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 《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教案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2.立足文本,疏通文意,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能够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3.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
4.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
5.了解小说讽刺的艺术手法,进一步深入挖掘作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能够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2.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
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
难点:
1.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
2.了解小说讽刺的艺术手法,入挖掘作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以范进、周进等典型的儒林怪事引入正文的学习)
二、初步了解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三、初步理解小说内容(对照表格读懂课文内容)
四、谈出阅读小说后的初步感受(内容、形式不拘)
五、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社会意义:
作者对笔下的匡超人及其其他人物的态度只是批判和抨击吗?阅读课文,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讨论并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1、讨论一:
课文节选部分的匡超人,已经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为无耻之徒,他的无耻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反映出来的?结合小说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匡超人的无耻行为为自己开脱辩解你的独特感受
对待家人的态度
执意送夫人下乡隐瞒婚史,再结夫妻
置办丧事
对待儒林旧友的
态度潘三入狱,恕不探望怕承担赏罚明之虞
恬不知耻自夸误用“先儒”,酿成笑话,不以为耻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众儒林众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他的语言、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他的行为结果却令人生厌和不屑。然而,作者笔下的匡超人最初却并不是这样一个人,他善良纯净,讲孝道、重情义。
2、讨论二:小说是如何描写这个心地善良、讲孝道、重情义的青年的?
(让学生回顾小说15-18回中读到的匡超人形象,师生共同参与探讨)
教师明确:(见参考资料2)
3、讨论三:者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小说工55回,却用了5回多来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作者的用意到底何在?同学们可以展开讨论。
说明作者所处的儒林已经四一个大染缸,匡超人的变质堕落的过程正是儒林熏染的结果,这充分说明了匡超人这个人物在《儒林外史》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地位。
六、小小辩论会:
围绕匡超人变质的责任问题,进行小组辩论赛。(旨在培养个性化的解读,并能够根据文本有责任大胆地谈出自己对主题的理解)
辩题:匡超人由善良变丑恶、由勤勉变迂腐的过程,责任到底在谁?
正方:责任在于儒林众生,是他们的熏染、腐蚀导致他的变质。
反方:责任全在于他本身,如果他坚守自己善良,就不会变质。
辩论过程(选定主持人,安排好时间和环节)
教师评价、总结
七、探讨本文的艺术成就
1、独特的结构——“虽允长篇,颇同短制”
小说结构上与通常的长篇小说以中心人物、中心事件来结构的方式不同,它以连缀的故事、相互衔接的人物,既独立又前后呼应地结成艺术整体,奠定了我国讽刺小说的基石。
2、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辛辣的讽刺
作者因久阅文坛,对文人的心态自然非常熟稔,一旦发为讽刺,不但穷形尽相,往往还剔骨见髓,使有疾者霍然汗出。他的观察点是:人物、冲突。
4、细节描写,夸张的语言,写实手法,等等,都是讽刺小说艺术的基础。
八、作业:写作练习(任选其一)
1、假如匡超人活在今天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的人?(题目自拟)
2、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定匡超人的形象特征。(概括形象特征)
九、教学后记:
《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从士林到官场”的重要篇目。教材选自《儒林外史》第19-20回,选文着力塑造了儒林人物匡超人的形象,揭示了匡超人在儒林这个大染缸里最终由一位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可笑无耻之徒的结局。
这项内容安排在高中二年级时段学习,在此之前,学生对四大名著已有接触,并且进行过研读与探讨;学生在对传统古典小说结构知识与语言文化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儒林外史》这部结构独特、艺术表现手段也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对科举制度以及古代士林有所了解。
因此,在教学中我立足文本,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延伸到小说的有关章节,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进而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欣赏并品味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让学生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我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一起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意义,探讨《儒林外史》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生生互动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是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第15-18回,全面了解匡超人变质堕落的全过程。课后,有引导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探究《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其作品的艺术成就。对这部作品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对讽刺小说的讽刺手法有了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不足之处在于由于能力有限,引用的例子好相应的评价还欠准确,这是我下一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