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与学校教学改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基础教育与学校教学改革

一教育改革的趋势

(一)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三次浪潮

20世纪50-70年代:精英教育

20世纪80年代:大众教育

世纪之交:平等、卓越的大众教育

二)世纪之交的时代挑战

1、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2、国际竞争越发激烈。

3、全球性问题的越发突出迫使人们对传统的发展模式进行反思。(三)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

教育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关键技能的学习

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继续深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加强公民道德教育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

从“双基”到“四基”

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

课程综合化

课程社会化和生活化

课程体系三级管理

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

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大支柱”

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体验学习的快乐,更好地了解所处的环境,激发批判精神,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辨别是非。

2、学会做事: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

工作即“做事”的能力“不仅是实际动手能力,而且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态度、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

3、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

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及平等价值的精神,在开展共同项目和学习处理冲突的过程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发现他人,二是从事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活动。

4、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自己。

生存不仅是“活着”,而且是“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着”,因此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以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

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不断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创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人际交往与他人友好相处的能力等

不可能靠记问之学而习得。环境的熏陶,参与相关的活动,在活动中经验、体验是形成这些品质的必由之路。

二、基础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一)什么是教育

1、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类型

1、教育的层次阶段分

学前教育(幼儿园):招收3~6、7岁的幼儿;

初等教育:招收6、7岁儿童入学,学制为5~6年;

中等教育:全日制普通中学修业年限为6年,职业高中2~3年,中等专业学校3~4年,技工学习2~3年;

高等教育:全日制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大学。

2、教育的性质分:

(1)基础教育:亦称“国民基础教育”,是对国民实施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也是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的教育,或者指为继续升学或就业培训打好基础的教育,“一般指小学教育,有的包括初中教育”。

(2)职业技术教育: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和生产劳动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3)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4)成人教育:旨在促进成人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三)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1、涵义

所谓“基础教育”,指的是在未成年期为人的一生奠定基础的教育。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

例:《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给普通高中的定位是:“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2、基础教育的任务

使儿童、(青)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为高一级教育和学校提供和输送合格生源的任务。

基础知识。

知识是提升人生质量的基础与前提。

知识有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之别。专业知识,是面向具体领域具体行业的知识系统;基础知识是基础层面的专业知识,各种“人才”类型都需要,都应该了解掌握。

基础能力。即主体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日常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创新能力。即主体运用所学知识探寻新知识形成新能力的能力,具体包括三个方面:运用知识发现新知识的能力;知识与知识运用触类旁通的能力;知识交叉组合形成新知识的能力。

3、基础教育的价值

第一,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它的对象和着眼点是全体人民,而不是一部分人,更不是少数人;

第二,基础教育的功能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它强调的是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专业或某些专门人才的培养。

案例叶澜“新基础教育改革”

背景:

“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是本人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一文中提出的研究任务。该文中还表明:“我们把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究、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

该项研究始于1994年。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不断走向深化并越来越清楚地表明:无论是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这一总任务,还是近年来十分重视的课程改革这一具体任务的真正落实,都不能不进入到学校活动的最基本领域――课堂教学及班级生活。

主要观点:

——在我看来,普通中小学是整个中国教育的基石,是孕育中华民族未来的摇篮。实现转型,是中国学校21世纪初变革的基本走向和关涉全局的基础性核心任务。

——我把21世纪初中国学校变革的核心走向定位“实现转型”,即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要完成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

——“新基础教育”课题组与实验学校的成员,正努力地把上述认识转化为实践形态,开展着创建新型学校的研究性学校改革实践活动。

“新基础教育”宗旨:

就是要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新基础教育”三个转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