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自然区划

合集下载

中国公路自然区划

中国公路自然区划

I北部多年冻土区中有:I1连续多年冻上区,I2 岛状多年冻土区。

II 东部温润季冻区中有:II 1东北东部山地润湿冻区,II 1a三江平原副区,但东北中部山前平原重冻区,II 2江河平原冻融交替副区川东北西部润干冻区,叫海深中冻区, II4a冀北山地副区, II4b旅大丘陵副区,II 5鲁豫轻冻区,II 5a山东丘陵副区。

III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中有:III 1山西山地、盆地中冻区,III 1a雁北张宣副区, III 2陕北典型黄上高原中冻区,III 2a榆林副区, III 3甘东黄土山地区, III 4黄渭间山地、盆地轻冻区。

IV东南湿热区中有:IV 1凡长江下游平原润湿区, IV 1a盐城副区,IV 2叭江淮丘陵、山地润湿区,IV 3叭长江中游平原中湿区,IV 4叭浙闽沿海山地中湿区,IV 5勹江南丘陵过湿区,IV 6武夷南岭山地过湿区, IV 6a武夷副区,IV 7华南沿海台风区,IV 7a台湾山地副区,IV 7b海南岛西部润干副区,IV 7c 南海诸岛副区。

V西南潮暖区中有:V 1秦巴山地润湿区,V 2凡四川盆地中湿区,V 2a雅安、乐山过湿副区,V 3三西、贵州山地过湿区,V 3a滇南、桂西润湿副区,V 4小滇、黔高原干湿交替区,V 5滇西横断山地区,V 5a沁大理副区。

VI西北干旱区中有:VI 1内蒙古草原中于区,VI 1a河套副区,VI 2绿洲—荒漠区,VI 3阿尔泰山地冻土区,VI 4天山--界山山地区,VI 4a塔城副区,VI 4b伊犁河谷副区。

VII青藏高寒区中有:VII 1祁连—昆仑山地区,VII 2柴达木荒漠区,VII 3河源山原草甸区,VII 4羌塘高原冻土区,VIl 5川藏高山峡谷区,VII 6藏南高山台地区,VII 6a拉萨副区。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公路自然区划标准是指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对公路进行划分和分类的标准,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规划、建设和管理公路,以提高公路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自然区划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以及交通需求、资源开发利用等人文因素,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确定公路自然区划标准,对于公路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根据地形因素进行自然区划。

地形是公路自然区划的重要依据之一,不同的地形条件对公路的建设和管理都有着不同的要求。

一般来说,山地地区的公路建设需要考虑山体稳定性、地质灾害等因素,而平原地区的公路建设则更注重路基的稳定性和排水系统的设计。

因此,根据地形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公路划分为山地公路、平原公路、丘陵公路等不同类型,以便于制定相应的建设和管理标准。

其次,根据气候因素进行自然区划。

气候条件对公路的建设和维护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寒冷地区,需要考虑路面的防冻和排雪措施,而在炎热地区,则需要考虑路面的防晒和降温措施。

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将公路划分为寒冷地区公路、炎热地区公路、湿润地区公路等类型,以便于制定相应的建设和管理标准。

再次,根据土壤和植被进行自然区划。

土壤和植被的条件对公路的路基设计、绿化和防护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沙漠地区,需要考虑路基的稳定性和防风措施,而在湿地地区,则需要考虑路基的排水和防渗措施。

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土壤和植被条件将公路划分为沙漠公路、湿地公路、草原公路等类型,以便于制定相应的建设和管理标准。

最后,根据交通需求和资源开发利用进行自然区划。

交通需求和资源开发利用是公路自然区划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不同的交通需求和资源开发利用对公路的规划和建设都有着不同的要求。

例如,在经济发达地区,需要考虑公路的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而在资源开发区,则需要考虑公路的连接性和可达性。

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交通需求和资源开发利用将公路划分为经济发达地区公路、资源开发区公路、边远地区公路等类型,以便于制定相应的建设和管理标准。

[实用参考]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实用参考]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1.0.1条区划的目的 (2)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2)第1.0.3条区划的分级 (2)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 (2)第1.0.5条区划的采用 (2)第二章一级区划 (3)第2.0.1条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3)第2.0.2条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 (3)第2.0.3条一级自然区划 (3)第三章二、三级区划 (5)第3.0.1条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5)第3.0.2条二级自然区 (5)第3.0.3条三级区划的方法 (6)附录一一级区划的自然条件和对公路设计的要求 (13)附录二潮湿系数K值及蒸发力E的计算 (14)T附录三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16)优质参考文档第一章总则第1.0.1条区划的目的为区分不同地理区域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影响的差异性,并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和养护中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和采用合适的设计参数,以保证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特制定本标准。

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自然区划以自然气候因素的综合性和主导性相结合为原则,采用地理相关分析为基础的主导标志法,从分析自然综合情况与公路工程的实际关系出发,选出具有分区意义的主导标志。

在确定区界时,还需进行地理相关分析对区界进行修正,以求其同一区内有相似的公路工程自然环境。

但综合性或主导因素原则,均应遵循地带性和分地带性理论。

第1.0.3条区划的分级为使自然区划便于在实践中应用,结合我国地理、气候特点,将全国的公路自然区划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区划首先将全国划分为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三大地带,再根据水热平衡和地理位置,划分为冻土、湿润、干湿过渡、湿热、潮暖、干旱和高寒七个大区。

二级区划是在一级区划的基础上以潮湿系数为主进一步划分。

三级区划是在二级区划内划分更低一级的区域或类型单元。

本标准仅规定一、二级区划,其具体划分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自然区划图“。

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本标准为在公路规划、设计中考虑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特别为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养护中确定技术措施和设计参数提供了依据,适用于新建和改建的公路工程。

公路工程自然区划标准

公路工程自然区划标准

公路工程自然区划标准
公路工程自然区划是指按照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环境特征、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将公路所在地区划分为若干具有相似自然条件和发展特征的区域,为公路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其标准一般包括以下方面:
1.自然地理条件:涉及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文地貌、岩土地质等自然地理条件因素。

2.生态环境特征:包括植被资源、动物资源、水域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程度、生态环境质量等因素。

3.经济发展状况:包括人口分布与密度、主要经济类型、产业结构、物流需求等因素。

4.交通地位和道路网络:涉及该地区所处的交通要素地位、交通流量和组成特征、道路网络结构和级别等。

5.管理要求:包括行政区划、经济区域划分、环保要求、交通规划和管理要求等相关规定。

公路工程自然区划标准旨在规划和指导公路建设及相关管理工作,以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公路建设管理效率和质量。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目录第一章总则........................................................................................................ - 2 -第条区划的目的............................................................................ - 2 -第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 2 -第条区划的分级............................................................................ - 2 -第条标准适用范围.......................................................................... - 2 -第条区划的采用............................................................................ - 2 -第二章一级区划................................................................................. - 3 -第条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 3 -第条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 - 3 -第条一级自然区划.......................................................................... - 3 -第三章二、三级区划............................................................................. - 5 -第条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 5 -第条二级自然区............................................................................ - 5 -第条三级区划的方法........................................................................ - 6 -附录一一级区划的自然条件和对公路设计的要求 ................................................... - 13 -附录二潮湿系数K值及蒸发力E的计算........................................................... - 14 -T附录三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 - 16 -第一章总则第1.0.1条区划的目的为区分不同地理区域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影响的差异性,并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和养护中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和采用合适的设计参数,以保证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特制定本标准。

公路自然划分

公路自然划分

公路自然区划公路自然区划公路自然区划【clinatic zoning for highway】指的是根据全国各地气候、水文、地质、地形等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而划分的地理区域。

根据公路工程的地理,气候差异特点,自然区的划分,按其重要性和规模的大小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区划是按自然气候,全国轮廓性地理,地貌划分的,全国共划分七个一级区;二级区划是在一级区划内,考虑水温状况不同,以潮湿系数为主导标志,按公路工程的相似性及地表气候的差异,进一步划分二级区以及与二级区划相当的副区,全国共分为33个二级区和19个副区。

三级区划是二级区的进一步划分。

由于目前各地区的特点和掌握的调查研究资料不充分,还不具备划分条件,再则,三级区不一定要列入全国性的范围,由个省,自治区自行划分,以便更切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差异很大,而这些自然条件与公路建设密切相关。

为反映不同地区公路设计与施工的特点,交通部制定了《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86),将具有相同自然条件的地区归类。

全国的公路自然区划分为三个层次:(1)一级区划全国分为7个一级区,它们是:I—北部多年冻土区;Ⅱ—东部湿润季冻区;Ⅲ—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IV—东南湿热区;V—西南潮暖区;Ⅵ—西北干旱区;Ⅶ—青藏高寒区。

(2)二级区划二级区划以潮湿系数为主要分区依据,按公路工程的相似性及地表气候的差异,在7个一级区划内进步分为33个二级区和19个副区。

潮湿系数K为年降水量(mm)与同年蒸发量(mm)之比,按区内的K值大小分为6个等级。

(3)三级区划三级区划是二级区划的进一步划分。

各省、市、自治区可以根据当地的地貌、水文和土质等具体情况,在二级区划的基础上进行细分。

公路自然区划的名称和特征详见《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86)。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1.0.1条区划的目的 2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2第1.0.3条区划的分级 2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 2第1.0.5条区划的采用 2第二章一级区划 3第2.0.1条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3第2.0.2条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 3第2.0.3条一级自然区划 3第三章二、三级区划 5第3.0.1条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5第3.0.2条二级自然区 5第3.0.3条三级区划的方法 6附录一一级区划的自然条件和对公路设计的要求 13附录二潮湿系数K值及蒸发力的计算 14附录三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16第一章总则第1.0.1条区划的目的为区分不同地理区域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影响的差异性,并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和养护中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和采用合适的设计参数,以保证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特制定本标准。

公路自然区划及路基土的工程性质(与“路基”有关文档共10张)

公路自然区划及路基土的工程性质(与“路基”有关文档共10张)

正二确级选 区用划边仍坡以值气,候以和保地证形路为基主稳导定因。素,但具体标志与一级区划有显著区别。
(3)|有机质土(如泥炭、腐殖土等)不宜作路基填料,如遇有机质土均应在设计和施工上采取适当措施。
第6页,共10页。
返回
巨粒土
• 巨粒土有很高的强度及稳定性,是填筑路基 的很好材料。对于漂石土,在码砌边坡时 正确选用边坡值,以保证路基稳定。对于卵 石土,填筑时应保证有足够的密实度。
第4页,共10页。
返回
• 2.二级区划 二级区划仍以气候和地形为主导因素,但具体标志与一级 区划有显著区别。
• 3.三级区划 三级区划是二级区划的进一步划分。三级区划的方法 有两种,一种是按照地貌、水文和土质类型将二级自 然区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类型单元;另一种是继续以水 热、地理和地貌等标志将二级区划细分为若干区域。 各地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选用。
(对3于)粘、质细土粒如土在质适砂当既的含含有水一量定时数加量以的充粗分颗压粒实,和使有路良基好具的有排足水够设的施强,度筑和成水的稳路性基,也又能含获有得一稳定定数。量的细颗粒,使其具有一定的粘性,不致过分松
散对。于漂石土,在码砌边坡时
工程性质 2正.确二选级用区边划坡值,以保证路基稳定。
工程性质
公路自然区划及路基土的工程性质
道桥系
二○○七年五月
第1页,共10页。
7-2公路自然区划及路基土的工程性质
• 一、公路自然区划 1、制定公路自然区划的原则 2、一级区划 3、二级区划 4、三级区划 二、路基土的工程性质
第2页,共10页。
返回
制定公路自然区划的原则
• 制定公路自然区划的原则是:
• ①道路工程特征相似;
二②级地区 表划气仍候以区气划候差和异地性形;为主导因素,但具体标志与一级区划有显著区别。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公路的建设日趋繁荣,公路自然区划也逐渐成为了公路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公路自然区划是指按照自然界的相似性或差异性,将自然物理要素、自然经济要素等划分为具有一定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各级自然区,以便于公路建设及其管理。

本文将从公路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方法以及标准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公路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1. 预防为主原则公路自然区划应当以预防为主,采取措施避免自然灾害对公路建设和运营所可能造成的危害。

同时,应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对公路的影响,科学合理地规划公路自然区划,避免人类因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而带来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损失等问题。

2. 层次性原则公路自然区划应当按照层次性原则进行划分,不同层次之间应当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以便于公路建设的科学规划和有序实施。

同时,不同层次之间应当充分考虑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以便于科学合理地编制公路自然区划的标准和规划。

3. 综合性原则公路自然区划应当采取综合性原则,把自然、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公路建设和运营的影响。

同时,公路自然区划的编制也应当充分考虑各种资源和环境的利用和保护,以保持各区之间的生态平衡。

二、公路自然区划的划分方法1. 层次划分法层次划分法是公路自然区划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主要根据自然条件差异的程度,将自然要素进行层次划分。

按照这种方法划分,可以将自然区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区、自然景观区、自然景观保护区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公路建设和运营与自然环境相协调,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

2. 集合划分法集合划分法是公路自然区划中另一种常用的方法,它主要是通过将自然要素分类,并将它们按照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差异性分类,进而构建具有相似性的自然区。

这种方法更关注的是各种自然资源在科学规划和利用中的相互关系,包括生态环境、人类文化遗产等要素。

3. 综合划分法综合划分法是公路自然区划中一种比较复杂的方法,它主要是在层次划分和集合划分的基础上,添加一些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因素,更好地反映出综合因素对公路建设和运营的影响和制约。

(完整word版)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完整word版)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1.0.1条区划的目的 (2)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2)第1.0.3条区划的分级 (2)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 (2)第1.0.5条区划的采用 (2)第二章一级区划 (3)第2.0.1条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3)第2.0.2条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 (3)第2.0.3条一级自然区划 (3)第三章二、三级区划 (5)第3.0.1条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5)第3.0.2条二级自然区 (5)第3.0.3条三级区划的方法 (6)附录一一级区划的自然条件和对公路设计的要求 (13)附录二潮湿系数K值及蒸发力E的计算 (14)T附录三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16)第一章总则第1.0.1条区划的目的为区分不同地理区域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影响的差异性,并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和养护中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和采用合适的设计参数,以保证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特制定本标准。

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自然区划以自然气候因素的综合性和主导性相结合为原则,采用地理相关分析为基础的主导标志法,从分析自然综合情况与公路工程的实际关系出发,选出具有分区意义的主导标志。

在确定区界时,还需进行地理相关分析对区界进行修正,以求其同一区内有相似的公路工程自然环境。

但综合性或主导因素原则,均应遵循地带性和分地带性理论。

第1.0.3条区划的分级为使自然区划便于在实践中应用,结合我国地理、气候特点,将全国的公路自然区划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区划首先将全国划分为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三大地带,再根据水热平衡和地理位置,划分为冻土、湿润、干湿过渡、湿热、潮暖、干旱和高寒七个大区。

二级区划是在一级区划的基础上以潮湿系数为主进一步划分。

三级区划是在二级区划内划分更低一级的区域或类型单元。

本标准仅规定一、二级区划,其具体划分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自然区划图“。

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本标准为在公路规划、设计中考虑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特别为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养护中确定技术措施和设计参数提供了依据,适用于新建和改建的公路工程。

公路自然区划及路基土的工程性质课件

公路自然区划及路基土的工程性质课件

04
路基土的工程性质与公路建设
土的工程性质对公路建设的影响
变形特性
土的压缩性和剪切变形会 影响公路结构的稳定性和 安全性。
承载能力
土的强度和稳定性决定了 公路的承载能力,影响车 辆通行和道路使用寿命。
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位、土的渗透性和 毛细作用等影响路基的稳 定性和排水设计。
不同地区路基土的工程性质特点
以便更好地适应和利用当地自然环境,减少工程难度和成本。
02
自然区划在公路选线中的应用
在公路选线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如地形、地貌、水
文、气候等,以选择合适的线路方案,避免不良地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03
自然区划在公路设计中的应用
在公路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如路基设计、排水
湿润地区
山区
路基土多为软土,含水量高,压缩性 大,承载能力低。
路基土多有较大起伏,地质条件复杂, 需特别考虑边坡稳定和排水设计。
干旱地区
路基土多为砂土或砾石土,含水量低, 压缩性小,承载能力较高。
路基土的改良和加固方法
排水固结法
通过设置排水通道和加 压排水,降低土的含水 量,提高其承载能力。
置换法
用承载能力高的砂土或 碎石置换软弱土层,提 高路基的整体稳定性。
化学加固法
利用化学物质对土进行 改良,增强其物理和力
学性能。
复合地基
采用桩基、扩基等复合 地基方案,提高路基的
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05
公路自然区划及路基土工程性质的实
践应用
公路建设中的自然区划应用
01
自然区划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
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征,将公路建设划分为不同的区域,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目录第一章总则 (3)第1.0.1条区划的目的 (3)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3)第1.0.3条区划的分级 (3)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 (3)第1.0.5条区划的采用 (3)第二章一级区划 (4)第2.0.1条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4)第2.0.2条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 (4)第2.0.3条一级自然区划 (4)第三章二、三级区划 (6)第3.0.1条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6)第3.0.2条二级自然区 (6)第3.0.3条三级区划的方法 (7)附录一一级区划的自然条件和对公路设计的要求 (14)附录二潮湿系数K值及蒸发力E的计算 (15)T附录三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17)第一章总则第1.0.1条区划的目的为区分不同地理区域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影响的差异性,并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和养护中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和采用合适的设计参数,以保证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特制定本标准。

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自然区划以自然气候因素的综合性和主导性相结合为原则,采用地理相关分析为基础的主导标志法,从分析自然综合情况与公路工程的实际关系出发,选出具有分区意义的主导标志。

在确定区界时,还需进行地理相关分析对区界进行修正,以求其同一区内有相似的公路工程自然环境。

但综合性或主导因素原则,均应遵循地带性和分地带性理论。

第1.0.3条区划的分级为使自然区划便于在实践中应用,结合我国地理、气候特点,将全国的公路自然区划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区划首先将全国划分为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三大地带,再根据水热平衡和地理位置,划分为冻土、湿润、干湿过渡、湿热、潮暖、干旱和高寒七个大区。

二级区划是在一级区划的基础上以潮湿系数为主进一步划分。

三级区划是在二级区划内划分更低一级的区域或类型单元。

本标准仅规定一、二级区划,其具体划分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自然区划图“。

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本标准为在公路规划、设计中考虑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特别为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养护中确定技术措施和设计参数提供了依据,适用于新建和改建的公路工程。

JTJ 003-86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JTJ 003-86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1.0.1条区划的目的 (2)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2)第1.0.3条区划的分级 (2)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 (2)第1.0.5条区划的采用 (2)第二章一级区划 (3)第2.0.1条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3)第2.0.2条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 (3)第2.0.3条一级自然区划 (3)第三章二、三级区划 (4)第3.0.1条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4)第3.0.2条二级自然区 (5)第3.0.3条三级区划的方法 (5)附录一一级区划的自然条件和对公路设计的要求 (17)附录二潮湿系数K值及蒸发力E的计算 (19)T附录三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21)第一章总则第1.0.1条区划的目的为区分不同地理区域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影响的差异性,并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和养护中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和采用合适的设计参数,以保证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特制定本标准。

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自然区划以自然气候因素的综合性和主导性相结合为原则,采用地理相关分析为基础的主导标志法,从分析自然综合情况与公路工程的实际关系出发,选出具有分区意义的主导标志。

在确定区界时,还需进行地理相关分析对区界进行修正,以求其同一区内有相似的公路工程自然环境。

但综合性或主导因素原则,均应遵循地带性和分地带性理论。

第1.0.3条区划的分级为使自然区划便于在实践中应用,结合我国地理、气候特点,将全国的公路自然区划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区划首先将全国划分为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三大地带,再根据水热平衡和地理位置,划分为冻土、湿润、干湿过渡、湿热、潮暖、干旱和高寒七个大区。

二级区划是在一级区划的基础上以潮湿系数为主进一步划分。

三级区划是在二级区划内划分更低一级的区域或类型单元。

本标准仅规定一、二级区划,其具体划分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自然区划图“。

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本标准为在公路规划、设计中考虑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特别为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养护中确定技术措施和设计参数提供了依据,适用于新建和改建的公路工程。

公路自然区划名词解释

公路自然区划名词解释

公路自然区划名词解释一、公路自然区划的意义公路自然区划是以公路网中各级公路为基本单元进行划分的自然区划体系,它具有三大功能:一是作为制定公路建设规划和公路养护工作计划的依据;二是作为公路分类编号、发布公路标准的依据;三是作为开展公路科学研究的基础资料。

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和“十一五”全国干线公路网调整完善方案,国家颁布了最新的《公路自然区划标准》(交通部JTG/ T192-2008)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D81-2006)。

我省根据国家文件精神及《浙江省公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对《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G/ T192-2008)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并出台了《浙江省普通国道公路自然区划》(2007)和《浙江省普通省道公路自然区划》(2008)文件,确立了各级公路的自然区划分类与代码。

1、主要用于乡道或县道的区划,以1。

普通省道2。

普通国道3。

主要县道为主4。

其他为辅5。

省界、国界公路为禁建区;2、主要用于普通国道和主要县道的区划,以1。

普通省道2。

普通国道3。

主要县道为主4。

其他为辅5。

省界、国界公路为限建区;3、主要用于省界、国界公路的区划,以1。

普通省道2。

普通国道3。

主要县道为主4。

其他为辅5。

省界、国界公路为禁建区。

我省公路自然区划代码如下:浙江省普通国道: 0、 1、 2、 3、4、5、6、7、8、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99、 100。

(整理)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整理)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1.0.1条区划的目的 (2)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2)第1.0.3条区划的分级 (2)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 (2)第1.0.5条区划的采用 (2)第二章一级区划 (3)第2.0.1条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3)第2.0.2条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 (3)第2.0.3条一级自然区划 (3)第三章二、三级区划 (5)第3.0.1条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5)第3.0.2条二级自然区 (5)第3.0.3条三级区划的方法 (6)附录一一级区划的自然条件和对公路设计的要求 (13)附录二潮湿系数K值及蒸发力E的计算 (14)T附录三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16)第一章总则第1.0.1条区划的目的为区分不同地理区域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影响的差异性,并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和养护中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和采用合适的设计参数,以保证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特制定本标准。

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自然区划以自然气候因素的综合性和主导性相结合为原则,采用地理相关分析为基础的主导标志法,从分析自然综合情况与公路工程的实际关系出发,选出具有分区意义的主导标志。

在确定区界时,还需进行地理相关分析对区界进行修正,以求其同一区内有相似的公路工程自然环境。

但综合性或主导因素原则,均应遵循地带性和分地带性理论。

第1.0.3条区划的分级为使自然区划便于在实践中应用,结合我国地理、气候特点,将全国的公路自然区划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区划首先将全国划分为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三大地带,再根据水热平衡和地理位置,划分为冻土、湿润、干湿过渡、湿热、潮暖、干旱和高寒七个大区。

二级区划是在一级区划的基础上以潮湿系数为主进一步划分。

三级区划是在二级区划内划分更低一级的区域或类型单元。

本标准仅规定一、二级区划,其具体划分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自然区划图“。

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本标准为在公路规划、设计中考虑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特别为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养护中确定技术措施和设计参数提供了依据,适用于新建和改建的公路工程。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目录第一章总则 ............................................................ - 2 -第1.0.1条区划的目的 ...................................................................................................................................... - 2 -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 - 2 -第1.0.3条区划的分级 ...................................................................................................................................... - 2 -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 .................................................................................................................................. - 2 -第1.0.5条区划的采用 ...................................................................................................................................... - 2 -第二章一级区划 ............................................................ - 3 -第2.0.1条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 - 3 -第2.0.2条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 ...................................................................................................................... - 3 -第2.0.3条一级自然区划 .................................................................................................................................. - 3 -第三章二、三级区划 ........................................................ - 5 -第3.0.1条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 - 5 -第3.0.2条二级自然区 ...................................................................................................................................... - 5 -第3.0.3条三级区划的方法 .............................................................................................................................. - 6 -附录一一级区划的自然条件和对公路设计的要求................................ - 13 -附录二潮湿系数K值及蒸发力E的计算 ....................................... - 14 -T附录三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 16 -第一章总则第1.0.1条区划的目的为区分不同地理区域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影响的差异性,并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和养护中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和采用合适的设计参数,以保证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特制定本标准。

公路自然区划与路基土的工程性质-文档资料

公路自然区划与路基土的工程性质-文档资料

特殊土
• 黄土属大孔和多孔结构,只有湿陷性;膨 胀土受水浸湿发生膨胀,失水则收缩;红 粘土失水后体积收缩量较大;盐渍土潮湿 时承载力很低。因此,特殊土也不宜作路 基填料。
返回
(1)、砾类土由于粒径较大.内摩擦力亦大,因而强度和稳定 性均能满足要求。级配良好的砾类土混合料,密实程度好。对于 级配不良的砾类土混合料,填筑时应保证密实程度,防止由于空 隙大而造成路基积水、不均匀沉陷或表面松散等病害。 砂类土又可分为砂、含细粒土砂(或称砂土)和细粒土质砂(或称 砂性土)三种。 (2)、砂和含细粒土砂无塑性,透水性强,毛细上升高度很小, 具有较大的摩擦系数,强度和水稳定性较好。但由于粘性小,易 于松散,压实困难,需用振动法或灌水法才能压实。为克服这一 缺点,可添加一些粘质土,以改善其使用质量。 (3)、细粒土质砂既含有一定数量的粗颗粒,使路基具有足够 的强度和水稳性,又含有一定数量的细颗粒,使其具有一定的粘 性,不致过分松散。一般遇水干得快,不膨胀,干时有足够的粘 结性,扬尘少,容易被压实。因此,细粒土质砂是修筑路基的良 好材料。
返回
细粒土
(1)、粉质土为最差的筑路材料。它含有较多的粉土粒, 干时稍有粘性,但易被压碎,扬尘性大,浸水时很快被 湿透,易成稀泥。粉质土的毛细作用强烈,上升速度快, 毛细上升高度一般可达0.9~1.5m,在季节性冰冻地区, 水分积聚现象严重,造成严重的冬季冻胀,春融期间出 现翻浆,故又称翻浆土。如遇粉质土,特别是在水文条 件不良时,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善其工程性质(2)| 粘质土透水性很差,粘聚力大,因而干时硬,不易挖掘。 它具有较大的可塑性、粘结性和膨胀性.毛细现象也很 显著,用来填筑路基比粉质土好,但不如细粒土质砂。 浸水后粘质土能较长时间保持水分,因而承载能力小。 对于粘质土如在适当的含水量时加以充分压实和有良好 的排水设施,筑成的路基也能获得稳定。 (3)|有机质土(如泥炭、腐殖土等)不宜作路基填料,如 遇有机质土均应在设计和施工上采取适当措施。 返回

JTJ_003-86_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JTJ_003-86_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即:气候因素是潮湿系数 K 值,地形因素是独立的地形单元。二级区的划分则需因区而异,将上述标志具体
化或加以补充,其标志是以潮湿系数 K 为主的一个标志体系。
潮湿系数 K 值按全年的大小分为六个等级:
过湿区
K>2.00
中湿区
2.00≥K>1.50
湿润区
1.50≥K>1.00
润干区
1.00≥K>0.5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标准
一级区划的特征与指标
表 2.0.3
代 一级区名

平均温度 (℃)
平均 最大冻深 (cm)
潮湿系 数
(K)
地势阶梯
新构造 特征
土质带
北部多年

全年〈0
冻土区
〉200
0.50~1.0 0
东部 1000m 等 高线两侧
大面积中等或 微弱上升,差异
运动不大
棕粘性土
东部温润

一月〈0
中干区
0.50≥K>0.25
过干区
K<0.25
有关潮湿系数 K 值和蒸发力的计算公式规定如下:
K=R/Z
(3.0.1-1)
式中 R——年降水量(mm);
Z——年蒸发量(mm)。
年蒸发量 Z 无法直接测定,只能用蒸发力(可能的蒸发量)ET 来代替 Z 计算。蒸发力 ET 的计算,采用
H﹒L 彭曼公式(详细内容见附录二):
ET=F﹒E0
(3.0.1-2)
式中 F——季节系数,见附录二:
E0——水面蒸发量(mm)。
第 3.0.2 条 二级自然区
根据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在全国七个一级自然区划内又分为 33 个二级区和 19 个副区(亚区), 共有 52 个二级自然区。它们的区界与名称如下(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见附录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 公路自然区划
◆1、公路区划依据的意义
◆2、公路区划依据的原则
➢ 道路工程特征相似的原则 ➢ 地表气候区划差异性原则 ➢ 自然气候因素既sportation Southeast University,China
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3、我国的公路自然区划
➢我国的公路自然区划分为三级:
✓一级区划按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及全年不冻土三大地带
考虑冰冻、水热平衡和地理位置分为北部多年冻土区、 东部温润季冻区、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东南湿热区、 西南潮暖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等七个大区;
✓二级区划是在一级区划内再以潮湿系数为依据分为过湿、
中湿、润湿、润干、中干和过干等六个等级,结合各区 地理、气候特征等因素进行二级区和二级副区的划分;
✓三级区划则是二级区划的具体化。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Southeast University,China
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4、区划与路基路面设计的相关性
➢ 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同公路建设关系密切 ➢ 路基路面与地势地貌、地质、水文、水热及土质等不同区划
特征紧密相关
➢ 各区划有各自不同的设计注意点(见P14)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Southeast University,China
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