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与学校教学改革
三新”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新做法
一、背景在“三新”背景下,指的是新基础、新技术和新要求。
新基础是指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新技术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技术,新要求则是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教学工作也必然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
二、教学改革1.注重学生参与。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现在的课堂教学改革注重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老师不再是单方面的传授者,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注重实践应用。
课堂教学改革不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更加注重实践应用。
教师会结合课堂内容,设置实际案例让学生思考,或者进行实地考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注重多元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的方法往往是单一的,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
现在的教学改革则更加注重多元评价,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实践操作、课堂参与等多个方面,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
三、教育科研1.重视应用研究。
在“三新”背景下,教育科研需要更加注重应用价值。
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更需要关注实际问题,通过研究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科学的依据。
2.鼓励跨学科研究。
教育科研不应该局限在单一学科范畴中,而是需要鼓励跨学科的研究。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新时代的教育需求,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3.推动教育实践。
教育科研应该更加积极地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去,通过实践不断地检验和完善研究成果,形成良性循环。
四、结语在“三新”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需要与时俱进,更加注重学生参与、实践应用和多元评价。
教师和科研工作者需要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积极贡献。
在“三新”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需要与时俱进,更加注重学生参与、实践应用和多元评价,这是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新做法。
小学“新基础”学生工作总结7篇
小学“新基础”学生工作总结7篇篇1一、背景本学期,我校围绕“新基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升、情感培养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在此,我对本学期“新基础”学生工作进行总结。
二、工作内容1. 课程与教学改革(1)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内容。
结合“新基础”教育理念,我们整合了多学科资源,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同时增加了实践操作和探究学习的内容。
(2)实施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和特点,开展分层教学,让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3)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效率。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活动组织(1)开展各类主题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组织了数学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科学实验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
(2)组织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成立了音乐、舞蹈、绘画、阅读等社团,让学生自主选择,充分发掘潜能。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3. 学生管理与评价(1)完善学生管理制度,规范学生行为。
制定了一系列学生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2)实施多元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采用多元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增强心理抗压能力。
三、成果与收获1. 学术成绩显著。
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学生们表现出色,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同时,学生的学业成绩也有显著提高,及格率和优秀率均有所上升。
2. 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通过各类活动和社会实践,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锻炼和提升,特别是在团队协作、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表现突出。
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
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新基础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通过对当前课堂教学过程观的反思,我们提出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的必要性,以期在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优质发展。
本文将从理论层面分析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同时结合实践案例,探究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路径和效果评估,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我们将首先概述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阐述其对课堂教学过程观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析传统课堂教学过程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这些问题如何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
接着,我们将提出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的具体思路和方法,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本文还将关注课堂教学改革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我们将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一些成功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学校或教师的经验做法,总结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我们也将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评估,以客观的数据和事实为依据,证明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本文将对未来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探讨如何在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的目标。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我们期望能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
二、新基础教育理念及其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价值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我们的基础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深化。
新基础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旨在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开放、包容、互动的学习环境。
新基础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具有极高的价值。
它推动了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
“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区域推进例谈
、
研 究 背 景
现“ 新基 础 教育 ” 研究 的 日常化 ?
20 0 6年底 , 州 市 教 育 局 决 定 全 面 引 进 “ 基 常 新 础 教育 ” 研究 。这 样 的选择 源 于两 个背 景 , 常州 二 实
二 、 进 特 点 推
1 三 次 聚 焦 .
小、 局前 街小 学在 多年 “ 基础 教 育” 索 中 , 为 先 新 探 作
6 2
基
础
教
育
研究 的质量存 在着 “ b 萝 卜 的 现象 , 萝 煨 ” 尽管 专 家 组 的重建总是 在结构 上打 破 , 野上 出新 , 视 但是 教 师 们将 信 将 疑 的 眼 光 总 是 不 愿 离 去 。在 这 样 的背 景 下 , 学研修进 行 了第 三次 聚焦 , 数 把二实 小和 局小这
两 所基地 学校作 为龙 头学校有 机地 编排 到研究 过程 中, 完成 了“ 念一 目标一 达成 目标 的行 动 ” 设计 观 的 过程, 我们 采取 “ 由点到 面 , 系统推 进 ” 的策 略 , 教 让 师感 受 到数学课 堂教学 的“ 型美 ” 求是 完全 可 以 转 要
教 学方 案 的设计 等综 合 的研究 。 专 题研 究 的开 展 , 得 区域 数 学 研 究进 一 步 聚 使 焦 。但研 究仍 然 停 留在 少 部分 教 师 的课 堂 中 , 且 而
蒋玉琴 , 江苏省常州市钟楼 区教研 室( 常州 ,10 1 。主要 研究 领域 : 230 ) 小学数学 。E—ma :5 8 1 @13 cm。 i 5 6 6 1 6 .o 1
馈, 实施 “ 自下而 上 , 散点 推进 ” 。
力, 给我 们 区域推 进 “ 基 础 教 育 ” 新 提供 了可 供 借 鉴
新基础教育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听广播 ) ,也 有 的学 生 喜 欢 运 用 动 觉 通 道 ( 手 动
维普资讯
的 时 间 内学 更 多 的 知 识 ” “ 值 得 这 样 做 ” 或 、 不 “ 中 、 低 年 级 不 合适 ” 对 ,甚 至 认 为 “ 费 时 问 ” 浪 ;
现 代 教 育 科 学
MODE RN EDUCAT 0N CI 1 S ENCE
NI . 8. 2 m 2 1 (
Ct I a {. 1 ) -- I J nr
新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与 学 习 方 式 的 变 革
刘 树 仁
[ 内容 摘 要 ]
本 次基 础 教 育课 程 改 革 的 重 点 之 一 就 是 转 变 学 生 的 学 习 方 式 。
过 自己 的 活 动 与实 践 来 获 取 知 识 。 教 育 部 组 织 的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等 六 所 高 师 院 校 的 有 关 专 家 对 堂 教 学 形 式 的 调 查 表 明 ,学 生 很 少 有 以查 阅 资 料 、
集 体 讨 论 为 主 的 学 习 活 动 ;对 教 师 的 调 查 显 示 ,
不 是 “ 我 学 ” “ 要 学 ” 是 基 于 学 生 对 学 习 的 要 。 我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种 内 在 需 要 。 它 一 方 面表 现 为 直 接 和 间 接 的 学
对 课 外 作 业 形 式 的 调 查 表 明 ,教 师 经 常 布 置 的 作
业 多 数 是 书 面 习 题 与 阅读 教科 书 ,而 很 少 布 置 诸
授为 主 ,采 取 “ 输 —— 接 受 ” 的 课 堂 教 学 模 灌
学 习 方 式 ,是 人 们 在 学 习 时 所 具 有 或偏 爱 的 方 式 , 即学 习 者 在 研 究 解 决其 学 习 任 务 时所 表 现
论“新教育”背景下教师教育的教学改革
96 ・
维普资讯
客观存 在 的, 要 人 在 理 解, 解 就 不 可 能 完 全 相 只 理
同; 另一 方 面, 生于 学生 中各 种不 同的“ 见” “ 发 偏 、 误
性” 工具合 理性” 和“ 两个 方 面进 行 自我 追 问, 教育 将
一
死记 硬背 、 机械 训练 的现状 ; 改变课 程评 价过 分强 调
甄别 与 选 拔 的 功 能 ; 变 课 程 管 理 过 于 集 中 的 状 改
况。 ] [ 2
、
教 师教 育 的教学 改革方 向
在教 学改革 层 面。 新 教 育 实 验 ” 计 了五 种 教 “ 设 学理 想 : 限相 信 师生 的潜力 ; 无 交给 学生 一生 有用 的 东西 , 重视 精 神状态 , 倡导 成功 体验 ; 强调 个 性发 展 ; 注重 特色 教育 ; 师 生 与人 类 的崇 高 精 神 对话 。 同 让 时追 求五 项 目标 : 促进 教 师更新 教 育思想 , 高教 育 提 技 能基础 上的 专业 发展 ; 促进学 生 在健康 人格 、 有 学 所 长的基 础上 的个性 化 发展 ; 改变 学生 的生存 状 态 ;
系统 。
在 理念更 新层 面 , 新基 础教育 ” “ 可概 括 为“ 三个
更新 ” 四个 还 给 ” 和“ 。其 中, 三 个更 新 ” : “ 为 学生 观
念 的更 新 ; 学方 式 的更 新 ; 生 关 系 的更 新。 “ 教 师 四
个还 给” : 为 把课 堂还 给 学 生 , 课堂 焕 发 出生命 的 让 活力 ; 班级 还给 学 生 , 班 级充 满 成 长 气 息 ; 创 把 让 把 造 还给 教师 。 让教 育充 满智 慧挑 战 ; 把精 神发展 主动
浅谈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
MING RI FENG SHANG199文 教 研 究文|周晴晴浅谈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摘要:中国教育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存在着诸多的优点和不足。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应当并且自然会与时俱进,基础教育作为基础,更应该保持先进性。
但是基础教育的速度未必能赶上社会的日新月异,因此教育工作者们也要结合实际,应时代要求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调整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以使教育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社会培养真正的人才。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发展一、基础教育改革的渊源与趋势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些弊端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根深蒂固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从最初的文官制度、科举考试,在中国民众社会思潮里,深埋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
学子们以出人头地、荣宗耀祖为奋发方向与动力。
在师生关系的价值原则上,主要是推崇“师道尊严”等等。
近代以来,效仿西方制度化的学校,但教和学的内容、目标、过程形态、评价标准,主要是记诵确定的事实为主的知识。
学习方式也主要是模仿式和传习式。
从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到教学思想上,存在着诸多的不利于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因素,没有培养更多的足够全面发展的人才,相反的过度功利性的读书教书思想还个学生带来身心上的巨大压力。
为了促进教育的进步,我国也进行了迄今为止第八次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从总体上已由实验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六项改革目标也正在逐步实现,无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方法来看,都更多的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更多的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非一日之功,为了更好的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我们应该从过去总结经验、不足,做好当下,展望未来。
二、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昨天”1、实施阶段酝酿准备(义务教育1996-2001、普通高中2001-2003)2001年6月经教育部党组审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
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
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在新时代背景下,“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
这种改革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建立积极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
本文将就“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过程观的重建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并探索其对学生学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强调课堂教学的过程与结果并重。
过去,教学过程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
而现在,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而非传统的“知识传授者”。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互动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在实践中,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实现。
首先是教学内容的优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选择符合学生能力发展的内容,并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其次是教学方法的转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通常是单向传授知识,而对于“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来说,教师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例如,采用小组讨论、问题解决、实验探究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交流。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通过观察、讨论和作业检查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认知,提高学习效果。
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学生而言,这种改革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积极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学生还可以提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新基础教育,让学生生命绽放
新基础教育,让学生生命绽放
新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旨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扎实知识
和多元能力的学生,让学生的生命更加绽放。
首先,新基础教育注重个性化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进行学科选择
和深入学习。
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能够更好地发掘自身潜力,更加
自信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例如,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尝试
不同的项目,例如编程、机器人等,更好地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其次,新基础教育注重多元智能和全面素养的培养。
学生将接触到更加宽广的学科领
域和实践活动,如STEM教育、艺术教育、体育教育、社会实践等。
这些课程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和全面素养的发展,让学生全面发展、多才多艺。
例如,在STEM教育方面,学生可以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领域拓展自己的视野,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发展。
最后,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更
重要的是掌握学习、创新、沟通、合作等核心素养,培养综合能力。
这些素养是学生未来
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通过多样化的学科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培养
和展示这些素养。
总之,新基础教育的实施,将为中国教育的未来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能够
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展示个性和特长,迎接未来的挑战。
让我们一起期
待中国教育的未来。
新基础教育教师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新基础教育教师,我有幸参与了新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
这段时间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新基础教育理念的魅力,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以下是我对这段时间工作的总结和心得体会。
一、新基础教育理念的启示新基础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价值观等方面。
在新基础教育理念指导下,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1. 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观察、了解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基础教育倡导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探究,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3. 强化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
新基础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我注重在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新基础教育认为,良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我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互助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二、教学实践中的感悟1. 教学相长。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不断学习、成长。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同时,我也从学生身上学到了很多,如他们的乐观、坚韧、创新等品质。
2. 教育情怀。
新基础教育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自己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
这种责任感激发了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让我更加坚定地投身于教育事业。
3. 团队合作。
新基础教育强调团队合作,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与同事们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4. 教育创新。
新基础教育鼓励教师进行教育创新,我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
《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读书心得范文
《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读书心得范文《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是一本有关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深刻认识到了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以及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谈谈我的读书心得。
首先,我认识到语文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这本书对语文教学改革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
它强调要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由传授向引导、由分散式教学向翻转式教学的转变,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语言实践、强调跨学科综合能力等重要观点。
这些观点很有理论依据,也很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全面贯彻这些原则,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语文教育。
其次,我认识到语文教学改革需要教师的主动参与和创新精神。
这本书提出的语文教学改革观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教学技能,同时还要有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提供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
最后,我认识到语文教学改革要与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相结合。
这本书强调要将语文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出了注重语言实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等观点。
这些观点很有针对性,也很有现实意义。
语文教育既要传授语言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实践中发展。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语文教学改革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观点和建议。
它为我们开启了一扇了解语文教学改革的窗户,使我们能够更加系统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为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参考,使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和责任,也激发了我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和追求。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七章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惯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
第一节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课程,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拟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实现教育的全方位变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一是因为课程与教育活动的其他方面有着密切联系,另一方面是因为课程自身含义的扩展和深化,使其得以承担吹起新世纪教育改革号角的任务。
本节将着重介绍课程涵义变化的趋势,新课程改革所要实现的总体目标、观念与策略,以及本次课程改革的特点与主要内容等。
一、什么是课程(一)课程的词源分析课程,在我国最早见于唐朝。
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弈弈寝庙,君子作之”作疏为:“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
”宋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亦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句。
这里的课程含有学习的范围、进程、计划的程式之义。
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年)一文中。
它是从拉丁文“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
根据这个词源,课程定义通常是指“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课程的概念可以引申出两种不同的含义:当采用currere名词形式“跑道”时,人们顺理成章地把课程理解为给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而将currere 理解为动词形式“奔跑”时,对课程的界定又着眼于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重构。
“新基础”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研究
“新基础”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基础教育理念提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强调个性化、多元化、开放性的教学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探索,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一、新基础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1. 个性化教学:新基础教育理念强调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也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兴趣和需求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
2. 多元化教学:新基础教育理念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游戏教学、实践教学、合作学习等。
3. 开放性教学:新基础教育理念提倡开放的教学环境,小学语文教学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探索和表达的空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 培养阅读兴趣:在新基础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喜爱和热情。
2. 游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如语文知识闯关游戏、语文趣味竞赛等,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 实践教学:小学语文教学可以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语文知识,如实地写景、实地采风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
4.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互相学习,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5. 创意写作:新基础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创意写作,如写小故事、写读后感、写诗歌等,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创造力。
1. 培养语文素养:新基础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 激发学习动机:新基础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基础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基础教育”教学变革研究的“生命·实践”特质
中小学管理_ 2021 / 05 |本刊视点I27“新基础教育”教学变革研究的“生命■实践”特质^李政林李政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上海200062)摘要 "新基础教育”提出了"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目标与价值追求。
在教学变革中,"新基础教育”通过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合作的研究型变革实践,推动基础教育教学在教学观念、教学实践与教学生态三个层面的变革。
具体而言,包括基于"具体个入n概念重构教学观念,基于“主体交往”理论重构教学过程与变革实践,基于"动力内化"的变革目标,在教学生态层面提出推进型评价与教师思维方式转型的主张。
三个层面彼此关联、交互生成,形成了具有“生命•实践”特质的"新基础教育"教学变革研究。
关键词 教学改革;新基础教育;教学变革研究;"生命•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 k.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2-2384 (2021 ) 05-0027-04(请扫本刊二维码)自1994年以来,“新基础教育”研究已持续推进27 年,走出了一条基础教肓变革研究的本土道路。
这一持 续推进的变革研究,既源于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 者长期以来的教育信念,更源于‘‘新基础教育”研究一 直秉持的"生命■实践”的眼光:以促进人的生命发展、生命质量的提升为志业,将教育定位为"直接点化人之 生命的社会实践活动”,[1]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 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21;在教育实践中,聚焦“成事成 人''的核心价值,始终将人的“生命”与主体‘‘实践”置于 教育教学变革研究的首要位置,在‘‘事”与“人”的层面 不断延续拓展。
教学变革是学校变革的“突破口 ”“落脚点”,透过 “生命■实践”之眼,"新基础教育”提出了 "让课堂焕 发生命活力"[31的目标与价值追求,通过理论研究者与 实践工作者合作的研究型变革实践,让教学由‘‘塑造 人”转向"成就人”,学校由"大工厂”转为"生命场",实 现教育实践与个体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交 互生成,呈现出"新基础教育”在教学变革研究中所独;育人价值有的“生命■实践”特质。
新基础教育,让学生生命绽放
新基础教育,让学生生命绽放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新基础教育,让学生生命绽放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
新基础教育作为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正在悄然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态度。
新基础教育的出现,旨在让学生的生命绽放,让他们在学习中释放出更多的潜能,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围绕新基础教育的概念、特点以及对学生的影响展开探讨,以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新基础教育对学生生命的影响。
一、新基础教育的概念新基础教育是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的,它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对知识的单一追求,注重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新基础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式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基础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追求独特的教育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梦想。
1. 以学生为中心。
新基础教育不再是教师高高在上的讲授,而是通过设计合理的课程和活动,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进行教学。
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灌输者,而是扮演了引导、激发学生潜能的角色。
2. 强调体验式学习。
新基础教育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和参与,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和项目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注重个性化发展。
新基础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帮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
4.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除了传统的学科知识外,新基础教育更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基础教育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3.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基础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和推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新基础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探索,我对新基础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以下是我对新基础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新基础教育以“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核心,强调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为本。
新基础教育认为,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
2. 全面发展。
新基础教育强调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教育公平。
新基础教育倡导教育公平,关注弱势群体,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4. 终身学习。
新基础教育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倡导构建学习型社会,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新基础教育的实践探索1. 教学模式的创新。
新基础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课程改革的深化。
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课程设置,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
3. 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校本课程的开发。
新基础教育鼓励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三、学习新基础教育的体会1. 新基础教育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新基础教育年度总结(3篇)
第1篇2023年,新基础教育在我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改革号召,深入推进新基础教育实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下是本年度新基础教育工作的总结:一、政策引领,明确方向本年度,国家及地方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新基础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保障。
如《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等,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指明了道路。
二、课程改革,优化教学1. 教材建设:各级教育部门加大教材建设力度,优化教材内容,强化教材的育人功能。
本年度,新教材的编写、审查、选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 教学方式改革:学校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新实践能力。
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评价改革: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年度,各地积极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注重过程性评价,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三、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素质1. 培训提高: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开展各类教师培训活动,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2. 教师待遇保障:落实教师待遇,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3. 教师考核评价: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激励教师担当作为。
四、家校合作,共育新人1. 家校沟通: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关注学生成长。
2. 家长学校:开展家长学校活动,提高家长教育素养,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融合。
3.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五、信息技术应用,助力教育发展1. 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加大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应用。
3.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
总之,2023年新基础教育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
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
传统的课堂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和有趣。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一讲,学生一听,学生缺乏主动性和思考能力。
而在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
例如,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找到答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创设灵活多样的学习环境除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还应该注重创设灵活多样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教室通常是固定的座位和黑板,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容易感到单调和乏味。
而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工具,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
例如,可以利用投影仪、电脑等设备呈现教材内容,通过多媒体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相互促进,提高学习效果。
三、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
传统的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点。
而在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实际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兴趣。
例如,可以通过设置个性化学习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和完成,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应该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以听讲和笔记为主,学生缺乏参与和互动。
而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实验观察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和报告,提高他们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设灵活多样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小学“新基础”学生工作总结7篇
小学“新基础”学生工作总结7篇篇1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积极推进“新基础”教育工作,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对我校“新基础”教育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改进方向。
一、背景与目标“新基础”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
我校积极响应教育改革的号召,以“新基础”教育为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小学生。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1.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我校积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通过设置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此外,我校还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成果展示,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强化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是“新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科技制作、文艺表演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我校还注重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受益。
3. 完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是“新基础”教育的重要保障。
我校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在评价过程中,我校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教师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表现和进步情况。
此外,我校还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通过表扬、奖励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在“新基础”教育实施过程中,我校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学生对“新基础”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存在误解和抵触情绪;其次,一些教师在实施“新基础”教育时缺乏有效的指导和支持;最后,我校在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针对这些问题,我校将采取以下改进措施:首先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工作,让学生充分认识“新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其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工作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最后进一步完善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方案确保活动质量和效果。
教育双新实施方案
教育双新实施方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我国提出了教育双新实施方案,旨在推动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教育双新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首先,教育双新实施方案提出了“新工科”建设。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工科的建设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新工科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这样的教育理念更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能够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教育双新实施方案提出了“新基础教育”改革。
新基础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接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
在新基础教育改革中,我们需要关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推动学校的多元化发展。
通过这些改革举措,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共享。
教育双新实施方案的出台,意味着我国教育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为教育改革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动力。
总的来说,教育双新实施方案的出台,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新工科建设和新基础教育改革,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共享。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教育事业一定会迎来新的春天,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更多的力量。
让我们共同期待教育双新实施方案带来的美好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基础教育与学校教学改革一教育改革的趋势(一)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三次浪潮20世纪50-70年代:精英教育20世纪80年代:大众教育世纪之交:平等、卓越的大众教育二)世纪之交的时代挑战1、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2、国际竞争越发激烈。
3、全球性问题的越发突出迫使人们对传统的发展模式进行反思。
(三)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教育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关键技能的学习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继续深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双基”到“四基”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课程综合化课程社会化和生活化课程体系三级管理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大支柱”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体验学习的快乐,更好地了解所处的环境,激发批判精神,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辨别是非。
2、学会做事: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
工作即“做事”的能力“不仅是实际动手能力,而且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态度、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
3、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
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及平等价值的精神,在开展共同项目和学习处理冲突的过程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
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发现他人,二是从事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活动。
4、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自己。
生存不仅是“活着”,而且是“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着”,因此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以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
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不断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创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人际交往与他人友好相处的能力等不可能靠记问之学而习得。
环境的熏陶,参与相关的活动,在活动中经验、体验是形成这些品质的必由之路。
二、基础教育的内涵与价值(一)什么是教育1、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类型1、教育的层次阶段分学前教育(幼儿园):招收3~6、7岁的幼儿;初等教育:招收6、7岁儿童入学,学制为5~6年;中等教育:全日制普通中学修业年限为6年,职业高中2~3年,中等专业学校3~4年,技工学习2~3年;高等教育:全日制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大学。
2、教育的性质分:(1)基础教育:亦称“国民基础教育”,是对国民实施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也是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的教育,或者指为继续升学或就业培训打好基础的教育,“一般指小学教育,有的包括初中教育”。
(2)职业技术教育: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和生产劳动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3)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4)成人教育:旨在促进成人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三)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1、涵义所谓“基础教育”,指的是在未成年期为人的一生奠定基础的教育。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
例:《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给普通高中的定位是:“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2、基础教育的任务使儿童、(青)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为高一级教育和学校提供和输送合格生源的任务。
基础知识。
知识是提升人生质量的基础与前提。
知识有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之别。
专业知识,是面向具体领域具体行业的知识系统;基础知识是基础层面的专业知识,各种“人才”类型都需要,都应该了解掌握。
基础能力。
即主体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日常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创新能力。
即主体运用所学知识探寻新知识形成新能力的能力,具体包括三个方面:运用知识发现新知识的能力;知识与知识运用触类旁通的能力;知识交叉组合形成新知识的能力。
3、基础教育的价值第一,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它的对象和着眼点是全体人民,而不是一部分人,更不是少数人;第二,基础教育的功能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它强调的是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专业或某些专门人才的培养。
案例叶澜“新基础教育改革”背景:“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是本人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一文中提出的研究任务。
该文中还表明:“我们把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究、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
该项研究始于1994年。
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不断走向深化并越来越清楚地表明:无论是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这一总任务,还是近年来十分重视的课程改革这一具体任务的真正落实,都不能不进入到学校活动的最基本领域――课堂教学及班级生活。
主要观点:——在我看来,普通中小学是整个中国教育的基石,是孕育中华民族未来的摇篮。
实现转型,是中国学校21世纪初变革的基本走向和关涉全局的基础性核心任务。
——我把21世纪初中国学校变革的核心走向定位“实现转型”,即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要完成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
——“新基础教育”课题组与实验学校的成员,正努力地把上述认识转化为实践形态,开展着创建新型学校的研究性学校改革实践活动。
“新基础教育”宗旨:就是要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新基础教育”三个转换:一是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二是改革学校日常的教学生活与班级生活,实行实践层面上的转换;三是转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实现师生生命在生存意义上的转换。
“新基础教育”四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换发出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概言之新基础教育:让教育还原为本色的教育,就是尊重、实践教育规律。
新基础教育:让教育成为接受者愉悦接受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
新基础教育:让教育成为师生互动的教育,就是追求师生共同发展。
三、学校教学改革(一)教学观念的变革(二)教学内容的改革(三)教学方式的改革(四)教学评价的改革(一)教学观念的变革1、教学价值观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以认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1)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求知的过程,也是其人格不断健全与发展的过程;(2)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书育人的过程也是其素质不断提升、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
2、教学动力观关于教学动力的不同观点观点1 教师代表社会向学生提出要求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外部动力)观点2 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内部动力)观点3 合力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出要求(差距)现有水平??唤醒学生需求主动学习与发展满足要求,缩小差距提出新的要求(新差距)……3、教学质量观效率效果效益学生掌握知识与人格健全的协调学生个体发展与学生群体发展的统一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的同步师生发展与学校发展的整合质量标准的构成有效果——教学目标的整合达成(有效预设动态生成;强调外显注重内隐)有效率——教学条件的整体优化(充分准备科学组织;清楚明了有效交流;充满热情关系和谐;自主合作高效学习)有效益——师生需求的共同满足(学生求知需求与发展需求.当前需求与长远需求;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职业认同感、职业幸福感)课堂教学的直接效果(外显指标):时间与投入预设目标的达成师生参与教学的行为表现——他主评价和自主评价课堂教学的间接效益(内隐指标):学生参与教学的主观感受、学习态度、能力、价值观的变化;教师参与教学的主观感受、教育教学智慧的增长、教学效能感增强、教育观的确立、职业生命意识的觉醒——自主评价课堂教学的直接效果(外显指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学目标的表述明确目标教学内容的呈现理解内容教学方法的使用主动参与教学技术的运用丰富经验教学环境的创设情绪饱满教学评价的实施体验成功教学结果的表现目标达成…………课堂教学的间接效益(内隐指标):如教师自我评价指南(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如何解读相关教学材料,如何分析学情,如何考虑三维目标的整合,如何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教育内涵,如何设计教学流程……教学实施:预设的实施是否顺利,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如何处理,实施中如何应对问题与困难……教学结果:目标达成与否及自我满意度,印象深刻的精彩片断……二)教学内容的改革1、教学内容的生本化2、教学内容的生活化3、教学内容的多样化4、教学内容的结构化(三)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师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
不是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反映教师以某种行为和认知方式去完成教学任务的惯性,影响并指导学生对学习策略、方法作出选择。
如,学生学习:被动接受式—主动建构式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1、教学方式的科学化第一,体现在教学方式更新的理论基础上。
如,认知心理学——结构课程、发现学习目标分类学——掌握学习第二,体现在教学方式改革的实践基础上。
如,情境教学八字教学法2、教学方式的多样化1)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结构一类的方法[美]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方法”[苏]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法”(2)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类的方法[中]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法”[美]布鲁纳的“发现法”(3)注重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一类的方法[中]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美]合作学习法(4)注重每个学生学有所获一类的方法[美]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法”[中]“分类指导、分层达标”教学法3、教学方式的个别化——异步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班学生按不同的内容和进度进行学习。
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避免同步学习中由于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所带来的种种问题。
——弹性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自由地选择作业的内容乃至作业的形式。
通过作业练习,使知识技能得以强化巩固,使能力得以增强、态度得以改变等。
四)教学评价的改革1、发展性评价的涵义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评价取向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取向促进课程不断提高的评价取向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评价取向促进学校不断发展的评价取向2、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点评价主体多元、互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的关系平等、民主评价内容全面、多元评价过程动态化,注重形成性评价的运用评价方式多样化,注重质性评价方式的运用评价结果解释个性化3、主要评价方法(1)按评价的主体划分他主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