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回顾

合集下载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中国旅游地理学是研究旅游地理现象和旅游地域系统的学科。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深入,中国旅游地理学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介绍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一、旅游地理学的人文向社会、政策向应用转变近年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从传统的人文地理学向社会科学转变,更加注重考察旅游现象所反映出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以及旅游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此外,研究重点也逐渐转向应用,关注旅游地域的规划、开发、管理和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二、跨学科研究的发展旅游地理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

随着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科与旅游地理学进行融合,如地理信息系统、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等。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模式有助于提升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

三、多元化研究的深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国家,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旅游类型、旅游市场等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因此,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研究的深化。

多元化研究可以提高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为丰富和全面的支持。

四、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领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旅游业也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旅游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旅游地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考虑环境、文化、社会等因素,也需要充分考虑旅游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从人文向社会、政策向应用转变,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多元化研究的深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领。

这些发展趋势可以有效提高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水平和应用价值,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旅游地理学探究进展与展望一、旅游地理学的起源与进步旅游地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早期的旅游地理学主要关注旅游与景观之间的干系,强调旅游景点的自然特征和人文景观对旅游行为的影响。

后来,随着人们对旅游探究的需求不息增加,旅游地理学逐渐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如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形成了多元的探究视角。

二、探究方法与主要探究领域在探究方法方面,旅游地理学主要接受定量探究和定性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定量探究通过统计分析和模型建立,探究旅游现象的发生和分布规律;而定性探究则通过实地调研和个案探究,深度理解旅游景点的特征和旅游者行为的动因。

旅游地理学的主要探究领域包括旅游资源与景观探究、旅游规划与管理、旅游与经济干系探究、旅游与社会文化干系探究等。

起首,旅游资源与景观探究是旅游地理学的核心领域之一。

这方面的探究主要关注旅游景点的分布规律、景观特征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问题。

通过对旅游资源和景观特征的深度探究,可以为旅游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旅游规划与管理是旅游地理学的另一个重要探究领域。

这方面的探究主要关注旅游目标地的开发规划、旅游区域的管理与运营等问题。

通过制定合理的旅游规划和管理策略,可以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进步。

再次,旅游与经济干系探究是旅游地理学的另一重要方向。

这方面的探究主要关注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和贡献。

通过探究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旅游消费的影响,可以为旅游目标地的经济进步提供参考。

最后,旅游与社会文化干系探究是旅游地理学的一个新兴领域。

这方面的探究主要关注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变革。

通过探究旅游与当地社区的互动干系,可以增进旅游与社会文化的协调进步。

三、将来的探究方向和挑战展望将来,旅游地理学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旅游业的不息进步和变革,旅游地理学将需要进一步深度探究新的旅游现象和问题,如城市旅游、文化旅游、健康旅游等。

另一方面,旅游地理学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与合作,为旅游地理学提供更全面、深度的探究视角。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修改)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修改)
1、二战之前 2、二战之后至60年代初 3、60年代中至80年代初 4、80年代中至90年代 5、进入21世纪之后
1、二战之前
背景:包价旅游出现,参与旅游人数增多,距离 也越来越长。
地理学者在旅游研究中的工作:撰写导游材料、 旅行指南,小尺度的旅游土地利用研究。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地理学者对于旅游的研究是 不自觉的,只是在研究土地利用时将旅游作为一 种土地利用方式加以研究;涉及到这一领域的地 理学者也只是个别的。
第二章 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国外旅游地理学发展历史回顾 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旅游作为一种大众化的社会经济现象,起源于 近代时期(1841年,英国的托马斯·库克包租火车 在英国开展团体旅游活动是近代旅游业的开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 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旅游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全 球性的现象。
一门科学要走向成熟,必须走向“范式”,也就是要 具备两个条件:
1)足以空前地把一批坚定的拥护者吸引过来,使他们 不再去进行科学活动中各种形式的竞争;
2)这种成就足以毫无限制地为一批重新组合起来的科 学工作者留下各种有待解决的问题。
4、80年代中至90年代
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为旅游研究提供了充足 的现实问题和材料来源,学者们在继续应用 研究的同时,开始致力于理性成分更高些的 研究的总结。
随着旅游的兴起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涉足 旅游这一研究领域。地理学者对于旅游的研究有其 独特的角度,以空间的观点和分析方法区别和见长 于其他学科。
20世纪30年代初,麦克默里(K.McMurry)发表了 “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被公认为旅 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近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从旅游资源的分布、景区开发与管理、旅游空间格局到旅游地域差异的研究,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本文将综述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国家。

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旅游地理学研究了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以及其与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的关系。

在旅游资源的分布方面,旅游地理学主要关注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分类方法和评价指标。

例如,利用GIS技术、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研究者对中国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和研究,揭示了各地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区域分布特点。

在旅游开发与管理方面,研究者不仅关注旅游景区内部的规划与建设,还研究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策略,以及旅游服务的质量与效益等问题。

在景区开发与管理方面,研究者提出了“先规划、后开发”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并通过实践,总结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景区开发与管理经验。

例如,通过对不同地区景区的案例分析,研究者总结出了不同地域类型景区的开发模式与管理策略,为景区开发与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旅游空间格局是旅游地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随着交通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旅游活动的空间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

因此,研究者对旅游空间格局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旅游流量的空间分布、不同地域类型旅游空间结构的特征、旅游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化等。

通过对旅游空间格局的研究,可以为旅游规划和旅游资源保护提供科学的支持。

此外,旅游地理学还关注旅游地域差异的研究。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的差异导致了各地旅游区的差异。

研究者通过比较不同地域的旅游区域差异,揭示了旅游地域差异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例如,通过对不同地区旅游区域差异的研究,研究者发现自然资源、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旅游区域差异具有重要影响。

第二章 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 • • • • •
保继刚 大型主题公园布局研究 李贞 旅游开发对植被的影响研究 吴宓虎 城市游憩行为规律的研究 李蕾蕾 区域旅游形象理论 崔风军 旅游承载力研究 陆林 山岳型旅游地
• 3. 1999年至今 理想主义的理性回归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 形成 • (1)重新显示出对建构理论的重视 • 保继刚《旅游地理学》修订版 • 吴宓虎 环城游憩带的研究和《区域旅游规划原理》 • (2)跨学科研究增多,研究领域获得较大拓展 • 空间分析难以应对旅游问题的复杂性,旅游地理学研究 引入了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等 研究视角和理论工具。旅游资源开发和区域规划方面的 研究迅速减少。 • (3)国际交流增多,研究规范得到重视。 • (4)学科获得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增强,对研究者 吸引力加大。 • 但理性回归不彻底,且十分脆弱,国外旅游咨询公司主 导,国内规划的压力和诱惑强大。
第四节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 第一 ,注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
• 基本概念混淆,随意定义新概念或扩大概念内涵, 导致研究成果无法与国际交流
• 第二,在研究内容上,要注重研究的深化,注重在 实证研究与应用研究基础上的概念化和理论化。转 型期的旅游地、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 • 第三,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并行发 展。
溱河,洧河, 春来荡漾绿波。 男男,女女, 手拿兰草游乐。 姑娘说:“去看看?” 小伙说:“已去过。” “请你再去陪陪我!” 洧河那边, 真宽敞,真快活。 少男,少女, 互相调笑戏谑, 送一支芍药订约。 溱河,洧河, 春来绿波清澈。 男男,女女, 游人越来越多。 姑娘说:“去看看?” 小伙说:“已去过。” “请你再去陪陪我!” 洧河那边, 真宽敞,真快活。 少男,少女, 互相调笑戏谑, 送一支芍药订约。

第一章 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 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韩国开放世界最大“性爱”主题公园—济州岛LOVE LAND
• 第三届广州性文化节游人如织
二、国内旅游地理 学的发展回顾
1、国内旅游地理学的
发展历史回顾
悠久的中国古代旅游 古代旅游地理文献:
《诗经》《山海经》 《史记〃货殖列传》 《佛国记》《水经注》 《大唐西域记》《永州 八记》《游褒禅山记》 • 帝王巡游和封禅
• 国内十 大旅游 探险胜 地之茶 马古道
• 喀纳斯原始地带(新疆)
• 云南泸沽湖
楼 兰 罗 布 泊
• 秦岭
• 两 江 源 头
• 高黎贡山怒江
• 从敦煌到吐鲁番的大海道
• 三峡:三峡之美在于雄、奇、险、幽四字
•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2、二战之后至20世纪60年代初
总的来说,地理学者对于旅游的研究没有明显的 方向和兴趣,所做的研究工作仍然是零散的,旨在改 善人们生活环境,如在城市规划中涉及城市休闲和旅 游环境的改善,包括城市公园的设立、娱乐设施的建 立等。这一时期参与旅游研究的地理学者人数仍然有 限,如英国人文地理学家科波克(Coppock J T) ,美 国克莱门特(Clement H G)。
1、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1)重视理论研究 2)研究主题鲜明 3)研究方法先进 4)研究方式开放
三、 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2、国内旅游地理学发展趋势
1)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 2)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和深入:在对旅游资源、 区域旅游开发的社会经济条件研究的同时,注重对旅游 者的空间行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的环境保护 与污染防治等方面进入深入研究;生态旅游、探险旅游、 太空旅游成为关注热点; 3)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更加明显; 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趋势

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趋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注重研究内容的拓宽


2、实用价值和理性回归
3、跨学科、跨地区合作研究 4、研究方法更新
过去的合作研究较少, 客观上降低了研究成果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 及学科的社会影响。跨 地区,跨学科性的合作 研究应运而生。
重自然科 呈下降趋 方法和 重视应用 也认识到 法开始逐
6/7/2014
展望
第四节 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趋势
中国旅游地理研究呈现四大趋势
1.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基本概念的研究 和应用受到高度重视。 2.研究内容将更加丰富多样。 3.定量研究应用越来越广。 4.学科研究更注重思路的理性化
6/7/2014
近十年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领域主要覆盖旅游发展中 力关系、权利增权、产权 中国旅游地理学岁起步较晚,虽与国际水平仍有不少差距,但 游发展、旅游与社会经济 是发展迅速。近10年来更是有寻龙猛虎之势。中国旅游地理学在 从在研究方法上, 互影响等 近十年来,有不同于过去、顺应时代潮流又有自己特色的主体发 逐步由定性走向定量 展。 和定性相结合。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地理学的需求 未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主要发展方向 理性回归与旅游地理学的未来
6/7/2014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
1、研究现状和发展历程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起步、发展、成熟和创 新四个阶段。目前,中国旅游地理学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研究 领域涵盖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规划、旅游市场、旅游影响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等 方面。
2、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旅游学、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 个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遥感技术、GIS技术、数学模 型等定性及定量研究方法。
结论
本次演示对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 势。通过研究认为,中国旅游地理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研究团队,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未来,中国旅游地理学将在研究领域、方法和技术方面 进行拓展和创新,以更好地服务于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注重研究的独立性和客观 性,加强实践应用和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整体水平。
同时,中国旅游地理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如何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 背景下保持研究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其次,如何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相结合, 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最后,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推动中国 旅游地理学的国际化发展。
3、创新和改革
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中国旅游地理学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革。首 先,需要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汲取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拓展研究领域和 深度;其次,需要加强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应用,注重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结合,提 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最后,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推动中国旅游地理 学的国际化发展,汲取国际先进研究成果和方法,提高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国际影 响力。
2、研究趋势和挑战
未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趋势将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入探讨 旅游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如何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拓展 和深化旅游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涉及到更多的交叉学科和前沿问题;三是加强研 究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四是旅游业发展中的 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研究如何实现旅游业的社会效益和人文价值的统一。

浅谈近十年国内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浅谈近十年国内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浅谈近十年国内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社会以及高新技术的发展,旅游业迅速成长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兴产业,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朝阳产业之一。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旅游地理学教育和研究的兴旺发达。

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而旅游地理学是处于这三者之间的一门综合性部门地理学。

从研究对象上看,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游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任务也不再像发展初期仅限在小尺度的空间研究,而是扩展到与旅游相关的一切环境因素。

然而,我国旅游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旅游业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而国内外的旅游地理学的发展也不相同。

进入21世纪之后,国外旅游地理学取得了快速地发展。

霍尔等从空间性的解释,旅游规划与地方,开发极其不协调三个方面回顾了国外旅游地理学的近十年的发展脉络。

(1)旅游地理学者在解释旅游的空间性和游客流动行为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旅游地理学的“流动转向”包括了对散居和迁移的研究。

在当代全球化,跨民族和流动性的背景下,意识到旅游和迁移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是旅游地理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最大成就。

此外,研究者将其对旅游模式和旅游流的关注扩展为对整个国家旅游系统复杂性的揭示。

(2)旅游规划成为地理学者在研究旅游中的最应用性工作。

近年来不仅有一些优秀的规划教材出版,而且旅游规划也因受到城市和区域规划,商业规划的理论发展的启发而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作为地理研究的关注之一,城市旅游从最初的经济重构和转变,特殊旅游产品扩展到重视少数民族和遗产区域,门户功能,旅游在内城或滨水区的城市更新等方面。

同时,近十年来,旅游和郊区的关系,郊野的第二居所等逐渐成为地理学者的兴趣点。

很多欧洲地理学者尤以北欧地理学者在研究旅游在偏远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成果最为突出。

(3)国外地理学者多年的兴趣也转向开发研究,尤其是旅游与贫困关系的探索。

项目一 中国旅游地理发展状况

项目一 中国旅游地理发展状况

项目一中国旅游地理产生及发展概况旅游地理学是一门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迅速兴起的新兴学科,又是一门将旅游学与地理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学科。

它研究与旅游业发展相关的多种地理问题。

要了解中国旅游地理,我们就必须首先了解旅游地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

任务1 掌握旅游地理学概况【任务介绍】⊙介绍旅游地理学的概念;⊙介绍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学科性质;⊙介绍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任务和内容。

【任务目标】⊙掌握旅游地理学的概念;⊙掌握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学科性质;⊙了解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任务和内容。

【任务引入】旅游地理变迁驱动新一轮行业增长1.旅游地理的变迁涉及两大类总体上,我们认为旅游地理的变迁涉及到两大类,一类是“把高铁通到景区”,即以高铁为代表的交通改善,将其与经济发达地区连接,从而带动景区人次的增长、消费的升级,本质上是引导外部客源;一类是把发达地区搬到景区附近,指在区域振兴的大背景下,经济崛起的地区将带动一系列周边景区的崛起,本质上是本地客源的崛起。

2.高铁从三方面促旅游高铁通车后,运输乘客速度大大加快,输送总人次大大增加,其在价格上的优势也有利于居民选择长途旅行。

高铁对于铁路网上的枢纽城市带动最大,距这些枢纽城市较近的景区因迎来更多客源而受益。

3.区域经济振兴将真正带动周边景区崛起详细地回顾过去三十年长三角景区的崛起,可以切实地感受到,周庄非为天生为周庄,我们目前看到的景区格局,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地理问题,一个区域的经济振兴,将为周边景区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

一些质地优良、管理规范、具备地方政府支持的二线景区可能脱颖而出,升级为一级景区。

4.看好布局高铁、二三线城市的连锁酒店行业高铁将为沿线城市带来巨大客流,使沿线酒店入住率提高,而二三线城市居民消费能力提高,使得该区域提价潜力提高,酒店扩张更加可行,因此,看好高铁、二三线城市布局能力较强的经济型酒店连锁行业。

(案例来源:中国证券网,2010-04-06)【任务分析】以时速350千米的高速,“把高铁通到景区”,高铁在中国成为当下旅行的热门交通工具,而现在,中国还将打造一条贯穿17国的“高铁丝绸之路”,高铁的修建会有一大批客源的崛起,大大的促进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交通线路的变迁具体会对旅游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这个就属于旅游地理的研究范畴,我们可以通过对旅游地理学科基本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刻的理解高铁的修建为什么会产生新一轮的旅游热。

中国旅游地理学20年

中国旅游地理学20年

中国旅游地理学20年中国旅游地理学20年(1978-1998)*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1执笔:保继刚吴必虎陆林一、引言1978年是现代旅游地理学开始受到中国大陆学者注意并得到启动的重要年份。

北京大学是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主要策源地之一,这一年,该校地理系的陈传康先生分别在广东韶关和河北承德研究了区域旅游开发和风景地貌问题2;并在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作题为《地理学的新理论和实践方向》的学术演讲时指出:“地理学结合某些特殊环境和任务也形成一些综合研究方向,主要有环境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和灾害地理学”(陈传康,1980)。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是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第二个策源地,1979年底,该所组建了旅游地理学科组,郭来喜是这个研究组的主要创立者,1985年他关于“旅游地理学”的定义、内容的阐述,在国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郭来喜,1985)。

20年来,经过以陈、郭为代表的老一辈地理学家的辛勤开拓、推进,旅游地理学不仅已经成长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中国地理学会为此成立了专门的专业委员会,这在其他人文地理学分支中是不多见的),而且对于整个地理学的进步、地理学进一步朝着应用领域的发展,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全国相当数量的地理系改名地理旅游系、旅游地理系或资源旅游学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旅游地理学对于整个地理学发展的推动意义)。

有关中国旅游地理学不同时期的发展,已有一些文献进行过较好的综述和总结(杨冠雄,1988;郭来喜和保继刚,1990;孙文昌,1991;陆林,1997;邵晓梅和王清廉,1997;吴必虎、冯若梅和张丽,1998)。

为了总结20年来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的成败得失,进一步推动学科的发展,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委托部分委员进行了一次回顾与展望式的检讨,本着科学、客观、公正、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分别从基础研究与理论建设、机构组织与研究者面貌、旅游地理学人才教育、对未来的启示等4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旅游地理学近十年来的发展状况

旅游地理学近十年来的发展状况

旅游地理学近十年来的发展状况2011221108110006蒋鸣摘要:旅游地理学是处于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之间的综合性分支地理学科。

中国旅游地理学在20世纪80年代的地理学大发展中应运而生,经过30年的发展壮大,旅游地理学逐渐成为中国地理学中发展最快,成果最丰,思想活跃的分支学科之一。

近10年来,国内外旅游地理学研究规范的讨论到问题意识的强调,学科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在社区旅游、事件旅游、遗产旅游、城市旅游和旅游流与空间结构等研究领域形成了一系列卓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学科涉及领域趋于多元化,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学科队伍不断壮大,学科平台不断扩大,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逐渐与国际接轨。

展望未来,旅游地理学一方面将继续发挥理论结合实际的学科传统优势,不断壮大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力量;另一方面需不断加强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进一步提升旅游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深度和国际化水平。

关键词:旅游地理学国外中国发展趋势旅游业是当今世界的一大产业,也是近些年中国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最具发展活力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2002年,全球仅跨国旅游人数就达7.15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达4636亿美元;其中中国接待入境过夜游客3680.26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达203.85亿美元,均居世界第5位。

2004年,中国旅游业更一举走出2003年“非典”影响的阴影,接待入境过夜游客和国际旅游收入分别达到了创纪录的4176.14万人次和257.39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达8.78亿人次,全年旅游业总收入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中国公民出国旅游也成为一种时尚。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又称娱乐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系指观光旅游而言,娱乐地理学则包括康乐在内,是广义的旅游地理学,二者均为人为地理学的分支。

旅游地理学不仅同地理学的许多分支关系密切,而且与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园林学、经济学彼此渗透,因此它又是一门边缘学科。

保继刚 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报告

保继刚 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报告

(二)学科建设情况
(1)学术人口迅速增长
到2009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 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852所,在校生49.84万人; 中等职业学校881所,在校学生45.41万人。旅游地理是 这些院校中的重要专业课程,尤其是在硕士和博士培养 层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旅游地理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已经比较完善。
四、学科发展趋势与展望
(一)旅游地理学发展趋势
1、学科视角趋于多元化
旅游地理学的学科视角呈现多维视角,既包括经济 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态学、系统科学和城 市规划等学科视角和理论工具,也融汇了地理学科内部 的自然地理、地貌学、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 历史地理、区域科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的理论方法。 未来,旅游地理学学科视角继续呈现多元化趋势,在不 断深入已有视角的同时,继续向政治学等方向拓展。跨 学科、多视角的发展产生旅游地理学新的研究领域,增 强了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张力和解释力。
学科研究方向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变化。在旅游资源开发与区 域规划、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旅游动机与行为、旅游地空间结 构与演化、旅游景观生态与环境承载力、旅游影响等传统研究领 域出现一批新的研究成果的同时,近年来,在一些新兴和热点领 域的研究,如社区旅游、事件旅游、遗产旅游、城市旅游、旅游 流及其空间结构等方面,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研究领域比较
国外旅游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日趋多元化,如政治地 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 科的理论在旅游地理学研究中日渐丰富和成熟。因此旅 游地理学研究也更好地整合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框架和 理论体系之中。相比之下,中国旅游地理学则在相对地 保持传统领域的前提下,开始逐步实现研究领域的多元 化。这些传统的领域主要包括旅游者行为研究、社区旅 游、滨海旅游等;新兴的研究领域主要覆盖了旅游发展 中的权利关系、社区增权、产权与旅游发展等具有政治 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色彩的议题。

浅谈近二十年我国旅游地理学研究新进展及趋势

浅谈近二十年我国旅游地理学研究新进展及趋势

浅谈近二十年我国旅游地理学研究新进展及趋势我国旅游地理学科研究起步较晚,自80年代初传入中国大陆,发展至今只有近30年的历史,虽然如此,由于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旅游地理实践活动大量开展,一些理论、方法、技术得以发展和完善。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旅游现象与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1]主要研究包括,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的行为规律、旅游市场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区划、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地图等基本内容。

[2]下面从这些方面进行阐述。

一、旅游者的行为规律旅游者的行为研究包括旅游者的空间行为和旅游者的决策行为。

一般来说,旅游者行为随着旅游目的地距离的增加,游客的数量减少;大空间尺度行为中,人们力图到级别高的旅游点旅游,并力图采取闭环状路线旅游;中、小尺度的旅游空间行为中,人们较多采用节点状旅游路线。

在20世纪90年代后加强了游客的市场细分,并根据市场细分结果对不同旅游者空间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很新的研究成果。

如谢彦君(1990)提出了一种游客心理状态与目的地景观状态之间的关系模型来解释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对目的地选择的不同偏好影响。

[3]旅游者的决策行为研究也有了新的发展,影响旅游者决策的主要因素为感知环境、旅游效益和旅游偏好。

由于人们日益追求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在21世纪初期出现了一种体验性旅游现象,这些旅游者称为新旅游者。

所谓的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环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

与以往不同的是,商品、服务对消费者来说是外在的,而体验是内在的,存在各人心中,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

这种追求体验的新旅游者追求的目标与传统旅游者也不完全一样,决策行为与传统旅游者的决策行为不同,表现出新的规律性。

二、旅游市场预测旅游市场预测在市场细分基础上对游客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出现了分析的多学科方法,分析的手段、模型多样化。

旅游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回顾

旅游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回顾

收稿日期:1998208213;修订日期:19992102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点资助项目(49631030) 作者简介:刘锋(19722),男,湖南湘潭县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旅游开发规划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已发表论文20余篇。

文章编号:100020585(1999)0420434210旅游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回顾刘 锋(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摘要:全面回顾了我国旅游地理学近20年来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所取得的成绩,并对旅游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进展和旅游地理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评述。

文章最后总结了旅游地理学发展的成功经验,认为地理学的旅游应用拓展,既推动了旅游地理学这门新分支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也将促进地理学本身的建设和发展。

关 键 词:旅游地理学;理论和方法;进展中图分类号:F 592199 文献标识码:A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它是地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学科,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它从一开始出现就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旅游研究的中坚力量,使地理学这门古老科学又找到了一个新生长点,并在促进旅游业这个全球最大的产业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对于这一学科的全面回顾,对我国地理科学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1 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国作为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旅游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传统。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朴素的旅游地理记述见诸于诗歌、散文、游记和专著之中。

此外,我国独有的方志,总数不下万余种十万余卷,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古典旅游地理知识文库[1]。

本世纪以来,也有一些地理学家对自然风景区的成因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张其昀(1934)的《浙江风景区之比较观》,任美锷(1940)的《自然风景与地质构造》[11]。

第二节 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国外旅游地理学发展概况 (一)国外旅游地理学发展的历程
1.萌芽阶段(1920s-1960s) 1.萌芽阶段(1920s-1960s) 萌芽阶段 K.G.麦克里默发表的 麦克里默发表的《 K.G.麦克里默发表的《娱乐活动与 土地利用关系》, 》,被认为是现代旅游地 土地利用关系》,被认为是现代旅游地 理学的第一篇论文。 理学的第一篇论文。 2.发展阶段 1970s至今 发展阶段( 至今) 2.发展阶段(1970s至今) 20世纪70年代以后 世纪70年代以后, 20世纪70年代以后,各国出现了大 量的旅游地理文献。 量的旅游地理文献。 各种旅游地理学研究组织的成立。 各种旅游地理学研究组织的成立。
巴特勒(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巴特勒
巴特勒在《旅游地生命周期概述》一文中, 巴特勒在《旅游地生命周期概述》一文中,借用产品 生命周期模式来描述旅游地的演进过程。 生命周期模式来描述旅游地的演进过程。他提出的旅 游地的演化要经过6个阶段: 游地的演化要经过 个阶段: 个阶段 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 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 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衰落或复苏阶段。
三、旅游地理教育和学术团体
• 中国旅游地理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 近10年来我国相继成立了多个旅游地理学术 团体。
The End
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与特征
——巴特勒 巴特勒(Butler)的理论 巴特勒 的理论
二、我国旅游地理学发展概况
(一)中国古代旅游地理学的萌芽明朝版图ຫໍສະໝຸດ 徐 霞 客 旅 行 线 路 图
奇 书
1 2 3
4
三十年的旅途生涯, 三十年的旅途生涯,他与 长风为伍,云雾为伴, 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 万里,历尽千辛万苦, 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获得大 量第一手考察资料。 量第一手考察资料。徐霞客日 间攀险峰,涉危涧, 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 再疲劳, 再疲劳,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 即使荒野露宿,栖身洞穴, 。即使荒野露宿,栖身洞穴, 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引言: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旅游活动的空间分布、规模和特征,以及旅游地的景观、资源和环境。

中国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旅游地理学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回顾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探讨当前的研究热点,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地理学也随之兴起。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旅游地的规划与管理。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学科的深入发展,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领域逐渐多元化。

研究重点逐渐转向了旅游资源的评估和保护。

许多学者对中国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评估,提出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策略。

同时,研究者还关注了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探讨了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此外,旅游地的形象建设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成为研究热点。

学者们通过研究旅游地的品牌形象和宣传策略,提出了提高旅游竞争力的建议。

同时,还有研究关注了旅游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分析了旅游业的经济效应和就业机会。

二、当前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热点近年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涵盖了更多的方面。

以下是当前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热点。

1. 旅游资源多样性与开发模式中国地域广阔,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研究者致力于研究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和开发模式,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如海滨旅游、文化遗产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等。

2. 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旅游景区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议题。

研究者关注景区的环境影响评估、生态修复与保护措施等,提出促进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 旅游与文化地理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旅游与文化地理的研究成为热点。

研究者通过分析旅游活动对文化景观的影响,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

4. 旅游与区域发展旅游业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研究者研究了旅游业对地方就业、收入和投资的影响,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中国现代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发展与回顾

中国现代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发展与回顾

中国现代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发展与回顾作者:郭柳剑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6年第05期对于不同语境而言,旅游的含义也各有不同,内涵繁琐。

旅游学通常出现在《旅游学概论》方面的教科书当中,可是以当前相关教材可以看出,不论在旅游学的内涵还是外延当中,旅游学的性质、类别、归属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的观点。

旅游地理学处于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以及人文地理学区间的具有综合性的分支地理学科。

中国旅游地理学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通过长期发展,令旅游地理学获得壮大。

我国在社会地理学中展现出了积极的发展势头,理清这一阶段中国社会地理学的发展,有利于目前我国在现代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意义。

在未来的学科建设以及研究当中,中国现代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应当参考西方地理学乃至其他学科的优秀成绩,不断打开并深入已经具备的研究内容,探寻出具备中国特色的地理学理论体系,并且展现出地理学的问题指向,提升处理问题的能力。

一、引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令旅游行业愈发热门,产业革命之后,英国出现了现代旅游现象,通过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建立成为标志。

到目前为止,在旅游地理学中已经积攒了众多研究资料,包含了不同旅游地理学学科的研究。

可是,并未构成一个学界认证的旅游地理学学科体系。

通过库恩的理论分析当前时期中国现代旅游地理学,尚处在库恩范式理论的过渡时期。

对旅游地理学学科体系发展而言,欠缺指导意义,所以依旧需要通过努力、总结、开发,进行不断研究,打造一个学界中承认的旅游地理学学科体系。

二、中国现代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一)打造初期这一阶段发生于1978年至1991年,是通过对国外旅游地理学研究成果的介绍,以及采纳参考国外旅游地理学前期理论为核心,加快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学术分析以及学科建设。

(二)初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发生在1992年至1999年。

在1992年时,邓小平同志在南巡时进行讲话,并且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三个有利于的评判准则,对旅游地理学等学术分析进行融入,令大学当中的旅游地理学分析角度由单一的学术分析迈向经济建设服务型,逐步关注研究的真正意义,通过旅游规划工作拉动旅游地理学学科的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全面回顾了我国旅游地理学近20年来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所取得的成绩,并对旅游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进展和旅游地理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评述。

文章最后总结了旅游地理学发展的成功经验,认为地理学的旅游应用拓展,既推动了旅游地理学这门新分支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也将促进地理学本身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旅游地理学理论和方法进展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它是地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学科,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它从一开始出现就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旅游研究的中坚力量,使地理学这门古老科学又找到了一个新生长点,并在促进旅游业这个全球最大的产业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对于这一学科的全面回顾,对我国地理科学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1.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国作为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旅游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传统。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朴素的旅游地理记述见诸于诗歌、散文、游记和专著之中。

此外,我国独有的方志,总数不下万余种十万余卷,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古典旅游地理知识文库。

本世纪以来,也有一些地理学家对自然风景区的成因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张其昀(1934)的《浙江风景区之比较观》,任美锷(1940)的《自然风景与地质构造》10。

但是旅游地理学在中国是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的旅游业产生出巨大的现实需求和地理学大变革的背景下才出现的,随即得到了超常发展,其研究理论日趋深化和成熟起来,成为地理学中瞩目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

当前大量的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就是以旅游地理学为基础的。

我国旅游地理学发展走过了一条实践-理论-再实践-提高和完善理论的道路,其历程可大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初创阶段(1979-1985年),中国旅游地理学进入系统研究的标志是1979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

在高校中,北京大学地理系在投入部分力量转入开展与旅游地理有关的科研和教学活动方面是起步最早者。

此后,不少学者发挥地理学的综合性、区域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同旅游开发实践相结合,使旅游地理学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其中郭来喜、陈传康作为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开拓者,同时也是最富成效的实践者,大大推动了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郭来喜最早比较系统地研究、总结、介绍了旅游地理学这门学科,陈传康则最早对风景及构景、建筑与景观、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些规律性问题做了阐述。

北京旅游学院编印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观赏》(1981)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印的《旅游地理文集》(1982)是我国最早的两部有关旅游地理学的文集。

由郭来喜等编写、北京旅游学院印行的《中国旅游地理讲义》(1981)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旅游地理教材。

吴传钧和郭来喜的《开发我国旅游资源,开展旅游地理研究》(1979)是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一篇论文。

1985年李旭旦主编的《人文地理学概论》首次列入了旅游地理学条目(郭来喜撰写),标志着旅游地理学正式成为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初期阶段的旅游地理学,主要以旅游资源为研究内容,侧重于对旅游地景观的描述、并探讨其分布、形成的规律,对旅游区的交通、客源的流向,以及旅游区的开发建设进行描绘。

从这时起,旅游地理学界就积极参与了开发实践,并获得成功。

1985年郭来喜主持完成的“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开发”是一个获得巨大成功的旅游地开发范例,使得一片荒凉的沙、碱地成为新的旅游热点,14年来共接待游客3000多万人次,取得了可喜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其它的如卢村禾等完成的“皖南旅游区开发对策考察报告”(1985)、孙文昌等制定的“辉南龙湾区旅游规划”(1985)等也都有比较大的影响。

发展阶段(1986-1992年),其标志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旅游地理学在科学实践中逐渐成长起来,并以其独有的指导功能而受到旅游界认可,地理界承担的小区旅游开发规划数量骤增,完成了一大批有较高实用价值的科研报告。

这一阶段的旅游地理学主要侧重于参与旅游资源方面的开发和规划实践,在大量个案经验的基础上,对区域旅游开发规划理论和模式也已有了初步总结,其中卢云亭的《现代旅游地理学》是一本代表性著作。

陈传康在总结大量个案实证研究先后提出了风景要素组成、风景结构层次、旅游业的结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图式和区域旅游六种开发模式等,为区域旅游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郭来喜积极倡导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提出了站在世界、全国、区域的大系统上来考虑区域旅游的优化模式。

他还走出国门,推动旅游地理学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他的“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与旅游区划研究”58和“中国旅游资源基本特征及其开发研究”是最早向国外介绍国内旅游地理研究成果的两篇论文,引起国际重视。

深化阶段(1993年-今),这一阶段,旅游地理学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主要表现在:旅游地理学家参与了高层次旅游决策,如郭来喜倡导设置生态旅游主题年的建议被国家旅游局采纳,将1999年旅游主题定为生态环境游;中科院地理所和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合作,1993年制定了《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1996年由中科院地理所和国家旅游局计划统计司共同承担由郭来喜主持的“中国旅游业持续发展理论基础及宏观配置体系研究”课题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列为“九五”重点项目,成为中国国家级自然科学领域的第一项重点旅游研究项目,显示了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产业的成熟性和先导性,成为旅游地理研究的一个新里程碑;1993年出版了第一本较高水准的《旅游地理学》教材;一大批青年旅游地理学者茁壮成长起来,其中代表性的有保继刚、吴必虎、陆林等。

这一阶段,原有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验证和提高,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领域和内容也逐步扩大和深入,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受到了旅游地理学界的高度重视,并贯穿于开发实践中。

技术应用也呈多样化和现代化,传统技术方法得到革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得到普及,高新技术如RS、GIS、GPS 等技术也在资源普查和规划中得到运用。

这一阶段,旅游地理学界完成的旅游项目数以千计,其中陈传康为主完成的“汕头风景区建设和旅游规划”、“中华文化博览城创意策划书”等,都突出了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形象设计的内容,为小区旅游规划提供了一种模式;范家驹等人同海南省旅游局合作完成的“海南省旅游发展规划大纲”(1992)得到国内专家和海南省政府的高度评价,93年由省政府颁布施行,成效显著。

其进行规划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做法,为各省旅游规划提供了参考;郭来喜等完成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业发展布局规划”(1994)被国家旅游局推荐到1995年全国旅游计划会议上介绍经验。

2.理论和方法进展(1)旅游资源研究学术界对旅游资源的定义尚存争议,不同学者对旅游资源的内涵理解存在着差异性,郭来喜1、孙文昌、陈传康、孙仲明、保继刚10、杨振之等都对旅游资源给出过不同的解释,《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对旅游资源界定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以视为旅游资源”8。

学术界关于旅游资源分类也各有所见,常见的分类方法是分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将全部旅游资源划分成两大类六类型七十四种基本类型,郭来喜、吴必虎等据此提出了一个更为合理的旅游资源分类分级分态系统修订方案,将旅游资源增加为自然、人文、服务3大景系和10景类95景型。

国内对旅游资源评价尚无公认的标准,前期的评价方法主要有经验评价和单因子评价,近期则主要是建立评价数学模型、考虑多因子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代表性的研究有保继刚对北京市部分旅游资源进行的评价,邢道隆提出一个应用层次分析法的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杨汉奎、路紫采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旅游资源评价,楚义芳构造了10个旅游地评价模型系统,范业正、郭来喜应用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综合评价了中国海滨旅游地的气候适宜度,尹泽生等根据旅游资源特征值构建了一个加权求和或模糊矩阵运算的计算机评价模型。

还有学者尝试对旅游资源的价值进行了评定,如杨宏伟、陈国阶综合应用旅行费用法和调查评价法求出了三峡峡区风光(景观)及文物古迹的使用价值。

在旅游资源普查方面,中科院地理所的工作者们通过大量的实践,对旅游资源的分类系统、等级划分以及评价系统又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获得了新的进展。

(2)旅游地研究相对于国外来说,我国对旅游地系统的研究还很缺乏。

保继刚、谢彦君、陆林等分别借鉴国外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旅游地演化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

唐顺铁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建设的社区化及社区旅游的特点,并从旅游社区中旅游资源的形成机理角度,探讨了旅游社区的分类及进化机制。

刘锋对旅游地的旅游灾害类型和风险评估进行了初步探讨,构建了旅游地灾害危险指标、效益损失测度指标以及旅游灾害预防体系。

不少学者还对旅游地的宾馆、景点、主题公园等布局进行了研究,其中保继刚对影响主题公园布局的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

牛亚菲在研究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的地域分布规律和空间联系特征的基础上,分别给出了二者的数学表达公式和它们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马勇、董观志从旅游资源潜在保障力、社会经济潜在支持力、环境潜在承载力三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区域旅游持续发展潜力总测度模型。

有关旅游地形象策划的研究,对国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工作。

李蕾蕾、陈传康-等较早对旅游地形象策划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应用于实践中,李蕾蕾在1998年对区域旅游形象策划进行了较系统的总结,构造了区域旅游形象设计模式(TDIS模式)。

至于旅游业发展对旅游地的经济、社会影响研究在我国还一直是个薄弱环节,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

(3)旅游者行为及旅游市场研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进展较大,取得了重要理论成果。

保继刚1987年最早以北京市为例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内容包括旅游动机、旅游动力、旅游决策、旅游地等级序列对游客的影响、旅游者对旅游地类型的偏好等,他还从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这个角度来探讨了宾馆选址的问题。

陈健昌等应用假设检验法揭示出旅游者决策行为主要由感知行为和最大效益原则决定,论述了大、中、小尺度各种不同的空间行为特征。

吴必虎对上海城市游憩者在空间上的流动规律进行了研究,分别绘出了等游线和使用曲线,并从距离、出游能力、设施引力和可达性四个方面分析了其形成机制。

吴必虎等通过3394份问卷的信息处理和分析,还绘出了中国城市居民到访率在空间上的分割曲线,得到了旅游客源市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城市的一级客源(由城市出发的本城居民)的80%市场集中在距城市500km半径的范围内,城市的二级客源(由城市出发的非本市居民)出游半径主要局限在250公里范围内等4条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