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教案

合集下载

十五从军征初中教案

十五从军征初中教案

十五从军征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珍惜和平生活,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揣摩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三、教学难点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查阅以战争为主题的古诗。

教师:准备课件及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战争主题课文,激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引出今天的课题——《十五从军征》。

2. 解诗题,知诗人:让学生从诗的题目中找出与战争有关的信息,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初读诗歌,了解诗意: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诗句的大意,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4. 研读诗歌,体会感情: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5. 感悟诗歌,抒发情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战争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珍惜和平生活,热爱和平。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提醒学生珍惜和平生活。

六、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熟练朗读。

2. 写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作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培养他们热爱和平的情感,同时提高他们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精选8篇)

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精选8篇)

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精选8篇)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篇1设计思想:1、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本着让全体同学积极参与的原则,能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在整体上初步感知诗篇的思想、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六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在思维上偏重感性,所以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教学设计在导入上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国际形势,创设情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完成本课教学的重点时,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大家共同研究,分析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主旨,互相取长补短,效果很好。

4、注重读写结合,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学设计就设计了写作的片断练习,同时也结合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诗的理解,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借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理解,领会意境。

2、过程与方法:读—议—讲—问—拓—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增强和平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

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全球关注的伊拉克战争已告一段落,但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战争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看作一天的话,一天中有23个小时在打仗。

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同样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十五岁从军到头发苍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乡,这又是怎样的悲剧,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战争题材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二、诵读体味:1、师范读:正音2、生读(反复)3、片断朗读。

指导朗读,重读、停顿指导4、继续朗读三、探究讨论:学生以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探究。

思考题:1、《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什么诗?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讲成故事。

古诗《十五从军征》教学案例

古诗《十五从军征》教学案例

古诗《十五从军征》教学案例一、关于古诗《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是唐代杜甫创作的一首抒发士兵离家远征,身临险境的叙事长诗。

诗篇追忆了自己十五岁离家投军的经历,讲述了在军旅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征战、逆境、劳苦等,感叹人生苦短,愿寄情天地之间,以求存活。

二、《十五从军征》的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1.了解唐代士兵的军旅生活、精神状态,感受他们的青春、坚忍、追求等情感体验。

2.掌握古诗的阅读技巧,如注重把握诗歌“境界”、“氛围”、“感受”等方面的表现手法,理解文化内涵。

3.感受“梦想”和“人生”主题,通过学习此诗对于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寻求人生价值有哪些启示和帮助。

三、教学步骤1. 阅读古诗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古诗《十五从军征》,带领学生感受古人的壮志和执着,体会古人对于性命之重和生死之轻的态度,进而使学生对于古人思想体系和生活状态的认识得以加深。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老师可逐段讲解节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诗歌内涵。

2. 诗歌鉴赏由于本次课程主要目的是通过古诗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生观。

由此,我们将通过展示诗歌的内部结构,表现手法,意象表达等等方面对老师进行阐述。

(1)情感描绘结合本文的主题“梦想”和“人生”,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与士兵的生活为基础进行感受描绘,运用悲壮、豪迈、感伤等词神韵之重,展示出层层递进的动人情感。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夜色渡头峥。

辛苦遭逢见陌头,负尽狂名十五州。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戎窟云笼,一夜征人尽望乡。

少年投军历尽辛苦,负着青春的全部、北上扫荡西凉的草原。

面对敌人的压迫和野性的劍,他召唤了大海、星星、黄沙、梦里的神仙来掀起疾风,扭曲山脉。

出塞远,征戍多蹉跎。

匈奴灾蝗烟蒿莱,汉军夜久不曾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百战孤军君莫笑,休言阵前输赢。

“面对恶战,长风吹幡,征人泪满颜。

”诗歌借由生动感性的表达手法,让读者能更为全身心的投入士兵的生活,被唤起同曰对于追求、梦想的感慨。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教案标题:《十五从军征》教案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杨雄,并理解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

2. 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与感受。

教学准备:1. 《十五从军征》的诗歌原文。

2. 杨雄的简介和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设备。

4. 学生课前准备的纸质或电子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诗歌的书面或多媒体形式,提醒学生曾经接触过《十五从军征》。

2. 引导学生回忆这首诗曲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情感。

二、课文理解与文化背景(15分钟)1. 学生朗读《十五从军征》,逐句解读诗句的字面意思。

2. 引导学生了解《十五从军征》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杨雄的生平简介。

3.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并思考爱国主义的含义。

三、分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3-4人,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为什么选择“十五从军征”为诗名?诗歌主题是什么?b. 诗中有哪些描写表现出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感?c. 你们在诗中感受到哪些对家和亲人的思念和无奈?d. 这首诗如何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组内讨论结果。

四、文学欣赏与表达(20分钟)1. 学生集体欣赏名家朗读《十五从军征》的视频或音频,并思考如何通过声线、语调等方式更好地表达爱国情感。

2. 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进行朗读练习,并在朗读中尽量传达出诗中的情感。

3. 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写下自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感受,可以是诗歌、散文、或简短文章形式。

五、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学生选择代表作品进行展示和读稿,并分享创作背后的思考和感受。

2. 教师从中挑选并点评一些优秀作品,引导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

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堂所带的参考资料的基础上,撰写一篇关于爱国主义的文章,表达自己对爱国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运用咬文嚼字、展开联想的方式,理解诗句的含义。

3.联系有关战争的诗歌,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教学重点:1.运用咬文嚼字、展开联想的方式,理解诗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读、入诗境导入:有人说:世界最美的风景都不及回家的路。

有人说:世间多艰难,所幸总有人等你回家。

有人说:幸福莫过于厨房有烟火,而家也有温度。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讲述的是一个回家的故事。

是谁回家?是怎样的故事?让我们带着一份期待去寻找答案(二)诵读,明诗意1.听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疏通词意。

(三)品读,悟诗情抓住关键词,结合想象,我们也尝试着补充诗歌字里行间的空白,体会其中的悲?1.15、80——写出兵役之长,战争之久,性命之忧,岁月之艰,思家之苦,路途之难……2.有、冢累累——“有” 写出了切,怯。

写出了老兵的急知、盼知、怕知。

“冢累累”间接表明家人都离开人世了!写出了老兵希望落空,心情沉重、悲痛。

3.兔入狗窦,雉飞梁上,旅谷中庭,旅葵井上。

——读出了环境的荒凉、破败与萧索,老兵面对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凄凉,百姓的的悲哀……4.舂,采,饴——羹饭之简、境遇之惨、孤独之深5.看,泪——在“看”中回忆美好时光;在“看”中回顾着征战的艰苦;在“看”中感慨如今的惨状……(四)赏读,拓诗旨历史的悲剧何其相似,如: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战城南》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yǍo)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

——鲍照《拟行路难》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

——《企喻歌辞四曲》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杜甫《无家别》【链接材料】贼寇并起,军旅数发,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障,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设虚祭祀,想魂乎万里之外……征伐不休之故也。

——《汉书》两汉时,国内还大兴土木,土地荒芜,蝗灾、水灾、旱灾、饥荒无所不有,饥人相食,卖子糊口;政治上,官吏歪曲国法,农民因破产流亡……男辍耕耨,女停机杼,老弱相携,穷困道路。

十五从军征的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的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的教学设计《十五从军征》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以描写汉武帝令年轻士兵十五岁以上入伍从军,经过战争和训练,最终成为合格勇士的故事为主要内容。

这首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一部反映中国封建社会军事制度和战争文化的重要篇章。

针对《十五从军征》这首古典诗歌,我们可以提供以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诗歌朗读和歌曲表演,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战争文化和军事制度及其历史背景。

2.学生通过翻译和注释汉字以及阅读故事全文,掌握词语和语法的使用方法,拓展自己的词汇量和阅读能力。

3.学生通过分析和领会诗歌的情境、节奏、韵律和语言运用,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教师为学生介绍《十五从军征》的作者和诗歌的背景知识,并进行口头翻译,普及汉字的词义和使用方法。

2.学生听课还原,模仿教师的朗读,学习《十五从军征》的基本情境和韵律,然后进行小组朗读和集体朗读。

3.教师组织学生分析和领会诗歌的语言运用和节奏韵律,例如诗歌的押韵和起伏,字句与意象的联系,隐喻和夸张的表现等。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作笔记和演讲,然后进行班级评选。

4.学生听课解析汉字,并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和解释诗歌情节、人物形象、文化内涵等,让学生通过经典诗歌和故事体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5.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文本素材,创作和演绎相关话剧、评书和曲艺,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整体语文素质。

三、教学方法:1.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图像、声音、文字等素材,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诗歌和文化。

2.教师采用翻译和注释的方式,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汉字和语言的用法。

3.教师采用分析和解读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领会诗歌的情境和语言特点。

4.教师采用表演和创作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四、教学评估:1.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朗读效果,教师可以组织班级评选和表彰。

2.针对学生的阅读和翻译能力,教师可以定期组织模拟考试和综合测评。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上第七单元《战争》主题单元教学目标:1、借助字典词典,课外资料,通过独立学习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所查阅的资料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一了解主题,引入新课1.师: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蔓延不断,并构成人类历史的一个独特的篇章。

据统计,从地球上出现文明以来的5000多年中,人类先后发生了15000多次战争,有几十亿人在战争中丧生,在这5000多年中,人类共有300年是生活在和平环境中。

也就是说,每100年中,人类最少有90年是生活在战争状态中。

古往今来,诗人也用他们的笔,写下了许多有关战争的诗,想想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战争有关的诗,一起背一背:(《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从这些诗中你感悟到了什么?2.板书课题:十五从军征。

齐读课题,从哪里看出这也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3.了解乐府诗。

阅读课后小资料中对乐府的介绍。

师:我们以前所学的《江南》也是一首乐府诗,从《江南》和《十五从军征》这两首诗都可以看出诗的语言朴实自然,这是乐府诗的一个特点。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十五从军征篇一秋天已经接近尾声了,连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也已凋落。

天色已近黄昏,在凄清的羊肠小道上,走着一个孤零零的老兵。

他两鬓斑白,一身破旧的布衣,那老树皮似的手拄着一根拐杖,蹒跚地朝着他记忆中的家乡走去。

65年了!整整65年啊!或许,家乡未曾发生过多大的变化,但这位60个春秋未曾踏上过故土的老人,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老兵又累又饿地坐在路边歇息。

这时,一个农夫模样的老人走过,老兵赶紧追问:“请问老哥,这桃花村怎么走?”“那不就是吗?”老兵顺着老者的手望去,可不是?――有时候家就近在咫尺,却又找不到。

在这**的年月,我可亲可爱的亲人们啊,竟无一幸存者吗?满怀希望,满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遥看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

室空无人,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庭园荒芜杂乱,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倍伤人心神。

你看,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有些迷蒙、有些浑噩、有些凄怆的老人,象对“松柏冢累累”不闻不见一样,对荒凉的家园的感触也变得麻木了。

于是,他默默无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壳,采下冬葵嫩嫩的叶子。

而当饭熟羹沸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

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

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潸然泪下。

他已不能象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着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六十五年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

改写《十五从军征》篇二战火刚消的战场上,弥漫着一种死亡的气息,黄沙漫天,渐渐把地上七横八竖的尸体掩盖,狂风无情地刮在了那几个奄奄一息遍体鳞伤的人身上,起初,他们还呻吟着,后来,便毫无声响。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十五从军征》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首古文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十五岁就从军参战,经历了漫长的战争,最终回归故乡的士兵的心路历程,表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以及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古代战争题材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对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审美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战争题材诗歌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诗中的意境,从而理解诗的主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战争对人类的摧残,珍视和平;体会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的意象分析,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诗的主旨理解。

2.突破策略: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通过背景知识的引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主旨。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战争背景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主旨。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诗的内容,了解诗的背景知识,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诗的内容,对诗有所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战争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同时,教师对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解释。

初中十五从军征教案

初中十五从军征教案

初中十五从军征教案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十五从军征》,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古代军队的征召制度以及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十五从军征》,使学生能够体会战争的残酷和对人们的伤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十五从军征》的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2. 了解古代军队的征召制度以及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古代军事制度和对战争的真实描绘。

2. 深入体会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1. 课文《十五从军征》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古代军事制度资料。

3. 与课文相关的战争对人们生活影响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古代军事制度,了解古代军队的征召制度。

2. 提问:你们认为战争对人们的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十五从军征》,理解课文内容。

2.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古代军事制度对战争的影响。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课文《十五从军征》的内容,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讲解古代军事制度和对战争的真实描绘。

3. 讲解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五、课堂练习(5分钟)1.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考,谈谈对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认识。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古代军事制度和对战争的真实描绘。

2. 强调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十五从军征》的内容,了解古代军队的征召制度以及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乐府诗的特点,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老兵的痛苦与悲哀,培养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珍惜。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老兵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教学难点(1)深入探究诗歌的主题,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引导学生对和平与战争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战争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残酷。

(2)提问:同学们,当战争来临,你们觉得普通人会经历怎样的遭遇?(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看看诗中的老兵在经历漫长的从军生涯后,有着怎样的命运。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检查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重点讲解“冢”“窦”“雉”“舂谷”等字词。

3、再读诗歌,理解内容(1)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的意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2)提问: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明确:一位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才得以归来,回家后看到家中的凄凉景象,心中充满了悲痛。

4、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分析老兵的形象和他的内心世界。

提问:从诗歌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兵的痛苦和悲哀?引导学生从“八十始得归”“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等诗句中体会老兵的孤独、凄凉和悲伤。

(2)探讨诗歌的主题。

提问:这首诗仅仅是在讲述老兵的个人遭遇吗?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通过老兵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果你是这位老兵,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老兵的痛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对战争的反思。

九年级语文下册《十五从军征》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十五从军征》教案、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道题目:
1.熟读并背诵《十五从军征》。
2.解释诗中的生字、词组。
3.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4.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我在一旁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4.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十五从军征》时,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边塞的苍凉与壮美。接着,我播放了一段古风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边塞的气息。音乐结束后,我提问:“同学们,你们刚才想到了什么?有没有想过边塞的军人是如何生活的?”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
4.课堂讲解,突破难点
针对诗句中的生字、词组,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用法。同时,结合诗句分析修辞手法,让学生领会诗人的表达技巧。
5.情感教育,提升价值观
通过对比古代战争与现代和平生活的差异,引导学生珍惜和平、关爱社会。结合诗句内容,让学生感悟军人的艰辛,培养勇敢、坚韧的品质。
6.创作展示,巩固拓展
3.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共同提高。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将诗歌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对比古代战争与现代和平生活的差异,让学生认识到和平的珍贵,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5.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学习《十五从军征》,让学生体会军人的艰辛,培养他们的勇敢、坚韧品质,同时关注社会、关爱他人。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4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4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4篇《十五从军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CAI课件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请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

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

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作者。

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1、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

(一生读诗歌)2、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通过预习,诗中的词语你都理解了哪些,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自己说一说)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1、这是一位壹五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

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

(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

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

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

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十五从军征教案初中

十五从军征教案初中

十五从军征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故事。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战争的残酷,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深刻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珍惜和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2. 学会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珍惜和平。

2. 学会鉴赏古代诗歌,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古代战争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解诗题,知诗人:介绍诗歌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为理解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3. 初读诗歌,了解诗意:让学生自读诗歌,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故事情节。

4. 解析诗句,体会意境:分析诗句的意义,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

5. 情感教育,珍惜和平:讨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引导学生珍惜和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 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教材:准备相关教材,方便学生查阅和学习。

3. 参考资料:收集关于战争和和平的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歌,感受战争的残酷,珍惜和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十五从军征》教案《十五从军征》教案1【诗歌名称】:十五从军征【年代】:汉【作者】:两汉乐府【内容】: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原为“遥望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赏析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这也可以说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开头两句,统摄全篇,高度概括了主人公的一生。

他从芳年稚齿,未谙世事的少年时代,就被迫应征入伍,直到两鬓苍苍,皤然衰颜,实在无法为统治阶级卖命了,才得以归来。

在军队中竟然呆了整整六十五年。

在这六十五年漫长的戎马生涯中,或枕戈待旦,或衔枚疾走,沙场鏖战,出生入死,流了多少血,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诗人都没有做正面的描述,只把它们凝结到一个“征”字里,让读者去联想,这是高度的概括。

接着,从“始得归”的“始”字中,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六十五年来里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痛苦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然悲伤的感情色彩。

尤其诗的最后两句,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3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3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3篇《十五从军征》是我们课本中的出自《乐府诗集》的一首乐府诗。

读了《十五从军征》你的感想是什么?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漂亮的小编帮大家找到的《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3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3、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培养热爱今天幸福和谐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十五从军征》意思是:十五岁去当兵。

标题夸张地写出从军之早,原诗无题目,现标题是编者选用诗章的一句添加的,这也是区分诗章的惯用做法。

二、整体感知:1、《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一部分为文人创作,一部分采集于民间。

汉乐府是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新体诗,较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它的叙事性,语言朴实自然。

2、汉朝时,北部边界时时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

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的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生活中。

《十五从军征》就写了一个从军老兵回家后的悲苦经历。

3、学习生字:冢累累(zhǒng) 狗窦(dòu) 雉(zhì)舂(chōng) 羹(gēng) 贻(yí)4、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首句写出了封建兵役制的极端不合理。

“十五”“八十”是运用夸张手法,说明从军之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

《十五从军征》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案

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案

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乐府诗的特点,熟读并背诵《十五从军征》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中老兵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心情。

3、培养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珍惜之情,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

(2)体会诗歌中老兵的情感变化,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对战争与和平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含义。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战争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带来的危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十五从军征》。

(二)文学常识介绍1、介绍乐府诗: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2、作者及作品背景:《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老兵在归家途中和到家之后的所见所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民的悲惨命运和战争的残酷。

(三)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四)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2、小组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3、教师答疑解惑,重点讲解以下词句:(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始”字表明老兵在外征战时间之长。

(2)“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通过老兵与乡里人的对话,引出下文对家中情况的描写。

(3)“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这几句描绘了家中破败荒芜的景象。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教案目标】
1. 了解和理解古代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了解十五从军征的具体情况、要求和内容。

3. 培养学生对爱国主义、勇敢精神和责任意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了解和理解古代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培养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了解十五从军征的具体情况、要求和内容,培养学生对勇敢精神和责任意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古代的战争和士兵的形象,并讨论他们的责任和勇敢精神。

二、学习(15分钟)
通过学习资料和讲解,了解和理解古代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三、探究(20分钟)
让学生自己寻找资料,了解十五从军征的具体情况、要求和内
容,并讨论自己的理解。

四、总结(10分钟)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对古代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原因、要求和内容进行归纳。

五、拓展(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如今社会上是否还有类似的行为和精神,并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古代十五从军征的文章,表达自己对勇敢精神和责任意识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古代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并且对勇敢精神和责任意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本节课的时间安排较为紧凑,学生的探究时间较短,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同时,对于拓展的部分也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观点表达能力。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十五从军征》的背景、作者和内涵;•分析和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掌握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十五从军征》的背景介绍;2.作者辛弃疾及其文学作品简介;3.《十五从军征》的文本解读;4.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5.常用的修辞手法介绍;6.学生讨论和文学鉴赏。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以《红楼梦》中贾宝玉十五岁离京念书的片段为导入,引起学生对于离家求学的感触,并逐渐引导学生进入与《十五从军征》相关的话题。

2. 《十五从军征》的背景介绍通过简单介绍南宋末年的战乱和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帮助学生了解《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来源。

3. 作者辛弃疾及其文学作品简介通过讲解辛弃疾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使学生对辛弃疾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了解辛弃疾的写作风格和主题关注。

4. 《十五从军征》的文本解读详细解读《十五从军征》的诗句,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与内涵。

5. 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感情表达,并借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与学生共同探讨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6. 常用的修辞手法介绍简单介绍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并在诗歌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修辞手法运用。

7. 学生讨论和文学鉴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象展开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1.讲述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背景知识和文学常识;2.分析法:通过教师分析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修辞手法;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批判思维。

五、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评价:1.听取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评估学生对于诗歌内容和意义的理解程度;2.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对辛弃疾的评价,评估学生对于《十五从军征》的文学鉴赏能力;3.教师观察学生的思考和反应,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4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教案新人教版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4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教案新人教版
5.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进行创意表达,如写作、绘画、表演等,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对《十五从军征》的理解和感悟。可以组织一次课堂展示或作品比赛,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6. 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十五从军征》的读后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等,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4诗词曲五首 十五从军征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的24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是新人教版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诗篇,通过讲述一个十五岁少年从军征战的故事,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9. 课后作业:准备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10. 教学反馈表:准备教学反馈表,让学生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和反馈,以便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4诗词曲五首 十五从军征》。
2. 战争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思考和平的珍贵。可以组织一次课堂讨论或写作活动,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和感悟。
3. 文化背景:介绍《十五从军征》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文化,让学生了解古代战争和士兵的生活状况。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纪录片、历史书籍等,增加学生的认知。
4. 文学鉴赏:教授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古代诗词曲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可以通过讲解其他经典诗词曲作品,让学生学会识别和欣赏不同的文学风格和修辞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从军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课件。

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以“战争”为主题的古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好若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位置。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直接导入,让学生感知诗歌,初步了解战争。

】二、解诗题,知诗人:1、师: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生:我从“从军征”可以看出的,意思是被征到军队里打仗。

2、师: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生齐读:《乐府诗集》),记得我们在第6册的语文天地里曾学过一首乐府诗叫做:(生齐说:《江南》)。

关于乐府诗,我们书上87页小资料有详细的介绍,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生读)3、师: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后代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

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通过对话,使学生感知古代战争的残酷,了解汉代乐府诗。

】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读准字音,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理解诗句的含义。

3、诵读诗歌,体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长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4、用自己的语言改写诗歌。

出示自学提示1、自读互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

3、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学习目标的设定,结合了新课程标准上的三维目标,有对学生提出的目标的肯定,有方法上的指导,也有情感及习惯的渗透。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1.师: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生1:我想知道是谁在15岁的时候去打什么仗?生2:他为什么要去打仗?生3:结果活着回来了吗?(师做副板书:谁?打什么仗?为什么打?结果?。

)2、师:通过昨天预习,你知道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呢?生1:主要是讲了一个80岁的老兵退伍回到家里,却发现自己家里亲人没有了,家也荒芜了的事情。

3、师: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什么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

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

一生读诗歌师:评价一下,读得怎么样?生:我觉得她读得很流利,就是有点快。

4、师:是呀,读得有些着急,要是能静下来读得慢一点就好了。

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5、师: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请大家先在小组里互相交流解决。

(生在小组里交流)师:组员都解决不了的词,现在可以提出来。

生1:我想知道舂是什么意思?生2:就是把谷类放进器皿里捣碎。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个词的意思?生2:我用的是查工具书的办法。

师:看来,尽管课文后面没有注释,但我们也能想办法了解到词语的意思。

生3:我还想知道什么叫做旅葵、旅谷?生4:在这里,旅是野生的意思,旅葵就是野生的葵菜,旅谷就是野生的谷子的意思。

生5:贻是什么意思呢?生6:贻就是给的意思,文中指老人煮好了了饭菜去不知道给谁吃。

6、师: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自己试着说一说)师: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1:一个人在15岁时应征去打仗,80岁才回到家乡。

路上遇到乡里人,便问:“我家还剩下哪些亲人?”那个乡里人说道:“远远望过去,松树和柏树相连的地方,就是你的家。

”老人回到家里,看见野兔在狗洞里爬进爬出,野鸡在房梁上飞去飞来;庭院中间长满了野生的谷子,井台边围绕着一簇簇野生的葵菜。

老人捋了几把野生的谷子舂成米做饭,采几把野菜煮汤算是菜,一会儿饭菜就做好了,却不知道还能给谁吃。

老人走出家门望着东方,泪水洒落在征衣上。

【这样安排任务,考虑到让学生从整体来感知课文内容,对课文有初步的认识。

此环节以学生自读、学生之间的交流为主,我仅在生僻字音、词义上提供帮助、进行点拨。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1、师: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

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

(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生:65年)。

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

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

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1:我觉得他一定很激动,因为他能大难不死回到家乡,很想快点回家和亲人团聚。

师:你能读读第一句话,读出他的这种激动吗?(生读)是啊,对于一个常人来说,几十年离家还能活着回来,是有些激动的。

但仅仅如此吗?想想,从一位15岁的少年到一位80岁的垂垂老者,他还会是怎样的心情?生2:我觉得他心里一定很担心,几十年都没回家了,不知道他家的亲人怎么样了。

师:那你读出这份担心来。

(该生读一句。

)生3:我觉得他心里一定沉重,也很担心、焦急,因为他都已经80岁了,说不定父母都不在人世了。

师:是呀,他的心里一定充满着担心和焦急,用一个字来概括(板书:忧)我们一起来体会他的这份心情。

(生齐读第一句。

)2、师:80岁的老兵回到家乡,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我请一个小组读乡里人说的话:(生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生1:我会带着很沉重、悲伤的心情告诉他这个消息,:“远处就是你的家,家里人都死得差不多了。

”师:请你读出这份悲伤来。

(生读,有些快,没有感情。

)没听出你的悲伤呢?静下心来再读。

(生再读,好多了。

)生2:我会很同情地告诉他。

因为也许我家也有人在外打仗,我家也有人死去。

师: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生1:我简直无法相信这样的事实,快晕过去了。

生2:我悲痛但也没有任何办法。

生3:我在路上的忧虑给证实了,我的心情跌至了谷底。

生4:我觉得自己非常对不起自己的父母,我在外打了那么多年的仗,侥幸活着回来了,却再也看不见父母了,再也不能孝顺他们了。

3、师: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

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

(配乐,师朗诵那四句诗。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十五从军征》为叙事诗,语言平实简洁,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所以,指导学生想象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生1:我看到他们家很荒凉,没有人,明显能看出很久都没人住了。

生2:我看到一些野兔看见老人仓皇逃跑,井台边有很多野葵菜,井里一滴水也没有了。

生3:我家的院子里长满了野草,很久都没人打理了。

野鸡在屋梁上安了家,到处一片狼籍。

生4:我想到了以前曾经在这里生活过,而现在杂草丛生,远处还有一堆堆坟墓,我感到十分悲伤。

师:就是他现在的家,就是他几十年魂牵梦绕的故园吗?(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生1:65年前,他15岁,每天一回家,他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都出来迎接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生2:他们家人每天早上一起去打井水,特别快乐、温馨。

生3:他们家虽然非常简陋,但一家人该干活的干活,该料理家务的忙着料理家务,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

生4:他当时才15岁,经常和朋友一起开心的玩,比如捉迷藏啊之类的,父母在家早就准备好了饭菜生5:我一定会想到我家背后有一棵高大的树,到了秋天,叶子一片金黄。

家里养了几只鸡鸭,特别热闹。

师: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男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句子,生读:松柏冢累累)曾经的家人都在这一座座坟墓里呀。

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热闹的家园也是一片荒凉破败,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再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这番荒凉的景象,怎不让人悲伤难过呢!(板书:悲)4、师: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

生:我觉得他吃着饭菜,却觉得是无味的。

因为家里破败,再也没有家的感觉了。

师:那请你读出这种无味。

(生读)生:我觉得他吃着也会觉得很酸。

我联想到我的爷爷奶奶,他们60多岁,都在家里安度晚年,每天都会做好饭菜,笑眯眯地看着我吃,享受着老人的天伦之乐。

而这位老人都80多岁了,却还是孤苦伶仃地一个做饭一个人吃着,失魂落魄。

生:我觉得他吃着,一定觉得很苦。

因为以前他在家时,和家里一起吃饭;打仗时,虽然很苦,但吃饭时是和战友们一起吃,应该是很热闹的。

而现在,吃着野饭野菜,又没人陪着他吃,一定很苦。

师:你能读出这种苦吗?(生动情地读)真的很苦呀!师:我也觉得他苦啊!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

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全班都起立深情地读。

)5、师:失去亲人,失去家园,无依无靠,面对这一切,这位80岁的老人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生动笔在书上写下来。

)【指导学生细细体会白描手法的妙处。

全诗没用一个比喻、拟人、夸张的语句,也不见一个修饰性的词语,但学生通读全诗,了解大意之后,在诗歌侧面描写的景物中,可以深深体会到老兵命运的“凄凉、悲惨。

】师:写好的先来说一说。

生1:我哭泣我为什么不能早点回来呢?再也看不到生我养我的父母了。

生2:我颤抖着双腿走到我的父母坟前,老泪纵横:我的父母就这样离我而去了,我十分对不起他们。

师:他在泣自己和自己的亲人。

请你把这种泣读出来。

(该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除了泣他自己和自己的亲人,他还会泣什么?生3:他还会泣别人。

说不定还有其他很多家庭的亲人也死去了。

师:是啊,就拿他们村庄来说不知有多少家庭也成了(生:松柏冢累累)生4:我觉得他可能还会泣那些在战场上死去的战友,也会泣跟他一样侥幸从战场上活着回来的战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