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二课第4节《声情并茂·押韵与平仄》课堂实录(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二课第4节《声情并茂·押韵与平仄》课堂实录(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二课第4节《声情并茂·押韵与平仄》课堂实录(4页)《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课堂实录教学实录师:当我们还是牙牙学语的幼童,我们的父母就开始在我们的耳边唱响那首古老而又悠久的《悯农》(学生齐背诵)。

而当我们刚刚迈出脚步,走进一个被称为是学校的地方,我们又从老师那里学到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师生一起背诵)。

似乎从小到大我们都与诗词有一种不解之缘。

这也难怪,谁让我们是诗词大国呢!那么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学过的哪些诗词至今不忘?学生甲:《咏鹅》学生乙:《登鹳鹊楼》(声音此起彼伏,众说纷纭)师:为什么在我们还不理解的基础上对这些诗词的记忆却是如此深刻呢?学生甲:顺学生乙:顺口学生丙:顺耳学生丁:顺心(众人大笑)师:通俗的地说是“顺口、顺耳、顺心”,专业地讲是“押韵、平仄、对仗”也正因为如此才究押韵的文学体裁还有哪些?学生甲:词学生乙:律诗学生丙:绝句学生丁:散文(众人哄堂大笑)师:的确还有一种体裁讲究押韵,但不是散文,应该是古体诗,既然讲究押韵的体裁这么多你们认为这些体裁的押韵规律是否相同呢?学生(齐声回答):不同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测,到底是否相同具体检验一下就会一目了然。

我们一起读一下课本中的《客中作》一诗,判断你读的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

学生齐读《客中作》学生甲:这首诗是绝句,它只有四句。

学生乙:这首诗是七言绝句,每句只有七个字。

师:既然绝句律诗都押韵,大家看看这首绝句押什么韵?学生(异口同声):āng韵一学生补充:平声韵。

师:这位同学非常细心,注意到了“平声韵”。

其他的绝句是否也如此呢,我们再看看其他两首。

(补充绝句《登鹳鹊楼》、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大家回忆一下曾经学过的《登鹳鹊楼》和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仔细思考它们有哪些押韵特点?学生甲:《登鹳鹊楼》押ōu韵学生乙:《绝句四首》其三押ān韵学生丙:这两首也是押平声韵。

师:那么请大家根据这三首绝句的押韵特点总结出绝句的押韵规律,并把它写在纸上。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押韵和平仄的概念,掌握其基本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押韵和平仄创作诗歌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押韵和平仄的基本概念及其运用。

2.教学难点:如何灵活运用押韵和平仄创作诗歌。

三、教学过程1.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古诗,并简要介绍其意境和韵律美。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韵律美,引入押韵和平仄的概念。

2.押韵的基本概念(1)讲解押韵的定义:诗歌中相同韵母的字在相应位置上反复出现,形成韵律美。

(2)展示一些典型的押韵诗句,如《春晓》中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让学生找出这些诗句中的押韵字,并体会其韵律美。

3.平仄的基本概念(1)讲解平仄的定义:平仄是指汉语音节中的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

在诗歌中,平仄的搭配和变化形成节奏美。

(2)展示一些典型的平仄诗句,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让学生找出这些诗句中的平仄规律,并体会其节奏美。

4.押韵和平仄的运用(1)讲解如何运用押韵和平仄创作诗歌,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展示一些现代诗歌中的押韵和平仄运用,如《再别康桥》中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3)让学生尝试运用押韵和平仄创作一首简单的诗歌。

5.实践与讨论(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分析其押韵和平仄的运用。

(2)每组派代表分享分析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讨论。

(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如对押韵和平仄的认识、如何运用押韵和平仄创作诗歌等。

(3)布置课后作业:尝试运用押韵和平仄创作一首诗歌,并分享给同学和老师。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展示、实践、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押韵和平仄的基本概念及其运用。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二:师法古诗,声情并茂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二:师法古诗,声情并茂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二:师法古诗,声情并茂。

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诗歌创作的技巧,我们需要引入“师法古诗,声情并茂”的教学方法。

通过学习和模仿古诗,让学生感受古人对于韵律和意境的运用,提高他们的诗歌写作能力。

在这一部分的教案中,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师法古诗的方法和技巧。

一、学习古诗,感受韵律和意境古诗是我们学习押韵和平仄的好材料。

在学习古诗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韵律和意境,还可以体会到古人对于语言的细腻和精细的处理方式。

在学习古诗的时候,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操作:1.阅读古诗,用心品味其中的韵律和意境,了解其结构和特点;2.参考注释,理解其中的隐喻和象征;3.试着自己朗读一下,尝试感受其中的情感和表达方式;4.多写几遍,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模仿古诗,练就好的笔力学习古诗不仅可以让我们感受其中的韵律和意境,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古诗来锻炼自己的诗歌写作技巧。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1.选取一首优秀的古诗,让学生模仿其韵律和意境;2.让学生思考一下古诗中用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是否适合自己的创作;3.让学生尝试写一篇与古诗相似的诗歌,注意押韵和平仄;4.评选优秀作品,分享给全班。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诗歌创作能力,同时还能锻炼自己的写作技巧。

三、注重押韵和平仄,在创作中应用在诗歌创作中,押韵和平仄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好的押韵和平仄可以给诗歌增添魅力,使其更加动人。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如下的方式来教授学生如何应用押韵和平仄:1.先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让学生练习押韵和平仄的基本技巧;2.让学生阅读一些典型的诗歌,了解其中押韵和平仄的运用方式;3.参考范例,让学生自己创作一些具有韵律和意境的诗歌。

通过以上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押韵和平仄的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总结在教学中,师法古诗,声情并茂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押韵和平仄的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新部编本2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新部编本2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一、本节学习重点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押韵”和“平仄”。

古典诗词讲究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汉字的押韵和平仄是构成这种乐感的重要因素。

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对于认识汉语的特点和掌握汉语的发音都是有作用的。

二、知识整合训练1.下列对“押韵”和“平仄”的认识,有误的一项是( )A.格律诗所押的韵一般是仄声韵。

B.所谓押韵,就是韵脚的字必须同韵。

C.普通话中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

D.律诗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

2.下列对诗歌的分类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字数上看,古诗、律诗、绝句又都各自分为“五言诗”和“七言诗”。

B.从格律上看可以把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C.从汉朝开始就把诗歌分为“古诗”、“律诗”和“绝句”。

D.与古代诗歌比较,现代诗歌也可算是一大类,虽然现代诗歌在形式上没有古诗那么严格,但也自成一体,别有风韵。

3.下列对古体诗和近体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写的,古体诗的写作没有一定的标准。

B.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C.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用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

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格律诗”或“律诗”。

D.古体诗和近体诗,只是一个按时间划分的概念。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⑴大漠长风,驱车万里,历时一个半月,西域风情,令我如醉如痴:________。

⑵水击石溅,________引得满溪水花粲然,应声起舞,熠熠山泉披覆着满身音符。

⑴①冰山覆雪峰,天池冰未融,古道伴长城,青海湖水涩②冰山覆雪峰,古道伴长城,青海湖水涩,天池冰未融⑵①如小弦滚指弹拨,切切淙淙②切切淙淙,如小弦指弹拨A.①①B.②②C.①②D.②①5.为响应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号召,学校将正式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1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1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教学目标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押韵与平仄;培养学生热爱诗歌,喜爱我国古老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平仄格律,唬倒了不少喜欢古诗词的人。

它其实就像古典园林一进门就挡在眼前的那座假山,看着巍峨嶙峋的、其实没多高。

抬脚走几步,一下就过去了。

假山后面的景致,才是越看越觉得心生敬畏;细细欣赏开始略品个中滋味。

只要翻过“假山”,就能尝到“美景”滋味。

二、格律诗的诗体:(一)关于格律诗格律诗一般分五言,七言两大类,(六言诗非常少,故不列为主流。

)每类又分绝句,律诗,排律等体裁。

这里只简单介绍绝句和律诗。

1、绝句:绝句的体裁: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五绝是五言四句,七绝是七言四句。

绝句的要求:偶句(第二句,第四句)押平声韵,第三句最后一个字用仄声,第一句可压韵,也可以不压韵。

例: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律诗:律诗的体裁:也是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简称五律和七律。

律诗的要求:五言七言都各为八句。

偶句(第2、4、6、8句)押平声韵,奇句(第1、3、5、7句)的最后一个字用仄音。

第一句也跟绝句一样押不韵都可以。

还有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第三句,第四句和第五句,第六句分别要对仗。

例: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二) 关于押韵1、诗歌有了韵脚会有什么特点写诗要押韵,跟麻婆豆腐要有辣椒花椒才好吃一样,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

虽然追求自由的新诗越来越趋向于不押韵,但读着流畅的新诗,韵脚还是随处可见的。

如果我说格律诗比自由诗容易让人记住,也许你不会反对吧?要是我们在大街上随便拦个路人,让他马上背出一首完整的诗来,恐怕脱口背完“白日依山尽”的比“小巷”或者“再别康桥”的要多得多吧。

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格律诗严格押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二课第4节《声情并茂·押韵与平仄》优秀教案(2课时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二课第4节《声情并茂·押韵与平仄》优秀教案(2课时4页)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一、预习要求1.了解诗歌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2.体会诗歌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

二、把握重、难点1.了解诗歌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2.体会诗歌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3. 根据所学能够为较工整的律诗排序。

4. 培养热爱诗歌,喜爱我国古老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三、方式:讨论、阅读四、课时:二课时五、学习流程1.找出P32《客中行》《商中早行》《虞美人》三首诗词的韵脚,并分析一下他们分别押什么韵。

2.找出《娃娃的故事》《乡愁四韵》的韵脚,体会一下它们是如何押韵的。

3.什么是古体诗?什么是近体诗?近体诗主要包括哪两种诗体?4.律诗在格律上有哪些要求?5.什么叫押韵?6.绝句和律诗的押韵有哪些要求?7.什么叫平仄?8.请同学们从五律最基本的两种平仄格式中总结一下律诗平仄的基本要求。

9.什么叫对仗?10.律诗哪几联要求对仗?11.诗歌对仗有哪些类型?12.小试身手:完成P36的练习。

【提示】1. 《客中行》的韵脚依次是“香、光、乡”,押“ɑnɡ”韵;《商中早行》的韵脚依次是“乡、霜、墙、塘”,押“ɑnɡ”韵;《虞美人》的韵脚依次是“了、少”,“风、中”,“在、改”,“愁、流”,分别押“ɑo”“enɡ(onɡ)”“ɑi”“ou”韵。

2. 《娃娃的故事》的韵脚依次是“话、家、下、它、妈”,押“ɑ”韵;《乡愁四韵》的韵脚依次是“水、味”,“红、痛”,“白、待”,“香、芳”,分别押“ui(ei)”“onɡ”“ɑi”“ɑnɡ”韵。

4. 律诗在格律上有以下要求:①每首共八句;②押韵;③平仄;④对仗。

8.①同句交替;②上下句相对;③上下联平仄相“粘”,即相同;④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3-11.见课本P34-P36。

12.练习一A.出自唐人作品的是(①②③⑤)。

B.分类正确的一组是(C )。

练习二1.顺序为:A-C-D-B。

2.下句为A.3.①D;②A;③C;④D。

六、问题探究1. 格律诗(近体诗)的平仄组合及规律诗和词都是由句子组成的,所以我们先把单句的平仄弄清,再来学习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平仄组合关系。

声情并茂-押韵与平仄(教学用)

声情并茂-押韵与平仄(教学用)

05
押韵与平仄的教学实践
教学方法与技巧
理论讲解
向学生介绍押韵和平 仄的基本概念,以及 它们在诗词中的重要 性和作用。
实例分析
通过分析经典的诗词 作品,让学生理解押 韵和平仄的运用技巧, 以及它们对作品韵律 和节奏的影响。
创作练习
引导学生进行押韵和 平仄的创作练习,让 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掌 握这些技巧。
向前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பைடு நூலகம்
押韵的作用
01 增强语言的美感
押韵可以使语言更加和谐、悦耳,增强作品的艺 术魅力。
02 突出主题
通过押韵的方式,可以将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地 表现出来,加深读者或听众对作品的理解和印象。
03 增强记忆
押韵的语言更容易被人们记住,因为押韵的词语 在听觉上有一定的规律和节奏感,便于记忆。
03
平仄的基本概念
在现代汉语中,由于语音的变化,入声已经消失,只剩下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声。因此, 现代汉语的平仄分类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长短和轻重来进行的。
平仄的作用
平仄的作用在于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来表达情感和增强语言 的表现力。在诗歌、曲艺等艺术形式中,平仄的运用可以使 得语言更加优美、动听,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感。
教学目标
学员能够掌握押韵与平仄的基本规则和运用技巧, 01 提高诗歌创作中的声情表达能力。
学员能够通过实例分析,深入理解押韵与平仄在 02 诗歌创作中的作用,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培养学员对汉语诗歌的热爱和兴趣,传承和弘扬 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02
押韵的基本概念
押韵的定义
01 押韵是指两个或多个词语在音节上的相似性,通
展望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押韵 与平仄的规律和技巧,不断探索 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第一篇: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学目标:1、“因声求气”,探索诗词基本的押韵、平仄、对仗和节奏的知识,体会古典诗词的音乐美、韵律美。

2、“吟咏诗韵”,通过吟诵古诗词,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难点:古今语音的发展与变化,导致诗词格律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的困难。

教学方法:在情境中感悟,在情景中生成,在情景中应用——诵读感悟本单元的诗词,归纳生成诗词格律知识,应用诗词格律知识。

研究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由周杰伦的《菊花台》入课,周杰伦的歌好听吗?方文山的词写的真好!除了唱得好之外,还有另外的原因——歌词押韵。

押韵这种现象充分地体现在了古典诗歌中。

二、从押韵的角度体会诗歌回环往复之美1、齐读李白的《客中作》李白在他乡作客快乐吗?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吗?以乐景写哀情。

读的时候在前两句读出快乐、豪迈,后两句读出婉转低回的无奈!注意韵脚有什么特点?(声母、韵母)韵腹、韵尾相同,声调相同(都是平声)。

那么,我们就知道了押韵的具体含义。

所谓押韵,就是韵脚的字必须同韵。

即韵腹、韵尾、平仄相同。

2、诗歌发展及押韵规律:(1)是不是所有古代的诗歌都是这样的呢?先回忆诗歌发展流程。

(2)近体诗在唐代发展到顶峰,形式和内容有了个完美的结合,尤其是在押韵、平仄、对仗、格律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分析《清明》《锦瑟》,自由朗读一遍,体会近体诗押韵的特点——近体诗:第一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般都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3)古体诗和词曲则相对宽松一些。

但一般也有押韵的现象。

欣赏《短歌行》的押韵特点。

有没有押韵的特点?(4)请一位男生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押ang韵。

(5)女生背诵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押a韵。

3、小结——词曲:可以一韵到底,中途也可以换韵。

4、分析押韵的作用(1)让学生分别读《乌衣巷》,注意斜,押韵在诗歌的节奏上有重要作用。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学实录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学实录

( )掌 握押 韵 、 平仄 在 诗 词 中 的运 用 规 律 ; 1 ( )利 用 对 押 韵 、平 仄 知 识 的 掌握 欣 赏 中 国诗 词 的 音 2 律美 。
二 、教 学 实 录 ・ 师 : 当 我们 还 是 牙牙 学 语 的 幼童 ,我 们 的父 母 就 开始 在
配合 ,从 而达 到 形 式 、 内容 和 情 绪 卜的高度 和 谐 。现代 诗 词 我 们 的耳 边 唱 响 那 首 古 老 而 又 悠 久 的 《 农 》 ( 生 齐 背 悯 学 中对 音 律 的 要 求 虽 然 远 不 如 古 诗 词 那 么 严 格 , 但 也 经 常 借 诵 ) 。而 当我 们 刚刚 迈 出 脚步 ,走 进 一个 被 称 为是 学 校 的地

基 本 的押 韵 、平仄 知 识 ,对 于 学生 鉴 赏 诗词 的音 乐美 、认 识 汉 语 的特 点和 掌握 汉 语 的 发音 都 是 有着 十分 重 要 的作 用 的 。 基 于 这 种考 虑 笔 者 对本 节 内容 的 教 学 设计 如 下 :
1三 维 目标 . 知 识 与 能力 : ( ) 了解 押 韵 、平 仄 、对 仗 的概 念 : 1 ( )掌 握 押 韵 、平 仄 在 诗词 中的运 用 规 律 ; 2 ( )能 通 过押 韵 、平 仄欣 赏 巾 国诗 词 的音 乐 美 。 3 过程 与方 法 : ( )阅 读法 ,这 样 就避 免脱 离 文本 , 一方 面有 利 于分析 1 问题 ,找 出答 案 , 另 ~ 方 面 可 以让 学 生 养 成 阅读 文 本 的 习 惯 ,蘑 视 文本 。 ( )设 疑法 ,提 出疑 问 ,使 学 生 阅读 有 目的化 。 2 ( )合作 讨 论 、探 究 ,通 过 这一‘ 有 效 实现 新课 程标 3 步骤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学设计1 人教课标版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学设计1 人教课标版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学设计杨先武【教学目标】、学习有关押韵和平仄的知识。

、诵读体会古典诗词的韵律美。

【学情分析】、根据语言学习的特点,高二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并非一无所知,他们的学习不是从零开始;学生对古诗词有一定数量的积累,对关于“押韵”的认识只是处在模糊、零星、无意识状态。

这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资源。

教师的教学应当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使他们由模糊变清晰,从零星整合成系统,从无意识走向自觉,建构起新的知识网络。

对于平仄,恐怕是最令学生头疼的一个问题了,教师的任务是精选内容,不牵涉过深,尽量化难为易,激发学习的兴趣。

、《语言文字应用》是高二选修教材,其中的押韵和平仄是很能体现诗词特点的表达形式,里面包含着丰富的语音、语调、词汇、语义、语法和语言运用技巧的知识,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汉语的特点,感受汉语的精妙之处,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欣赏语言的水平。

【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从易到难,放低起点,铺设阶梯,逐步提高。

不是教师“告诉式”的传授知识,而是组织学生“参与式”活动。

教学过程宜由感性到理性,从诗词的诵读入手,引导归纳整理;不必追求知识的完整和深度,重在感悟应用;注重讲练结合,引导学生去发现、领悟。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

《商山早行》《虞美人》和《乡愁四韵》的配乐朗诵。

【教学过程】一、诵读儿歌,体会韵感。

学生齐声诵读《我家的小院》,标注韵脚“马、鸭、花、画”。

一种韵母就是一种韵,韵母相同的字就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多个字放在诗词的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二、鉴赏诗词,理解押韵。

(一)绝句押韵、品析《客中作》。

、阅读《押韵与和谐美》的绝句押韵。

、归纳押韵:绝句押韵规则:第句可押可不押;第、句一定要押,押平声韵;第句不押限用仄声字。

(二)律诗押韵、品析《商山早行》。

、阅读《押韵与和谐美》的律诗押韵。

、律诗押韵规则:第句可押可不押,若不押则限用仄声字;第、、、句一定要押,平声韵;其它奇数句最后一字限用仄声字。

第四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

第四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

第四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第四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千言万语总关“音” 第四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

感受古典诗词讲究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鉴赏古今诗歌词曲,使学生对写作诗文时的韵律和谐有所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之美。

教学重点: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

教学难点: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

教学过程:●(一)诵读儿歌,体会韵感。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到,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我来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

○天上雪花飘,我把雪来扫。

堆个大雪人,头戴小红帽。

安上嘴和眼,雪人对我笑。

○小手绢,像照片,小猫小狗在上边。

洗手绢,晾晾干,一根绳子晾一串。

猫来瞧,狗来看,好像参观摄影展。

○糖果娃娃进嘴巴,舌头搂它牙躺它。

舌头悄悄告诉牙,糖果是个好娃娃,你要生病别怪它,怪你自己不刷牙。

一、请模仿下文,①继续完成童谣;②另作一首类似的儿歌(题目自定)。

①一九得九,爷爷爱喝酒。

二九十八,袋子吹喇叭。

三九二十七,嫂嫂刷油漆…… ②一排鸭子,个子矮矮,走起路来,屁股歪歪。

翅膀拍拍,太阳晒晒,伸长膀子,吃吃青菜。

这些儿歌同学们可能回到了快乐的童年。

我们看看这些儿歌有什么特点呢?押韵。

那么都押什么韵呢?学生回答。

①四九三十六,小叔去磨油;五九四十五,大伯去打虎;六九五十四,哥哥写大字;七九六十三,弟弟吃饼干(妈妈把饭端);八九七十二;姐姐扎小辫;九九八十一;妞妞穿花衣。

②熊猫宝宝,走路摇摇,翻个筋斗,让你瞧瞧。

吃着竹子,肚子饱饱,扭着屁股,到处跑跑。

●(2)鉴赏诗歌,分析韵脚。

学生朗读诗歌,找出韵脚。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韵脚是“尘、新、人”(“新”的古音与“尘、人”同韵)。

《玉楼春》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绉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

第四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

2、体会诗歌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
1、找出《客中行》《商中早行》《虞美人》三首诗词的韵脚,并分析一下他们分别押什么韵。

2、找出《娃娃的故事》《乡愁四韵》的韵脚,体会一下它们是如何押韵的。

3、什么是古体诗?什么是近体诗?近体诗主要包括哪两种诗体?
4、律诗在格律上有哪些要求?(课本34页。

四点要求)
5、什么叫押韵?
6、绝句和律诗的押韵有哪些要求?
7、什么叫平仄?
8、请同学们从五律最基本的两种平仄格式中总结一下律诗平仄的基本要求。

明确:①同句交替②上下句相对③上下联平仄相“粘”,即相同。

④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见教参60页)
9、什么叫对仗?
[来源:]
10、律诗哪几联要求对仗?
[来源:]
11、诗歌对仗有哪些类型?
12、课后练习指导。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教案名称: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学目标:1. 了解押韵、和、平、仄的定义和原理;2. 能够通过对比和分析诗句的押韵和平仄,理解其对诗歌表达和韵律运用的作用;3. 能够运用押韵和平仄的原理,合理地构思和写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教学板书;2. 古代诗词选集等学习资料;3. 石膏板、粉笔、纸、笔等教学工具;4. 各种韵律和平仄规律的例句。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简要介绍诗歌押韵和平仄的作用,如增加诗歌的音乐感和韵律感,增强表达力等;2. 提问学生对押韵和平仄的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认识押韵(15分钟)1. 通过示范和讲解,介绍什么是押韵,如何押韵和常见的押韵形式;2. 根据示例句,分析和研究押韵的效果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3. 分组进行小组活动,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些诗句,让学生找出其中的押韵现象,并分析其作用。

步骤三:认识和、平、仄(20分钟)1. 通过示范和讲解,介绍什么是和、平、仄,以及它们的定义和运用;2. 根据示例句,分析和研究和、平、仄的效果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3. 分组进行小组活动,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些诗句,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和、平、仄现象,并分析其作用。

步骤四:综合运用(20分钟)1. 学生分别拿着纸和笔,在教师的示范下,进行自由的创作或改编诗歌作品;2. 要求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注意押韵和平仄的运用,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和美感;3. 学生可以自由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同学进行分享和交流。

步骤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学生回顾所学的内容,总结押韵和平仄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2.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押韵和平仄的重要性和实际运用。

步骤六:拓展延伸(10分钟)1.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其他的韵律和音韵规律;2. 鼓励学生继续写作和创作,拓展自己的文学艺术素养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1.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小组活动进行评价,看是否能够理解押韵和平仄的概念,并能够分析和运用;2. 学生写作的诗歌作品评价,看是否能够合理地运用押韵和平仄的原理,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第四节 声情并茂——押韵与平仄 精品教案

第四节 声情并茂——押韵与平仄 精品教案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

2.体会诗歌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找出《客中行》《商中早行》《虞美人》三首诗词的韵脚,并分析一下他们分别押什么韵。

2.找出《娃娃的故事》《乡愁四韵》的韵脚,体会一下它们是如何押韵的。

3.什么是古体诗?什么是近体诗?近体诗主要包括哪两种诗体?4.律诗在格律上有哪些要求?(四点要求)5.什么叫押韵?6.绝句和律诗的押韵有哪些要求?7.什么叫平仄?8.请同学们从五律最基本的两种平仄格式中总结一下律诗平仄的基本要求。

明确:①同句交替②上下句相对③上下联平仄相“粘”,即相同。

④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9.什么叫对仗?10.律诗哪几联要求对仗?11.诗歌对仗有哪些类型?12.课后练习指导【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掌握诗歌有关押韵、平仄的知识。

2 根据所学能够为较工整的律诗排序【教学重点】同目标【教学过程】一、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诗歌的分类】按类型分:古诗、律诗、绝句按格律分:古体诗(古风)、近体诗(今体诗、格律体)按字数分:五言诗、七言诗格律体:绝句、律诗、排律【律诗的四个特点】【押韵】作用是什么?绝句和律诗在押韵上有何要求?押韵是说韵脚的字必须同韵;作用是使诗歌曲调和谐,朗朗上口;律师和绝句的首句都可压可不压,偶数句必须押韵,一般压平声韵,中间不能换韵,奇数句最后一字限用仄声字。

以上各点举文中例子加以印证。

)【平仄】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三声。

结合书中例子了解常见的平仄格式。

平仄的作用是增强诗歌的节奏、音乐美,同时具有参差美。

【对仗】对仗:字数相同、结构相同(词性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对。

类型: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

二、能力训练1.课后练习2.补充练习题目(一)请模仿下文,①继续完成童谣;②另作一首类似的儿歌(题目自定)。

①一九得九,爷爷爱喝酒。

二九十八,袋子吹喇叭。

三九二十七,嫂嫂刷油漆……②一排鸭子,个子矮矮,走起路来,屁股歪歪。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2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2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一、本节学习重点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押韵”和“平仄”。

古典诗词讲究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汉字的押韵和平仄是构成这种乐感的重要因素。

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对于认识汉语的特点和掌握汉语的发音都是有作用的。

二、知识整合训练1.下列对“押韵”和“平仄”的认识,有误的一项是( )A.格律诗所押的韵一般是仄声韵。

B.所谓押韵,就是韵脚的字必须同韵。

C.普通话中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

D.律诗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

2.下列对诗歌的分类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字数上看,古诗、律诗、绝句又都各自分为“五言诗”和“七言诗”。

B.从格律上看可以把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C.从汉朝开始就把诗歌分为“古诗”、“律诗”和“绝句”。

D.与古代诗歌比较,现代诗歌也可算是一大类,虽然现代诗歌在形式上没有古诗那么严格,但也自成一体,别有风韵。

3.下列对古体诗和近体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写的,古体诗的写作没有一定的标准。

B.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C.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用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

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格律诗”或“律诗”。

D.古体诗和近体诗,只是一个按时间划分的概念。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⑴大漠长风,驱车万里,历时一个半月,西域风情,令我如醉如痴:________。

⑵水击石溅,________引得满溪水花粲然,应声起舞,熠熠山泉披覆着满身音符。

⑴①冰山覆雪峰,天池冰未融,古道伴长城,青海湖水涩②冰山覆雪峰,古道伴长城,青海湖水涩,天池冰未融⑵①如小弦滚指弹拨,切切淙淙②切切淙淙,如小弦指弹拨A.①①B.②②C.①②D.②①5.为响应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号召,学校将正式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为了更好地推动此项活动,请你为学校拟写两条宣传标语。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篇一: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备课参考《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备课参考教学参考11102203《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备课参考一、本节学习重点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押韵”和“平仄”古典诗词讲究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汉字的押韵和平仄是构成这种乐感的重要因素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对于学生认识汉语的特点和掌握汉语的发音都是有作用的二、课堂活动指导2.1课本课堂活动●韵里情思这个课堂活动通过鉴赏古今诗歌词曲使学生对写作诗文时的韵律和谐有所了解一、课堂活动步骤(1)诵读儿歌体会韵感在开展课堂活动前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学习“同韵童趣”的儿歌并请学生再朗诵一些他们熟悉的儿歌(2)鉴赏诗歌分析韵脚教师和学生一起鉴赏古代诗词和现代诗歌分析诗词歌曲的韵脚体会诗歌押韵的作用(3)举例扩展总结归纳教师可以再举一些古代诗词和现代诗歌或歌词分析诗词的内容主旨同时分析诗歌的韵脚和平仄等探讨诗词的形式如何为内容服务从而达到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4)活跃气氛现场创作教师可以让学生现场创作和朗诵一些押韵的诗歌或文段加深对诗歌押韵的认识二、相关知识补充(1)古代诗词鉴赏《客中作》没有直白地表达思乡的感情而是通过写客中作乐来写作客他乡的飘零感整首诗全方位调动人的感观——嗅觉、视觉还有触觉而这首诗的韵脚也恰是感观的落脚点:“香、光、(他)乡”《商山早行》首联开宗明义“客行悲故乡”全诗寓情于景写到了“残月、晨霜、槲叶、山路、枳花、驿墙、凫雁、池塘”这些意象都带着伤感的意味其中有些也构成韵脚:“霜、墙、塘”而《虞美人》则是移句换韵:“了”和“少”“风”和“中”“在”和“改”“愁”和“流”音律的变化与心情起伏回转配合可以说在形式和内容、情绪上达成了高度的和谐(2)现代诗歌鉴赏现代歌词中也有对押韵的要求不过远不如古诗词那么严格《娃娃的故事》歌词儿歌化、口语化作为韵脚的字都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用的词:“话、家、下、它、妈”而且考虑到孩子的特点每句最后一个字都是语气词这些词并不影响押韵《乡愁四韵》歌词比较注重文学性、抒情性而且题目就明确显示了要借“韵”传情用到“水”和“味”“红”和“痛”“白”和“待”“香”和“芳”歌词一韵一情同韵复沓把思乡之情逐步推向高潮2.2补充课堂活动●集句妙对这个课堂活动主要是通过集联游戏使学生对对联的基本要求有一个感性认识将名句名联重新组配可以活跃课堂启发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一、课堂活动步骤(1)将学生分成几组课前请学生整理学过的古典诗文及名联警句(不限于中学教材中的诗词)摘抄收集到的名句、名联分发到各组活动可以采用抢答的方式(2)主持人每次出示一个用于征对的上联或下联各组抢答对出对联后学生要说明如此对联的理由然后要求学生朗诵原诗分析诗词的押韵、平仄情况二、相关知识补充(1)集联是一种特殊的创作手法“集”是聚集、集合的意思它是从古今文人的诗词、赋文、碑帖等中分别选取两个有关联的句子按照对联中的声律、平仄、对仗等要求组成联句既要保留原文的词句又要语言浑成另出新意给人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感染力同时集联还可使人自然地联想到所集的原作无形中给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艺术空间集句联可集同一的不同诗文也可以集不同的诗文既可以集同代的诗文也可以集异代的诗文(2)集联创作示例:“夕阳无限好高处不胜寒”这副对联采用大家较为熟悉的古诗词名句上联出句用的是唐代李商隐《乐游原》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首诗属于仄起仄收式(首句首字不入韵)韵脚是“原、昏”(用普通话读似乎已经不押韵了)下联对句选自宋代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句子“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首词的韵脚是“天、年、寒、间、圆、全、娟”新组配的对联写出了晚风扑面、凉意袭人的意境此联属于宽对“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副对联采用唐代诗人王维和李白的名句上联出自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属于平起平收式(首句首字入韵)韵脚是“尘、新、人”(“新”的古音与“尘、人”同韵)下联摘取了李白的七言古诗《将进酒》的最末一句古诗《将进酒》的韵脚(用普通话读)是“停、听、醒、名;裘、酒、愁”这两句两相配合成为流水对“红杏枝头春意闹乌衣巷口夕阳斜”这副对联上联选自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绉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这首诗是平起平收式韵脚是“好、棹、闹、少、笑、照”下联取自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是仄起平收式韵脚是“花、斜、家”此联字词句对得十分工雅“红杏枝头”与“乌衣巷口”是方位名词相对“红”与“乌”是颜色相对“口”与“头”又是动物器官“春意闹”与“夕阳斜”意蕴深远令人回味三、课后练习指导3.1“小试身手”解析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古代诗词的掌握情况参考答案:A①②③⑤BC解析: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古体诗)③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张志和《渔歌子》词)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晓(晚)景》绝句)⑤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体诗)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宋·柳永《雨霖铃》词)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平仄、押韵、对偶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参考答案:1.A-C-D-B根据绝句押韵的原则D“柳条折尽花飞尽”应该是第三句因为其他三句的最后一字都押韵;再根据绝句对偶、平仄规则:A“杨柳青青着地垂”(平仄平平仄仄平)C“杨花漫漫搅天飞”(平平仄仄仄平平)以及“柳条折尽花飞尽”判断应该先写“柳条”后写“杨花”判定应该先A后C2.A“梨花院落溶溶月”是“花+处所+形态+自然景物”只有A “柳絮池塘淡淡风”符合要求;B“榆英临窗片片雪”是“花+动作+形态+自然景物”;C“带水芙蓉点点雨”是“动作+花+形态+自然景物”;D“丁香初绽悠悠云”是“花+动作+形态+自然景物”3.①D清风“拂”面轻柔、生动其他的或缺乏美感如“吹”;或太猛烈如“掠、袭”②A月“落”枝头有动感其他的或不合当时场景或太普通、缺乏动感③C船“横”浦口有动感船随水轻荡很形象其他的没有这种形态感④D“一声”与“数只”相对声音清晰明亮穿透力强其他的缺乏美感也对不上“数只”3.2补充练习题目一、请模仿下文①继续完成童谣;②另作一首类似的儿歌(题目自定)①一九得九爷爷爱喝酒二九十八袋子吹喇叭三九二十七嫂嫂刷油漆??②一排鸭子个子矮矮走起路来屁股歪歪翅膀拍拍太阳晒晒伸长膀子吃吃青菜二、拟写广告词(均20字以内):①拟一条以“购买体彩”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②拟一条以“护花护绿”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③拟一条以“注意交通安全”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注意押韵三、选择在下面一首七律中的括号处应填入的最贴切的句子江中看月作(清·袁枚)江风送月海门东人到江心月正中()一船鸡犬欲腾空帆如云气吹将灭灯近银河色不红如此宵征信奇绝三更三点水精宫A.半树佛花香易散B.万里鱼龙争照影C.二月郊行最有情D.三千组练挥银刀四、判断依次填入下面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1.每逢深秋时节、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2.远眺群山环抱;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③白云缭绕层林迭翠④层林迭翠白云缭绕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五、阅读下面四首杜牧的诗把下面四句诗分别填入到上面四首原诗中去《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①《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②《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③《叹花》: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④A.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B.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C.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D.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六、把左右两组中相对应的诗词名句连成线并说明出处①野旷天低树⑨不破楼兰终不还②会当凌绝顶⑩燕山月似钩③鸟宿池边树直挂云帆济沧海④大漠沙如雪江清月近人⑤黄沙百战穿金甲半江瑟瑟半江红⑥长风破浪会有时一览众山小⑦春潮带雨晚来急僧敲月下门⑧一道残阳铺水中野渡无人舟自横3.3补充练习解析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押韵等知识的掌握情况举例略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押韵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广告词参考示例:①爱心要长久奇迹伴左右;奉献是无私的荣誉大奖是爱心的赞许;体篇二:语言学习7《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有关押韵、平仄的知识2根据所学能够为较工整的律诗排序【教学重点】同目标【课时安排】:2课时一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诗歌的分类】按类型分:古诗、律诗、绝句按格律分:古体诗(古风)、近体诗(今体诗、格律体)按字数分:五言诗、七言诗格律体:绝句、律诗、排律【律诗的四个特点】【押韵】作用绝句和律诗在押韵上有何要求押韵是说韵脚的字必须同韵;作用是使诗歌曲调和谐朗朗上口;律师和绝句的首句都可压可不压偶数句必须押韵一般压平声韵中间不能换韵奇数句最后一字限用仄声字(以上各点举文中例子加以印证)【平仄】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三声结合书中例子了解常见的平仄格式平仄的作用是增强诗歌的节奏、音乐美同时具有参差美【对仗】对仗:字数相同、结构相同(词性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对类型: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二能力训练1课后练习2【补充练习题目】一、请模仿下文①继续完成童谣;②另作一首类似的儿歌(题目自定)①一九得九爷爷爱喝酒二九十八袋子吹喇叭三九二十七嫂嫂刷油漆??②一排鸭子个子矮矮走起路来屁股歪歪翅膀拍拍太阳晒晒伸长膀子吃吃青菜二、拟写广告词(均20字以内):①拟一条以“购买体彩”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②拟一条以“护花护绿”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③拟一条以“注意交通安全”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注意押韵三、选择在下面一首七律中的括号处应填入的最贴切的句子江中看月作(清·袁枚)江风送月海门东人到江心月正中()一船鸡犬欲腾空帆如云气吹将灭灯近银河色不红如此宵征信奇绝三更三点水精宫A.半树佛花香易散B.万里鱼龙争照影C.二月郊行最有情D.三千组练挥银刀四、判断依次填入下面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1.每逢深秋时节、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2.远眺群山环抱;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③白云缭绕层林迭翠④层林迭翠白云缭绕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五、阅读下面四首杜牧的诗把下面四句诗分别填入到上面四首原诗中去《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①《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②《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③《叹花》: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④A.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B.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C.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D.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六、把左右两组中相对应的诗词名句连成线并说明出处①野旷天低树⑨不破楼兰终不还②会当凌绝顶⑩燕山月似钩③鸟宿池边树11直挂云帆济沧海④大漠沙如雪12江清月近人⑤黄沙百战穿金甲13半江瑟瑟半江红⑥长风破浪会有时14一览众山小⑦春潮带雨晚来急15僧敲月下门⑧一道残阳铺水中16野渡无人舟自横补充练习解析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押韵等知识的掌握情况举例略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押韵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广告词参考示例:①爱心要长久奇迹伴左右;奉献是无私的荣誉大奖是爱心的赞许;体彩牵动人心幸运走近彩民;体育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体彩是我们永远的朋友;彩民共托朝阳足彩再创辉煌②红花绿草满园栽蜜蜂彩蝶引伴来;花草丛中笑园外赏其貌;欲揽春色入自家无可奈何成落花;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小草有生命足下多留“青”;小草对您微微笑请您把路绕一绕③手握方向盘时刻想安全!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七言律诗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正确选项是B这是一首律诗所要填写的一联是颔联根据律诗对仗的原则颔联是遵守对仗的第四句“一船鸡犬欲腾空”是“数量+动物+能愿动作+动作”观察选项只有B“万里鱼龙争照影”符合四、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句子衔接能力正确选项是D①②两句选②因为从后文看是四字句式为了对称从最后一句“美景尽览”看“美景”指前面内容那就不指“俯瞰”所以选②不选①③④两句选④不选③③④的句式是相同的但从押韵的角度看该选④另外从“山”到“林”是正常顺序“白云缭绕”应是对“山林”的缭绕所以从这方面看也应选④“白云”在最后五、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七言绝句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正确选项是:①C②B③A④D这四首都是绝句都应该符合基本的押韵规则选项A韵脚是“箫”与之相配的是第三首诗《寄扬州韩绰判官》韵脚字“凋”;选项B韵脚是“名”与之相配的是第二首诗《遣怀》韵脚字“轻”;选项C韵脚是“如”与之相配的是第一首《赠别》韵脚字“初”;选项D韵脚“枝”与之相配的是《叹花》韵脚字“时”六、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古代诗词名句的掌握情况①-相配出自唐代孟浩然《宿建德江》;②-相配出自唐代杜甫《望岳》;③-相配出自唐代贾岛《题李凝幽居》;④-相配出自唐代李贺《马诗(其五)》;⑤-⑨相配出自唐代王昌龄《从军行(其四)》;⑥-相配出自唐代李白《行路难(其一)》;⑦-相配出自唐代韦应物《滁州西涧》;⑧-相配出自唐代白居易《暮江吟》篇三:第四节声情并茂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第二课:千言万语总关“音”第四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授课班级:授课时间:一、本节学习目标重点: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和学习汉语的同音字词现象汉语的音节少但是文字和词语要多得多这就使汉语中的同音现象特别突出通过本节的学习帮助学生一方面了解形成同音字词的原因和同音字词的类型另一方面了解同音字词在实际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分化以及同音字词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二、学情分析第四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感受古典诗词讲究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过程与方法:通过鉴赏古今诗歌词曲使学生对写作诗文时的韵律和谐有所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之美教学重点: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教学难点: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教学过程:●(一)诵读儿歌体会韵感○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到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我来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天上雪花飘我把雪来扫堆个大雪人头戴小红帽安上嘴和眼雪人对我笑○小手绢像照片小猫小狗在上边洗手绢晾晾干一根绳子晾一串猫来瞧狗来看好像参观摄影展○糖果娃娃进嘴巴舌头搂它牙躺它舌头悄悄告诉牙糖果是个好娃娃你要生病别怪它怪你自己不刷牙一、请模仿下文①继续完成童谣;②另作一首类似的儿歌(题目自定)①一九得九爷爷爱喝酒二九十八袋子吹喇叭三九二十七嫂嫂刷油漆??②一排鸭子个子矮矮走起路来屁股歪歪翅膀拍拍太阳晒晒伸长膀子吃吃青菜这些儿歌同学们可能回到了快乐的童年我们看看这些儿歌有什么特点呢押韵那么都押什么韵呢学生回答①四九三十六小叔去磨油;五九四十五大伯去打虎;六九五十四哥哥写大字;七九六十三弟弟吃饼干(妈妈把饭端);八九七十二;姐姐扎小辫;九九八十一;妞妞穿花衣②熊猫宝宝走路摇摇翻个筋斗让你瞧瞧吃着竹子肚子饱饱扭着屁股到处跑跑●(2)鉴赏诗歌分析韵脚学生朗读诗歌找出韵脚《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韵脚是“尘、新、人”(“新”的古音与“尘、人”同韵)《玉楼春》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绉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这首诗是平起平收式韵脚是“好、棹、闹、少、笑、照”《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是仄起平收式韵脚是“花、斜、家”补充:对课本上的诗的分析1)古代诗词鉴赏《客中作》没有直白地表达思乡的感情而是通过写客中作乐来写作客他乡的飘零感整首诗全方位调动人的感观──嗅觉、视觉还有触觉而这首诗的韵脚也恰是感观的落脚点:“香、光、(他)乡”《商山早行》首联开宗明义“客行悲故乡”全诗寓情于景写到了“残月、晨霜、槲叶、山路、枳花、驿墙、凫雁、池塘”这些意象都带着伤感的意味其中有些也构成韵脚:“霜、墙、塘”而《虞美人》则是移句换韵:“了”和“少”“风”和“中”“在”和“改”“愁”和“流”音律的变化与作者心情起伏回转配合可以说在形式和内容、情绪上达成了高度的和谐(2)现代诗歌鉴赏现代歌词中也有对押韵的要求不过远不如古诗词那么严格《娃娃的故事》歌词儿歌化、口语化作为韵脚的字都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用的词:“话、家、下、它、妈”而且考虑到孩子的特点每句最后一个字都是语气词这些词并不影响押韵《乡愁四韵》歌词比较注重文学性、抒情性而且题目就明确显示了要借“韵”传情用到“水”和“味”“红”和“痛”“白”和“待”“香”和“芳”歌词一韵一情同韵复沓把思乡之情逐步推向高潮●(3)举例扩展总结归纳◆押韵一、诗歌押韵(1)律诗押韵通则:★A.都用平声韵(唐代刘长卿、白居易宋代苏轼、黄庭坚写过少数押仄声韵的律诗)例如: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韵脚为“森阴心砧”此四字都是平声字★B.通常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只有首句用韵时可以用邻韵例一: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韵脚分别为:村chun昏hun魂hun论lun例二:马嵬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韵脚为“州zhou休xiu筹chou牛niu愁chou★C.句尾不能连三平也不能连三仄(但也有少数例外)如上两首诗末句分别为:白帝城高急暮砧为平仄平分明怨恨曲中论为仄平仄不及卢家有莫愁!为仄仄平★D.律诗基本上不能出现重复字但也有少数是内容突破了形式★E.“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只要不造成句尾连三平或连三仄一般都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绝句四首(其三)(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F.句式一定是整齐的五言或七言没有长短句(2)古诗押韵规则:可用仄声韵可用平声韵;平仄韵可以转换不必一韵到底;不押韵的句尾之平仄可与韵脚相同二、词的押韵词的押韵方式比诗复杂而且变化很多大致的情况有:(1)一首一韵:如范仲淹的《渔家傲》(2)一首多韵:如李白《菩萨蛮》一首词用韵最多的要算薛昭蕴《离别难》共七部韵交互错杂最为复杂少见(3)以一韵为主间押他韵:如李煜《相见欢》此词即以平韵“楼、钩、秋、愁、头”五韵为主间入仄韵“断、乱”二韵为宾(4)同一韵部平韵仄韵通押:同部平仄韵如“东”协“董、送”“支”协“纸、寘”“麻”协“马、祃”等称作“同部三声叶”在词中最常见的有《西江月》、《哨遍》、《换巢鸾凤》等调如苏轼《西江月》“霄、骄、瑶、桥”四平韵与“草、晓”二仄韵都同在第八部这类平仄通协的词调以平韵与上、去韵通协者为多平韵与入韵通协者甚少这是因为在宋词中入声韵往往独用不与他韵通用(5)数部韵交协:如陆游《钗头凤》此词即以上片的“手、酒、柳”与下片的“旧、瘦、透”相协又以上片的“恶、薄、索、错”与下片的“落、阁、托、莫”相协(6)迭韵:如白居易《长相思》迭二“流”字、二“悠”字(7)句中韵:宋词在句中押韵的例子很多如柳永《木兰花慢》上下片的第六七句:“云衢见新雁过奈佳人自别阻音书”“归途纵凝望处但斜阳暮霭满平芜”;又如《惜分飞》的上下片结句毛滂作“更无言语空相觑”“断魂分付潮回去”;汪元量作“泪珠成缕眉峰聚”“断肠解赋江南句”等等都是除以上七种情况词的押韵还有四声通协(一首词中平、上、去、入四声韵通押)、平仄韵互改、平仄韵不得通融(词调押韵有的有严格规定有些词调决不可通融平仄韵通押)、协韵变例等四种情况◆平仄一、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1)组句规则──同句交替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依此类推(2)组联规则──上下句相对以五言为例如上句为“平平仄仄平”下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下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对仗的知识,体会古典诗词的音乐性、韵律美。

2、了解诗歌的分类。

3、能利用平仄对仗知识进行集联创作。

体会诗歌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

4、通过鉴赏古今诗词,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类,诗歌押韵、平仄和对偶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平仄格律,唬倒了不少喜欢古诗词的人.它其实就像古典园林一进门就挡在眼前的那座假山,看着巍峨嶙峋的,其实没多高,抬脚走几步,一下就过去了.假山后面的景致,才是越看越觉得心生敬畏;细细欣赏开始略品个中滋味.只要翻过'假山',就能尝到'美景'滋味.
2、集体吟唱儿歌《我家的小院》,明确这首儿歌的.韵脚(马、鸭、花、画),感受诗
歌的音乐感和韵律美。

3、找出《客中行》《商中早行》《虞美人》三首诗词的韵脚,并分析一下他们分别押什么韵。

4、找出《娃娃的故事》《乡愁四韵》的韵脚,体会一下它们是如何押韵的。

明确:见课本33—34页。

要讲清楚不同韵脚所传达的不同的感情。

5、什么是古体诗?什么是近体诗?近体诗主要包括哪两种诗体?
6、律诗在格律上有哪些要求?
明确:课本34页。

四点要求。

7、什么叫押韵?
8、绝句和律诗的押韵有哪些要求?
格律诗逢偶句,也就是2,4,6,8句是要押韵的,而且要押平声韵.
9、什么叫平仄?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积累名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刚正不阿,留取正气凌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 2、体会诗歌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
• 3、练习:对对子或对联
• 1、找出《客中行》《商山早行》《虞美人》 三首诗词的韵脚,并分析一下他们分别押什么 韵。
2、找出《娃娃的故事》《乡愁四韵》的韵脚, 体会一下它们是如何押韵的。
• 什么叫押韵?
• 2、律诗:
• 律诗的体裁:也是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简 称五律和七律。
• 律诗的要求:五言七言都各为八句。偶句(第2、4、 6、8句)押平声韵,奇句(第1、3、5、7句)的最后一 个字用仄音。第一句也跟绝句一样押不押韵都可以。 还有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第三句、第四句和第五 句、第六句分别要对仗。例:
关于对仗
• “对对子”或者“对联”应该不太陌生。咱 们中国早就有过年时在门上贴大红春联的 习俗:
• 爆竹一声除旧岁 风• 急梅天花高数猿点啸接哀新,春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 练习:分析下面一首诗中的对仗结构。 • 旅夜书怀(杜甫) •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 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 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 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

声情并茂--押韵与平仄-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案

声情并茂--押韵与平仄-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案

声情并茂–押韵与平仄-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押韵和平仄,认识不同词的韵脚和韵音。

2.掌握用平仄、押韵等技巧创作诗歌和词语的能力,培养优美文字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押韵定义在诗歌中,押韵是指雄辩运用同一声或同一韵母的字来营造声韵美。

形式平仄押韵:以声调繁简来区分普通话中,每个汉字音节的声母和韵母分别构成了环节。

押韵则是人们根据韵母的相通程度来确定的。

还有一些跟拍字,如声调、清浊、舌位、唇齿、名次、都很重要。

应用对于一个有风格的作品,押韵占据一个很重要的地位。

同时,学会押韵也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时的表达能力。

2. 平仄定义近代汉字、词语、诗歌等文华体的中文有平韵、平仄之别。

所谓平仄,是指某个字音为平声,或含有平声之音,称作「平」;某个字音为上声、去声、入声,或含有这类声音之一,称作「仄」。

形式平仄有三种类型:平平仄、平仄仄、上下平仄(上文仄,下文平)。

「平平仄」的节奏感比较强,一般用于行文耐人寻味的文章中,较不适用于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

「平仄仄」则以短、亮、切的音韵为特点,容易被民众接受和记忆。

应用平仄是中文特色,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必要元素。

采用平与仄相生相克的配合,既能表达时代氛围、地方风情,又能对感情、意境、形体、节奏等方面的表达产生丰富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1. 观看教学视频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打开心智。

2. 文言文读写训练通过文言文读写训练,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使用能力。

3. 诗歌鉴赏通过对现代诗歌的鉴赏,指导学生懂得欣赏诗歌、感受押韵和平仄带来的音韵美。

四、教学流程第一节:集体观看教育视频学生观看教育视频《中华文化》第二集《声情并茂–押韵与平仄》关于押韵与平仄的相关知识和技巧的介绍,认知押韵和平仄的概念、分类和鉴赏。

第二节:文言文读写训练通过文言文课文选择有平仄的一段,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中的平仄变化,并辅助学生读出其中的押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设计理念《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押韵”和“平仄”。

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诗歌都讲究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

古典诗词很少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而是通过全方位调动人的感观——嗅觉、视觉、触觉和听觉。

尤其是通过调动人的听觉使诗的韵脚成为感观的落脚点,寓情于景,同时也通过音律的变化来与作者的心情起伏回转相配合,从而达到形式、内容和情绪上的高度和谐。

现代诗词中对音律的要求虽然远不如古诗词那么严格,但也经常借“韵”传情,甚至一韵一情,同韵复沓,把感情逐步推向高潮。

汉字的押韵和平仄是构成这种音韵美的重要因素。

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对于学生鉴赏诗词的音乐美、认识汉语的特点和掌握汉语的发音都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

基于这种考虑笔者对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如下:1.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押韵、平仄、对仗的概念;(2)掌握押韵、平仄在诗词中的运用规律;(3)能通过押韵、平仄欣赏中国诗词的音乐美。

过程与方法:(1)阅读法,这样就避免脱离文本,一方面有利于分析问题,找出答案,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养成阅读文本的习惯,重视文本。

(2)设疑法,提出疑问,使学生阅读有目的化。

(3)合作讨论、探究,通过这一步骤有效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4)点拨法,及时纠正学生错误或肤浅的认识,便于深入探索规律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押韵、平仄在诗词鉴赏中的运用,增强对中国诗词的热爱。

(2)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水平。

2.教学重难点(1)掌握押韵、平仄在诗词中的运用规律;(2)利用对押韵、平仄知识的掌握欣赏中国诗词的音律美。

二、教学实录师:当我们还是牙牙学语的幼童,我们的父母就开始在我们的耳边唱响那首古老而又悠久的《悯农》(学生齐背诵)。

而当我们刚刚迈出脚步,走进一个被称为是学校的地方,我们又从老师那里学到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师生一起背诵)。

似乎从小到大我们都与诗词有一种不解之缘。

这也难怪,谁让我们是诗词大国呢!那么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学过的哪些诗词至今不忘?学生甲:《咏鹅》。

学生乙:《登鹳鹊楼》。

(声音此起彼伏,众说纷纭)师:为什么在我们还不理解的基础上对这些诗词的记忆却是如此深刻呢?学生甲:顺。

学生乙:顺口。

学生丙:顺耳。

学生丁:顺心(众人大笑)。

师:通俗的地说是“顺口、顺耳、顺心”,专业地讲是“押韵、平仄、对仗”也正因为如此才使我们的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声情并茂。

板书课题:《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师:这些特点不但存在于诗词当中,我们耳熟能详的儿歌中也大量存在。

学生:七嘴八舌的回忆童年的儿歌,情绪异常兴奋。

师(趁热打铁回归课本):含有同韵童趣的儿歌我们课本上也有一首,我们来一起感受一下(学生齐读儿歌《我家的小院》)。

师:《我家的小院》和大家的童年记忆一样都有押韵的特点,根据这些儿歌和诗词你们能总结出“押韵”的定义吗?学生(稍微沉默后,小声嘀咕):(1)偶数句最后一个字声调接近;(2)应该是韵母相同;(3)说韵脚相同更准确。

师:大家的议论实际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应该大声地、满怀信心地说出来。

请一起告诉我什么是押韵?学生:韵脚必须同韵。

板书:押韵(韵脚同韵)。

师:这是儿歌的押韵特点,除了儿歌你学过的讲究押韵的文学体裁还有哪些?学生甲:词。

学生乙:律诗。

学生丙:绝句。

学生丁:散文。

(众人哄堂大笑)师:的确还有一种体裁讲究押韵,但不是散文,应该是古体诗,既然讲究押韵的体裁这么多你们认为这些体裁的押韵规律是否相同呢?学生(齐声回答):不同。

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测,到底是否相同具体检验一下就会一目了然。

我们一起读一下课本中的《客中作》一诗,判断你读的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

学生齐读《客中作》学生甲:这首诗是绝句,它只有四句。

学生乙:这首诗是七言绝句,每句只有七个字。

师:既然绝句律诗都押韵,大家看看这首绝句押什么韵?学生(异口同声):āng韵。

一学生补充:平声韵。

师:这位同学非常细心,注意到了“平声韵”。

其他的绝句是否也如此呢,我们再看看其他两首。

(补充绝句《登鹳鹊楼》、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大家回忆一下曾经学过的《登鹳鹊楼》和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仔细思考它们有哪些押韵特点?学生甲:《登鹳鹊楼》押ōu韵。

学生乙:《绝句四首》其三押ān韵。

学生丙:这两首也是押平声韵。

师:那么请大家根据这三首绝句的押韵特点总结出绝句的押韵规律,并把它写在纸上。

(请一学生朗读自己的总结)学生:都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换韵,第一句可以邻韵相同。

师:绝句如此律诗又是如何押韵的呢?一起读一读课本中的《商山早行》。

(学生齐读)师:请找出这首诗的韵脚,看看律诗有何押韵规律?学生甲:押ang韵。

学生乙:是平声韵。

学生丙:一韵到底。

学生丁:跟绝句的押韵规律相同。

师:律诗、绝句甚至古体诗和词,为了追求音乐美,为了赏心悦目,都讲究“押韵”,而古体诗和词的押韵规律就是我们课外研究的对象,它是否也与律诗、绝句有着同样的押韵规律呢?这就要看我们的课后工作了。

但我们一定要知道除了“押韵”,它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平仄”。

关于“平仄”的概念请大家自由阅读三十五页,迅速了解“平仄”的定义。

(请一学生背诵“平仄”定义)师:既然我们已清楚的理解了什么叫“平仄”,那么就请展示展示你们的水平——以《春日忆李白》为例,把这首诗的平仄规律标出来。

(一学生在黑板上标出,其他人标在纸上)学生:《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平仄平平平,平平平仄平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师:对错我们暂不评论,你们再用同样的方法给《春望》标出平仄规律。

(一学生在黑板上标出,其他人标在纸上)学生:《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师:大家把自己标出的平仄规律与课本相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两者有很大的不同。

师:我们完全按照平仄的定义给诗标注平仄规律,得出的答案却与课本有很大出入,原因在哪呢?(学生满脸疑惑)师:律诗、绝句有严格的平仄格式要求,并不是能以普通的字词读音简单确定的。

学生:我们怎样才能掌握它在诗词中的运用规律呢?师:想要掌握平仄在诗词中的应用规律并不困难,重点是要把握几个步骤:(1)列出诗歌的平仄格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七言是五言的扩展,在五言前面加两个字:仄前加平,平前加仄)(2)结合押韵特点:都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可以确定偶数句最后一个字的为平)(3)灵活规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先确定每句二四六字的平仄)(4)组句规则:同句内节奏交替——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以次确定每句一三五字的平仄)(5)组联规则:上下句相对。

(6)组句规则:上下联相粘(相同)。

掌握了这几个步骤,就能准确的判断每首诗中平仄规律的应用。

大家想不想考证一下?学生(跃跃欲试):想,非常想。

师:那我们就用这种方法给《山居秋暝》这首诗标注平仄规律。

(一学生到黑板填写)学生:《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师:现在大家可以再与课本做一下比较,验证自己是否掌握了平仄在诗词中的运用规律。

(一阵骚动后,大家脸上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大部分同学非常有成就感,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学生甲:真的相同,真是太奇妙了!学生乙:原来掌握了平仄的定义并不等于掌握了平仄在诗词中的运用规律。

学生丙:中国的诗词竟然包含如此深奥的音韵知识,看来还真不能小看。

师:其实中国诗歌的有趣之处还不仅于此,除了平仄、押韵,它还讲究对仗。

请大家快速阅读“对仗与对称美”的内容,了解对仗的定义、位置及类型。

考验自己的瞬时记忆能力。

(学生纷纷以各种方式阅读,勾画重点,几分钟后)学生甲:格律诗不但上下句的字数要相等,相对的意义、词类、平仄也一一相对,这就是对仗。

学生乙: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

学生丙:对仗的类型有工对、宽对、借对和串对。

师:看来大家记忆都非常不错,那你们能不能凭借这种不错的记忆总结一下这节课中你的收获呢?学生甲:这节课让我了解到了关于平仄、押韵、对仗,这些以前所不了解的知识,让我觉得中国诗歌更加有意思。

学生乙:这节课让我感到最有意思的是平仄在诗歌中的运用,为以后鉴赏诗歌甚至试着写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让我感觉到了关于古典诗词方面的知识的贫乏,以后需要更多了解和学习。

学生丙:这节课让我学到了除背诵之外,古典诗词原来也有更吸引人注意的东西,让我开始喜欢中国的古典诗歌,终于知道了古典诗歌朗朗上口的原因,并且掌握了这种运用方法,特有成就感。

师:的确,很多时候小知识能起到大作用。

我们的童年就因押韵、平仄、对仗而拥有那么多动听的儿歌,从此生活不再孤独;我们的少年又因押韵、平仄、对仗而记住那么多古老的诗词,从此记忆不再空白;我们的青年更因押韵、平仄、对仗而领悟那么多新生的体会,从此人生更加精彩。

但这对丰富的诗词文化来讲仅仅是冰山的一角,还需我们不断的继承、挖掘并用一颗热爱的心来发扬才能使之不断光大。

三、教学反思语文教科书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教学活动的最基本要素,走进文本,细心钻研,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

笔者就带领学生深读文本,大胆重新总结规律。

希望藉此激起学生的探索渴望,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并且学生们正拥有质疑精神,当他们有施展的机会时,特别能发挥积极主动性。

当在课堂上受到鼓动去挑战权威认识时,一方面学生感到很诧异,另一方面也能积极开动脑筋寻找答案。

课堂气氛也因此变得活跃起来。

当他们的独特体验被肯定的时候,学生也同时感受到了尊重。

通过对这一课文的备课与讲授,笔者深深感受到,只有用心研读文本沉潜其中才能发现语文教学的另一番洞天,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激起学生更广泛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