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工业化水平的测算和分析

合集下载

陕西省人口数据的统计分析

陕西省人口数据的统计分析

陕西省人口数据的统计分析一、总体人口情况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底,陕西省的总人口为3.79亿,人口密度为327人/平方公里,位居中国各省份的中等水平。

男性人口占50.1%,女性人口占49.9%,男女比例基本平衡。

从总体人口数量来看,陕西省虽然人口总量不算太多,但也是一个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

二、人口结构1. 年龄结构陕西省的人口年龄结构相对较为平衡,15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口占总人口的22%,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65%,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3%。

这一结构表明,陕西省的劳动人口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老年人口占比不高,也为社会公共服务和养老保障带来了一定的缓解。

2. 婚育结构陕西省的婚育结构呈现出一定的特点,结婚率和生育率相对较高。

结婚率为7.5‰,生育率为12‰,说明陕西省的家庭结构相对较为稳定,家庭规模适中。

婚育年龄也较为合理,结婚年龄在25-30岁之间,生育年龄在25-35岁之间,这为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人口分布1. 地域分布陕西省的人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主要集中在关中平原地区,其中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等城市,人口密集度较高。

而陕西省的山区和边远地区的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这一分布格局与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为未来的城乡发展规划和人口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 城乡分布陕西省的人口城乡分布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46%,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4%。

虽然农村人口占比较高,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城镇人口占比逐渐增加。

这一趋势对城乡发展和人口流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人口变动1. 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是衡量一个地区人口变动情况的重要指标。

目前,陕西省的自然增长率为3‰,属于较为平稳的水平。

这一数据反映出陕西省的医疗卫生条件和生育保健水平较高,适龄夫妇的生育意愿较强,为人口数量的适度增长提供了保障。

陕西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测度与分析

陕西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测度与分析

陕西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测度与分析摘要:城镇化与工业化紧密联系、互相促进。利用修正后的钱纳里标准和误差修正模型对陕西省的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的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其原因一是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偏小,回归系数只有0.399 941;二是存在一个反向的调整机制阻碍了工业化水平提高对城镇化的带动,并且该调整力度高达0.587 985。关键词:城镇化;工业化;钱纳里标准;陕西省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Shaanxi ProvinceAbstract: The progresses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are relates closely and promote mutually. The develop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Shaanxi province was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by using modified Chenery’s model together with normal and error correction model.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urbanization level in Shaanxi province lagged behind the industrialization level. There were two reasons for this. That is, on the one hand, the industrialization level could not stimulate urbanization level greatly and the regression coefficient was only 0.399 941,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was a reverse adjustment mechanism that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level and the adjustment level was up to 0.587 985.Key words: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Chenery’s model; Shaanxi province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区域工业化是推动区域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同时,区域城镇化的发展对区域工业化也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当由传统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时,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农村,由农业转向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导致原先分散居住在广大农村的人口向不同规模的城镇集聚,城镇居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化进程诱导城镇化进程;城镇规模的扩大、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吸引高素质人才、资金、科技创新等有利于工业进一步发展的要素向城市集聚,城镇化反过来又促进工业化进程,推动工业不断向高层次发展[1,2]。关于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作用机制,并构建二者之间的理论模型。如姜爱林[3]关于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研究。二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阶段性研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的研究就是其中之一。三是经济发展、工业化水平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这方面的研究较多,主要有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偏离度研究和关系测度等。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测度主要有钱纳里标准和IU、NU比值法。如张建新等[4]利用IU和NU比值法对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关系进行了测度,郑长德等[5]利用钱纳里标准对我国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本研究利用修正后的钱纳里标准对陕西省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并利用误差修正模型探讨二者之间关系的深层原因,以期为陕西省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1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1.1 变量的选择要对陕西省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进行分析,必须明确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衡量指标。目前对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的判断存在着很大差别,不同学者使用的城镇化和工业化指标间存在差异是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城镇化水平,一般采用人口城镇化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这是比较一致的。而工业化水平的衡量指标主要有两类:一是产值结构指标,如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非农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二是就业结构指标,如工业就业比重、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等。由于大多数国家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转变具有内在联系,工业比重与非农产业比重的变化趋势也比较一致,因此在国外的著名论著中不同指标的使用没有产生太大的矛盾。但是,在我国这几个方面的差别却很大,特别是产值结构的转变和就业结构的转变偏差大,总体上就业结构的转变滞后于产值结构的转变。因此,只用产值结构指标或只用就业结构指标衡量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及其与城镇化的关系,必然会得出非常不同的判断。本研究综合采用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指标来测度工业化水平。1.2 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1991-1993年、1995-1998年、2000-2010年《陕西统计年鉴》,1994、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中非农产业占GDP比重通过第二、三产业占GDP 比重之和求得,非农产业就业比重通过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之和求得,城镇化水平通过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求得。2 陕西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研究2.1 修正的钱纳里标准钱纳里标准值法是国际上对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进行量化测度的常用方法之一。钱纳里在1975年出版的《发展的型式1950-1970》[6]一书中,研究发展的一致性特点,通过模型回归提出了人均GDP与城市化率、工业化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该理论概括了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即正相关关系。根据钱纳里发展模型,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历程是一个由紧密到松弛的发展过程。发展之初的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推动的。在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共同达到13%左右的水平以后,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并明显超过工业化。到工业化后期,制造业占GDP的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化对城市化的贡献作用也由此开始表现为逐渐减弱的趋势。在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几乎是同义语,二者之间是一致的,因而可以用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人均GDP作为衡量工业化水平的指标[7]。钱纳里标准值法简单实用,数据来源方便,可操作性强。但却有其适用条件,因此在应用到我国陕西省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研究时,需要做相应的修正。一是令N=1 300(我国人口约为13亿)代入回归方程进行重新计算;二是货币的转换,将1964年美元换算为1999-2009年美元值的平均值。修正结果见表1。由图1可以看出,1999-2009年陕西省的城镇化率经历了先略高于钱纳里标准,再基本符合钱纳里标准,后低于钱纳里标准的过程,并且二者之间的差距有加大的趋势。也就是说陕西省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并且滞后程度可能会加大。2.2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相关性分析本研究综合采用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指标来测度工业化水平。产值结构指标主要有工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和非农产业占GDP比重;就业结构指标主要有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和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城镇化水平采用非农业人口比重来表示(以下城镇化率均指非农业人口比重)。首先对城镇化率与工业化水平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对相关系数的比较可以看出,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与城镇化率的相关性最高。在产值指标中非农产业占GDP比重与城镇化率相关性最高;在就业结构指标中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与城镇化率相关性最高,因此采用这两个指标来测度工业化水平。从图2可以看出,1990-2009年期间陕西省非农产业占GDP比重>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城镇化率,非农产业占GDP比重曲线远远高于其他两个,这说明非农产值的增加没有充分地带动就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调整的滞后可能是导致城镇化率偏低的主要原因。2.3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基本回归模型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确定非农产业占GDP比重和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为回归的自变量,城镇化率为因变量。由于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所以在回归之前需要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8]。2.3.1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本研究采用Phillips-Perron单位根检验,即PP检验。在Eviews 6.0中对非农产业占GDP比重、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和城镇化率取对数分别用feinc、feinj和urban表示,对三者进行PP检验,得到均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并且三者均为一阶单整,即所有变量序列均为Ⅰ(1),结果见表3。因此可以进行协整性检验。2.3.2 协整检验协整检验主要有两种方法,分别是E-G两步法和Johansen协整检验,E-G两步法主要用于两个变量之间的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主要用于多变量之间的协整检验。所以本研究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9]。检验结果如表4。从表4可以看出,Johansen协整检验不管是选择迹检验还是最大特征根检验,各变量之间都存在3个协整关系,即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城镇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短期的偏离不会影响二者之间的长期关系。2.3.3 误差修正模型协整检验考察了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但在短期可能会出现偏离均衡位置的情况[10]。所以应用误差修正模型将城镇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之间的长期和短期关系联系起来。误差修正模型反映了因变量的短期波动是如何被决定的,一方面它受到自变量波动的影响,另一方面取决于误差修正项。建立urban和feinc、feinj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Δurbant=β0+β1Δfeinct+β2Δfeinjt+αecmt-1+εt其回归结果如下:Δurbant=0.009 074+0.263 906Δfeinct+0.502 743Δfeinjt-0.670 028ecmt-1t=(1.011 512) (0.888 534) (2.049 650) (-2.512 571)P=(0.327 8) (0.388 3) (0.058 3) (0.023 9)Adjusted-R2=0.186 641 D-W=1.733 064F=2.376 815 P(F-statistic)=0.110 809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10%的检验水平下,回归方程的F检验未通过,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联合线性影响不显著,即工业化水平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不显著。从各自变量的t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变量feinc的t检验未通过,由此可以判断feinc 对urban的线性影响不显著,这也可能是导致F检验未通过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考虑剔除变量feinc,建立urban与feinj的误差修正模型:Δurbant=β0+β2Δfeinjt+αecmt-1+εt回归结果如下:Δurbant=0.014 550+0.399 941Δfeinjt-0.587 985ecmt-1t=(2.246 861) (1.861 462) (-2.365 916)P=(0.039 1) (0.081 2) (0.030 9)Adjusted-R2=0.197 342 D-W=1.769 995F=3.212 745 P(F-statistic)=0.067 147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10%的检验水平下,回归方程通过F检验,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联合线性影响显著,即工业化水平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显著。从各自变量的t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各变量均通过t检验,所以feinj和ecm对urban的线性影响显著。陕西省城镇化水平的短期波动可以分为两项:一部分是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短期波动对其的影响,影响系数是0.399 941,即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每增加1%,城镇化水平会增加0.399 941%;另一部分是偏离长期均衡的影响,误差修正项ecmt的系数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误差修正项系数为-0.587 985,符合反向修正机制,且误差修正项的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较为显著,说明当出现偏离长期均衡方程的情况时,误差修正项将以0.587 985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即当t-1期的城镇化率出现向上偏离长期均衡时,调整系数会以0.587 985的力度减少t期的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增量,从而调整t期的城镇化率向长期均衡靠近。反之,当t-1期的城镇化率出现向下偏离长期均衡时,调整系数会以0.587 985的力度增加t期的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增量,从而调整t期的城镇化率向长期均衡靠近。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陕西省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可能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非农产业就业结构的调整未能充分转化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这由以上分析中变量feinj的回归系数0.399 941<1可以看出。二是误差修正项以0.587 985的调整力度在短期内削弱工业化水平对城镇化水平的超强带动作用。3 结论与建议在研究钱纳里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中国现状的修正的钱纳里标准,并应用于陕西省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研究。在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得到结论为陕西省的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工业化水平对城镇化水平的带动作用偏小,回归系数只有0.399 941;二是存在一个反向的调整机制阻碍工业化水平过快带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并且该调整力度高达0.587 985。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导致陕西省的城镇化水平提升缓慢。因此,陕西省应创建积极有效的制度措施保障就业结构的转变更为有效地转化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参考文献:[1] 叶裕民.中国城镇化滞后的经济根源及对策思想[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23(5):1-6.[2] 李国平.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关系分析与评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5):6-16.[3] 姜爱林.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研究[J].财贸研究,2004, 15(3):1-8.[4] 张建新,段禄峰.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关系测度[J].生态经济,2009(12):67-70.[5] 郑长德,刘晓鹰.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的实证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4):102-111.[6] [美]霍里斯·钱纳里, 莫伊思·赛尔昆.发展的型式1950-1970[M].李新华,徐公理,迟建平,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7] 张颖,赵民.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对钱纳里研究成果的辨析与延伸[J].城市规划汇刊,2003(4):10-18.[8] 贺坤,龚新蜀.新疆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J]. 新疆农垦经济,2009(5):25-29.[9] 董秀良,薛丰慧.我国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6(5):66-68.[10] 何菊香,宫雪.美国和日本在华直接投资与中美贸易差额的关系[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29(6):8-16.。

陕西省GDP、各产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陕西人口分析

陕西省GDP、各产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陕西人口分析

陕西省GDP、各产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陕西人口
分析
2019年陕西实现生产总值25793.2亿元,比上年增长6.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90.93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11980.75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11821.49亿元,增长6.5%。

2019年陕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

其中高技术产业增长11.1%,装备制造业增长8.9%。

2019年陕西规模以上能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

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8.0%;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3.7%。

非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4.7%。

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8.0%;仪表仪器制造业增长8.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6.2%。

2019年陕西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5%。

其中,民间投资增长6.0%。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1.2%,第三产业投资下降0.4%。

2019年陕西地方财政收入2287.73亿元,比上年增长2.0%。

其中,各项税收1845.97亿元,增长4.0%;非税收入441.75亿元,下降5.8%。

全省财政支出5721.56亿元,增长7.9%。

2019年陕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98.73亿元,比上年增长7.4%。

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4970.15亿元,增长3.8%。

2019年陕西省常住人口3876.21万人,较上年增加1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03.63万人,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为59.4%,农村人口1572.58万人,占40.6%。

陕西省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

陕西省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

收稿日期:2020-10-10作者简介:赛云秀,男,甘肃平凉人,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项目管理。

基金项目:陕西省软科学计划项目“加快我省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Z18205)。

陕西省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赛云秀 王孜璇(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5)摘 要:选取陕西省2009—2019年10个地级市的数据,首先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整体和区域的估算和分解;其次构建了Tobit回归模型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劳动投入、技术投入、资本投入、经济开放度和财政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二产业占比对全要素生产率有负向影响;最后提出了提高陕西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建议。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TFP);DEA-Malmquist指数法;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645(2021)02-0001-07 0 引 言我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其背后的效率问题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传统的要素推动型增长模式已无法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经济增长的唯一出路是推动生产率进步和技术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反映了技术、制度等无形要素促进的生产率,是有效度量经济增长源泉的核心指标。

陕西省作为我国向西开放的窗口和前沿区域,其丰裕的要素禀赋,得益于富集的能源资源和充足的劳动力,使陕西省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自2009年到2019年,陕西省生产总值从8169.80亿元上升到25793.17亿元。

但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下降,以及环境和资源的约束,使高要素投入带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无法满足可持续经济增长的需要,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乏力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陕西省急需转换经济增长方式。

1 相关文献综述单要素生产率是学者们较早研究的课题,但单要素生产率无法全面反映经济增长中所有要素的贡献程度,于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学者们开始研究全要素生产率。

陕西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分析

陕西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分析

1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稳步推进,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世界制造业正经历新一轮变革,世界各国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产业布局发展等方面竞相迸发。

然而我国的制造业发展仍存在着质量提升速度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的问题,不稳定性因素依旧干扰着制造业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发展战略。

当前时期,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来陕重要讲话,成为陕西制造业发展的根本要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陈启斐等[1]和李春梅[2]研究了经济、社会、环境影响等多个因素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影响。

刘国新等[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对全国各省市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与分析。

随后,江小国等[4]在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时空特征。

苏永伟[5]以我国中部地区6省制造业指标为研究样本,从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品牌质量、信息化水平等方面进行了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厘清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赵卿等[6]和刘怡君等[7]基于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建立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对各地区制造业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通过以上文献分析不难发现,大多数学者们的研究关注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影响因素等纵向的研究,但缺乏对不同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比较。

鉴于此,本文从创新驱动、效率变革、绿色发展、开放融合等4个维度建立指标体系,对陕西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同时比较了不同时间段陕西省制造业与其他地区的差异,进而给出了对策建议。

2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2.1指标体系及数据说明为研究陕西省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及其与全国制造业发展较好的省市之间的差异,参照李建辉的研究[8],建立指标体系,考虑创新驱动、效率变革、绿色发展、开放融合4个维度,19个指标变量。

对陕西省工业化水平的研究

对陕西省工业化水平的研究
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
年份 ( 元)
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上年= 0 10 1 7 年= 0 98 90
全国
31 8
43 6
陕西省
l 55 1.
9 . 8O
全 国
1 O. l 2
1 65 0 .
陕西省
lo0 0 .
l 78 0_
在 18 年 出版 的 (r 化和经济增长 的比较研究》 中 , 钱纳 96 -业 H・ 里、. s 鲁滨逊 、 塞尔奎 因引用了第二次 世界大 战后发展 中 国家 , M. 特 别是其 中的 9 个准工业化 国家 ( 或地 区)9 0至 1 8 间 的历史 资料 , 16 90 建立 了多国模 型 . 并利用回归方程建立 了 D P G 市场 占有 率模 型 , 即提 出了标 准产业结构1 借助 多国模 型. 3 ] 钱纳里等人按照人均 国内生产总 1 陕 西 省 工 业化 进 程现 状 值的变化将 经济增长过程划分为六个时期 和三个 阶段 . 并对工业化过 程中的结构 变动的一般特征作 了全 面归纳 和分 析 , 从而得 出从任何一 在陕西省的工业化进程中呈现出非常矛盾 的两方面 . 一方面是陕 西省经济数据和经济实力的大幅度发展 , 另一方面却是 由于粗放经 营 个发展阶段 向更高一个 阶段 的跃进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 动的。 在“ 十五” 计划 ( 0 1 2 0 年) 2 0 — 0 5 期间内 . 陕西省人均 G P D 指数 分别 而带来 的节能 、 环保等许多问题 。 十五” 在“ 计划期间 , 陕西省的工业 总 0 . 10 %、 1. 1 2 % 3 9 5 6 1 . 人均 G P 5 D 分别是 1 8 90 产值在五年 内年均增长 了 1%. 9 第二产业 占国内生产 总值 的比重也 不 为 19 %、1 . l 1 %、1 . 和 13 %, . 、. 、. 、 . 、 . 倍 8 4 1 O 0 断增加 . 2 0 年一举达到 5 %。进人 “ 在 05 0 十一 五” 规划期 间以后 , 陕西 年的 5 3 6 6 7 7 8 9 9 4 。 表 2 陕西省和全 国人均国内生产 总值 与指数 省继 续保持着工 业化水平 高速发展 的势头 .00年陕西 省全社会 固 21 定 资产投资第二产业投资额为 3 0 . 亿元。到 2 1 年全省工业总产 09 2 00 值 已达 14 1 0 2 2 . 亿元 .第二产业 生产 总值 54 . 亿 元是 20 年的 8 460 1 05 2 4倍 。在“ . 1 十五” 划期 间 (0 1 2 0 年 ) 全 国 的单位 生产 总值 计 20— 05 , G P能耗降 低了 1. %. D 5 7 而陕 西省单位 地 区生产 总值 ( D ) 耗只 9 G P能 降低 了不到 6 进 人“ %。 十一 五” 规划期 间以后 , 国家和陕西省政府共 在 同努 力下 ,能耗比有所改善 。0 0 2 1 年陕西省单位地 区生产总值 ( D ) G P 能耗( 等价值) 20 年 降低 了 2 . %。 较 05 05 2 陕西省工业化过程中已经建 立的基础很不均 衡 . 分别表现在 以下 两个不同方面。一是在陕西省内各地市 、 区域 之间工业化发展水 各个 平十分不均衡 , 二是 产业之 间发展 十分不均衡 。 以军工 、 空 、 航 航天为 代表 的装备制造业 和以煤炭 、 石油 、 天然气 为主的能源化 工产业成为 了陕西省的两个绝对支柱性产业 目 0 0 。2 1 年陕西 省工业 总产值全省总

陕西城镇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化趋势探析

陕西城镇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化趋势探析
革 , 人 口、 域 、 会 经济 组 织 形 式 和 生 产生 活方 是 地 社
式 由传统 落后 的 乡村 型社会 向现 代城 市社 会转 化 的
多方 面 内容综 合统 一 的过程 。 自从 2 O世 纪 9 0年代 以来 , 国农村 改革 与 发展所 面 临 的许 多难 题 ( 我 特别
评价无论 采取哪种方 法 , 学者们 都不可 否认 指标权 重 确定 的重 要性 , 且均采 取 了不 同的权重确定方法 。
收 稿 日பைடு நூலகம் : O O 1 - 3 2 l 一2 2
作者简介 : 凯(91 )男, 赵 1 7 一 , 西北 农 林科 技 大学 经 济管 理学 院 副 教授 , 士 , 博 主要 从 事 土地 资 源 管 理 和 区域 经 济 学 等 领 域 研 究
甚至远远 超过 2 O个 , 目前 还没 有 一个 明确 的标 准 但
的探 讨主要是 采用复合 指标法 , 研究 大致 可 以分为 三 类 : 一类是采 用模糊综 合评价法 对城镇 化水 平进 行 第 评价 , 如任海亮 、 峰瑞 等采 用层 次 模 糊评 价 法 对河 双
来衡量指 标体系 的优劣 。另一方 面 , 城镇 化水平 的 对
是“ 三农 ” 问题 ) 都直 接或 间接 地 与城镇 化有 关 。 由于城镇化是 一种 比较 复杂 的社会 现象 , 因而 只
采用 单一 的市 ( ) 口 占全 部人 口的百 分 比来 测定 镇 人 显然 有很 多缺陷 , 如不 同的统计 口径差异 较大 以及 不 能全面反 映城 镇化水平 等问题 。】 要准 确地 测算 城 L但 镇 化水平并非 易事 。近 年来 , 学者 们对 于城镇 化水 平
第 1 2卷 第 1 期 21 年 1月 02

陕西社会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陕西社会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陕西社会现状调查分析报告引言陕西是中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作为西部省份,它具有独特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发展现状。

本报告将通过调查分析陕西社会的各个方面,对其现状进行全面评估和解读,以期了解陕西社会的特点和挑战。

人口与就业根据调查数据,陕西省人口总数在近年来有稳定的增长。

然而,陕西的人口结构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老龄化趋势明显,年轻人口比例相对较低。

这对于陕西的未来发展意味着不容忽视的压力。

其次,由于人口流出和就业机会的有限,陕西的社会就业形势相对严峻。

许多年轻人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选择了外出打工或去其他发达地区就业,这对陕西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经济与产业陕西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以农业和重工业为主导。

尽管近年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经济转型,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陕西缺乏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其次,陕西的产业结构仍然单一,对于市场的适应能力相对有限。

这些因素制约了陕西经济的全面发展,并带来了一定的发展压力。

教育与文化陕西是中国优秀的文化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然而,教育和文化事业在陕西省仍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这导致了不少学生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其次,陕西省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支持力度相对不足,导致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些问题对于陕西的人才培养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构成了制约。

社会保障与医疗卫生陕西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涵盖了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领域。

然而,在医疗卫生方面,陕西仍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发展不够平衡。

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医疗资源紧缺,群众难以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其次,医疗费用相对较高,负担较重,特别是一些高端医疗服务。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力度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环境与生态保护陕西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但也面临一些环境和生态保护问题。

首先,陕西的工业化进程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空气和水质受到较大影响。

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22张万何(武汉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摘 要:通过考察陕西省10个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根据陕西统计年鉴,收集各城市行政区域面积、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支、城市就业人员及劳动报酬等相关数据,应用系统聚类法分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做出综合评价,据此判定陕西省经济发展存在区域性不平衡,分析地理位置、区域优势等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提出相应的建议.关键词:聚类分析;经济发展;生活水平 中图分类号:K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2-22-05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的背景下,陕西省作为西北五省与其他地区连接的重要枢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科技水平等差异,其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选取了9项主要指标,对陕西省10个省辖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作出聚类分析.本次实验的内容使用R程序实现.1 研究背景四十年来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回顾:20 世纪 80 年代的陕西经济从地区分布看, 关中地区占的比重大,而陕南、陕北所占比重小,经济实力过分悬殊. 1985 年关中的工农业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分别占到全省的 81%和 88%左右,陕南、陕北仅占 19%和 12%.本世纪初,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陕北跨越发展、关中居中发展和陕南滞后发展 .从 2005 年的数据看,按照陕北 、关中和陕南的顺序,在 GDP 总量上依次为 690.64 亿元、2517.59 亿元和 454.59亿元,人均相应依次为 1.28 万元、1.09 万元和5329元;虽然总量上关中为第一,但在人均量上,陕北为第一 .陕北利用自然资源优势,经济发展迅猛.当时人们比喻,榆林是中国的科威特, 科威特从生产力性质上看,绝对不是发达国家,但从人均收入上,绝对是富国[1].收稿日期:2020 - 09 - 02作者简介:张万何(1998-),男,河南长葛人,武汉大学数学分统计学院学生.23张万何: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近年来,陕西经济布局及结构发生了变化.以2017年数据来看,关中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对外贸易持续处于高水平;在传统动能稳健发展的同时,围绕汽车、航空装备、电子、高档数控机床、轨道交通等领域,加强科技支撑,延长产业链条,新兴动能不断蓄积;特别是西安地区的创新发展步伐加快,军民融合快速推进,陕西省经济增长主要集中在关中的西安地区.根据以上研究背景,利用2017年经济数据,选取10个城市,选定9指标,分析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2 分析内容2.1 数据本案例中所选取的数据,全部来自陕西省统计局编纂的《陕西统计年鉴2017》,数据真实可靠.首先选定用于分析的指标,X1(各城市行政区域面积),X2(各城市生产总值),X3(各城市人均生产总值),X4(各城市财政收入),X5(各城市财政支出),X6(各城市劳动报酬总额),X7(各城市就业人员数),X8(各城市人均收入),X9(各城市总人口).表1 各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城市面积(km2)GDP (亿元)人均GDP (元)财政收入(万元)财政支出(万元)劳动报酬(万元)就业人数(人)人均收入(元)城市人口(万人)西安0.99836282.65716476410655942523812813545.8187885667428883.21铜川0.3832311.6136803215072968712576276.91149745000584.72宝鸡 1.821932.145126275164128303662101558.241130851475377.5咸阳 1.01192390.974801681504833831932671809.955812548542498.66渭南 1.31488.62277436569303525107222135645038149376537.16延安 3.70291082.9148300130546432734341980984.933651858460225.28汉中 2.71156.493359745190528017311566584.329970252736344.63榆林 4.35782773.0581764232694047113062590461.442061362140338.2安康2.3529842.86317703010672478005970856.418766352195265.6资料来源:陕西统计年鉴2017[2]2.2 实证分析2.2.1 系统聚类过程 第一步:考虑到原始数据的量纲和数量级之间的不同,读取数据并作中心化和标准化处理,并得到表2中的结果:表2 数据中心化的结果第二步:计算数据间的Euclide距离,结果如表3:表3 数据间的Eculide 距离第三步:分别运用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以及离差平方和法来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并分别画出谱系图.西安职业技术学院职教研究24图1 最短距离法谱系图图2 最长距离法最短距离法和最长距离法可能会受到样本与总体误差的影响,降低聚类结果的可信度.因此,这两种方法只为后续方式提供参考.图3 中间距离法图4 离差平方和法2.2.2 系统聚类结果 以离差平方和法得到的结果为基础,参考其他分类标准,我们分析了10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据此总体上可以将陕西省的省辖市分为四类:第一类:西安市(经济发达地区)第二类:榆林市 宝鸡市 咸阳市 (经济较发达地区)第三类:渭南市 铜川市 汉中市 (经济次发达地区)第四类:商洛市 延安市 安康市 (经济欠发达地区)将上述结果体现在陕西省地图中,如图5.图5 陕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2.2.3 系统聚类结果与GDP水平的一致性 从图6我们可以看出,聚类分析得到的分类结果,与各类城市占全省的GDP比例高度重合,验证了聚类的正确性.图6 各城市GDP在全省所占比例至此,聚类分析完成,后面的分析和评价将基于前面得到的分类进行.张万何: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2.2.4 各市各产业所占生产总值比例表4 各市各产业所占生产总值比例聚类结果第一产业组内方差第二产业组内方差第三产业组内方差西安市第一类0.037NA0.350NA0.613NA咸阳市第二类0.1440.00190.5790.00780.2760.0011宝鸡市第二类0.0890.6350.276榆林市第二类0.0590.6080.334渭南市第三类0.1510.00270.4600.00180.3890.00013汉中市第三类0.1780.4280.394铜川市第三类0.0770.5130.411延安市第四类0.1090.00250.5300.0000160.3610.0002商洛市第四类0.1400.5270.333安康市第四类0.1190.5350.347由表4可以看出,同类城市产业分布的组内方差较小,说明同类城市的产业分布较为相近,说明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与其产业分布具有紧密的联系.同时,表4也从一定程度上佐证了2.1中聚类分析的可靠性.为了更直观的表示表4,将其中的数据放入直方图中,得到图7图7 各城市各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例3 结论和建议根据系统聚类法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陕西省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确实存在一定的发展不平衡的情况.3.1 结论3.1.1 西安经济保持在省内突出水平 西安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中国版图中心,占据了东西和南北通道的核心位置,交通网络发达,拥有民航局规划建设的八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和“承接东西,联结南北”的西安北站等大型交通枢纽,以及多条国内高速公路途经于此.西安作为省会城市,在省内的政治经济地位较高,而今西安又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中心城市,同时也是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外来资金投入创新性产业.这些产业普遍是发展前景好、环境友好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可以在较长一段时间保持西安经济平稳发展.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长达数千年的建城史为城市留下了雄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大小雁塔、钟鼓楼以及秦始皇陵兵马俑等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其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多家商业巨头正在将西安打造成西北的金融和商业中心,这些因素为西安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高新技术支撑的第二产业,加上不断优化的第三产业,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会让西安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其一枝独秀的经济发展水平.3.1.2 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水平有重要影响 经25西安职业技术学院职教研究26济较发达地区和经济次发达地区几乎全部位于陕北和关中平原,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全部以山地为主,地理因素导致其不宜发展第一产业,交通因素阻碍了工业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高成本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让其工业生产规模无法扩大.可见,地理因素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重要的影响.3.2 建议3.2.1 站在“丝绸之路”桥头堡上的西安将继续引领陕西经济 西安在今后应该在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三个方面加快发展,为西安经济发展带来新动能.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枢纽.随着枢纽功能不断完善,“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科技教育等中心加快建设,自贸试验区探索不断深入,欧亚论坛等平台的搭建,西安开放的门户作用愈发明显.“一带一路”的聚集效应,带来的不仅是物资的流动,也是人文的流动,推动着文化上的“民心相通”,形成发达的物资与文化的流动经济. 同时西安要加快西咸一体化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发展清洁生产,推进绿色发展.3.2.2 “第二梯队”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努力追赶领头羊 这些地区的能源资源丰富,依赖其自然资源储备和重工业基础,支柱产业多为第二产业.为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需要考虑能源工业转型升级.此前,这些地区的第二产业多为资源开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矿产开发、制造业等.在未来,需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传统工业升级、新产品新工艺开发,将高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转为低投入低污染的集约化生产方式,着力打造高端能源产业基地[2].除了改进工业生产模式外,还需要着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发展特色旅游、以及打造高端定制服务业等都是可以尝试的.3.2.3 欠发达地区要结合自身特点,抓住机遇扭转乾坤 这些地区虽然受限于地理因素,不能大量种植农作物,但可以种植有特色的经济作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温饱不再困扰消费者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体验“绿色产品”和“地区特色”,加上网络平台和物流的快速发展,为当地人提供了大量的机遇.陕北的羊肉、安康的茶叶、商洛的核桃、榨水的木耳都可以抓住机遇,改善当地的经济状况.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小木耳,大产业”.另外,其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并不理想,从表4中可以看出:延安、商洛、安康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比分别为36%、33%、35%.因此,未来这些地区应当重视第三产业发展.在人民物质生活得到满足时,精神需求开始被重视,旅游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最重要的休闲方式之一.这同样为当地提供了机遇,这些地区自然景色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可以基于其自然环境及人文资源大力开发旅游文化产业,将不利因素转化为优势产业,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参考文献][1]刘旨贤,高全成.陕西区域经济发展新布局探源[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6):22 - 26.[2]罗萌,侯娟娟,文勇. 当前陕北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我规定性分析[J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2(9):47 - 50.[审 稿:代美泉,责任编辑:王磊强](下转第51页)许俊影: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探究An Explo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the Context of New MediaXU Jun-ying(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Hunan Sports Vocational College,Changsha 410019,China)Abstract: New media is the product of the Internet. It is the trend of the time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education by using new media,which is also the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growth. The combination of new media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new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s a new thing,its development is facing many challenge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ut forward solutions to the challenges for promoting colleg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education.Key words: new media;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network(上接第26页)Evaluation on the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Shaanxi ProvinceZHANG Wan-he(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Abstract: By examining the main economic indicators of 10 regions in Shaanxi Province,this paper collects data on the administrative area,GNP,fiscal revenue and expenditure,urban employees and labor compensation from the Shaanxi Statistical Yearbook. Systematic clustering method i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make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re is a regional imbalanc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haanxi Province.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impact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regional advantages on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proposes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n the basis of corresponding recommendations.Key words: cluster analysis; economic development;living standards51。

西部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水平及趋势研究——以陕西为例

西部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水平及趋势研究——以陕西为例

优 质 协 调 水 平 。 运 用 G IN) 型 , 陕 西 省 工 业 化 与 城 市 化 协 调 发 展 系统 内 因 分 析 , 出 陕 西 省 要 以 增 加 研 发 经 费 和 提 M( , 模 对 提 高科 研 人 员数 量 和 质 量 为 突破 口 , 实现 工 业 化 与 城 市化 协 调 互 动 发 展 , 而 带 动 区域 经 济 全 面协 调 可持 续 发展 。 从
【 章 编 号 】 0 6— 8 2 2 1 ) 4— 0 0— 7 文 10 3 6 (0 1 0 0 4 0
西 部 地 区工 业 化 与城 市化 协 调 发 展 水 平及 趋 势研 究
— —
以陕西 为 例
郭庆 军 赛云秀 ( 安工 学 经 理学院, 西西 7 02 西 业大 济管 陕 安,1 3) 0
国家在 追 赶 强 者 的 道 路 上 是 不 可 避 免 的。 改 革 开 放 以来 , 特别 是 2 0世 纪 9 0年代 中后 期 以来 , 国在 我
1 工 业 化 与城 市 化 协 调 发 展 系统 的 结构
协调 发 展 系 统 的结 构 是 指 协 调 发 展 系 统 诸 要
素在 该 系 统 内 的秩 序 。 它 包 括 协 调 发 展 系 统 组 成
及 取消 农业 税 等措 施 , 可 以看 作 是 在 工业 化发 展 都
到 一定 阶段 后 , 业 反 哺 农 业 , 进 城 市 化 发 展 的 工 促 有力 措 施 … 。协 调发 展 是 一 种 强 调经 济 力 整 体 性 、
统 和城 市 化 子 系 统 组 成 。在 工 业 化 子 系 统 下 又 可 划分 为 经 济 发 展 、 业 经 济 效 益 和 技 术 经 济 分 系 工

陕西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测量、评价与构建研究

陕西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测量、评价与构建研究
发展 、 企 业家 创新 以及 体 制 改革 等 角 度 探讨 了现 代 产业体 系构 建 的动 力 机制 J 4 。詹 懿从 中 国
l 相 关 文献 综 述
关 于现代 产业 体 系 的 界定 , 张 明哲 认 为 现 代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1 2—1 5
作者简 介 : 张晓宁 , 女, 陕西周 至人 , 西北农 林科 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 师 , 经济学博 士 , 研究 方向 : 产 业结构优 化和
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型 的关键 阶段 , 但传统产业 体 系 的弱点 和 困境 也 日益 显现 。因此 , 重 构 区域
产业体 系 , 转 变 经济 发 展 方式 已成 为 我 国 当前 的 主要 问题 。然而 , 资源禀赋、 产业 发 展 阶段 、 产 业
体系由先进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构成 , 主要 特点 在 于其 各构 成要 素之 间不 是相互 隔绝 和 彼 此孤 立 的 , 而 是相 互促 进 、 相互 融 合 、 相互 依 存 的共生关 系 J 9 卜%。发 展 现代 产业 体 系实 质上 是
总之, 现 代产业 体 系是转 换 经济发 展方 式 、 实 现科 学发 展 、 构建 资源 节约 、 环境 友好 型社会 的产 业 载体 。为此 本 文 以陕 西 为例 , 在 对 当下 产业 体 系 分析评 价 的基 础 上 , 提 出现 代产 业 发 展 新 体 系
的构建 路径 , 以加 快西 部地 区转 变经 济发 展方式 、
业结 构软 化特 征 明显 , 金融 和保 险业 、 专业 化 和商 业服 务 以及教 育服 务 等服务 业在 国民经 济发展 中 做 出 了重 大 贡献 _ l 卜H , 由此 指 出 , 中 国应 该 在

陕西省经济发展状况

陕西省经济发展状况

陕西省经济发展状况篇一:陕西经济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基于计量经济学的1991年以来的陕西经济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宏观环境:十一五期间,陕西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20xx年全省GDP总量居全国16位(由20xx年的20位提升至20xx的16位),正式跨入国内“万亿省份俱乐部”。

20xx年陕西省人均GDP达2.6万元人民币,突破4000美元大关。

从1978年至20xx年26年间,陕西省人均GDP从87美元起步发展到突破一千美元大关,达到1037美元,又经过5年发展实现突破4000美元的提升和跨越。

20xx年全省GDP总量为14457.84亿元,较上年增速15.51%。

快于全国平均水平6.2%,居西部第一。

在全国排名16位,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人均GDP为38608元人民币,合6204美元(20xx年末)继续领跑西部,人均GDP(接近湖北省38642元)居全国14位。

分析过程:一、明确研究分析任务分析近二十年陕西省经济发展状况,明确陕西省第三产业总值与陕西省总产值的关系。

二、模型设计自变量:陕西省三产总值因变量:总产值建立模型:三、确定统计指标陕西三产总产值陕西省总产值四、模型参数估计五、模型检验R检验:R 2 = 0.995919说明上式的拟合情况较好。

yi变差的99.59%由变量xt解释。

︱R︱=0.99796>R0.05(21-2)=0.4329,表明变量之间线性相关显著,检验通过。

T检验:检验回归系数显著性的原假设和备择假设是(给定? = 0.05)H0:?1 = 0; H1:?1 ? 0因为t = 68.05606 > t0.05 (19) = 2.093,所以检验结果是拒绝?1 = 0,即认为三产值和总产值之间存在回归关系。

上述模型的经济解释是,对于三产值每增加1亿元,总产值将增加2.783442亿元。

篇二:浅析陕西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浅析陕西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作者:吴春静来源:《职业·中旬》20xx年第03期县域经济是衔接城乡文明、沟通城市和农村的重要纽带。

省域新型城市化发展水平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省域新型城市化发展水平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第 2 卷第 3期 1
21 0 2年 6月
淮 阴





Vo . No 3 121 .
J u n lo ayn e h o o y t
Jn 2 2 u . 01
省域 新 型城 市 化 发 展 水 平研 究
e tb ih s t e i d x s se t e e t t e u b n— r r lr lt n ,a d b s g s me r lt d fc o n lt a sa l e h n e y tm o r f c h r a s l u a eai s n y u i o e ae a tr a ayi l o n c meh d,e p o e h a u i g meh d f rp o i c a e u b n z t n d v lp n n t e h p fp o i i g a to x lr st e me s rn t o r vn iln w r a iai e e o me ti h o e o r vd n o o
— —
以 陕 西 省 为 例
周 潮
( 淮阴工学院 建筑工程 学院 , 江苏 淮安 2 3 0 ) 2 0 1 摘要 :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 阶段 , 城镇化也迈人新 的发 展阶段 , 以单 一人 口数量等作为城镇化水平 度测指标 , 再 已经不能 全面反映出新型城乡关系。拟以城 乡差别较 大的省域 为研究视 角 , 以陕西省新 型城市 化发展水 平研究 为例 , 通过建立 能 体现城乡关系的指标体系 , 并运用相关 因素分析法 , 求省域新 型城市化发展水平 的测度方法 , 图为研究区域新 型城市 探 试
n w a u i g meh d a d r s a c p o c o h e e o me to e in ln w r n z to . e me s rn t o n e e r h a pra h f rt e d v lp n fr go a e u ba iai n Ke r :ne u b n z to y wo ds w r a ia in;d v l p n e e ;S a x r vn e e eo me tl v l h n ip o ic

陕西延安工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陕西延安工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陕西延安工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一、引言陕西延安作为陕西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一直以来都在工业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延安工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对陕西延安工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延安工业现状1. 工业生产规模陕西延安的工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

目前,延安已经形成了钢铁、煤炭、石化、机械、电子信息等多个工业领域的产业链条。

特别是钢铁和煤炭行业,延安在陕西省内具有重要地位。

2. 技术创新能力延安工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也得到了不断提升。

城市内设有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延安的苹果产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当地农业和食品产业的亮点。

3. 区位优势延安地处陕西省中北部,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融入了陕西省的交通网络,便捷的物流体系为延安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延安还拥有丰富的煤炭和水资源,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和能源。

三、延安工业发展的潜力1. 建设延安经济开发区为了促进工业发展,延安市政府决定兴建延安经济开发区。

该开发区将实施一系列政策,吸引外资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推动延安工业的转型升级。

2. 优化产业结构延安工业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目前,煤炭行业在延安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过度依赖煤炭行业会带来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问题。

延安应在发展其他工业领域的同时,加大对环保产业的发展力度,实现绿色发展。

3. 加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促进工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延安应继续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的支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培养人才,延安可以提升自身在工业领域的竞争力。

四、延安工业发展的未来趋势1. 产业升级和转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延安工业将面临着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挑战。

传统产业需要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同时,延安还应抓住机遇,积极开展新兴产业的布局,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领域。

陕西省产业结构演变及现状分析

陕西省产业结构演变及现状分析

地方经济497陕西省产业结构演变及现状分析孙 铂1 咸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包富华2 咸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刘宇峰1 咸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 郭玲霞1 咸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摘要: 本文在对陕西省产业结构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划分了陕西省产业结构的演变阶段,并对近年来陕西省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了探讨。

陕西省产业结构已由2012年的二产强支撑型经济,向二产三产双支撑型经济转换,但总体上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如经济总量相对较低,部分地区主导产业较为单一等。

因此,陕西省产业结构仍有进一步调整的空间。

关键词:陕西;产业结构;调整中图分类号:F 0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33-0497-01一、前言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实行,“后发优势”理论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显著的验证作用[1-3]。

然而,陕西省的经济发展速度与东部沿海地区仍然存在明显差距,且差距存在不断扩大的趋势,这种趋势变化是值得重视的。

从部分省市经济下滑的原因上看,主导产业的单一化及不合理的产业布局都是导致地区经济结构性下滑的重要因素。

因此,对陕西省产业结构变化进行分析,避免陷入“单一经济结构陷阱”,这对建设陕西为西部强省有重要意义。

二、陕西省产业结构发展历史产业结构是统计意义上的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也是各个产业部门在总产值种所占的各自比重,常用的是根据一、二、三产业的比重或产值的比例关系进行划分[4]。

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将陕西省产业结构发展过程大体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2-1978年: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初期,陕西省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在40.3%-66.7%之间,经济贡献率达到65.4%,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在14.9%-43.6%之间,第三产业比例不足20%[5]。

由于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收入弹性低,导致该时段积累效应并不明显。

第二阶段,1978-1985年:该阶段第一产业总产值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工业总产值比重则上升到45.3%,形成第一、第二产业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局面。

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第十个五年计划即将结束,五年来,陕西省宏观经济一直保持着平稳快速运行,并继续向着宏观调控的预定目标发展,宏观经济基本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调整阶段.主要特点是:全省经济增幅高于国家的平均增长水平,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其中一产比重呈波动性下降,二产仍占主导地位,三产比重逐年有所下降;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人民生活显着提高,尤其是低收入人群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直接带动了我省消费支出的增长;全省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还有待减小.一、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一全省总体经济增长水平快速稳定,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五”期间,全省经济增长幅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到个百分点.我省国内生产总值指数2001年至2005年分别为、、、和预计;对比同期全国分别为、、、和预计.“十五”期间,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增幅逐年加快.2001年为5024元,比上年增长%,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个百分点;2002年为5701元,比上年增长%,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个百分点;2003年为6480元,比上年增加%,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个百分点;2004年为7757元,比上年增加%,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个百分点;2005年预计为9005元,比上年增加%.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占国家人均GDP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01年的%逐年上升到2004年的%,提前实现了“十五”计划提高到70%的目标.图1: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图二产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波动性下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省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呈波动性下降趋势,2001年2004年分别为%、%、%、和%,预计2005年为%.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五年来,我省第二产业整体发展较好,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分别为%、%、%和%,预计2005年为%,比重不断增加.其中,工业保持加速增长,发展速度快于建筑业,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尤其是重工业的优势逐年增强.从工业行业分类看,基于我省资源优势,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与能源类相关的行业发展基础较好、速度较快;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中的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发展的势头也非常好,这些支柱产业均为我省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致呈递减趋势.2001年为%;2002年为%;2003和2004年呈下降之势,分别为%和%,2005年预计为37%.图2:三产占GDP的比例图“十五”期间,我省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变动趋势各不相同,第一产业的贡献率在2004年达到,比其他年份的贡献率高出许多,笔者认为是2004年第一产业的贡献率较高是因为受到国家农业支持政策作用效果的显现;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基本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在2004年最低,2005年有所回升,但增长幅度有待提高.表1:三次产业贡献率表产业%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预计GDP增长一产贡献率二产贡献率48工业贡献率46三产贡献率三“三架马车”共同作用,拉动全省经济稳定快速增长1.投资仍是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在市场冲动和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全省的资本形成总额从2001年的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亿元.投资率逐年增加,分别为:2001年%,高出国家平均水平个百分点;2002年%,高出国家平均水平个百分点;2003年%,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个百分点;2004年%,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个百分点.此外,我省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从2001年的%增长变动为2004年的%,从上述两个指标来看,在即将过去的五年当中,我省主要还是依赖于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十五”期间,投资效果系数虽没有大幅度提升,但出现逐年稳步上升的势头,反映出我省投资效率有所提高,经济的高增长伴随着粗放型增长格局出现良性转变的局面.五年间的变动趋势如下: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表2:投资率表2.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稳中略降最终消费对陕西省生产总值的贡献较投资要小一些,“十五”期间的最终消费率分别为: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同投资率之间的差距逐年拉大.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呈现波动性增长,2001年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2002年占%、2003年占%、2004年占%,均高于国家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的占比,相应的我省政府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的占比呈N字形的变动趋势.图3:最终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图图4: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图3.对外贸易进口大于出口我省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一直保持负值,从2001年的亿元逐年变动为2004年的亿元.四人民生活显着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逐年拉大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比较显着,从2001年的元,增加到2004年的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比较低,从2001年的1520元仅增至2004年的元.就我省城乡收入这两项指标来看,首先,其绝对数值均远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其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幅都远高于农村,城乡收入的差距逐年拉大,从2001年的元增加至2004年的5626元;另外,我省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的差额先减后增:%2001年、%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农村居民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占收入或支出的比例相对城镇居民更大,清晰的体现出我省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这种相对发达的城市和比较落后的农村并存态势,制约着我省经济的协调发展.自2002年起,在“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这一指标下,增列了“服务性消费支出”这项指标,主要是指居民用于支付社会提供的各种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非商品性服务消费.我省的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分别为:2002年元、2003年元、2004年元.在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占比分别为:%2002年、%2003年、%2004年,虽然增长幅度非常小,但是服务性消费支出的上升是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体现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居民家庭生活质量的提升.表3:陕西省城乡居民收支表笔者认为,消费支出的增加主要是基于我国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一是在较大范围内大幅提高了城市低收入阶层的补贴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具体到我省的情况,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基本都维持在%%之间,2002年尤为突出,达到%,城镇居民的货币支付能力大大增强.二是采取诸如严格控制农用物资价格的上涨、积极落实三农补贴、允许农副产品涨价等政策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因此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有所增加,但是由于我省的农业尚未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因此增长的基数和幅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这样一来,属于高消费倾向阶层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和农民的纯收入都得到了有效的增加,直接带动了我省消费支出的增长.虽然上述经济指标反映出“十五”期间我省消费的良性增长,收入和消费都是以稳步上升为主的,但是也有一些不利于消费增长的因素制约着消费的进一步扩大:一是较高的物价水平不利于城市低收入阶层消费结构合理化的推进.当物价较高时,低收入阶层的大部分收入用于刚性较强的食品消费即恩格尔系数较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阶层人群的家庭用品、居住、出行等结构升级型的消费,并大大减少了工业品和发展方面的消费支出,不利于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优化.二是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的逐年加剧,不利于消费的增加.我省各地区水、电、油价格持续高位,不利于耗用水、电较多的相关消费增加.五十市一区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从各区市经济增幅来看,全省十市一区经济总量较比“九五”末的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快速增长.为了更清晰地反映出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状况,我们计算了“十五”期间陕西省及十个区市的人均GDP,历年来西安市的人均GDP一直保持最高值,商洛市的人均GDP则总是最低.不难看出,各地区人均GDP的极差在逐年增大见表4,再进一步计算出每年的相对极差极差同当年全省平均水平的比值,基本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我省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虽然这种差距在“十五”期间并没有表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但区域间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已经十分严重.图5:十市一区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图表4:人均GDP和极差比表指标元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陕西省人均GDP5024570164807757西安市人均GDP10092110271294415115商洛市人均GDP2495276931763616极差75978258976811499相对极差%二、政策思路和建议一想方设法转变观念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土地价格、原材料价格特别是燃料价格,以及劳动力的成本都呈上涨之势,我省的水、土地、原材料等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日益显现,经济增长成本不断上升.这就要求我省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必须逐步减少以资源高投入、资源高消耗和环境高污染等“三高”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更加关注效率的提高,走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缓减日益增强的矛盾.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也不宜过分依靠投资,而更应该注重效益的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固然重要,但是增长的效益更为重要.速度只是数量的概念,而效益则包含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因此,在追求速度的同时,应当给与效益更多的关注,才符合和谐社会是富有活力并能够持续发展的社会这样的经济学观念.二推进区域形成各自特有的产业优势,避免产业雷同陕西省同国家之间以及陕西省下属的十市一区之间,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地区差距不断扩大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这两大问题,因此我省应当充分重视下属区市各自的产业优势,避免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进一步加剧.如果这两个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那么我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不但不会缩小,反而会进一步扩大.我省“一村一品”战略的实施已经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逐步推出了如户县农民画、凤翔泥塑、陕西绿茶、周至猕猴桃、临潼石榴、法门寺辣椒、佳县枣业、杨凌良种蔬菜等特色产品,促进了各村镇产业优势的发挥.三增强对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的投资和政策支持我省这些年服务业的比重还是比较低的,甚至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服务业的落后不仅指的是在整个产业中所占的比例较少,而且服务的多元化和服务的效率也普遍存在问题.尤其是从陕西自身来看,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十分悬殊,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空间和潜力.政府职能必须发生根本转变,运用全新的市场经济理念,把主要精力放在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和优质服务上.一要搞好统筹规划;二要尽快推进第三产业企业化,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为第三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三要完备法制建设,依靠法律法规来维护市场秩序,创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使各行各业都有法可依,从而切实提高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四提高城乡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改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陕西省乃至全国目前处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阶段,储蓄率较高,需要发挥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潜力,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政策引导和扶持.一是进一步提高城市低收入人群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切实提升广大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从而有效促进其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通过政府的政策来支持和改善农村的水、电、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消费条件、消费环境,为农民消费城里过剩的产品创造便利条件.三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改善居民的预期,有助于扩大即期消费.。

陕西省“三化”协同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

陕西省“三化”协同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

陕西省“三化”协同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摘要: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论证了陕西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以此为依据,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视为“三化”系统中的3个子系统,运用DEA方法计算3个子系统之间的两两关系以及三者间的协调度与发展度。

根据协调发展度计算结果及其分级评价标准,结合陕西省各地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分别对各地市(区)的协调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全省及各类型发展区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度;陕西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2011 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三化同步”的推进,更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建设。

由此可见,“三化同步”是新形势下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深刻认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内学者做了许多关于“三化”的研究。

王全书[1]、钱津[2]、夏春萍等[3,4]认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互为发展基础,相互推动发展,是协调统一的关系,但目前国内农业现代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5];徐大伟等[6]认为利益趋于一致是“三化同步”的内在基础,信息充分和对称是“三化同步”有效实现的必要条件。

赵长保等[7]总结了英国、法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三化”过程中处理诸如土地制度、农村劳动力转移、粮食安全、工业化资本积累等若干重要问题方面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今后“三化”发展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与带动作用,实现工农和城乡协调发展。

同时需要建立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提升同步的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市民化的机制,农业劳动力减量提质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同时提高的机制,农地经营集约化与农转非土地增值由“三农”共享的机制,农业生产流通方式与城镇农产品消费需求变化对接的机制,城乡第一、二、三产业融合与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互动的机制,城乡公共财政均等化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相适应的机制等六大机制[8]。

陕西新型工业化现状、问题及路径选择

陕西新型工业化现状、问题及路径选择
西部 大 开 发与建 设 西部 强省
陕西新型工业化现状◆ 问题及路径选择
王 亚 玲 h, 邓 玲 b
(. 1西安 财经 学 院 a . 管理 学 院 ;. 济 学院 , b经 西安 7 0 6 ) 10 1
【 摘
要】 陕西 目前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 新型化水平还 比较低2产 业 结构 指 标 。 产业 结 构 是 用 来 反 映 一 个 国 家 产业 之 . 间 的 比例 关 系 和 变 化趋 势 。 业 化 进 程 是 产 业结 构 不 断变 动 工
了 一 定 的优 势 ,建 成 了 一批 在 全 国具 有 一 定 影 响 的 工 业 基
地 。 管陕 西 工 业 发 展 取 得 了较 大 进 展 , 是 , 发 达 地 区 的 尽 但 与 差 距 还在 进 一 步 扩 大 。 西要 实 现 跨 越 式 发展 就 必 须转 变 经 陕 济 增 长方 式 , 新 型 工 业 化 道 路 。 在 十 六 大 明 确 提 出走 新 型 走 工 业 化 道 路 后 ,陕 西 省 政 府 也 不 断 推 出 和 细 化 各 项 政 策 措 施。 是 , 但 近年 来 , 西 新型 工 业 化 进 程 中 依然 出现 了诸 多 问 陕 题 。因此 , 文 将 通 过 分 析 陕 西工 业 化 的阶 段 性 特 征 和 “ 型 本 新 化” 进程 中存 在 的 问题 , 出相 应 的 对 策 。 提
业 比重 上 升 到 最 高水 平 。 年 来, 西 的 三 次产 业 结 构 由2 0 近 陕 02 年 的 1.: .: .调 整 为2 0 年 的 1.: .3 .,第 一 产 业 4 4 53 6 95 9 07 1 5 3 46 14: 比 重 逐 年 降 低 , 二 产 业 比 重 增 长 较 快 , 三 产 业 比重 也 在 第 第

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陕西省为例

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陕西省为例
益、 资源 利用 与环 境 保 护 能 力 、 力 资 源 利 用 四大 人 方面, 取 2 选 2个 基础 指标 构建 了新 型工业 化发 展程
战略 , 比于 传 统 工 业 化 道 路 , 型 工 业 化 道 路 是 相 新

条“ 坚持 以信 息 化 带 动 工 业 化 , 以工 业 化促 进 信

息化 , 科技 含 量 高 , 济 效 益 好 , 源 消 耗 低 , 境 . 经 资 环 污染少 , 力 资 源 优 势 得 到 充 分 发 挥 的 工 业 化 路 人
子 ” 。新 型工业 化 的 内涵充 分 体 现 了我 国在 现 阶 段加 快转 变经济 发 展方 式 的要 求 , 因此它 成 为 了我
化 进程 落后 , 技 发 展 较 为 薄 弱 , 力 资 源 和 信 息 科 人
产 业需 要加 大投 入 力度 。李 世英 、 亚 构 建 的评 李
建 立一套 与新 型工 业 化 相 匹配 的评 价指 标 体 系 , 有 利 于对新 型工 业化 发 展 水平 进 行 动 态分 析 , 以反 映
达 明 、 国藩构 建 的 中部 地 区新 型工 业 化 评 价指 标 陈
l 文献 回顾
新 型工 业化是 我 国特 有 的工 业 化 道路 选 择 , 因 此 , 于新 型工业 化 发展 水 平 评 价 的文 献 大 多 出 自 关 国 内学 者 。这些研 究 主 要基 于两 个 方 面 : 是评 价 一
基 金 项 目 : 家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重 点 项 目 “ 国 转 变 经 济 发 展 方 国 中 式 推 动 科 学 发 展 对 策 研究 ” 项 目编 号 :1 Z 0 1 ( 1A D 0 )
体 系包括 经济 发展 、 产业 结 构 、 技 创新 、 源利 用 科 资

历史发展背景下陕西的经济变迁分析

历史发展背景下陕西的经济变迁分析

历史发展背景下陕西的经济变迁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陕西位于中国西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众多的省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

陕西的经济发展受到历史发展背景的影响,经历了清朝时期的封建经济、近现代的殖民统治和内战时期的混乱局面,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

清朝时期,陕西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传统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陕西开始有了一定规模的商业和手工业,但整体经济水平仍较低,人民生活水平也较为贫困。

近现代以来,陕西经历了殖民统治和内战的动荡时期,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陕西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引进,推动了陕西的经济转型。

陕西也加快了城镇化进程,推动了现代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未来,陕西经济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清朝时期的陕西经济清朝时期的陕西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粮食和棉花是陕西的主要农产品。

在农业方面,陕西人口众多,土地肥沃,种植业发达,尤其以种植小麦和苹果最为著名。

陕西还以养殖业和渔业为辅助,养鸡、养羊、养牛等业也相当发达。

除农业之外,清朝时期的陕西还有一定的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手工业以纺织业、皮革业和陶瓷业为主要代表,其中以纺织业最为繁荣。

陕西的商业发达主要体现在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吸引了大量商贾,形成了繁荣的商品交易市场。

在清朝时期,陕西经济相对独立,自给自足,区域特色鲜明。

但由于交通限制和科技水平落后,陕西经济规模较小,发展速度较慢。

清朝时期的陕西经济以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为辅助,缺乏系统的产业结构和现代化发展思路。

2.2 近现代陕西的经济发展近现代陕西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明清时期的封建经济逐步转变为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过程。

清朝时期,陕西经济受到封建统治的制约,农业生产主要以传统耕作方式为主,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缓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工业化水平的测算和分析2006-12-25 10:36:00 陕西省信息中心“十五”期间,陕西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9.11%,比全国年均水平24.05%低4.94个百分点。

因此,抓住“十一五”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推动全省工业化进程,迅速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是我省工业经济发展面临地迫切任务。

为此,必须首先对我省现阶段的工业化水平有一个比较明晰地判断和掌握。

本文尝试运用西方工业化的理论和计量方法,对我省“十五”期间的工业化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并在总结认识我省当前工业发展状况及环境的基础上,就如何从质量上提升工业发展层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工业化的涵义及工业化进程的有关经济理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工业化的定义:“工业化是一种过程。

首先,一般来说,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其次,在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

在两种比率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加了。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文版,第2卷,861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这种定义简单,也好理解,绝大多数的学者都同意这种观点,例如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W.A.Lewis)、钱纳里(H.Chenery)、库兹涅茨(S.Kuznets)等。

张培刚运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出的工业化定义:工业化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

显然,与前者相比,这个定义内容更加广泛,不仅包括工业部门自身的变化,还包括由此引起的工厂制度、市场结构等经济组织的变化。

因而,工业化被认为是人类社会从农业经济发展到工业经济的一个特定阶段和过程。

工业化水平得高低,可以通过工业结构、产业结构、从业结构和收入水平等相关指标反映出来。

西方关于工业化的理论主要有霍夫曼工业结构4阶段理论、科林·克拉克的“配第-克拉克定理”和钱纳里的人均收入6阶段理论等。

1、霍夫曼工业结构4阶段理论1931年,他根据20多个国家的资料,通过计算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与生产资料工业的比例,提出了工业化4阶段理论。

这个比例,后人称为霍夫曼比例。

霍夫曼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由此他把工业化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一统天下,霍夫曼比例约为5;第二阶段,生产资料工业发展提速,但相对消费资料工业,仍显不足,霍夫曼比例约为2.5;第三阶段,生产资料工业与消费资料工业旗鼓相当,霍夫曼比例约为1;第四阶段,生产资料工业领先增长,霍夫曼比例小于1,标志着进入重化工业阶段。

霍夫曼理论揭示了工业化过程中工业部门内部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

霍夫曼比例越低,说明资本品工业规模越发展,相应地消费品工业比重越小,工业结构乃至整个产业结构高度越高。

因此,霍夫曼比例的变化反映了工业化的进程。

2、科林·克拉克的“配第-克拉克定理”C.G.克拉克根据威廉·配第的观点,依据若干国家一定时期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转移的统计资料,得出以下结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地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见表1),这就是配第—克拉克定理。

该定理通过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表明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3、钱纳里的人均收入6阶段理论钱纳里等人从结构转变过程的角度将各国人均GDP水平划分为6个变动时期(钱纳里,1989),如表2所示。

表中第2-4阶段是工业化时期,第1阶段和第5-6阶段分别是初始时期和发达时期。

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是提高工业化水平的目的和最终归宿。

该指标综合反映了工业化的经济效益,因此,钱纳里模型已成为评价工业化阶段的标准理论。

资料来源: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1989年版)同时钱纳里在实证部分给出了不同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第二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工业化进入中期第一阶段;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2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并在GDP中占最大比重时,工业化进入中期第二阶段;第一产业下降到10%左右,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达到基本实现阶段。

二、测算指标的选取和权数的确定(一)指标的选取:判断陕西的工业化水平,不能单一地选取某个指标,而应综合发展经济学的有关理论,运用总量标准和结构标准来进行判断。

因而,我们选取人均GDP、工业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等最能反映工业化水平的四个指标来进行综合判断,指标设计如下:1、工业结构指标:重轻工业比例=重工业总产值/轻工业总产值;2、产业结构指标:非农产业产值比重=GDP中第二产业比重+GDP中第三产业比重;3、收入水平指标:人均GDP;4、就业结构指标: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年底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年底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综合判定指标工业化指数就是这四个指标的加权平均数。

权数地确定可以通过主成分分析进行确定。

测算过程需要说明的有:(1)2004、2005年除我省以外其余各省的工业结构采用的是重轻工业规模以上增加值,数据来自各省当年统计公报以及年鉴;(2)各指数计算出来后,为了方便比较,我们对其进行了调整,依据公式:调整后的数据=100*(调整前数据-调整前数据的最小值)/(调整前数据的最大值-调整前的最小值)调整后,数据的取值范围在0~100之间,其中,最大数值为100,最小数值为0。

(3)用霍夫曼比例的倒数即重轻工业比例,来判断工业结构会使工业化指数值偏大。

主要原因有:①该指标仅以工业内部结构来分析工业化进程而忽略了各区域、各产业间生产率的差异;②消费资料工业(类似于轻工业)产值中有许多是资本资料工业(类似于重工业)产品的产值,资本资料工业产值中有许多消费资料工业产品的产值,如许多重工、军工部门愈来愈多地转向了民用消费品生产,这使霍夫曼系数的准确性受到极大挑战;③地区(省)的工业化受国家工业化政策制约,轻、重工业比例可因宏观上生产力布局的要求而剧变,甚至与霍夫曼定理倒置。

尽管如此,由于霍夫曼比例是判断工业结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因而将其纳入工业化水平测算指标体系。

(4)本文测算的全国各省的工业化指数是相对数,说明各地区在全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相对位置。

由于近5年的数据都是用同种方法计算的,因而测算数值既可以用于截面比较和研究,也可以用于时序的比较和研究,却不能说明各地区工业化的绝对水平。

(二)权数的确定:由于每年的数据不同,所以各年各指标的权数也不同。

在这里,我们使用比较成熟的主成分分析来确定这几个指标的权数。

主成分分析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比如P个),重新组合成一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

具体如下:设有随机变量X1,X2,…,X p,其样本均数记为,,…,,样本标准差记为S1,S2,…,S p。

首先作标准化变换我们有如下的定义:(1) 若,,且使Var(C1)最大,则称C1为第一主成分;(2) 若,,(a21,a22,…,a2p)垂直于(a11,a12,…,a1p),且使Var(C2)最大,则称C2为第二主成分;(3) 类似地,可有第三、四、五…主成分,至多有p个。

实际处理中一般只选取前几个最大的主成分(总贡献率达到85%),达到降维的目的。

主成分分析的步骤:(1)指标数据标准化;(2)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判定;(3)确定主成分个数m;(4)主成分F i表达式;(5)主成分F i命名。

我们借用SPSS13.0对这四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SPSS的输出结果包括相关系数矩阵、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表和初始因子载荷矩阵。

权数地确定分三步:第一步确定特征值:主成分个数提取原则为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的前m个主成分,根据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表可以确定出2001-2005年的主成分均为2,记为C1、C2,特征值为和;第二步确定这两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的系数:依据初始因子载荷矩阵中的数据除以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值开平方根可以得到;第三步确定权数:依据公式。

计算近5年各指标的权数值见表3。

产业结构工业结构收入水平就业结构2001年0.30 0.19 0.24 0.272002年0.30 0.20 0.23 0.272003年0.29 0.20 0.24 0.272004年0.30 0.20 0.24 0.262005年0.30 0.18 0.25 0.27三、陕西工业化指数的测算(一)当前我省工业化进程的判断:1、人均GDP逐年加速增长,我省居民整体生活质量向好“十五”期间,陕西省人均GDP指数分别为109.2%、110.6%、111.3%、112.4%和112.1%,人均GDP分别是1980年的5.84、6.45、7.18、8.08、9.05倍,根据1980年334元的人均GDP和1美元兑换1.5元人民币的汇率水平,可得2001-2005年以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GDP分别为1299.54、1437.29、1599.70、1798.07和2015.63美元。

由图1可见,15年来我省人均GDP不断提高,增幅逐年增大,并于“十五”初期突破1200美元关口。

根据钱纳里的人均收入6阶段理论,可以判断出陕西在“十五”初期已经迈入工业化中期第一阶段,“十五”末进入工业化中期第二阶段,我省人均实物占有量大大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普遍提高。

图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单位:美元)(以1980年为不变价)注:参照重庆市经济信息中心《当前重庆工业化所处的阶段和进程研究》将工业化中期以1800元为界限分为工业化中期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2、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一、三产业比重下降,工业结构重型化趋势明显近5年,陕西省的产业结构类型均为二、三、一。

我省第一产业从2001年的13.1%下降到2005年的11.9%,同期全国由14.1%降到12.6%。

陕西第一产业的比重五年下降1.2个百分点,而全国为1.5个百分点,降幅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比重一直高于第一、三产业,并且不断增加,在2005年突破50%。

根据钱纳里的实证结论,我省目前的工业化水平已进入中期第二阶段。

从工业内部来看,2001-2005年我省的霍夫曼比例(用轻工业产值/重工业产值来代替)分别为0.53、0.5、0.43、0.38、0.32。

根据霍夫曼的相应理论及判断标准,我省的工业化水平进入第四阶段,即重化工业阶段。

霍夫曼比例的变化趋势反映出我省工业结构重型化速度较快,但就目前陕西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来看,我省还没有达到重化工业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