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和禅趣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的画意和禅趣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的画意和禅趣黄智平.《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的画意和禅趣.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常常以画家的笔法为文,苏东坡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同时,佛教世界观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显著。
他以禅入诗、文,以山林胜景为客观描写对象,表现出其孤寂爱静的性格特点,在禅与诗文的结合中,营造出了独特的艺术意境,充分体现了冲淡空灵的风格。
天宝三年腊月末,王维居住在辋川别业颇有孤独之感,便写了一封信给裴迪,约请他明年春天来这里与他同游。
这封信就是《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
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
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句隹,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因驮黄檗人往,不一。
山中人王维白。
此虽是一篇散文,但文以图现,意寓画中,充满着诗情画意;文以禅显,充分体现了隐逸文化与禅宗精神,高度融合了审美体验与禅学理念,使王维由城市的喧嚣走向山野的宁静,将自然美、人性美和精神美提升到“人格”的层面。
1.用绘画的技法透视山水作家欲表现山水,首先须对山水景物作心灵观照和细微的体悟,不同的审美观决定着他们对自然物象的取舍与定位。
王维以画意观照辋川山水,将其自然景物山、水、树、草等,巧妙而自然地加以排列组合,构成相互关联、相互映衬的两幅立体画面,从而使《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所表达的意境具有鲜明的艺术感染力。
1.1构图美文学作品中的“构图”大体上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景物的取舍和布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试论王维诗歌的禅趣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试论王维诗歌的禅趣发布时间:2021-06-23T11:40:06.98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7期作者:骆雅倩[导读] 禅宗在盛唐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传播生存智慧的哲学,调节身心的平衡。
骆雅倩义乌市苏溪镇第二小学 322000摘要:禅宗在盛唐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传播生存智慧的哲学,调节身心的平衡。
作为盛唐山水诗的代表人物王维,在诗中融入了禅法精髓,创造了一种空明的境界。
其山水诗,禅意盎然,参禅悟禅成为一大特色。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趣一、王维其人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
王维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污染而著称的人。
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伟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
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世家,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对于母亲事佛的虔诚,王维有文写到:“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请施庄为寺表》)。
或许正是这样的家庭氛围,让王维自小就对佛教有一种虔诚的依恋。
四十岁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百态,官场沉浮,更是半官半隐,追求内心的祥和安宁,写下了很多意味深长的禅诗,阐释他对人生的思考。
王维现存诗400多首,他的禅诗是诗歌史上的一大飞跃,禅意盎然,意境深远,因为王维的出现,使王维、李白、杜甫所代表的佛、儒、道三足鼎立的局面正是形成,为我国诗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二、王维诗歌的禅趣1、空寂境界的美王维的山水诗中,很多诗歌都通过写环境,来表达内心的安静,对人生的思考。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淡宁和的无尽遐思。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导语:“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很多人心中的思念,这是很多人心中的记忆,王维用他诗意般的笔记录了美好的山水,美好的思念,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到唐代,和王维一起体会禅意的净,体会山水的乐趣。
一、禅意萦绕的王维禅宗是中国的文化,她有深刻的佛教特色,并吸收了道家、玄学的思想,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主要内容。
在唐代时期,禅学文化快速发展,诗歌更是达到鼎盛时期,禅和诗结下了不解之缘,以禅入诗成为一代风气,孟浩然、常建等诗人都在这方面的造诣都颇深,诗作中的禅意都颇深,但王维将禅宗融入诗中的境界是其他人所不及的,其诗可称“字字入禅、句句含禅”他将禅学的淡、远、空、寂等思想渗入其诗,处处体现“静美、澄旷、寂悦”的禅意,王维曾写下“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禅韵盎然。
王维的很多诗中都透露出诗人内心那种随缘尽化、心气容和的人生态度;平淡空澈、任运无心的情感心态;静寂宁澹、神与物游的处事与观物方式。
好禅意萦绕的王维,好美的诗词歌赋,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禅意的世界,心灵似乎都得到了净化。
禅意对其诗歌影响甚为深远,他达到了诗禅合一的境界。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此诗不见半字说禅,不见一丝禅意,但当整首诗营造的意境一出却自然将禅意带出,表面上根本无意表现为禅悟、禅机,绝不刻意说禅,禅意不在字面上,而在境界中,也就是所谓的“绕路说禅”的阐释方法。
如他的《饭覆釜山僧》一诗所言文中不着禅字,但其精神意趣则是最透彻的禅,诗人已把对尘俗生活的认识和体悟提高到了“圣境”。
王维不止在诗中体现禅意,更是将禅的境界理解达到了顶峰,“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薄暮日已薄,禅寂日以固”。
细细读来,禅意尽显,绝美的意境、寂寥的感觉都将王维身上的禅风禅骨表现的益发深刻,直抵人心。
二、美不胜收的山水画王维的禅直接影响王维的作品,不论是诗歌还是画作,禅意都融入其中,他的诗如画卷,铺陈开来给人的感觉是空灵、是淡远的美不胜收。
王维含禅意的古诗
王维含禅意的古诗王维含禅意的古诗在唐代诗坛里,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
在中国诗史上,他的山水诗更是与画相通,达到「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
同时他又精通佛理,生前就被人们誉为「精禅上理」,逝后更有「诗佛」的称号。
下面给大家分享含禅意的古诗,欢迎欣赏!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简析:此诗把作者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
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
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简析:此诗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诗人伟大抱负不能实现的矛盾苦闷心情。
颈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情景浑成,物我两忘,以动写静,为高人达士作了传神的写照。
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简析: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简析: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
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
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蝠“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
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青溪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
简析:此诗描写了一条青溪的幽秀景色,诗人用多彩的画笔,绘出青溪流经不同地方时呈现的不同画面。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王维,这位盛唐诗坛杰出的诗人,以其卓越的艺术素养和才能,对“山水自然〞进行审美观照。
他笔下的山水诗,含蕴山水清音,心境与自然浑然一体。
物我两忘、空灵清幽,独具禅思画意、意境之美,在诗苑中独树一帜。
王维的这种将山水诗的审美艺术和禅意的空灵宁静结合起来的创作手法,将其创作推向了顶峰。
下面我们来看看王维山水诗的禅意,欢送阅读借鉴。
一、王维的生平及佛教信仰王维(701-762),字摩诘,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
诗人以在诗作中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
诗人一生与佛教有着特殊而紧密的联系,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
王维号摩诘居士。
王维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
尽管如此,儒家的仁政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以至诗人笃志奉佛,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
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肮脏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
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使诗作充满禅意、禅理、禅趣。
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在《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
〞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
二、禅宗思想与王维思想的渊源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道、释三教并存、调和的方针,在入唐以后并没有大的改变,随着武后时代重佛教之风的盛行和大规模的寺庙建设、佛经翻译,佛教得到迅速的传播和开展。
王维山水田园诗里的“禅趣”浅析
年第期王维山水田园诗里的“禅趣”浅析重庆市开州区实验中学邹小千我们认为,探寻王维山水田园诗中隐寓着的禅意(或禅趣),应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剖析。
首先,应该从这类诗歌所构成的意象、意境出发,抓住诗歌体现出的“寂、远、空”这三个关键词,才能探骊得珠。
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我们认为,王维追赏自然风光的雅兴和超然出尘的情致,在这首诗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诗人在归隐山林后、在探寻山水胜景中,悠然自得:兴来则独往游赏,兴犹未尽则忘记归家。
就像云飞流水那样,无思无虑,无牵无挂,一切任其自然;就如醍醐灌顶一般,豁然开朗,心智顿开,全都有了人生的启迪、无穷的乐趣。
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里蕴含的道家文化更是耐人寻味:水穷尽处,自然就是深山空静无人处,人无意而至此,可谓思与境谐,神会于物。
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虑直觉印象,那无心淡泊、自然闲适的云,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
这就是融合了“空”趣的“远”那种道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境界。
这种生活态度、作风,就是禅家所宣扬的“随缘任运”的“寂、远”。
而中国山水诗(包括山水画)都追求“寂、远”的境界。
这个“寂”不是没有一点儿声音,不是物理的静,而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
这个“寂”就是澄怀净虑的状态,进入这样的状态,才能“临照万物”,才能见“事物之本然”。
这个“远”就是恢廓精神器局,进入一种超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
庄子《逍遥游》中的核心概念“游”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实现精神的“远”,就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远游之境,开启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之意境。
其次,诗人王维并没有谈禅,但在景物描写或日常生活的吟咏之中流露出禅的意味,也就是把禅意融化在笔墨之中。
《辋川绝句》中的《鹿柴》《竹里馆》《辛夷坞》等诗中的“空”这种“寂静”的境界就是显例。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过香积寺》赏析:自然禅意的深度体验
王维《过香积寺》赏析:自然禅意的深度体验《过香积寺》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
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山中古寺之幽深静寂。
此诗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侧写周围景物,来烘托映衬山寺之幽胜。
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佛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只有克服邪念妄想,才能悟到禅理的高深,领略宁静之幽趣。
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
诗歌构思奇妙、炼字精巧,其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来被誉为炼字典范。
一、作品原文过香积寺王维〔唐代〕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不知香积寺在哪座山中,走了数里,就进入了白云缭绕的山峰。
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古寺鸣钟?流泉被耸立的危石所阻而发出幽咽的声音,夕阳的余晖洒落在苍翠的松林上,更显清冷。
日暮时分,独自在空寂的潭边,安禅入定以治伏尘俗的毒龙。
2、注释过:过访,探望。
香积寺:唐代著名寺院,有争议,一说香积寺在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神禾原上。
”故址已废。
一说在河南汝州,今风穴寺,唐时称香积寺。
入云峰:登上入云的高峰。
钟:寺庙的钟鸣声。
咽:呜咽。
危:高的,陡的。
“危石”意为高耸的崖石。
冷青松:为青松所冷。
薄暮:黄昏。
曲:水边。
安禅:为佛家术语,指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在这里指佛家思想。
毒龙:佛家比喻俗人的邪念妄想。
见《涅槃经》:“但我住处有一毒龙,想性暴急,恐相危害。
”三、创作背景香积寺是中国净土宗的祖庭,唐高宗永隆二年(680)建。
此诗是王维访香积寺时创作的。
清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中,此诗下注:一作王昌龄诗。
但现代学者一般认为的王维所作。
四、整体赏析诗题“过香积寺”,即访香积寺。
既是去访,却又从“不知”说起;“不知”而又要去访,表现出诗人的洒脱不羁。
因为“不知”,诗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
此句正面写人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深藏幽邃。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与禅意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与禅意汉语言文学专业 @@@@指导教师 @@@@摘要: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诗中有情,既体现了构图,色彩和造型之美,还在自然景色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从而使他的诗,形神俱佳,气韵生动。
诗人还从禅宗那里撷取精华把自然界中最优美最动人的画面,用精致疏淡的手法表现出来,做到了诗中有禅、诗中有我,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画意;禅意On Wang's Idylls of the paintings and ZenStudent majoring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XuYupengTutor JiaoFuminAbstract : Wang Idylls poem paintings, poetry lover, embodies the composition, color and shape beauty, also integrate the natural beauty of the artist's feelings, so that his poems, god of high-prized vivid. Moreover, Wang is a Buddhist who is familiar with the Buddhists, popular Zen, Most poems are empty Meditation Ling met with the mentality of landscapes, created to mark the Kuang short, quite favorites. Zen deep moods have been left to the reader leaves ample room for imagination.Keywords : Wang; Idylls; Paintings; Zen王维是盛唐时期一位才华横溢的杰出诗人,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浅析王维诗中的禅意——论“诗画双绝”
浅析王维诗中的禅意——论“诗画双绝”在唐代诗人浩荡的王国里,王维是一位比较出色而独特的诗人。
说起王维,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对王维诗中的其他方面印象模糊。
这只能“怪”王维在这方面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了,也“怪”苏东坡的概括太深入人心了。
王维字摩诘,正是大乘居士维摩诘的音译之名。
佛教的空、寂、闲、静,我们都可以在王维诗中找到类似的意境。
纵观王维的诗歌,我们发现在他的诗歌里充满了佛禅原理。
他的诗歌大致来说可以分为边塞诗、幽愤诗、赠友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其中山水田园诗成就最大。
他的山水田园诗,受到朝代的影响,表现出很大的禅意。
唐代是佛学横流的朝代,作为一代才子的王维自然也不能逃脱佛禅的影响。
影响王维的主要是南禅,六祖慧能认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不重文字,不重形式,一切都靠自己去体会,也就是所谓的“悟性”“心法”。
王维把禅宗一切随缘、冲淡平和的心境带入诗歌,用禅宗的模式创新诗歌的模式。
这就使他的诗歌朦朦胧胧之中或多或少带有一丝禅意、一点禅趣了。
他信奉禅理,后半生徘徊于仕隐之间。
他以优雅闲逸的情致描写了闲静舒适的田园生活和美丽可爱的山水。
他的田园诗描绘的是闲静的意境;山水诗描绘的是幽静的意境。
他的诗歌,追求的是心灵的宁静,表现出佛学里面的空灵。
他将佛学中的禅理引进诗歌中,使得诗充满了禅味、佛理和仙味。
下面,我们就从他的作品来分析其中包含的禅意。
例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闲”是因为作者远离凡尘俗世,没有人事烦扰,内心闲景得甚至连桂花的飘落也能察觉到;“空”是写山中的静谧。
王维诗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这里“空”含有宁静的意思。
四周是如此的静谧和谐,甚至当明月升起,那皎洁柔和的月光都可以惊动山鸟,使它们在林间鸣叫。
全诗描绘了一个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又如: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评述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评述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评述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
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诗人王维的诗歌评述,欢迎参考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评述分类1.山水田园诗王维的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
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
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
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
过去时代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高的艺术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
明代胡应麟称王维五绝“却入禅宗”,又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便是一个明证。
雪景传为王维作王维其他题材的作品,如送别、纪行之类的诗中,也经常出现写景佳句,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都是传诵不衰的名句。
2.边塞军旅诗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壮阔飞动之作。
《陇头吟》、《老将行》则抒发了将军有功不赏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一个侧面。
《观猎》生动地描写了打猎时的情景。
《夷门歌》歌咏历史人物的侠义精神。
《少年行》四首表现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鲜明,笔墨酣畅。
这些作品一般认为是王维早期所作。
还有一些诗歌,如贬官济州时所作《济上四贤咏》以及《寓言》、《不遇咏》和后期所作《偶然作》六首之五《赵女弹箜篌》,对于豪门贵族把持仕途、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现象表示愤慨,反映了开元、天宝时期封建政治的某些阴暗面。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袁付斌内容提要:唐代的‚诗佛‛王维尤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
王维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
他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具有极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而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试从王维诗的禅意的生成、禅意在诗中的体现和禅诗的审美等方面来探讨王维山水诗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一、禅意的生成1、家庭环境的熏染。
王维在《赞佛文》中称自己‚以般若力,生菩提家‛,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
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
稍通佛学的人,都会知道有一部《维摩诘所说》,其中通达甚深般若智能,神通广大的维摩诘长者,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
又此经专说般若,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
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
其母崔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带发修行,并因同乡的关系,师事一代名僧大照(《宋高僧传》记为大慧)普寂禅师三十余年(大照禅师名普寂,是禅宗北宗首领神秀的弟子,神秀圆寂后,‚天下好释者咸师事之‛,唐中宗还特地下制‚令普寂代神秀统其法众‛,于是名望更高,‚王公士庶竞来礼谒‛,成为当时的佛教首领),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往山林,志求寂静‛(《请施庄为寺表》),这对事母至孝的王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王维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将空灵之美、神韵缥缈和空明的境界刻画得入木三分,把禅宗思想与宗教感情化为诗思,具有独特风格。
王维(701-762),字摩诘,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
诗人以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
作为中国士大夫文人的代表人物,王维与佛教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一生与佛教都有着特殊而又紧密的联系。
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他的诗文里谈佛经、谈禅理,可谓是屡见不鲜。
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诗”,使诗充满禅意、禅理、禅趣。
以至在他生前,好友苑盛《酬王维序》就认为其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
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
观王(维)裴(迪)《辋川集》及祖咏《终南残雪》诗,虽钝根初机,亦能顿悟”,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
显然,不论是说王维“以佛入诗”,还是说其“以禅入诗”,都强调了王维诗歌与佛教禅理间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为此很多研究者都倾向于穿透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寂”、“静”等特质层面解读其蕴涵于其中之禅意。
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能够很自由地表现禅的意境,决定性的原因在于诗与禅的价值取向、情感特征、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巧妙联系。
本文尝试突破前人的审美视角,拟从王维对山水诗构思设计、描写手法、艺术表达三个层面的细腻特质捕捉沉淀于其中的禅意、禅理、禅趣。
一、构思设计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禅宗信奉“梵我合一”,“我心就是一切”的世界观。
在直觉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中“我”与自然溶为了一体,区别与界限消失了,“我”的情感、“本心”注入到山河大地、花鸟草木中,山河大地、花鸟草木也成为“我”,表现“我”的心境与思想。
试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和禅意
“ 禅意” 完美融合的诗歌新境界 , 从而拓宽了读者的审美潜 者似僧。 ” ( 《 空同子》 ) 所谓“ 卑者似僧” 多指这一类以禅语 能和审美空间。 人诗者。 如《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人》 : “ 了 观四大因, 根性 王维笃信佛教 , 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何所有。 妄计苟不生, 是身孰休咎。 色声何谓客, 阴界谁复 密切相关。 王维祖籍太原, 后其父迁徙于蒲州 , 生于长安。 守。徒言莲花 目, 岂恶杨枝肘。既饱香积饭 , 不醉声闻酒。 王维出身于一个佛教气氛很浓厚的家庭, 母亲崔氏是一位 有无 断 常 见 , 生 灭 幻 梦 受。即病 即 实 相, 趋 空 定 狂 虔诚的佛教徒 , 曾师事大照禅师, 并且他的全家与这位佛教 走。……”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 作者却用禅宗的思想来解
之色, 水中之月, 镜中之像, 言有尽而意无穷” ( 《 沧浪诗 话》 ) 。 因此王维的以禅入诗, 使诗境空灵超越, 形成了 “ 闲、 静、 淡、 远” 的独特风格。他的诗歌以禅入诗, 或以禅 趣取胜, 或以禅意迷人, 是严羽说的“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 的典型代表。 以禅入诗 。 诗意盎然的禅趣
摘
要: 王维是 盛唐 著名的山水田 园诗人之 一 , 他的诗 空灵飘逸 , 意味 隽永 , 富有禅趣 与禅 意, 开创 了“ 以禅入
诗”, 将“ 禅趣 ” “ 禅意” 完美融合 的诗歌新境界 。这与他 一生与佛教 结下不解之缘 有着十分 密切的关 系。 关键词 : 王维 ; 山水诗 ; 禅趣 ; 禅 意
一
然意境来显露其禅趣禅心。然而对于 自然山水, 他又是 以 超然物外的审美心态对大 自然体察默思, 在对 自然景物的
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和禅趣
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和禅趣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和禅趣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
他睿智早慧,十五岁离家游学长安、洛阳,十七岁即写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那样名烁千古的篇章。
王维曾一度刻意功名,追求进取,其边塞类诗作大多洋溢着青春活力和壮志雄心。
然而,宦途的坎坷波折又使他深感现实残酷,世态炎凉,一生几度隐居,诗作笔锋更多地转向现实。
加之王维崇尚佛学,广交僧侣,"隐逸"便经常成为其诗作的主旋律。
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评述王维:"在他身上,禅、诗、画三者可以算是一脉相贯,'诗画是孪生姊妹'那句话用得恰当了。
"(1)凭借着对自然、情感的敏锐捕捉以及超强的表现力,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情"、"诗中有画"、"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一面不倒的旗臶。
一、诗中有情王维是个重情谊且善写情的人。
在其诗作中,生活小品和赠别之作甚多,内容多述及相思别离和朋友间关怀、慰勉之情,在数量上几乎与其山水田园诗平分秋色。
而他写景之时,也往往是为了寓情。
在《淇上送赵仙舟》一诗中,诗人这样写道: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才逢又别,倍感黯然神伤。
"相逢"二句,虽轻描淡写,却觉浓郁深情,扑面而至。
接着诗人借"天寒"二句写景,铺开抒情之路,与结句遥相呼应,令送别后的怅惘往来于心而不释。
王维诗歌中借景寓情、以景衬情的手法,使他写景饶有余味,抒情含蓄不露。
如《临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
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
"写离情却无一语言情而只摹景物。
《送杨长史赴果州》:"鸟道一千里,猿啼十二时。
"既是景语,也是情句,将道路的荒凉之景与行者的凄楚之情融为一体,自然、含蓄而又回味深长。
王维诗中的禅意[精华]
王维诗中的禅意摘要:自王维始,唐代文人禅入诗。
禅宗的宗教思想对王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将禅意与诗情交织融合在诗歌里,开拓出诗境与禅境高度统一的美学境界,充份体现出空灵清幽的艺术风格,由此,王维也被冠以“诗佛”的称号。
本文通过分析王维禅宗意识形成的原因和诗歌中禅宗意识的具体表现,阐明王维诗中的诗情与禅境。
关键词:王维禅宗诗歌意境在唐代,佛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诸多教派,如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其中尤以禅宗发展最为迅猛。
禅宗是佛教本土化的结果,它是把印度的佛教思想和修持方式与中国儒家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的。
禅学进入到士大夫的思想领域中,影响着他们的处世态度和文学作品。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
禅与诗的交融促进了古代诗歌的发展,不但扩大了诗的领域范围,而且为单纯的诗歌艺术平添了一丝哲学的意味,使其读来意味深长。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禅宗既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智慧;既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就像来自于源头的活水,通过历代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和弘扬,为中国文化这池潭水带来活力和生机,它不仅对中国哲学、伦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给中国的诗词书画也带来质的变化。
如“会里知无我,观空厌有形”(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人上房》),这正是当时诗人以禅入诗,以诗写禅的最佳写照。
严羽曾经说过:“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诗辨》)。
其中,集大成者非王维莫属。
他将禅宗的缥缈无依与如画的诗境完美结合在一起,将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刘向阳评价其诗“光照天地,以色貌色,虚实相生,妙理一致。
”[1]一、王维禅宗意识形成的原因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诗意境空奇、清幽,往往将我们引领进入一种含蓄隽永的禅境。
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徐增《而庵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篇字句皆合圣教。
”为何佛学对王维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呢?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首先,唐代时期佛教之风盛行。
谈谈王维诗中的禅意
谈谈王维诗中的禅意李金娥(唐山市第八中学河北唐山063000)摘要:王维是我国唯一享有“诗佛”称号的诗人,在他的诗中有浓浓的禅意。
这和当时佛教的盛行及家庭的影响有关,当然更与他的仕途不畅相连。
王维诗中的禅意表现在他对自然山水的理解和直接的说教。
关键词:禅;空、寂;闲居;静坐;归隐田园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他的诗既有陶诗浑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谢诗精工刻画的描写。
语言也高度清新洗练,朴素之中有润泽华彩。
然而他的诗中佛老气很重,禅味很浓。
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徐增《而庵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篇字句皆合圣教。
”这些评论,都说明了佛教信仰对王维的诗歌创作有很深的影响。
如他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清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首诗就是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的写照。
不知香积寺,却去拜访,见出诗人的洒脱不羁。
未到寺中,已是云封雾罩,可想香积寺之幽远。
诗人听泉声幽咽,感受日色寒冷,这是多么荒僻而又幽远的境界。
暮色降临,诗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
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
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
这“安禅制毒龙”不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吗?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因此王维为“诗中之佛”是不过分的。
那“佛学”何以对王维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呢?首先,王维的禅缘是和他的家庭影响分不开的。
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写道:“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斋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中的禅境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中的禅境王继红(贵州省铜仁学院中文系)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清朗秀丽,在唐代诗苑中有极高的地位.其诗歌美学思想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是中国美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的“空灵静寂、澄淡精致”的审美境界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综观其人其诗,亦官亦隐,是才华横溢的诗人。
又是熟诣禅理的佛徒。
王维前后期思想随着他政治生涯的跌宕起伏发生了变化。
最后定性于禅宗。
禅宗思想对王维的美学思想产生了渗透,在其山水田园诗歌中蕴涵着禅学的美学情趣。
一、“字字入禅”的禅趣王维(70l一761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迁至满州。
崇尚佛教,也有深厚的道教渊源。
王维在隐居时的许多作品,充满禅机和佛老思想,生前被称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死后誉为“诗佛”称号。
王维选取山水为审美对象。
在纵情山水中追求精神自由。
以达到人生最高境界。
他的山水田园诗歌中充满禅境。
可谓“字字人禅”。
禅境就是在悟道、悟禅的过程中体会到一种轻松寂静、闲淡自然的意味。
人通过静思。
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地。
忘记了自身的存在,同化于万物之中,得到一种精神升华。
进入一种光明润彻,无所滞碍的境界。
在禅宗的审美观中,人与自然界的山水万物之间已形成了一种自觉的审美关系,自然已不再是作为环境、背景、衬托出现,它已是独立的审美对象,人们可以从观照中悟解禅理。
禅理讲究“以心思性”、。
顿悟”。
尤其强调内心的直觉、暗示、联想、感应等作用,讲究一。
悟”成佛。
禅宗重言外之意。
重根机悟性。
而诗歌也重言外之意。
重妙悟,故诗歌与禅多互为沟通、渗透。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诗客所以好佛参禅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维也不例外。
他以禅境、禅理入诗。
在表现。
空”、“静”、“闲”的基础上。
通过“顿悟”。
往往表现山川草木一种清幽、静谧的自然美,形成这种清静的意境。
王维的许多诗都深含佛理禅趣。
往往“字字入禅”。
他或写田园山水,或写花鸟树木,或吟闲适。
或咏渔钓。
举例说明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琴音禅趣审美特质
举例说明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琴音禅趣审美特质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王维是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他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色彩缤纷而又意境空灵的诗作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与其说王维是个出世之人,不如说他更是个入世之人;说他是禅宗信徒也好,是官场失意之士也罢,都不能改变他天才横溢、潇洒脱俗的真实形象和他对世界的无限热爱与探索。
王维不仅对后世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同时也得到过当朝统治者的高度赞誉。
这些身份地位带来的荣耀并没有使他沉醉,相反倒激发起他更强烈的创作欲望,让他有着非常敏锐的感知力去捕捉日常生活中美妙动人的瞬间,从而进行艺术加工提炼,把最美丽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
王维的一生多游于山水之间,故他的诗里经常充满恬静闲适的田园牧歌式情调,同时也流露出一丝伤春悲秋的落寞情怀。
例如:《鸟鸣涧》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再比如他在辋川别墅所建之蓝田山庄里所吟唱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均体现出王维诗歌中的淡雅宁谧气息,正如李白所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诗中虽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但却将心头无尽的忧愁与惆怅渲染得淋漓尽致。
由此可见,王维对诗歌语言及表达方法运用娴熟,且掌握得炉火纯青,其对传统诗歌中含蓄蕴藉的手法融会贯通,且擅于使用通感、夸张等修辞技巧描绘景物或人事,既注重音乐美感的营造,亦讲究全篇整体氛围的铺垫烘托,因此,在我看来,王维应属于以“画境”喻理的类型。
然而,很少有人关注到他早期那些讽刺诗中锋芒毕露的一面。
据载,一次唐玄宗问他:“卿自谓何如朕?”王维答曰:“臣之所好者山水,所乏者丹青。
”玄宗闻后颇感诧异,因命人取过纸笔作画赐予王维。
待墨迹干涸后,王维展开画卷时只见笔触浓淡相宜,墨色随心而动,他感叹不已,连称:“画乃吾之余事耳!”意思就是自己所喜欢的东西是与山水有关的,不过缺乏足够的条件,所以才选择了在山水间隐居。
这种讽刺手法固然新奇独特,但在“诗圣”杜甫的名作《戏为六绝句》中却有所记录:“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浅析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浅析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王维是盛唐田园派诗人。
他早期写过许多边塞诗、政治诗,诗作奋发向上,批判权贵,有盛唐的时代气概,满溢爱国热情。
但王维最受称誉的作品还是山水田园诗,尤其是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置身于大自然,其时的山水田园诗幽静恬适,且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极其诗情画意。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志林》王维通音乐、精绘画,但其对佛教禅理的倾心,更能从他的诗作中窥见。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恬适、幽静,与陶渊明,谢灵运一脉相承,并且有一种超逸美,如《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写秋雨之后的山村晚景,宁静幽远,欢快清新。
首联以素描的手法,铺出整个画面基调。
出句展现雨后山村,对句显示傍晚秋暝,字句平淡,丝毫没雕饰。
“空”字绘出了山村的寂静空旷,而且借“空”抒发归隐的情怀。
王士桢说王维的《山居秋螟》是“字字入禅”。
王维信奉禅宗,他的名“维”和字“摩诘”都取自佛家的《维摩诘经》。
此联直言山居空寂,有禅意而无苍凉之感。
颔联写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照着清澈的泉水,潺潺地在石上流淌,意境深远灵动。
颈联中诗人以“竹喧”来点染洗衣妇的怡然喜悦,以“莲动”来烘托渔舟返航沿流而下的场景,句式和谐整齐,节奏抑扬,旋律回环,有着音乐美。
尾联更具神韵,借《楚辞・招隐士》中淮南王刘安招隐士之词:“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反其意而用之,暗寓自己的隐逸之情,表明了自己的志趣,随意率真,淡泊人生。
王维善于把佛教思想融入自己的才情中,深厚的艺术修养使诗、乐、画融为一体。
对大自然观察透彻细微,能达到主客观统一,即把自然的美化为艺术的美。
有着幽幽禅味的世外桃源有谁说不具诗情画意、耐人寻味昵王维为什么要写禅诗,这与他的人生境遇有很大关系,也与其人生观紧密相连。
佛教主张去执除贪,四大皆空。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 - 诗词名句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诗词名句篇1: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唐代诗人王维,幼年深受其母亲尚佛的影响,成年之后追随禅师潜修禅法,晚年更加笃信佛教归心于佛。
在其留存下来的三百七十多首诗歌中,多呈现出鲜明的佛理思想痕迹,同时又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诗情画意见长,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诗作充满禅意、禅理与禅趣。
一.王维尚佛的缘由及过程唐代是中国佛教全面成熟的阶段,诗人擅佛也是平常之事。
王维从小深受其母亲信佛思想的熏陶,他的母亲“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王维不到三十岁就拜道光禅师门下;公元740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大师神会相遇。
王维问及“若为修道得解脱”之法。
神会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于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
”自此,王维开始对神会顿悟的南宗佛法颇具倾心。
《旧唐书》记载王维: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
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档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王维曾为慧能大师作碑铭,任侍御使出使南阳时遇慧能弟子神会宣扬禅宗心要,一见倾心,又与慧能再传弟子马祖道一深有交情,禅宗思想对王维影响其深。
王维赞慧能大师:“举手投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性怀海。
‘这也可以看作是王维自己的境界。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
”(《坛经》)除却家庭环境的影响之外,王维中年以后倾心于佛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生活及仕途上屡遭重创。
王维最早谈到佛的一首诗是《偶然作六首》,其三诗中有两句为“爱染日以薄,禅寂日以固”,表明其对佛教的信仰己日益牢固。
这首诗写于开元十五年,是王维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一事的六年之后,改官淇上,作于淇上为官期间。
当时,王维因为仕途的失意而萌生隐遁的思想,遂开始倾心于佛教,寻求解脱。
两年后,王维居长安,即从荐佛寺道光禅师学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和禅趣 王维 , 字摩诘,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
他睿智早慧, 十五岁离家游学长安、 洛阳,十七岁即写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那样名烁千古的篇章。
王维曾一度刻意功名,追求进取,其边塞类诗作大 多洋溢着青春活力和壮志雄心。
然而,宦途的坎坷波折又使他深感现实残酷,世 态炎凉,一生几度隐居,诗作笔锋更多地转向现实。
加之王维崇尚佛学,广交僧 侣, "隐逸"便经常成为其诗作的主旋律。
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评述王维: "在他身上, 禅、 诗、 画三者可以算是一脉相贯, '诗画是孪生姊妹' 那句话用得恰当了。
"(1)凭借着对自然、情感的敏锐捕捉以及超强的表现 力, 王维以清新淡远、 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情"、 " 诗中有画"、"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一面不倒的旗臶。
一、诗中有情 王维是个重情谊且善写情的人。
在其诗作中,生活小品和赠别之作甚多,内 容多述及相思别离和朋友间关怀、 慰勉之情, 在数量上几乎与其山水田园诗平分 秋色。
而他写景之时,也往往是为了寓情。
在《淇上送赵仙舟》一诗中,诗人这 样写道: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才逢又别,倍感黯然神伤。
"相逢"二句,虽轻描淡写,却觉浓郁 深情,扑面而至。
接着诗人借"天寒"二句写景,铺开抒情之路,与结 句遥相呼应,令送别后的怅惘往来于心而不释。
王维诗歌 中借景寓情、以景衬情的手法,使他写景饶有余味,抒情含蓄不露。
如《临 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
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
"写离情却无一语言情而只摹景物。
《送杨长史赴果州》:"鸟道一千 里,猿啼十二时。
"既是景语,也是情句,将道路的荒凉之景与行者的凄楚 之情融为一体,自然、含蓄而又回味深长。
在王维的诗歌中, 有不少采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 而且往往显得自然流 畅,蕴藉含蓄。
如《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曾被后人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劝君"二句, 依依不舍 的惜别之情和对友人的关怀体贴之意溢于言表, 却又绵长含蓄。
胡应麟评这两句 诗说:"自是口语而千载如新"。
又如《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此诗用口语化问答,却也言浅意深,余味不绝。
朋友言称不得意,诗人坚决 支持其归隐--"但去莫复问",又借白云抚慰友人,表抒心声。
所以钟 惜评论此诗的末二句说:"感慨寄托,尽此十字,蕴藉不觉。
深味之,知右 丞非一意清寂,无心用世之人"(2)。
王维写情之妙处, 还在于对现实情景平易通俗的描写中, 蕴含深沉婉约的绵 绵情思。
其《相思》一篇,托小小红豆,咏相思情愫,堪称陶醉千古相思心的经 典之作。
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人先是用平直的话语写出了节日思亲的 大众感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让人顿觉" 与我心有戚戚焉",而后诗人笔锋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空转换犹如"蒙太奇" 手法,"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3)。
王维写情, 又多见隐喻比兴。
上述数诗, 已可略见其风。
又如 《杂诗三首》 :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全篇不著"相思"二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句句意深。
藉" 寒梅"、"春草"喻意,相思之情跃然纸上。
第一首写出了妻子对 远在江南的丈夫的牵挂,第二首则从丈夫的角度着笔,却不直诉思念,而是向来 自故乡的捎话人打听故乡的梅花是否已经开放,写法别致有趣,委婉含蓄。
整篇 尤以第三首中"心心"二句最见功力, 借"春草阶生"将女子 的愁心难展、情意缠绵刻画入骨,令人感慨叫绝。
王维歌咏从军、边塞等内容的诗篇,也同样善于写情。
在这类诗作中,刻画 出诸如将军、战士、豪侠等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并通过写人,抒发了诗人自己 的豪情壮志。
如《观猎》通过日常的狩猎活动来刻画将军的精神面貌: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其中"回看"二句所显露的"毫端有风雨声"(4),不啻 是诗人凌云壮志的化身。
二、诗中有画 古语有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 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 以灵性的语言、 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
苏轼曾有一著名论断:"味摩诘之诗,诗 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5)如《山中》道:"荆溪白石出, 开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浅溪白石,缀上依稀红叶,山色 苍翠, 处处鲜艳欲滴。
此即东坡所指誉的"诗中有画"。
而 《使至塞上》 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仅用十字就描绘出大漠、孤烟、 长河、落日四样景物,形、体、光、色尽在眼前,构图简洁不掩气势壮美,实乃 意境深邃之佳作。
王维的"诗中有画",妙在传神。
无论是刻画工细的白描,还是大 笔勾勒的写意,无论是极尽夸张的渲染,还是引而不发的含蓄,都让人读后无需 细品,脑海中即浮现出鲜明的景象。
《山居秋瞑》一诗描绘了一组秋日傍晚雨后 山村的景象: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中流光音色浑然一体--山泉叮咚映照明月无声, 莲叶沙沙点缀着浣纱女的 软语轻笑,每一句都是一幅鲜活流畅、富有生气的图画,毫不夸张地说,通篇就 是一部充满诗意的风光影片。
王维诗中的画境,具有清淡静谧的个性特征,这 一点,完全可以在他对夕阳、明月、空山、深林、清泉、远村、白云、孤烟等景 物的渲染中感受得到,如《竹里馆》云: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幽静的竹林, 皎洁的月光, 让诗人不禁豪气大发, 仰天长啸, 一吐胸中郁闷。
而千思万绪,竟只有明月相知。
藉竹林、明月寓情,王维道出了一个隐者的孤寂 悲愤。
在诗人笔下,点睛之笔的妙用、虚实浓淡的构架、气韵渲染的铺排,都有其 独到之处。
其《鸟鸣涧》云:"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 惊"、"鸣"二字点睛,反衬出春山的幽静。
又如"夜静群动 息,时闻隔林犬"(《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雨中山果落,灯 下草虫鸣"(《秋夜独坐》)等句,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妙笔,使画境 平添几分生动。
《终南山》一诗中,诗人这样写到: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全篇虚实变幻,开阖大气。
终南山的奇峰广脉、深壑云烟,因此诗而显得神 韵流转,读之如身临其境,牵人荡气回肠。
神韵淡远是王维诗中画境的灵魂。
《鹿柴》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 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中着意描写了作者独处于空山深林, 看到一束夕阳的斜晖,透过密林的空隙,洒在林中的青苔上。
在博大纷繁的自然 景物中,诗人捕捉到最引人入胜的一瞬间,用简淡的笔墨,细致入微地绘出一幅 寂静幽清的画卷,意趣悠远,令人神往。
正如清人陆佃所言:" 摩诘诗到神境处,真是景即意、意即景,不造境而景得,不说意而意完"(6)。
三、诗中有禅 王维生活的时代,佛教繁兴,士大夫学佛之风很盛。
政治上的不如意,一生 几度隐居,使王维一心学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7),以求看空 名利,摆脱烦恼。
王维学佛,并不恪守一定的教门,而是广泛结交各个宗派的僧 侣,同时自学各派佛教经论,从中接受佛学的影响。
王维笃志奉佛,思慕隐逸, 在《偶然作六首》第三篇中我们即可略窥一斑: 日夕见太行,沉吟未能去。
问君何以然?世网婴我故。
王维著名诗句 。
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
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
几回欲奋飞,踟蹰复相顾。
孙登长啸台,松竹有遗处。
相去讵几许?故人在中路。
爱染日已薄。
禅寂日已固。
忽乎吾将行,宁俟岁云暮。
这是诗人最早谈到个人佛教信仰的作品, "爱染"二句, 表明自己 对佛教的信仰日益牢固,世俗的贪欲、爱念已日渐淡薄。
王维对奸臣专政的黑暗政治颇感不满,不愿同流合污,加上宦途受挫,于是 产生了逃避现实的想法,企图走隐遁的道路。
然而,他又不甘心过清贫的日子, 在隐逸的同时幻想着"终南捷径"。
矛盾的诗人试图从佛学中寻找精神 上的安慰和自己思想行为的理论依据。
从佛教的义学中接受的主要思想, 于他的 诗歌创作中随处可见。
在《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中有云: 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如是睹阴界,何方臵我人? 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此诗大意是说,一旦滋生微小的尘念,便忽然感到生命的短促有如朝露,觉 得世上难以容身。
然而只是洗濯邪恶之心并不能从生死中解脱出来,在 " 悟道"的过程中人还处于迷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