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地理复习资料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共生理论是国际贸易地理学理论的核心

(二)贸易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理论基石和发展方向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共生理论是国际贸易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地”是指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一定规律构成的地理环境整体。人类活动是人地关系巨系统中的主体与中心。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人和自然的原始共生阶段;

②人类利用自然的农业阶段;

③改造自然的工业化阶段;

④人和自然共生阶段。

二、人地关系协调共生理论的中心内容:共生思想

三、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基本目的:寻求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协调共生

一、社会地域分工的规律是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地域分工规律是经济规律的一个特殊的变种,是由各国间商务活动的特殊性决定的。任何商务活动都需要在一定空间(地域)上进行,并始终在空间与时间的相统一中表现出来。

二、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是产生比较优势的源泉

(一)生产要素多样化的新特点

(二)生产要素禀赋的动态变化

(三)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产生各国比较优势的差异

贸易可持续发展观是国际贸易地理学理论的发展方向

一、古代环地中海贸易中心区及其演变

14世纪欧洲形成的主要贸易中心区有:

⑴地中海贸易区;

⑵北海、波罗的海贸易区;

⑶罗斯贸易区(包括基辅、诺夫哥罗德等城市);

⑷汉萨贸易区(德意志北部及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⑸不列颠贸易区。

亚洲的主要贸易区有:

⑴东亚贸易区;

⑵东南亚贸易区;

⑶南亚贸易区。

二、地理大发现促使区域贸易中心向大西洋沿岸转移

1. 地理大发现扩大了国际贸易的范围、内容、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

2. 地理大发现使区域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3. 地理大发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为国际贸易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国际贸易中心和世界市场是随着地理大发现而萌芽,随着产业革命的胜利而迅速发展,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进展而最终形成。

一、产业革命推动区域贸易中心由局部向全球发展

(一)大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二)大机器生产引发了人类运输史上的重大革命

(三)大机器生产使国际地域分工和国际经济联系内容发生变化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

(一)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二)交通运输设备和通讯设备的更新与发展,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为市场经济国际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资本输出成为殖民主义者扩大国外市场和争夺原材料的主要方式。

一、国际区域经济集团化

指在地理位置上相邻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根据平等、自由和互利的原则,在共同战略利益的基础上,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对内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对外采取贸易保护,以实现本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而建立起来的超国家的经济组织。

(一)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区域经济集团化兴起

(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建立区域性经济集团已形成全球性趋势

1. 80年代中期区域经济集团出现第二次高潮。

2. 形成北美、欧洲及亚太呈三足鼎立之势。

二、世界经济全球化

全球化的主要特点表现在:

(一)世界经济知识化

(二)世界产业结构大调整

当代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演变:

一、21世纪初,跨洲际经贸合作组织迅速增加

二、国际贸易仍维持北美、欧洲、亚洲三极主导格局

(一)世界货物贸易地区分布高度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亚洲三大经济体

1. 从货物贸易占世界进出口的份额看:三洲共占80﹪以上。

2.从区域经济集团与主要国家所占世界货物贸易进出口份额看均占50﹪以上

(二)在世界服务贸易的地区构成中,北美、欧洲、亚洲占有绝对优势。

三、国际经济贸易地理格局的新变化

(一)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1. 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发达国家

2. 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二)发达国家经济衰退,贸易增速缓慢

(三)全球经济力量转移,新的多极中心正在形成

第四章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第一节自然环境与国际贸易

自然环境包括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等多种要素,这里仅指与人类经济贸易活动有关的主要要素,而不是自然环境的整体。

第二节人文环境与国际贸易

人文环境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与周围社会人文诸因素之间的联系,包括人口,民族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政治历史、风俗习惯等,这些因素对国际贸易有重要的、深远的影响。

一、人口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人是市场需求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人口的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人口的迁

移与地区构成等因素综合起来构成影响一个国家市场容量的基本因素。

(一)人口的数量

(二)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是人口文化教育水平、劳动技能、身体健康状况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三)人口的结构

人口结构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

(四)人口迁移及地区构成

二、文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民族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二)语言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三)宗教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四)商务礼俗诸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三、政治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第三节经济环境与国际贸易

一、经济发展水平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及评价经济形势的重要综合指标。

(二)人均国民收入(人均GNI)

国民收入是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实力的一项重要综合指标。它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计算的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世界银行按照人均国民收入的高低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三类。2008年的标准为:

1.低收入国家,指2008年人均GNI为935美元及以下的国家。

2.中等收入国家,指2008年人均GNI为936~11455美元之间的国家。

它们又可用进一步划分为:

下中等收入国家,指2008年人均GNI为936~3705美元之间的国家。

上中等收入国家,指2008年人均GNI为3706~11455美元之间的国家。

3. 高收入国家,指2008年人均GNI为11456美元及以上的国家。

二、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通常用某个产业部门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主要指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它反映了一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一个国家开展对外贸易就是要多生产和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比较劣势的商品,因此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建立在本国产业结构的基础上的。

纵观世界各国三次产业的变化大致分四个阶段。

1.产业结构呈一、二、三阶段国家处于农业社会阶段。

2.产业结构呈二、一、三阶段,国家处于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时间,初步形成较强的工业基础。

3.产业结构呈二、三、一阶段,国家进入工业化中期。

4.产业结构呈三、二、一阶段,国家进入工业化后期,即后工业化社会。

三、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

(一)消费水平

1. 实物消费量指标是从实物消费方面衡量消费水平的基本指标

2. 劳务消费量指标是从消费服务方面衡量消费水平的基本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