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语言文化
老北京方言歇后语

老北京方言歇后语老北京方言歇后语源远流长,是北京文化独具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
北京话作为中国四大语系之一的官话,拥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结构以及丰富的词汇,在北京的很多人的日常生活中都使用着各种各样的方言歇后语,这些歇后语简洁、富有幽默感、引人发笑。
一、经典老北京方言歇后语1. 家徒四壁(jiā tú sì bì)——指房屋内空无一物,形容家里贫穷。
例句:这个人家里穷的一塌糊涂,家里就家徒四壁。
2. 象箸拉磨(xiàng zhù lā mò)——指前后都无法变通,形容顽固不化。
例句:他一向很固执,说话有时候根本就不听别人的意见,就跟象箸拉磨一样。
3. 一夜七次郎(yì yè qī cì láng)——指夜夜笙歌纵乐无边,形容浪荡不羁、纵欲放荡。
例句:听说他过去十分放荡,时常泡夜店、酗酒,好不像一夜七次郎。
4. 人去楼空(rén qù lóu kōng)——指空置的房子已经无人居住,形容人去楼空或无人居住的现象。
例句:这栋楼很久没有人居住了,已经人去楼空了。
5. 半壁江山(bàn bì jiāng shān)——指国家的领土只有一半,形容局势不利。
例句:我们现在的境况就像是半壁江山,还需要继续奋斗。
二、老北京方言歇后语的使用场景老北京方言歇后语经常被用在幽默场合,比如聚餐、聚会、喝酒等情况下,大家都会用它来增加气氛。
另外,在日常交流中也很常见,在北京商铺等场合经常出现大妈们互相调侃,互相使坏,这时用上一句搞笑的方言歇后语,就能让人们在闹中取笑,增加生活乐趣。
同时,老北京方言歇后语也被用来打趣有些不友好的事情,来化解紧张气氛、化解尴尬场面。
三、老北京方言歇后语的文化内涵老北京方言歇后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这些歇后语所反映出来的是北京人的思维海量以及生活习惯,它们往往紧密结合着生活中的各种场景,透露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感知以及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反思。
北京人说话的特点

北京人说话的特点
北京人说话的特点:
一、口音、语法明显强于其他省份:
实话说,北京人的口音、语法绝对是比其他省份强盛的。
主要表现在
发音流利、语法准确、姿态优雅,特别是音调的变化,有一定的耙活性,这让他们更加有文人的气质,被人们称之为“京音”。
二、速度快:
深受文化的影响,北京人的语言也相当快,跟不上也有可能成为笑柄,在他们一口北京话中,由于节奏急促,语速半秒即可完成一句,很容
易让别人一时无法理解,这也当地人被称之为“既快又漂亮”。
三、带有一种把物流放尖的特色:
北京人的语言中也有一些把物流放尖的特质,比如“丫”,“咋”,“了么”等,这在其它的省份几乎没有出现过,都是特有的语,他们会根据上
下文以及语势变化来增强文字表达,表达出特殊的沟通及表情,这也
成为了该地方最显而易见的文化。
四、生动有趣,语句简单:
比起其它地方,北京人讲话会更加生动有趣,他们有一种处处表现不
经意却字斟句酌的特质,他们的语句也简单明了,有一种让人一听就
能理解的力量。
五、话语中夹杂“杂种口音”:
这里的话语中夹杂着东北口音,甚至是山西的口音,也有一些词从西北来的,比如受到河南游子影响,也会听到一些河南话,尤其在南方朋友聚会时,就能听到一些腔调不一样的口音,混合起来让语言更有丰富的色彩。
六、拖长音节、拖底音:
还有一种拉底音,让京城的口音更有了浓厚的气息,北京人的音节拖延也是很常见的,有时候一句话可以拖很久才结束,完全就是一种把一个词的读音“延伸”,听起来也有一种非常柔软的感觉,整个语言也更加有文化的特色。
老北京腔语录

老北京腔语录一、背景介绍北京话是中国的一种方言,也是北京市的官方语言。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其中又以老北京腔最具代表性。
老北京腔是指在北京地区广泛使用的独特发音和语调。
二、老北京腔的特点2.1 发音老北京腔的发音有着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声母浊化:在老北京腔中,一些原本清音的声母会变成浊音,例如“东”读作“冬”,“老”读作“do”。
2. 鼻音化:在老北京腔中,一些辅音后面的鼻音会被吸收进去,例如“九”读作“jiu”。
3. 声调轻声:老北京腔中的声调会受到影响,声调轻声比较常见,例如“四”读作“si”。
4. 合并发音:一些不同的发音会合并成相同的音,例如“车”和“吃”在老北京腔中发音相同。
2.2 语法老北京腔的语法也有一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序灵活:老北京腔中语序较为灵活,可以根据语境调整语序顺序,例如“我和你去吃饭”可以说成“我你去吃饭”。
2. 词尾儿化:在老北京腔中,很多词的词尾会加上一个儿音,例如“走儿”、“吃饭儿”。
三、老北京腔的应用老北京腔作为一种独特的方言,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下面是一些典型的应用场景:### 3.1 京剧表演京剧是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之一,而老北京腔作为北京地方的方言,是京剧表演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京剧中,演员使用老北京腔来演唱和对白,使得整个剧目更具地方特色。
### 3.2 评书讲故事评书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讲故事的艺术形式,而老北京腔在评书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评书演员使用老北京腔来讲述各种故事情节,激发听众的兴趣。
### 3.3 社交交流老北京腔在北京地区是居民社交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会使用老北京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见,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
### 3.4 文化传承老北京腔作为北京地方的一种方言,也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使用老北京腔,可以传承和弘扬北京的文化传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北京。
老北京话儿

老北京话儿文/祝肇难耶天刚一出门,就嗤虬大街上踪着群人.乌泱乌泌的。
顺进去看.原来是出租车和自行车剐上了。
自行车上挂着的一桶汕,漓璃拉拉一地。
骑自行车的是个小地里排F,说出话来戗拄儿,整个卟四六不倚.满不|^秧子.非让那开出租的蜕出个道道柬。
耶开出租的也币是十善主儿,精瘦,两个大眼贼,像个人灯。
开出租的说:“赔f1幺?赔你坐着,选快行道是你走的吗?有理说理,玩二青P没门儿。
”骑自行车的小矬子说:“你甭跟我尥蹦儿.就你这样的嘎杂儿我见得多了,赔钱吧I您邪。
“。
多少钱,”开车的问。
50块。
”“没有。
蟾你,姥姥,找警察。
”这俩丰儿正打着邶,圈JL外头进束老头儿,给他们说和。
老头儿试“你们的审我都睦地r.好说好散.谁也圳和谁清气。
体扑{f{机的比他章钱顺当点.给他f-瓜俩枣的也就行了。
不是我在这儿觅人辈儿、倚老卖老.人侄r.给他25,怎样?”开车的一听.晓“琶爷十看您老而h给这小子30,别百五,耶我就7f:路了.我争儿份儿饯还小啦呢。
”那骑自行乍的哪二r哪,村亍着拦泌儿诚“老屑喀哧眼的,找练哪!这里而有你什幺书啊?别在这宽大尾巴i良,这大头蒜也是∞:装的?老74北京纪事2007惭菜,圳玩那蝴弄局的事.不给50,蜕…人无采也不行。
”骑自行车的这套话儿,慧翻r★伙儿,部蜕达小r猿人,欠收拾。
}f听不好听?好听,就是有些俗话惶语听不夫明白。
那就对了,听Ⅲl自了迁qq北京十话儿吗?它有儿字腔,卷舌音,又有很#富的只属f’北京方占的词汇和字眼儿。
北京话小是普通话,然而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抨。
为什幺呢?北京话,其蛮也是历史形成的一种亩话。
往远点儿说,北京地区已经柯3000多年的城镇文明。
我们无从知道’时的北京话是什幺腔、什幺啁?那矧Ⅵ北京攘人*盖骨。
但是这并不重要,因为那时候的北京l^还1i具备垒国性的影响力,到丁北京怍为盎朝的中舒i,就是陪都,竹况就监r。
800多年前.金海林王从黑龙江把他的都城迁到北京,而且火r北宋,芄势力范围已经囊括r准扣f“北的凡半壁江山。
北京话钓鱼方言

北京话钓鱼方言1. 引言北京话是中国汉语方言之一,也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之一。
它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广泛使用,被称为“老北京音”。
而“钓鱼方言”则是指在北京地区使用的一种特殊的语言风格,通常用于开玩笑或者调侃他人。
2. 起源与发展钓鱼方言起源于北京市郊区的农村地区。
在过去,很多农民在闲暇时间会去河边钓鱼,而这种活动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这些农民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交流,在语言上产生了许多新颖有趣的表达。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特殊的语言风格逐渐传播到了城市中心,成为了一种流行的说话方式。
尤其是年轻人之间,在朋友聚会或者社交媒体上经常使用钓鱼方言来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
3. 特点与表达方式3.1 简化字词钓鱼方言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简化字词。
为了增加语言的趣味性,人们常常将一些字词进行缩减或者替换。
例如,“吃饭”可以简化为”吃”,“喝水”可以简化为”喝”,等等。
这种简化的方式使得语言更加简洁明了,同时也增加了一定的神秘感和难度,需要听者具备一定的语境理解能力。
3.2 模糊发音钓鱼方言中还存在着一些模糊发音的特点。
有时候,人们会故意模糊地发音,将某些字母或者音节省略或者混淆。
这种方式使得语言更加难以理解和捉摸。
例如,“北京”可以被发音成“北叫”,“钓鱼”可以被发音成“屌鱼”,等等。
这样的发音方式增加了语言的幽默感和娱乐性。
3.3 独特的词汇钓鱼方言中还存在着许多独特的词汇。
这些词汇通常是由当地人自创或者演变而来,在其他地区并不常见。
例如,“抠脚大汉”指的是一个懒散无聊的人,“傻冒”指的是一个愚蠢可笑的人,等等。
这些词汇在使用时往往带有一定的调侃和讽刺意味,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
4. 应用与影响钓鱼方言在北京地区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方式,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首先,钓鱼方言成为了年轻人之间社交媒体上常用的表达方式。
他们使用钓鱼方言来互相调侃、开玩笑或者表达感情。
这种方式使得他们之间更加亲近和有趣。
老北京文化:老北京的“吆喝”

胡同叫卖"吆喝""吆喝"是⽼北京胡同⾥的⼀种叫卖声⾳,如果按照有了北京的胡同才有了吆喝的说法,在有着与⼈类差不多相同久远历史的叫卖家族中吆喝确实太年轻了。
吆喝虽然很年轻但因集唱、念、表演于⼀⾝,并带有典型的京腔、京韵、京风、京味⼉,所以能在叫卖家族中脱颖⽽出,并且算得上是最丰富、多元和有光彩的,同时也是最引⼈⼊胜的。
由于这胡同⾥转悠出来的魂⼉是在六朝古都这块⽂化积淀深厚的沃⼟上培育起来的,因此必然具有极强的⽣命⼒,它⾄今依然活跃在结婚、开业,演出、庙会活动等喜庆场合当中;⽆意中重现了⽼北京"贩夫⾛卒""五⾏⼋作"的民居风情。
昔⽇的⽼北京吆喝昔⽇北京胡同⾥的吆喝叫卖声的确不算少,⽆论挎篮的、肩挑的,还是推车的,在吆喝时,总是以⼀只⼿捂着⽿朵,对吆喝叫卖之物均要加上不少的形容词,其词颇有韵味,使⼈听了不觉厌烦。
此外⽆论⼀天或是⼀年之中,沿街串巷的吆喝者,总是⽇分早晚年按时令售卖物品。
只要是京城的⽼住户⼀般都能道出什么时候卖什么的该吆喝了,常此下来,⼈们便可从吆喝声中了解到京城四时的⼀些风⼟⼈情吆喝的语⾔特点"吆喝"浓缩并突出了北⽅语⾔体系的特点,并独树⼀帜地创造了⽼北京独有的⽅⾔。
有⼈说北京话听不清楚,还有发⾳,好象先被开⽔烫了⾆头。
但是如果你听过了地道的北京吆喝,就不会这么说了。
同样是⼉化字的⼤量运⽤,同样是连⾳连字的⼀⽓呵成,但吆喝出来的字正腔圆、曲调⾳韵的优美和字⾥词间的鲜活,以及幽默、诙谐、好懂耐听……这⼀定会让你明⽩北京话和普通话相⽐的"活⾊⽣⾹"响器京味吆喝得以流传还有⼀个特点是它的⾳乐元素。
甭管是对合辙压韵的吆喝词的说唱声⾳处理上,还是⼿⾥的那个拨浪⿎、把号,或者⼲脆就是两⽚⾳叉⼀挑、⼀堆锡铁⽚⼦相互撞⼀撞,都是极简单的材料作成的响器,就成了卖每类货物的序曲啦⽼北京叫卖⼤王:臧鸿吆喝,说穿了就是⼤声叫卖,是⼀种极具地⽅特⾊的市井⽂化。
老北京吆喝声

—吆喝
吆喝
老北京吆喝也称“货声”,是旧时京城社 会底层的小商小贩基于北京胡同这一特殊 的居住形式,为招揽生意、推销商品和出 卖手艺的需要,在街头巷尾之间自发口头 创唱的一种带有一定韵律和别样情感的叫 卖调,从语言、韵律、内容和反映的民俗 风情上都具有强烈的京味特征。 老北京叫卖是旧时京城从商活动的人们, 在胡同、街巷等为推销商品和提供有偿服 务而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高亢的吆喝、 婉转的叫卖调,字正腔圆,有韵有辙,悠 扬悦耳,好懂耐听,是老北京风土人情的 体现,也是老北京民间文化的一种特色形 式。尤其是老北京胡同中的百姓生活,是 叫卖产生的土壤和环境。
雪花酪的吆喝
大家一听,心里肯定在 想这是什么好吃的雪花 酪,多好听的名字呀! 其实说白了就是自制冰 棍,加点儿糖精加点儿 水。可是小贩们是怎样 吆喝的呢?:“你要喝, 我就盛,解暑代凉的冰 激凌!” “冰儿镇的凌 嘞雪花酪,让你喝来你 就喝,熟水白糖桂花 多!”
卖小金鱼的吆喝
正月卖小金鱼。卖小金鱼的大多是城郊附近 的农民,挑担叫卖。担子一头是装水的木制 圆盆,高七八寸,径长二尺七八寸内用木条 分为四格,按鱼大小,分入格中。另一头是 大圆筐,内装大小玻璃鱼缸,小贩多由金鱼 商店趸来。天气寒冷,怕鱼受冻,鱼盆上盖 草席。正月里卖金鱼,取吉庆有鱼(余)的 意思,买的人图吉利,而且家里摆缸小金鱼, 衬以灯笼水草,鱼红草碧,爽目怡神。卖小 金鱼的挑担串巷,边走边吆喝:“买大小金 鱼来!”“哎嗨!大小哎小金鱼嘞!”“哎 嗨!大小小金鱼嘞!”嗓音清亮,悦耳。
卖西瓜的吆喝
卖西瓜的吆喝:“斗大的西瓜,船儿 大的块哎!” “吃来呗弄一块 尝,这冰人儿的西瓜脆沙瓤儿;三角 的牙儿,船那么大的块儿,冰糖的瓤 儿;八月中秋月饼的馅儿,芭蕉叶轰 不走那蜜蜂在这儿错搭了窝;沙着你 的口甜呐,俩大子儿……” “吃 来呗闹块咧,哎杀着你的口儿甜咧, 两个大子儿咧,吃来呗闹块尝啊。” “我的西瓜赛砂糖!真正是旱秧脆沙 瓤。一子儿一块不是谎,你们要不信 请尝尝!你们吃啊!”
骆驼祥子中的老北京话

骆驼祥子中的老北京话老北京话在《骆驼祥子》中的独特魅力北京话作为中国北方地区的方言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韵味。
在《骆驼祥子》这部经典作品中,老北京话成为了小说的一大特色,增添了浓厚的地方风情和情感色彩。
通过运用老北京话,作者形象地刻画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的无奈,使整个故事更加真实、生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骆驼祥子》中的老北京话,感受它独特的魅力。
一、老北京话的特点老北京话是北京地区的方言,与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异。
它以声调较重、音韵较独特、词汇丰富多样等特点而闻名。
在《骆驼祥子》中,作者通过运用老北京话,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二、老北京话的地域特色老北京话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地域特色的体现。
它代表了北京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
在《骆驼祥子》中,作者通过运用老北京话,将读者带入了那个时代的街头巷尾,让人仿佛置身于老北京的繁华与喧嚣之中。
三、老北京话的情感表达老北京话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方式,能够更准确地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在《骆驼祥子》中,作者通过运用老北京话,将人物的痛苦、追求和坚持表达得淋漓尽致。
读者能够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与他们产生共鸣。
四、老北京话的历史意义老北京话不仅仅是一种方言,更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运用老北京话,作者在《骆驼祥子》中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文景观和生活习俗。
读者可以通过这些细节,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生活、工作和相处的。
《骆驼祥子》中的老北京话是小说的一大亮点,通过它,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北京,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命运的无奈。
老北京话的运用使小说更加真实、生动,也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独特的历史画卷。
让我们一起品味《骆驼祥子》中的老北京话吧!。
老北京人常用语

老北京人常用语
老北京人的语言表达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特点,以下是一些老北京人常用的语言表达:
1.“儿啊”:称呼儿子或者年轻人,表示亲昵。
2.“瞎扯淡”:胡言乱语、胡说八道。
3.“叫板儿”:挑战对方。
4.“磨蹭”:拖延、耽搁时间。
5.“吹牛皮”:夸大其词,自吹自擂。
6.“瞎折腾”:胡闹、胡乱搞。
7.“搁这儿摆架势”:占位、占位置。
8.“小脾气”:小心眼、小气。
9.“牛逼”:牛X,形容非常牛、非常厉害。
10.“丫挺的”:很好、很棒。
这些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方言特色和口语化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老北京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背景。
骆驼祥子中的京味儿语言品析

骆驼祥子中的京味儿语言品析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京味儿。
老舍先生用他那生花妙笔,将老北京的语言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北京城中。
咱就说这小说里的词汇,那可太有京味儿了。
比如说“拉晚儿”,这个词儿一出来,老北京人力车夫的那种生活状态就跃然纸上了。
祥子有时候为了多挣点钱,就得去“拉晚儿”,在夜晚的北京街头奔波。
还有“嚼谷”这个词,这就是老北京人对生活费的一种独特说法。
像祥子,他得努力挣钱来满足自己的“嚼谷”。
这些词汇啊,真的是带着老北京胡同里那种特有的烟火气。
再看这小说里的儿化音,那可多了去了。
“车份儿”“事儿”“这儿”“那儿”等等。
这儿化音可不是随便加的,它让整个语言变得更加轻快、俏皮,同时也更有北京的韵味儿。
就像祥子每天心心念念的“车份儿”,这个词儿如果没有儿化音,就感觉少了点老北京的味道。
儿化音就像是给这些词汇注入了灵魂,让它们在读者耳边响起的时候,就像听到了老北京人的对话。
还有那些个俗语和歇后语,在小说里也不少见呢。
像“别把人看扁了”“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之类的。
这些俗语和歇后语的运用,让小说里人物的对话更加生动形象。
你看虎妞和祥子的对话中,可能就会时不时蹦出这样的话来。
虎妞那泼辣的性格,通过这些富有京味儿的俗语和歇后语的表达,更加鲜活了。
而且啊,这小说里的语言节奏感也很强。
短句和长句交错使用,读起来就像是老北京街头的节奏一样。
比如说描写祥子拉车的场景,可能会有一连串的短句,“祥子跑起来。
风在耳边。
汗在身上。
”这样的描写简洁有力,让读者能感受到祥子拉车时的那种紧张和忙碌。
而在描写一些环境或者人物心理的时候,又会有长句,把那种复杂的情感或者环境描写得细致入微。
这京味儿语言在骆驼祥子里就像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表达,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通过这些充满京味儿的语言,我们能够了解到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
老北京人的那种豪爽、直率、幽默的性格特点,都在这些语言里体现出来了。
老北京语言文化

老北京语言文化点个卯儿—北京土话,到那儿报到或看一眼,打个照面儿的意思。
如:你好歹也去狐狸弟弟家点个卯儿,没准儿能蹭顿饭吃呢!鸡贼(鸡)—小气,吝啬,暗藏私心。
如:这人办事儿真够鸡贼的,就知道把好处全揽在自己身上。
砸窑儿—为了不与大家分享偷偷藏起来。
如:和他一起共事儿颗要小心,这孙子办事好砸窑儿。
局气(局)—仗义,大方,豪爽。
有时也指守规矩,例如玩儿牌,办事的时候不弄虚作假。
如:居士这人不错,办事特局气,绝对没的挑。
咱玩儿牌可要局气点儿啊,别弄猫儿腻!果儿—被泡的女孩。
尖果儿就是漂亮的女孩,类似网络语言“美眉”的意思。
如:这是谁家的尖果儿?苍果儿(或涩果儿)—难看的女孩。
类似网络语言“恐龙”的意思。
戏果儿—跟泡妞,嗅蜜一个意思,台湾话叫把马子。
孙儿—被泡的男孩。
但是和北京话的“孙子”不是一个意思。
尖孙儿—漂亮的男孩。
傍家儿—情妇,现在官称二奶。
如:你看楼上的小张儿,现在有两个傍家儿呢!土鳖—形容没见过世面不开眼的人。
如:呵呵,艺库斑斑真土鳖。
上厕所还要蹲在马桶上!小力笨儿---在店铺或车站码头做粗活、杂活的学徒。
水三儿---老北京对送水的称呼,多为山东人。
言语---北京的口语,即说话的意思,其中“语”的读音是轻声(yu)。
如:京华论坛就是我们广大网友的家,谁要有事儿谁就言语一声。
翻车---北京土话,即翻脸的意思。
如:听说倾城斑斑不让狐狸弟弟打她们家玻璃,她俩翻车了?练家子---北京土话,练武术的人。
如:你看居士逃跑的样子,分明是个练家子。
瞎了---北京土话,即倒霉了、完了的意思。
如:这菜炒瞎了,把味精当成白糖放进去了!念秧儿---北京土话,自言自语,但又故意让旁边的人听见。
如:你能不能不在我边上念秧儿啊?摔咧子---北京土话,发脾气的意思。
如:你小子是不是跟我摔咧子啊?有本事你自己抢沙发坐去!半不啰啰---北京土话,半截儿,事情做到一半,尚未完成。
如:你看“大二”兄,从来不发这半不啰啰的帖子。
大拿---北京土话,能作主管事儿的人。
北京的传统文化

耍贫嘴--逗咳嗽! 走了--颠儿! 到此为止--打住! 丢面子--跌份! 小孩儿哭--掉金豆子! 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发小儿! 恶心--硌应! 等着--候着! 虚情假意--假招子! 吝啬--抠门儿! 开玩笑--开涮! 丢脸--露怯!
扔下事情不管了--撂挑子! 明白的事--门儿清! 脸皮薄--面软! 长本事--能个儿! 瞧瞧--喽喽! 快点--麻利儿! 脾气执拗-- 轴! 没见过世面的人--土鳖! 安静--消停! 话多--碎嘴子!
北京小吃各族风味食品荟萃,与其说是烹饪本身的发展,需要社 会交流的频繁活动来促成,不如说出现在北京街头的各民族风味 食品,是各民族向心力的团结的表现,56个民族情系北京,是北 京民族小吃发展的内在原因 。北京小吃以它经济实惠、方便快 捷和雅俗共赏的特点,成了人们联系感情的纽带和桥梁,充分地 反映了越是民族性的东西越有世界性这一真理。
4.末 行 简称“末”。该行当多为中年 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能, 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的。 5.丑 行 简称“丑”。剧中丑行勾脸, 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 区别。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为 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专演跌、 打、翻、扑等武技角色。根据动物属 相,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 词。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而 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 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完 全不同。 此外,还有念苏州白者的苏丑,演官 丑,草衣丑的袍带丑,以及扮演市井 及农工平民的毡帽丑等,角色不同, 丰富多彩。
胡同文化的理念
北京胡同文化源远流长、含义深远。“胡同”一词,据考证来自蒙古语,意指有 “水井”的地方为民众的聚居之地,故古代有“方井”、“市井”的称谓。 北京的胡同起自元代,在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等作品中,就有“胡同”一词 的出现。公元13世纪初,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率兵南下,烧毁了位于今广安门外一带的金 中都城后,其孙子忽必烈住于金中都城东北郊风光优美的“大宁离宫“,即今北海琼华岛。 据《元史》本传载:忽必烈重用河北邢台的汉人大才子,天文、地理、经学、律历与三式 六壬等法术无一不精通的刘秉忠,命他主持设计兴建元大都。刘秉忠为了体现“皇权至上 “与贵统万民的理念,他根据《易经》阴阳五行,八卦四象与奇门盾甲的风水学识,同时 遵照《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帝王之都应是一个方形大城,四面各设三门,城内名字应按 八卦起名。而且大城内的中央部位为皇宫,皇宫外为“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皇城之制, 因此刘秉忠以北海为中心大建元大都,即大内皇宫及内外城,而以坐北朝南的中轴布局与 左右对称之制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建设,从而造就了大街多南北走向,而街巷胡同则穿行于 东西。同时并以“坊”为单位,统建有50个居民区,坊与坊之间用宽度不一的胡同隔开。 这种胡同既是交通通道,又是“坊”之间的防火隔离带,因而又有“火疃、火巷、火弄 “等称呼。由于刘秉忠兴建的元大都宛如阴阳八卦图,十分严谨雄伟。加之刘秉忠的学生 郭守敬科学地治理了京城水系,更使元大都充满东方文明的无穷魅力,气象万千,深为意 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所赞扬。 据有关史料统计元大都有胡同 400多条。明灭元后,在元大都基础上重建京城,分为 36坊,拥有胡同1170条。清灭明后沿用旧城,改名京师,内外城共有胡同2077条。解放后 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至今有新老胡同6000多条。 胡同不但是街、巷、道、里的通称,尤其与京剧,京腔一样,都有浓郁的“京味” 文化特色,拥有极为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北京历史、民俗风情、趣闻典故的发祥地与聚宝 盆。
老北京方言俚语大全地地道道的

老北京方言俚语大全地地道道的北京是我们的首都,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你们知道北京有什么方言俚语吗?接下来就请跟随店铺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经典老北京俚语局子北京土话,公安局今儿,明儿,后儿,昨儿,前儿:指今天,明天,后天,昨天,前天,有时也在后面加一“个”字。
挤兑:逼迫,有时叫“挤得”见天儿,渐天儿:天天。
进去:进公安局,即蹲大狱嚼谷:吃喝的意思将将儿:刚才叫板:挑战“跟我叫板不是?”急赤白脸:心急而脸色改变假招子:虚情假意“净来这假招子”筋道:东西有咬劲“这面真筋道”京片子:指北京人。
以前管北京无业游民叫京花子,管北京话叫京齿儿,管北京城区叫京门子,管北京官僚叫京僚子京油子:京籍油滑的人街上的舅舅北京人过去常爱说的一名骂人的话,颇能代表北京人骂人不带脏字的语言“艺术”,它实际上包含:“我你舅舅”的意思假科里:假模假式,虚伪的意思花子乞丐盒儿钱:盒儿指骨灰盒,这个词的意思是养老送终的费用,犹如过去的一句土话:棺材板钱回头:有机会。
例:回头我帮你理理发后(一声):用于吃到嘴里的时的味道。
很的意思,有时也指过甜或过咸的腻“这糖后甜” 话密话多候着:等毁:污蔑,损坏“你就毁我吧”海:音häi ,多“人多得häi了去了”忽音hú捋:拂去尘土坏醋:也作坏菜,事情结局不好。
北京还有句歇后语“老西儿《山西》跳脚----坏了醋了”精选老北京俚语二把刀:技术不过关,不熟练,北京话与之相对的是二把刷子二百五:说话不当,行为不符合常规的人二五眼:人的识别能力差菜了:完了。
“死菜了”慈悲心地善良搓火儿:生气、憋气。
例:“今儿这事儿,真让人搓火儿。
”成心:存心,故意。
“你不是成心吗”吃挂落儿:错误地受到牵连。
“我也知道设若我不肯笑,她也得吃挂落”处窝子:见人不敢说话彩儿:精彩“语言上得有彩儿”残:残废“手都写残了”操蛋:没有起色、出息,没有良心cei(左卒右瓦):打败“还是不是让人给cei了”蹭:不花钱的享受“蹭饭、蹭吃蹭喝”叉:交通混乱堵塞“路都叉上了”抄:碰巧“你可算抄上了”趁:拥有“别看他不起眼,趁好几百万”攒:编写“刚攒了个本子”常见老北京方言俚语撮:吃饭“今天去撮海鲜”车轱辘话:总是说重复的话“你怎么老说车轱辘话”吃心:多心“人家说别的事儿,你吃什么心啊”抽抽:缩短及收缩变小“我的这件衣服已经洗得抽抽不能再穿了”出溜:滑动,动作迅速“这小孩真讨,跟地出溜似的”呲人:斥责别人,而被别人训斥叫挨呲迟累:负担碍事儿:不方便暗门子:暗娼熬鹰:也做熬大鹰,不得已而彻夜不能睡眠。
论老北京人的语言

论老北京人的语言
老北京人的语言在近年来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一方言在众多的方言中显得独特鲜明。
北京话源自于普通话,一直以来都是北京城的民间语言。
由于受到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北京话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语言体系。
首先,老北京人的语言表达特点很鲜明,北京话以包容并包融取其他语言的特点为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声韵学、词汇和语法结构。
它在标准普通话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特点,如轻声退化、阳平升高、韵母变调等。
其次,老北京人的语言表达形式富有生活情趣。
为了方便表达自己的情感,北京话中有许多形象、具体的词语和常用的说法。
如“瞎说八道”、“扯谎子”、“瞎嘚瑟”、“手拉手”、“一脸懵逼”、“老泪纵横”等等。
这些词语不仅直接表达了人的心理状态,而且让人听起来非常通俗易懂。
此外,老北京人的语言鲜明的反映了当地的特色和习俗。
如“鸟语”、“奶油小生”、“赶海斗蟹”等词汇和俗语,深刻地反映了当
地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老北京人的语言也反映了当地的喜怒哀乐
和道德观念,如“不务正业”、“饮马长江”、“打差”等表达方式,都透露出当地人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
最后,老北京人的语言也具有区域性和种族特性。
北京话不仅体
现了北京的地域特色,同时也体现了北方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如豪爽、粗犷、豁达、直接等特点更深入人心。
总的来说,老北京人的语言是一种独特丰富的方言,它一直以来
都在贯穿着这座古城的历史和文化,并且依旧被人们保持和传承着。
它是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底蕴,也是这座城市走向未来的基础。
京味儿语言,老北京风俗文化。

京味儿语言,老北京风俗文化。
广义的“京味儿”一词,所指的内容很多。
其中,一部分指物质性的事物,如京味儿建筑、京味儿食品、京味儿服饰等等;一部分指精神性的习惯,如京味儿风俗、京味儿礼节、京味儿语言等等。
我的这篇小文,重点谈的是京味儿语言。
当然,语言风格源于人的性格,“北京话”和“北京人”是形与影的关系,分不开的。
也就是说,京味儿的人与京味儿的话往往是统一的。
在此,我要特别说一说的是京味儿语言的特殊能量,及其所含的优质因素和劣质因素。
我曾经猜想过,假如《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不是老北京人,使用的语言不是京味儿语言,虽然作品中的内容还是那种内容,也不会生动得成为顶尖级的名著。
是京味儿语言使《红楼梦》大大添彩增色。
同样,老舍的《四世同堂》、《茶馆》,曹禺的《雷雨》、《日出》、《北京人》等剧,即使内容不变,只是将语言上的京味换成另一城市的味儿,我看也很难成功。
北京有个剧院叫人民艺术剧院(简称“人艺”),创造出了“人艺风格”,其中的重要因素就指的是京味儿语言。
凭借京味儿语言的能量,使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产生了非同一般性的轰动效应,这样的事是谁也不能否认的。
百余集的电视剧《我爱我家》,语言的京味到了极致。
那样的剧,不是靠剧作者硬写出来的,某些集甚至是即兴发挥出来的。
何以同样生动?同样使观众着迷?原因之一便是:观众是冲着去听京味儿语言来看此剧的。
上海的某部家庭喜剧,是剧作家很认真地“写出来”的而不是京味儿剧作家“说”出来的。
在影响力上,两者还是有很大差别。
差别之一就是京味儿语言具有其特殊的魅力。
北京人的能说,包括有很强的“说功”,这固然应当肯定,但北京人的能说、会说若是走了偏,走了极端,也要悠着点儿,扳一扳。
北京人自己也看不起“天桥把势”式的语言,看不起“京油子”式的语言。
几十年前他们将说瘾太大、话量太多且又虚话多而实话少的人,讥之为“真能哨”。
“哨”的原意指的是鸟儿的鸣叫声,用之于人则有贬意。
某人若是话太多,光会卖嘴,没有一句话有务实意味,人们就会暗中说:“这家伙真他妈的能哨!”若干年后“哨”改称为“侃”,无论如何也算是时代进步。
地道的老北京话大全

地道的老北京话大全1. 话痨。
指喜欢唠叨、爱说话的人。
这个词语在老北京话中常常用来形容那些话多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那些爱唠叨的人。
2. 铁公鸡。
指吝啬、小气的人。
这个词语常常用来形容那些对金钱很计较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那些不肯花钱的人。
3. 老北京。
指出生在北京并且在北京长大的人。
这个词语用来形容北京本地人,也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具有老北京风情的事物。
4. 哩哩啦啦。
形容说话啰嗦、拖沓。
这个词语在老北京话中常常用来形容那些说话啰嗦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那些拖拉的事情。
5. 二百五。
形容一个人蠢笨、愚蠢。
这个词语在老北京话中常常用来形容那些蠢笨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做事不明智的人。
6. 拐弯抹角。
形容说话或者做事不直率,绕着圈子。
这个词语在老北京话中常常用来形容那些不直率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那些绕着圈子说话的人。
7. 瞎掰。
指胡说八道、编造谎言。
这个词语在老北京话中常常用来形容那些编造谎言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那些说话不负责任的人。
8. 老油条。
指老练、老谋深算的人。
这个词语在老北京话中常常用来形容那些老谋深算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那些经验丰富的人。
9. 瞎蒙。
指瞎猜、胡乱猜测。
这个词语在老北京话中常常用来形容那些不负责任的猜测,也可以用来形容那些没有根据的猜测。
10. 老爷们。
指有男子气概、有担当的男人。
这个词语在老北京话中常常用来形容那些有男子气概的男人,也可以用来形容那些有担当的男人。
以上就是地道的老北京话大全,这些词语不仅仅是语言的工具,更是老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这些老北京话,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感受老北京的历史和文化。
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老北京话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继续传承下去。
老北京人常用语

老北京人常用语老北京人的语言是一种独特的方言,它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
在老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常用语,这些语言不仅反映了老北京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也是老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拉家常“拉家常”是老北京人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它指的是两个人或者一群人在一起聊天,分享彼此的生活经验和感受。
在拉家常的过程中,人们可以畅所欲言,讲述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可以借此机会了解别人的生活情况,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2. 走亲戚“走亲戚”是老北京人常用的一种社交方式,它指的是到亲戚家中拜访,交流感情。
在老北京人的传统文化中,亲戚关系非常重要,人们经常会到亲戚家中走动,互相探望,分享生活中的喜悦和忧愁。
3. 打牌“打牌”是老北京人常用的一种娱乐方式,它指的是一群人在一起玩扑克牌、麻将等游戏。
在老北京人的传统文化中,打牌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娱乐方式,人们可以在打牌的过程中放松身心,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4. 吃糖葫芦“吃糖葫芦”是老北京人常用的一种小吃,它是一种由果蔬串成的糖果,口感酸甜可口。
在老北京人的传统文化中,吃糖葫芦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小吃,人们可以在吃糖葫芦的过程中感受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
5. 喝茶“喝茶”是老北京人常用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指的是一群人在一起品尝茶叶,交流感情。
在老北京人的传统文化中,喝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活方式,人们可以在喝茶的过程中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老北京人的语言和文化是非常独特的,它们反映了老北京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也是老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天,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老北京人的传统文化,让它在新时代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地道的老北京话大全

地道的老北京话大全老北京话是北京方言的一种,是北京人民生活、工作中最常用的语言之一。
它是北京地区特有的方言,也是北京文化的一部分。
老北京话是北京人的骄傲,也是北京城市形象的一部分。
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富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是北京文化的瑰宝。
老北京话的特点是,音调轻柔,语调抑扬顿挫,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老北京话中的一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但是它们却是北京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老北京话中的一些词语,如“儿啊”、“嘛”、“行啦”等,都是北京人民生活中常用的词语。
下面是一些地道的老北京话大全:1. 老北京话中的问候语:你吃了吗?(你吃饭了吗?)。
过年好(新年好)。
多大年纪了?(你几岁了?)。
2. 老北京话中的日常用语:瞧这家伙(看这个人)。
咋整的?(怎么回事?)。
走着瞧(等着瞧)。
3. 老北京话中的骂人话:你丫的(你这个人)。
傻了吧唧的(傻瓜)。
瞎掰(胡说八道)。
4. 老北京话中的美食名词:煎饼果子(煎饼)。
豆汁儿(豆浆)。
炸酱面(炸酱面条)。
5. 老北京话中的传统节日:过年(春节)。
中秋(中秋节)。
端午(端午节)。
6. 老北京话中的地名:故宫(紫禁城)。
天坛(天坛公园)。
颐和园(颐和园公园)。
7. 老北京话中的习俗:走亲访友(探亲访友)。
逛胡同(逛街)。
打太极(打太极拳)。
老北京话是北京文化的一部分,它承载着北京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情感历程。
通过学习老北京话,可以更好地了解北京文化,感受北京人民的热情和真诚。
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学习老北京话,感受北京的魅力,也希望老北京话能够传承下去,成为北京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想北平的语言风格

想北平的语言风格
北平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一种有着独特味道的文化符号,体现着老北京人的豪爽和直爽。
这种语言风格自然流露出来的一种性格特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欣赏。
北平的语言风格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在语言表达上经常使用一些本地俚语和方言词汇,比如“捏脚”、“鸡姑娘”、“扫大弄小”等等。
这些俚语和方言词汇在一些场合下显得非常亲切和自然,给人一种家庭般的感觉。
除了俚语和方言词汇外,北平的语言风格也十分豪放和直接。
在表达感情和态度时,往往不加修饰,直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埋怨,对人情世故的看法和态度。
综上所述,北平的语言风格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符号,既体现了北京的地域特色,也彰显了老北京人的豪放和直爽。
无论是在社交场合、演出节目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是一种充满着魅力和吸引力的语言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北京话的破译
如老泡儿、傻帽儿
4)某些地名 注:重要地点不能儿化
如灯市口儿、菜市口儿
5)表示幽默,随意,亲切等风格特点
如家里排行老三的一般被称为“三儿”
6)暗示虚化、抽象化的辅助方式和材料
如:“头儿”指的是领导而不是脑袋
2、打招呼
• 北京话确实很好玩儿,有句话说“渴不死 东城,饿不死西城”,说的是北京打招呼 的方式。东城人见面儿第一句话是:“喝 了么您呢?”(北京人有早上喝茶的习惯); 西城人则会说:“吃了么您呢?”论起来, 要真说北京土话,您都不见得明白人家说 什么呢,打个比方,有人冲您说:“瓷器 (器轻声),这哪儿去呀?”听懂了吗?人家 是跟你说,朋友,这是要去什么地方呀? (这可不是一般的朋友,那是好朋友的意思)
• 1902年,张之洞、张百熙上疏提倡全国使用统一语言, 1909年清政府资政院开会,议员江谦正式提出把“官话” 正名为“国语”。
3、争议期
• 在民国时期,北京话的地位曾经存在过 争议。
• 1912年(民国元年)12月由蔡元培任 总长的教育部成立读音统一会筹备处, 由吴敬恒(稚晖)任主任,并制定读音 统一会章程8条。1920年国语推行不到 两年就爆发一场当时名之为“京国之争” (指京音和国音)的大辩论。问题的起 因就在于国语标准音。支持国音和支持 京音的分成两派。
2、北京话是一种基础
• 汉语标准语(普通话、国语等)以北京官话为基 础。尽管如此,北京官话和普通话还有一定的区 别,相对于普通话而言,北京官话也是一种方言。
• 北京话属于北京官话的京师片,流传于北京市区。 其实严格来说,北京官话并不等于普通话,而北 京方言则更是与普通话存在不少差异,不过很多 人都认为学习了普通话约等于掌握北京话。
3、土语
• 除了爱说些密码式的土语, 北京人还有说俏皮话的传 统,一张嘴,这俏皮话可 就跟着来了,两口子吵架, 这进来劝架的先来一句: “呦,这怎么话说的,您 这可真是饭馆的菜,老炒 (吵)着呀!”就这一句, 许吵架的两位就都能逗乐 了。
• 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国语/华语)以北方方言 为基础,以北京音为基准音。最明显的区别:北 京话中存在丰富的方言词,一如其他汉语方言, 但这些方言词不被视为标准普通话中可接受的词 汇而在非北京地区广泛使用。有些北京话的方言 词很容易理解,如“打这儿”(从这里起)、 “放话”(公布消息)、“末了儿”(最后); 有些则不易理解,如“白斋”(吃喝不付钱)、 “跌份”(丢面子,尴尬的)、“棒槌”(门外 汉)和“发小儿”(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北 京话在会话中用词更为简练。相声演员侯宝林的 《北京话》中车夫与顾客之间的一段有关讨价还 价的对话就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
老北京的语言文化
王曼 初一四班
三二一
北 京 话 的 破 译
北 京 话 的 历 史
北 京 话 的 简 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目 录
一.北京话的简介
1、北京话的范围
• 北京话属于北京官话,流传于北京城区。有人把 北京话、北京话口音浓重的普通话称为“京片 子”。
• 狭义的北京话是指北京市区地口音,不包括北京 郊区县的方言。广义的北京话,即北京官话所属 的华北官话覆盖面包括了整个北京市,河北北部、 内蒙古部分地区,广义的华北官话还覆盖东北三 省,也有人称其被北京官话,但这容易引起歧义, 实际上北京官话又称北方官话,明成祖迁都北京 以后仍以南京官话为国语正音,直至清朝雍正年 间(1728年)清设正音馆,确立以北京官话为国 语正音,北京官话的地位迅速抬升,逐渐取代南 京官话成为中国官方的主流语言。
• 1949年新中国建立,中国走上完全新的阶段,为了发展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推广民族 共同语是非常必要的,克服方言分歧造成的隔阂。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要推广民族 共同语,历史上曾经有好几个不同的名称,经过研究最后决定叫普通话。
• 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 语规范化而努力》的社论,文中提到:“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1、儿化音
根据不同的角度,北京话的加儿话音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 的几类: 1)表示细小、喜爱、亲昵的语义色彩
如发小儿、老伴儿、家雀儿
2)表示灵巧、俏皮、诙谐等语义特征
比如北京儿歌中,“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小孩的顽皮在儿话音中有了充 分体现,去掉儿话音灵巧俏皮感全无。
3)带有轻蔑、鄙视、厌恶等感情色彩
2、清中期
• 清中期,随着对汉臣的倚重,且为提高办公效率,清宫 上朝一律改用北京话,满语仍是国语,但不再充当官话。 1728年,雍正设“正音书馆”,在全国推行北京话,规 定读书人听不懂北京话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甚至童生 不得考秀才。虽然推广力度甚大,但各地敷衍推诿,到 嘉庆时,“正音书馆”纷纷关闭,几无孑(jié)遗。
3、北京话的特点
• 北京话是最接近普通话的方言。北京话的 儿化音现象比普通话强得多,语言绵软。 而且还有相当一批地方性词汇,老北京居 民中保留更多,祖上返三辈的不纯粹贬称 为“胡同儿的话”。也经常有人,包括北 京人自己,用“痞”来形容北京话。
二、北京话的历史
1、明清之前
• 北京的历史很长,但是真正北京话的历史 并不长,只有400年左右。中国国土广阔, 各地均有方言,为交流、行政、管理等需 要,四千年前夏代便产生了“雅言”,不 同时代的“雅言”均不一样,特别是晋代、 宋代两次衣冠南渡,变化尤多,但原则上 都以中原伊洛地区方言为标准,比如金代 的北京人,就以洛阳读书音为正音。
• 后来,1913年“读音统一会”拟定的 国音就被修改为京音了。
• 1932年根据新国音编纂的《国音常用 字汇》由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在《字 汇》的序言中又对国音以北京音为标准 的含义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即“”所谓 以现代的确北平音标准音者,系指‘现 代的北平音系’而言,“并非必字字尊 其土音”。
4、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