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 相平面法
《自动控制原理》考点精讲(第8讲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理论)考点精讲
量外,还含有关于ω的高次谐波分量。使输出波形发生非线
性畸变。 正弦响应的复杂性:①跳跃谐振及多值响应;②倍频振荡与 分频振荡;③组合振荡(混沌);④频率捕捉。 混沌:
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理论)考点精讲
网学天地( )
e
x
x(t)
x(t)
x(t)
x(t)
ωt ωt
ωt ωt
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理论)考点精讲
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理论)考点精讲
网学天地( )
例:欠阻尼二阶系统的相平面描述——相轨迹
相轨迹在某些特定情况 下,也可以通过积分法, 直接由微分方程获得x和x 导数的解析关系式:
x dx = f (x, x) ⇒ g(x)dx = h(x)dx dx
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理论)考点精讲
α
=
dx dx
=
f (x, x) x
则与该曲线相交的任何相轨迹在交点处的切线斜率均为α,
该曲线称为等倾线。 注1:线性系统的等倾线为直线; 注2:非线性系统的等倾线为曲线或折线。
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理论)考点精讲
网学天地( )
由等倾线的概念知,当相轨迹经过该等倾线上任一点时,其 切线的斜率都相等,均为α。取α为若干不同的常数,即可 在相平面上绘制出若干条等倾线,在等倾线上各点处作斜率 为α的短直线,并以箭头表示切线方向,则构成相轨迹的切 线方向场。
自动控制原理--第8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相关知识介绍
自动控制原理
18
(3)相轨迹通过x轴的斜率 在x轴上,所有点都满足 x 。0除奇点外相轨迹在x轴上的斜率 为
f(x, x
x)
f(x, x
x)
所以,除了奇点外,相轨迹和x轴垂直相交。
(4
在相平面的上半平面,由于,则x随着参变量时间t的
加而增大,所以系统状态沿相轨迹由左向右运动;反之,
下半平面,由于,则x随着时间t的增加而减小,所以系统
第 8 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
8.1 概述 8.2 非线性系统的特点 8.3 相平面法 8.4 描述函数法 8.5 MATLAB在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中的应用
自动控制原理
1
8.1 概述
非线性系统与线性系统有着很大的差别,诸 如非线性系统的响应取决于输入信号的幅值和形 式,不能应用叠加原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且普 遍适用的处理方法。
若相平面图关于原点对称,则相轨迹曲线在(x, x)和(-x, x)
点上的斜率相等,符号相同,应有 f(x, x) f(-x, x)
即有 f(x, x) f (x,x) 。
x
x
自动控制原理
17
1.相平面图的特点
(2)相平面图上的奇点和普通点
相平面上任一点(x, x) ,只要不同时满足x 0和 f(x, x) 0,
x 2
6
x 5 3
1
5
2
3
1
4
6
4
0
0
(a)具有硬弹簧的机械系统 (b)具有软弹簧的机械系统
图8.8 机械系统的频率响应
自动控制原理
12
8.3相平面法
相平面法是庞卡莱(H.Poincare)提出来的一 种用图解法求解一阶、二阶微分方程的方法,它 实质上属于状态空间分析法在二维空间中的应用, 该方法适合于研究给定初始状态的二阶自由运动 系统和给定初始状态及非周期输入信号(如阶跃、 斜坡或脉冲信号等)的二阶系统
西工大、西交大自动控制原理 第八章 非线性系统_02_相平面法
c
0
c
三、奇点和奇线
奇线--极限环 极限环的三种类型
不稳定的极限环:周期运动不稳定
起始于极限环内部或外部的相轨迹最终均卷离该极限
环
c
0
c
三、奇点和奇线
奇线--极限环
极限环的三种类型
半稳定的极限环
起始于极限环内部(或外部)的相轨迹最终卷向该
三、奇点和奇线
奇点 零输入线性二阶系统奇点 (0, 0) 的分类: 焦点:当特征根为一对具有负实部的共轭复根时,奇点为
稳定焦点;当特征根为一对具有正实部的共轭复根 时,奇点为不稳定焦点。 节点:当特征根为两个负实根时,奇点为稳定节点;当特 征根为两个正实根时,奇点为不稳定节点。 鞍点:当特征根一个为正实根,一个为负实根时,奇点为 鞍点。 中心点:当特征根为一对纯虚根时,奇点为中心点。
x1 x1
0 0
x2 2
x 2
0
三、奇点和奇线
[例1]
为确定奇点类型,在奇点处将微分方程展开为泰勒级 数,并略去高次项: 在奇点 (0, 0) 处有:
f ( x, x ) 2,
x
x0 x 0
f
( x, x
x )
x0 x 0
0.5
故有:x 0.5x 2x 0
特征根: s1,2 0.25 j1.39 ,奇点为稳定焦点
a a
等倾线方程为: c(t ) c0 a(c(t ) c0 )
(相轨迹)
c
c
0
c
0
t
a0
3、线性系统的相轨迹
线性二阶系统的相轨迹 (b 0)
c
c
相平面自动控制理论
x 0
-2
奇点位
置:
x x
0 0
x 2
x
0
x
0x
原式 x 0.5x 2x x2 0
在0,0 附近,x 和 x 很小,系统可近似为
x 0.5x 2x 0
其中:2nn2
0.5 2
x
解得: 0 1 稳定焦点 -2 0 x
原式 x 0.5x 2x x2 0
在- 2,0附近,令:x x 2
一、用相平面法分析非线性系统
一般步骤:
1首先将非线性特性分段线性化,并写出相应的
数学表达式。
2在相平面上选择合适的坐标(一般取c c, 但当
系统有阶跃或斜坡输入时,取e e更方便),并将
相平面根据非线性特性划分成若干个线性区域。
3根据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绘制各区域的相轨迹。
4把相邻区域中的相轨迹在区域的边界适当连接起
r
e
b
x k c 1 c
-
b
Ts
s
并解解 :1得无局部负反馈时线性部分的微分方程为
当在rtt12120ee时22R,时Tbr,TbereTAc0A。k考x
x2
对方程 x f x, x 的研究
可以转化为对方程 dx2 f x1, x2 的研究
dx1
x2
方程的解既可用x与t的关系表示, 也可用x1与x2的关系表示。
实际上,如把 x f x, x 看作一个质
点的运动方程,用x1t 表示质点的位置,
x2 t 表示质点的运动速度。
用x1与x
描
2
述
当系统的初始状态处于
不稳定的极限环的内部
时,系统能稳定工作。
0
x
而当初始条件处于不稳 定的极限环的外部时,
自动控制原理之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相平面分析总结
7-5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相平面分析一、线性控制系统的相平面分析1、阶跃响应 设线性二阶控制系统如图7-38所示。
若系统开始处于平衡状态。
试求系统在阶跃函数)(1)(0t R t r ⋅= 作用下,在ee -平面上的相轨迹。
建立系统微分方程式,由图示系统可得Ke c cT =+ 因为c r e -=,代入上式得r r T Ke e eT +=++ (7-31) 对于->⋅=0),(1)(0t t R t r 时,0)()(==t r t r因此上式可写成0=++Ke e e T (7-32)方程(7-32)与(7-22)式相仿。
因为假设系统开始处于平衡状态,所以误差信号的初始条件是0)0(R e =和0)0(=e。
e e -平面上的相轨迹起始于)0,(0R 点,而收敛于原点(系统的奇点)。
当系统特征方程的根是共轭复数根,并且位于左半平面时,其相轨迹如图7-39(a)所示。
根据ee -平面上的相轨迹就可方便的求得c c -平面上系统输出的相轨迹,如图7-39(b)所示。
由图7-39可见,欠阻尼情况下系统的最大超调量P σ及系统在稳态时的误差为零。
因为e e -平面相轨迹最终到原点,即奇点;所以在cc -平面上相轨迹最终到达0R c =的稳态值,则奇点坐标为)0,(0R 。
2、斜坡响应 对于斜坡输入t V t r 0)(=;当0>t 时,)(t r 的导数0)(V t r= 及0)(=t r 。
因此,方程(7-31)可以写成0V Ke e eT =++ 或 0)(0=-++KV e K e e T 令v e K V e =-0,代入上式,则有0V Ke ee T =++ννν (7-33) 在v v ee -平面上,方程(7-33)给出了相平面图与在e e -平面上方程(7-32)给出的相平面图是相同的。
应当指出,特征方程式的根确定了奇点的性质,在v v ee -平面上的奇点的位置是坐标原点,而在e e -平面上奇点坐标为)0,(0K V 点。
山东大学 自动控制原理 7-2相平面法
[例7-5] 二阶线性系统当 = 0时的微分方程式为
2 n x 0 x
绘制相平面图。 解:
2 n x dx dx x
2 2 2 A x0 / n x0
对上式积分,便得相轨迹方程
x
x2
x
x2
2 n
A2
0
x 0
t
6
2. 图解法 目前比较常用的图解法有两种:等倾线法和 法。 下面介绍等倾线法。等倾线法的基本思想是采用直线 近似。如果我们能用简便的方法确定出相平面中任意 一点相轨迹的斜率,则该点附近的相轨迹便可用过这 点的相轨迹切线来近似。 设系统的微分方程式为
或
等倾线是过相平面原点的一些直线。当 = 0.5、n = 1 时的等倾线分布图 :
10
a= 1
x
1.2 B 1.4 2 3
2 n x x 2 n = 1/(a +1)
A
C
6
a= 1,k = a= 2,k = 1 a= 3,k = 1/2
x
2
1 0.8 0.4 0
13
7.3.3 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图
线性系统是非线性系统的特例,对于许多非线性 一阶和二阶系统(系统中所含非线性环节可用分段折 线表示),常可以分成多个区间进行研究,而在各个 区间内,非线性系统运动特性可用线性微分方程描述; 此外,对于非线性微分方程,为研究各平衡状态附近 的运动特性,可在平衡点附近作增量线性化处理,即 对非线性微分方程两端的各非线性函数作泰勒展开, 并取一次项近似,获得平衡点处的增量线性微分方程。 因此,研究线性一阶、二阶系统的相轨迹及其特点是 十分必要的。下面研究线性一阶、二阶系统自由运动 的相轨迹,所得结论可作为非线性一阶、二阶系统相 平面分析的基础。
【优选】自动控制原理课件非线性系统讲义相平面PPT资料
例开上关半2线平面设———系向划右分统移不动同方线性程区域为的边界线 x (3 x 0 ,.5 )x x x 2 0
(相3)平奇面点法(平求(衡1)点系) :统的平衡点xe,并判定平衡点附近相轨迹的性质。
相平面法(1)
xx0 解 令 相平面法(1)
当系统相轨迹方程比较简单或易于分段线性化时,
x 0 xxx x 当非线性方程在某个区2域可以表示为线性微分方程时,奇点类型e 1决定该区域系统运动的形式。
性系统特征根的分布,确定奇点的类型,进而确定平衡点附
近相轨迹的运动形式。
当非线性方程在某个区域可以表示为线性微分方程时,奇点 类型决定该区域系统运动的形式。
若对应的奇点位于本区域内,则称为实奇点;若对应的奇点
位于其它区域,则称为虚奇点。
相平面法(1)
奇点的位置?过奇点时系统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过奇点的相轨迹个数?相轨迹从奇点处过x轴?
2
( x1)( x1) 0 可使用解析法求出相轨迹方程的解,再绘制相轨迹。
相通非轨过线迹横性上轴系斜时统率的不相 ,确平以xx定面90的 分°点析穿00越..55x轴 xx xx00
特征 方程
s2 s2
0.5s 1 0.5s 1
0 0
s 0.5 j0.97
s
0 x 0 — 向右移动 下半平面 x 0 — 向左移动
顺时针运动
通过横轴时(x 0),以90°穿越 x
轴
d dx x d dx x d dttf(x x,x )0 0
一个初始条件对应一条相轨迹
(3)奇点 (平衡点) :相轨迹上斜率不确定的点
• ••
•
相若轨在迹 某上点每处一f (点x,切x• )线和的斜x•率同为时dd为xx 零 xx•,即 f有(x•x,
自动控制原理例题详解-相平面法例题解析相平面法例题超详细步骤解析
相平面法例题解析:要求:1.正确求出对于非线性系统在每个线性区的相轨迹方程,也就是e e -之间关系的方程(或c c -)。
会画相轨迹(模型中是给具体数的)。
※※关键是确定开关线方程。
2. ※※※如果发生自持振荡,计算振幅和周期。
注意相平面法一般应:1)按照信号流向与传输关系。
线性部分产生导数关系,非线性部分形成不同分区。
连在一起就形成了不同线性分区对应的运动方程,即含有c 或者e 的运动方程。
2)※※※根据不同线性分区对应的运动方程的条件方程确定开关线方程。
开关线方程确定很关键。
3)※※※根据不同线性分区对应的运动方程,利用解析法(分离变量积分法或者消去t 法)不同线性分区对应的相轨迹方程,即c c -和e e -之间关系。
4)※根据不同分区的初始值绘制出相轨迹,并求出稳态误差和超调、以及自持振荡的周期和振幅等。
例2问题1. 用相平面法分析系统在输入r (t ) = 4.1(t )时的运动情况。
问题2. 如果发生自持振荡 ,求自持振荡的周期和振幅。
解:问题1:1)设系统结构图,死区特性的表达式:0,||22,22,2x e x e e x e e =≤⎧⎪=->⎨⎪=+<-⎩2)线性部分:2()1()C s X s s =,则微分方程为:c x = 3)绘制e e -平面相轨迹图。
因为e r c =-,c r e =-,c r e =-,c r e =-。
代入则e x r =-+ (1)当0t >,0r =,0r =。
代入,则各区的运动方程0,||2I 2,2II 2,2III e e e e e e e e =≤--⎧⎪=->---⎨⎪=--<----⎩由于非线性特性有3个分区,相平面ee -分为3个线性区。
注意,当相平面选好后,输入代入后,最后代入非线性特性。
4) 系统开关线:2e =±。
5) 由题意知初始条件(0)(0)(0)4e r c =-=,(0)(0)(0)0e r c =-=在II 区,则从初始值出发绘制相轨迹:【注】:用解析法中的斜率法求:上课时按照此方法求相轨迹方程: II 区: e e-20 += ------不是标准线性系统运动方程的形式。
自控 第8章-2 相平面法
12
8.2.3 二阶系统的相轨迹
二阶系统的运动方程为
c ac bc 0
当 b 0 ,可以表示为
c f (c, c) ac bc
其中 n b ,
c 2n c c 0
2 n
a 2 b
a a 2 4b 其特征根为 s1, 2 2 相轨迹微分方程为 dc f (c, c) ac bc dc c c
17
2)b=0
系统特征根为 s1 0, s2 a
dc c 相轨迹微分方程为 a dc c 用积分法求得相轨迹方程为
s1, 2
a a 2 4b 2
c ac bc
c(t ) c0 a(c(t ) c0 )
a>0时,系统收敛 a<0时,系统发散
系统零输入响应为非振荡衰减 存在两条特殊等倾线,斜率为
k1 s1 0, k2 s2 k1
当初始点落在特殊等倾 线上时,将沿直线趋于 原点,除此之外,相轨 迹沿着s1c(t)的方向收敛 于原点。
20
(3)ξ=1
特征根为两个相等的负实根
s1, 2 n n 1
2
s1, 2 n
0.5 x 2 x x 2 0 x
试求系统奇点,并绘制相平面图 解: f ( x, x) (0.5x 2 x x 2 ) x 所以系统相轨迹微分方程为 dx (0.5 x 2 x x 2 ) dx x 令
dx 0 dx 0
0.5x 2x 0 x
得特征根
s1, 2 0.25 j1.39
故奇点(0,0)为稳定奇点 (焦点)
自动控制原理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
第八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8-3 相平面法
相平面法是一种求解一、二阶常微分方程 的图解法。其实质是将系统的运动过程形象地 转化为相平面上一个点的移动,通过研究这个 点的移动轨迹,就可获得系统运动规律的全部 信息。
相平面法可以用来分析一、二阶线性或非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平衡位置、时间响应、稳 态精度及初始条件和参数对系统运动的影响。
16
⑵ -1< ζ <0
相轨迹为离 心螺旋线,最 终发散到无穷。
0.5 , n 1
17
⑶ ζ>1(过阻尼)
相轨迹为 非周期衰减 曲线,最终 趋于原点。
1.25 , n 1
18
⑷ ζ< -1 相轨迹为非周期发散。
19
⑸ ζ =0
相轨迹为围绕 坐标原点的一 簇椭圆,椭圆 的参数由初始 条件及ωn确定。
点,代表了系统在该时刻的一个状态。
4
相轨迹:设初始时刻t0,初始条件x(0)= x0,
相点从(x0, x&0 )开始,随着时间的增加,系统的
状态不断变化,沿着时间增加的方向,将描述 这些状态的相点连接起来,在相平面上就形成 了一条轨迹线,这种反映系统状态变化的轨迹 线叫相轨迹,如图:
x&
t1
t4
自动控制原理学生实验: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讲解
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实验一典型非线性环节一.实验要求1. 了解和掌握典型非线性环节的原理。
2. 用相平面法观察和分析典型非线性环节的输出特性。
二.实验原理及说明实验以运算放大器为基本元件, 在输入端和反馈网络中设置相应元件 (稳压管、二极管、电阻和电容组成各种典型非线性的模拟电路,模拟电路见图 3-4-5 ~ 图 3-4-8所示。
1.继电特性理想继电特性的特点是:当输入信号大于 0时,输出 U 0=+M,输入信号小于 0,输出 U 0=-M。
理想继电特性如图 3-4-1所示, 模拟电路见图 3-4-5, 图 3-4-1中 M 值等于双向稳压管的稳压值。
图 3-4-1 理想继电特性图 3-4-2 理想饱和特性注:由于流过双向稳压管的电流太小(4mA ,因此实际 M 值只有 3.7V 。
实验步骤:(1 将信号发生器 (B1 的幅度控制电位器中心 Y 测孔, 作为系统的 -5V~+5V输入信号 (Ui : B1单元中的电位器左边 K3开关拨上(-5V ,右边 K4开关也拨上(+5V 。
(2模拟电路产生的继电特性:继电特性模拟电路见图 3-4-5。
图 3-4-5 继电特性模拟电路①构造模拟电路:按图 3-4-5安置短路套及测孔联线,表如下。
(b 测孔联线②观察模拟电路产生的继电特性:观察时要用虚拟示波器中的 X-Y 选项慢慢调节输入电压(即调节信号发生器 B1单元的电位器,调节范围 -5V~+5V ,观测并记录示波器上的 U 0~Ui 图形,如下图:由图得 M=3.77V(3函数发生器产生的继电特性①函数发生器的波形选择为‘继电’ ,调节“设定电位器1” ,使数码管右显示继电限幅值为 3.7V 。
②测孔联线:③观察函数发生器产生的继电特性:观察时要用虚拟示波器中的 X-Y 选项慢慢调节输入电压(即调节信号发生器 B1单元的电位器,调节范围 -5V~+5V ,观测并记录示波器上的 U 0~Ui 图形。
自动控制原理学生实验: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
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实验一典型非线性环节一.实验要求1.了解和掌握典型非线性环节的原理。
2.用相平面法观察和分析典型非线性环节的输出特性。
二.实验原理及说明实验以运算放大器为基本元件,在输入端和反馈网络中设置相应元件(稳压管、二极管、电阻和电容)组成各种典型非线性的模拟电路,模拟电路见图3-4-5 ~ 图3-4-8所示。
1.继电特性理想继电特性的特点是:当输入信号大于0时,输出U0=+M,输入信号小于0,输出U0=-M。
理想继电特性如图3-4-1所示,模拟电路见图3-4-5,图3-4-1中M值等于双向稳压管的稳压值。
图3-4-1 理想继电特性图3-4-2 理想饱和特性注:由于流过双向稳压管的电流太小(4mA),因此实际M值只有3.7V。
实验步骤:(1)将信号发生器(B1)的幅度控制电位器中心Y测孔,作为系统的-5V~+5V输入信号(Ui):B1单元中的电位器左边K3开关拨上(-5V),右边K4开关也拨上(+5V)。
(2)模拟电路产生的继电特性:继电特性模拟电路见图3-4-5。
图3-4-5 继电特性模拟电路①构造模拟电路:按图3-4-5安置短路套及测孔联线,表如下。
(b)测孔联线② 观察模拟电路产生的继电特性:观察时要用虚拟示波器中的X-Y 选项慢慢调节输入电压(即调节信号发生器B1单元的电位器,调节范围-5V~+5V ),观测并记录示波器上的U 0~U i 图形,如下图:由图得M=3.77V(3)函数发生器产生的继电特性① 函数发生器的波形选择为‘继电’,调节“设定电位器1”,使数码管右显示继电限幅值为3.7V 。
② 测孔联线:③ 观察函数发生器产生的继电特性:观察时要用虚拟示波器中的X-Y 选项慢慢调节输入电压(即调节信号发生器B1单元的电位器,调节范围-5V~+5V ),观测并记录示波器上的U 0~U i 图形。
实验结果如下实验二 二阶非线性控制系统一.实验要求1. 了解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第七章4
极点分布 奇点 相迹图
稳定的 焦点 0 1
稳定的 节点 1
中心点 0
极点分布 奇点 相迹图
不稳定 的焦点 1 0
不稳定 的节点 1
鞍点 正反馈 且 0
3
极限环
相平面图上孤立的封闭相轨迹,而其附近的 相轨迹都趋向或发散于这个封闭的相轨迹
各
类
极
稳定的极限环
限
环
不稳定的极限环
半稳定的极限环
r (t )
e(t )
M
x(t )
K
c(t )
s(Ts 1)
e0
解: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Tc c Kx
c r e
饱和非线性输入输出关系为
e
x
M
M
e e0 e e0 e e0
2021/9/16
7
根据系统方程
Tc c Kx
c r e
以 e 为变量的运动方程为
Te e Kx Tr r
e 0
和Ⅱ区分界线上,是个虚奇点。
e •
A (R,0)
Te e K (e e0 ) 0 xee0 Tx x Kx 0
由于 T , K 0 ,因此奇点类型为稳定焦点或稳定节点。
14
(3)Ⅲ区: e e0 此时 x e e0 ,相应微分方程为 Te e K (e e0 ) 0
1
2、二阶线性系统中奇点的类型
r=1(t) E(S)
n2
C(S)
- s(s 2n )
e 2ne n2e 0
斜率: de = - 2ζωne + ωn2e
de
e
奇点:
e 0
2n
e
n2e
0
《自动控制原理》辅导资料十六
自动控制原理辅导资料十六主 题:非线性控制系统的辅导文章——相平面分析法、描述函数分析法 学习时间:2013年1月14日-1月20日内 容:我们这周主要还是学习课件第8章非线性控制系统的部分内容。
希望通过下面的内容能使同学们加深对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相关知识的理解。
注意:请同学根据老师标注的侧重点选择性学习。
一、相平面分析法(需要掌握的内容,其中相轨迹了解即可)相平面法是庞卡莱(H.Poincare)提出来的一种用图解法求解一阶、二阶微分方程的方法,它实质上属于状态空间分析法在二维空间中的应用。
该方法适合于研究给定初始状态的二阶自由运动系统和给定初始状态及非周期输入信号(如阶跃、斜坡或脉冲信号等)的二阶系统。
相平面是以相变量1x 和2x 为坐标构成的平面。
其中系统在某一时刻1t 的状态就成为相平面上的一个点12((),())x t x t 。
相轨迹:在相平面上,由12(,)x x 以时间t 为参变量构成的曲线。
相轨迹上的箭头表示时间参量的增大方向。
若以一些初始状态作为起始点,在相平面上做出一簇相轨迹,成为系统的相平面图。
图1 相平面图相平面图的特点1.相平面图的对称性:相平面图往往是关于原点或坐标轴对称的,它的对称性可以从相轨迹的斜率来判断。
2.除了奇点外,相轨迹和x 轴垂直相交。
3.系统状态沿相轨迹的移动方向由相轨迹上的箭头表示。
奇点和极限环是相平面法中分析系统性能的两个重要概念,在相平面图中,确定了奇点和极限环的位置与形式,也就确定了各种初始条件下状态的运动过程以及系统的基本性能。
奇点:在相平面上,同时满足0x= 和(,)0f x x = 的点,由于(,)(,)00f x xf x xx x -==相轨迹的斜率不是一个确定的值,说明通过该点的相轨迹曲线有一条以上,这样的点称为奇点。
奇点只分布在相平面的x 轴上。
极限环:非线性系统所特有的自激振荡现象,在相平面图中则表现为一个孤立的封闭轨迹,称做极限环。
自动控制原理相平面法知识点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相平面法知识点总结自动控制原理相平面法是控制工程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将系统的转移函数映射到相平面上进行分析,可以得到系统的稳定性、动态响应等性能指标。
以下是对自动控制原理相平面法的知识点总结:1. 相平面的概念及表示相平面是用来表示系统传递函数的一种图形化工具,通常由实部和虚部组成。
相平面上的点代表传递函数在不同频率下的响应,可以通过绘制相平面上的轨迹来分析系统的动态特性。
2. 极点和零点极点和零点是传递函数中的重要概念。
极点是使传递函数分母等于零的根,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响应;零点是使传递函数分子等于零的根,影响传递函数在不同频率下的响应特性。
3. 映射关系和稳定性判断相平面法中的映射关系将传递函数的极点映射到相平面上,通过分析相平面上的极点位置可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一般来说,当系统的所有极点位于相平面的左半平面时,系统是稳定的;当存在极点位于右半平面时,系统是不稳定的。
4. 频率响应和幅频特性频率响应是指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输出响应情况。
相平面法可以通过绘制Bode图来分析系统的频率响应及其幅频特性。
幅频特性描述了系统的增益对频率的依赖关系,可以用来评估系统的稳定性和频率衰减特性。
5. 极点分布和动态响应传递函数的极点分布可以直接反映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
相平面法可以通过绘制极点分布图来分析系统的阻尼比、超调量等动态性能指标。
例如,共轭复根表示系统存在振荡;实部大于零的极点会导致系统的不稳定和不良的动态特性。
6. 根轨迹分析根轨迹是描述系统极点随参数变化而形成的轨迹。
根轨迹可以通过绘制相平面上函数极点的运动轨迹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响应。
根轨迹的性质包括起点、终点、对称性等,可以提供关于系统稳定性和响应特性的重要信息。
7. 闭环稳定判据通过相平面法可以得到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位置,进而判断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常用的闭环稳定判据包括Nyquist判据和Routh-Hurwitz判据。
自动控制原理--系统的相平面分析
xx00
x
x 0.5x 2x 0
s2 0.5s 2 0
s1 1.19, s2 1.69 鞍点
x 系统奇点特性及其相平面图
• •
P2
P1
x
2
2.奇线-极限环
在相平面图上表现为一个孤立的封闭的相轨迹,其他轨 迹都趋向或者离开这个相轨迹,这个相轨迹称之为极限 环。极限环在系统运动状态上表现为自振荡。
即系统的奇点为:
e e 0
e
y
(R,0)
•e
t
a) e
e
R•
(R,0)
•e
t
c)
b)
典型二阶线性系统阶跃输入 相平面图及时域曲线
二、斜坡响应
Ty y Ke
Rs Es
K
sTs 1
Ys
因为 e r y,e r y,e r y
典型二阶线性系统结构图
在斜坡输入作用下 r(t) Vt, r(t) 0,r(t) V
e)
x x
x x
x x
j
0 b)
j
0
d) j
0 f)
典型二阶系统奇点特性及其相平面图
x x
x x
x x
关于奇点的结论: ①线性二阶系统有一个奇点,如果是零输入 系统,奇点就是原点。 ②除奇点外,不同初始点的相轨迹不相交。 ③根据线性系统根的分布,判断奇点类型, 可以确定奇点附近的相轨迹,可以分析系 统的运动状态。 ④对于非线性二阶系统,可能存在多个奇点, 在确定奇点位置后,可以在奇点处对系统 进行线性化,然后确定奇点附近的相轨迹。
此时,
e
e0区域内,Te
e
0 ,e(T
d2e de
dt 2 d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24) (8-25) (8-26) (8-27)
c(t) = − b c(t) = kc(t)
+a
(8-28)
其中k为等倾线的斜率。当 a2 − 4b 0时,且 b 0 时,可得满
足k=a的两条特殊的等倾线,其斜率为: ???
k1,2 = 1,2 = s1,2 = − a
a2 2
− 4b
(2)线性二阶系统的相轨迹
c + ac + bc = 0
当b>0时,上述(运动)微分方程又可以表示为
c + 2wnc + wn2c = 0
线性二阶系统的特征根
s1,2 = − a
a2 − 4b 2
相轨迹微分方程为 (相轨迹切线斜率ZX)
dc dc
=
−
ac − c
bc
令
−
ac − bc c
=
,可得等倾线方程为:
初始条件下的运动对应多条相轨迹,形成相轨迹簇,而由一簇相轨
迹所组成的图形称为相平面图。
若已知x和 x 的时间响应曲线如图8-10(b),(c)所示,则可根据 任一时间点的x(t)和 x(t)的值,得到相轨迹上对应的点,并由此获
得一条相轨迹,如图8—10(a)所示。
相轨迹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可以通过积分法,直接由微分方
U+jV 表示根为复数
2
2.00
2
7.46
s2 // jV -2.41 -2.00 0.00 -2.24 -7.46 -3.00 -2.00 -2.24 2.00 0.54
1)b<0。系统特征根
− a + a2 + 4b
s1 =
2
0
− a − a2 + 4b
s2 =
2
0
s1 ,s2 为两个符号相反的互异实根,
x + x = 0
将上式写为
x dx = −x dx
令 g(x) = x ,h(x)=-x,则按式(8—18),有
x g(x)dx = x0
x xdx
x0
=
1 2
( x 2
−
x02 )
x h(x)dx =
x0
x
−
x0
xdx
=
−
1 2
(x2
−
x02
)
整理得
x2 + x2 = x02 + x02
二阶系统 参数变化 的十种情况:
s*s+a*s+b=s*s+2gw*s+w*w=0 ,a=2gw,b=w*w
Case CaseB Term1 Term2 a
b
g
w
s1 // U
1
1) b<0
2
-1
0.41
2
2) b=0 a>0
2
0
0.00
3
a<0
-2
0
2.00
4 3)<1>
0<g<1
2
4 0.5
2
x
h(x)dx
x0
x0
(8-18)
由此可得 x 和x的解析关系式,其中 x0 和 x0为初始条件。
例8-1 某弹簧-质量运动系统如图8—11所示,图中消为物体的质
量,是为弹簧的弹性系数,若初始条件为 x(0) = x0,x(0) = x0 ,试确
定系统自由运动的相轨迹。
解 描述系统自由运动的微分方程式为
8-3 相平面法
相平面法由庞加莱1885年首先提出。该方法通过图解法将一阶
和二阶系统的运动过程转化为位置和速度平面上的相轨迹,从而比
较直观、准确地反映系统的稳定性、平衡状态和稳态精度以及初始
条件及参数对系统运动的影响。相轨迹的绘制方法步骤简单、计算
量小,特别适用于分析常见非线性特性和一阶、二阶线性环节组合
过程的后期主要取决于 c10e−s1t 项。这一结果与相平面分析的结果一
致。
③ = 1 。系统特征根为两个相等的负实根。取 wn = 1 ,其相 平面图见图8—20。与 1 相比,相轨迹的渐近线即特殊等倾线蜕
化为一条,不同初始条件的相轨迹最终将沿着这条特殊的等倾线趋 于原点。
④ = 0。系统特征根为一对纯虚根 s1,2 = jwn。系统的自由运动为
=
−wn
+
wn
2 −1
(8-29)
该式表明,特殊的等倾线的斜率等于位于该等倾线上相轨迹任
一点的切线斜率,即当相轨迹运动至特殊的等倾线上时,将沿着等
倾线收敛或发散,而不可能脱离该等倾线。 理解!!
下面就线性二阶微分方程参数b<0,b=o和b>0的七种不同情况
加以具体讨论,其相轨迹曲线采用等倾线法或解析法绘制而得。
x(t)为横坐标,x(t)为纵坐标构成的直角坐标平面称为相平面。相变
量从初始时刻 t0 对应的状态点( x0 , x0 )起,随着时间t的推移,在
相平面上运动形成的曲线称为相轨迹。在相轨迹上用箭头符号表示
参变量时间t的增加方向。根据微分方程解的存在与惟一性定理,
对于任一给定的初始条件,相平面上有一条相轨迹与之对应。多个
趋向原点
② 。 1 系统特征根为两个互异负实
根:s1 = −wn + wn 2 −1 ,s2 = −wn − wn 2 −1 。 系统的零输入响应为非振荡衰减形式,
存在两条特殊的等倾线,其斜率分别为
k1 = s1 0 ,k2 = s2 k2 (8—32)
系统相平面图见图8—18。当初始点
落在 c(t) = s1c(t) 或c(t) = s2c(t)直线
收敛至原点。
根据时域分析结果, 1 的线性二阶系统的自由运动为
c(t)
=
c e−s1t 10
+
c e−s2t 20
(8-36)
c10,c20由初始条件决定。当取初始条件使c10 = 0 (或 c10 = 0 ),则
相轨迹为 c = s2c(或 c = s1c);而在其它情况下,由于特征根 s2远离 虚轴,故 c20e−s2t 相对于c10e−s1t 很快衰减,系统运动过程特别是过渡
(8-20)
该系统自由运动的相轨迹为以坐标原点为圆心、 为半径的圆,
见图8—12。
2.相轨迹绘制的等倾线法
等倾线法是求取相轨迹的一种作图方法,不需求解微分方程。
对于求解困难的非线性微分方程,图解方法显得尤为实用。等倾线
法的基本思想是先确定相轨迹的等倾线,进而绘出相轨迹的切线方
向场,然后从初始条件出发,沿方向场逐步绘制相轨迹。
c增大, 减小;在第Ⅲ象限,c减小, 增大。在第Ⅱ(或第Ⅳ)象限,
两条特殊相轨迹将该象限划分为A,B和C三个区域,如图8—19所示。
因为
a − k = −2 wn − wn2 − k
k = −(k − s1)(k − s2 )
k
对于A区内任意一条 的等倾线,
由于 0 kA s1 s2,故 A kA, 相轨迹趋近于特殊等倾线 c = s1c; 对于B区内任一条 k = kB 的等倾线,
由式(8—16)可得相轨迹微分方程!!
dx = dx
f (x, x) x
(8—21)
该方程给出了相轨迹在相平面上任一点 (x, x)处切线斜率。取
相轨迹的斜率为某一常数 ,得等倾线方程!!。
x = f (x, x)
(8-22)
由该方程可在相平面上作一条曲线,称为等倾线。当相轨迹经
过该等倾线上任一点时,其切线的斜率都相等,均为 。取 为若
相轨迹方程为
c=−1c T
(8-23)
设系统初始条件为
c(0)
=
c0 ,则
c(0)
=
c0
=
−
1 T
c0,相轨迹如图8-14所示。
由图8-14知,相轨迹位于过原点,斜率为 − 1 的直线上。当T>0 T
时,相轨迹沿该直线收敛于原点;当T<0时,相轨迹沿该直线发散 至无穷。
问题:(1)等倾线方程? (2)t—x(t) ?
-1.00
5 3)<2>
g>1
8
4
2
2
-0.54
6 3)<3>
g=1
6
9
1
3
-3.00
7 3)<4> b>0 g=0
0
4
0
2
0.00
8 3)<5>
0>g>-1
-2
4 -0.5
2
1.00
9 3)<6>
g=-1
10
g<-1
-4
4
-1
-8
4
-2
2 表示可以改的数,但要符合条件(term1,Term2)
注: a/b 可以仿真使用的系数
数作泰勒级数展开,并取一次项近似,获得平衡点处的增量线性微
分方程。因此,研究线性一阶、二阶系统的相轨迹及其特点是十分
必要的。下面研究线性一阶、二阶系统自由运动的相轨迹,所得结
论可作为非线性一阶、二阶系统相平面分析的基础。
(1)线性一阶系统的相轨迹
描述线性一阶系统自由运动的微分方程为
Tc + c = 0
上时,相轨迹沿该直线趋于原点;
除此之外,相轨迹最终沿着
c(t) = s1c(t) 的方向收敛至原点。
关于相轨迹的运动形式说明如下:
由式(8—28)知,线性二阶系统的等倾线斜率
可求得
k = − wn2
+ 2wn
(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