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与学生道德发展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家庭教育与学生道德发展的思考
家庭教育与学生道德发展的思考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除了着力抓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外,应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
孩子的启蒙教育、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无一不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
父母对孩子衣、食、行的照顾和平时的言行所体现的思想渗透、行为影响、道德熏陶将对孩子产生深远甚至终生的影响。
在现实中,同龄学生有的在学校表现良好,可谓品学兼优;有的则违反校纪校规,令人摇头叹息。
这种反差除了学生本身素质、老师教育效果外,还折射出家庭教育的优劣成败。
因此,家庭教育在人的道德发展过程中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家庭教育的思考、探索变得必要而有意义。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及其在学生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中,由家长对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家庭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三字经》里的养不教、父之过就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品德教育方面,家庭教育具有特殊的优势和固有的特点。
1 / 9
1、懂事则教的早期性一个人出生了,在他还没有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前,最早接触的是家庭成员,最早受到的是家庭教育。
在思想道德方面,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精神境界、理想追求都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影响着一个人,从而使人的道德品行、人生观、价值观无不打上家庭的烙印。
这种烙印是最初的、最清晰的、最持久的,为一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奠定了基础。
我国历史上有广为流传的曾参讲诚、岳母刺字、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这方面的范例。
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也一再提到教子当在幼,养正当在蒙,如果孩子在幼时养成了不良的道德习惯,长大了就很难改变。
2、潜移默化的渗透性家庭教育虽然也是一种有目的积极影响的过程,但它不像学校教育那样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而是大量地渗透在家庭日常生活中,通过父母和家庭成员的交往与活动、言谈举止、接人待物、日常家务等等来实现。
3、因势适时的针对性家庭教育是一种个别教育,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这是一家长实施家庭教育最大的优势。
再因父母对子女的观察、教育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过程,故对子女的情况最为熟悉,最为了解。
这一方面,家庭成员相比学校教育占了绝对的优势。
---------------------------------------------------------------最新资料推荐------------------------------------------------------ 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可以针对子女存在的问题和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4、遇事则诲的灵活性遇事则诲是唐太宗李世民教育太子的办法,也是当今不少家长教育孩子的办法。
如吃饭时李世民对太子李治说,你要知道耕地的艰难;乘船时,就对李治说,水可载舟,也可以覆舟,民众好比是水,人君好比是舟,你要多加小心。
我们现在有些家长,给孩子分糖果点心时,就教育孩子要先给长辈或比自己更幼小的孩子吃,教育他要敬老爱幼;带孩子游公园时,教育孩子不能任意攀折花木,对孩子进行爱护公物的教育等等。
总之,家庭教育无处不在,在内容和方法上有很大的灵活性。
5、血缘关系的权威性在权威性上,家长具有一般教育者难以与之比拟的优势,这是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供养关系、情感关系。
这些关系不仅受法律的确认和保护,而且产生一种特殊的依恋感情。
由此而建立起来有父母对子女的权威性,不但具有强大的人格感化作用和无形的教育力量,而且还带有浓厚的亲切感。
因而,父母在对子女教育时尽管采取了严格的、较尖锐的批评,但仍然易为子女所接受和服从,即使一时想不通有抵触,也往往随着家庭气氛的缓和而逐渐消除。
3 / 9
所以,父母如果能合理地使用家庭教育权威性,那么它对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是十分有益的。
6、言传身教的示范性家长的好恶取舍,常常决定子女的情感和行为。
一个建功立业、敬业进取、自强不息的家长,会用自己的行动,给予孩子一个支撑生命的支点,让孩子懂事什么叫自尊,用自己平凡而勤恳的劳动,告诉孩子生命的价值在哪里,一个人该怎样生活。
而有一些父母,回家只想着自己的休闲娱乐,有的甚至每每在麻将桌旁,把家庭就成赌场,全然不顾在一旁做作业的孩子。
难怪孩子只看到父母吃喝玩乐,难怪有少少孩子形成了享乐至上的人生哲学,不想学习,不思奋斗。
因此,父母在教育子女时,不仅要在动之情的基础上,晓之以正确的道理,而且要注意身教胜于言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也指出:
要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家风。
二、家庭教育的模式及其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家庭教育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天然性、早期性、长期性和广泛性,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目前我们的家庭教育在整个体系中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最新资料推荐------------------------------------------------------ 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大环境下,家庭教育的小环境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父母离异的家庭增多;生活类型上,实惠型、享受型、超前消费型的家庭增多;教养态度上,放任型、溺爱型、过度保护型的家庭增多。
另外,也不乏专制型、矛盾型的家庭,给孩子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因素。
日本心理学家也研究表明,父母如果对儿童采取保护、非干涉性、合理、民主及宽容的态度,儿童就显示出具有领导的能力、积极的情绪、态度友好等个性品质;相反则显示出适应能力差、依赖、情绪不安等个性品质。
1、溺爱型家教模式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全面推广,溺爱型家庭大量增加,调查研究表明,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态度占了越来越大的比例,有 62%之多的班主任教师认为在目前家庭中,家第溺爱子女的教育态度居于首位。
不少家长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百般呵护、万船宠爱,强烈的感情代替了理智。
生活上父母充当了孩子的保姆,使孩子成为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证,遇到困难,父母包办代替,这样的孩子一到学校和社会就暴露出许多性格上的缺陷:
懦弱而又专横、自私而又任性、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等等。
5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