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5_12_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512”汶川大地震对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的影响。
我们将从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特点、形成机制等方面展开详细分析,以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预测地震后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将首先回顾“512”汶川大地震的基本情况,包括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受灾范围等,以此为基础,分析地震对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影响。
我们将重点关注地震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探讨这些灾害在地震后的空间分布规律、发育特点以及形成机制。
本文还将结合地质、气象、水文等多方面的数据和信息,对地震后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进行综合分析。
我们将运用现代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手段,对地质灾害进行空间化、定量化分析,以揭示地震对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的具体影响。
本文将总结地震后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的研究成果,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建议,以期为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的防范和应对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本研究的核心区域为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地——四川省汶川县及周边地区。
考虑到地震波的传播和地质灾害的连锁效应,研究范围适当扩大,涵盖了地震烈度达到Ⅵ度及以上的区域,包括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的部分地区。
这一区域内地形地貌复杂,地质构造多样,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区。
地震监测数据: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及其下属地震台站的地震监测数据,包括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震中位置、震级、烈度等关键信息。
地质灾害调查数据:通过实地调查,收集震后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分布等数据。
这些数据由研究团队在震后不同时间段内进行多次现场调查收集。
遥感影像数据:利用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识别震后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和发育情况。
这些数据提供了宏观的视角,有助于发现地质灾害的规律和趋势。
地质背景资料:包括研究区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等基础地质资料,这些数据有助于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在条件。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s8,0)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李海兵王宗秀付小方侯立玮司家亮邱祝礼李宁吴富峣提要: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四川汶川)发生了Ms8.0级地震,震后野外考查表明5.12汶川地震发生在NE走向的龙门山断裂带上,该断裂带晚新生代以来的逆冲速率小于1mm/a,GPS观察结果表明其缩短速率小于3mm/a。
这次5,12汶川地震造成了多条同震逆冲地表破裂带,总体长约275km,宽约15 km,发震断裂机制主要为逆冲作用(由NW向SE逆冲)伴随右旋走滑。
地表主破裂带沿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一北川断裂发育,长约275km,笔者称为映秀一北川破裂带。
破裂带具有逆冲兼右旋走滑性质。
地表次级破裂带沿龙门山断裂带的前缘断裂安县一灌县断裂南段发育,长80km,笔者称为汉旺断裂带,破裂带基本为纯逆冲性质。
在这两条破裂带之间发育两条次一级的同震地表破裂带:一条长约20km呈NE走向的地表破裂带,笔者称为深溪沟破裂带,由于这条破裂带靠近主破裂带南段,并且与主破裂带变形特征一致,因此,笔者将深溪沟破裂带划归映秀一北川破裂带;另一条长约6km呈NW走向,由SW向NE逆冲并兼有左旋滑动的地表破裂带,笔者称为小鱼洞破裂带,它连接映秀一北川破裂带和汉旺破裂带,成为侧向断坡。
另外,在灌县一安县断裂东侧的四川盆地内,由都江堰的聚源到江油发育一条NE向的沙土液化带,它可能是四川盆地西部深部盲断裂活动的结果,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表明,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断裂具有强烈的逆冲作用并伴随较大的右旋走滑,断裂向四川盆地扩展。
在龙门山断裂上类似2008年5月12日 Ms 8.0汶川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000-6000a。
关键词:地震地表破裂;地震断层;发震构造;龙门山1、前言2008年5月12 日14时28分,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四川汶川)发生了强烈地震(Ms8.0)(图1),地震导致大量房屋倒塌,并诱发了强烈的山崩、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致使8万多人死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广。
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一场规模达0级的地震。
这场地震不仅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给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带来了震惊。
作为一场超级地震,汶川地震的破坏力极大,引发了众多的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本文将深入研究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危害程度及应对措施。
在汶川地震中,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极为常见。
崩塌是指山体或土石由于地震震动而突然崩裂、滑落的现象。
在汶川地震中,许多山体因地震而崩塌,堵塞了河流,毁坏了道路,甚至掩埋了附近的村庄。
滑坡是指土壤、岩体或其他地质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移动的现象。
这次地震中,许多地方出现了大面积的滑坡,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泥石流是指由于降雨或地震等原因导致山体滑坡,泥沙、石头等物质在流动中裹挟在一起,形成强大的流动体的现象。
在汶川地震中,泥石流掩埋了许多建筑物和道路,给抢险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针对这些地质灾害,抢险救援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
针对崩塌和滑坡,救援人员采取了紧急避让和工程治理等措施。
在危险区域设置警戒线,及时疏散群众,避免发生次生灾害。
同时,工程治理方面也加大了力度,实施了边坡加固、排水沟建设等工程,以防止未来可能发生的滑坡、崩塌等现象。
针对泥石流,救援部门则采取了水土保持、排水沟疏通等措施,以减少泥石流的危害程度。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的发生再次提醒我们,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尤其是地质灾害方面,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和了解灾害应对知识至关重要。
面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我们需要及时采取避让和工程治理等措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还需要加强在抗震救援和重建方面的工作,为受灾地区的人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在抗震救援方面,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科技力量和社会资源,提高救援效率和质量。
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进行灾区搜救,快速准确地确定受困者的位置,为救援工作提供科学支撑。
四川5.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初析
第14卷第2期2008年6月地质力学学报J OURNAL OF GEOMECHANICSVol 114No 12Jun.2008 文章编号:100626616(2008)022*******[编者按]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四川汶川强震次生地质灾害进行了较全面地研究,较深入地探讨了次生地质灾害的类型和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主要涉及分布特征、地震强度与滑坡等的关系,以及地震滑坡快速启动机理等,还着重阐明了它与降雨型地质灾害的区别,提出了次生地质灾害某些发育规律的认识。
这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次生地质灾害的治理和防灾减灾,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我所在部、局、院的直接领导下,立即行动起来,随队奔赴重灾区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
今后,我们将继续以《地质力学学报》为平台,陆续报道有关调研成果,欢迎投稿!收稿日期:200820721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6)和地质力学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DZ LX K )资助。
作者简介张永双(62),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研究工作。
2z y @1。
四川51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初析张永双1,2,雷伟志1,2,石菊松1,2,吴树仁1,2,王献礼1,2(1.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2.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摘 要: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10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特别是山区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本文主要报道了四川境内震中附近几个重灾山区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初步调查成果,简要论述了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和沙土液化等次生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其危害,提出了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某些发育规律方面一些认识和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于灾后重建和高烈度区城镇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汶川县崩塌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研究
汶川县崩塌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研究张军;杨泽平;梁海安;王瑜;陈强;谢泽【摘要】汶川县地属川西北中、高山区,地质环境脆弱,尤其是在汶川大地震之后,该区域内的崩塌地质灾害更加发育.在2016年汶川县1:5万地质灾害详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崩塌地质灾害点的个数与岩性、地貌、斜坡坡度、斜坡坡向、崩塌方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汶川县崩塌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可知汶川地区崩塌主要是岩质崩塌,主要发育在灰岩、砂岩等沉积岩中;崩塌主要沿着岷江河谷地貌和两岸中山发育;崩塌多发育在坡度为60°~90°、斜坡坡向为90°~150°中;小型崩塌特别发育.【期刊名称】《工程质量》【年(卷),期】2017(035)007【总页数】4页(P38-41)【关键词】汶川县;地质灾害;崩塌;发育规律【作者】张军;杨泽平;梁海安;王瑜;陈强;谢泽【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 330013;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 330013;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 330013;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 330013;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 330013;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 33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20 引言汶川县地质构造复杂[1,2],地形变化多样,同时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较大,崩塌地质灾害频繁爆发。
程思等[3]较早做了汶川县崩塌地质灾害规律的探讨。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祁生文、许强等[4,5]做了极重灾区地质灾害特征分析,认为崩塌受到岩性结构和地形的影响较大。
黄润秋、彭王星等[6,7]研究认为地震区的地质灾害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断层上盘效应,刘应辉、张云祥、陈志伟等[8-12]以大量的现场调查资料为基础,探讨汶川县内局部区域的崩塌发育规律。
本文在 2016年汶川县1∶5 万地质灾害详查的基础上,选取全县 354 个崩塌点作为数据源,统计分析汶川全县崩塌发育规律,为汶川县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
但 是通 过实地的调查 以及具体 的研究可 以得知 , 将地质灾害 的强 发 育区归纳入 断层上盘 的 7千米 以内 ;并且通过研 究还可 以发 现, 发震 断层 控制着大 型滑坡 的分 布 , 大型滑坡触发 的决定 因素 就是地震 波对破 体的强烈 冲击 ; 地震波对坡体 的作用也受到与发 震 断层 距离远近 的影 响 , 离发震 断层 越远 , 地震波对坡体 的作用 就越小 , 这样触发大 型滑坡 的机率 。 拐 点及错列 部位效应 :通 过一系列 的资料研究 以及 野外调 查, 我们可 以发现地震 区的所有转折和错列部位都属于地震地质 灾 害的强发育区。这主要 是因为 , 断裂 的转折 和错列部位在断层 整体错 动的作用下 , 会发 生更深 的剪 断和破裂 的现象 , 从 而将更 多 的能量 释放 出来 ,甚至局部还会 出现一些强烈 的震 动等现象 , 这样就形成 了次级震 源 , 在这个部位也容易发生一些地质灾害。 方 向效应 : 地形条件也往往控制着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的滑 动方 向 , 以龙 门山为例 , 龙 门山两侧 的水 系是垂直龙 门山走 向以 及龙 门山断裂带 发育 , 所 以, 在一般 情况下 , 滑坡应该是平行于龙 门山走 向和断层走 向方 向滑动 , 也就是东北到西南走 向。根据相 关 的研究表 明 , 滑坡的滑动方 向不仅仅是受到地形条件的控制作 用, 还受到强震地 震波在垂 直断层方 向的传播 的控制作 用 ; 因为 地震波 在垂 直断层方 向有 着很大 的强度 , 因此 , 坡体 的震 裂和抛 出就会沿着这个方 向 ; 同时 , 还 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 地震波和
1典 型 研 究 区
本文选取 了几个 比较典 型的研究 区 , 都是处于汶川地震地质 灾害的强发育 区, 也就是发震断层映秀到北川断层 的两端和 中央 位置。 都江堰到 汶川路研 究区 :都 江堰到汶川 路研究 区属于 国道 2 1 3 线, 全长大 概 9 0千米 , 汶川 大地 震导致这个路 段出现 了大量 的崩塌 和滑坡灾 害 , 严重影响了救援工作 的进行 。 经过研究 , 本路 段 大多都是岩浆岩 ,映秀到北川 I 到断层是从下端通 过了研究 区 , 而茂—— 汶断裂层则是沿着岷江从上端通过 了研究 区, 与震 中的 距 离大 约有 1 0千米。通过研 究震后航空影像可 以发现 , 公路沿线 共有 三百多个地质灾害点 ,一共有 2 5千米左右 的道路被地质 灾 害破坏掉 , 大部分都 是被 冲毁或者掩埋 。 北 川 到安 县研 究 区 : 北 川到安 县研 究 区是 在北 川 、 安县、 绵 竹以及茂县 的交界处 , 和震 中的距离 大约有 1 1 0千 米 左 右 , 这个 研 究 区受 到地震 的破坏 比较严重 ,而且属 于典型 的地震 触发地 质灾害 , 象汶川大地震 的最大 滑坡 安县 大光包滑坡 , 第 二大滑坡 绵 竹文家沟滑坡 以及唐 家山堰塞 湖滑坡等 ,都 是在北川 到安县 研 究 区 内发 生 的 。这 个 区域 的 总 面 积 将 近 3 0 0 0平 方 千 米 , 地 质 构 造主要包括板 岩 、 砂岩、 千枚 岩 、 碳 酸盐岩 以及砂浆 岩等 。 同样 的, 研究 过遥感影像之 后 , 可 以看 清楚本研究 区内 的地质 灾害具 体 情况 。
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
Jou 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工程地质学报1004-9665/2009/17(1 20019210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3黄润秋李为乐(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摘要“5・12”汶川大地震(M s =8. 0 触发了数以万计的崩滑地质灾害, 万布固然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
通过都(江堰—汶(川路、北川—安县、马公—红光3, 效应:(1 由于属逆断型发震, /, 、范围广、规模大;(2 断层上盘0~7k m 7~11k m 范围和下盘0~5k m 范围为地质灾害中等发育区; ; ( 断裂的转折和错列部位是地质灾害集中发育部位, 大型地质灾; 4 NW -SE, 与映秀—北川断裂的空间展布方向基本垂直, 这与地震波垂; (5 地震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发育在Ⅸ度及其以上烈度的区域。
其中, Ⅺ度区发育密度与Ⅹ度区的基本相当,Ⅸ1/3,而Ⅷ度区发育密度只有Ⅺ度区或Ⅹ度区的1/10。
关键词“5・12”汶川地震地震地质灾害断层效应上盘效应距离效应方向效应中图分类号:P54文献标识码:AFAUL T EFFECT ANALY S I S O F GEO -HAZAR D TR I GGERED BY W EN 2CHAUN EARTHQUAKEHUANG Runqiu L IW eile(S 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 -Hazard Prevention and Geo -Environ m ent Protection,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Abstract A great number of collap se and slide geo -hazards had been triggered by “5・12”W enchuan Earth 2quake, covering 0. 1M km 2or s o . Undoubtedly, their distributi on was influenced by t opography and mor phol ogy, stratigraphy, peop le’s engineering operati ons, and s o on . But their distributi on mainly was contr olled by the faults triggering seis m , and they distributed al ong those faults like a ribbon . Based on the study in three geo -hazards concentrati on regi ons, na mely, fr om Dujiangyan t o W enchuan, fr om Beichuan t o Anxian and fr om Magong t o Hong 2guang, the foll owing fault effects of geo -hazards in W enchuan Earthquake were f ound:(1 Because the triggering -earthquake faults were reverse fault, the distributi on of geo -hazards showed clear " Upper p late /l ower p late effect". I n detail, compared with l ower p late, the upper p late had higher distributi on density, wider scope and lar 2ger scale; (2 I ntensely devel oped regi on of geo -hazard ranged fr om 0t o 7k m in upper p late . Moderately devel 2oped regi on ranged fr om 7t o 11k m in upper p late, and fr om 0t o 5km in l ower p late; Vast maj ority of lager -scale landslides were about 5km a way fr om faults; (3 The transiti on and stagger parts of fractures are usually the con 2centrati on z one of geo -hazards, and large -scale geo -hazards als o frequently happened here; (4 The advantage3收稿日期:2009-01-10; 收到修改稿日期:2009-02-10.基金项目:本项研究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强震作用下斜坡失稳破坏机理及分布规律”(2008CB425801 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资助(编号:40841009 .第一作者简介:黄润秋, 主要从事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Email:hrq@cdut. edu . cnorientati on of sliding was NW -SE, which was nearly orthogonal t o the extensi on directi on of the fault of Yingxiu -beichuan . This was cl osed correlati on t o the fact that the p r opagati on of earthquake wave was per pendicular t o thestrike of fault; (5 Earthquake geo -hazards mainly devel oped in these regi ons where earthquake intensity was e 2qual t o or above I X . The density of devel opment was nearly the sa me in X I intensity z one and X intensity z one . The geo -hazard density in I X intensity z one was only one -third of the t w o f or mer z ones . W hereas, the devel opment density in V III intensity z one was only one -tenth of X I intensity z one or X intensity z one .Key words “5・12" W enchuan Earthquake, Seis m ic geo -hazard, Fault effect, Upper p late effect, D istance effect, D irecti on effect1引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北纬31. 0°, 东经103. 4°发生里氏8. 0级强烈地震。
汶川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特点 分布规律 对策的研究资料
汶川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特点、分布规律、对策的研究10地理二班谢泳龙100204089一、查询文献资料目录1黄润秋,李为乐.“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12).2 张永双等.四川5 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初析[J].地质力学学报,2008,14(2).3 殷跃平,等.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16(4).4 韩用顺,等.四川省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次生山地灾害分布规律与发育趋势[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0,3(4).5 程思,易加强,汶川县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7,(3).6 谢洪,王士革,孔纪名,5 1 2 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与特点[J].山地学报,2008,26(4).7 施斌,王宝军,张巍,徐洁,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析与灾后调查[J].高校地质学报,2008,14(3).8 程强,吴事贵,苏玉杰,映秀至卧龙公路沿线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J].9 黄润秋,李为乐,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9,17(1).二、相关的有价值资料的摘抄《“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黄润秋,李为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摘要:“5.12”汶川大地震具有震级高、震源浅、破坏性强、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特点。
通过灾后对地震地质灾害的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共获得地质灾害点11 308处,对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有了总体认识。
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与距发震断裂距离坡度、高程、岩性等因素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得出:(1) 地震地质灾害在区域上具有沿发震断裂带呈带状分布和沿河流水系成线状分布的特点;(2) 地震地质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上盘效应,发震断裂上盘地质灾害发育密度明显大于下盘,且上盘强发育带宽度约为10 km;(3) 地形坡度是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的控制性因素之一,绝大部分的灾害集中在坡度20°~50°的范围内;(4) 地震地质灾害与高程和微地貌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大部分灾害发生在高程1 500~2 000 m以下的河谷峡谷段,尤其是峡谷段的上部(即宽谷向峡谷的转折部位),单薄的山脊以及孤立或多面临空的山体对地震波最为敏感,具有显著的放大效应,这些部位崩塌滑坡最为发育;(5) 不同的岩性与地质灾害的发育虽然没有显著的对应关系,但却决定了地质灾害的类型,通常情况下,滑坡多发生在软岩中,而硬岩中多发生的是崩塌。
5.12汶川大地震诱发崩滑地质灾害-许强
崩塌
69 298
33
282 滑坡
0
400
718 1309
868
800
1200
1600
2132 2000
特大 型 大型
中型
小型
2400
威胁对象
县城 学校 集镇 聚居点 分散农户 工矿企业 旅游景区 道路 水利水电 其他 合计
隐患点 总数(处)
83 109 149 2754 3413 67 118 1175 180 13 8061
于1000万元
矿山
通过调查为造成过危害,但遇暴雨 会形成泥石流物源,威胁沟口居民
及堵塞河道
铁路、电站
1000
有可能堵塞磨坊沟,造成泥石流的 发生
1000 1000
县道、水利设施
滑坡形成顺河方向宽200~300宽, 高30m~50的堆石坝和堰塞湖,库容 最大达1200万立方米关庄镇集中安
置点曾为此疏散上万人。
5.12汶川大地震诱发崩滑地质灾害
主讲人:许 强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8.11.27
提纲
1. 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 2. 汶川地震诱发地质灾害主要类型 与特征
震前5184处
“5.12”地震重灾区的44个县(市),震前 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就达5184处,其 中滑坡3300处、崩塌492处、泥石流 604处、不稳定斜坡751处,直接威胁 到291098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滑坡 27
其中(处)
崩塌
泥石流
不稳定 斜坡
27
9
20
其他 0
威胁人口 威胁资产 (人) (万元)
49605 301688
近五年《自然灾害与防治》各地高考综合题
近五年《自然灾害与防治》各地高考题综合题1.(2013高考题新课标I卷)(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2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
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10分)2.(2013高考题福建卷)[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图14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9分)(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6分)3.(2013高考题新课标II卷)(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经过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我国各地不同农作物的播种、收获等的时间相对固定,否则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013午4月,东北地区持续低温。
大田春播时间普遍比常年推迟7-10天。
分析4月份持续低温对东北地区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4.(2013高考题浙江自选模块卷)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略图。
根据相关知识,完成⑴-⑶题。
⑴影响图中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2分)⑵如果该区域出现暴雨,山区易引发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
当你在山谷中遭遇泥石流灾害时应采取的避险措施是(4分)。
⑶为减轻滑坡带来的危害,你认为甲城市应采取的主要防灾措施是什么?(4分)5.(2013高考题山东卷)(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图10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6分)(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4分)6.(2012浙江卷自选)【自然灾害与防治12】(10分)读美国本土主要自然灾害示意图。
图中阴影部分①—④代表不同的灾害类型。
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灾害类型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单选,3分)A.①龙卷风②海啸③飓风④暴风雪B.①海啸②暴风雪③龙卷风④飓风C.①海啸②飓风③龙卷风④暴风雪D.①飓风②龙卷风③暴风雪④海啸(2)下列关于美国本土自然灾害发生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单选,3分)A、飓风一般发生在春季B、暴风雪主要发生在冬季C、海啸一般发生在白天D、龙卷风主要发生在夜晚(3)龙卷风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或人畜“吸”起卷入空中,往往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汶川震区震后地质灾害发育分布及演化特征统计分析
GeologicalDisasterPreventionofSichuanProvince,Chengdu 610081,China)
Abstract:WenchuanearthquakeisthelargestearthquakeinChinasincethe21stcentury.From theaspectsof scale,intensityandtime,wemadeapreliminarystatisticalanalysisonthecharacteristicsanddifferencesofgeolog icaldisasters(landslideanddebrisflowinthispaper)evolvednineyearsaftertheWenchuanearthquake,andpre dictedtheevolutiontrendoflandslideanddebrisflowduring2018-2025.Resultsdemonstratedthat:(1)The numberoflandslideisinverselyproportionaltothescaleandintensityofearthquake,andlandslidesmainlyhap penedinJuly-September.(2)Thescaleofdebrisflowismoreuniform,andthenumberofdebrisflowisapproxi matelyproportionaltotheintensityofearthquake,anddebrisflowmainlyconcentratedinJuly-September.(3)In theearlystageaftertheearthquake,landslidewassmallinnumberwhiledebrisflowwaslarge.(4)Thedifference intheevolvementcharacteristicsbetweenlandslideanddebrisflowaftertheWenchuanearthquakeliesintheforma tionconditions.(5)Accordingtoprediction,landslidewilldecreaseinanoscillatingmannerinashortperiodof time,withacycleof3-5years,whereasdebrisflowwillfluctuatehorizontally,alsowithacycleof3-5years.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剖析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剖析
丁骢
【期刊名称】《有色金属文摘》
【年(卷),期】2015(030)002
【摘要】浅析“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和地震地质灾害分布相关因素,以为相关工作人员和研究人员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用参考.
【总页数】2页(P31-32)
【作者】丁骢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河南郑州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
【相关文献】
1.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 [J], 彭王星
2.汶川8.0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J], 梁京涛;王军;汪友明;王猛;刘斌;杨磊
3.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触发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及与景谷、盈江地震对比研究[J], 殷志强;徐永强;陈红旗;撒兰鹏;姜兴武
4."
5.12"汶川大地震震中区映秀镇地震灾情及次生地质灾害遥感初步调查 [J], 王治华;周英杰;徐斌;贾斌
5.“5.12”汶川大地震诱发边坡地质灾害及其对公路基础设施影响的初步研究 [J], 刘天翔;杨雪莲;周永江;程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s8.0)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
为 Ms. 80或 Mw79 ..震 中位 于 映 秀镇 西 南侧 ( 1 3 .o
N,134E) 震 源 深度 1~ 9k 其 深 部 滑 动 面 西 0. .  ̄ 4 1 m,
倾 . 角 3 ~ 0 , 源 机 制 解 结 果 显 示 为 逆 冲 兼 有 倾 3 6 ̄ 震
第3 5卷第 5期
20 0 8年 1 月 O
中
国
地
质
V o .5. O. 13 N 5
o C .2 8 t. 00
GEo Lo GY N I CH I A N
20 0 8年 5月 1 日汶 川 地 震 2 ( 8O 地表破 裂带 的分布特征 Ms .)
4 李海兵 t , 宗秀 3付 小 方 2王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0 3 5 (0 8 o — 83 1 1 0 — 6 7 2 0 ) 5 0 0 —1
中 言
20 0 8年 5月 1 2日 1 4时 2 8分 .在青 藏 高 原 东 缘 龙 门 山地 区 ( 四川 汶 川 ) 生 了强 烈 地 震 ( 8 ) 发 Ms. 0 ( 1。 图 )地震 导 致大 量房 屋倒 塌 , 诱 发 了强 烈 的 山 并 崩、 滑坡 、 塌方 和 泥石 流 等 次生 地 质 灾 害 , 使 8万 致 多人 死亡 . 造成 了 巨大 的经济 损失 和人 员伤 亡 这是 中国 3 0年来 最严 重 、 失 最大 的一 次地 震灾 害 根 损
右旋 走 滑_1主震 之后 记 录 了 2 0 0余 次余震 . 1 1 2 00 形成 长 达 3 0k 的余震 带 地震 波 的 反 演结 果 【】 3 m 2 显示 , 3
汶川地震诱发大型滑坡分布规律研究
汶川地震诱发大型滑坡分布规律研究许强;李为乐【期刊名称】《工程地质学报》【年(卷),期】2010(18)6【摘要】2008年5·12汶川地震由于其超常的地震动力,触发了数百处大型滑坡灾害.本文以遥感解译所获取的汶川地震区112处面积大于50000m2大型滑坡的基本信息为基础,结合代表性大型滑坡实例的现场调绘,对汶川地震诱发大型滑坡的发育分布规律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大型滑坡分布除表现出与汶川地震诱发区域性地质灾害类似的分布规律之外,因主要源于发震断层瞬间大幅度错动的直接地震动力引发的大型滑坡,其发育分布及滑动、运动方式还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具体可归结为以下几种效应: (1)距离效应:约80%的大型滑坡集中分布于发震断裂地表破裂带两侧5km的范围内,距离越远,滑坡分布数量越少; (2)锁固段效应:汶川地震诱发的大型滑坡主要集中分布在与发震断裂的交叉、错列、转换部位及NE段末端等5个集中区段.其中,红白-茶坪段是大型滑坡最为集中发育段,不仅滑坡数量多,而且规模大,汶川地震诱发的最大两处滑坡均分布于此段.其次为断裂NE段末端的南坝-东河口段,该段大型滑坡密集发育,东河口滑坡和窝前滑坡等大型滑坡均出露于此段; (3)上下盘效应:绝大多数(>70%)大型滑坡都位于活动断裂的上盘,存在明显的"上下盘效应"; (4)方向效应:在与发震断裂带近于垂直的沟谷斜坡中,在地震波传播的背坡面一侧的滑坡发育密度明显大于迎坡面一侧,存在"背坡面效应".同时,大型滑坡的滑动及运动方向还与各区段断层的错动方向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断层活动以右旋走滑为主的青川境内,有相当数量的滑坡表现出向NE方向滑动和运动的特点.【总页数】9页(P818-826)【作者】许强;李为乐【作者单位】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TU43【相关文献】1.断裂性质与滑坡分布的关系——以汶川地震中的大型滑坡为例 [J], 陈晓利;惠红军;赵永红2.白龙江流域大型滑坡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J], 陈明;王运生;梁瑞锋;杨栓成3.汶川地震强震区地震诱发滑坡与后期降雨诱发滑坡控制因子耦合分析 [J], 齐信;唐川;陈州丰;邵长生4.汶川地震特大型滑坡分布特征研究 [J], 常晓军;郑万模;王德伟;唐业旗;葛华;周洪福;陈启国;铁永波5.奉节县9·1暴雨诱发岩质滑坡分布规律研究 [J], 马二龙;刘双;曹晨;石元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5·12”汶川大地震滑坡的地貌特征及治理措施研究
首先 ,因为黄土质 地疏 松,多 孔 隙 、垂直节 理发 育及 透水性强 ,很容易 造成沉 降和崩滑 ,为土体 滑动提供 了条 件 。 另外 ,黄 土 层 内所 夹 的 粉 砂 隔 水 层 或 下 部 基 底 的 第 三 系层面 ,均有滞水 作用 ,常破坏 黄 土结 构 ,成为 润滑 的滑 动面 ,促使滑坡灾 害产生 。尤其 是在地 震力 和水的共 同作 用下 ,可引起大 规模黄土 斜坡 失稳 ,形 成高速 、远程 、低 角 度 的滑 坡 ,表 现 出低 抗 震 性 和 高 流 动 性 的特 点 。
・
7 ・ 6
l 。 材 J
S c Bu l ihu id M acrn s e } l
2 1 年 第 5期 01
第 3 7卷 总 第 13期 6
21年 1 01 O月
“ 1 ” 川 大 地 震 滑 坡 的 地 貌 特 征 及 理 施 研 究 5・2 汶 治 措
黄 波
县 发 生 里 氏 8 0级 大 地 震 , 同 时 因 地 震 引发 了大 量 的 次 生 .
地 质 灾 害 ,摧 毁 庐 舍 与 工 程 设 施 ,掩 埋 村 落 ,给 劳 动 人 民
带来 了深重的灾难 ,滑坡 灾 害地貌 一旦 生成 ,震后 仍然 留 有种种 灾害隐患。笔 者分析 了地震滑坡 的地貌特征及 危 害
的程 度 ,提 出 了相 对 应 的 治 理措 施 。
占滑坡总数的 l. 1 ,但这些规模 巨大的滑坡单体或群 体 35 % 累计面积 占到流域 滑坡总面积的 3 . 9 ,反映了滑坡灾 害 74 % 强度大和区域滑坡地形的严 重性 。
12 滑 动 面 角度 低 缓 .
关 键 词 :汶 J 大 地震 ;地 震 滑坡 ;地 貌 特 征 ;措 施 l l 中图 分 类 号 :P 1.7 35 9 文 献标 识码 :B 文 章 编 号 :17 4 1 (0 1 5— 06— 2 6 2— 0 1 2 1 )0 0 7 0
“5.12”汶川大地震震裂山体灾害勘查评价与治理设计方法的研究
摘 要“5.12”汶川大地震震裂山体灾害勘查评价与治理设计方法研究作者简介:张瑛,男,1983年10月生,师从成都理工大学许强教授,2009年06月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岩土工程专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摘 要“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在地震灾区发育了1700余处“裂”而未“滑”、“松”而未“动”的震裂山体,对地震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危害,本文通过对地震震裂山体的现场调研、类比研究、室内分析计算等综合手段,查明其发育分布规律、分析其成因机制、影响因素及特征,对不同类型的震裂山体进行分类,并结合青川县狮子梁震裂山体的勘查、评价和治理设计实例,初步建立一套适合于震裂山体的勘查、评价及设计方法。
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灾区新增对人居环境构成直接威胁的地质灾害点达9000余处,地震地质灾害在空间上沿发震断裂带和河流水系呈带状和线状分布;存在明显的上盘效应。
距离发震断裂越近地质灾害发育密度越高,在地形坡度由缓变陡的过渡转折部位、单薄山脊和孤立山头或多面临空的山体部位尤其发育。
这些地质灾害在硬岩地层的发育程度高于软岩地层;硬岩地层中通常发生的是崩塌类型的灾害,而软岩地层中通常以滑坡居多。
(2)震裂山体多发育于长条形的山脊部位,震裂的面积较大,震裂的裂缝分布较广,潜在灾害点多呈零星分布,并且受土质岩性、地貌条件、水文地质和地震地面运动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往往表现为不同的灾害形式,如崩塌、滑塌体及泥石流等。
同时,山体被震裂后,大多裂缝比较隐蔽,对灾后重建构成极大威胁。
作者根据震裂山体发育的地层岩性将其分为硬岩区震裂山体、软岩区震裂山体和松散堆积体区震裂山体;根据震裂山体发育的灾害类型分为潜在崩塌、潜在滑坡及滑塌体和潜在泥石流。
(3)结合以往地质灾害勘查、评价和治理设计方法,通过归纳总结,针对震裂山体发育的震裂裂缝、潜在危岩体、潜在滑坡及滑塌体和潜在泥石流灾害分别提出了详细的勘查、评价和治理设计方法。
第三章-2 汶川地震触发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及灾害防治
四川省水库 “一号工程” 1958年开建,因暴雨冲垮大坝和苏联专家的撤走而被搁置; 1997年立项; 2001年3月29日在争议中动工; ① 2006年12月竣工; 工程动态投资72亿元,静态投资62亿元,水库正常蓄水位 为877米,最大坝高156米,总库容11.26亿立方米,其 2008-05-12 14:28:04.0, 中调节库容7.74亿立方米。
这样一次巨震,发生在人口相对密集、地质环境本身就比较
脆弱的四川西部的中、高山地区,其触发地质灾害数量之多,分 布之广是可以想象的,同时也是超出人们所预料的!
地震触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
震前5184处
“5.12”地震重灾区的44个县(市),震前 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就达5184处,其 中滑坡3300处、崩塌492处、泥石流 604处、不稳定斜坡751处,直接威胁 到291098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00 80 60 40 20 0
94.67 88.00 84.00 81.33 74.67 69.33 94.67% 56.00 44.00 32.00 21.33
100
69.33%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距断层距离(km)
地质灾害规模与距断层距离的关系
120
灾害点个数百分比
Dist.
<1 1-2 2-3 3-4 4-5 5-6 6-7 7-8 8-9 9-10 >10 合计
Number
16 8 9 9 10 4 5 2 3 5 4 75
ration
21.33 10.67 12.00 12.00 13.33 5.33 6.67 2.67 4.00 6.67 5.33 100%
地质灾害区域“五度”评价理论体系及地质灾害成生规律研究——评
新疆地质XINJIANGGEOLOGY2019年12月Dec.2019第37卷第4期Vol.37No.4第一作者简介:羊家杏(1993-),男,四川成都人,硕士在读,主要从事工民建防灾减灾研究工作地质灾害区域“五度”评价理论体系及地质灾害成生规律研究——评《汶川地震区地质灾害成生规律研究》羊家杏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2008年“5.12”汶川特大8.0级地震是近年来震级最高的一次地震,破坏力极强,影响区域广泛。
《汶川地震区地质灾害成生规律研究》一书基于汶川地震前、中、后不同时段的区域降雨特性及引发的相关地质灾害,统计整合了陕甘宁三省区共62个县区的气象及地质监测资料,以地质灾害区域“五度”评价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研究了不同地震时段发生地质灾害特征及成生规律,探究了多个地质灾害发生的具体理论机理,初步研发了用于地质灾害预警及风险评估系统。
本书在地质灾害成生规律及防治方面具极强的理论及应用价值,可为地质灾害及风险管理相关人员提供非常好的理论指导及技术参考。
地质灾害成因复杂,分类标准各异。
据成因大体分为自然和人为地质灾害两种。
根据灾害发生速度可划分为突发性及缓变性两类,前者主要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塌陷等,为当前地质灾害中最主要灾害类型,各灾害类型往往联系紧密,互为因果;后者为环境地质方面地质灾害,主要以水土流失及沙漠化为主。
地质灾害根据危害程度及发生规模划分为特大、大、中及小型等4个等级,“5.12”汶川地震则属特大级地质灾害。
结合陕甘宁三省区62个县区统计结果,发现共发生地质灾害20000多处,其中因“5.12”汶川地震引发的占近一半,且震后时段地灾频率显著高于震前,地震前期地灾灾害多以滑坡为主。
在汶川地质灾害中心11个县区的统计数据中发现,地震直接引发的地质灾害占半数以上,其次为震后新生地质灾害,与62县的统计结果类似,震前地质灾害占比较小。
地震发生影响改变初始地层环境,具一定滞后性。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剖析
中图分类号 C L C n u m b e r : P 3 1 5
文献标 识码 D o c u m e n t c o d e : A
文章编号 A r t i c l e I D : 2 0 9 5 — 5 3 9 1 ( 2 0 1 5 ) 0 2 — 0 0 3 1 — 0 2
丁
骢
DI NG C o n g
摘 要: 浅析 ‘ 5 . 1 2 ” 汶 川 大地 震 触 发 地 质 灾害 的 发 育 分 布规 律 和 地 震 地 质 灾 害 分 布 相 关 因 素 , 以 为相 关 工 作 人 员和研 究 人 员的 相 关 研 究提 供 有 用参 考 。
关键词 : “ 5 . 1 2 ” 汶川大地 震: 地质 灾害; 发育分布规律
Ab s t r a  ̄ T h e a u t h o r a n a l y s i s t h e a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ml e s o f g e o h a z a r d s a n d e a r t h q u a k e r e l a t e d f a c t o r s o f We n c h u a n e a r t h q u a k e t r i g g e r e d g e o h a z a r d s , p r o v i d e u s e f u l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 r e l a t e d r e s e a r c h s t a fa n d r e s e a r c h e r s . Ke y wo r d s : We n c h u a n e a r t h q u a k e o n o n 1 2 t h Ma y ; g e o h a z a r d ;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r u l e 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5.12”汶川大地震具有震级高、震源浅、破坏性强、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特点。通过灾后对地震地质灾害
的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共获得地质灾害点 11 308 处,对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有了总体认识。在此基础上,利
用 GIS 技术对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与距发震断裂距离坡度、高程、岩性等因素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得出:
• 2586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 年
the slope steepness is a main factor which controls the development of earthquake-induced geohazards and a vast majority of geohazards are distributed within the range of 20°to 50°. (4) The earthquake-induced geohazards hav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elevation and micro-landform;for most hazards occur in river valley and canyon section below the elevation of 1 500 to 2 000 m,particularly in the upper segment of canyon section (namely,the turning point from the dale to the canyon). Thin ridge,isolated or full-face space mountains are most sensitive to the seismic wave,and have striking amplification effect. In these areas,collapses and landslides are
Abstract:As Wenchuan earthquake was of high magnitude and shallow seismic focus,it caused considerable damage and thousands of geohazards. After a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mote-sensing images and aerial photographs taken after the earthquake,11 308 earthquake-induced geohazards have been obtained;and the general distribution situation of the geohazards has been learnt. Then,the distribution of these geohazards was investigated statistically using GIS techniques to determine how the occurrence of geohazards correlates with distance from the coseismic fault,slope steepness,elevation and rock type. The main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geohazards triggered by earthquake show the feature of zonal distribution along the coseismic fault and linear distribution along the rivers. (2) The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induced geohazards has marked hangingwall effect,for the geohazard concentration in the hangingwall of coseismic fault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footwall and the width of strong development zone in the hangingwall is about 10 km.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收稿日期:2008–09–26;修回日期:2008–11–15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8CB4 258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项目(40841009) 作者简介:黄润秋(1963–),男,博士,1983 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工程地质和岩土 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hrq@
1引言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四川省汶川县 映秀镇(北纬 31.0°,东经 103.4°)发生里氏 8.0 级强 烈地震。地震导致四川盆地西缘(青藏高原东缘)的 龙门山断裂带之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迅速向北东方 向破裂,形成长达近 300 km 的地震破裂带[1,2],同 时使龙门山和四川盆地的边界沿线发生了 9 m 多 的滑动[3]。沿带的四川 50 个县(市)和甘肃、陕西的 部分地区严重受灾,受灾面积达 44×104 km2。汶川 大地震不仅震级高、释放能量大、破坏力强、波及 面广,而且由于强震发生在四川盆地西部地质环境 原本就比较脆弱的中、高山地区,因而触发了大量 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类 型之复杂、破坏之巨大,举世罕见[1,4]。据估计, 地震触发的地质灾害点有 3~4 万处,通过 5 个月的 排巡查工作,截至 10 月份,确定对四川省城镇、乡 村带来直接或间接威胁的地质灾害点已达 1 万余 处。大量的地质灾害不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 财产损失,进一步加剧了地震灾害的破坏,而且给 灾区抗震救灾、临时安置、恢复重建等工作造成了 严重的威胁。尽快搞清楚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空间 分布规律及与坡度、距发震断裂的距离、地层岩性 等的关系,对灾区恢复重建合理选址和减少未来地 震带来的损失有重要意义。
但是,上述排查的对象仅仅是那些对人民生命
第 27 卷 第 12 期
黄润秋,等.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 2587 •
财产有直接威胁的灾害点。实际上,在灾区,还有 数量众多的崩塌、滑坡分布在无人居住的地方或不 直接对人居环境产生威胁。这些灾害点数据多、分 布广,在短时间内还难以通过人工排查掌握其分布, 只能借助灾后各类遥感数据进行解译。为此,本文 利用了以下的主要遥感数据源:(1) 日本 ALOS 卫 星影像数据(分辨率 10 m);(2) 震后空军司令部、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的航空遥感资料 (分辨率 0.5 m);(3) 其他数据源(SPOT,ETM 等)。 由于 ALOS 数据单景覆盖面广、数据质量高、分辨 率满足地质灾害宏观解译需求,是本次解译的主要 数据源;在云层覆盖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了航空 相片数据进行补充。
第 27 卷 第 12 期 2008 年 12 月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Vol.27 No.12 Dec.,2008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 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黄润秋,李为乐
(成都理工大学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59)
MAY,2008
HUANG Runqiu,LI Weil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hazard Prevention and Geoenvironment Protection,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Sichuan 610059,China)
地震地质灾害因其巨大的致灾力而广泛引起人 们的关注,仅 20 世纪,地震地质灾害已经造成了数 万人丧生和几十亿美元的损失。强烈地震时,地震 诱发的滑坡崩塌灾害,特别是在山岳地区,其危害 比地震直接造成的还要大[5]。对于地震地质灾害的 研究,地震学家、地质工程学家已经在地震地质灾 害的内在动力学方面开展研究[6,7],而更多的则是
(1) 地震地质灾害在区域上具有沿发震断裂带呈带状分布和沿河流水系成线状分布的特点;(2) 地震地质灾害分布 具有明显的上盘效应,发震断裂上盘地质灾害发育密度明显大于下盘,且上盘强发育带宽度约为 10 km;(3) 地形
坡度是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的控制性因素之一,绝大部分的灾害集中在坡度 20°~50°的范围内;(4) 地震地质灾害
与高程和微地貌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大部分灾害发生在高程 1 500~2 000 m 以下的河谷峡谷段,尤其是峡谷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