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三首教案

合集下载

思政课教案《辛弃疾词三首 青玉案》

思政课教案《辛弃疾词三首 青玉案》

辛弃疾词三首青玉案•元夕1、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4)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重点:通过研读文本,。

难点: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授课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课件,采用品读、赏读、研读等反复诵读的方法安排授课。

教学设想:学生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古典诗词,对辛弃疾不乏了解,他的词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但这首词的风格有其特别之处,那就是以婉约之形表豪放之实,需对学生给予点拨。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课前探究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青玉案元夕》,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

词作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通宵欢乐、热闹非凡的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了观灯女子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

但这一切仅仅是陪衬而已。

作者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才是作品的主角。

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些笑语盈盈的女子,是衬托“那人”的孤独寂寞。

全篇反衬手法的使用,可谓别具一格。

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倘若没有“那人”,一切的存在便失去意义。

梁启超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

”其实,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有着作者自身的影子,或者说这简直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于是理解、品味词中千古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写法便是学习的主要目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要求:1.对照注解熟读课文,划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1辛弃疾词三首》 )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1辛弃疾词三首》 )
• 分析:描写这些盛装招摇的美女,正是为了衬托独“在灯 火阑珊处”的“那人”,那人避开热闹、自甘寂寞,不同 凡俗,是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词人以“那人”为知 己,则那人的孤高自赏,也隐含了作者不肯同流合污的高 洁品格。
• 【思维训练】
• 1. 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同样是总写,写法是有什么不同? • 作者写作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同样总写,首段侧重在内容和
• 3. 赏析时,多次引用别人的诗句来注解,有什么 好处?
• 第二段,引用苏轼诗“月明惊鹊未安枝”,阐释 “别枝”之意,既开阔了诗词阅读的视野,增添 了情趣,又清楚明白地解说词语。
• 用唐朝诗方干的诗“蝉曳残声过别枝”来说明 “别枝”还有另外的意思,在诗句中解说让人更 容易理解。
• 第三段,引用卢延让诗“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
• 四、分析第一段
• 1. 第一段中哪句话概括了这首词的主旨?
• 2. “黄沙岭在江西上饶之西,辛弃疾退隐上 饶带湖时,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道中” 这句话有何作用?
• (分析文章离不开写作背景,了解写作背 景有利于读者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 这里介绍的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为下文的分
• 五、分析第二段
包括哪些步骤? • 理我们要
将诗词的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分析。并且要明白,
• 九、再出示《青玉案·元夕》一词,请同学逐句赏析。再写 成一篇赏析短文。
• 1. 上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 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5. 换一个角度,赏析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这是一首清新俊逸、绰约自然的写景词,描写作者夏夜行 进在田间小路上的所见所闻。
• 上片,写辽阔而晴朗的夜空,乌鹊惊飞,蝉鸣蛙噪,稻花 飘香,一个丰年来临。首两句,空间广大,着眼高远处, 将极平常的景物风、月、鹊、蝉巧妙组合起来,并置于夏 夜背景中,使其在平常中显得不平常。因为月光明亮,所 以鹊鸟被惊起,以为是天亮了;因为鹊鸟惊飞,自然会引 起别枝摇曳。与此同时,夜间的鸣蝉在习习凉风中更显得 清幽悦耳。静中寓动,动中有静。后两句,视线转为平低, 扑鼻而来的稻花清香,田里齐声喧嚷的蛙声。以蛙声报说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教案3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教案3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菩萨蛮辛弃疾【课标分析】《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旨在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在唐诗宋词等传统文化的熏陶中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坚定文化自信。

【教材分析】这首词是宋朝著名词人辛弃疾的名作。

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山的统一。

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

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

47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哀鸿遍野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

况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复,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

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

但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更使他愁上加愁。

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咏史诗和咏诗词的定义,并且在高一的时候学生已经接触过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对于词人的生平经历已有了解。

本课教学难点在于和平时期的孩子难以深入感受生活在动荡时期的辛弃疾面对国家外敌入侵时心中的愤怒。

【教学目标】1、知识与过程:了解辛弃疾和词作的创作背景及内容。

2、过程与方法:准确抓住愁景分析愁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词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准确抓住愁景分析愁情,体会词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封狼居胥“,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赢得仓皇北顾”。

这是辛弃疾站在京口北固亭借古讽今,当辛弃疾站在江西造口壁,又会激起辛弃疾心中的哪些情感?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人教版必修四辛弃疾词三首(青玉案、鹧鸪天、菩萨蛮)教案

人教版必修四辛弃疾词三首(青玉案、鹧鸪天、菩萨蛮)教案

人教版必修四辛弃疾词三首(青玉案、鹧鸪天、菩萨蛮)教案人教版必修四辛弃疾词三首:青玉案、鹧鸪天、菩萨蛮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辛弃疾及其作品 2、结合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诗歌主旨 3、把握辛词中强烈的爱国之情 4、鉴赏词的艺术手法二、教学重点 1、结合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诗歌主旨 2、鉴赏词的艺术手法三、教学难点鉴赏词的艺术手法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读法,讨论法,多媒体五、教时安排及教学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导入,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赏析《青玉案》一、导语设计由苏轼开创豪放词风谈起,比较两者的异同二、辛弃疾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三、《青玉案》的主旨和教学要点 1、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浓墨重彩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狂欢的盛况,贬斥狂欢的人们,褒扬“那人” 2、自由读,分析字词 3、学生讨论本诗的艺术手法,教师再作归纳(1)托寓手法的运用(2)兼具婉约、豪放两种风格4、齐读《鹧鸪天》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赏析《鹧鸪天》和《菩萨蛮》,小结一、赏析《鹧鸪天》 1、指名朗诵,整体感知通过追忆自己过去壮烈的经历,对比眼下投闲置散的处境,发出了壮志未酬而年岁老大的喟叹2、自由读,分析字词 3、学生讨论本诗的艺术手法,教师再作归纳(1)崇高人格的艺术再现(2)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4、齐读《鹧鸪天》二、赏析《菩萨蛮》 1、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登临怀古伤今 2、自由读,分析字词 3、归纳本诗的艺术手法(1)象征手法的运用,具有一定的朦胧性(2)沉郁顿挫的风格 4、齐读《菩萨蛮》三、小结辛弃疾的诗歌特点 1、以沉郁豪放为主体而兼具多种风格 2、娴熟而多样的表现手法:(1)善用比兴托寓(2)善于用典(3)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常高超。

《辛弃疾词三首》教学设计

《辛弃疾词三首》教学设计

《辛弃疾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创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理解词中所寄托的情感,鉴赏相关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目标2和3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复习旧课略二、导入新课由“蓦然回首”一句导入课文。

三、整体感知1.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

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21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相关动画。

3.学生诵读课文。

4.教师点拨,学生粗知词意。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与《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均是上片写景,下片关人。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上片主要写词人的孤寂和苦闷,下片写出了他的高尚情操和疏狂情态。

这三首词无不围绕着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展开。

四、探究鉴赏《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1.上片中词人分别描写了哪些意象?提示: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辛弃疾词三首教学课件

辛弃疾词三首教学课件

拓展延伸 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 蝶恋花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 蝶恋花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请你结合详细的人事谈谈自己对王说的理解。(辛弃疾 青玉案 )
①没有登高望远,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究目的; ②没有对寻求的迫切愿望和自信处: 内容:辛词只写了今年元宵的盛况,没有回忆过去的元宵
李词没有直接写今年元宵的繁华热闹,而重点回忆昔日元宵 的盛况。
立意:李词旨在表达身世之悲和家园之慨,而辛词则旨 在表现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表达对奉行投降政策的南宋朝 廷的不满,表达自己的政治操守和高洁人格。
手法:李词有今与昔的比照,也有我与人的比照;而辛词 则只有世俗女子与“那人〞的比照。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惊悸
南宋政权的日益腐朽和倾颓
总结
1、艺术手法:比兴 以眼前景道心上事,到达意内言外之
极高境界。
2、主旨: 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爱国词,对朝廷奉
行投降国策并由此带来的国破家亡表示强烈 不满和无限悲愤,从而表现自己对祖国和人
辛弃疾词的总结
一.词作内容
1.抒发爱国主义情怀、展示英雄自我形象。
主旨
这是一首典型的“英雄之词〞。通过追忆 自己过去壮烈的经历,比照眼下投闲置散的 处境,发出了壮志未酬而年岁老大的喟叹。
手法
比照手法的成功运用。词的上片和下片, 今与昔比照,理想与现实比照,鲜明而强烈。 这使得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使作者的 感情抒发得更加深沉而感人。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1〕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抒发收复中 原的爱国热情。代表作品有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鹧鸪天〔壮岁旌 旗拥万夫〕。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篇一: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2.认识辛词“婉约”类名作的特色。

3.初步体会辛弃疾豪放派词的基本特点和爱国情怀。

4.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辛弃疾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鞚:“kònɡ”,马笼头。

诗意解读上片前两句描写在山道中夜行的情景: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

这里既表现出山道上柳密露浓,景色优美;也表现出行人心情舒畅,虽觉衣衫湿重,但游兴仍然很高。

三、四句描写在行经河滩旁边时,看到的一幅饶有幽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看到宿鹭目眯影动,便断定它正在做梦,又因鹭鸟以鱼虾为食,进而断定它梦见了鱼虾,虽是想象之辞,但又合情合理。

词人既能极细致的观察又能极深微的体会,因而写的是如此生动、有趣。

下片前两句描写在行经溪流附近的村庄时看到的一幅更富有诗意的画面:夜深人静,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年轻的妇女在溪边浣纱,在月光的照耀下,她那美丽轻盈的身影映在水中和沙上。

词人使用的语句极其简淡,却能把环境和人物写得清雅秀洁,风韵悠然。

结尾二句又在前边的画面上绘出了新的情采:宁静的村舍门前忽然响起孩子的哭声,正在溪边浣纱的母亲立即起身往家赶,路上遇见陌生的行人,只羞怯地低头一笑,随即背转身匆匆离去,这真实而自然的描绘,不但给画面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情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村妇女淳朴温良的心性和略带几分羞涩的天真。

综观此词,全篇都是写景,无一句抒情,但又处处融情于景中,寄意言外。

名句识记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答案词的下片描写了一位身姿优美、性格开朗的浣纱女形象。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醇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 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部编版 (1)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 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部编版 (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词作情景交融、恬静自然,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词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上阙写夜景其实是烘托,下阙写避雨才是词作的旨趣所归。

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扫清文字障碍,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并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

2、借助资料、联系上下文、想象理解词的意思。

3、通过反复吟诵,品味词的意境,达到熟读成诵目的。

重难点分析:●本文的重点是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词句的含义。

通过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诵读,并为他们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氛围,让他们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美读,在美读中编创,从而使阅读、理解、积累、运用这一学习流程循序渐进,在阅读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中国古诗词的美好情趣。

●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是本文的难点。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对照注释,已能大致理解词的意思,但由于年龄、阅历的限制,使其不能深刻理解词人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必须结合词人的生平背景,教师适当地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1、准备《西江月》的图片、诗词及古乐。

2、和学生一起收集辛弃疾的资料和他的词以及有关“词”的介绍。

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我们常说唐诗宋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

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诗词中,你熟悉哪一首词?能背给大家听吗?(学生自由背诵)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我们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课件出示《清平乐·村居》, 记得这首词是谁写的吗?(南宋词人辛弃疾)以前我们了解过辛弃疾,谁再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词人?(生介绍作者简介)课件出示就是这么一位词人, 忧国忧民,主张抗金,报国无门,被迫归隐。

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 村居》(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 村居》(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清平乐·村居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运用抓住韵脚、联系注释、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联想画面等方法,读出诗词音韵美、画面美、意境美。

2、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感受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3、有感情地朗读《清平乐·村居》,背诵这首词。

4.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和对和平宁静村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情朗读诗词,想象画面,体会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和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和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过程一、微信朋友圈记录美师:2020年的国庆节,双节同庆。

而朋友圈国庆摄影大赛也是进行得如火如荼。

我国各路选手不甘示弱、积极参赛,我晒故宫,你晒黄鹤楼,我晒臭豆腐,你晒武昌鱼,好不热闹。

王老师也是参赛选手之一,来,先来欣赏欣赏我的作品。

其实,别以为发朋友圈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几百年前的宋朝,一位叫辛弃疾的词人就是一位“发圈狂魔”,其中一则“炫耀”他村居生活的朋友圈更是获得点赞无数。

想知道他发的是什么吗?二、品析词的结构美师:瞧,这就是他发的朋友圈:(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欣赏别人佳作的最好方式就是美美地读它,来,用你的朗读好好欣赏欣赏这篇佳作吧。

师:刚刚你们的朗读,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了“书声琅琅”。

谁能帮我读一遍课题。

(指名朗读)师:有的同学把课题读成了“清平yuè”,有的同学读成了“清平乐lè;”,到底哪个读音才是正确的呢?其实,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双“火眼金睛”!你能从书上找到相关证据吗?(预设:我发现了,书上有注释,应该读“清平乐yuè;”。

)那有谁发现了,这篇佳作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在结构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预设1:我发现这首词的题目中有一个小黑点。

师:你就是传说中的“火眼金睛”吧!正是这个小黑点告诉我们,辛弃疾写的这首叫词。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词别是一家》,教学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具体章节内容为:深入解读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学习《青玉案·元夕》的词牌格律、词意及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感受其词作风格。

2. 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词牌格律、词意,提高学生对古代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通过对词作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色及其表现手法。

2. 教学重点:《青玉案·元夕》的词牌格律、词意及审美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习俗,引导学生进入词作情景。

2. 作者介绍: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3. 词作欣赏:详细解读《青玉案·元夕》的词牌格律、词意,分析艺术特色。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元夕的认识和感受。

5. 例题讲解:分析词作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仿写一首词。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词牌、词意。

2. 黑板右侧:辛弃疾生平、艺术特色、修辞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以《元夕》为题,仿写一首词。

2. 答案示例:《元夕》灯火辉煌照夜空,团圆喜庆映人脸。

鞭炮声声迎新春,家家户户乐团圆。

舞龙舞狮欢腾跃,载歌载舞共欢庆。

元宵佳节人欢笑,共度良辰美景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词作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进一步了解其词风,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色及其表现手法。

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菩萨蛮辛弃疾【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本首词的写作背景。

2.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重难点】1.理解作品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2.体会作者在词作中运用的用典,起兴等手法【学习方法】1.诵读把握词作大意2.品读体会作者情感【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是他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悲愤呐喊,却“无人会,登临意”;是他在“醉里挑灯看剑”慷慨悲歌,怎奈岁月蹉跎,英雄无用武之地;是他在“京口北固亭”回想,曾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浑威猛之势,抗敌救国,最终却壮志难酬,纵然如此,他人以浩浩东去的清江之水般的坚定执着,心系着祖国,然而只能将这种悲愤泄于笔端。

二、【连线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卓越的军事才能与强烈的爱国热忱是他一生的精彩写照。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是郭沫若对他的评价。

让我们走进《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感受他的这一腔情怀。

三、教学《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一)诵读,一波三折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2.读出感情3.诵读,感知内容(1)齐读----初步感知词作大意(2)听读----把握节奏与重音(3)范读----读出感情(4)指导:在诵读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从哪些字词可以看出?郁、泪、可怜----抑遮不住、东流去----扬愁、鹧鸪----抑(5)齐读----整体感知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二)赏读,诗情画境。

根据全词大意,合理想像,描绘词作意境。

(对词作大意的把握)(三)品读,浓郁愁情1.思考:找出词作中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是什么直接勾起了作者这样的情绪?指导(预设):(1)“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板书:愁)(2)词人心中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阵阵鹧鸪的哀鸣,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辛弃疾词教案

辛弃疾词教案

辛弃疾词教案教案标题:辛弃疾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3. 学会欣赏和分析辛弃疾的代表作品。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3. 辛弃疾的代表作品欣赏和分析。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工具或图片展示辛弃疾的肖像和相关背景。

2.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辛弃疾的了解和感受。

第二步:讲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15分钟)1. 介绍辛弃疾的基本信息,如出生地、生平经历等。

2. 分析辛弃疾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对他的创作产生的影响。

第三步:讲解辛弃疾词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15分钟)1. 解释辛弃疾词的定义和特点,如言简意赅、抒发真情等。

2. 分析辛弃疾词的表现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

第四步:欣赏和分析辛弃疾的代表作品(30分钟)1. 选取几首辛弃疾的代表作品进行朗读和欣赏。

2. 分析作品中的意境、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3. 引导学生自由讨论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五步: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练习写一首仿辛弃疾词的作品,要求学生在词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上模仿辛弃疾的风格。

2. 分享学生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资源:1. 辛弃疾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2. 辛弃疾的代表作品选集。

3. 多媒体工具或投影仪。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辛弃疾词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辛弃疾代表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4. 学生仿写辛弃疾词的作品质量和创新程度。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辛弃疾词的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2.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辛弃疾的其他作品,拓宽文学视野和知识面。

3. 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宋代文人的作品,比较不同文人的创作风格和思想观点。

关于初二语文教案辛弃疾词三首

关于初二语文教案辛弃疾词三首

关于初二语文教案辛弃疾词三首 【学习目标】 1.理解典故在表达中的作用。

2.理解词的含义,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思想情感。

3.理解辛弃疾深沉的爱国激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正音正字】麾 huī 炙 zhì 霹雳 pīlì 赢 yíng 蓦 mò 阑珊 lánshān 【积累词语 】八百里麾下的卢霹雳生前身后名 【课文 提示】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

从小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

20 岁时,率领 2000 多人起义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耿京掌书记。

后归南 宋,曾任建康府(今南京市)通判等职。

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他重视发展生产,训练 军队,为北伐做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

因此受到当权者忌恨,被罢 职、闲居近 20 年。

晚年,情势危急,又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2.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其词反应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统治阶 级内部矛盾,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 实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忱。

作品题材广阔, 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 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

有《稼轩长短句》集。

【朗读课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颇受喜爱的小令。

整首词通过"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期 与"识尽愁滋味"的"而今"对比,抒发了郁结于胸的深沉忧 愁和强烈愤懑。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1 / 10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 排遣,于是在博山石壁题了这首词。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1.《登高》唐代杜甫2.《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代辛弃疾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三首古诗词,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通过对古诗词的解析,使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把握古诗词的意境。

重点:掌握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学会鉴赏和分析古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和音乐,展示秋天的景色,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氛围,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 介绍诗人及创作背景。

(2) 逐句解析《登高》。

(3) 学生齐读《登高》,感受诗人的情感。

(4) 教师示范解析《夜书所见》。

(5) 学生自主解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 例题讲解:(1) 《登高》中的意象分析。

(2) 《夜书所见》中的修辞手法。

(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意境分析。

4. 随堂练习:(1) 学生仿写一首以秋天为主题的古诗词。

(2) 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作品。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诗人简介和创作背景。

2. 黑板右侧:三首古诗词的和重点词句。

3. 中间部分:诗词的解析和例题讲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背诵并默写《登高》。

(2) 分析《夜书所见》中的修辞手法。

2. 答案:(1) 背诵并默写答案略。

(2) 《夜书所见》中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对偶等。

(3) 短文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1) 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方法。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古诗词,进行积累。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 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部编版 (1)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 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部编版 (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课时目标】1.学习生字“鹊、蝉、稻”,对照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能默写。

3.通过朗读,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

4.比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的月夜景色,体会不同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题释题。

1.谈话:上节课,大家学习了两首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宋词。

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它们并称“双绝”,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下面,我们就走进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2. 揭题释题。

(板书课题,齐读)读了课题,从中你读懂了什么?(“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时间:夜里;地点:黄沙道;事情:行。

题目的意思是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设疑:谁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板书:辛弃疾)3.简介辛弃疾及写作背景(1)课前,你搜集了辛弃疾的哪些资料?(指名说)(2)出示:(指名读)辛弃疾,号稼轩,是南宋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

这首词是辛弃疾40多岁经过江西上饶的黄沙岭道时写的。

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他因为受到奸臣的排挤,被免罢官,于是就到江西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十多年。

(3)出示黄沙岭的图片,师介绍:这里的黄沙道,大概是40多里的乡间道路。

黄沙岭很高,下有深谷,有泉水,泉水可以灌溉农田。

所以,黄沙岭一带不仅风光优美,而且是非常好的农田水利灌溉区。

辛弃疾在这儿生活,写了很多词。

这首西江月就是其中的一首。

二、读准音韵,初步感知1.自由读词,读准生字“鹊、蝉、稻”。

正音:见读xiàn,2.自学批注: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关键词义。

3.交流、讨论。

(1)疏通词义。

惊鹊:鹊儿被惊醒。

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

溪桥:溪上的小桥。

(2)指导读出节奏:词和诗一样,在读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这样才能读出它的韵味。

(自由读,指名读)三、想象画面,感悟诗情过渡:同学们,读通读顺只是学好词的序幕,学词的最高境界是读透它。

3古诗词三首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3古诗词三首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部编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第三课,是辛弃疾被贬江西时所作。

它将视、听相结合,既写景又抒情,为读者呈现了农村夏夜清新自然、丰收在望的景象,也表达了诗人此刻怡然自得的心情。

面对高年级学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文字层面的理解,更应该多从词人本身以及其语言背后的意蕴进行挖掘,从不同维度引领学生体会夏夜黄沙道之美,感悟宋词之美。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词,并背诵全词。

2.通过诵读,体验古诗词的节奏美及内蕴美。

3.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想画面,品诗情,悟诗境的方法。

4.以这首词为媒介,走近辛弃疾,体验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1.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想画面,品诗情,悟诗境的方法。

2.通过诵读,体验古诗词的节奏美及内蕴美。

【教学难点】以这首词为媒介,走近辛弃疾,体验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法学法】1.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2.学法指导:朗读法【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PPT2.教具学具:无【教学过程】一、回顾学习方法,导入课题1.引语:同学们,在古诗三首中,我们跟随着诗人孟浩然一同夜宿建德江,与诗人苏轼经历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暴雨,还记得我们怎么学习的吗?2.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些方法,学习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齐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设计意图:回顾旧知,引用学生学会运用已知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宋词,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初读感知,想象画面1.(出示黄沙岭图片)介绍黄沙岭:这就是八百多年前的江西上饶附近的黄沙岭,这里啊,有山岭,有农田,有茅店,有潺潺的溪流。

据说,辛弃疾常常在这里漫步,对这里非常熟悉。

一年夏天,作者又一次(夜行黄沙道中),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进这首词里。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强调易错字音:路转溪桥忽见3.再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意思,读准节奏。

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作古词,写辛情(第二课时)课程时长40分钟所属学科语文所用教材粤教版选修一授课教师开课单位教学目标1.从三个方面(主要意象、情感、手法)总结辛弃疾爱国词的特点(每两个小组总结一个方面)。

2.学生创作一首词3. 通过词作来表达自己对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及其爱国词的认识教学重点创作词并修改。

教学难点学习者特征分析作为高二下学期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古诗词阅读能力。

对于辛弃疾的词,初中已经学过《西江月・明月別枝惊鹊》《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破阵子・为陈同前赋壮词以寄之》,高一必修三学过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如果加上选修一的《青玉案・元タ》《鹧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善蛮・书江西造口壁》,再联系人教版必修四(高二学年下学期教材)选录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学生对辛弃疾的词已经有一定的积累与了解。

以上这些词,多为爱国词,因此这次公开课以辛弃疾的爱国词为主题。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环境及资源【课前】课前导学分组布置任务,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课前导学案任务。

根据上一节课的学习,以及自己对辛弃疾的认识,从《菩萨蛮》《鹧鸪天》《如梦令》《天净沙》四个词牌中抽一个,去创作一首词课前导学案教学过程【课中】复习导入提问各小组,展示评价学生上节课的掌握情况。

回顾前面所学的元宵词的一般特点,从意象、情感、写作手法进行分析。

教室一体机上利用小组PK进行提问加分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展示课前导学任务的成果。

交流、汇报【课中】展示比拼按课前安排,分小组汇报对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及其词的了解。

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南归前:起义反金身份:战士(军人)平板推送任务,学生拍照上传思维导。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教案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教案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菩萨蛮教学目标:1.体会词人描绘江南春景的意境。

2.了解更多描绘江南的诗词3.通过诵读与合作探究,揭示词作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难点:体会词人描绘江南春景的意境及理解词作的深层意蕴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唯美的江南,吸引了无数理想主义文人的栖居。

江南好,小桥流水;江南好,杏花烟雨;江南好,文人风流。

(现在我们来通过几幅有江南水乡特点的图来欣赏一下江南美景:小桥流水、杏花烟雨,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引发了无数文人的文思。

)所以会“人人尽说江南好”。

不知身处江南的游子又有怎样的感受?今天我们一起听一下录音,走进韦庄的《菩萨蛮》去感受感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听录音范读三、再读课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齐读,思考两分钟并讨论一分钟:,那么整首词中体现了江南好的那几个方面?(方法提示:1.找准区域 2、找到意象)(5分钟)明确:下面四句是对江南好的细写:春水碧于天——风景美画船听雨眠——生活美垆边人似月——人物美2. 作者将一幅秀美、恬静、安适、充满情意的江南美景呈现在我们眼前。

请大家展开想象,看看能不能用优美的散文笔调来描绘一下“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四句诗句中所蕴含的意境。

(方法提示:1、把握画面的总体效果2、画面完整3、抓住意象的特点4、想象应合情合理)(20分钟)(5分钟去描绘意境,2-3个学生以投影的的方式来分享,下一个学生对前一个学生进行点评,再进行自己的分享)3.学生的画作展示(老师引导:1、画面总体的效果达到吗?2、看一下意象:水(同学的画作岸边的植物倒影衬托水清,诗中用天的蓝?你们认为哪一个更好?对,诗中比较好,让我们想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水天一色,人似天上行。

天上人间,人间天上,人在仙乡。

画中的人物主要人物应是谁?诗人与好友品酒论诗。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幅画要具备的要素:1、把握画面的总体效果:这首诗要达到的效果是:秀美闲适2、画面完整:意象齐全3、抓住意象的特点4、想象应合情合理(符合时节与该地方的特色))4.老师展示:在春日的闲暇里,与二三知心文友租一只画舫,向春水更深处漫溯。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优秀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优秀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芙蓉楼送辛渐》的作者辛弃疾,并初步认识其背景故事。

•掌握《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意境和情感。

•了解该诗的基本意思和特点。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朗读、解释《芙蓉楼送辛渐》的方式表达诗人的情感。

•能够通过欣赏和表演《芙蓉楼送辛渐》来体会其中的意境。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启发学生体会友谊的真挚和珍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芙蓉楼送辛渐》的意境和情感。

•掌握该诗的基本意思。

难点:•理解辛弃疾的“苦闷”情感在诗中的表达。

•辨析诗中“芙蓉楼”、“辛渐”等词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是《芙蓉楼送辛渐》,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芙蓉楼上送别好友时的情景,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第二步:诗歌赏析(15分钟)1.请同学们熟读《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大家可以一起分组探讨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请几名同学进行朗读,其他同学可以跟读。

3.老师解释诗中难懂的字句,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步:诗歌理解(20分钟)1.老师给学生讲解《芙蓉楼送辛渐》的背景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

2.学生结合背景知识,分组探讨辛弃疾的情感表达及诗中的隐含意义。

第四步:情感体验(15分钟)1.学生分组表演《芙蓉楼送辛渐》,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2.老师带领学生分享自己在诗歌中体会到的情感。

第五步:评析反思(10分钟)1.老师和学生一起评析今天的学习过程,包括学习的收获和不足。

2.学生们可以就诗歌中的某些情感或意境展开自由发挥,进行思考和表达。

四、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上对《芙蓉楼送辛渐》的理解笔记。

2.背诵诗歌《芙蓉楼送辛渐》。

3.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芙蓉楼送辛渐》的感想或评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芙蓉楼送辛渐》为教学内容,通过赏析、理解、表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会这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辛弃疾词三首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二)过程方法目标:1. 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2. 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涵咏法和讨论法。

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以及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五、教学课时:2课时完成三首词的教学。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知人论世解诗人辛弃疾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有《稼轩长短句》四卷。

他流传至今的词作计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

他的词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充满着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同时辛弃疾也吸取婉约词的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

在以豪雄英伟之气为主调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

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把爱国词的创作推向顶峰。

(二)课文简析青玉案·元夕1. 题解词牌名,出自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案”与“碗”同,青玉案即青玉碗。

这个词牌又名《西湖路》、《青莲池上客》、《横塘路》。

《青玉案·元夕》是描写元宵灯节的词。

2. 基本解读这是描写元宵灯节的词。

全词浓墨重彩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狂欢的盛况,但题旨并不在这里,不是对这种“盛况”的肯定和褒扬,而仅仅是作为背景材料。

实际上,作者对人们的狂欢,含有贬斥之意。

词中的“那人”才是作者的褒扬对象。

词中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

如果要揭示其中的政治含义的话,那就是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主旨)上片开头三句,重笔描写元宵夜彩灯的繁华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点化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名句,赋予新意,形象飞动,极有创意,形容花灯之多。

“更吹落、星如雨”,承上句,形容烟花之盛,妥帖自然。

次二句写观众往来络绎不绝。

“宝马雕车香满路”形容前往游赏元宵途中的贵族女性人群的狂欢情态。

“宝马雕车”见出其华贵,“香满路”见出每个人都是盛妆浓抹,香气满路,写乘人的豪奢。

结三句写彻夜的热闹场面。

“凤箫声动”写音乐的美妙,“玉壶光转”写月轮的转移,鱼、龙起舞写龙灯、鱼灯等杂耍的起劲。

写舞龙舞灯等各种歌舞表演,足见其狂欢。

下片换头二句写观灯妇女的活跃,过片两句,从“我”“寻他”的目光出发,具体描写观赏元宵的女性人群。

“蛾儿雪柳”写群美盛装而来,“笑语盈盈”写众女欢乐而去。

“蛾儿雪柳黄金缕”写她们头上的打扮,可知她们是多么尽态极妍,照应前面的“宝马雕车”。

“暗香去”与前面的“香满路''呼应。

行文到此,元宵的狂欢繁华热闹景象,已经写足了。

最后三句是点睛之笔。

写词人别有追求,“众里寻他”可见其忠贞不渝;千回百次,写其百折不挠。

结三句写“那人”的贞节与孤高。

“蓦然回首”,见普通眼光之难料;“灯火阑珊”,写“那人”自甘寂寞,不愿追逐繁华。

作者通过在这样的狂欢极乐的元宵节里,“我”在欢乐的人群中千遍百遍地寻找心中的“那人”都找不到,最后终于发现了她,原来她独处于“灯火阑珊”的偏僻角落。

“那人”在作品中直接用墨不多,但她的品性,读者已可以清楚地看到,那就是:自甘淡泊,不同流俗。

“那人”就是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实际上就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

在祖国半壁江山正处在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之下,南宋小朝廷,置中原故土于不顾,“只把杭州作汴州”,满足于偏安一隅,对主战的爱国志士多加排斥和打击。

面对这样的现实,作为坚定的主战派的词人,能与之同流合污吗?这就是此词的主题所在。

3. 鉴赏要点这首词借写元宵夜色,反映出词人在政治失意以后,宁愿闲居而不肯与南宋执政者同流合污的品质。

梁启超评说这首词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蘅馆词选》),认为有很深刻的寄托。

词中描绘的“那人”就是作者自况,表现了宁可投闲置散、不可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上片描写元夕之时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景,下片突出灯火稀疏之处一位不慕繁华、自甘寂寞、别有追求的意中之人。

全词铺陈观灯场面尤为热烈。

反衬灯火阑珊又极幽独。

结处境界全出,寄意遥深。

托寓手法:词中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

如果要揭示其中的政治含义的话,那就是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主旨)兼具婉约、豪放两种风格。

从文本的行文方式看,与传统的婉约词并无二致。

但从所寄托的内容主题看,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含着一股阳刚之气。

这是豪放词的特点。

此词寄劲于婉,寓刚于柔,婉约其表而豪放其中。

4. 问题探究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又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第三境界。

以爱情的忠贞不渝和探索的百折不挠来比做对学问和事业的追求,这正是千古名句强大的生命力。

鹧鸪天1. 写作背景简介小序中,已将写作的背景和意图作了交代。

显然是作者晚年被弹劾落职、闲居农村时的作品。

“戏作”,是自谦,也是自嘲,但实际是极其深沉、极其悲愤的浩叹,绝非儿戏的笔墨。

2. 题解据传词名取自郑隅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

又名《思佳客》、《思越人》,贺铸词因有“梧桐半死清霜后”句,所以又称《半死桐》。

《鹧鸪天》是作者晚年被弹劾落职、闲居农村时的作品,是一首典型的“英雄之词”。

通过追忆自己过去壮烈的经历,对比眼下投闲置散的处境,发出了壮志未酬而年岁老大的喟叹。

词的上片和下片,今与昔对比,理想与现实对比,鲜明而强烈。

这使得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使作者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沉而感人。

3. 基本解读这是一首典型的“英雄之词”。

通过追忆自己过去壮烈的经历,对比眼下投闲置散的处境,发出了壮志未酬而年岁老大的喟叹。

(主旨)上片是对少年时一段最能体现其英雄本色的壮举的追忆。

词人在 2l岁的时候,就为了推翻金侵略者的统治而发动了农民起义,并带领2000多义军投奔到耿京所领导的义军中,当了掌书记。

这是当时北方最大的一支起义军,已有20多万人。

他建议起义军和南宋王朝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战斗。

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带领十余人到南宋见宋高宗。

高宗得到消息,封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封辛为承务郎。

在他返回途经海州时,知道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了金人,义军溃散。

他立即在海州组织了50名勇敢义兵,直趋敌营,活捉了张安国,带领上万的义军,直奔南宋,把叛徒张安国交给南宋朝廷正法。

上片写的就是这段光辉的经历。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

”上句写作者参加领导抗金义军,下句写擒获张安国带义军南下。

“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

“夜”、“朝”互文见义,说明日日夜夜的战斗都非常激烈频繁。

下片写作者当前投闲置散的处境。

“春风不染白髭须”,年纪老大,青壮时期一去不复返了,喟叹一生的宏愿再也没有实现的机会了。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理想成空,壮志未酬,满腹经纶而无所施用。

“万字平戎策”,指《美芹十论》、《九议》等关于抵抗金兵、收复中原的论著。

这些说明作者不仅有雄心壮志,而且有经邦治国的才能,有把握时代的宏图大略。

可是这样卓越的人才,竟然长期闲置不用,何等憾恨!4. 鉴赏要点这首词先回顾青年时带兵南归的壮举,再感叹晚年被投闲置散的处境。

词中的英雄色彩与落魄景况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正是词人自我经历的真实写照。

崇高人格的艺术再现。

辛弃疾一生以英雄自许,亦以英雄许人。

毕其终身,并没有真正放弃对功名事业的进取,并没有放弃为国家民族作出大贡献的追求。

在此词下片的悒郁的感喟中,仍然可以看到这种人格在闪亮。

悲剧的时代,只能产生英雄的悲剧。

辛弃疾的悲剧人生是时代造成的。

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词的上片和下片,今与昔对比,理想与现实对比,鲜明而强烈。

这使得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使作者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沉而感人。

菩萨蛮·书江口造西壁1. 写作背景简介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

所登临的地方,题序中已写清楚,就是“江西造口壁”。

所怀的“古”,实际是40年前当朝的旧事。

这一旧事,据有关文献记载,大体是这样: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裕太后从洪州(今江西南昌)沿赣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

当时,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

40年后,作者在任江西提点刑狱的时间里,来到这惨烈史事的见证地,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写下此词。

2. 题解原教坊曲名,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云》等。

据记载,唐宣宗时,女蛮国入贡,其人高髻金冠,璎珞被体,故称菩萨蛮队,乐工因作《菩萨蛮曲》。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一首怀古伤今的爱国词,对朝廷奉行投降国策并由此带来的国破家亡表示强烈不满和无限悲愤,从而表现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炽热的爱和壮志难酬的情怀。

词人用比兴手法,从怀念往事写到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中原未能恢复的沉郁心情,以及驱敌救国理想不能实现的抑郁和苦闷。

3. 基本解读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爱国词,对朝廷奉行投降国策并由此带来的国破家亡表示强烈不满和无限悲愤,从而表现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炽热的爱和壮志难酬的情怀。

(主旨)上片起二句“郁孤台”、“清江水”写怀古之情,“清江水”、“行人泪”写伤今之慨。

形胜之地,蒙受奇耻,往来志士,怎不挥泪!由此写出“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词人身临隆裕太后被追之地,联想到当时南宋的命运危在旦夕。

想到金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想到国耻未雪,悲愤填胸。

“行人泪”,概括了当时千千万万逃难民众的种种灾难,也包括了许多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爱国志士的悲愤。

结二句放眼西北,重峦遮蔽,汴都不见,令人惋惜。

词人写到“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面对眼下所见证的悲惨史实,想到当前南宋朝廷的政治现实,凝望汴京,追思北宋,怀念中原故土,一个“望”字饱含着多少爱国之情!可是,能望见汴京吗?望不见。

它被无数的青山遮挡住了。

这处的“可怜”,作“可惜”解。

这“无数山”,喻指什么?这是一个泛概念,不易明确落实,应是包括各种造成中原未能收复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