学习的技能通常已具备有一些基础的概念,因此善于教导的师傅和成人学习者一起工作时,通常需要先了解学习者的先前经验,建立了解之后,才决定提供那些必要的示范,以及适当的引导性问题,并且要求学习者参与工作中,指导其使用某些技巧,最后再依据其学习反应决定下一阶段的指导方法和内容。
(2)情境教学法
口语是语言的基础,而其中语言的结构,更是会话能力的基础。
语言结构和使用语言的环境有密切的关联性,所以字汇和文法必须在合适的意义情境下进行介绍。
文法方面不做直接的说明规范,而鼓励学生能透过情境来归纳,并理解出正确的意义与使用方法。
(3)讨论教学法
①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而非封闭性的问题。
②先向全班发问题,而不是先向一位同学发问题。
③学生回答后,应给予积极、建设性的回馈。
④问题需要具连贯性,而且越来越深入。
⑤问完问题后,需等待学生答覆。
老师不需急著回答。
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⑦重视学生的回应。
三、组织应用教学的实践活动
外语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从开课的第一周开始,便开设听说课程,“说”是一切外语能力的基础,所以在教导学生学习日本语之际,必须先确定学生已经能将所学的字汇、句型运用在口语表达方面。
除此以外,其他所有课程均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开设日语沙龙、日语表演剧等,作为课内实践教学的有效补充。
1.课堂训练:通过听力课、会话课、视听说等进行训练。
我们将专业技能中的听和说作为优先训练内容,运用多媒体手段,将最新的、生动有趣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引进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日常课外训练
(1)利用系内广播站播放日语节目,提高学生听力;
(2)提倡学生之间每天至少要进行半小时日语会话练习;
(3)定期举办日语沙龙;
(4)定期进行日语知识竞赛、日语歌曲演唱和日语剧表演等。
先进教育成长理论的应用,使学生们能够充分了解进而内化自己
的能力,达到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需要。
但是,由于我们的教学环境和资源有限,不能为学生创造使其在语言国当地的文化熏陶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学习的机会,也没有太多的时间让学生们在口语表达上,对所学习过的教材内容勤加练习,使得学生把活生生的日本语当成是缺乏朝气的单字片语来学习,所以,我们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提高认知层次的教学体系,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支架式教学为渠道,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课本教材外的示范环境,从而使日本语教学生机盎然。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岑国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教育我们有话要说》杨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
《西方素质教育精华》叶运生重庆出版社 2002年版
《教师一定要思考的四个问题》爱恩•戴维斯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