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型社区和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的调研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新型社区和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的调

研报告

一、我区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现状。

党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江苏省委、省政府要求从经济、产业、土地、社会、地域文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多角度思考和入手,规划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提出要“规划引导村庄适度集聚,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

20XX年我区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组织开展全区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确定了732个农民集中居住点。随着XX撤市设区后融入大XX的整体规划,交通、供电等区域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以及重点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受当时的思维观念、时间因素等原因,部分规划居住点位置、规模已不能适应全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区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XX 年对原有的732个农民集中居住点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农民集中居住点个数为568个。XX年为加快推进XX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我区又适时编制了《XX市XX 区城乡统筹规划》,确定了“主城区-重点镇-一般镇-I级村庄-II级村庄”五级城乡体系,其中规划I级

村庄27个,II级村庄136个。XX年我区根据城乡统筹规划,确定了17个一级社区,并开始编制社区规划,通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进一步完善镇村布局。

截止到目前,全区已有432个居住点启动建设,其中进集中居住点自建农户已达10000多户。相关镇结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在镇区和农民集中居住点建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多层、小高层农民安置区,安置区按照城市居住区的设计标准,进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形成了新型农村社区。通过集中居住区的实施,基本解决了村庄布局散乱、总体环境较差,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同时资源以及用地的节约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效。

二、存在的薄弱环节及原因。

1.两个规划间的矛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农民集中居住点规划不相衔接,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无法按照法定程序履行用地审批手续,给政府在推进这项工作中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2.基础设施脆弱。由于镇村财政困难,镇政府的建设投入集中在镇区的农民安置区中,大多数在农村的集中居住点的道路、供水、排水、供电、电信等主要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社会服务功能不健全,削弱了集中居住点的吸引力。

3.制约因素多元。一是居住习俗。部分村民受传统意识的影响,故土难离,特别是有老人的农户不愿离开世代居住的原址,集中居住的积极性不高。加之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农民就近作业已成习惯。二是资金压力较大。集中居住点的建设工程量大,统一的住宅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环节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三是土地流转困难。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必然涉及到土地的流转,政府虽然出台了一些办法,但由于农村二轮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政策规定,土地调整不能用行政措施强行推行,使土地调整在具体操作中难度非常大,给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造成了很大的矛盾。

三、规划建设新型社区和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目标、对策

目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按照《XX市XX区城乡统筹规划》,规划I、II级村庄163个,容纳居住人口约14万人。现状的XX区农村人口约60万人,行政村207个,也就是说将来会有约46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一个村甚至两个村保留一个集居点,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任重而道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结合道路、项目的拆迁,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镇区和I级社区集中,规划建设高起点、高质

第 3 页共5 页

量的农民公寓楼,同时整合现有的农民集居点,规划一批各具特色的农村II级社区,最终形成面与点互为结合、主与次互相补充的新型农村社区。

对策

1.加大政策扶持。农民集中居住点与镇区安置区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居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区政府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各级财政拿出专项资金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并完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营造既集约又舒适的新型农村社区环境,吸引农民入住;同时积极探索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径,方便农民耕作。

2.对交通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业园区建设涉及拆迁安置必须在镇区和I级社区内建农民公寓楼进行安置。规划设计方案应经过招投标程序,通过方案比选择优确定,保证安置区的起点高、配套全,增加安置区的吸引力。

3、整合现有的农民集中居住点,进一步调整镇村布局规划。调查现状集居点的建设情况,每个村选择现状规模较大、区位条件较好的点重点发展,引导农民建房向该点集中,未实施的集居点不再启动,已实施的发展条件不好的集居点不再新增农民建房,远期逐步过渡到一村设置一个集居点。

4、注重镇村民俗特色,以一镇一色、一村一品展现农村新型社区面貌。新型农村社区既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延续地域原有的建筑文化特色及乡村特有的空间格局、民俗文化,又要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的现代化面貌。社区建设规划要尊重自然与景观环境,注重环境生态保护及景观塑造,就地取材,以最小的花费塑造出极具居住质量的聚居场所以及简洁质朴的建筑形象。

5、强化宣传教育。要深入宣传发动,在群众中牢固树立主体意识、规划建房意识、保护资源意识和惠农利民意识,引导农民消除思想疑虑,走出思想误区,调动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6、加强协调配合。在新型社区与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中,规划、建设、国土、交通、水利、电信、供电等部门必须协调配合,统筹考虑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相关政策、资金在新型社区与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中得到落实。对新型社区与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涉及的相关规费,要该减的减,该免的免。要通过组织推动、政策引导、各方介入,形成推动新型社区与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的长效机制,从而推进村庄在现代化进程中稳步发展。

第 5 页共5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