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理论(奥齐理论)
z理论读后感
z理论读后感
我读了关于Z理论的文章,深有感触。
这个理论关于人类行
为和心理的研究,让我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Z理论强调了人类的行为是被动机驱使的。
通过将人的
动机划分为三个层次:需求、意向和行动,Z理论认为人们的
行为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而进行的。
人们的内在动机会影响他们的意向,进而影响他们的行动。
这一点让我认识到,想要理解一个人为什么会做出某种行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需求是什么,以及他们的意向是否与这些需求相一致。
其次,Z理论提到了人类的行为是有目的性的。
人们会根据自
身的需求和意向来选择和实施行动,以达到某种目的。
这让我意识到,每个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性,而我们不能仅仅从行为现象上去判断一个人的动机。
只有通过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向,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动目的。
最后,Z理论还强调了人类行为的可预测性。
通过研究人们的
需求、意向和行动的关系,我们可以预测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这让我认识到,也许我们无法完全掌握他人的内心,但通过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向,我们可以预测他们的一些行为,从而更好地与他们进行交流和互动。
总的来说,Z理论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理解人们的需求和意向,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解读他们的行为,并与他们建立更良好的沟通和关系。
这个理论让我对
人类行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对我个人的行为和与他人的交往有了更多的启发。
X理论、Y理论、Z理论、超Y理论与利学理论
X理论和Y理论是道格拉斯·麦格里格(Douglas McGregor)提出的。
麦格里格一针见血地指出,每个管理决策和管理措施的背后,都有一种人性假设,这些假设影响乃至决定着管理决策和措施的制定以及效果。
X理论假设:一般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工作越少越好,可能的话会逃避工作。
大部分人对集体(公司,机构,单位或组织等)的目标不关心,因此管理者需要以强迫,威胁处罚,指导,金钱利益等诱因激发人们的工作源动力。
一般人缺少进取心,只有在指导下才愿意接受工作,因此管理者需要对他们施加压力。
Y理论假设:人们在工作上体力和脑力的投入就跟在娱乐和休闲上的投入一样,工作是很自然的事——大部分人并不抗拒工作。
即使没有外界的压力和处罚的威胁,他们一样会努力工作以期达到目的——人们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监督的能力。
人们愿意为集体的目标而努力,在工作上会尽最大的努力,以发挥创造力,才智——人们希望在工作上获得认同感,会自觉遵守规定。
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不仅愿意接受工作上的责任,并会寻求更大的责任。
许多人具有相当高的创新能力去解决问题。
在大多数的机构里面,人们的才智并没有充分发挥。
X理论、Y理论的区别是对人性的根本性理解。
X理论认为人性本恶,Y理论认为人性本善。
Z理论日本学者威廉??大内在比较了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不同的管理特点之后,参照X理论和Y理论,提出了所谓Z理论,将日本的企业文化管理加以归纳。
Z理论强调管理中的文化特性,主要由信任、微妙性和亲密性所组成。
根据这种理论,管理者要对员工表示信任,而信任可以激励员工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企业、对待同事,为企业而忠心耿耿地工作。
微妙性是指企业对员工的不同个性的了解,以便根据各自的个性和特长组成最佳搭档或团队,增强劳动率。
而亲密性强调个人感情的作用,提倡在员工之间应建立一种亲密和谐的伙伴关系,为了企业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X理论和Y理论基本回答了员工管理的基本原则问题,Z理论将东方国度中的人文感情揉进了管理理论。
Z理论的内涵以及常见的误解-管理资料
Z理论的内涵以及常见的误解-管理资料威廉·大内提出的Z理论,实际上属于组织理论的范畴,。
尽管大内在撰写该书时使用了大量有关文化的论述,但它绝不是一本单纯的文化论著。
从研究路线来说,与其说它是本尼迪克特方式(这是文化人类学的典型方式),不如说他是马克斯·韦伯方式(这是社会学的典型方式)。
指出这一点,对于评价大内的学术贡献不是可有可无的。
因为从组织理论角度看,韦伯方式是“正宗”的组织理论路径,而本尼迪克特方式是“正宗”的文化理论路径。
大内对日本式管理进行了引人入胜的总结和归纳,并由此提出了Z 理论。
在他的笔下,美国式管理与日本式管理截然不同。
然而,这种模式化的归纳方法,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现失误。
大内自己也承认,任何模式化的做法,都有可能过于简单化。
进行模型分析,建模难度是十分大的。
原因在于,如果不对现实简化,模型的变量将会十分复杂,甚至复杂到无法衡量;而如果简化过多,就会偏离现实,甚至沦落为同现实不符的纸上作业。
从经验和常识的角度看,大内对日本企业特点的概括是比较准确的。
但是,他对美国企业的概括是否准确就值得推敲。
因为他在书中,对美国企业的描述远远没有对日本企业的描述细致,但他却断言“在所有重要方面,美国模式与日本模式都是截然相反的”(P42)。
难道真是截然相反的吗?让我们从最重要的雇用时间长短说起。
表面上看,美国确实是短期雇用制。
大内引用密歇根大学科尔的研究结论,说明美国公司的人员流动率是所有日本公司的4~8倍(P43)。
但是,大内没有把蓝领和白领的流动率区分开来。
众所周知,美国的高流动率,尤其是流水线上的高流动率,主要表现在蓝领人员上。
所以,大内断言,是短期雇用制造成了评估和升职的快速化。
这似乎在逻辑上存在问题,因为蓝领的升职问题和白领是不能比的。
而且如果把日本常见的大量“临时工”考虑进去,那么,日美的员工流动率是否有这么大的差别就有疑问。
当然,大内所说的在美国管理人员中三年没有晋升到重要岗位就意味着失败的现象,是确实存在的。
以“Z理论”为主题
以“Z理论”为主题概述本文档将讨论“Z理论”,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我们将首先介绍“Z理论”的定义和基本原理,然后分析其在科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通过了解“Z理论”的背景和实际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现实世界中的意义和作用。
定义和基本原理“Z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类行为和决策的理论,提出了人们在进行选择时,会考虑自己的优势和潜在收益。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该理论认为人类决策的目的是最大化个体的利益。
科学领域的应用案例在科学领域,研究人员可以运用“Z理论”来解释科学家选择研究方向和项目的决策过程。
例如,科学家在选择研究课题时,会考虑到课题的创新性、影响力以及个人在该领域内的能力和声誉。
这种基于“Z理论”的决策过程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加有效地选择研究方向,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
社会学领域的应用案例在社会学领域,研究人员可以运用“Z理论”来分析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决策过程。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考虑个体的自身利益和潜在收益,解释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行为。
这种基于“Z理论”的分析可以揭示人们决策的动机和结果,有助于理解社会行为的本质。
心理学领域的应用案例在心理学领域,研究人员可以运用“Z理论”来研究人类的决策偏好和行为模式。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分析个体的利益动机和潜在收益,来解释人们对风险和奖励的反应。
这种基于“Z理论”的研究可以为心理咨询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改善人们的决策和行为问题。
教育学领域的应用案例在教育学领域,教育者可以运用“Z理论”来设计研究活动和教学策略。
例如,通过考虑学生的自身利益和潜在收益,教育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研究动机和参与度。
这种基于“Z理论”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满意度。
总结“Z理论”是一种有关人类决策的理论,强调个体在进行选择时会考虑自身优势和潜在收益。
它在科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都具有应用价值。
通过深入理解“Z理论”的定义和基本原理,以及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案例,我们能够更好地应用这一理论,推动学科的发展和实践的改进。
Z理论
Z理论强调:重视团队合作而非个人表现。
公司期待员工是通才而不是专才,员工在各部门间轮调,以对公司的整体运作有更深和更广泛的了解。
员工的升迁是缓慢而按部就班的。
公司更注重与员工的长期雇佣关系。
员工对公司有责任感。
2.4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2.4.1Z理论美国JJⅡ'J'14大学管理学院日裔美籍教授威廉〃大内在对美Et两国各12家典型企业作了广泛深入地调查之后,于1981年出版了《Z理论》一书,书中他将典型的美国企业模式称为A型组织,将典型的日本企业模式称为J型组织。
大内教授根据美国社会的经济、文化特点,吸收糅合了日本企业成功的经验,提出了一种兼容美日企业之长的新型管理模式,将它称之为Z理论或Z型组织。
它们的内容由七个要素或特征所构成,见表2—1所示。
表2一A型组织、J型组织和z型组织特征对比特征┃A型组织┃J型组织┃Z型组织┃雇佣期┃短期雇佣┃终身雇佣┃长期或终身雇佣┃评价与提升┃对员工评价快、提升快┃对员工评价慢、提升慢┃对员工长期考核逐步提升决策方式┃个人决策┃自下而上的集体决策┃集体研究、个人决策责任制┃个人负责┃集体负责,一旦出现问题不归咎于个人┃个人负责┃控制机制┃明确而正规的控制机制┃含蓄暗示的控制机制┃含蓄暗示的控制机制┃职业发展途径┃个人按专业化职业发展┃个人不完全按专业化职业发展┃个人适当地按专业化职业发展对职工关心程度┃对职工部分关心┃对职工全面关心┃对职工(包括家属)全面关心Z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1)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
企业在经济萧条及经营不佳的状况下,一般也不采取解雇职工的办法,而是动员大家‚节衣缩食‛共渡难关。
这样,就可使职工感到职业有保障而积极地关心企业的利益和前途。
(2)准备评价与稳步提拔。
强调对职工进行长期而全面的考察,不以‚一时一事‛为根据对职工表现下结论。
‘(3)上下结合制定决策。
企业要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从调查研究、反映情况,到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都启发、支持职工进行参与。
x理论和y理论Z理论超Y理论叫
x理论和y理论Z理论超Y理论叫介绍在学术研究领域,理论是指对特定现象或事物的解释和推测。
不同的理论常常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同一个现象。
本文将讨论x理论、y理论、Z理论和超Y理论,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差异。
x理论x理论是一种关于某一特定现象的解释理论。
它通过提出假设和进行实证研究来解释该现象的成因和发展过程。
x理论可能基于已有的研究和理论,也可能是一种全新的观点。
在讨论x理论时,可以提供具体的例子和实证研究结果以支持论点。
此外,还可以对x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估,探讨其优点和局限性。
y理论与x理论类似,y理论也是对某一现象进行解释和推测的理论。
y理论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与x理论相比,y理论可能强调不同的因素和影响力。
在阐述y理论时,可以列举比较x理论和y理论的不同之处,例如其研究方法、侧重点和提出的建议。
这样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y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Z理论Z理论是在x理论和y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解释理论。
通过综合利用x理论和y理论的观点和成果,Z理论试图给出更全面、深入的解释。
在阐述Z理论时,首先应介绍x理论和y理论的关键观点和研究成果。
然后,可以通过分析和整合它们,提出Z理论,并探讨其对于问题的新见解和启示。
超Y理论超Y理论是在x理论、y理论和Z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更为综合和前沿的理论。
它通过整合多种理论和观点,以及结合实证研究结果,给出更深入和全面的解释。
通过总结和分析x理论、y理论和Z理论的不足之处,可以构建超Y理论,并进一步对其进行论证和验证。
同时,还可以展示超Y理论对于实际问题的应用和价值。
总结本文讨论了x理论、y理论、Z理论和超Y理论,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差异。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分析和比较,可以促进对特定现象的理解和解释的深入思考。
每个理论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方法,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通过整合不同的理论和观点,例如Z理论和超Y理论,可以提供更全面和前沿的解释。
Z理论
7 强烈的平等主义色彩。彼此信任。
第四章:Z型组织
氏族
在Z型组织中,私人关系紧密,人们参与经济活动, 但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是各种各样的黏合剂,从而 使得工作和社会生活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因此称之 为“氏族”是最恰如其分的。
Z型组织的缺陷
1 “生人恐惧症”。不会让外人担任高级管理职务。反对任何形式的离经叛道。
在Z型组织中,影响行为的唯一方式是改变组织文化,而文化又是根深蒂
2 固的,因此若在适应的过程中需要改变文化,Z型组织就会非常不利。 3 Z型组织的雇员丢掉了专业化特色。
4 Z型组织往往存在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的现象。
第五章 从A型到Z型的步骤
From A to Z 步骤
步骤
1 目标 少一点私心,多一点合作 2 目的 组织的协调能力
美国企业 ● 短期雇用制 ● 迅速的评价和升级 ● 专业化的经历道路 ● 明确的控制 ● 个人的决策过程 ● 个人负责 ● 局部关系
美国的组织形式
马克斯·韦伯——官僚组织 官僚机构一词最初是被用来描述创造惊
人效率的组织体系。那为什么现在的人 们却把它视为僵化、麻木和效率低下的 东西呢? 组织发展所依赖的社会和历史环境不可 避免地成为决定组织如何形成的主要因 素。
1 长期雇用制,往往是终身的,尽管这种终身关系没有被正式提出来。
2
相对缓慢的评估与升职过程,但并不像日本企业那样十年后才启动评估与 升职程序。
3 在不同职能部门和不同职位之间“徘徊”的职业发展模式。
4 含蓄与透明并行的控制机制。
5 集体决策制和个人负责制相结合。
6 关注整体。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亲密无间。
组织文化——组织的个性 哲学观 ——工具,统一雇员对目标和价值观的共同认识,统一
Z理论
大内所建构的Z型组织存在的不足: 大内所建构的Z型组织存在的不足:
1,Z型组织在美国不具有普遍适应性 2,Z型组织内部文化达到高度一致性 的困境 3,大内把Z型组织比做氏族,认为当集 体工作及其改革使得个人表现的意义 变得几乎完全不突出的时候,氏族就成 功了.
谢 谢!
Hale Waihona Puke �四,Z理论基本内容的独到见解
(1)终身雇佣制. (2)缓慢的评价和晋升. (3)分散与集中决策. (4)含蓄的控制,但检测手段明确正规. (5)融洽管理人员与职工的关系. (6)让职工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五,理论评述
优点: (1)大内对怎样调动人的积极性来促进生产率发展 的研究视角触及了企业文化的宗旨,强调文化对一 个组织的支撑作用,为后来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 新的视角. (2)《Z理论》一书在当时的确对美国企业的发展 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促使它们更加关注企业中的人 的因素. (3)大内采取实证的比较研究方法,对日本,美国 的企业管理方式进行大量的比较,通过比较大内主 张取日本之长来补美国之短,创造性地吸取日本企 业的成功之道.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拓展管理科学 研究的思路.
二,Z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威廉大内从1973年开始转向研究日本企业 管理,试图找出恰当的答案,并试图能够为 美国企业的发展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他的 研究对象是美,日的知名企业,研究方法是 以这些企业的管理模式为模型进行比较研究, 研究内容是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在 比较研究中他发现,在组织模式的每个重要 方面,日本与美国都是对立的.但是,日本 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的效率却较高出美国企 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的效率.同时,他也发现, 美国的一些成功企业在经营管理的理念与模 式上都与日本企业惊人的相似.
Z理论
Z理论
2 固的,因此若在适应的过程中需要改变文化,Z型组织就会非常不利。 3 Z型组织的雇员丢掉了专业化特色。
4 Z型组织往往存在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的现象。
第五章 从A型到Z型的步骤
From A to Z 步骤
步骤
1 目标 少一点私心,多一点合作 2 目的 组织的协调能力
组织成为一个整体的原因。 整体化带来组织的平等,团结和凝聚力。
第六章 从A型到Z型——一种宗旨
From A to Z 设计哲学观
设计哲学观
任何z型公司都以哲学观为基础 哲学观与经营行为是最合的来的伙伴 哲学观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从而帮助企
业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组织文化与哲学观
第一章:我们能学到什么
1
日本组织的基本属性
与美国公司的比较
2
第一章:我们能学到什么
终身雇用制
一旦被雇用,新 进雇员会一直工 作到法定退休年 龄,即55岁。除 了严重触犯刑律 外,雇员是不会 被解雇的;而且 解雇是一种严厉 的惩罚,被解雇 的人没有希望在 同等级的公司找 到工作。
评估与升职
极其缓慢和长久 的评估和升职过 程。
让哲学观发挥作用 哲学观——有生命的文件 合作、信任和开诚布公是哲学观生命力的来源 企业应当由正式、清楚的哲学观手册 管理层决策的依据 雇员权利的保护 有利于增强公司内部的沟通
完善哲学观手册
与时俱进 一如既往 始终如一
协调零部件
统一的哲学观协调公司各部或子公司的亚文化
步骤
六、自我检验与系统检验
检验迈向Z型组织的变革是否显现出预期效果 让怀疑的人相信 让相信的人理性
z理论的主要观点
z理论的主要观点
其一,终身雇佣制:长期雇佣成员,即使经营不佳时一般也不解雇工人,对成员的职业保证会使人更加积极地关心组织利益。
其二,评价和晋升:对成员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考验再作全面评价,再予以晋升,即采用缓慢评价和晋升制。
其三,统一的决策:在做出重要决定时,采取集体研究与个人参与的协商制,最终取得真正一致的意见。
其四,含蓄的控制:即文化控制,用价值观、信念来规定应该做的事情,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其五,双方融洽的关系:组织不仅向员工提供适当的工作,而且还要使他们全面发展,即管理人员与成员的关系是融洽的。
其六,责任制:为了组织的共同目标,每个人都能够自觉对集体的事情负责任。
Z理论读书笔记
《Z理论》读书笔记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日裔美国管理学家,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管理学教授,获得斯坦福大学企业管理硕土。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而支撑经济增长的关键是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日本企业大量进入美国市场,抢走了美国企业在本土的市场份额。
威廉•大内从1973年开始专门研究日本企业管理,经过调查比较日美两国管理的经验,在其1981年出版的《Z理论》一书中提出Z理论,其研究的内容为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企业文化理论也是这种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
在Z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大内选择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进行研究。
这些企业都在本国及对方国家中设有子公司或工厂,采取不同类型的管理方式。
Z理论认为,企业的成功离不开信任、敏感与亲密,因此主张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来实行“民主管理”。
大内和他的同事曾经做过一项调查,他拜访了20多个日本和美国公司,通过收集数据,发现两国的管理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日本公司在美国所采用的管理方式虽然保留了许多日式管理风格,但却并没有照搬它们在日本本土形成的管理方式,而是根据美国的需要改变了他们的管理方式,他们觉得在美国更重要的是注重美籍人的工作理念,而不应该把本土的管理方式直接移植到美国,另一方面,个别美国公司却试图把他们独有的美国管理方式带到并移植到日本。
通过这项调查,我总结出来日式组织雇员在工作过程中与美国企业不同的是:高管们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曾在许多个职能部门工作过,而美国企业主要注重的是专业性,这一点我国和美国的管理方式很像。
他们的工作范围不是限定于某个技术领域,而是整个组织,他们要学习如何让一个特定的和独特的企业实现尽可能满意的经营成果。
我觉得这种管理方式非常好,如果人们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只涉足一个专业领域,他们的二级目标往往是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给该专业领域,而不是整个公司,员工对公司的问题都不了解,他们将无法向组织内部提供有效的帮助。
Z理论(奥齐理论)
奥齐理论,Z理论Z理论(Theory Z)由日裔美国学者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在1981年出版的《Z理论》一书中提出来的,其研究的内容为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
这一理论的提出是鉴于美国企业面临着日本企业的严重挑战。
大内选择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这些企业在本国及对方国家中都设有子公司或工厂)进行研究,发现日本企业的生产率普遍高于美国企业,而美国在日本设置的企业,如果按照美国方式管理,其效率便差。
根据这一现象,大内提出了美国的企业应结合本国的特点,向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学习,形成自己的一种管理方式。
他把这种管理方式归结为Z型管理方式。
并对这种方式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称为“Z理论”。
该书在出版后立即得到了广泛重视,成为80年代初研究管理问题的名著之一(《Z 理论》一书与《成功之路》、《日本和管理艺术》、《公司文化》一起被称为美国管理“四重奏”,其中《日本的管理艺术》作者之一帕期卡尔曾与大内一起研究日本的管理)。
Z理论的内容Z理论内容基本可以简述如下:1.畅通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应保证下情充分上达;应让职工参与决策,及时反馈信息。
特别是在制定重大决策时,应鼓励第一线的职工提出建议,然后再由上级集中判断。
2.基层管理者享有充分的权利基层管理者对基层问题要有充分的处理权,还要有能力协调职工们的思想和见解,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开动脑筋制定出集体的建议方案。
3.中层曾理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层管理者要起到统一思想的作用,统一向上报告有关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
4.长期雇佣职工整理和改进来自基层的意见,及时企业要长期雇佣职工,伎工人增加安全感和责任心,与企业共荣辱、同命运。
5.关心员工的福利管理者要处处关心职工的福利,设法让职工们心情舒畅,造成上下级关系融洽、亲密无间的局面。
6.创造生动的工作环境管理者不能仅仅关心生产任务,还必须设法让工人们感到工作不枯燥、不单调。
7.重视员工的培训要重视职工的培训工作,注意多方面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
z理论读后感
z理论读后感《Z理论》读后感。
《Z理论》是一本由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泽尔维格所著的心理学专著,该书通过对人类行为和动机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论,即Z理论。
这一理论深刻地解释了人们的行为动机和内在驱动力,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对于人类行为和心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在《Z理论》中,作者阐述了“动机三元素”——成就、权力和亲密。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动机可以归结为这三个方面,即追求成就、权力和亲密。
这一理论使我对人类行为的动机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三个方面在人们的行为中的体现。
有些人追求成就,他们努力工作,追求成功和荣誉;有些人追求权力,他们渴望掌控他人,追求影响力和地位;还有些人追求亲密,他们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这一理论让我更加理解了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内在驱动力,也使我更加客观地看待他人的行为。
其次,Z理论还提出了“预期理论”,即人们的行为动机取决于他们对于行为结果的预期。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人们的行为动机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们在做出决定时,会考虑到行为结果对于自己的影响,如果他们预期到积极的结果,他们就会更有动力去追求;相反,如果他们预期到消极的结果,他们就会更加谨慎。
这一理论让我更加理解了人们在做出决定时的心理过程,也使我更加理解了人们的行为动机。
最后,Z理论还提出了“自我概念”和“自我激励”,即人们的行为动机受到自我概念和自我激励的影响。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人们的行为动机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们在做出决定时,会受到自己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激励的影响,如果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他们就会更加有动力去追求;相反,如果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他们就会更加消极。
这一理论让我更加理解了人们在做出决定时的心理过程,也使我更加理解了人们的行为动机。
总的来说,《Z理论》是一本深刻的心理学专著,通过对人类行为和动机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论,即Z理论。
2018-z理论读书笔记-推荐word版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z理论读书笔记Z理论(Theory Z)是由威廉·大内在1981年提出代表日本式管理的理论。
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z理论读书笔记,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z理论读书笔记【1】Z理论是20世纪80年由日裔美国学者威廉·大内提出的一种新型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当时美国企业面临日本企业的激烈挑战。
作者从组织角度对比美式和日式企业,从而提出Z理论。
本书首先从多个角度对比日式和美式组织。
相比美式企业的短期雇佣制与快速的评估和升职过程,日式企业采取的是终身雇佣制与缓慢的评估和升职过程。
据说作者的调查缺乏客观性,没有把蓝领和白领的流动率区分开来:美国的高流动率尤其是流水线上的高流动率,主要体现在蓝领人员上,不能将蓝领的流动率和白领作对比,其对企业的影响大不相同。
尽管如此,美式企业的确更为重视短期业绩,企业员工因为不会在同一公司停留太长时间,所以他们更愿意追求个人成就、短期业绩,而很少为公司的长远而又短期内并不明显的增长作贡献。
相比之下,日式企业采用终身雇佣制,受日本文化影响,解雇是一种严厉的惩罚,被解雇者将没有希望在同等级别的公司找到工作。
企业采用长达十年的评估和升职过程也就不无联系了,短期贡献收到的重视比不上长期,员工更愿意放弃个人利益而追求集体利益,促进企业团队协作。
按现在习以为常的观念是,许多人会专长于一个专业的工作。
这样的人具备更强的专业能力、更好发挥优势,而且当他们进入一个新公司的时候,他们很快就可以发挥出自己的作用,立刻做出贡献。
如果该公司的某部门被撤销或裁员,则该部门员工要么失业,要么到其他公司做相同的工作。
但当这一行业为社会所舍弃,这种人才也将被社会遗弃。
这也是美式企业的一个特点,员工只能从事他所属专业的工作,对其他方面的一无所知,部门之间由于不相互了解工作,缺少相当的理解和协作能力。
z理论名词解释
z理论名词解释Z理论是心理学家克里斯·阿尔宾(Chris Argyris)和唐纳德·舍恩(Donald Schön)于1974年提出的一种衡量个体学习和组织学习效果的理论。
这个理论主要探讨了个体和组织在面对新挑战和问题时的学习方式和能力。
Z理论将学习分为两种模式,分别是Z1模式和Z2模式。
Z1模式指的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个体和组织在这种模式下只是根据预先设定的步骤进行行动和决策。
这种模式下的学习更加注重逐步的执行和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务,而不太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新的信息。
这种学习方式更适合相对稳定的环境和既定的问题。
相比之下,Z2模式则强调主动学习和灵活性。
在这种模式下,个体和组织更加注重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应对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
Z2模式下的学习更加关注问题的本质和根源原因,通过不断尝试和试错来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这种学习方式更适合快速变化的环境和未知的问题。
Z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个体和组织需要在不同的学习模式中进行切换,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问题。
在面对相对稳定的问题时,个体和组织可以采用Z1模式,按照既定的流程和规则进行行动;而在面对复杂和不确定的问题时,个体和组织需要转变为Z2模式,以主动学习和灵活思维来解决问题。
这种学习的切换过程被称为“双循环学习”。
Z理论对个体和组织学习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个体和组织需要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所处的模式,并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其次,个体和组织应该培养灵活性和适应性,以应对不同的学习需求和问题。
再次,个体和组织应该注重问题的本质和根源,而不仅仅是表面的解决方案。
最后,个体和组织应该鼓励和支持实践和试错,以促进学习和创新。
总之,Z理论是一种关于个体学习和组织学习的理论,强调了学习方式的不同和切换,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问题。
这个理论对于个体和组织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帮助个体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变化和解决问题。
Z理论的内涵以及常见的误解
实际上,按照大内自己的描述,J型组织产生于日本的特有社会环境,即由历史形成的种族、语言、宗教信仰和文化上的同质化(P48),以及认定个人无关紧要的集体价值观。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曾经明确指出:“任何人想弄明白日本人,得首先明白他们的口头禅‘各安其位’。他们对秩序和等级的信赖,与我们对自由平等的信仰如此对立,有如南北两极。我们认为等级制不可能是个合法制度。日本人首先对‘社会人’有一个整体概念,然后形成等级制度,要理解它,必须对他们的民族习俗,诸如家庭、国家、宗教信仰及经济生活等作一番描述。”而对于这种同质化社会如何实现向现代社会的转化,大内没有作出令人信服的说明。无论如何,彻底否定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是不可能导向现代社会的,反而有可能导向极权社会。战前日本的军国主义,就孕育于这一土壤之中。对此,大内的反思不够彻底。而大内总结出的Z型组织,恰恰是建立在美国的社会背景基础上的。弄清这一点,才能够使我们牢牢站在现代化的基石之上,而不致于回归到中世纪去寻找医治现代化弊端的药方。
大内对日本式管理进行了引人入胜的总结和归纳,并由此提出了Z理论。在他的笔下,美国式管理与日本式管理截然不同。然而,这种模式化的归纳方法,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现失误。大内自己也承认,任何模式化的做法,都有可能过于简单化。进行模型分析,建模难度是十分大的。原因在于,如果不对现实简化,模型的变量将会十分复杂,甚至复杂到无法衡量;而如果简化过多,就会偏离现实,甚至沦落为同现实不符的纸上作业。从经验和常识的角度看,大内对日本企业特点的概括是比较准确的。但是,他对美国企业的概括是否准确就值得推敲。因为他在书中,对美国企业的描述远远没有对日本企业的描述细致,但他却断言“在所有重要方面,美国模式与日本模式都是截然相反的”(P42)。
z理论读后感
z理论读后感《Z理论》读后感。
《Z理论》是一本由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泽林格所著的心理学著作。
本书探讨了人类行为和动机的本质,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理论框架,为我们解释人类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人类行为和动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思考。
首先,本书对人类行为的动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认为人类行为的动机可以归结为三个基本需求,自主性、联结性和能力。
自主性指的是人们渴望自己的行为受到自己的控制,而不是受到外部的压力或约束。
联结性指的是人们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关系,满足社交和情感上的需求。
能力则指的是人们渴望挑战和发展自己的技能和才能。
这三个基本需求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基础动机,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通过这种理论框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也可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其次,本书对人类行为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作者认为人类行为的本质是自我决定的,即人们在行为中追求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
这种自我决定的行为更加有动力和意义,能够带来更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相反,当人们的行为受到外部压力或控制时,他们的动机和满足感就会减弱。
因此,要想获得更好的成就和幸福感,就需要追求自我决定的行为,让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内在的需求和价值观。
最后,本书对自我决定的行为提出了一些实践建议。
作者认为,要实现自我决定的行为,就需要满足人们的三个基本需求,自主性、联结性和能力。
在工作和教育中,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权,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支持,以及提供更多的挑战和发展机会,来激发人们的自我决定行为。
同时,个人也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追求更多的自主性、联结性和能力,来实现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通过阅读《Z理论》,我对人类行为和动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思考。
我认识到了自己追求自我决定行为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如何通过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来实现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z理论读后感
z理论读后感《z理论》读后感。
《z理论》是一本由美国心理学家阿伦·培根撰写的心理学著作,该书主要探讨了人类行为和思维背后的驱动力,以及如何通过理解这些驱动力来改善个人和组织的绩效。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受益匪浅,对人类行为和思维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如何提高自己的绩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作者在书中提出了“z理论”的概念,即人类行为和思维受到三种基本驱动力的影响,动力、方向和能力。
作者认为,这三种驱动力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通过深入剖析这三种驱动力,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动机,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其次,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z理论”来改善个人和组织的绩效。
比如,作者强调了动力的重要性,指出了如何激发自己和他人的内在动力,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和组织的目标。
此外,作者还介绍了一些提高个体能力和方向性的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在读完《z理论》后,我深感受益匪浅。
首先,我对人类行为和思维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z理论”的分析,我更清晰地认识到人类行为和思维受到多种驱动力的影响,这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动机,从而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合作。
其次,我对如何提高自己的绩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学习书中提出的方法和技巧,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如何激发自己和他人的内在动力,提高个体能力和方向性,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总之,通过阅读《z理论》,我对人类行为和思维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如何提高自己的绩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这些知识和技巧将对我的个人和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会继续学习和应用这些知识和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绩效,实现更多的个人和职业目标。
感谢作者阿伦·培根的精彩著作,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受益。
X理论、Y理论、Z理论、超Y理论与利
X理论和Y理论是道格拉斯·麦格里格(Douglas McGregor)提出的。
麦格里格一针见血地指出,每个管理决策和管理措施的背后,都有一种人性假设,这些假设影响乃至决定着管理决策和措施的制定以及效果。
X理论假设:一般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工作越少越好,可能的话会逃避工作。
大部分人对集体(公司,机构,单位或组织等)的目标不关心,因此管理者需要以强迫,威胁处罚,指导,金钱利益等诱因激发人们的工作源动力。
一般人缺少进取心,只有在指导下才愿意接受工作,因此管理者需要对他们施加压力。
Y理论假设:人们在工作上体力和脑力的投入就跟在娱乐和休闲上的投入一样,工作是很自然的事——大部分人并不抗拒工作。
即使没有外界的压力和处罚的威胁,他们一样会努力工作以期达到目的——人们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监督的能力。
人们愿意为集体的目标而努力,在工作上会尽最大的努力,以发挥创造力,才智——人们希望在工作上获得认同感,会自觉遵守规定。
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不仅愿意接受工作上的责任,并会寻求更大的责任。
许多人具有相当高的创新能力去解决问题。
在大多数的机构里面,人们的才智并没有充分发挥。
X理论、Y理论的区别是对人性的根本性理解。
X理论认为人性本恶,Y理论认为人性本善。
Z理论日本学者威廉??大内在比较了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不同的管理特点之后,参照X理论和Y理论,提出了所谓Z理论,将日本的企业文化管理加以归纳。
Z理论强调管理中的文化特性,主要由信任、微妙性和亲密性所组成。
根据这种理论,管理者要对员工表示信任,而信任可以激励员工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企业、对待同事,为企业而忠心耿耿地工作。
微妙性是指企业对员工的不同个性的了解,以便根据各自的个性和特长组成最佳搭档或团队,增强劳动率。
而亲密性强调个人感情的作用,提倡在员工之间应建立一种亲密和谐的伙伴关系,为了企业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X理论和Y理论基本回答了员工管理的基本原则问题,Z理论将东方国度中的人文感情揉进了管理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齐理论,Z理论
Z理论(Theory Z)由日裔美国学者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在1981年出版的《Z理论》一书中提出来的,其研究的内容为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
这一理论的提出是鉴于美国企业面临着日本企业的严重挑战。
大内选择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这些企业在本国及对方国家中都设有子公司或工厂)进行研究,发现日本企业的生产率普遍高于美国企业,而美国在日本设置的企业,如果按照美国方式管理,其效率便差。
根据这一现象,大内提出了美国的企业应结合本国的特点,向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学习,形成自己的一种管理方式。
他把这种管理方式归结为Z型管理方式。
并对这种方式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称为“Z理论”。
该书在出版后立即得到了广泛重视,成为80年代初研究管理问题的名著之一(《Z 理论》一书与《成功之路》、《日本和管理艺术》、《公司文化》一起被称为美国管理“四重奏”,其中《日本的管理艺术》作者之一帕期卡尔曾与大内一起研究日本的管理)。
Z理论的内容
Z理论内容基本可以简述如下:
1.畅通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应保证下情充分上达;应让职工参与决策,及时反馈信息。
特别是在制定重大决策时,应鼓励第一线的职工提出建议,然后再由上级集中判断。
2.基层管理者享有充分的权利基层管理者对基层问题要有充分的处理权,还要有能力协调职工们的思想和见解,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开动脑筋制定出集体的建议方案。
3.中层曾理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层管理者要起到统一思想的作用,统一向上报告有关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
4.长期雇佣职工整理和改进来自基层的意见,及时企业要长期雇佣职工,伎工人增加安全感和责任心,与企业共荣辱、同命运。
5.关心员工的福利管理者要处处关心职工的福利,设法让职工们心情舒畅,造成上下级关系融洽、亲密无间的局面。
6.创造生动的工作环境管理者不能仅仅关心生产任务,还必须设法让工人们感到工作不枯燥、不单调。
7.重视员工的培训要重视职工的培训工作,注意多方面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
8.职工的考核考核职工的表现不能过窄,应当全面评定职工各方面的表现,长期坚持下去,作为晋级的依据。
大内认为,任何企业组织都应该对它们内部的社会结构进行变革,使之既能满足新的竞争性需要,又能满足各个雇员自我利益的需要。
z型组织也许就接近于这种新的组织形式。
Z理论的特点
Z理论认为,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敏感与亲密,因此主张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来实行“民主管理”。
大内把由领导者个人决策、员工处于被动服从地位的企业称为A型组织,他认为当时研究的大部分美国机构都是A型组织。
A型组织的特点为:
1.短期雇用;
2.迅速的评价和升级,即绩效考核期短,员工得到回报快;
3. 专业化的经历道路,造成员工过分局限于自己的专业,但对整个企业并不了解很多;
4.明确的控制;
5.个人决策过程,不利于诱发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6.个人负责,任何事情都有明确的负责人;
7. 局部关系。
相反,他认为日本企业具有不同的特点:
1.实行长期或终身雇佣制度,使员工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
2.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制度;
3.非专业化的经历道路,培养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的多专多能人才;
4.管理过程既要运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清晰鲜明的控制手段,又注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
5.采取集体研究的决策过程;
6.对-件工作集体负责;
7.人们树立牢固的整体观念,员工之间平等相待,每个人对事物均可作出判断,并能独立工作,以自我指挥代替等级指挥。
他把这种组织称为J 型组织。
大内不仅指出了A型和J型组织的各种特点,而且还分析了美国和日本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以致其典型组织分别为A型和J型,这样,就明确了日本的管理经验不能简单地照搬到美国去。
为此,他提出了“Z型组织”的观念,认为美国公司借鉴日本经验就要向Z型组织转化,Z型组织符合美
国文化,又可学习日本管理方式的长处,比如“在Z型公司里,决策可能是集体做出的,但是最终要由一个人对这个决定负责”。
(第66页)而这与典型的日本公司(即J型组织)做法是不同的,“在日本没有一个单独的个人对某种特殊事情担负责任,而是一组雇员对一组任务负有共同责任”。
(第39页),他认为“与市场和官僚机构相比,Z型组织与氏族更为相似”,并详细剖析了Z型组织的特点。
Z理论的实施
大内认为,企业组织如同婚姻一样,建立以后必须加以维护。
对于那些想建立Z理论组织的人们,大内提供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指导(但却并不包罗万象)。
这个过程本身需要耐心和时间(至少两年)。
1.实施Z理论在实施Z理论过程中,企业必须做到:
(1)Z理论必须被看做是现代组织观,而又必须有高层管理者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才能得到确立。
(2)组织结构和激励动机都是这种组织现的组成部分。
(3)发展和完善人际关系的处理技巧,同时强调听取他人意见、参与决策。
(4)关注相互交流的内容和过程。
(5)要采用问卷调查或其他测试手段。
(6)工人们(包括工会成员和非工合成员)必须加入到组织现的形成过
程中来,因为人们总是认同他们参与创造的东西。
(7)迟缓评估与晋升制度必须确定下来。
(8)必须拓展职务和职业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唤起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并使他们在工作中得到更大的满足。
2.重视组织观如果不能认同并接受组织价值、组织目标以及组织观念,那么,上述任何一点都无从谈起。
如果已经确定的组织观不能被实施,那么一切努力也都是没有价值的。
一个组织可以运用从调查反馈到操作运行等多种方法来保证组织观的实施,但是,组织内一定要有一种接受非量化组织目标的愿望。
Z理论的组织文化建立在某种传统的风尚基础上,其中,对员工的承诺最为重要,而这种承诺又是建立在信任与合作的基础上。
大内推断,如果美国的公司能够使公司目标与员工个人需求相协调,那么就可以从日本人的挑战中学到许多东西,并由此而获益。
考虑到由A型组织到Z型组织转化的困难,大内给出了明确的13个步骤,认为这个变革过程一般应如此进行:
1.参与变革的人员学习领会Z理论的基本原理,挖掘每个人正直的品质,发挥每个人良好的作用;
2.分析企业原有的管理指导思想和经营方针,关注企业宗旨;
3.企业的领导者和各级管理人员共同研讨制定新的管理战略,明确大家所期望的管理宗旨;
4.能够创立高效合作、协调的组织结构和激励措施,来贯彻宗旨;
5.培养管理人员掌握弹性的人际关系技巧;
6.检查每个人对将要执行的Z型管理思想是否完全理解;
7.把工会包含在计划之内,取得工会的参与和支持;
8.确立稳定的雇用制度;
9.制订一种合理的长期考核和提升的制度;
10.经常轮换工作,以培养人的多种才能,扩大雇员的职业发展道路;
11.认真做好基层一线雇员的发动工作,使变革在基层顺利进行;
12.找出可以让基层雇员参与的领域,实行参与管理;
13.建立员工个人和组织的全面整体关系。
大内认为这个过程要经常重复,而且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比如十到十五年。
Z理论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惠普等公司的管理
惠普:有意识地选择和提拔员工惠普公司的做法是有意识地选择和提拔员工。
该公司意识到,组织中的每个层次都会有建设性的见解出现,而且,人们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需要有行动上的自由。
诚然,盈利是该公司的首要目标,但作为一个以顾客至上为宗旨,并有众多员工为解决各种问题而努力工作的公司,它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与人相关的目标,那就是重视以绩效为基础的劳动安全保护,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承认员工在公司中的地位和应承担的责任等。
道顿—哈得逊:关心员工的福利道顿—哈得逊公司是一个多元化经营的零售公司,以优秀的员工队伍和优质的产品著称。
在零售业务中,它注重真诚、正直和责任心,而且,更关心员工个人及其在专业上的发展。
在
努力为股东分配“富有吸引力的红利”的同时,该公司也乐于“为其所在的社区服务”。
洛克威尔:注重考评洛克威尔公司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中期公司所处的地位、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当前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考察,建立起了“自身的文化模式”。
公司在各个重要方面进行了自我评价,其中包括短期与长期环境、组织沟通、信息共享、个人发展和工作安全等这类有关Z理论的问题,这一切都说明公司正在接近z组织的性质。
英特尔:个人与整体紧密连系英特尔公司把个人的成功与整体的成功联系在一起,因为员工既是单独的个体,同时又是组织的成员之一。
经理人员“必须能够承认并接受员工的错误,同时又能向他们学习”。
组织管理也要涉及开放交流、道德规范、员工发展、长期承诺和集体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