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永嘉四灵中赵师秀诗歌的艺术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永嘉四灵中赵师秀诗歌的艺术特色
刘秋宝
(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09级1班 090101012 指导教师:赵德坤)
内容摘要在十二、十三世纪之间的六七十年间里,中国南宋中晚期诗坛上
颇为流行的永嘉四灵诗派,是作为北宋中晚期至南宋初期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的对立面而出现的。
四灵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士人的精神、心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四灵中成就最高的要数赵师秀,他不仅创作上是佼佼者,而且他通过编选《二妙集》《众妙集》两集,公开打出学习晚唐诗风的旗帜,以“姚贾诗法”相号召,直接影响了一大批江湖诗人,打破了“资书为诗”生硬晦涩的江西诗派横霸南宋末诗坛的局面。
本文就赵师秀诗歌基本内容、诗歌特色形成的原因、诗歌的艺术语言风格来分析赵师秀诗歌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永嘉四灵赵师秀艺术特色
诗歌艺术特色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至唐,已达到了颠峰状态。
唐诗的丰神情韵,令后来者高山仰止,望而却步。
紧随于唐的宋代诗人,惟有另辟蹊径,自成面目,才可望与唐诗一争高下。
于是他们避开了唐人所擅长的“兴象气骨”,发挥自身的优点,把学问和道理融入诗中,形成了“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宋诗特色。
宋诗讲究思致、道理,读来别具风味,为我国诗歌的繁荣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但是盛极必衰,至南宋后期,宋诗已是弊病丛生,既有江西诗派“叫嚣怒张”,借诗歌展览学问,又有理学诗派把诗歌当成政治教化的工具。
在充斥着陈腐之气的晚宋诗坛,赵师秀的诗似是一股清新之风,令人眼前一亮。
他虽然官小位卑,才力浅弱,却独树一帜,反对异化的诗学观,主张尊重诗歌的美学规范,强调诗歌的情感特质,他的诗是“诗缘情”在晚宋的回响。
[1]诗歌特立独行,风格苦吟求妙、求思,空灵悠远、精致清新、清新灵秀、野逸清瘦。
赵师秀生平及著作
《宋史翼.文苑传三.赵师秀传》:赵师秀,字紫芝,永嘉人,登绍熙第,浮沉州县,仅一改秩而卒。
……著有《天乐集》。
[2]
《宋诗精华录》卷四:赵师秀,字紫芝,改称灵秀。
永嘉人。
四灵中惟师秀登科改官,然亦不显。
[3]
又《直斋书录题解》卷二十云:四人者,号永嘉四灵,皆为晚唐体也。
惟赵师秀登科改官,亦不显。
[4]
又《四库全书总目.清苑斋集提要》:师秀字紫芝,号灵秀,永嘉人.太祖八世孙。
绍熙元年进士.浮沉州县,终于高安推官。
永嘉四灵之四也。
其诗亦学晚唐.……陈振孙《书录解题》载师秀集二卷、《本天乐堂集》一卷,今皆未见.此本仅一卷,而题曰《清苑斋集》,未审为即《天乐堂集》之别名否.赵与兢《娱书堂诗话》载《送谢耘游淮》诗二句,又《东欧续集》,《流奎律髓》载师秀诗四首,今并附录集末,题曰《拾遗)}o似乎别有《天乐堂集》,而《寺人玉屑》所论《冷泉夜坐》及《病起》二首载师秀诗五首称曰《天乐》者,今皆载此集中,似乎又即《天乐堂集》.今未能尽睹其全,莫之详也。
厉鹤《宋诗纪事》称师秀有《清
苑斋集》,有《天乐堂集》,分为二种。
而所录皆此集之诗,则鸽亦未见《天乐堂集》矣.古书散佚,阔所不知可也。
[5]
又《宋诗钞·清苑斋集抄序》:赵师秀,字紫芝。
四灵中帷师秀登科改官,然亦不显.[6]
赵师秀(1170—1220)字紫芝,又字灵秀,也称灵芝,号天乐。
宋太祖八世孙。
原籍汴京(今河南开封),徙居永嘉(今浙江温州)。
师事永嘉学派钜子叶适,深受叶适影响,不满程朱理学不计工拙、不学而能、贬抑唐诗的诗歌理论,不满江西诗派“徙枵然”“以杜甫为师”、失之“汗漫广漠”的诗风。
赵师秀编选贾岛、姚合诗二百余首为《二妙集》,又编选沈佺期、刘长卿、钱起、李嘉祐、方干等七十六家诗二百八十首为《众妙集》,他在宋宁宗时期诗歌创作特别活跃。
光宗绍熙元年(1190)进士。
历任上元(今江苏江宁县)主簿、金陵(今江苏南京)幕从事、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县)推官等职。
综合介绍赵师秀的各种文集,我们可以知道他:一、赵师秀在文学上颇有造诣;二、师秀的仕途并不光明,长期处于下僚之位;三、对于仕途上的不利,赵师秀心态平和;四、赵师秀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是一位不错的官员。
作为宋王朝的宗室,他对社稷江山、国计民生无法完全忘怀,偶尔也能关注一下,但更多的时候是在向往着过上安适的生活。
对于赵师秀来说,做官并不是通往理想生活的光明大道,而是一种束缚,是困顿生活压迫下的无奈选择。
“乌纱巾上是黄尘,落日荒原更恐人。
竹里怪禽啼似鬼,道傍枯木祭为神。
亦知远役能添老,无奈高眠不救贫。
此地到城惟十里,明朝难得自由身。
”(《十里》)官场于他并不是提供建功立业机会的舞台,而是失去自由生活的牢笼,这里虽解决了温饱问题,却也带来了诸多的烦恼,因此,他急着要逃避。
他多方结交释道方外之士,似乎想借此洗掉一点尘世俗气,找回心灵的自由感。
“分我一峰于此住,与师相聚愿辞官”(《示五峰僧》),这是他的生活理想[7].他晚年寓居杭州,被西湖美景所吸引,“有终焉之志”晚年寓居钱塘(今浙江杭州)。
嘉定十三年,赵师秀死于杭州。
死后葬之于西湖湖畔。
有《赵师秀集》两卷,《天乐堂集》一卷,已佚。
《清苑斋集》,一卷,有《南宋群贤小集》本,《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现存诗一百七十首。
诗歌内容倾向
赵师秀现存诗170余首,他的诗是当时特殊社会、特殊环境下的产物,细读他的诗就会发现他的作品有广泛的内容,并具有一定的现实性,由于他生活在南宋特殊的时代,他的命运和时代、社会紧密相连,感受着当时的社会精神。
他的诗中爱国主义呼声强烈,具有反映现实,揭露时弊,关注时局的诗篇很多。
南宋朝廷的软弱,个人的宦途无望、生活艰苦,让他尝尽了人生百味,给他的心灵和肉体都带来了深深的伤害,对政治的灰心使得他转而留恋山水田园。
也因为如此,他的诗歌有一种特殊的矛盾性:一方面揭露时代弊政、批判上层统治者和感叹时不我遇,另一方面又庆幸自己和友人可以远离黑暗的官场,在山水中寻求自安、自足,写出了颇有特色的风景吟咏,感叹人生之作。
正是因为他处于社会的中下层,使他更能够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现实,接近、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使他熟悉、了解民情风俗,知道民生疾苦,这些在他诗中也有反映。
当然,除了他反映社会现实之作,也有抒情怀言和对自然山水的歌咏、交游寄赠、咏物题画之作。
反映社会现实之作
评价一个作者和他的作品应该放到他所处的环境当中去,细读赵师秀所有的
诗歌,会发现他对社会现实民生疾苦并不缺少关注,他之所以崇尚苦吟诗人姚、贾,一方面可以说是他身处于相似的社会现实,自己内心灵魂受到伤害,生活备受艰辛,另外也是当时社会黑暗,政治腐败,艰难生活使然,这些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反映。
一关心国事,针贬时弊
赵师秀虽然宦情冷淡,居于贫困,但是并未遗忘世事。
对于当时的政治,他虽不敢过多“妄言”,但是诗歌之中也常常能够看到他对时政的关注。
作为宋氏皇族之后,赵匡撤八世孙,南渡时从汁京(今河南开封)迁徙到永嘉。
作为皇室后人,看到复国艰难,诗歌中自然流露出对北宋的怀念,也常常对朝廷发出委婉的批评。
赵师秀有一篇五言古风《九客一羽衣泛舟,分韵得尊字,就送朱几仲》很明显的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感:
人生苦形役,不定如车辕。
况各异乡井,忽此同酒尊。
酒尊岂易同?意乃有数存。
西湖雪未成,两山翠相奔。
山根日照树,花放林逋村.野撰具蘼藿,一饱厌百餐。
有客何多髯,吐气邻芳荪。
慷慨念时事,所惜智者昏。
砭疗匪无术,讳疾何由论!北望徒太息,归欤寻故园。
哆然黄冠师,笑请子勿喧。
东南守太乙,此宿福所屯。
吾子且饱酒,酒冷为子温。
朱几仲,江湖诗人,名复之,号湛卢,建安人,开禧元年1205年进士。
这首诗是朋友聚饮时所作,用以送朱几仲的,诗中的“有客何多髯”就是指朱几仲。
全诗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
开篇就感叹自己离开故乡,辗转不定,就算可以找到朋友共酒一杯,冬日泛舟西湖,共看青山流水,同赏翠木芳花,诗人心中却压抑不住对时事的关注。
诗人深知复国之难,也知借酒浇愁于事无补,然而上层统治者昏庸无能、不图复国的苟安政策,又使他不得不发出“所惜智者昏”的批判之语。
诗中一方面写了借酒遣怀,流连湖光山色,同时又借赞美朱几仲“慷慨念时事”来抒发了自己对国事的忧虑之情。
他们不愿意醉生梦死、利令智昏,他们有的是“北望徒太息,归钦寻故园”的浓厚怀念故土之清。
赵师秀旗帜鲜明地主张雪耻复国,对统治阶级惶惶乞和的态度深为不满,除了直接感叹他们的昏庸外,还在其它地方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如《抚栏》: 抚栏惊岁月,久住欲如何.水国花开早,春城人上多。
病令诗懒作,闲喜客频过。
听说边头事,时贤策在和.
这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登楼抚栏时的所思所感。
他惊叹岁月流逝,无可奈何。
己到春日,大家都登高踏青赏花,而自己却有病在身,懒于做诗。
即使如此,诗人未敢忘忧国,还是和他人谈论国事,可是传来的消息却是令人痛心疾首的“议和”。
“时贤”是反语,实际上是奸佞之臣,正是由于他们把持朝政,屈膝求和,苟且偷安,使得国事江河日下,作者的“惊”“病”多半由此而生。
《清苑斋集》中还有一首五律《扶栏》之诗:
强起扶栏立,新寒陡见侵。
钟声诸寺晓,柳荫半池阴。
病久方凭艾,贫深或梦金。
湖边好风日,孤负几登临.
诗人此时的“病”更加重了,风日虽好,却怕登临。
当时写于对金和议签订多年以后,文人士大夫报国雪耻的美梦日渐黯淡下去,又“抚栏”变为“扶栏”可见其身心消沉的程度。
赵师秀的抚栏有感,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关的,只要对比一下其它人的“抚栏”题材就可知,它们都被打上了
鲜明的时代烙印。
中兴之时,主战呼声渐高,士人愤愈不平,梗慨之声渐起,所以辛弃疾写出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而处于开禧之时的赵师秀,面对既定的“议和”国策,有心无力,他发不出雄劲的豪情壮语,只有在议和的政策下,百般无奈,身心俱病,感叹岁月流逝。
除了这些诗作之外,赵师秀也有许多诗作表现了他内心消沉,不知道怎么去面对时事,一方面难改自己拳拳爱国心,希望恢复河山,另一方面却又觉得做什么都是徒劳的。
所以他一方面赞扬了敢于向朝廷直谏的儒臣,“但欲有言扶国是,不嫌无计作身防。
”(《题方兴化莹舍》)但是另一方面却认为朋友赵昌父“便使重承诏,多应不议边”(《寄赵昌父》),还规劝朋友“莫因饶楚思,词体失和平”(《送徐矶赴永州椽》)。
这种错综复杂,矛盾病态的心理都体现在他们的诗文里面。
诗人看到国之不完,家己无归,常常会感时伤事,即使在游山玩水,面对美景的时候,这种心情仍然会透露出来。
如《多景楼晚望》:
落日栏干与雁平,往来疑有旧英灵。
潮生海口微茫白,麦秀淮南迄通青。
远贾泊舟趋地利,老僧指瓮说州形。
残风忽送吹营角,声引边愁不可听。
诗人身处镇江北固山甘泉寺内的多景楼上,感慨良多。
此楼是文人墨客常常登临之处,因而赵师秀觉得“往来疑有旧英灵”,尤其是抗金英雄岳飞、韩世忠曾在镇江大捷,他对此处似乎有着特殊的感情。
诗人登楼之时,缅怀前人,又看到面前潮生、麦秀的景色,这种景象使诗人思维一转,听到了军营的号角之声,引起无尽的“边愁”。
国家未复,边境仍是多事之秋,残风伴着号角,更加引人深思,辞尽而意不尽。
二关心民生疾苦之作
赵师秀处于社会中下层,生活清贫,正是由于如此,他们较多的接触中下层人们的生活。
在他的作品中,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特别是关心百姓生计问题。
赵师秀作为当事者或者旁观者,表达自己对百姓的关怀和对农事的关注,他曾于《答徐灵渊》中提到:
弊庐补葺虽劳力,且得幽闲住此身。
旧友误称吟笔长,诸亲争笑罢官贫。
近檐竹密妨巢雀,当户花疏见路人。
所虑久晴田事废,今闻高下雨皆匀。
赵师秀虽然自己清贫,但是仍然心系农田,怕“久晴田事废”,当“今闻高下雨皆匀”时难藏欣喜之情。
赵师秀从官员的角度去了解、看待人们的生活状态,其中也有着文人士大夫对贫苦人们的关怀。
他认为自己既然成为父母官,就不能尸位素餐,就要为人民做事,如《官舍初成》中写道:
为宅傍城墙,先求夏日凉。
凿池容众水,栽竹断料阳。
官是三年满,身无一事忙。
不知何补报,安坐恐难当。
赵师秀想到自己作为父母官,“官是三年满,身无一事忙”,觉得自己并没有给人们作出什么事情,因而“不知何补报,安坐恐难当”,这种对自己的反省,实属难能可贵。
他认为,“与世如无味,于民自有功”(《送赵判官》)。
他除了自己关心民众之外,还叮嘱其它为官的朋友要关心民生疾苦。
如他与徐矶唱酬时说
“岁事登禾稼,朝纲去草营。
题书寄漳水,专侯好诗还。
”(《寄徐县丛》)希望徐矶多关心世事。
赵师秀“非惟篇翰奇,吏道更深知”(翁卷《送赵紫芝为江东从事》),翁卷对他的评价并没有献诀之嫌,深知“吏道”的赵师秀确实希望自己能在任上有所作为,也随时提醒自己的朋友为人们做实事。
但是当时他身处的环境,使得他往往不能实现心中的愿望,施展自己的才华,这使得他心中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赵师秀曾居于京城,一次病后有《京华病后》一诗表达了自己的这种心情:
久在京华损道心,故人谁与念升沈。
春楼卧病燕相伴,湖寺题诗僧为吟。
三月不逢家信至,一茎新有鬓丝侵。
早知谏猎非时节,只在山中自养金。
为官的抑郁使得诗人不得不在山水田园之中去寻求安慰,如他在《秋日偶书》中所说:
官事何曾晓,闲名苦要签。
大书公吏恐,直语众人嫌。
体少贫如故,医情病却添。
秋风墙下菊,相对忆陶潜。
方回《凉奎律髓》卷六“宦情类”载录此诗,评曰“诗亦平妥。
但三四俗,五六有乐天语意。
笃州推官时作。
”[8]且不论方回认为此诗“三四俗”是否公允,从诗句可知诗人己经渐渐磨灭了宦情。
诗人看到官场的真实情况,“直语众人嫌”,他深感自己难以有所作为,于是转而想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从而表达了希望像陶潜一样归隐田园的心理。
抒情言怀之作
诗人特有的心志使他常常伤春悲秋,他会因自身遭遇或外在客观事物,而兴起某些感触。
诗人常常见物起兴、抒情达意,写有不少情味隽永的好诗。
有的是即景抒怀的诗篇,比如在病中有感的,其《数日》云: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这首七绝写出了秋日肃杀衰败之景和作者疏也清奇的意绪,在这个时候,连着几天秋风强劲,诗人本来卧病在床,初愈后到庭院走一遭,发现黄叶纷飞,林木萧索,这一片凄凉的景象让诗人感到“秋风欺病夫”,这是对自然的调侃。
独、寒、苦、孤、冷、病,构成了主要的感觉。
但是,诗味突然一转,萧条之中突现生机,树叶落尽,显得远山异常雄伟,然而白云又遮去了山的一半。
秋风、黄叶、疏林、远山、白云,这样的场景让人进入了一种淡泊清幽的美妙境界。
在这样的情境中,诗人似乎也减轻了病情,扫去了悲秋的情调。
肃杀的秋天,往往引起诗人很多思绪。
又如在《秋夜偶书》中云“官事何曾晓,闲名苦要签。
大书公吏恐,直语众人嫌。
俸少贫如故,医慵病却添。
秋风墙下菊,相对忆陶潜。
”描写了官场的真实情况,揭示作者难以有所作为的无可无奈何的心态,表达学陶潜归隐的意愿。
诗人也在漫长的秋夜对自己的一生作了回顾和反思,其另外一首《秋夜偶书》云:“此生谩与蠹鱼同,白发难收纸上功。
辅嗣《易》行无汉学,玄晖诗变有唐风。
夜长灯烬挑频落,秋老虫声听不穷。
多少故人天禄贵,肯将寂寞叹扬雄?”诗人自我嘲讽如同蠹鱼,一生劳而无功,唯有追求诗作,独自在长夜中听秋虫之声,想起了写《太玄经》的扬雄,最后发出“肯将寂寞叹扬雄”的感叹。
再如《多经楼晚望》“落日栏杆与雁平,往来疑有旧英灵。
潮生海口微茫白,麦秀淮南迤逦青。
远贾泊舟趋地利,老僧指翁说州形。
残风忽送吹营角,声吟边愁不可听。
”这也是即景抒怀的诗。
首联写诗人凭栏远望是“疑有旧英灵”,颔联由对旧英灵的迷茫幻觉转而勾画眼前
麦秀、潮生的动人景象;颈联夹叙夹议,白描“安居乐业”的表面现象;尾联情景交融,忽送营角,声引边愁,巧妙地揭示了全诗的主旨,发人深思。
还有表达人生感悟的诗篇,赵师秀对人生和入仕有许多的感悟。
在当时他想要将自己满腔热诚报效朝廷的时候,回应他的却是现实的残酷,因而他对官场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多有梗概之音,在官场中他有一种进退两难的和对官场无可奈何的心情。
比如:“久在京华损道心,故人谁与念升沈”(《京华病后》),他感叹:“一身来作吏,白日算徒劳”(《春晚即事》),“旧友误称吟笔长,诸亲争笑罢官贫。
”(《答徐灵渊》)。
自然山水的歌咏
山水,是正直文人的生命所归;田园,是苦难诗人的精神乐土。
在那里,他们可以远离争执不休、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官场,可以回到自然的怀抱,恢复内心的宁静,所以赵师秀的山水田园之作,也是他诗歌的主要部分。
在仕途之上找不到人生的归宿,因而他选择了远离官场,转而回归田园,欣赏山水在这样闲适的生活中,他可以看到山间美景,体会田间幽情。
于是,他就用自己的笔将各种美丽的事物描叙下来,如同做了一幅一幅的画卷。
其中诗人或者感叹时节交替,万物变化;或者抒发登临游赏,流连光景;或者描述旅途风光……他一生的足迹遍及名山大川,又亲身体会农家生活,他的山水田园诗正是他们诗歌的精华所在。
他的山水田园诗,表达了一种敦厚淳朴、贴近生活、融入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多清丽佳句。
他的山水田园诗大部分为五律,写萧散野逸之趣,平淡简远。
有对四时风光的描写。
如《再游北山和韵》:
或行或坐水边亭,处处春风户不扁。
飞絮伴人衰鬓白,远山学我道衣青.迢遥更入烟霏去,仿佛如曾梦寐经。
恐是前生林处士,晚年不饮至今醒。
这是一首记游诗,北山在杭州。
此诗,写景,明丽生动,写情,情景交融。
诗人春日游山,沿着山间溪径徐徐向上攀登,一路风光撩人,诗人自得其乐,走走停停,见到蒙蒙飞絮伴随自己,如同含情有意,与诗人同行。
远山如黛,好像也与诗人一致,穿了一袭青色道服。
登上高处,一片蒙蒙云海,仿佛自己梦中来过,诗人想起林逋曾写有《北山晚望》:“晚来山北景,图画亦应非。
村路飘黄叶,人家湿翠微。
樵当云外见,僧向水边归。
一曲谁横笛,兼薛白鸟飞。
”[9]看到此景,作者顿悟自己是当年的林逋再世。
赵师秀此诗移步换景,融情于景,情景相生。
诗人也有对美名胜古迹的描写,赵师秀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除了吟咏山水,还对当地的人文风景、名胜古风土人情有着深切的感受。
永嘉地处南方,佛禅之风盛行,作为永嘉人的赵师秀深受佛禅思想的影响,喜欢游览寺庙、道观,写了许多佛教或者道教的寺庙、道观的风景,在作品中也有体现。
比如《桐柏观》:
山深地忽平,飘渺见殊庭。
瀑近春风湿,松多晓日清。
石坛遗鹤羽,粉壁剥龙形。
道士王灵宝,轻强满百龄。
这首诗描写了道教庙宇桐柏观的形态美妙和历史悠久。
又如赵师秀到浙江北雁荡山时,曾到宝观寺一游,有《雁荡宝冠寺》一诗:
行向石栏立,清寒不可云。
流来桥下水,半是洞中云。
欲住逢年尽,因吟过夜分。
荡阴当绝顶,一雁未曾闻。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登北雁荡绝顶时所见所感。
首联写凭栏站立,眺望湖水,清
寒之气扑面而来,其体验难以述说;颔联推测湖水清寒的原因;颈联表达吟的意趣;尾联才点出题意:原先以为到雁荡总能听见雁声鸣叫,但是“一雁未曾闻”,同时却引起了诗人另一番方面的兴趣。
此外,赵师秀还有《延禧观》: 寂寞古仙宫,松林常有风。
鹤毛兼叶下,井气与云同。
背日苔砖紫,多年粉壁红。
相传陶县令,曾住此山中。
这首诗也是具体描绘了道观的清幽之美。
作为文人,诗人在外游历,对前辈古人心存崇敬,常常到其墓地凭吊。
比如赵师秀曾到西湖,见到了林逋墓,作《林逋墓下》记述了其墓地情况:“梅花千树白,不是旧时村。
倾我酣来酒,酹君仙去魂。
短碑藤倚蔓,空冢竹行根。
犹有归来鹤,清时欲与论。
”千数白梅怒放,陪伴地下寂寞的林逋。
诗人在墓前沽酒悼祭,看到四处环境幽静苍凉,遐想“有鹤归来”,便可与对话。
当然了,一个地方,既有山川之美,也有田园之美。
赵师秀除了描写山川、名胜古迹之美,更对田园农事即事歌咏。
“餐余行数步,稍觉一身和。
蚕月人家闭,春山瀑布多。
莺啼声出树,花落片随波。
前路东林近,惭因捧檄过。
”(《德安道中》其一)赵师秀曾到江州德安县(江西九州岛市),这里的江南春景,气象开阔,风光如画,色彩鲜明,莺啼声脆,花落片片,令人神往。
在这里,诗人所见的不仅仅是这些山水风景,还有田园风光:“峰头不住起云烟,野水纵横尽入田。
定是人家蚕事末,道傍桑叶小如钱。
”(《德安道中》其二)此时正值农历三四月间,农民忙着采桑养蚕,所以桑树枝上没有留下肥大的桑叶,这个特写的景象正是农忙的表现。
田园有着独特的魅力,尤其对于向往归隐的四灵诗人来说更是如此。
他们的眼光多聚集在江南水乡,因此对于农民和渔民的生活场景多有描述,这些田园诗歌清新、浑璞、自然,具有浓郁的生活情趣。
交游寄赠类
很多人赵师秀认为诗歌“题材流连山水”,其实这种说法有点偏颇,是对除了山水之外的其它诗歌的忽视。
其实他的诗歌题材是比较广泛的,他除了山水风物的歌吟外,还有不少交游寄赠之作,其中也不乏佳句名篇。
其中交游酬唱的诗,如他的《寄薛景石》,描写了诗人秋窗独卧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月夜怀徐照》则讲述了诗人月夜难眠,抒发了对大灵徐照的深切怀念:
月色一庭深,迢遥千里心.湘江连底见,秋客与谁吟?
寒入吹城角,光凝宿竹禽。
亦知同不寝,难得梦相寻。
此诗音节和谐,圆美。
中国文人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情感,在月下尤其容易引发思念之情。
昔日曾一起月下做诗,而今夜又将和谁共吟?时间在延伸,空间在转换,而思念友人的心情是不变的。
再有赵师秀《赠陈宗之》抒发了对书商陈宗之敬业精神的肯定和对书店坏境的欣赏:“四围皆古今,永日坐中心。
门对官河水,檐依绿树阴。
每留名士饮,屡索老夫吟。
最感书烧尽,时容借检寻。
”此外赵师秀诗中有很多寄赠之诗,这些诗或者向朋友述说心事:“无欲自然心似水,有营何止事如毛。
春来拟约萧闲伴,重上天台看海涛。
”(赵师秀《呈蒋薛二友》),或者酬谢朋友的关怀:“赁得民居亦自清,病身于此寄飘零……巷南巷北相知少,感尔诗人远扣肩。
”(赵师秀《移居谢友人见过》),或者答谢朋友到访或赠送,“雕栏迎夏发奇葩,不拟分来野客家。
自洗铜瓶插敬侧,暂令书卷识奢华。
旧游尚忆扬州梦,丽句难同谢眺夸。
应被花慎少风味,午窗相对一杯茶。
”(赵师秀《叶侍郎送红芍药》),或者表达思念朋友追忆往昔,“一别无书信,相逢各老苍。
山川烽外远,岁月梦中长。
空橐盛诗草,单衣碗酒香。
因言瀼溪宴,同忆旧时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