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民生问题与社会风险
4.民生问题与社会和谐
四、社会建设的目标
❖ 经济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政治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文化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 生态建设的目标:“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 社会建设的目标:中国特色福利社会 ❖ 总体而言,中国特色福利社会就是指全体人民都能够各尽所能,合理
(二)社会建设在总体布局 中的地位
❖ 1、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提供有序的社会环境 ❖ 2、社会建设对政治建设:增强执政合法性基础 ❖ 3、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促进全民的重叠共识 ❖ 4、社会建设与生态建设: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现代社会的三大部门
第一部门:政 府
(公平)
第二部门:市场
第三部门 (民间组织) NGO、NPO
(一)学有所教
❖ “学有所教”满足人民的教育福利需求(发展需求),保 障人民的教育权,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对于个人发展和 民族振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知识经济时代” ❖ “知识社会” ❖ “人力资源强国” ❖ “学习型社会” ❖ 发展义务教育,保证教育领域的“底线公平” ❖ 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投入 ❖ 解决教育领域的不公平问题 ❖ 教育公平属于“起点公平”
提纲 ❖ 一、社会建设的提出 ❖ 二、社会建设的地位 ❖ 三、社会建设的理念 ❖ 四、社会建设的目标
一、社会建设的提出
❖ (一)过程回顾
❖ 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第一次提出“社会建设”概念。
十六届六中全会
❖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 提出“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 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3、“四位一体”(2007-
2010)
❖ 2007年十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 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成。
4、“五位一体”(2010-)
❖ 十七届中全会公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 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
(三)“社会建设”中的 “社会”含义
❖ 1、“大社会”
❖ 除了自然界之外的人类活动领域,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相当 于国家或民族国家 ,如“自然与社会”。
❖ 2、“中社会”
❖ 把经济发展之外的领域都归为社会,通常讲的经济社会要 协调发展,每五年制定一次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就 是从这个意义上使用“社会”概念,如“经济与社会”。
义”命题,确定“两大文明”建设。
2-1. “三位一体”(1986-
2007)
❖ 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 决议》中,第一次提出了“总体布局”的概念,提出坚定不移进行经济 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
2-2. “三位一体”(1986-
2007)
❖ 2002年,十六大报告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物质文明、政 治文明、精神文明相联系相结合,使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
❖ 3、“小社会”
❖ 与经济、政治、文化并列的“四位一体”中的社会,主要 指社会生活领域即民生领域,包括衣食住行、生老病穷。
❖ “社会建设”中的“社会”是“小社会”概念。
二、社会建设的地位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 1、“两位一体”(1978-1986):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 1982年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十七大报告
❖ 在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 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二)背景分析
❖ 为什么提出“社会建设”? ❖ 经济与社会不平衡: ❖ 重经济、轻社会 ❖ 经济长、社会短 ❖ 经济粗、社会细 ❖ 经济快、社会慢 ❖ 经济强、社会弱 ❖ 重生产、轻生活 ❖ 重积累、轻消费
(效率)
三、社会建设的理念
❖ (一)根本理念:“民生为本”
❖ “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民生为本” ❖ 民生问题实质上就是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教和生、老、病、
死、穷等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是老百姓过日子所遇到的各种切 身利益问题,是一个社会的成员如何从政府、市场和社会中获得自己 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资源,来支撑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问题。 ❖ 社会资源类型: ❖ 经济资源:(经济资本:物质财富) ❖ 政治资源:(政治资本:政治权力) ❖ 文化资源:(文化资本:知识技能) ❖ 关系资源:(社会资本:关系网络)
❖ 社会主义本质Biblioteka Baidu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
❖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3)科学发展观
❖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民生为本”的现实依 据
❖ 1.民生问题与社会矛盾
2.民生问题与社会公平
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公平享有社会福利,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 ❖ 具体而言,中国特色福利社会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
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助、安有所保、境有所 宜”的社会。 ❖ 中国特色福利社会追求人民福利水平的提高,但非西方式的“福利国 家”;既非“福利最小化”,也非“福利最大化”,“福利适中化”
中国人的关系网络:差序格 局
•
(二)“民生为本”的理论
依据
❖ 1.马克思主义哲学
❖ (1)“群众史观”(2)“群众路线”(3)“群众观点”
❖ 2.政治经济学
❖ 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 3.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 ❖ 4.毛泽东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1)邓小平理论
第二讲 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
❖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 标之一是:
❖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 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 全国各族人民对过上更好生活有着迫切要求和新期待 。 ❖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集民力,民力促进国力” ❖ 个人旨趣 ❖ 研究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