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摄影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初的光学器具制造家孙云球, 是中国磨制透镜的高手。孙云球, 字文玉,又字泗滨。江苏吴县人。 生于崇祯初年,死于康熙年间,仅 活了33岁。喜欢钻研机械,自制钟 表,青年时代,就成了著名的透镜 制造家。史书记载:“昔虎丘孙云 球以西洋镜制昏眼、近光、童光等 镜,为七十二种。又有远镜、火镜、 端容镜、摄光镜、夕阳镜、显微 镜……。”并著有《镜史》一书, 可惜已经失传。证明当时国内已经 能自制摄影镜头(即所称“摄光 镜”),出现了一些用摄影镜头装 配的光学器具,影戏灯就是其中之 一。
1.2
国外摄影的发展
摄影术的发明,并不仅是照相机的演变结果! 而多的是人们对于感光材料的摸索。因此,从小孔 成像到暗箱只能称为摄影史的史前时代,它的设计、 制作和使用是作为一种绘画的工具。如何摆脱绘画, 而用另外的方法将影像固定下来,人们又经历一段 漫长的时间摸索。
多少年来,人们在寻求着一种能够忠实地记录 现实的方法。在画家们广泛使用“绘画暗箱”的基 础上,1725年德国阿道夫大学的舒尔策教授做了关 于硝酸银感光性试验,十九世纪初,英国托马斯. 韦奇伍德做的银盐感光实验又使感光化学的研究向 前迈进了一步。但是,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银盐溶 剂,使“拍摄”的影像不能固定和保存。
下一步的改进工作,是在将近20年之后,才在 法国出现。在那里,N·尼埃普斯(Nicephore Niepce) 试图把暗箱中的影像直接记录在涂有化学药剂的石 块或金属面上,并希望将这影像用新发明的平版印 刷术印刷出来。根据尼埃普斯的书信记载,1816年, 他曾用氯化银感光纸记录了一个非永久性的黑白相 反的影像("负像")。但是,尼埃普斯想要得到的, 是在金属板上形成一种正像,以便蚀刻后,能用油 墨印刷出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用一种油溶的 白沥青,涂在一块铅锡合金板上,经长时间曝光, 使沥青硬化。然后,将金属板臵于熏衣草油中,把 白沥青的未硬化部分洗去,这样,影像的明亮部分 成为白色,在黑色金属板的衬托下,显现为影调与 原物相似的正像。
《摄影之器记》是记录作者自己试制绘画暗箱 经过的笔记著作。文中说:受《梦溪笔谈》中光学 知识的启发,根据“前壁开孔,影承后壁”的光学 原理,反复思索做了一个木箱,箱前开孔装上镜头。 箱后复上白纸,“以显迹象,复引至图画,极之测 量,通之仪器,岂不快哉!”邹氏是清代著名测绘 学家,很明显他开始研制绘画暗箱主要是用来测绘 地图。但当摄影传到中国后,立刻把这位贯通中西 的学者吸引住了。
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国古代学者对自然 科学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领先地 位。在摄影光学方面,中国人很早就由朴素 的认识阶段进入到研究其具体规律的实验阶 段。并且有些学者按照中国的学术体系加以 阐述和论证。在实用技术方面,明清时期就 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工艺制造家和透镜制造者, 他们制造的光学器具,已具备了摄影暗箱的 功能。
但是,由于对感光化学的认识基础较差,更缺 乏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因此,把物理学和化学两 方面结合而应用于一项实用技术的机会较少。在近 代西方技术迅速发展的状况下,中国逐渐显现出科 学技术发展缓慢。尽管如此,历代学者对摄影基础 理论上的建树,不仅在摄影术产生的史前阶段,对 这项技术的发明有着影响和促进作用,而且在摄影 技术传入中国后,能够使它尽快地得到发展和传播。 因此,在摄影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这种情况正 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 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 果,就是历史。”
在研制绘画暗箱的基础上,晚年乃潜心于摄 影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成为国内早期为数不多的摄 影家之一。遗憾的是,这两部著作在他生前未能发 表,邹伯奇于1869年去世后,全部书稿由家族保存。 次年,湖南学者丁果臣(取忠)赴粤访求邹氏遗著, 并倡议集资出版。恰好邹伯奇之弟邹中庸又从遗物 中发现了一些零散手稿,其中有《摄影之器记》一 篇。于是连同《格术补》等书稿一起,经广东学者 陈洋勘校后,靠邹伯奇门生和亲友的帮助,终于在 同治癸酉年(1873年)付梓刻印,定名为《邹征君 遗书》。
课程内容
本课程通过了解摄影的一些基本知识要 领,加以掌握数码相机的使用、数码照片的 拍摄技巧和后期处理为主要内容,介绍有关 数码相机的相关功能、数码摄影中的各种拍 摄技巧和各种拍摄模式下的拍摄方法、数码 照片的后期处理以及数码照片的输出等。
课程目标
1.了解摄影当中常见的基本概念 2.了解常见的摄影器材 3.掌握常见的数码相机的选购知识 4.掌握数码相机的日常保养及维护 5.掌握照片拍摄的常用技巧 6.掌握数码照片的简单后期处理
大约是1800年,一位著名的英国陶瓷工人的儿子 T·韦奇伍德(Thomas Wedgwood),曾将不透明的树叶放 在涂有硝酸银的皮革上,试图制作"阳光图片"(Sunpicture)。他将皮革放在太阳下曝晒,皮革上未被复 盖部分即逐渐变黑,而当取下树叶时,便留下白色的 影子(左图)。不幸的是,,韦奇伍德未能防止这些仍有 感光能力的白色部分变黑(除非他用微弱的烛光来观 看)。他也不能将暗箱所形成的影像记录下来,因为光 线实在太弱了,直至1805年他去世,韦奇伍德始终未 能在这方面取得任何进展。
1. 摄影发展史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摄影术诞生的 历史背景、成因及摄影发展的基本脉络, 进而了解与掌握“小孔成像”、卡罗式摄 影法等等基本原理,为后阶段的学习打下 必要的理论基础。
摄影术是光学、物理学、化学、机 械与电子科学的共同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 晶,更为可贵的是这一历史性的发明为今后 的一系列的人类文明成果的产生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格术补》和《摄影之器 记》
1844年,广东学者邹伯奇 先后完成了两篇有关摄影光学 的著作——《格术补》和《摄 影之器记》。在后一部著作中 正式把绘画暗箱定名为“摄影 之器”。中国古代把对自然科 学的研究称为“格致之学”或 “格术”。邹伯奇的《格术补》 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 光学定义的进一步论述。尤其 注重于各种透镜原理的讨论, 还列出了透镜计算的公式。
中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古代科学家对光学 基本规律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早在公 元前五世纪中叶,先秦墨家学派兴起, 就开始对大自然中一些光学基本现象进 行了研究。
墨经光学八条
墨子(约公元前478年——前392年),是墨家 学派的创始人。战国时期的政治家、科学家。他 和他的门徒根据古代劳动人民在实践中认识到的 光学知识,研究总结出八条带规律性的经验,记 录在《墨经》中,分条厘说,通称“墨经光学八 条”,是《墨经》中精粹部分之一。光学八条直 接涉及到光学应用中一些问题。
“针孔成像”的现象, 引起人们愈来愈大的兴趣。 为了进一步研究,元代科 学家赵友钦设计了一个相 当庞大的光学实验。赵友 钦得出了小孔的像和光源 的形状相同、大孔的像和 孔的形状相同的结论,并 指出这个结论是”断乎无 可疑者”。
赵友钦把这次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写成 一篇论文,叫《小罅光景》,收入他的自然 学文集《革象新书》。这部书后来被收入明 代编纂的大型类书《永乐大典》中。赵友钦 的试验,使用了上千支蜡做发光体,在摄影 学的意义上说明他已认识到像是由许多光点 所构成。其实验场所可以说是最大的暗箱。 赵友钦的论文《小罅光景》的学术水平当时 在世界上是领先的。
于1839年向法国政府申请专利,由国家收购, 向全世界公布此法,让许许多多的智慧来逐渐完善 它、发展它。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院和艺术 学院举行了一次特别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达盖儿 的一位朋友详细地阐述了达盖儿式摄影法的操作方 法。
东汉郑玄注:“夫遂,阳燧也。”应该 指出的是,凹面镜在现代应用摄影光学中占 有重要地位。近来出现折反式摄影镜头,已 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古人已认识到物体放 在球心外时,获得的是比物体小的倒立像。 当物体在球心内时,得到的是比物体大的正 立像。即经中所说“鉴低,景,一小而易, 一大而击。说在中之外,内。”
达盖尔
1831年达盖尔发现用沥青版招照 很不方便,发明在银版上蒸熏碘,形 成碘化银,产生“潜影”。1837年达 盖尔又找到了使用食盐的饱和液定影 的方法,将不稳定的影像因定下来。 因此,达盖尔将此法命名为“达盖尔 一—银版摄影术”。并于1839年向法 国政府申请专利,由国家收购,向全 世界公布此法,让许许多多的智慧来 逐渐完善它、发展它。
第五条论述的是关于光的强弱关系。 结论是:发光体远近决定光的强度。类 似现代光度学概念。四、六两条是解释 平面镜反射现象。
中国古代,冶炼技术十分发达。随之而 来的是铜镜制造工艺,根据文字记载和考古 的发现,当时的铜镜不仅有平面镜,而且根 据不同用途制成了凸面镜或凹面镜,凹面镜, 古称阳燧,是人们利用阳光聚焦取火的工具。 古代没有专门掌管阳燧的官职,《周礼》卷 七十《秋官.司寇下》记载:“司烜(音火。 古官职名)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
前言
时下,摄影已成为一种时尚,无论在大 街小巷,还是在广大的乡村,我们都可以看 到有许多人扛着“长枪短炮”在猎影,其中 不乏有名师巨匠在创作,但更多的是普通摄 影爱好者。然而,爱好者甚众,但如何去拍 好照片,摄影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不是每一 个摄影爱好者都会的,更多的只是摆一个 Pose,叫一声“茄子”。
尼埃普斯
1826年,法国人,尼埃 普斯(NePhoreNicPce)利用威 基伍德和塞内比的成果,待 二者结合起来试验获得了成 功。他在金属版上综上树脂, 不用玻璃印,而是直接将它 放在窗口处曝光,足足用了8 个小时,得到了世界上第一 张照片。这张照片不是用硝 酸银而是用树脂(沥青)的感 光性拍摄出来的,所以尼埃 普斯称这种方法为“阳光摄 影法”.
邹伯奇的两部有关摄影光学著作,是非常严谨 的学术论文。当这些研究成果公布于世时,摄影技 术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国内一些介绍最新摄影 方法的书籍也开始出现。因此,邹氏的著作,当时 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应该指出的是,邹伯奇对暗 箱的研究,完全是参照中国古代的学术成果,结合 自己的独创完成的。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在《中国 近三百年学术史》一文中评论说:“特夫(邹伯奇 的号)自制摄影器,观其图说,以较近代日出口精 之新器,诚朴可笑。然五十年前,无所承而独创, 又岂可不谓豪杰之士耶?”。给邹伯奇以高度的评 价。
发光体照射物体形成影子,是大自然中最普通 的现象,又是摄影师在艺术造型中饶有兴趣的问 题。《墨经》中的光学论述,首先是以此开始的。
“光学八条”中的第一、第二条是:
说:景光至,景亡。若在,尽,古息。 (第一条)
说:景,二光,夹,一光。一光者景也。 (第二条)
大意是说影子产生的原因。在光照到的 地方,就没有影子;如果有影子,那就是光 被物体遮挡。进一步说,如果光源、物体和 承影面相对静止,那么影子的位臵也相对固 定。当两个光源同时照射一个物体时,就产 生了二个“半影”夹持着一个“本影”;一 个光源照射时只有一个影子。这二条反映了 古代人民对光学现象最朴素的认识。还有一 条颇值得注意,它直接论述到针孔成像的原 理。
概括起来,可推断那时人们已经懂得: 1. 光的直线传播; 2. 影子的成因及变化规律; 3. 针孔成像的道理; 4. 针孔暗箱成像时,物、像大小取决于物距 和像距的关系; 5. 类似放大率的概念; 6. 凹面反光镜前焦点到球心,这一区域在成 像中的特殊意义。
墨经光学八条,体现了先秦时期我国人 民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由于认识水 平的限制,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带有明显的 片面性和不完整性。《墨经》的内容,尽管 文字深奥难解,但学术界各家的注疏基本一 致,其内容本身是不容臵疑的。墨家学派形 成后,开辟了中国的“格致之学”,对后人 研究摄影光学有所启迪。
Biblioteka Baidu
小孔成像
春秋时期,韩非子在《外储说左上》中记载了世界 上最早的小孔成像———豆荚映画
墨子对小孔成像原理:一个明亮的物体,经一个小 孔可以通过光束,从另一端射出来,会在黑暗房间内的对 面墙壁上形成倒臵的影像。物体的下部,在另一端的影像 中变成上部,物体的上部,在影像中变成下部。
1.1
中国摄影的萌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