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耕地资源利用分析

合集下载

安徽省耕地灌溉面积和农用化肥施用量具体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20版

安徽省耕地灌溉面积和农用化肥施用量具体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20版

安徽省耕地灌溉面积和农用化肥施用量具体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20版序言安徽省耕地灌溉面积和农用化肥施用量具体情况数据分析报告旨在运用严谨的数据分析,对安徽省耕地灌溉面积和农用化肥施用量具体情况进行剖析和阐述。

安徽省耕地灌溉面积和农用化肥施用量具体情况数据分析报告同时围绕关键指标即耕地灌溉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氮肥施用量,磷肥施用量,钾肥施用量,复合肥施用量等,对安徽省耕地灌溉面积和农用化肥施用量具体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总结。

本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安徽省耕地灌溉面积和农用化肥施用量具体情况数据分析报告可以帮助投资决策者效益最大化,是了解安徽省耕地灌溉面积和农用化肥施用量具体情况的重要参考渠道。

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数据客观、精准。

目录第一节安徽省耕地灌溉面积和农用化肥施用量具体情况现状 (1)第二节安徽省耕地灌溉面积指标分析 (3)一、安徽省耕地灌溉面积现状统计 (3)二、全国耕地灌溉面积现状统计 (3)三、安徽省耕地灌溉面积占全国耕地灌溉面积比重统计 (3)四、安徽省耕地灌溉面积(2017-2019)统计分析 (4)五、安徽省耕地灌溉面积(2018-2019)变动分析 (4)六、全国耕地灌溉面积(2017-2019)统计分析 (5)七、全国耕地灌溉面积(2018-2019)变动分析 (5)八、安徽省耕地灌溉面积同全国耕地灌溉面积(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 (6)第三节安徽省农用化肥施用量指标分析 (7)一、安徽省农用化肥施用量现状统计 (7)二、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现状统计分析 (7)三、安徽省农用化肥施用量占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比重统计分析 (7)四、安徽省农用化肥施用量(2017-2019)统计分析 (8)五、安徽省农用化肥施用量(2018-2019)变动分析 (8)六、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2017-2019)统计分析 (9)七、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2018-2019)变动分析 (9)八、安徽省农用化肥施用量同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 (10)第四节安徽省氮肥施用量指标分析 (11)一、安徽省氮肥施用量现状统计 (11)二、全国氮肥施用量现状统计分析 (11)三、安徽省氮肥施用量占全国氮肥施用量比重统计分析 (11)四、安徽省氮肥施用量(2017-2019)统计分析 (12)五、安徽省氮肥施用量(2018-2019)变动分析 (12)六、全国氮肥施用量(2017-2019)统计分析 (13)七、全国氮肥施用量(2018-2019)变动分析 (13)八、安徽省氮肥施用量同全国氮肥施用量(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 (14)第五节安徽省磷肥施用量指标分析 (15)一、安徽省磷肥施用量现状统计 (15)二、全国磷肥施用量现状统计 (15)三、安徽省磷肥施用量占全国磷肥施用量比重统计 (15)四、安徽省磷肥施用量(2017-2019)统计分析 (16)五、安徽省磷肥施用量(2018-2019)变动分析 (16)六、全国磷肥施用量(2017-2019)统计分析 (17)七、全国磷肥施用量(2018-2019)变动分析 (17)八、安徽省磷肥施用量同全国磷肥施用量(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 (18)第六节安徽省钾肥施用量指标分析 (19)一、安徽省钾肥施用量现状统计 (19)二、全国钾肥施用量现状统计 (19)三、安徽省钾肥施用量占全国钾肥施用量比重统计 (19)四、安徽省钾肥施用量(2017-2019)统计分析 (20)五、安徽省钾肥施用量(2018-2019)变动分析 (20)六、全国钾肥施用量(2017-2019)统计分析 (21)七、全国钾肥施用量(2018-2019)变动分析 (21)八、安徽省钾肥施用量同全国钾肥施用量(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 (22)第七节安徽省复合肥施用量指标分析 (23)一、安徽省复合肥施用量现状统计 (23)二、全国复合肥施用量现状统计分析 (23)三、安徽省复合肥施用量占全国复合肥施用量比重统计分析 (23)四、安徽省复合肥施用量(2017-2019)统计分析 (24)五、安徽省复合肥施用量(2018-2019)变动分析 (24)六、全国复合肥施用量(2017-2019)统计分析 (25)七、全国复合肥施用量(2018-2019)变动分析 (25)八、安徽省复合肥施用量同全国复合肥施用量(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 (26)图表目录表1:安徽省耕地灌溉面积和农用化肥施用量具体情况现状统计表 (1)表2:安徽省耕地灌溉面积现状统计表 (3)表3:全国耕地灌溉面积现状统计表 (3)表4:安徽省耕地灌溉面积占全国耕地灌溉面积比重统计表 (3)表5:安徽省耕地灌溉面积(2017-2019)统计表 (4)表6:安徽省耕地灌溉面积(2018-2019)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国耕地灌溉面积(2017-2019)统计表 (5)表8:全国耕地灌溉面积(2018-2019)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安徽省耕地灌溉面积同全国耕地灌溉面积(2018-2019)变动对比统计表 (6)表10:安徽省农用化肥施用量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现状统计表 (7)表12:安徽省农用化肥施用量占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比重统计表 (7)表13:安徽省农用化肥施用量(2017-2019)统计表 (8)表14:安徽省农用化肥施用量(2018-2019)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2017-2019)统计表 (9)表16: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2018-2019)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安徽省农用化肥施用量同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2018-2019)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0表17:安徽省农用化肥施用量同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2018-2019)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表18:安徽省氮肥施用量现状统计表 (11)表19:全国氮肥施用量现状统计分析表 (11)表20:安徽省氮肥施用量占全国氮肥施用量比重统计表 (11)表21:安徽省氮肥施用量(2017-2019)统计表 (12)表22:安徽省氮肥施用量(2018-2019)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2)表23:全国氮肥施用量(2017-2019)统计表 (13)表24:全国氮肥施用量(2018-2019)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3)表25:安徽省氮肥施用量同全国氮肥施用量(2018-2019)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4 表26:安徽省磷肥施用量现状统计表 (15)表27:全国磷肥施用量现状统计表 (15)表28:安徽省磷肥施用量占全国磷肥施用量比重统计表 (15)表29:安徽省磷肥施用量(2017-2019)统计表 (16)表30:安徽省磷肥施用量(2018-2019)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6)表31:全国磷肥施用量(2017-2019)统计表 (17)表32:全国磷肥施用量(2018-2019)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7)表33:安徽省磷肥施用量同全国磷肥施用量(2018-2019)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8 表34:安徽省钾肥施用量现状统计表 (19)表35:全国钾肥施用量现状统计表 (19)表36:安徽省钾肥施用量占全国钾肥施用量比重统计表 (19)表37:安徽省钾肥施用量(2017-2019)统计表 (20)表38:安徽省钾肥施用量(2018-2019)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0)表39:全国钾肥施用量(2017-2019)统计表 (21)表40:全国钾肥施用量(2018-2019)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1)表41:安徽省钾肥施用量同全国钾肥施用量(2018-2019)变动对比统计表 (22)表42:安徽省复合肥施用量现状统计表 (23)表43:全国复合肥施用量现状统计表 (23)表44:安徽省复合肥施用量占全国复合肥施用量比重统计表 (23)表45:安徽省复合肥施用量(2017-2019)统计表 (24)表46:安徽省复合肥施用量(2018-2019)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4)表47:全国复合肥施用量(2017-2019)统计表 (25)表48:全国复合肥施用量(2018-2019)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5)表49:安徽省复合肥施用量同全国复合肥施用量(2018-2019)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6)第一节安徽省耕地灌溉面积和农用化肥施用量具体情况现状安徽省耕地灌溉面积和农用化肥施用量具体情况现状详细情况见下表(2019年):表1:安徽省耕地灌溉面积和农用化肥施用量具体情况现状统计表注:本报告以国家各级统计部门数据为基准,并借助专业统计分析方法得出。

安徽霍邱县耕地地力与粮食增产潜力

安徽霍邱县耕地地力与粮食增产潜力

安徽霍邱县耕地地力与粮食增产潜力据安徽省统计局数据显示,霍邱县拥有丰富的耕地资源,是安徽省重要的农业县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耕地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地力不断下降,导致粮食产量无法提升。

如何提高耕地地力,发挥粮食增产潜力成为了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1. 耕地地力的现状霍邱县耕地总面积约为160万亩,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中低产地力土壤。

地力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 土地退化严重。

大面积的化肥施用、过度耕作、水土流失等现象导致土壤的退化加剧,土层结构松散,土壤肥力下降,水分保持能力减弱。

2) 地下水位下降。

随着农业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不断降低,导致土壤中的盐分浓度增加,土地盐碱化现象严重,耕地地力不断下降。

3) 土地污染严重。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地污染严重,有机物质含量降低,微生物数量减少,土壤中的养分流失严重,地力大幅度下降。

为了提高霍邱县的耕地地力,发挥粮食增产的潜力,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得到重视:1) 合理施肥。

通过合理的施肥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耕地地力。

2)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通过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可以有效地防止土壤的侵蚀和水土流失,保持土壤的肥力,并防止土地盐碱化现象的发生。

4) 科学种植轮作。

科学的种植轮作可以有效地保持土壤的肥力,减少土壤的侵蚀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保持良好的状态,从而提高耕地地力。

5)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减少土地盐碱化现象的发生,提高耕地地力。

3. 粮食增产潜力的发挥通过提高耕地地力,可以有效地发挥粮食增产的潜力,提高粮食产量。

具体的措施包括:1) 种植高产作物。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高产作物进行种植,可以提高粮食产量。

2) 推广科学种植技术。

通过科学的种植技术,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有效地发挥粮食增产的潜力。

3) 加强农业机械化。

通过加强农业机械化,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粮食产量。

安徽省当涂县耕地利用现状与压力分析

安徽省当涂县耕地利用现状与压力分析

安徽省当涂县耕地利用现状与压力分析
周永红;赵言文;施毅超;白银凤
【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利用时空比较分析法对安徽省当涂县耕地资源数量、结构、分布及质量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对当涂县耕地压力进行分析,突出了当涂县耕地保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总页数】4页(P278-281)
【作者】周永红;赵言文;施毅超;白银凤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81
【相关文献】
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经费保障的现状与分析——安徽省凤台县、宿松县、当涂县和桐城市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经费保障调研 [J], 陈伟
2.安徽省乡村转型产业发展的驱动力研究——以安徽省当涂县三杨村为典型案例[J], 王婷婷;何钰凝
3.安徽省乡村转型产业发展的驱动力研究——以安徽省当涂县三杨村为典型案例[J], 王婷婷; 何钰凝
4.安徽省耕地利用现状及对策分析 [J], 张乐乐;陈翔;魏凤珍;柯媛媛;许辉;林非非;张妍;江港;李金才
5.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究
——以安徽省当涂县为例 [J], 江新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合肥市土地利用状况分析

合肥市土地利用状况分析

合肥市土地利用状况分析一.研究地区概况1.地理位置合肥市位于北纬31度52分、东经117度17分。

东端在肥东县元祖山,相邻滁州,西端在肥西县金桥乡西,交界六安,南端在三河镇杨婆村南,与巢湖地区相望,北端在长丰县赵大山,依舜耕山与淮南市相连。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的华东丘陵地区中部。

江淮分水岭南测,巢湖北岸,把河之水穿流而过。

通过南把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

合肥市的文字记载始见于司马迁著《史记》,至今己逾二千二百年。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水路交通枢纽。

合肥市是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全国园林城市之一,城市绿化覆盖率为30.7%,人均绿地7.3平方米,形成“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城园交融,浑然一体”的独特城市园林风格,有“绿色之城”的美誉。

图-1 合肥市地理位置2.自然条件概况合肥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雨热同季,易涝易旱。

常年平均气温15.70C。

年平均降水量998.4毫米。

降水量集中在6-8月份,其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1%。

年平均蒸发量为1514毫米。

年平均日照量为2163小时,以七、八两月最多。

无霜期230天。

冰冻期82天左右。

其自然条件具有如下特点:1、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合肥市地处中纬度地带,是季风气候最为明显的区域之一。

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春暖”、“夏炎”、“秋爽”、“冬寒”感觉明显。

气象上常以候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标准,候平均小于10℃为冬季,大于22℃为夏季,介于10-22℃之间为春秋季,合肥市四季大致分配是:春季2个月,夏季4个月,秋季2个月,冬季4个月。

2、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合肥市地居中纬度,气候温和。

年平均气温在15-16'C之间,属于温和的气候型。

冬季,月平均气温在1.5-5.0℃之间,夏季7月平均气温为27.5-28.5℃左右,平均年较差各地在25-27℃之间,除个别年份外,严寒期与酷暑期短促;全市年平均降水量在940-1000毫米之间,雨量比较适中。

耕地资源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与建议

耕地资源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与建议

耕地资源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与建议摘要本文从颍东区的耕地现状:地力状况、划分类别、耕地利用情况。

当前存在的问题,比如耕地减少,质量不高等,提出建议。

调整种植结构,加大投入,培肥土壤。

关键词耕地、地力、土壤、培肥、改良,结构调整。

颍东区地处淮北大平原,境内分布着沙姜黑土、浴土、沙浴土等土壤。

根据近几年土壤普查发现,由于耕作方式、种植方式不当以及过度使用农药、化肥,致使颍东区的土壤地力出现了倒退的现象。

针对此现象提出一些建议。

1、耕地质量现状1.1、耕地地力状况。

2020年颍东区耕地总面积约44795.92公顷为基准,按面积比例进行平差,计算各耕地地力等级面积。

全区平均等级4.26级。

颍东区耕地质量评价结果面积统计等级面积(公顷)面积百分比(%)一等地二等地2233.66 4.99三等地6317.8014.10四等地15176.8033.88五等地20088.5444.85六等地637.41 1.42七等地341.710.76八等地九等地十等地总计44795.92100.00颍东区无一级地分布;二级地、三级地主要分布于插花镇、正午镇、和冉庙乡;四级地主要分布于插花镇;20.91 %的五级地分布在口孜镇;六级地主要分布在袁寨镇、新乌江镇、口孜镇;七级地分布于口孜镇、袁寨镇、新乌江镇,杨楼孜镇也有少量七级地分布;八级及以上耕地在颍东区各乡镇没有分布。

1.2、耕地类别划分。

颍东区已完成对土壤环境进行详查,并于2019年11月依托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进行了《颍东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和《颍东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清单及图册》,报告结果表明,颍东区以镉、汞、砷、铅和铬划分的评价单元,类别均为优先保护类,没有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耕地。

表明颍东区耕地土壤中这五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普遍低于耕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处于低风险水平。

1.3、耕地利用情况。

颍东区区农业生产主要为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甘薯为主,其次是经济作物和瓜果蔬类。

安徽省土壤分布

安徽省土壤分布

安徽省土壤分布淮北平原及沿淮地区,江淮丘陵平原区,沿江地区,皖南山地丘陵区主要土壤分布性状及其利用改良安徽省位于我国的东南部,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为13.9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居华东的第三位,全国的第二十二位,其中耕地622.5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4.5%。

本省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具有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的过渡类型特点,夏季温度高、湿度大,形成了全年的湿热多雨季节,冬季低温少雨雪,形成了比较干冷的季节,全省总的气候特征是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光热水资源丰富。

第一节安徽省土壤分布一、安徽省土壤分类系统安徽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后,于1988年制定了安徽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分类系统,共分五个土纲,八个亚纲,十三个土类,三十四个亚类,一百十一个土属。

土纲亚纲土类土纲亚纲土类湿热铁铝土红壤初育土石质初育土石灰(岩)土铁铝土湿暖铁铝土黄壤紫色土湿暖淋溶土黄棕壤石质土黄褐土粗骨土淋溶土湿温淋溶土棕壤半水成土暗半成土山地草甸土人为土水稻土水稻土砂姜黑土淡半水成土潮土二土壤的水平分布安徽省地处中纬度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不仅生物气候有过渡特征,土壤的过度特征也很明显。

1、淮北平原低山丘陵有地带性土壤--棕攘分布,淮北平原上主要为半水成土纲的非地带性土壤--潮土与砂姜黑土。

2、江淮丘陵岗地,主要是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黄棕壤和下蜀黄土母质上发育的黄褐土。

东部和西部是由多种母岩风化物发育的黄棕壤,中部多为黄褐土和水稻土。

3、沿江多为长江冲积物和山河冲积物发育的灰潮土,以及在这些土壤上久经耕作种稻而发育成的各种类型水稻土,除此之外,在长江沿岸冲击平原边缘,即在沿江二、三级阶地上,多出现下蜀黄土发育的黄褐土和第四纪红土发育的棕红壤,长江以北以黄褐土较多,长江以南则以棕红壤出现较普遍。

4、皖南属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地区,地带性土壤是黄壤与红壤,受母质影响深刻的棕红壤出现也较多。

安徽省耕地资源利用分析

安徽省耕地资源利用分析
) - 间全省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的变 化趋势 ( 图 ") 。
=" 安徽省耕地利用分析
=9 !" 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1 1 安徽省的土地利用率始终较高, 均超过 (), , 其他土地利用相关参数见表 & 。可以看出, 安徽省 土地垦殖率较高, "((( 年为 /&# +", , 为全国平均垦 殖率的 ! 倍多; 安徽省耕地复种指数逐年增加, 由
[ (] 淋溶等等, 土地仍存在隐性退化的趋势 。
, 全省土地利用年
变化率为 )# "0, , 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速度较低。
表 !" 安徽省各类土地利用面积 #$%&’ !" ()’$ *+ &$,-. /,-’) -0++’)’,1 123’. *+ &$,- /.’ 0, (,4/0 5)*60,7’
(2 表 !" 安徽省土地利用程度
4 4 4 4 农4 村4 生4 态4 环4 境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第 (, 卷4
#$%&’ !" (’)*’’+ ,- &$./ 0+’ 1.2’.+123 1. 4.501 6*,71.8’
年份 )*+, )*+0 )**, )**0 )**)**+ )*** 耕地复种指数 ! " 安徽省 )-. )+0 )*, )*0 )** (,) (,( )(, ).+ )00 )0+ 全国 土地垦殖率 ! " 安徽省 ../ 0( ../ 1) .1/ 20 .1/ ,, .(/ -, .(/ 2) .(/ 0) )1/ 0. ),/ ,+ */ *2 */ +* 全国 粮食产量 ! ( #$・%& ’ ( ) 安徽省 ) +-+ ( 2.+ 1 ,1) 1 )-0 1 1,( 1 ,(. 1 ((* . .*1 1 .+1 1 *11 . (., 全国 化肥施用量 ! ( #$・%& ’ ( ) 安徽省 )(1/ 0 (02/ + 11)/ ) .-1/ 02./ 0*2/ * 2,(/ + 1))-+ (-) 1-+ 全国 粮食产量 ! 化肥用量 安徽省 )0/ () ),/ 1) */ )0 2/ -, 0/ +0 0/ ,0/ 12 )./ ))*/ 02 )./ 0) ))/ () 全国 有效灌溉面积 ! " 安徽省 0./ +1 .-/ 21 2,/ 1) 2+/ 1-)/ 00 -(/ *) -./ .)

安徽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分析研究

安徽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分析研究

安徽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分析研究刘伟;鹿平【摘要】以安徽省2012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作为评价底图,以全省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作为评价对象,采用“限制性”因子法做宜耕性评价.结果表明,安徽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有112 353.13 hm2,主要体征是总量少、分布不均,主要地类是内陆滩涂和其他荒草地.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限制性因素有土地规划、开发成本、生态环境和图斑破碎度.研究结果可为安徽省耕地后备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4页(P231-233,235)【关键词】耕地后备资源;现状分析;限制性因素;安徽省【作者】刘伟;鹿平【作者单位】安徽省土地勘测规划院,安徽合肥230601;安徽省土地勘测规划院,安徽合肥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9AbstractWith database of 2012 land use status as evaluation base map, arable land and reclamation mining land in Anhui Province as evaluation object, the suitability for cultivation was evaluated using restrictive factor method. The r esults showed that reserved farmland resource in Anhui Province is 112 35 3.13 hm2, the main features are less total amount and uneven distribution, the main land types are in land beach and desert grassland. Land planning , development cos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degree of fragmentation a re the major limiting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served farmland res ource for cultivation.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ational expl 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farmland reserve resources in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Farmland reserve resources; Situation analysis; Restrictive factor; Anhui Pro vince耕地后备资源是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基础,是科学实施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支撑,是编制规划和合理利用与保护国土资源的依据,是完善国家自然资源管理的保障[1]。

合肥市土地利用状况分析

合肥市土地利用状况分析

合肥市土地利用状况分析一.研究地区概况1.地理位置合肥市位于北纬31度52分、东经117度17分。

东端在肥东县元祖山,相邻滁州,西端在肥西县金桥乡西,交界六安,南端在三河镇杨婆村南,与巢湖地区相望,北端在长丰县赵大山,依舜耕山与淮南市相连。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的华东丘陵地区中部。

江淮分水岭南测,巢湖北岸,把河之水穿流而过。

通过南把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

合肥市的文字记载始见于司马迁著《史记》,至今己逾二千二百年。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水路交通枢纽。

合肥市是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全国园林城市之一,城市绿化覆盖率为30.7%,人均绿地7.3平方米,形成“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城园交融,浑然一体”的独特城市园林风格,有“绿色之城”的美誉。

图-1 合肥市地理位置2.自然条件概况合肥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雨热同季,易涝易旱。

常年平均气温15.70C。

年平均降水量998.4毫米。

降水量集中在6-8月份,其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1%。

年平均蒸发量为1514毫米。

年平均日照量为2163小时,以七、八两月最多。

无霜期230天。

冰冻期82天左右。

其自然条件具有如下特点:1、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合肥市地处中纬度地带,是季风气候最为明显的区域之一。

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春暖”、“夏炎”、“秋爽”、“冬寒”感觉明显。

气象上常以候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标准,候平均小于10℃为冬季,大于22℃为夏季,介于10-22℃之间为春秋季,合肥市四季大致分配是:春季2个月,夏季4个月,秋季2个月,冬季4个月。

2、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合肥市地居中纬度,气候温和。

年平均气温在15-16'C之间,属于温和的气候型。

冬季,月平均气温在1.5-5.0℃之间,夏季7月平均气温为27.5-28.5℃左右,平均年较差各地在25-27℃之间,除个别年份外,严寒期与酷暑期短促;全市年平均降水量在940-1000毫米之间,雨量比较适中。

安徽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安徽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s h o r t a g e o f a r a b l e l a n d r e s e r v e r e s o u r c e s ,e x t e n s i v e l a n d u s e ,f a m l r a n d p o l l u t i o n, a n d f r e q u e n t
关键词 : 土地 资源 ; 可持续利 用; 安徽 省 中图分类号 : F 3 0 1 . 2 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9 — 2 4 6 3( 2 0 1 4 ) 0 6 — 0 0 2 7 — 0 4
S u s t a i n a b l e Ut i l i z a t i o n o f La nd Re s o u r c e s i n Anh u i Pr o v i n c e
地 的基 本 省 情 , 而城 市化 的迅 速发 展 、 工 业化进程 的加 快 , 又 在 客 观 上 造 成 了对 土 地 的 巨 大 需 求 , 加 上 管理 不严 , 致使土地被 乱 占滥用 , 耕 地 锐 减 的 状 况 日趋 严 峻 , 经 济 发 展 与 耕 地 保 护 的 矛 盾 更 为 突
2 0 1 4 年 1月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 版)
J o u r n a l o f An h u i Ag r i c u l t u r a l U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d i t i o n )
d e c r e a s e b e c o me s mo r e a n d mo r e s e r i o u s ,a n d t h e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b e t we e n e c o n o mi c d e v e l o p me n t a d n c u l t i v a t e d l a n d p r o t e c t i o n mo r e o u t s t a n d i n g . To s o l v e t h e p r o b l e m,e f f e c t i v e me a s u r e s , wi t h s u s t a i n a b l e u s e o f l a n d a s t h e g u i d i n g i d e o l o g y ,s h o u l d b e t a k e n ,i n c l u d i n g s c i e n t i f i c a d r n a t i o n a l

安徽省耕地资源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

安徽省耕地资源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

国 民族 生 存 、 会 发展 最 基 本 的 物 质 条 件 。 安徽 省 是 一个 农 业 大 低 产 田 面 积 占耕 地 总 面 积 的 比重 较大 , 占全 省 中 低 产 田总 面 积 社 约 省 , 国 主 要 农 产 品 生 产 基 地 之 一 , 地 长 期 为 人 类 生 存 及 其 再 的 4 . ; 其 次 为 江 淮 丘 陵 区 ,约 占 全 省 中 低 产 田 总 面 积 的 全 耕 75 %
维普资讯
杂 错
口 倪 楠
[ 摘 要] 系统 分 析 了安 徽 省 耕 地 资 源 的 特 点 、 量及 质 量 变 化 规律 与 态 势 ;r 基 础 上 , 出耕 地 保 护 对 策 及 措 施 。 数 /此 提
[ 键 词 ] 徽 省 耕 地 保 护 关 安 土 地 是 人 类 生 存 和 进 行 生 产 活 动 所 必 需 的物 质 条 件 和 自 然 11 中低 产 田 比重 大 .3 , 基 础 。 正 如 马 克 思 指 出 的 “ 地 是 一 切 生 产 和一 切 存 在 的源 泉 ” 本 省 中 低 产 田 面积 大 , 型 多 , 布广 , 耕 地 资 源 的 一 个 突 出 特 土 。 类 分 是 而 耕 地 是 土 地 资 源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土 地 的 精 华 , 个 国家 人 点 。根 据 全 省 “ 是 一 四低 四荒 ” 源 调 查 报 告 , 省 中 低 产 田面 积 占耕 资 全 均 耕 地 的 数 量 和 质 量 及 其 所 提 供 给 人 类物 质 的 质 量 和 数 量 , 该 地 总 面 积 的 8 , , 低 产 田在 各 地 均 有 分 布 。 淮 北 平 原 区 的 中 是 29 中 %
生 产 提 供 广 阔大 舞 台 , 产 的 “ 体 ” 不 堪 重 负 , 论 在 数 量 上 2 . 生 载 已 无 78 %;沿 江 平 原 占 1. 54 %;皖 南 山 区 占 6 %;皖 西 大 别 山 区 占 . 6

安徽传统农业分布原因分析

安徽传统农业分布原因分析

安徽传统农业分布原因分析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是农业
发展的理想地区。

传统农业在安徽省的分布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自然条件:安徽省地势东高西低,东部平原广阔,西部山地较多。

丰沛的自然水源使得农田灌溉便利,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此外,安徽省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适宜农作物的种植,如小麦、水稻、棉花等,因此
农业在安徽省的分布较为广泛。

2.地理环境:安徽省地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交汇处,交通便利,
出产的农产品可以方便地流通到各地。

安徽省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这为
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此外,安徽省还有一些河流湖泊,为渔业提供了
条件。

4.经济需求:安徽省地处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区,人口密集,市场
需求旺盛。

农产品在安徽省有着广阔的销售市场,安徽农民借助丰富的农
业资源,满足了当地和周边地区的食品需求,为当地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5.政策支持:安徽省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农业政策
支持。

政府投入资金,改善农田灌溉设施,推广科学农业技术,培训农民等,为传统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政府的政策支持使得传统农业
在安徽省仍然具有竞争力。

综上所述,安徽传统农业的分布主要受到自然条件、地理环境、文化
影响、经济需求和政策支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
传统农业在安徽省仍然占据重要的地位,并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做出了重
要贡献。

安徽省耕地保护前景分析

安徽省耕地保护前景分析
““ 探 讨 安徽 经济发 展 对耕 地 的 需求前 景 , 采 用灰 色 系统模 型 对耕 地 的供 给 变化 进 行 预 测 , 并 通过 耕 地供 需形 势 的 们 们 O 5 O 5 O 5 O 5
Hale Waihona Puke 分析 , 针对性地提 出保护耕地的相应对策。 [ 关键词 ] 安徽 ; 耕地保护 ; 逻吉斯蒂增长公式 ; 色 灰 模型
420 /06
一 ■
维普资讯

1 . 有 耕地 质 量状 况 2现
b为待定参数
n l s ft u p y a e n i a o s a a y i o e s p l d d ma d s u t n , we a s u r a d s me c re p n i g s h n t i o p tf w r o o s o d n l o c l v t l d u t ae a . i d n Ke r s: h i C l v t d l dp t t n L g s cf r l a Gr ymo e. y wo d An u ; u t ae - a r e i ; o i mu ; e d 1 i n o c o i t o t rt t e op e o c t h
维普资讯
安徽省 耕地保 护前景分 析
口高 扬 徐梦洁
[ 摘 要] 随着社会 经济的发展 , 安徽省耕地供需矛盾 日益突出, 学地分析安徽省耕地保护前景 , 寻合 科 探 理的耕地保护对策, 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本文立足于安徽省耕地资源现状 , 从粮食生产、 非农建设 占地 两方面
义。

1 安 徽省 耕地 资 源现状 11现有 耕 地数 量状 况 .
9 81 8 1 8 1 9 1 9 1 9 2 0 7 9 2 9 6 9 0 9 4 9 8 02

安徽土地分析报告

安徽土地分析报告

安徽土地分析报告1. 简介本报告旨在对安徽省的土地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估。

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开发利用情况、土地保护政策以及土地利用潜力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关于安徽省土地资源的详细信息和科学建议。

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1 土地利用分类根据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将土地分为以下几类:•耕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占总土地面积的大部分。

•林地:主要用于林木种植和林业生产。

•草地:主要用于牧草种植和畜牧业。

•建设用地:主要用于城市建设、工业用地和交通设施等。

•水域:包括江河湖泊和水库等。

•其他:包括荒地和未利用土地等。

2.2 土地利用结构根据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和面积计算结果,可以得出安徽省的土地利用结构如下:土地类型面积(公顷)占比(%)耕地xxx xx林地xxx xx草地xxx xx建设用地xxx xx水域xxx xx其他xxx xx从表中可以看出,安徽省主要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导,而建设用地和水域的占比相对较小。

2.3 土地开发利用状况在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安徽省的土地开发利用状况,包括城市用地扩张、农田面积变化、工业用地增长等相关指标。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安徽省的城市用地不断扩张,农田面积有所减少。

同时,工业用地也出现了增长的趋势,这反映了安徽省经济发展的需要。

3. 土地保护政策为了保护土地资源,安徽省制定了一系列的土地保护政策。

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田灌溉率和抗旱能力。

•推行节约用地政策,加强土地节约利用和集约利用。

•加强土地环境保护,避免土地污染和破坏。

•加强土地执法监管,严厉打击违法用地行为。

4. 土地利用潜力分析通过对安徽省的土地利用潜力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安徽省的土地利用潜力较大,尚有一定的开发空间。

•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大对农田的保护力度,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加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利用,有助于推动安徽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安徽霍邱县耕地地力与粮食增产潜力

安徽霍邱县耕地地力与粮食增产潜力

安徽霍邱县耕地地力与粮食增产潜力安徽霍邱县位于中国安徽省西北部,是一个农业大县。

农业是霍邱县经济的支柱产业,耕地地力与粮食增产潜力是该县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霍邱县的耕地地力较高。

该县土地面积广阔,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霍邱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适宜,降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该县境内拥有丰富的水源和水资源,能够满足农田灌溉的需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霍邱县积极推行有机农业和精细化管理,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生态,保持了耕地的良好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了耕地的地力。

霍邱县耕地还有较大的粮食增产潜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技术的应用,霍邱县农作物的种植方式逐渐趋向科学化、精细化。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了农田的耕作效率和土壤利用率,减少了劳动力的投入成本。

农业科技的进步和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农作物的品种效益和产量,进一步增加了粮食的生产。

霍邱县还注重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推动了粮食产业的发展。

霍邱县的农业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农业生产的规模相对较小,农户多为家庭农场和小农户,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较低,抗风险能力弱。

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农田灌溉条件不完善,限制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提高。

农业科技推广和人才培养不足,农民缺乏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增强霍邱县耕地地力和粮食生产潜力,应采取措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提高灌溉效率,增加农田灌溉面积,改善农田的水资源保障能力。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水平和管理能力。

加强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业的经济效益与农民的福利。

安徽霍邱县的耕地地力高,具有较大的粮食增产潜力。

通过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农产品加工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耕地地力和粮食生产潜力,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

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

农村土地资源的日益减少是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至今已经在集约化、现代化等方面表现出诸多的局限性;随着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劳动力成本日益增加,传统工业不再具备优势。

因此,作为人口大国,农村土地资源应是未来20年重点投入的对象。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大力发展经济,特别是建立各种园区,为地方经济发展进行了统一、合理的规划,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但由于多因素制约,限制了农村土地资源内在效益的发挥。

只有通过对农村土地资源的整合与规划,制订地方产业结构政策,扩大资金投入渠道,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才能真正提升其使用效益[1-2]。

1农村土地资源现状1.1可耕地资源减少随着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各项目开发建设用地不断增多,土地资源(主要为可耕地)正日益减少。

特别是2006年以前,大多数项目用地缺少规划和论证,且土地使用价格也较低廉,致使土地使用比较随意,只注重投资建设,较少考虑可持续发展。

1.2耕播面积减少,种植效益较低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与建设,发达地区的工业激增,吸引了落后地区近70%的劳动力,很多地区的农村几乎都是老人、儿童在家留守,导致很多田地空荒无人耕种。

农村土地耕种面积之所以大幅减少,其主要原因是种植效益相对较低。

1.3配套设施日趋恶化20世纪70年代,国家对农村耕地园田化进行了大规模的配套水利、机耕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但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这些设施遭受的破坏程度比较大,虽然国家每年拨出专用经费进行整修建设,但总体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现代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机耕路遭受的破损程度更加严重。

1.4农村文化缺失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文化非常落后,几乎是缺失;20世纪70—80年代,农村经常组织看电影、文艺演出等,近年来,农民闲暇时间,除看电视外,麻将赌博现象也较普遍。

特别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缺少新思路,符合当代农村发展的农村文化严重缺失。

笔者认为现代农村文化的内涵应囊括网络与信息、科学普及与推广、法律道德教育与宣传、民俗传承与发展、观念转变与更新、政策宣讲、基层干部与老百姓之间的互动,以及组织符合农村生活实际状况的其他活动等。

安徽省耕地地力评价结果总结汇报

安徽省耕地地力评价结果总结汇报

安徽省耕地地力概况分析2006开始,我省在启动的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县,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工作。

至今年元月,全省已有91个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单位完成县域耕地地力评价工作。

根据领导安排,在对县域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初步汇总(统计部分成果)的基础上,将全省耕地地力等级及耕地属性概况总结如下:一、全省耕地地力等级概况据县域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初步统计,全省6472.82万亩(2009年统计数)耕地中:一等地373.4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77%;二等地1248.88万亩,占19.29%;三等地1621.43万亩,占25.05%;四等地1426.21万亩,占22.03%;五等地809.34万亩,占12.5%;六等地445.81万亩,占6.89%;七等地409.98万亩,占6.33%;八等地113.34万亩,占1.75%;九等地12.54万亩,占0.19%;十等地11.88万亩,占0.18%。

依据《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程》(NY/T310—1996)归入类型为:高产田1622.3万亩,占耕地的25.06%;中产田3856.98万亩,占耕地的59.58%;低产田993.55万亩,占15.35%。

此次评价结果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简称二普)全省中低产田划分比较:高产田增加(二普时期高产田1075.47万亩)546.83万亩,提高8.79%;中产田增加(二普中产田3202.69万亩)626.87万亩,提高11.07%;低产田减少(二普低产田2302.69万亩)1309.14万亩,下降19.50%。

但我省耕地中低产田占主体(75%)的局面没有大的改变。

二、耕地养分及属性概况1、有机质。

根据测土配方施肥采样化验分析,我省耕地有机质平均值20.91g/kg,含量中等,偏低和缺乏面积仍较大,其中11%的耕地有机质缺乏,40%的耕地有机质偏低,一般淮北平原和沿淮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说明增施有机肥仍是我省耕地培肥的主要措施。

黄山区耕地质量现状及建设对策建议

黄山区耕地质量现状及建设对策建议

黄山区耕地质量现状及建设对策建议黄山区位于安徽省黄山市脚下,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

该区地势崎岖,自然资源丰富,气候宜人,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耕地质量问题逐渐成为了该区的一个严重隐患。

本文将对黄山区耕地质量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设对策建议。

一、耕地质量现状分析1. 地力下降: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垦和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黄山区大部分耕地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力下降现象。

土壤贫瘠和肥力下降已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2. 土壤污染:随着工业和城市的不断扩展,土壤污染已经成为了该区的一个严重问题。

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工业废料的随意倾倒等行为使得大部分耕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导致了粮食质量下降和农产品安全问题。

3. 土地承载力下降: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黄山区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承载力也在不断下降。

农业生产活动所需的土地资源不断被城市化所侵占,使得农业生产活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二、建设对策建议1. 实施土壤保护工程:为了改善黄山区的耕地质量,必须要加强对土壤的保护工作。

要加强土壤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加强土壤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扶持和引导农民科学、合理、高效的农业生产活动。

2. 推行有机农业:为了减少土壤污染和提高农产品质量,黄山区应该大力推行有机农业。

通过推广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绿色食品种植等方式,使得农产品更加安全可靠,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加强耕地整治工程:在城市化的进程当中,黄山区必须要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加强耕地整治工程,保护好每一片可耕地。

必须严格控制土地的非农化使用,加强土地的保护和管理,使得每一寸土地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

4. 科学耕作:在农业生产活动当中,黄山区的农民应该积极倡导科学耕作的理念。

通过推广科学的耕作方法、合理利用农业科技,使得土壤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5. 合理利用农村资源:黄山区的农村资源非常丰富,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条件,合理安排作物种植,推广多样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 :安徽省优秀青年基金资助 (200137) 收稿日期 :2003 - 02 - 17
第 1 期 潘成荣等 :安徽省耕地资源利用分析
25
减少的面积量为 31. 1 万 hm2 ,其中耕地减少的面积 为 26. 90 万 hm2 ,约占减少面积总量的 86. 5 % ,减 少速率约为 2. 1 万 hm2 ·a - 1 ; 在面积增加的用地类 型中 ,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增加的面积最大 ,为 8. 45 万 hm2 ,而交通用地增加的幅度最大 ,为 22. 55 %。综 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的计算说明[6] ,全省土地利用年变 化率为 0. 17 % ,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速度较低。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结果显示 ,全省耕地土壤 表层有机质平均含量为 1. 63 % ,多数在 1 %~2 %之 间 ,处于较低水平 ;55. 2 %的耕地缺乏氮素 ,72 %的 耕地全磷含量处于缺乏和严重缺乏状态 ,87. 2 %的 面积速效磷处于缺乏和严重缺乏状态 ;全省土壤全 钾与速效钾的平均含量为中等水平 。可见 ,安徽省 的耕地肥力不足 ,资源质量不高 。 2. 2. 2 土地退化
1986 年
1999 年
1 401. 25 622. 67 28. 08 332. 93
6. 40 118. 67 22. 13 193. 72 76. 64
1 401. 25 595. 77 34. 22 337. 72
3. 94 127. 12 27. 12 200. 15 74. 90
增减幅度/ %
Utiliz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in Anhui Province. PA N Cheng2rong1 , ZHA N G Zhi2yuan2 , FA N G Chen2 , HU Qian2z hu2 (1. Anhui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Hefei 230061 ,China ; 2.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in Anhui Province , Hefei 230061 ,China) . R u ral Eco2Envi ron ment ,2004 ,20 (1) :24 - 28 Abstract : Based on t he results of t he survey of t 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Anhui Province ,culti2 vated land is t he main type of land use. As a result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economic benefit driv2 en activities and limited back2up resource ,t he acreage of cultivated land is decreasing year by year. Insufficient nutrient supply ,land degradation ,soil erosion and some ot her factors affect t he quality of t he cultivated land. The lower ecological footprint shows t hat t he increasing population has been causing an enormous ecological pressure to t he environment . The conflict between t he men and land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 Guarantee of food supply depends more and more on highly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t he cultivated land ,increased application rate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and expansion of t he effectively irrigated area. However ,t he guarantee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t he cultivated land is to intensify land man2 agement ,strictly enforce t he land 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proper plan for land use ,increase t he grain yield per unit area and t he degree of land use intensity wit h t he ai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 sustainable use ; equilibrium of overall cultivated land ; Anhui Province
- 4. 32 21. 87 1. 44 - 38. 43 7. 12 22. 55 3. 32 - 2. 27
2 安徽省耕地资源状况
2. 1 耕地面积的变化 由表 1 可知 ,安徽省 1999 年耕地面积为 595. 77 万 hm2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42. 52 % ,为安徽省 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
表 1 安徽省各类土地利用面积 Table 1 Area of lands under different types of land use in Anhui Province
土地类型
土地总面积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土地
面积/ 万 hm2
安徽省土地退化主要为土壤盐渍化和潜育化 。 建国后经土壤改良 、兴修农田水利设施 ,全省的盐渍 化与潜育化的土地面积减少到 1. 6 万 hm2 和 12 万 hm2 左右 。但是由于不良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 ,如 选择性施用肥料 、作物秸秆焚烧 、农药施用量过大且 品种多与杂 、薄膜广泛使用致使土壤盐分失去充分 淋溶等等 ,土地仍存在隐性退化的趋势[9 ] 。 2. 2. 3 水土流失降低了土地质量
3 安徽省耕地利用分析
3. 1 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安徽省的土地利用率始终较高 ,均超过 90 % , 其他土地利用相关参数见表 2 。可以看出 ,安徽省 土地垦殖率较高 ,1999 年为 42. 51 % ,为全国平均垦 殖率的 3 倍多 ; 安徽省耕地复种指数逐年增加 ,由 1980 年的 175 %上升到 1999 年的 202 % ,远高于全 国平均耕地复种指数 ,可见全省的土地利用程度与 强度已达较高水平 。
26
农 村 生 态 环 境 第 20 卷
表 2 安徽省土地利用程度 Table 2 Degrees of land use intensity in Anhui Province
年份
耕地复种指数/ %
安徽省 全国
土地垦殖率/ %
安徽省 全国
尽管统计资料显示的耕地量与调查结果不一 致 ,但由统计资料反映的耕地面积的动态变化大致 是可信的[8 ] 。从图 1 可以看出 ,安徽省耕地面积的 变化大致经历 3 个阶段 :1949 —1953 年耕地面积稳 定增长 ; 1953 —1973 年耕地面积快速减少 ; 1973 — 1999 年耕地面积持续稳定减少 。安徽省人均耕地 面积的变化大致也经历了这 3 个阶段 。而该省耕地 后备资源不足 ,因此有限的耕地资源将制约安徽省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2. 2 安徽省耕地资源质量 2. 2. 1 土壤肥力不足
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 263 万 hm2 ,占省国土总 面积 的 18. 8 % , 水 力 侵 蚀 模 数 为 2 700 t ·km - 2 · a - 1 ,每年因水土流失而丧失的表土约为 5 070 万 t , 流失的有机质达 26 万 t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土体 与土壤层变薄 ,土地的砂石化加剧 ,肥力下降等 ,降 低了土地质量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 ,人口 、资 源 、环境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 ,土地资源的优化与可 持续利用以及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变化等逐渐成 为研究的热点之一[1 - 3 ] 。全国耕地资源与质量的 研究结果表明[4 - 5] ,全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 ,而且 主要发生在耕地质量较好的东部地区 ,全国耕地质 量下降 2. 52 %。能否实现人 - 地平衡已受到政府 与学者的普遍关注 。本文利用 2001 —2002 年进行 的安徽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1986 年和 1999 年为 目标年) 结果 ,分析该省耕地资源的利用程度及演化 特征 ,对于研究安徽省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 、生 态环境效益以及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具有现实意义 。
徽 合肥 230061)
摘要பைடு நூலகம்: 根据安徽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结果 ,耕地是安徽省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由于经济建设 、生态建设 、经 济利益的驱动和有限的后备资源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肥力不足 、土壤退化 、水土流失等因素影响了安徽省耕地资 源质量 ;低的生态占用表明该省人口数量已给环境造成巨大的生态压力 ,人地矛盾日趋突出 。粮食的安全保障依 赖于耕地的高强度利用 、化肥的大量施用和有效灌溉面积的扩大 。加强土地管理 ,严格执法 ,合理规划用地 ,以科 学技术来提高粮食的单产水平和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 ,是耕地可持续利用的保证 。 关键词 : 耕地资源 ; 可持续利用 ; 耕地总量平衡 ; 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 F301124 ; F301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5906 (2004) 01 - 0024 - 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