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互补型人格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历史上的儒、道互补型人格,进而指出儒、道互补型人格自身的优缺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利弊得失。我们要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为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关键词:儒家道家人格
中图分类号:j40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灵魂和独具特色的人格。对中华民族独立人格形成起重要影响的学术思想家数儒道两家。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都是儒道互补型人格。顺境时尊儒,逆境时信道;为官时信儒,在野时践道。儒家的理想人格是积极入世的,反映了大一统皇权至上的要求;道家的理想人格是超然出世的,反映了小生产自发分散的倾向,两者都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儒家之长是道家之短,道家之长弥补了儒家的不足。内儒外道,突出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
一儒道互补人格特征
自汉代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有识之士理想的人生道路。儒家文化是家国同构的,要求做人意要诚,心要正,要学习成才,要学德与艺,使家庭关系合乎礼的标准。其理想的家庭关系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顺,各守本位。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扩大的家。儒家把家庭中人与人的关系扩大到政治生活中,要求正人君子对国君要忠,对同僚要和气,讲信义,讲原则,要体恤人民。在家与国利益发生矛盾,忠孝不能两全时,要牺牲小家顾国家。
这种家国同构的文化观念对中华民族独立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儒家思想把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重义轻利”的价值观相结合,培养了中华民族为正义的事业不惜抛头颅撒热血的牺牲精神。儒家人格以近乎宗教徒的热情关注着世俗的冷暖,使苍凉的人生之旅充满了脉脉温情。儒家的人格总体上来说是刚健有为的,但儒家哲学也有懦弱的一面。因为儒家哲学没有给人以反抗父母、反抗君王的勇气,所以儒家哲学归根到底又是懦弱的。
而道家奉行清净无为,以静制动,主张自我保存。道家以超然世外的人生态度和相对主义的价值观相结合,给人以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使在生活中不自由的人们能保持一种超现实的人格独立。具有反讽意味的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恰恰是生活上的极端不自由的反映。
在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往往按照儒家理想的人生道路去奋斗,而在理想破灭后,道家思想便出来很冷静、很智慧的帮助他们摆脱人生困境。志士仁人说真话、办真事却遭受打击,遭诬陷;说假话、办坏事又受良心责难,因此明智的选择就是不再说话,不再有作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柔弱胜刚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是道家哲学的思想,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某种无奈,而“成于才与不才之间”,则成为历代仕途失意的知识分子的明智选择,因此,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多半是内儒外道型的人格。
二儒道互补人格的历史作用
儒道互补型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进步作用是相当大的:
1 儒家文化家国同构的观念培养了中华民族集体的主体性,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孕育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使中华民族有很强的向心力、凝聚力。在中国的历史上,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人心所向,搞分裂、破坏祖国统一的人,都会成为千古罪人。
2 儒家文化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民为贵的民本思想,培养了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强烈的
忧患意识。他们爱国家,爱人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使他们在国家、民族需要他们的时候,能够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3 中国儒家哲学注重理性的思考,不迷信,儒家自汉武帝以后成为官方的哲学,因而有力地抵制了宗教思想与信仰的蔓延。不信鬼神,是中国知识分子可贵的传统。“敬鬼神而远之”是儒家知识分子对鬼神的态度。
4 在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儒道互补型人格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儒家哲学主张积极入世,做有为之人,但当理想破灭后,道家思想很冷静、很智慧的帮助他们摆脱了人生困境。因此儒道互补型的人格一般不会采取过激的行动去反抗不合理的现实,有利于封建社会的稳定,中国历史上发展较快的时代都是在和平稳定的时代。
中国道家学说超然出世的人生态度和重感情、轻财富的思想,培养了中国知识分子淡泊名利、无欲则刚的独立人格。
三儒道互补人格的负面影响
儒道互补型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虽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不小的作用,但它的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
1 中国的儒家学说维护封建的等级制,维持特权,平等观念淡薄。因此传统的中国人等级观念强,知识分子读书为了做官,光宗耀祖,热衷于爬阶梯,尊官贵长,缺乏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
2 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重视统一而忽略差异,安于守成缺乏创新,这不利于中国人的个性发展。
3 道家无欲则刚的人格固然可贵,但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实不足取,因为正义的力量战胜邪恶的势力,需要正义之士形成一种大气候才行。
四结语
总之,中国历史上的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对中华民族的独立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其精华对于我们今天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为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邓立勋:《论苏轼的处世哲学》,《湖湘论坛》,2003年第6期。
[2] 贺来:《从中国思想史的视角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理解》,《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3] 董平:《“儒道互补”原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4] 王祥云:《老庄思想及儒道互补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影响》,《开封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作者简介:王瑞英,女,1962―,河北省保定市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婚姻家庭法,工作单位:保定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