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不同剂量
狗狗吃中药药剂量换算表
![狗狗吃中药药剂量换算表](https://img.taocdn.com/s3/m/8d52843c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03.png)
狗狗吃中药药剂量换算表
请注意,给狗狗使用中药药剂量之前,最好先咨询兽医或中兽医师以获取准确的剂量和用法建议。
不同的中药药材具有不同的功效和剂量要求,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使用剂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药材和对应的一般用量范围,仅供参考:
1. 人参:一般用量为每天 0.1-0.5 克/千克体重。
2. 枸杞子:一般用量是每天给狗狗服用 2-15 克。
3. 黄连:一般用量是每天给狗狗服用 0.05-0.2 克/千克体重。
4. 当归:一般用量是每天给狗狗服用 0.05-0.2 克/千克体重。
5. 三七:一般用量是每天给狗狗服用 0.05-0.2 克/千克体重。
6. 菊花:一般用量是每天给狗狗服用 0.05-0.3 克/千克体重。
7. 阿胶:一般用量是每天给狗狗服用 0.05-0.2 克/千克体重。
请记住,这些剂量仅供参考。
具体的剂量还应根据狗狗的体重、健康状况和具体中药药材来确定。
一定要咨询兽医或中兽医师以获取个体化的建议,确保狗狗的安全和健康。
古今中药剂量的换算方法
![古今中药剂量的换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1da960e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7d.png)
古今中药剂量的换算方法
古今中药剂量的换算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涉及到中药计量的历史变化、不同度量衡单位之间的换算等方面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相关信息的简要概括:
1. 古代中药剂量的换算:古代中药剂量的计量单位主要是斤、两、圭、撮、方寸匕等,其中斤和两是最常用的单位。
根据考古发现和现代研究,古代斤和两的计量单位有所不同,例如秦、西汉时期的一两只有 15.6 克,而东汉时期的一两则约为 15.4 克。
此外,古代中药剂量的换算也需要考虑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等因素。
2. 现代中药剂量的换算:现代中药剂量的计量单位主要是克和毫升,国家药监部门对于中药剂量的标注也有明确的规定。
一般来说,中药剂量的标注应该按照克为单位,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使用毫升为单位。
对于古代中药剂量的换算,一般可以按照 1 斤=16 两,1 两=10 钱,1 钱=10 分的方式进行换算,但是需要注意具体情况的需要。
3. 特殊中药剂量的换算:对于一些特殊中药剂量的换算,例如方寸匕、钱匕等,一般可以按照现代计量单位进行换算,例如方寸匕约为 2.74 毫升,钱匕约为 1.5-1.8 克。
古今中药剂量的换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例如度量衡单位的变化、中药剂量的标注方式等,换算结果仅供参考。
在实际用药过程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单味中药47种大剂量的奇特功效学会了治病事半功倍
![单味中药47种大剂量的奇特功效学会了治病事半功倍](https://img.taocdn.com/s3/m/b7d85cd2336c1eb91b375d39.png)
单味中药47种大剂量的奇特功效学会了治病事半功倍生黄芪:30g以上补气不助火,降压效果好,30g以下升阳助火。
生杜仲:30g以上治腰痛奇效,不效则加至60-90g。
萆薢、土茯苓:30g以上消除蛋白尿。
沙参:30g以上补气,小剂量则可滑肠。
薏米:30g以上治关节痛。
茜草:30g以上治口疮。
莱菔子、槐花:30g以上降压。
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曾听到过一位资深望重的老中医告知:“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同一种中药,用量不同,作用不同,甚至可以完全相反的作用,个体不同,剂量也会不同。
?例如:?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
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
?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枳实——小剂量能使心脏兴奋,大剂量使之抑制。
?。
不一一例举。
?中医治病的根本不是病,而是人,而每个个体的差异不同,用药剂量也会不同?中药不传之秘之几十种中药不同剂量用法乌头,附子用至15克必须先煎4小时左右,用至30克必须先煎8小时左右,经过蒸制的就不必煎这么久了,用时逐渐加大到30克为宜,得效后宜逐渐减量,超过30克的超大剂量没有经验的最好不要去用,一不小心可以导致死亡的乌头止痛,8两(240克)口麻欲吐,效毒两刃;石膏清气,一日可至600克,关键要识证;生地凉营,极量800克;枣仁安眠,最大180克;人参(家种)强心,救急30克;大黄排泄尿毒,可用30克;麻黄顿止暴喘,30克分服;茯苓渗顽水500克,猪苓消浮肿120克;土茯苓解毒240克,赤芍疗急黄120克起;芦根降温120克无虑,葛根降糖3两无毒;桔梗治咽1两安全。
柴胡的不同剂量的区别
![柴胡的不同剂量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1c0646dd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dc.png)
柴胡的不同剂量的区别柴胡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柴胡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不同病症,如感染性疾病、肝胆疾病、情绪失调等。
然而,柴胡的治疗效果与剂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介绍柴胡的不同剂量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低剂量柴胡的应用低剂量柴胡常用于治疗情绪失调、焦虑、抑郁等症状。
低剂量柴胡对于调节情绪具有一定的疗效。
研究表明,低剂量柴胡可以通过影响大脑中的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来改善情绪状态。
此外,低剂量柴胡还可以促进睡眠、提高食欲,并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中剂量柴胡的应用中剂量柴胡常用于治疗肝胆疾病,如肝炎、胆囊炎等。
中剂量柴胡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疼痛,并对肝脏和胆囊具有保护作用。
中剂量柴胡的治疗机制可能与其有效成分对炎症细胞的调节作用有关。
研究发现,柴胡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调节免疫系统功能,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高剂量柴胡的应用高剂量柴胡主要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感冒、流感等。
高剂量柴胡具有较强的抗病毒和抗菌作用,可以抑制病毒和细菌的复制和扩散。
高剂量柴胡还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此外,高剂量柴胡还具有一定的退热作用,可以缓解发热症状。
注意事项在使用柴胡治疗时,应注意剂量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不同剂量的柴胡对于不同病症有不同的治疗效果,因此需根据具体病情选择适当的剂量。
此外,柴胡的使用应遵循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结合病人的病情、体质等因素综合考虑。
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需要进行剂量调整。
结论柴胡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不同剂量的柴胡对于治疗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
低剂量柴胡适用于调节情绪、改善睡眠等症状;中剂量柴胡适用于治疗肝胆疾病,具有抗炎和保护肝脏胆囊的作用;高剂量柴胡适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具有抗病毒和抗菌作用。
然而,在使用柴胡治疗时,需注意剂量的选择和使用方法,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柴胡的三种剂量作用区别
![柴胡的三种剂量作用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59a6872c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ee.png)
柴胡的三种剂量作用区别引言柴胡,又称为Bupleurum chinense DC.,是一种中草药常用于中医药理学中。
柴胡具有清热解毒、平肝和胃、利胆和抗炎等药理作用。
然而,不同剂量的柴胡在体内产生的药理作用可能存在差异。
本文将探讨柴胡在三种不同剂量下的作用区别。
低剂量柴胡的作用低剂量柴胡通常指柴胡在治疗过程中的初始剂量。
低剂量柴胡主要起到舒肝解郁、和胃消食的作用。
它可以通过调节体内的神经调节因子,如血清皮质醇、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液中的5-羟色胺、多巴胺等来改善情绪低落和不良情绪反应。
此外,低剂量柴胡还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改善食欲和饮食习惯。
中剂量柴胡的作用中剂量柴胡通常是指治疗过程中的适中剂量。
中剂量的柴胡主要作用在肝胆系统上,对肝脏和胆囊有调节作用。
中剂量柴胡可增强胆汁分泌,促进胆囊的排空,从而改善胆囊功能,减轻胆囊病症状。
此外,中剂量柴胡还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对一些炎症相关的疾病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高剂量柴胡的作用高剂量柴胡通常是指治疗过程中的较大剂量。
高剂量柴胡主要起到清热解毒和抗炎作用。
高剂量柴胡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可以有效降低体内炎症因子的水平,减轻炎症反应。
此外,高剂量柴胡还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细胞修复和再生,对一些免疫调节失调导致的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结论不同剂量的柴胡在体内产生的药理作用有所不同。
低剂量柴胡主要起到舒肝解郁、和胃消食的作用;中剂量柴胡具有调节肝胆系统和抗炎作用;高剂量柴胡则具有清热解毒和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根据个体情况和疾病类型,合理选择柴胡的剂量,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注:本文所述为理论作用,柴胡剂量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140511几十种中药不同剂量用法
![140511几十种中药不同剂量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6c20167048d7c1c708a1455f.png)
几十种中药不同剂量用法石膏-------清气,一日可至600克,关键要识证;生地-------凉营,极量800克;枣仁-------安眠,最大180克;人参-------强心,救急30克;人参的常用剂量是3~9克,当用于脱证时,其用量高达30克以上上。
大黄-------排泄尿毒,可用30克;麻黄-------顿止暴喘,30克分服;茯苓-------渗顽水500克,猪苓-------消浮肿120克;土茯苓----解毒240克,赤芍-------疗急黄120克起;芦根-------降温120克无虑,葛根-------降糖3两无毒;桔梗-------治咽1两安全。
鱼腥草----拌凉菜,薤白可当小菜。
圆机活法组方,巧在识证准确,用足剂量,何慢之有?(注:本段所提“两”为旧制,折合今为30克)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山茱萸----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参附搭配.枳实——小剂量能使心脏兴奋,大剂量使之抑制。
生杜仲----30g以上治腰痛奇效,不效则加至60-90g。
沙参-------30g以上补气,小剂量则可滑肠。
薏米-------30g以上治关节痛。
茜草-------30g以上治口疮。
生黄芪----30g以上补气不助火,降压效果好,30g以下升阳助火。
丹参-------大剂量可以治疗失眠茯苓-------研究结果发现,在25g以下无明显利尿作用,至少达30g才有利尿作用,认为100g时利尿作用最强。
蝉蜕-------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25~30g白果-------定喘汤白果用量在21枚(约为25g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古今中药剂量的换算
![古今中药剂量的换算](https://img.taocdn.com/s3/m/12ab9c9e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bf.png)
古今中药剂量的换算古今中药剂量的换算,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考证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其结局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未取得共识例如,关于汉方中药的剂量换算,目前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有学者认为汉方一两折算今公制9克。
另有学者则认为汉方一两折算今公制为15.625克。
日本学者小岛学古之《经方权量考》中则认为:“两者,三分四厘八毫也。
”按公制换算为每两17.4克。
彼此之间有所出入,甚者相差成倍。
古今中药剂量的换算之所以复杂,难以统一,最主要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历史悠久,朝代变更频繁,导致度量衡的不断变更。
另外一个方面,古今度量衡的换算关系,作为一种学术争鸣,古代许多学者的观点认识,至今还有影响,左右着当今一部分学者的认识。
比如,同样是关于汉方的剂量换算关系,不同时代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
金·张元素认为:“仲景之世四升,乃唐宋之一升,四两为之一两。
”也就是说汉代与唐宋的中药剂量换算关系是4:1;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则认为:“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
”这里“古”指汉代,汉代与明代中药剂量的换算关系为16:1;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则认为:“汉晋升斗权衡,以今较之,不过十之二。
”容量如此,重量亦如此,汉代与清代中药剂量的换算关系为5:1。
彼此相差很大。
事实上,古代度量衡的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特别是中药药秤的变化规律性更加明显。
现以《中医名词术语选择》所载的历代重量比较表的内容加以简要的分析。
从周朝至隋朝,每一两折算成公制克数的变化,除南齐、北齐、隋(开皇年间)外,其他各个朝代的实际度量衡都比较接近。
每两换算成公制克数最高为16.14,最低为13.92。
南北朝时期的宋与齐(南齐),时间是公元420年至公元502年,共82年。
有资料可以证明这一时期的药秤仍然是用的古秤,即唐代所言的小秤。
梁·陶弘景有“古秤皆复”之记载,亦言梁之前药秤一直是沿用的古秤。
中草药用量的标准大全
![中草药用量的标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fae8cd8c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33.png)
中草药用量的标准大全中草药是我国悠久的药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疗效显著、较少副作用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备受人们的青睐。
然而,由于中草药药性复杂、剂量难以控制等原因,其应用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制定中草药用量的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草药用量的标准大全,以期帮助大家更好地应用中草药。
一、用量的计算中草药的的用量计算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按质量计算,即按照中草药的重量或者量数来计算用量。
比如,中草药的用量常常是以g、kg、ml等单位来确定的。
第二种是按体重计算,即按病人的体重来确定用量。
这种方法在处方中较为常见,可以根据病人的体重来计算用量,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通常,成人的用量应在10~15g之间,根据病情的不同,用量也有所差异。
第三种是按疗程计算,即根据治疗的时间来确定用量。
在疗程较长的病例中,这种方法比较实用,可以有效地避免用药过量或者剂量不足的情况。
二、用量的单位中草药用量的单位有很多种,常见的有重量单位(g、kg)、体积单位(ml、L)、数量单位(两、斤、钱、分)等。
其中,重量单位是最常用的一种,可以根据病情的不同,按照不同的比例计算用量。
而体积单位则用于草药的煎煮和制剂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数量单位则用于比较小的剂量草药和活性成分的测定,准确度较高,但用于较大剂量的草药却不够合适。
三、用量的标准中草药用量的标准根据具体草药的特点而异,因此每一种草药都有其相应的标准。
这些标准主要包括日用量、疗程用量、成人用量、儿童用量、老年人用量等,下面将详细介绍各种草药的用量标准。
1、甘草(1)成人日用量:3~10g。
(2)儿童日用量:0.5~2g。
(3)老年人日用量:2~5g。
(4)疗程用量:常用于不同类型的中药制剂中。
2、黄芪(1)成人日用量:9~30g。
(2)儿童日用量:2~6g。
(3)老年人日用量:6~15g。
(4)疗程用量:常用于不同类型的中药制剂中。
3、当归(1)成人日用量:6~12g。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解析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c8a7c7f783e0912a2162abb.png)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解析*2013-01-20 张美娃阅 5885 转 530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1981年我国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并以此推算出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临床应用意义重大。
以下根据柯雪帆、郝万山教授网上资料整理。
仲景时代药量与现代公制药量(约合换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即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为1两,16两为斤,30斤为钧,4钧为石。
(汉代“石”读shi,后世读dan)。
1权=12斤,1斤=16两=250克(液体250毫升),1两=15.625克,约15克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1龠=10毫升,1铢=0.65~0.7克,1两=24铢,一钱匕=5铢钱=1.5~1.8克,1刀圭=0.5毫升约0.5克,1撮=4刀圭=2克,1分=3.9~4.2克1方寸匕=10刀圭=2.74毫升约3~5克(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蜀椒1升=50克,葶力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附子大者一枚=20~30克、中者一枚15克,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约46克,枳实一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梧桐子大(约)黄豆大。
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1寸=2.3公分,1尺=23公分“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
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
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1两为今之15.625克,1斤为250克,则经方的实际剂量,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是。
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使用经方仅原方的 1/10,且袭至今,悬殊太大,剂量过轻,不堪大任。
柴胡大剂量和小剂量的区别
![柴胡大剂量和小剂量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48d457bb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1b.png)
柴胡大剂量和小剂量的区别柴胡(scientific name: Bupleuri Radix)是一种中药材,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柴胡有着广泛的用途,包括调节肝气、解热、止痛、抗炎等。
在中医治疗中,柴胡根据剂量的不同,可以分为大剂量和小剂量两种用法,两者在临床应用中有着明显的区别。
1. 柴胡大剂量的特点柴胡大剂量主要是指相对较高的药物用量,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常用于治疗严重的病情。
下面是柴胡大剂量的一些特点:1.1 强力的药效柴胡大剂量能够通过强烈刺激机体,产生迅速而有效的药效。
大剂量的柴胡可以促进机体的气血循环,改善疾病的症状。
这种高剂量的作用是直接而强烈的,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治疗目的。
1.2 适用于严重病情柴胡大剂量适用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
对于一些癌症、慢性肝炎等顽固性疾病,柴胡大剂量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这是因为大剂量的柴胡具有强力的抗炎、抗病毒和调节免疫力的作用,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进展。
1.3 但容易出现副作用尽管柴胡大剂量有着较强的疗效,但同时也会增加副作用的风险。
大剂量柴胡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因此,在使用大剂量柴胡时,需要谨慎使用,并在临床监控下进行合理控制。
2. 柴胡小剂量的特点与大剂量相比,柴胡小剂量指的是相对较低的药物用量。
小剂量的柴胡在临床上也有一定的应用,其特点如下:2.1 缓和症状柴胡小剂量常用于调节气血、缓解疼痛的轻度病症。
在一些慢性肝炎、胃炎、肠炎等疾病中,小剂量的柴胡能够有效地减轻病情,改善患者的体感和舒适度。
2.2 增强机体免疫力小剂量柴胡对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较为显著。
它可以促进机体免疫细胞的活性化,增加抗体的生成,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这种调节作用对于一些免疫功能不全、易感染的患者尤为重要。
2.3 副作用较少相比较大剂量柴胡,小剂量柴胡的副作用较低。
通常情况下,小剂量柴胡几乎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患者可以更好地接受和耐受。
因此,在轻度疾病和亚健康调节中,小剂量柴胡是一个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中药不同剂量
![中药不同剂量](https://img.taocdn.com/s3/m/d925d1bf90c69ec3d4bb7557.png)
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
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
许公岩对积湿为病以苍术、麻黄二药为主,两药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有异:如两药相等,剂量是: 10g:10g,临床常见能发大汗; ,苍术倍于麻黄则小发汗;苍术三倍于麻黄,常见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剂量是: 18g:6g;苍术四倍于麻无明显之汗利,而湿邪能自化,剂量是: 12g:3g。
药物之间的比例, 关键在于药物之间的比例,并非药量越大,疗效越好。
当归功能补血活血,适用于血虚血瘀诸证,然而当归在复方中,小剂量应用则补血,大剂量应用则活血。
如当归补血汤即由黄芪30g,当归6g组成,后世在应用补血的总方四物汤时,当归用量也不超过10g;归脾汤、八珍汤中,当归的用量仅3g。
而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作用治疗脱疽的四妙勇安汤,当归的用量竟达60g,主要是取其活血止痛;治妇女产后瘀血内阻的恶露不行,小腹疼痛的生化汤,当归的用量为24g,也取其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之效能。
再如治妇人胎前产后气郁血瘀诸疾的佛手散,当归用二至三两者,乃取其活血之用,使瘀去新生、血有所归。
由此可见,当归用于活血,剂量宜大,可用至15g以上。
前人谓其气味俱厚,行则有余,守则不足。
故重用则行血之力更甚。
若用于补血,剂量宜轻,3~9g即可。
血虚者每致阴虚,阴虚则生虚热,当归气味辛温而主动,重用则每致动血,切不可重用,否则适得其反,病家服后每致口干、烦躁、失眠、头晕更剧,甚则鼻衄。
苍耳子少量则轻而上至颠顶,重用则通下走足膝细辛治疗风寒表证的剂量一般用3克,最多不超过9克。
而当用细辛治疗各类痛证时,用量常常超大,有时用至30克,甚至更大。
显然,当风寒表证时用超大剂量的细辛,不仅于证无益,而且会引起不良反应;相反,如果要发挥细辛的镇痛作用,而用常用剂量,显然是杯水车薪,于痛无济。
薏苡仁系药食两用中药,其常用剂量的上限为30克,而临床上有经验的医师用该药治疗风湿、腰腿痛等病证时,该药的用量达到45~90克。
132种常用中药剂量表
![132种常用中药剂量表](https://img.taocdn.com/s3/m/8fa9e534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86.png)
132种常用中药剂量表(一)132种常用中药剂量表(二)教你如何用WORD文档(2012-06-27 192246)转载▼标签:杂谈1. 问:WORD 里边怎样设置每页不同的页眉?如何使不同的章节显示的页眉不同?答:分节,每节可以设置不同的页眉。
文件――页面设置――版式――页眉和页脚――首页不同。
2. 问:请问word 中怎样让每一章用不同的页眉?怎么我现在只能用一个页眉,一改就全部改了?答:在插入分隔符里,选插入分节符,可以选连续的那个,然后下一页改页眉前,按一下“同前”钮,再做的改动就不影响前面的了。
简言之,分节符使得它们独立了。
这个工具栏上的“同前”按钮就显示在工具栏上,不过是图标的形式,把光标移到上面就显示出”同前“两个字来。
3. 问:如何合并两个WORD 文档,不同的页眉需要先写两个文件,然后合并,如何做?答:页眉设置中,选择奇偶页不同与前不同等选项。
4. 问:WORD 编辑页眉设置,如何实现奇偶页不同比如:单页浙江大学学位论文,这一个容易设;双页:(每章标题),这一个有什么技巧啊?答:插入节分隔符,与前节设置相同去掉,再设置奇偶页不同。
5. 问:怎样使WORD 文档只有第一页没有页眉,页脚?答:页面设置-页眉和页脚,选首页不同,然后选中首页页眉中的小箭头,格式-边框和底纹,选择无,这个只要在“视图”――“页眉页脚”,其中的页面设置里,不要整个文档,就可以看到一个“同前”的标志,不选,前后的设置情况就不同了。
6. 问:如何从第三页起设置页眉?答:在第二页末插入分节符,在第三页的页眉格式中去掉同前节,如果第一、二页还有页眉,把它设置成正文就可以了●在新建文档中,菜单―视图―页脚―插入页码―页码格式―起始页码为0,确定;●菜单―文件―页面设置―版式―首页不同,确定;●将光标放到第一页末,菜单―文件―页面设置―版式―首页不同―应用于插入点之后,确定。
第2 步与第三步差别在于第2 步应用于整篇文档,第3 步应用于插入点之后。
柴胡不同剂量的作用
![柴胡不同剂量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4d1df8b4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39.png)
柴胡不同剂量的作用简介柴胡,又名柴胡芩,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广泛用于中药以及传统中医治疗中。
柴胡的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其中最重要的成分为柴胡素。
在中医理论中,柴胡具有解表、解郁、解毒的功效。
它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阴阳,并且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此外,柴胡还可以增强免疫力,改善人体的抗病能力。
不同剂量的柴胡对人体产生不同的作用,下面将详细介绍柴胡不同剂量的作用。
低剂量柴胡的作用在低剂量下,柴胡具有调和气血、活血化瘀的作用。
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代谢,改善血液供应。
低剂量柴胡还可以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降低冠心病、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此外,低剂量柴胡还有利尿的作用,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废物和毒素,促进身体的排毒功能。
它还可以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对于防治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中剂量柴胡的作用在中剂量下,柴胡具有抗炎、镇静、抗过敏的作用。
它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炎症因子的产生,从而缓解各种炎症疾病的症状。
中剂量柴胡还可以减轻过敏反应,抑制过敏原的释放,减少过敏症状的发生。
中剂量柴胡还可以镇静神经系统,缓解紧张焦虑。
它可以调节神经递质的活动,提高神经递质的含量,从而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
柴胡还可以促进睡眠,改善睡眠质量,对于治疗失眠有一定的疗效。
高剂量柴胡的作用在高剂量下,柴胡具有强烈的解毒作用。
它可以加速肝脏的解毒代谢,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
高剂量柴胡还可以增强肝细胞的再生能力,修复受损的肝脏组织,对于治疗肝病有一定的作用。
此外,高剂量柴胡还具有抗癌作用。
研究表明,柴胡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诱导癌细胞凋亡,从而起到抗癌的作用。
柴胡还可以增强放疗、化疗的疗效,减轻化疗的副作用。
然而,高剂量的柴胡也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长期大剂量使用柴胡可能导致肝脏损伤,出现肝功能异常等问题。
因此,在使用高剂量柴胡时,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本院常用中药饮片剂量分析
![本院常用中药饮片剂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87c1393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0b.png)
本院常用中药饮片剂量分析中药饮片是一种常用的中医药剂形,其经过生药加工、炮制、煎煮、浸出等工艺制成而成。
中药饮片因其方便服用、操作简单、保质期长等特点,受到广大患者和医生的青睐。
中药饮片的剂量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院对常用的中药饮片进行了剂量分析,从而为临床上的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常用中药饮片中,有些药物剂量相对清晰明确,如参芪四物汤(5:5:5:5),即用人参10克、黄精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药品比例为1:1:1:1。
在一般情况下,每次中药煎煮剂量为30克。
但也有些药物中,剂量的表述并不是那么明确,比如白芍,一般剂量为10克至30克,具体的剂量要根据病情和医生的判断进行调整。
中药饮片的剂量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需要考虑,一是药品的质量,二是服用者的体质及病情。
药品的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药物的含量是否稳定及药效是否一致。
药物的含量问题主要与药材的品种和产地、炮制工艺、储存条件等有关。
药效的一致性问题主要涉及到药效成分的提取效果以及煎煮时的温度、时间、水量等因素。
服用者的体质及病情也是剂量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为中药饮片是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进行治疗的,不同的人群和病情需要的剂量也是不一样的。
对于虚弱的人群,剂量一般要减少;对于阳气偏盛的人,剂量要适当增加;对于急性病情,剂量要适量增加以加速药效发挥等。
在中药饮片的剂量分析中,还需要考虑到配伍的问题。
中药饮片中常常会采用多种药物配伍使用,不同的药物之间可能有协同作用,也可能有相互制约作用。
在剂量分析中,还需要结合配伍关系进行综合考量。
在使用中药饮片时,应当根据上述剂量分析的原则进行合理用药。
一方面要根据药物的质量和药效来确定具体的剂量;另一方面要根据服用者的体质和病情来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还需要根据具体的配伍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和剂量搭配。
只有在严格遵循剂量分析原则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中药饮片的疗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效果。
中药饮片的剂量分析是中医临床中十分重要的工作之一。
柴胡用量大小的区别
![柴胡用量大小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58948b61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36.png)
柴胡用量大小的区别柴胡,又称黄芩,是一种传统草药,被广泛用于中医药中。
它具有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的功效,被认为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如肝胆疾病、焦虑抑郁等。
然而,柴胡的用量大小往往也会影响其疗效。
本文将探讨柴胡用量大小的区别及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柴胡的常见用量柴胡的用量可以从几克到几十克不等,具体的用量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
常见的柴胡用量包括:1.小剂量:一般为3~9克。
适用于轻度病症或较为敏感的患者,如感冒初期、情绪不稳定等。
2.中剂量:一般为10~15克。
适用于中度病症,如肝胆疾病、失眠、头痛等。
3.大剂量:一般为15~30克。
适用于重度病症,如严重的肝火旺盛、抑郁症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病情可能需要不同剂量的柴胡,患者在使用柴胡时应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建议来确定用量。
柴胡用量大小的影响疗效的影响柴胡的用量大小直接影响其疗效。
一般而言,小剂量柴胡具有较弱的药效,适用于轻度病症的治疗,如一般的感冒、胃肠道消化不良等。
中剂量柴胡具有中等的药效,可以用于较为严重的病症,如肝胆疾病等。
大剂量柴胡具有较强的药效,适用于重度病症,如重度抑郁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
同时,柴胡的用量大小还会影响疗效的持续时间。
小剂量柴胡作用较为温和,疗效持续时间一般较短。
相比之下,大剂量柴胡作用较为强烈,疗效持续时间较长。
不良反应的风险柴胡在合适的用量下一般是安全的,但高剂量的柴胡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晕等。
因此,在使用柴胡时,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不要自行调整用量。
柴胡用量的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都是不同的,因此对柴胡的反应也可能有所不同。
同样剂量的柴胡可能在不同人身上产生不同的效果。
因此,合理的用量需要根据个体差异来确定。
总结柴胡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草药,其用量大小对疗效有明显的影响。
小剂量适用于轻度病症,中剂量适用于中度病症,大剂量适用于重度病症。
同时,柴胡的用量还会影响疗效的持续时间。
然而,患者在使用柴胡时应注意个体差异,并遵循医生的建议,以减少不良反应的风险。
中药常用剂量
![中药常用剂量](https://img.taocdn.com/s3/m/8530495e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2f.png)
中药常用剂量
中药的常用剂量会因个体差异、病情严重程度、药物性质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中药的剂量是按照克(g)来计算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中药的常用剂量范围供你参考,但请注意这只是一般情况下的建议剂量,具体剂量应根据医生的诊断和处方来确定。
- 根茎类中药:如人参、黄芪、白术等,常用剂量为9-15g。
- 果实类中药:如五味子、枸杞子、酸枣仁等,常用剂量为6-12g。
- 全草类中药:如蒲公英、益母草、鱼腥草等,常用剂量为9-15g。
- 动物类中药:如鹿茸、阿胶、蜈蚣等,常用剂量为1-3g。
需要强调的是,中药的使用应该遵循中医药理论,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辩证施治。
剂量的确定应该由专业的中医师根据具体病情、患者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在使用中药时,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按照正确的用法和剂量使用,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31450f49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9d.png)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中药用量标准是指在中医药治疗过程中,根据中药的性味、疗效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每次用药的药材种类和数量,以及用药频率和疗程。
以下是一些中药用量标准的参考内容:1. 总剂量和单剂量:中药用量标准一般包括总剂量和单剂量。
总剂量是指在整个疗程中所用到的中药的总数量,如克、克、片等。
单剂量是指每次服用中药的具体药材种类和数量。
2. 性味药性:中药用量标准还会考虑药物的性味药性。
中药的性味包括寒、凉、平、温、热和甘、苦、酸、辛、咸等,药性包括上药、下药、温经、凉血等。
根据药物的性味药性,可以合理调节用量,达到药性调和的效果。
3. 患者情况:中药用量标准还会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
例如,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都会影响中药的用量。
对于婴幼儿、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要特别注意控制用量,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4. 疾病类型和病情轻重:中药用量标准还会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和病情轻重进行调整。
对于一些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适当减少用药量;而对于一些病情较重的患者,可以适当增加用药量,以达到治疗效果。
5. 用药频率和疗程:中药用量标准还会规定用药的频率和疗程。
用药频率是指每天用药的次数,如每日2次、每日3次等;疗程是指治疗的持续时间,如3天、7天、14天等。
合理的用药频率和疗程可以确保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6. 中药炮制方法:中药用量标准还会考虑中药炮制方法对用量的影响。
不同的炮制方法可能会改变中药的药效,因此在用量上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总之,中药用量标准是根据中药的性味、疗效和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量给药剂量、性味药性、患者情况、疾病类型和病情轻重、用药频率和疗程等因素来确定的。
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来调整用量,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疗效。
同时,严格按照中药用量标准来用药,以避免用药过量或不足带来的不良后果。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解析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c6a701076c66137ee0619bd.png)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解析古今中药剂量换算解析1981年我国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并以此推算出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临床应用意义重大。
以下根据柯雪帆、郝万山教授网上资料整理。
仲景时代药量与现代公制药量(约合换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即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为1两,16两为斤,30斤为钧,4钧为石。
(汉代“石”读shi,后世读dan)。
1权=12斤,1斤=16两=250克(液体250毫升),1两=15.625克,约15克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1龠=10毫升,1铢=0.65~0.7克,1两=24铢,一钱匕=5铢钱=1.5~1.8克,1刀圭=0.5毫升约0.5克,1撮=4刀圭=2克,1分=3.9~4.2克1方寸匕=10刀圭=2.74毫升约3~5克(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蜀椒1升=50克,葶力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附子大者一枚=20~30克、中者一枚15克,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约46克,枳实一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梧桐子大(约)黄豆大。
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1寸=2.3公分,1尺=23公分“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
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
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1两为今之15.625克,1斤为250克,则经方的实际剂量,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是。
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使用经方仅原方的1/10,且袭至今,悬殊太大,剂量过轻,不堪大任。
中药配伍中克数的规律
![中药配伍中克数的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7e7f16ed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89.png)
中药配伍中克数的规律
中药配伍中克数的规律需要考虑药物的性能、质地、单味药用量、人群体质、季节气候等多个因素,具体如下:
- 药物性能:作用平和的药物用量会大一点,毒性药物用量要小一些,而且使用毒性药物要从小量开始慢慢增加,达到效果即可,不能多投,防止中毒。
- 药物质地:一般质轻的药物用量要小,比如灯心草,是治疗心烦的,灯心草很轻,如果开30g,会有很多;相反,质地重的药物用量要大,比如磁石,治疗肝阳上亢,心烦不眠等病,用量可以达到30g。
- 单味药用量:例如独参汤中人参用量要用到60-80g,而如果配伍其他药,则用量要小得多,一般处方中也就3-15g。
- 人群体质:青壮年用量要大,老弱妇孺用量要小。
小孩用量,以5岁为界,5岁以下为成人的三分之一,5岁以上为成人的二分之一。
- 季节气候:比如夏天得了风寒感冒,要用辛温解表药,但是夏天本身气温高,所以用量不能大。
- 苦寒药物:苦寒药物容易伤阳,伤脾胃,也不能长期使用。
此外,在考虑上述因素的基础上,中药配伍还需要遵循主副分明、量少而频、个体调配等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不传之秘之几十种中药不同量用法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
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
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
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
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
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
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
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
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
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
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山茱萸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参附搭配.穿山龙,味苦,性平,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调节作用,所以近年来成为治疗风湿类疾病的妙药。
根据《中华本草》谓其干品用量为6~9克,《中草药手册》多为15克,少数达30克,东北地区常用量也为15~30克。
但根据朱良春经验,若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其用量须40~50克,30克以下收效不明显。
黄连最苦,然治糖尿病这一甜病特效,通常剂量为每日30克(30克是基本,配干姜以防伤胃),而治疗糖尿病酮症,每日剂量多达120克,降糖迅速.益母草调经用10-15克,据朱良春观察,益母草的利尿作用,每日用到30~45克尚不见效,须加至60~75克,始奏明显之效。
90~120克时其效更佳,常用以治疗急性肾炎之尿少、浮肿之候,常一剂知,二剂已。
枳实——小剂量能使心脏兴奋,大剂量使之抑制。
生杜仲:30g以上治腰痛奇效,不效则加至60-90g。
萆薢、土茯苓:30g以上消除蛋白尿。
沙参:30g以上补气,小剂量则可滑肠。
薏米:30g以上治关节痛。
茜草:30g以上治口疮。
莱菔子、槐花:30g以上降压。
生黄芪:30g以上补气不助火,降压效果好,30g以下升阳助火。
代赭石9~18 g有镇胃降气、止呕止噫之功,适用于胃气虚弱的呕吐、呕逆、呃气、胃脘满实等。
24~30 g用于治疗实证气喘及肝阳上亢所致头晕、目眩等证。
丹参大剂量可以治疗失眠大黄 1~5 g有致泻作用。
其致泻成分为葡萄糖甙元,番泻叶甙A、C,主要为蒽醌衍生物。
3~6g可止泻,9~15g可泻下; , 两许--疔毒之毒热甚盛者二两--癫狂其脉实者--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疗肝炎,随用药量增加而各项指标复常时间缩短,认为30g可作为常规剂量。
大黄粉0.3 g以下有止泻作用。
其机理为大黄鞣酸的收敛作用掩盖了含量甚少的致泻成分的作用。
鞣质的D-儿茶精抑制大肠内细菌生成酶,阻断吲哚类的产生而止泻茯苓研究结果发现,在 25g以下无明显利尿作用,至少达 30g才有利尿作用,认为100g时利尿作用最强。
附子 1枚-轻量-阳虚 2~3枚-重量-祛风湿、止痛--《伤寒论》(一枚炮附子的重量约12克。
)制附子120-300克水煎3-5小时有甘温补脾肾之阳,温补中下焦元阳之气,无辛燥热之弊蝉蜕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25~30g半夏止呕、除湿 10~15g 开胃 15~30g 安神大于30g;小剂量6g降逆和胃,中剂量15g化痰开结,大剂量30~60g(宜用姜半夏30g,生姜30g开始使用,逐渐加量至60g)可镇静止痛。
浙贝母 9~15 g,有清肺热、润肺躁、清热化痰之功。
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
18~30 g有解毒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肺痈、乳痈、瘰疠、发背及一切痈疡肿毒。
白果定喘汤白果用量在21枚(约为25g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艾叶常用量能温经止血,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3~5g可开胃,8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
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
许公岩对积湿为病以苍术、麻黄二药为主,两药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有异:如两药相等,剂量是: 10g:10g,临床常见能发大汗; ,苍术倍于麻黄则小发汗;苍术三倍于麻黄,常见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剂量是: 18g:6g;苍术四倍于麻无明显之汗利,而湿邪能自化,剂量是: 12g:3g。
药物之间的比例, 关键在于药物之间的比例,并非药量越大,疗效越好。
当归功能补血活血,适用于血虚血瘀诸证,然而当归在复方中,小剂量应用则补血,大剂量应用则活血。
如当归补血汤即由黄芪30g,当归6g组成,后世在应用补血的总方四物汤时,当归用量也不超过10g;归脾汤、八珍汤中,当归的用量仅3g。
而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作用治疗脱疽的四妙勇安汤,当归的用量竟达60g,主要是取其活血止痛;治妇女产后瘀血内阻的恶露不行,小腹疼痛的生化汤,当归的用量为24g,也取其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之效能。
再如治妇人胎前产后气郁血瘀诸疾的佛手散,当归用二至三两者,乃取其活血之用,使瘀去新生、血有所归。
由此可见,当归用于活血,剂量宜大,可用至15g以上。
前人谓其气味俱厚,行则有余,守则不足。
故重用则行血之力更甚。
若用于补血,剂量宜轻,3~9g即可。
血虚者每致阴虚,阴虚则生虚热,当归气味辛温而主动,重用则每致动血,切不可重用,否则适得其反,病家服后每致口干、烦躁、失眠、头晕更剧,甚则鼻衄。
苍耳子少量则轻而上至颠顶,重用则通下走足膝细辛治疗风寒表证的剂量一般用3克,最多不超过9克。
而当用细辛治疗各类痛证时,用量常常超大,有时用至30克,甚至更大。
显然,当风寒表证时用超大剂量的细辛,不仅于证无益,而且会引起不良反应;相反,如果要发挥细辛的镇痛作用,而用常用剂量,显然是杯水车薪,于痛无济。
薏苡仁系药食两用中药,其常用剂量的上限为30克,而临床上有经验的医师用该药治疗风湿、腰腿痛等病证时,该药的用量达到45~90克。
夏枯草的常用剂量的上限是15克,而临床以该药治疗病程较长的甲状腺瘤时,用量一般都超过30克三棱为破血行气之药,常用剂量的上限为9克,但临床上以该药配合其他中药主治各类晚期恶性肿瘤病时,其每日用量达到45~75克,相当于权威规定剂量上限的5~8.33倍。
当代名医方药中教授深得《金匮要略》用升麻之真谛,临床重用升麻治疗病毒性肝炎,也是取其解毒之偏性《药典》中规定黄芩的每日剂量为3~9克,川芎为3~9克,而《千金翼方》中以单味黄芩治疗淋、下血诸症,黄芩的剂量为每日四两,折合公制为57.68克,显然已大大超出黄芩权威规定剂量的上限,剂量一般为每日30~45克。
《小品方》中以单味川芎治疗妇人崩漏,每日剂量用至八两,折合公制115.36克,也明显是属于超大剂量应用。
人参的常用剂量是3~9克,当用于脱证时,其用量高达30克以上。
附:中药超大剂量应用的注意事项中药的超大剂量应用属于临床中药学研究范畴的内容,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是刚刚起步,许多内容还是未知数。
目前尚不能明确地回答每味中药在什么条件下需要超大剂量应用,剂量超出权威规定剂量上限多少时最适宜,超大剂量应用中药是否对机体有潜在的不良反应等问题;支持中药超大剂量应用的主要依据仍然是古代及现代医家的临床用药经验,现代中药药理、毒理学研究的结论尚未反馈用于临床指导中药的超大剂量应用。
在目前的这种情况下,对中药的超大剂量应用应持谨慎态度。
具体应用时,必须注意下列有关事项。
一、适应症要准确中药的超大剂量应用都有相应的适应症,超大剂量用药,适应症一定要准确,否则,会出现两种结局:一是药重病轻,二是药轻病重。
例如,中药细辛治疗风寒表证的剂量一般用3克,最多不超过9克。
而当用细辛治疗各类痛证时,用量常常超大,有时用至30克,甚至更大。
显然,当风寒表证时用超大剂量的细辛,不仅于证无益,而且会引起不良反应;相反,如果要发挥细辛的镇痛作用,而用常用剂量,显然是杯水车薪,于痛无济。
二、剂量递增原则剂量递增原则是有毒中药应用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中药的超大剂量应用。
特别是在经验不足时更应该遵循这一原则,以避免因盲目超大剂量而引起毒性及不良反应。
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超大剂量用中药必须做到剂量递增,切忌生搬硬套,剂量大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三、严格炮制、制剂规范许多中药在超大剂量应用时,在炮制、煎药和制剂技术上有比较严格的规定性,这方面的经验比较成熟,应用时应该严格遵守。
附子、乌头类中药超大剂量应用时,特别强调先煎、久煎,以煎煮至不麻口为标准。
现代药化、药理研究结果证明,上述炮制、制剂规范是非常必要和合理的,它能够保证在不影响药效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这类中药的毒性。
四、特异性的配伍从古籍和名老中医超大剂量应用中药的经验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某些中药超大剂量应用时,常有一些比较特定的配伍关系。
如半夏配生姜、甘草;马钱子配甘草等。
其目的是防止和减少超大剂量用药可能引起的毒性及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时必须严格遵循。
五、了解中药的毒性及解救措施在超大剂量应用中药时,应对各种中药的毒性及不良反应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特别是与剂量密切相关的毒性及不良反应。
同时,还应该熟悉传统的和现代的一些中毒解救措施,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麻黄少用通阳消徵,多用发汗利水;用其升提之功,用量不少于9g;独用剂量15~50g。
麻黄的用量一般是2~9g,小儿多用炙麻黄,也可与等量甘草同用,小儿用量不宜超过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