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的内镜诊断与分型(推荐)
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
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Trial on treatment and typing or grading chronic gastritis under endoscopies 摘要: 1983年我国胃炎座谈会上提出了胃炎的分类,但在实行过程中使大家困惑的是内镜下诊断的胃炎过于广泛,以至没有不是胃炎者.悉尼世界消化病会议上曾提出悉尼标准,但因使用繁琐而未能被广泛应用.200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在井冈山会议中提出内镜诊断标准,分为非萎缩性与萎缩性两大类,未能突出内镜下表现的不同特征.广大内镜工作者要求能有一个统一、易掌握、可行性大的又为大家所熟知的内镜诊断标准,而且量化指标不确切者,不列入分型分级之中.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04.02.001
机标关键词:
慢性胃炎内镜诊断标准分型分级分级标准治疗消化病学非萎缩性内镜下
诊断内镜下表现悉尼量化指标会议座谈会医学会井冈山工作者应用特征
困惑分类
作者: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
刊名: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ENDOSCOPY
年,卷(期):
2004, 21(2)
所属期刊栏目:
学会推荐标准
机标分类号:
R65R57
在线出版日期:
2004-06-04 (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页数:
共2页
页码:
77-78。
消化内镜下各类疾病分型与表现
消化内镜下各类疾病分型与表现内镜新手必备图谱!来源: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消化性溃疡出血Forrest分级Type IType IIType III食管炎洛杉矶(LA)分类(1994 年)内镜下表现A 级黏膜破损长径≤5mm,并且局限在1 个黏膜皱襞内B 级至少有1 处黏膜破损长度>5 mm ,并且互相不融合C 级至少1 处有两条黏膜破损互相融合,但非全周性D 级融合为全周性的黏膜破损附记:有无溃疡、狭窄以及Barrett 上皮。
内镜下息肉山田分型山田分型:息肉分为4 型:Ⅰ型最为常见,息肉隆起与胃黏膜间角大于90°,色泽与周围黏膜相似或稍红;Ⅱ型息肉无蒂,息肉隆起与胃黏膜间角近90°;Ⅲ型息肉表面不规则,无蒂,息肉与黏膜间角小于90°;Ⅳ型息肉有细蒂,蒂之长短不一,表面光滑,可有糜烂或近似颗粒状。
食管曲张静脉分级1、静脉色调 Color (C)① 白色曲张静脉white varices (Cw); ②蓝色曲张静脉Blue varices(CB)2、红色表面 Red Color Sign(RC)① 红色斑点、②樱桃红色、③血肿、④弥漫性发红。
3、占居部位 Location(L)Ls 至食管上段曲张静脉、Lm 至食管中段曲张静脉、Li 下段食管、Lg 胃底。
4、形态 Form(F)F1 直线状或细小弯曲的静脉;F2 串珠状曲张静脉;F3 占据管腔的结节状曲张静脉。
早期胃癌分型早期胃癌癌组织限于粘膜层和粘膜下层,无论有否淋巴结转移,称为早期胃癌。
其分型简化为三型:隆起型、平坦型、凹陷型。
微小胃癌为早期胃癌的始发阶段,以直径0.5cm 以下胃癌为微胃癌,0.6——1.0cm 胃癌为小胃癌,统称为微小胃癌。
胃粘膜活检病诊断为胃癌,而手术切除标本经病理节段性连续切片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能发现癌组织称为一点癌。
进展期胃癌分型(Bormann 分型)Bormann 分型(1923)是国际上最广泛采用的一种进行期胃癌分型法,它是根据癌瘤在粘膜面的形态特征和在胃壁内浸润方式进行分类的。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一、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分为四个级别:Ⅰa级:正常或有轻微炎症,没有明显的糜烂或溃疡。
Ⅰb级:有少量糜烂或溃疡,但没有融合。
Ⅱ级:有多处糜烂或溃疡,且有融合,但不超过食管周长的75%。
Ⅲ级:糜烂或溃疡广泛,融合超过食管周长的75%。
二、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分为三种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特殊类型胃炎它们的内镜下表现如下:慢性萎缩性胃炎: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及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
特殊类型胃炎的内镜诊断必须结合病因和病理。
三、内镜下溃疡分期内镜下溃疡分为四个阶段:A1活动期A2愈合期H1瘢痕期H2瘢痕期它们的内镜下表现如下:A1:溃疡边缘水肿、隆起、界限清楚、底厚苔可见出血或血凝块。
A2:水肿减轻,隆起不着,变慢坡,底白苔,周边无红色再生上皮。
H1:溃疡缩小,边缘出现再生上皮的发红带,出现粘膜皱襞集中,白苔变薄。
H2:溃疡进一步缩小,边缘再生上皮发红带进一步增宽,皱襞集中更明显,薄白苔白苔消失,皱襞集中于中心发红部(红色瘢痕)。
S1:中心发红消失,仅见皱襞集中(白色瘢痕期)。
四、胃息肉分类胃息肉分为四个级别:Ⅰ级Ⅱ级Ⅲ级Ⅳ级五、早期食管、胃癌分型早期食管、胃癌分为五个类型:0-Ⅰ型Ⅰ型Ⅱ型Ⅲ型它们的内镜下表现如下:0-Ⅰ型:缓慢坡,界限不清。
Ⅰ型:隆起起始部清楚无细颈。
Ⅱ型:隆起起始部见有细颈但无蒂。
Ⅲ型:明显之蒂。
六、食管、胃进展期胃癌食管、胃进展期胃癌分为五个类型:BorrmannⅠ型BorrmannⅡ型BorrmannⅢ型BorrmannⅣ型BorrmannⅤ型以上都是内镜下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标准分级,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
胃炎的内镜诊断与分型
胃炎得内镜诊断与分型(推荐)() ( ) 一、前言胃炎在临床上十分常见, 可分为急性胃炎与慢性胃炎两种。
ﻪﻭ慢性胃炎得内镜分型十分复杂, 并未达成统一意见。
ﻪﻭ自 1985 年Marshall 发现幽门螺杆菌(Hp)以来, 其引起胃炎得致病性已被世界所认同, 但除胃镜下经喷洒色素或放大胃镜始可瞧到一定表现外, 不能直接观察到其特有得征象、现就胃镜对胃炎得诊断、分型以及笔者得意见加以叙述, 供同道参考。
ﻭ左:ﻭ贲门在食管与胃连接处, 淡红色得食管黏膜与橘红色得胃黏膜形成明显得分界线, 两者互相交错, 构成齿状线。
ﻭ右:正常胃底黏膜皱襞排列杂乱, 与胃体大弯侧皱襞相连接。
ﻪﻭ可见少量澄清得胃液聚集于胃底。
图1正常胃镜图象二、急性胃炎急性胃炎与急性胃黏膜病变(AGML)之间并无明确区别, 只不过急性胃炎病变较轻, 而AGML症状及病变程度更重。
ﻪﻭ此病于1968 年由Katz 及Siegel首先提出, 内镜所见有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胃溃疡、出血性胃炎、1973年川井提出这就是一组征候群, 胃部症状突发, 胃镜及X线检查见有异常, 称为急性胃病变。
ﻪﻭ病变并不仅限于胃黏膜, 可累及深层甚至全层。
1979 年竹本提出定义为急剧突发上腹痛与显性出血, 早期内镜检查可见出血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急性溃疡。
ﻭ这一急性改变不仅在胃黏膜出现, 20%—30%还同时见于十二指肠球部及下行角, 称为急性胃十二指肠黏膜病变(AGDML)。
ﻪ图 2 急性胃黏膜病变:ﻪﻭ有应激史, 发病突然; 胃黏膜广泛糜烂、充血、水肿, 并可见片状棕褐色出血斑,大量病理粘液附着胃壁。
ﻪ国内以 Schindler 分型:ﻭ①急性单纯性外因性胃炎、②急性腐蚀性胃炎。
ﻪ③急性感染性胃炎。
④急性化脓性胃炎。
ﻪ若病理改变以黏膜层病变为主, 则①与③属急性黏膜病变范畴。
ﻪﻭ (一)急性胃黏膜病变病因1、食入致胃黏膜损害物质。
ﻪ (1)药物:ﻭ非甾体消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生素、抗癌药、口服降糖药类等。
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
慢性胃炎的内镜随访频率和期限
内镜随访频率: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一般建议每半年至一年进行 一次内镜检查
内镜随访期限: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建议长期随访直至病情完全缓解或出 现新的病变
内镜随访目的:观察胃黏膜病变的进展情况评估治疗效果及时发现新的病 变或并发症
内镜随访注意事项:在随访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胃黏膜的形态、颜色、血管 分布等情况以及是否有新的病变或并发症出现。
慢性胃炎的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 饮食习惯避 免暴饮暴食
定时定量
避免食用刺 激性食物如 辛辣、油腻、
生冷等
戒烟限酒保 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 心理状态避 免过度紧张
和焦虑
定期进行胃 镜检查及时 发现并治疗
胃部疾病
加强体育锻 炼提高身体 素质增强免
疫力
TH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01/01
禁忌症:严重心肺 疾病、凝血功能障 碍等患者
内镜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评估
内镜治疗方法:包括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等
疗效评估指标:包括 症状缓解程度、胃黏 膜病变改善程度、生 活质量改善程度等
疗效评估时间:一般 需要随访3-6个月以 评估长期疗效
疗效评估结果:内镜 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 显著可以有效缓解症 状改善胃黏膜病变提 高生活质量。
慢性胃炎的病因
幽门螺杆菌 感染
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非 甾体抗炎药、
抗生素等
饮食因素: 长期食用辛 辣、刺激性
食物
精神因素: 长期紧张、 焦虑、抑郁 等情绪影响
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慢 性胃炎病史
其他因素: 如自身免疫 性疾病、胃 黏膜损伤等
PRT 3
胃镜下各种诊断的描述
本帖最后由leio 于2009-12-15 16:22 编辑1.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
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伴胃窦糜烂)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2cm不等,未见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
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浅表性胃窦胃炎(充血/渗出型)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光滑,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
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浅表性胃窦胃炎(充血/渗出型伴糜烂)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光滑,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2cm不等,未见糜烂、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
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2期)2.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伴胃窦糜烂)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慢性胃炎的分类及内镜诊断标准
慢性胃炎的分类及内镜诊断标准Stahl于1728年首先提出了慢性胃炎的概念,但由于一直缺乏形态及病理资料,诊断一直都存在争论。
直到内镜,特别是可屈式内镜的出现以及大范围应用,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及分型才开始被提及并进行深入地研究。
慢性胃炎可有多种因素诱发,主要包括慢性酗酒、吸烟、胆汁反流、自身免疫、饮食等环境因素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由于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并且通常内镜表现与病理诊断相关性很差,所以,一直没有满意的、被广泛接受的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及分型标准。
现介绍国内外几个影响力较大的慢性胃炎内镜诊断及分型标准。
1Schindler分类Schindler于1947年根据半屈式内镜所见,并与组织学表现进行对比,把胃非特异性炎症改变称为慢性胃炎,根据内镜形态学表现又将慢性胃炎分为原发性慢性胃炎和继发性慢性胃炎。
原因不明者为原发性,同时合并胃溃疡、胃癌及有胃手术史者为继发性。
而将原发性又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和肥厚性三型。
此种分类方法在我国应用最为广泛。
将慢性胃炎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
该方法较为简洁实用,但存在一些缺点:(1)未对病变程度进行描述,对于病变的比较以及愈合程度无法评价。
(2)红白相间本应该是一种正常的内镜表现,而将其定为炎症表现,造成内镜所到之处,无不有炎症存在。
2 1983年全国慢性胃炎座谈会的分类1983年全国慢性胃炎座谈会提出分类建议后,我国应用的分类是慢性浅表性、慢性萎缩性和肥厚性胃炎。
2.1慢性浅表性胃炎:镜下黏膜可有以下各种表现中的一种或数种。
2.1.1水肿:颜色发白,反光增强,胃小区结构明显。
2.1.2花斑:在橙黄色黏膜背景上出现红色充血区,呈红色片状或红色条状,或较弥漫发红,即所谓花斑或红白相间现象,又可进一步描述为红白相间而以红为主、或红白相间而以白为主(多为萎缩性改变)。
2.1.3黏膜脆弱:指轻微触碰即发生出血点或出血斑。
2.1.4渗出:指黏膜上有病理性粘液渗出,常紧紧粘附于黏膜上,用水冲洗不易将其冲掉,用力将其冲掉后,常见黏膜发红或糜烂。
慢性胃炎的内镜表现
慢性胃炎的内镜表现慢性胃炎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病变,是常见病和多发病[1]。
胃镜是诊断慢性胃炎最常用和最准确的检查方法,不仅能直视黏膜病变,还可取活检进行病理诊断。
随着内镜设备的不断改进,染色内镜、放大内镜及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等对胃黏膜的观察越发细致,有效提高了慢性胃炎的诊断及早期胃癌的检出率[2-5]。
由于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因此全面准确认识慢性胃炎的内镜表现尤为重要[6]。
目前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要点是通过内镜表现判定有无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并评价胃癌发生的风险,以助于明确针对性采取措施。
本文中,我们将对慢性胃炎在内镜下的表现依次展开述评,期待能对实际临床诊疗有所裨益。
1 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与分类从胃炎诊断的发展历史来看,内镜出现后能够通过直接观察胃黏膜诊断胃炎,在胃炎的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利用胃镜对胃炎诊断与分类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Schindler胃炎分类,将慢性胃炎分为原发性胃炎和伴随性胃炎,其中原发性胃炎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慢性肥厚性胃炎[7]。
Schindler胃炎诊断学是胃炎分类的基石。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内镜技术的发展,尤其为了早期诊断胃癌,萎缩、肠上皮化生等胃黏膜变化备受重视,重视此类内镜表现的木村·竹本分类被广泛应用于诊疗。
1983年,Warren和Marshall发现H.pylori并明确H.pylori是组织学胃炎的病因,根据内镜表现诊断有无H.pylori感染变得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来自欧美六国的研究组提出了悉尼系统,1996年改订为新悉尼系统[8]。
这一诊断标准考虑了有无H.pylori感染,胃炎的部位、病理组织学分级,对内镜表现与诊断进行归类评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临床上被广泛采纳,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内镜表现难以客观诊断,一些未分化型胃癌的高风险因素如鸡皮样胃炎的诊断名称未被纳入。
因此,2013年日本消化内镜学会上提出了“京都胃炎分类”,并在2018年改定第二版,充分考虑了胃炎内镜的诊断及意义,评价胃癌风险,得到广大临床内镜医生的认可和广泛应用[9-11]。
胃炎的内镜诊断与分型(推荐)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胃炎的内镜诊断与分型(推荐)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胃炎的内镜诊断与分型(推荐)() ( ) 一、前言胃炎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两种。
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十分复杂,并未达成统一意见。
自 1985 年 Marshall 发现幽门螺杆菌(Hp)以来,其引起胃炎的致病性已被世界所认同,但除胃镜下经喷洒色素或放大胃镜始可看到一定表现外,不能直接观察到其特有的征象。
现就胃镜对胃炎的诊断、分型以及笔者的意见加以叙述,供同道参考。
左:贲门在食管与胃连接处,淡红色的食管黏膜与橘红色的胃黏膜形成明显的分界线,两者互相交错,构成齿状线。
右:正常胃底黏膜皱襞排列杂乱,与胃体大弯侧皱襞相连接。
可见少量澄清的胃液聚集于胃底。
图 1 正常胃镜图象二、急性胃炎急性胃炎与急性胃黏膜病变(AGML)之间并无明确区别,只不过急性胃炎病变较轻,而 AGML 症状及病变程度更重。
此病于 1968 年由 Katz 及 Siegel 首先提出,内镜所见有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胃溃疡、出血性胃炎。
1973 年川井提出这是一组征候群,胃部症状突发,胃镜及 X 线检查见有异常,称为急性胃病变。
病变并不仅限于胃黏膜,可累及深层甚至全层。
1979 年竹本提出定义为急剧突发上腹痛和显性出血,早期内镜检查可见出血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急性溃疡。
这一急性改变不仅在胃黏膜出现, 20%-30%还同时见于十二指肠球部及下行角,称为急性胃十二指肠黏膜病变(AGDML)。
图 2 急性胃黏膜病变:有应激史,发病突然;胃黏膜广泛糜烂、充血、水肿,并可见片状棕褐色出血斑,大量病理粘液附着胃壁。
慢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
HP的作用机制
✓ 粘附作用:HP具有黏附素能紧贴上皮细胞,使细胞绒毛 断裂,细菌被绒毛覆盖,不易去除
✓ 蛋白酶的作用:HP可产生蛋白酶分解蛋白质,并消化上 皮细胞膜,破坏黏液屏障结构
✓ 尿素酶作用:HP具有很强的尿素酶活性,将尿素分解为 NH3,既能保护细菌的生长环境,又能损伤上皮细胞
浅表性胃炎 ↓
全层黏膜炎 ↓
萎缩性胃炎
局限于胃小凹和黏膜固有层表层 累及腺体区,腺体基本完整 腺体破坏、萎缩消失,黏膜变薄
✓ ⒈肠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是指胃腺转变成肠 腺样,含杯状细胞
✓ ⒉假性幽门腺化生:是指胃体腺转变成胃窦幽门腺的形态
✓ ⒊不典型增生(dysplasia):增生的上皮和肠化上皮可发 生发育异常,表现为不典型的上皮细胞,核增大失去极性 ,增生的细胞拥挤而有分层现象,黏膜结构紊乱,有丝分 裂象增多
• 慢性胃炎的主要症状为消化不良,其症状应属于功能性 消化不良。根除治疗可使HP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 得到长期缓解。根除HP可使胃黏膜组织学得到改善,对预防 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有重要意义,对改善或消除消化不良症 状也具有费用-疗效比优势。
关于根除幽门螺杆菌适应症: ①有明显异常的慢性胃炎(胃黏膜有糜烂、中至重度萎
等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 一、胃镜及活组织检查
胃镜及活组织检查(在胃窦小弯,大弯,胃体小弯各取一块) :最可靠,且可检测HP,区别CSG或CAG, 排除早期胃癌
CSG :黏膜充血、水肿、渗出多,黏膜光滑,红白相间 ,以红为主,有少量出血点,轻度糜烂
CAG:黏膜苍白或灰白,红白相间,以白为主,弥漫性 或灶性分布;黏膜变细而平坦,黏膜下血管透见;也可粗糙 ,呈颗粒状小结节;易发生糜烂和出血
5、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
二.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
慢性胃炎有多种因素诱发如酗酒、吸烟、胆汁反流、自身免疫(见下图)、饮食环境因素以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由于原因复杂,临床症状多样,病变又呈多灶性,活检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内镜诊断很难与病理结果完全一致。若活检能垂直于黏膜表面取材达黏膜肌层,可以提高内镜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
5、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
单位:
摘要: 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
` 关键词: 慢性胃炎 内镜检查 分型 分级标准
一.前言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自身抗体内在的阻塞性或凝固性有关。这里显示的一种自身抗体是抗壁细胞抗体
所见的亮绿色的免疫荧光物质是胃黏膜的壁细胞。
要点提示: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
消化内镜学会2003年9月于大连召开了全国慢性胃炎专题讨论会,会前曾组织国内部分专家讨论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经充分研讨提出不同意见,最后提交大会讨论,并对这一分型分级标准进行投票,投票者近300人,完全同意和基本同意者占94.6%。同年12月在上海进行了最后定稿,现将结果公布如下,以供同道参考试行,以便进一步修订完善。
1983年我国胃炎座谈会上提出了胃炎的分类,但在实行过程中使大家困惑的是内镜下诊断的胃炎过于广泛,以至没有不是胃炎者。悉尼世界消化病会议上消化病学分会在井冈山会议中提出内镜诊断标准,分为非萎缩性与萎缩性两大类,未能突出内镜下表现的不同特征。广大内镜工作者要求能有一个统一、易掌握、可行性大的又为大家所熟知的内镜诊断标准,而且量化指标不确切者,不列入分型分级之中。
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
) << )
!学会推荐标准!
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 试行意见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
!!!560年我国胃炎座谈会上 提 出 了 胃 炎 的 分 类! 但在实行过程中使大家困惑的是内镜下诊断的胃炎 过于广泛!以至 没 有 不 是 胃 炎 者" 悉 尼 世 界 消 化 病 会议上曾提出悉尼 标 准!但 因 使 用 繁 琐 而 未 能 被 广 泛应用"7""" 年 中 华 医 学 会 消 化 病 学 分 会 在 井 冈 山会议中提出内镜 诊 断 标 准!分 为 非 萎 缩 性 与 萎 缩 性两大类!未能 突 出 内 镜 下 表 现 的 不 同 特 征" 广 大 内 镜 工 作 者 要 求 能 有 一 个 统 一 #易 掌 握 #可 行 性 大 的 又为大家所熟知的 内 镜 诊 断 标 准!而 且 量 化 指 标 不 确 切 者 !不 列 入 分 型 分 级 之 中 "
#1根除 :;治疗$:;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病 因之一"根除 :;治疗有利于慢性胃炎的恢复#
/1促 动 力 药 $动 力 失 调 与 慢 性 胃 炎 互 为 因 果 "促
进胃排空有利于改善胃炎症状和防止复发#
<1助消化 药 物$当 腺 体 萎 缩"黏 膜 屏 障 作 用 减
退"胃 酸!消 化 酶 分 泌 减 弱"致 胃 排 空 延 迟"上 腹 胀
图 #! 糜 烂 性 胃 炎 !隆 起 疣 状
胃炎的分类、诊断与治疗
固有腺体
炎症观察区域
慢性胃炎——病理特点
萎缩,化生----以病理为金标准
非化生性萎缩:固有腺体被纤维组织或纤维肌性组织代替
黏膜萎缩:固有腺体(幽门腺或泌酸腺)数量减少
或炎性细胞浸润
小肠型
化生性萎缩:黏膜固有腺体被假幽门腺化生或肠化生所代替
↓
大肠型
上皮内异瘤型变增生(癌前病变)
↓
胃癌
16
胃小凹上皮
严重创伤 大手术 大面积烧伤 Curling 溃疡 颅内病变 Cushing 溃疡 败血症 其他严重脏器病变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严重精神紧张
8
应激导致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68岁,男性,脑肿瘤手术后1周突发黑便,大便潜血试验阳 性。胃镜检查提示胃窦及胃体充血水肿、多发糜烂。
门脉高压性胃病导致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门脉高压
胃粘膜淤血
缺氧和
代谢产物堆积
糜烂出血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临床表现
症状轻微(上腹不适或隐痛) 严重者可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
多以此就诊 在所有上消化道出血病例中占10-25% 大便隐血阳性 胃镜
11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诊断 病史:相关药物使用史,饮酒史或严重疾病应激状态
消化道出血的表现 确诊有赖于胃镜(起病后24-48h内)
急性幽门螺杆菌(HP)感染 HP 之外的病原或毒素
感染性
病程长,起病缓, 黏膜中以淋巴细胞和 浆细胞为主的炎症细 胞浸润,伴或不伴黏膜 萎缩、化生
炎症活动时可出 现中性粒细胞
非萎缩性 萎缩性
HP 感染 自身免疫因素 NSAID 饮食和环境因素 胆汁反流
3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共同特点: 急性起病 胃镜下见胃粘膜多发性糜烂、出血, 炎症常较轻或缺如
新版中医单病种—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定义】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多伴上腹部疼痛,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加重。
大多无明显体征,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度压痛或按之不适感。
西医分为浅表性(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大类。
后者包括自身免疫性胃炎笊型胃炎、胃萎缩)和多灶萎缩性胃炎(B型胃炎、胃窦萎缩)。
属中医学的“胃脘痛” “痞满”等范畴。
【诊断标准】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及体征,诊断主要依赖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活检。
一、症状约半数患者有上腹部不适、饱胀、隐痛、烧灼痛,疼痛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加重,亦常见食欲不振、暧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
有胃黏膜糜烂者可出现少量上消化道出血,长期少量出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少数患者可伴有乏力及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萎缩性胃炎伴恶性贫血者常有全身衰弱、疲惫,一般消化道症状较少。
二〃体征大多无明显体征,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度压痛或按之不适感。
少数患者伴有舌炎、消瘦和贫血。
三、理化检查1.胃液分析正常胃液的pH为1.31. 8如刺激后,最大分泌时的pH>6.0则可诊断为真正胃酸缺乏。
A型患者无酸或低酸,提示壁细胞数量显著减少;B型患者大多正常或为正常值低限,但一般不会反酸。
2.血清胃泌素含量测定胃窦部黏膜的G细胞分泌胃泌素,A型胃炎患者G细胞数量不减少,因而血清胃泌素显著增高;B型胃炎患者胃窦黏膜萎缩,直接影响G细胞分泌胃泌素功能,血清胃泌素低于正常。
3.幽门螺杆菌(Hp)测定及其抗体测定伴有活动性胃炎时,此检查常呈阳性。
4.内因子可减少到46U/L。
5.伴恶性贫血者贫血表现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增高骨髓象提示有核细胞增生,以红细胞系增生为特征,红细胞呈巨幼型改变。
6.胃蛋白酶原检测在慢性胃炎中,胃体菱缩者血清胃泌素G17水平显著升高,胃蛋白酶原1或胃蛋白酶原I/I比值降低;胃窦萎缩者血清胃泌素G17水平降低,胃蛋白酶原1或胃蛋白酶原I/I比值正常;全胃萎缩者则两者均降低。
慢性胃炎
2.
3. 4. 1. 2. 3.
(二)禁忌症:
检查注意事项
1. 检查前一天晚餐吃易消化的食物,晚上十点以后勿进 食。 2. 检查当天早晨禁食任何形式的食物。 3.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后一小时后方可进食。 4. 结肠镜检查者前三天吃少渣易消化的食物。 5. 注意肠道清洁(口服泻药和清洗灌肠)。 6. 结肠镜检查者持此申请到我院门诊三楼胃镜室预约日 期, 结肠镜检查时间:每周星期一、二、三、四、五。 7、碳呼气试验检查餐后两小也可。 8、肠系检查当天早晨禁食任何形式食物。 9、食道造影随到随查。
胃慢性炎症 胃小凹粘膜 腺体破坏 腺体细胞发生形态变化
腺体萎缩 腺体消失 粘膜变菌 表面上皮细胞萎缩
胃腺体变成肠腺样含杯状细胞(肠腺化生)
胃小凹处上皮增生和肠化上 皮的发育异常(不典型增生) 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 癌前病变
失去分泌粘液能力
临床分类和病因
按病变部位分类:
按病变部位分类:
(一)慢性胃窦炎(B型胃炎):
(1)铋剂+两种抗生素:
① 铋剂+阿莫西林+甲硝唑(替硝唑) 2周 ② 铋剂+四环素+甲硝唑(替硝唑) 2周 ③ 铋剂+克拉霉素+甲硝唑(替硝唑) 2周
(2)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
① 质子泵抑制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 1周 ② 质子泵抑制剂+阿莫西林+甲硝唑(替硝唑)2周 ③ 质子泵抑制剂+克拉霉素+甲硝唑(替硝唑)1周 如甲硝唑(替硝唑)耐药可选用呋喃唑酮(利特灵)
(3)如三联失败可改用四联疗法:
铋剂+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
二、慢性胃体炎:
无特异治疗,主要针对病因治疗。 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胃炎的内镜诊断与分型(推荐)() ( ) 一、前言胃炎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两种。
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十分复杂,并未达成统一意见。
自 1985 年 Marshall 发现幽门螺杆菌(Hp)以来,其引起胃炎的致病性已被世界所认同,但除胃镜下经喷洒色素或放大胃镜始可看到一定表现外,不能直接观察到其特有的征象。
现就胃镜对胃炎的诊断、分型以及笔者的意见加以叙述,供同道参考。
左:贲门在食管与胃连接处,淡红色的食管黏膜与橘红色的胃黏膜形成明显的分界线,两者互相交错,构成齿状线。
右:正常胃底黏膜皱襞排列杂乱,与胃体大弯侧皱襞相连接。
可见少量澄清的胃液聚集于胃底。
图 1 正常胃镜图象二、急性胃炎急性胃炎与急性胃黏膜病变(AGML)之间并无明确区别,只不过急性胃炎病变较轻,而AGML 症状及病变程度更重。
此病于 1968 年由 Katz 及 Siegel 首先提出,内镜所见有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胃溃疡、出血性胃炎。
1973 年川井提出这是一组征候群,胃部症状突发,胃镜及 X1 / 17线检查见有异常,称为急性胃病变。
病变并不仅限于胃黏膜,可累及深层甚至全层。
1979 年竹本提出定义为急剧突发上腹痛和显性出血,早期内镜检查可见出血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急性溃疡。
这一急性改变不仅在胃黏膜出现, 20%-30%还同时见于十二指肠球部及下行角,称为急性胃十二指肠黏膜病变(AGDML)。
图 2 急性胃黏膜病变:有应激史,发病突然;胃黏膜广泛糜烂、充血、水肿,并可见片状棕褐色出血斑,大量病理粘液附着胃壁。
国内以 Schindler 分型:①急性单纯性外因性胃炎。
②急性腐蚀性胃炎。
③急性感染性胃炎。
④急性化脓性胃炎。
若病理改变以黏膜层病变为主,则①与③属急性黏膜病变范畴。
(一)急性胃黏膜病变病因 1.食入致胃黏膜损害物质。
(1)药物:非甾体消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生素、抗癌药、口服降糖药类等。
(2)酒精。
(3)食品:---------------------------------------------------------------最新资料推荐------------------------------------------------------ 辛辣调味品、蒜等。
(4)腐蚀性物质:酸、碱等。
(5)毒性物质:氨类、甲醇、砷、汞等。
2.应激性溃疡。
(1)精神性。
(2)肉体性:中枢神经(Cushing 溃疡)、烧伤(Curling 溃疡)、手术、外伤、败血症、休克、低氧血症、代谢异常等。
3.继发于慢性病及脏器功能不全。
(1)肝硬化、阻塞性黄疸(如下表)、恶性肿瘤等。
各型黄疸的胆色素代谢变化特点 (2)肝、肾、肺衰竭及多脏器衰竭。
4.急性胃肠炎的一部分:细菌性、病毒性和过敏性等。
5.物理及机械性:胃内异物、 Mallory-Weiss 综合征、胃息肉切除后、肝动脉栓塞治疗(TAE)后。
6.幽门螺杆菌(Hp)感染。
7.放射线。
3 / 178.寄生虫。
(二)急性胃炎的内镜分型急性胃炎的内镜分型见表 1-1-1。
表 1-1-1 急性胃炎的内镜分型(木村健) 中村肇等认为, AGML 属前 4 型,应用起来很方便,相当于悉尼分类中的红斑型、平坦糜烂型和出血型胃炎。
三、慢性胃炎当今, Hp 引起胃炎已被世界所认同。
种植 Hp 所引起的多核细胞浸润等急性变化,不久之后即变成慢性化。
根除治疗后可使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内镜变化明显改善。
这一系列变化在动物及人类都得到证实。
但其炎症在何处,是否为部分性,能否进展成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尚不得而知。
据悉尼系统将慢性胃炎分成两型:一是胃窦部炎;另一型为多中心型萎缩性胃炎。
前者,以窦部为中心的炎症,一般不进展成萎缩,欧美人多为此型,而日本人则较少,我国是否也是如此尚不清楚。
而多中心萎缩性胃炎,其炎症不仅在窦部,胃体部也有炎症,有时发展成全胃胃炎(pangastritis),萎缩性胃炎逐渐进展,最终出现肠上皮化生性黏膜。
很有趣的是以窦部炎症为主者好发球部溃疡,多中心萎缩性胃炎却好发胃溃疡。
---------------------------------------------------------------最新资料推荐------------------------------------------------------ 伴肠上皮化生黏膜的萎缩性胃炎则理解为癌前病变。
上述两型胃炎是否因东西方人的 Hp 菌株不同,免疫遗传学的差异,还是环境、饮食因素不同?尚不清楚。
我国对慢性胃炎的诊断仍十分不一致,很多人等待病理组织学结果来诊断内镜下胃炎,这就超越了肉眼的诊断能力,以致形成内镜所到之处无处不在的炎症。
这与定义模糊有关,甚至可诊断为浇表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实际上指内镜下肉眼所看到的变化,而不是病理组织学显微镜下所见。
随着内镜器械的发展,光纤应用、电子像素增加,使肉眼所见更加清晰,因此在对慢性胃炎的诊断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一)Schindler 分类既往多采用此分类,比较简便;但这一分类系采用半软式胃镜及大体标本所得到的结果,很难代表今日之所见。
(二)1983 年全国慢性胃炎座谈会的分类 1983 年全国胃炎座谈会提出分类建议以后,我国应用的分类是慢性浅表性、慢性萎缩性和肥厚性胃炎。
1.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层有慢性炎症性病理改变,病变可侵及黏膜的浅层或全层,但无腺体萎缩。
此类病变占慢性胃炎中的绝大多数,表现为无症状或有上腹不5 / 17适、消化不良等症状。
胃镜下黏膜可有以下各种表现中的一种或数种。
(1)水肿:颜色发白,反光增强,胃小区结构显著。
图 3 胃黏膜高度水肿,反光增强,伴有充血。
(2)花斑:在橙黄色黏膜背景上出现红色充血区,呈红色片状或红色条状,或较弥漫发红,即所谓花斑或红白相间现象。
根据发红区与背景区的分布情况,又可进一步描述为红白相间以红为主、红白相间或红白相间以白为主(多为萎缩性)。
(3)黏膜脆弱:指轻微触碰即有出血点或出血斑。
(4)渗出:指黏膜上有病理黏液渗出,常紧紧黏附于黏膜上,用水不易将其冲洗掉,用力喷水将其冲掉时,常见其下面为发红的黏膜或糜烂。
(5)糜烂:指黏膜上皮完整性受损,可大可小,大的成片,可达 1cm 左右;小的可如针尖,常附有白苔,白苔周围有红晕。
糜烂可分为两型:平坦型,糜烂面基本与黏膜相平,多见于胃窦部或幽门前区;隆起型,指在黏膜上出现丘状隆起,隆起的顶部出现火山口样黏膜损伤,可附白苔或仅为红色凹陷面,也称痘疮样糜烂,有人称之---------------------------------------------------------------最新资料推荐------------------------------------------------------ 为疣状糜烂。
糜烂与溃疡的区别是溃疡较糜烂的损伤更深,糜烂深度一般在 1mm 以内,病理观察损伤不超过黏膜肌层,而溃疡则深达黏膜下层或更深。
糜烂分级中少数散在为轻度,多发为中度,广泛多数为重度。
(6)皱襞增生:指皱襞隆起、肥厚、注气后皱襞不能展平。
可以根据其增厚的程度分为 3 度:宽度5mm为轻度; 5-10mm,为中度; 10mm 为重度,重度者也称粗大皱襞。
(7)黏膜下出血点:是由黏膜下的小血管出血引起的,呈斑点状,类似麻疹的皮疹,也可呈条状或片状,有时溢出黏膜。
可以根据出血点的分布分级,出血点散在分布为轻度, 10 个为中度,大片为重度。
(8)黏膜不平:可呈细颗粒状(也可称轻度)、粗颗粒状或铺路石状(也可称重度)。
(9)黏膜出血:可呈散在点状、斑状或片状出血斑,甚至可见到向腔内渗血。
可以按上述黏膜下出血点的标准分级。
7 / 17(10)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生):慢性浅表性胃炎有小部分病例可伴有肠化上皮,多为小肠型。
平坦型肠化生黏膜不平,呈灰白色鳞片状或点状。
隆起型肠化生常呈局灶性扁平隆起,灰白色,近看表面粗糙呈绒毛状。
用 0.1%-0.5%亚甲蓝(美蓝)直视下喷洒, 1-2min 后用水清洗,因肠上皮有吸收功能,染为蓝色,可有助于诊断。
肠化生为炎症修复引起,肠化生细胞具有肠黏膜的某些性质。
关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胃镜诊断,根据 1983 年全国胃炎座谈会的建议,不主张分型太多,主张必要时将病变的具体表现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断下加以具体描述,如慢性浅表性胃炎伴多发性糜烂或伴痘疮样糜烂等。
依此类推,以避免诊断名词太多,不容易掌握。
2.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除自身免疫性胃炎可在青年时发生外,常见于 40 岁以上的人,应属退行性疾病,可能是机体走向衰老的表现之一,也可能与 Hp 的长期感染有关。
因有癌变的可能性,因此受到重视。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除可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各种表现外,常有以下表现:(1)皱襞萎缩:主要表现在胃体部,根据萎缩程度可分为 3 度,皱襞变细为---------------------------------------------------------------最新资料推荐------------------------------------------------------ 轻度,皱襞消失为重度,介于两者之间为中度,重度者也称胃萎缩。
(2)血管显露:正常胃黏膜只在胃底及胃体上部可以看到血管,其他部位看不到血管。
萎缩性胃炎因黏膜萎缩变薄而血管显露,但在大量注气时由于正常黏膜扩展变薄也可看到血管,所以也不能以血管显露进行诊断。
只有在少量注气时看到黏膜下血管才是血管显露,为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一个较为可靠的指标。
但有些萎缩性胃炎在萎缩的同时伴有黏膜代偿性增生,增生的黏膜变厚,黏膜下血管则不易被看到。
(3)黏膜粗糙不平:由于萎缩、增生,加以肠化生,黏膜常明显粗糙不平,或呈结节状、鳞片状凹凸不平。
左:胃黏膜一部分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粗糙不平,血管透露(萎缩),另一部分充血发红,伴有水肿(浅表)。
两者边界十分明显。
右:胃窦粘膜充血水肿,粗糙不平,密集的扁平隆起似铺路石子样。
图 4:9 / 17慢性萎缩性胃炎但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病理组织学有腺体萎缩时才能确诊,肉眼与病理的符合率较低,为 30%-60%,所以不能单靠肉眼诊断。
由于萎缩性胃炎是灶性分布,多从胃窦部小弯起始,沿胃小弯逐渐向上发展。
因此,活检需多点进行,从胃窦、移行部、胃体小弯及大弯侧、前后壁侧各取一块,至少应从胃窦、胃体大弯及小弯、移行部、贲门部的小弯侧各取一块,以防漏诊,并了解萎缩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