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章节题库 (新闻生产与新闻选择)【圣才出品】
第十八章新闻生产与新闻选择一、概念题1.新闻生产(川大2016年研)答:新闻生产是指新近变动的新闻事实经过加工形成新闻作品的过程,新闻是新闻生产者经过有意识的加工的产物。
新闻生产者建构新闻事件,进而建构拟态环境。
新闻生产过程是各种力量博弈的过程。
新闻生产产品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决定新闻生产的主要因素包括新闻选择的基本标准、新闻法规、形势、决策者、市场和媒体定位等。
这六个基本要素中,前三个要求构成新闻语境,后三个要素构成新闻场域。
2.新闻生产的场域(复旦大学2016年研)答:新闻生产的场域是指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生产者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客观关系。
场域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的概念:“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各个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
”这种关系处在不同位置上,有不同的矢量,对新闻生产产生不同的影响或压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生产的场域是各种不同力量之间博弈的场所。
新闻产品是各种力量博弈的产物。
3.新闻选择(暨大2019年研;中传2016年研;南大2016年研;复旦大学2015年研;重庆大学2013年研;华南理工2012年研;山西大学2011年研;华中农大2009年研)答:新闻选择是指新闻媒介对新近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遴选,择定其中能够和值得传播的事实的过程。
新闻选择通常表现为对稿件的选择,其实质则是对新闻事实的选择。
新闻选择有两个主要标准:一是新闻价值标准;二是新闻政策标准。
只有新闻价值标准与新闻政策标准的和谐统一,才是新闻的最佳选择。
新闻选择包括三种类型:①内迫性选择,即受制于媒介内部技术条件、篇幅容量而进行的选择和取舍;②需要性选择,即根据对受众已知需要的认识和未来需要的预期进行新闻选择;③外迫性选择,即在社会环境诸因素的制约下对新闻事实的取舍。
4.新闻的接近性(黑龙江大学2006年研)答:新闻的接近性,是指新闻内容与受众的接近程度,即新闻与受众在地理上、心理上、思想上、职业上、性别上、年龄上以及利害关系上等的接近关联。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配套题库(1-5章)【圣才出品】
绪论一、概念题1.党报理论核心(宁波大学2019年研)答:党报理论的核心是: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即宣传工具,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令。
党报理论最早起源于前苏联,后来在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流行。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报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在新闻工作者中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行为准则,它要求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或主办的新闻舆论工具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贯彻和表达本党的思想意志、政治要求和组织原则。
2.《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传2008年研)答:《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是1943年9月1日陆定一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社论,文章对当时正在进行的新闻思想教育做了基本总结,是无产阶级新闻理论发展史上的著名文献。
文章深刻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新闻观、反对唯心主义新闻观的问题,对什么是新闻的本源、什么是新闻等基本理论问题做了唯物主义的回答。
文章指出,新闻的本源是物质性的东西,是事实;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该文从哲学观点上根本划清了唯物主义新闻观和唯心主义新闻观的界限。
对新闻如何才能真实的回答是,只有把尊重事实和革命立场结合起来,才能得到真实的新闻。
3.跨学科新闻学答:跨学科新闻学,又称交叉新闻学,是新闻学的一个学科分支,它是以新闻传播与其他社会活动行为形成的交叉地带为对象的新闻学。
运用的主要研究工具是新闻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
多学科交叉研究是这些年来新闻学研究的一种新方法,开辟了新闻学研究的新领域。
交叉研究打破了就新闻论新闻的局面,开阔了人们充分认识新闻传播的视野,产生了诸多与众不同的研究成果。
4.发展新闻学(华南理工2018年研)答:发展新闻学主要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盛行,其核心内容是,国家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
从核心内容出发,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媒介都程度不一地和政府保持一致,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都十分注重新闻媒介的守望、整合、教育功能:①守望,指传播国内外重大信息,改变闭目塞听的落后观念,尤其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重要的国家发展项目,使传统社会的人民把眼光放在将来以及现在的生活形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新闻媒介的受众)【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第十三章新闻媒介的受众一、概念题1.受众答:受众是个特定的传播学意义上的概念,它由原始的演讲的听众、戏剧的观众一词演化而来,在传播学上,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
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受众是指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其中最主要的,是指三大新闻媒介即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
受众是新闻媒介积极的参与者,甚至可以说,是整个新闻传播活动最为活跃的决定性因素。
在新闻传播活动的各个环节,受众都在或明或暗、或强或弱地起着各种制约作用。
2.现实受众答:现实受众是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的标准所划分的一种受众类型,是指凡是已经确实接触、使用新闻媒介的受众。
与现实受众相对应的是潜在受众,即指凡是具备正常的媒介接触能力,但还没有接触、使用媒介的受众。
新闻媒介是开放的大众传媒,从理论上说,全社会的成员都可成为其受众,即任何媒介的受众群都有潜在的、可不断扩大的可能性,这是媒介得以不断拓展受众面的基础。
3.核心受众答:核心受众是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的标准所划分的一种受众类型。
各个单独的媒体和媒体上设置的栏目,都有着不同的传播内容和个性风格,这些内容和风格是针对并满足某些相对比较固定、明确的传播对象,这部分受众就是媒体和媒体特定栏目的核心受众。
核心受众是媒体需要稳定和竭力争取的最重要的对象,也是媒体的生命线。
媒体的内容选择、栏目设置、风格定位等都较多地以核心受众需求为考虑的出发点,进行筹划、设计和编排。
所以说,新闻媒介各自的传播内容和风格特色的确立,争取了各自的核心受众,而核心受众的兴趣爱好、信息欲求反过来又在不断强化着媒体自身的传播个性。
核心受众的确立,在目前受众群体分化与多元的大潮面前,对于新闻媒介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4.受众定位答: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是指确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目的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为谁服务的问题。
主要包括一家媒体的整体受众定位和媒体的各个分设栏目、频道等方面的特定受众定位两部分内容。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配套题库(6-10章)【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配套题库(6-10章)【圣才出品】第六章互联网与新媒体一、概念题1.即时(华南理工2019年研)答:即时是新媒体的特点之一,是指立即得到结果。
新媒体的即时性,首先与互联网在传播技术上的优势相关,但更重要的是网民的积极参与,尤其是Web2.0时代下UGC(用户生成内容)的出现,进一步发挥了互联网在即时传播上的特色。
即时信息是相对较新的交流方式,它通过即时工具发送,广泛应用的包括腾讯QQ、微信、飞信等。
2.互联网电视(人大2015年研;中山大学2015年研)答:互联网电视(NTV,Network Television)又称网络电视,是指以宽带网络为载体,以视音频等多媒体为形式,以互动个性化为特性,为所有宽带终端用户提供全方位、有偿服务的业务。
互联网电视在数字化和网络化背景下产生,是互联网网络技术与电视技术结合的产物。
在整合电视与网络两大传播媒介的过程中,网络电视既保留了电视形象直观、生动灵活的表现特点,又具有了互联网按需获取的交互特征,是综合两种传播媒介优势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传播形式。
3.IPTV(复旦大学2012年研)答:IPTV(Internet Protocol 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指通过可控、可管理、安全传送并具有QoS保证的无线或有线IP网络,提供包括视频、音频(包括语音文本、图形和数据)等业务在内的多媒体业务。
其中,接收终端包括电视机、掌上电脑、手机、移动电视及其他类似终端。
IP电视可以分为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和互联网交互式网络电视两种,前者通过电信网进行节目传输,后者则以互联网为传输渠道。
交互式网络电视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扩展了“看电视”的概念。
它是由广电或者通信运营商建立IP专网(有别于传统的同轴电缆有线电视网络)用于承载IP化的数字视频内容,用户终端安装IP机顶盒进行流媒体接收和解码的数字电视业务模式。
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交互功能。
二、简答题1.请解释何为“两个舆论场”,当前“两个舆论场”发生哪些新变化。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四版-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四版-考研笔记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三、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至今盛行于美国。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是为了确立、维护和发展新闻自由所作的理论探索,力图以理论形式来阐述、论证新闻自由的合理性、必然性。
1、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与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
2、其核心是反对政府对报刊活动的任何干预。
3、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主要观点是:1)(独立自主)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
2)(监督政府)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3)"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
4)对事实的信念。
五、社会责任论的内涵和评价(注意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发展到社会责任论的过程和新的特点)。
第一、社会责任论是20世纪40年代由一批美国学者正式构建,50年代为西方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逐渐取代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成为西方大多数国家的主导性理论。
其基础仍然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只不过是对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某些修正、修补。
第二、产生背景:进入20世纪,媒介垄断日渐加重,“观念的自由市场”和实际情况发生冲突;赢利动机驱使传播日渐浅薄、刺激化和煽情化,引起众多的问题,公众权利被践踏,多元意见难以表达。
第三、"报刊自由委员会"构建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五项基本要求:1)(对事实的信念)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全面、理智;新闻报道要做出合理真实的解释。
“对每日的事件给予真实的、全面的和理智的报道,并将它们置于能显示其意义的特定的前后联系之中”:一是指新闻必须真实、全面;二是指新闻报道必须理智;三是指新闻报道要作出合理真实的解释。
2)(意见自由市场)新闻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要求报刊应担起社会成员间思想观点交流的责任。
3) (缓和社会矛盾)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
现代社会,公众越来越依赖报刊所提供的情况,作出好或坏的判断。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圣才出品】
第四章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4.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闻与信息1.信息的定义(1)根据所指范围不同,信息可以分成三大类:①广义信息,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
②一般信息,指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③狭义信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2)在新闻学里,信息这一概念是指狭义信息。
2.信息的特点(1)信息最基本的特点信息必然包含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
(2)信息的其他特点①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
这是信息和物质的显著区别。
单一物质无法共享、同时占有。
正是由于信息的共享性,才使信息得以传播。
②扩缩性。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压缩也可以扩展。
这一特点决定了信息开发具有多层次性,即任何一个新闻题材,可以写成简讯、短消息、短通讯、长通讯乃至几万字的报告文学,这都取决于信息传播者的愿望。
③组合性。
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信息的有机组合,可以产生出新的信息来。
对信息进行组合的能力,反映出每一位记者的水平。
一条信息和其他什么信息组合,是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的关键所在。
④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
这是信息和物质的又一显著区别。
物质的使用属性在生产过程中已确定下来,但人们对信息的认识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也会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信息。
⑤相对性。
信息的相对性和人们对外界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密切相关。
这要求新闻工作者了解、熟悉受众的需要。
尤其在信息化时代,受众细分为各种群体,对信息的需求更趋多样。
3.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1)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社会需要新闻媒介,首先就因为它们能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
一切宣传都必须建立在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因为信息是人们任何行为的先决条件。
(2)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新闻要回答人们所关心、所渴望了解的情况,每一条新闻至少不应该使读者产生新的疑惑。
(3)信息对新闻业务提出的新要求①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第八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一、概念题1.传播效果答: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是指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它具有双重含义:①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说服性传播是指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这里的传播效果,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②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2.魔弹论答:人们认为新闻媒介具有横扫一切、难以抵御的传播威力,而受众则处于被动挨打、不堪一击的地位。
新闻媒介的宣传就是“魔弹”,而受众只是应声而倒的“靶子”。
这就是所谓的“魔弹论”或曰“靶子论”。
这一理论问世的关键在于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宣传战和围绕它进行的大量宣传研究。
而“魔弹论”正是这种宣传战和宣传研究的理论化表现。
3.选择性理论答:选择性理论是大众传播受众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受众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
选择性理论的存在说明,受众在大众传媒面前并不完全被动,而具有某种能动性,大众传媒并没有随心所欲地支配和左右受众的力量。
4.使用与满足答:这是以“受众”为中心,从受众利用媒介的动机和目的是否满足来衡量媒介效果的理论。
它与从传播者的角度研究理论的国完全不同。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包括解闷消愁、人际关系、确认自我和监视环境。
5.二级传播理论答:“二级传播”理论是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同事于1940年在俄亥俄州的伊里县进行总统竞选宣传调查时得出的重要研究成果。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新闻媒介的运行体系与管理模式)【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第十一章新闻媒介的运行体系与管理模式一、概念题1.社长负责制答:社长负责制是我国新闻媒介内部领导机构的运行方式之一。
社长是报社的法人代表,和党委书记一起共同领导报社工作。
一般地说,社长更多负责具体业务,党委书记分管党委、人事和纪律监督。
总编辑负责每日的报纸出版;总经理负责广告和其他经营、财务收入;秘书长管理行政办公室和后勤保障、对外联络。
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在社长领导下,编务、经营、行政事务三者分工明确,尤其突出经营地位。
目前,各报业集团和南方(广东、福建、广西等地)多采用这一模式。
2.总编辑负责制答:总编辑负责制是我国新闻媒介内部领导机构的运行方式之一。
总编辑是报社的法人代表,并和党委书记一起共同领导编委会,集体决定报社内一些重大事务。
在总编辑下面,设若干副总编辑,分管各个部门。
这一模式自建国以后,一直沿用下来。
目前中国大多数报社还采用此种模式。
3.行政负责制答:行政负责制是我国新闻媒介内部领导机构的运行方式之一。
报社的直接领导是党委宣传部,而电台、电视台除受党委宣传部领导外,还受政府的行政主管部门——广播电视管理局的领导。
在某种意义上讲,广电局具体负责管理电台、电视台的日常运作。
二、简答题1.简述世界新闻媒介的三大运行体制。
答:由于国情不同,不同国家的媒体有不同运行体制。
(1)以美国为代表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运作体制私营台名义上是独立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受政党、政府的控制;基本上依靠广告收入作为主要的财源。
这决定了它们运作的商业化特点。
①以营利作为最终目标。
那些大的广告客户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电视台的成败命运,因此,电视台必须倾向、迎合甚至自觉地代表那些大企业、大银行的利益。
②以收视率作为节目制作、播出的直接目标。
收视率是美国电视台所有节目的第一生命。
③以迎合受众为节目策划的基本原则。
这就必然使节目有媚俗、低级的倾向。
美国各电视台娱乐性节目的比重大大高于严肃的时政节目。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传媒业经营)【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第十二章传媒业经营一、概念题1.核心竞争力答:核心竞争力是指一家传媒超越其竞争对手的强项,这个强项就使一家传媒能占得市场先机,或稳固地占据市场相当份额。
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一家媒体的绝活,是他人难以超越的独家武器。
在当今传媒市场上,凡是能长久不衰的,都因其具有核心竞争力。
中国的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综合频道)和湖南卫视长期占据着收视率第一、第二的位子绝非偶然。
央视以它精心制作的新闻节目和精彩的综艺、电视剧赢得观众,而湖南卫视以不断翻新的娱乐节目红遍全国。
2.媒体公信力答:媒介公信力是指公众对于一家媒体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它是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
它是媒体自身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也是媒体赢得受众信赖的能力。
媒体公信力的高低,决定其舆论影响力的大小。
媒体公信力是衡量、评判其舆论影响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标准之一。
对于媒体来说,就是以其主体业务为核心形成的能够赢得受众、占领市场、获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在众多竞争对手中保持独特优势的资源和能力。
3.4P理论答:“4P”理论由美国行销专家麦卡锡1960年提出,该理论构造了传统市场营销策略的基本框架,包括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四个要素:产品——注重开发产品功能;价格——根据不同的市场定位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渠道——企业不直接面对消费者,而是注重培育经销商和建立销售网络,企业和消费者的联系通过分销商进行;促销——企业注重销售行为的改变来刺激消费者,以短期行为促使消费增长。
该理论的基本点就是制造商控制整个流程。
4.4C理论答:4C理论于1990年由美国营销专家劳特鹏提出,即需求(Consumer wants and need)、成本(Cost)、方便(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ion)。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章节题库 (新闻事业的产生)【圣才出品】
第五章新闻事业的产生一、概念题1.新闻传播媒介(四川大学2019年研)答:新闻传播媒介又称新闻媒介,简称传媒,是指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中介,是信息的物质载体。
没有媒介,社会交往和对信息的共享就中断了,新闻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纽带和“生命链”。
新闻传播媒介是传播媒介的一种,但两者又有区别,新闻传播媒介以报道与评述事实的信息为内容,而一般的传播媒介则是一切讯息符号的载体。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央民大2018年研;华东师大2017年研;湘潭大学2017年研;清华大学2016年研;西北大学2016年研;复旦大学2015年研;湖南大学2010年研)答:《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1815年8月由英国伦敦布道会的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
该刊以传教为宗旨,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在内容上,以宗教内容为主,也有一些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的文字,但大多也与传教有关,目的都是为了宣传上帝的全德全能。
后期开始有一些时事评论性文章。
新闻报道方面的内容很少。
在形式上,为了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形状就像一本中国线装书。
在宣传策略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采取了中国本土化策略,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
1821年12月停刊。
3.《牛津公报》答:《牛津公报》创办于1665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是在“特许制法令”下出版的官报。
它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张报纸,它改变了过去新闻书的形式,单页两面印刷,全是新闻,没有评论,英文报纸(新闻纸)一词newspaper自该报始,其主要内容是官方发布的信息,出至24期时迁回伦敦,易名为《伦敦公报》,出版至今,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
二、简答题1.简述近代报纸的诞生。
(中传2018年研)答:(1)近代报纸诞生的条件①世界地理大发现使得欧洲的商业和工业从地中海贸易转向全球贸易,因此造成对新闻传播的规模化需求。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新闻选择)【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第十五章新闻选择一、概念题1.新闻选择答:新闻选择是指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
新闻选择仅仅是对事实的选择。
新闻选择通常表现为对稿件的选择,其实质则是对新闻事实的选择。
新闻选择包括三种类型:①内迫性选择。
即使媒介得到的新闻都是值得发表的,在篇幅超负载的情形下,“把关人”也只能舍弃其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这是一种受制于媒介内部技术条件而进行的选择;②需要性选择。
新闻传播媒介要根据对受众已知需要的认识和未来需要的预期进行新闻选择;③外迫性选择。
新闻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必然受到社会环境诸因素的制约,这种受外来因素的限制下对新闻事实的取舍,就是外迫性选择。
2.新闻价值答: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本身所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
新闻价值的要素有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
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新闻价值观和价值尺度。
西方新闻学把读者兴趣作为新闻价值的试金石。
无产阶级新闻学则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获知新闻的需求,注重社会效果作为新闻价值的基本含义。
新闻价值理论产生于西方19世纪30年代的大众化报纸时期,它是在新闻社会化、商品化的客观过程中应运而生的。
中国最早研究新闻价值的是徐宝璜。
3.宣传价值答:宣传价值即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
由于新闻媒介的背景不同、性质不同、办报(台)的方针不同,宣传价值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利益取向(国家或民族利益、团体利益)和价值取向。
一般地说,宣传价值的素质包含五个方面,合称宣传价值“五性”,即与新闻媒介所持的政治主张、价值标准的一致性,针对性,普遍性,典型性和时宜性。
4.新闻法规答:新闻法规是国家以立法形式通过的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条文和行政颁布的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定、规则。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取法律形式对新闻传播活动加以规范。
世界各国的新闻法规有三种形式:①以立法形式正式颁布的《新闻法》,欧洲多数国家都采取此方式;②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审理新闻案件,即判例法,而没有成文的《新闻法》,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使用;③有些国家没有单独成文的《新闻法》,而把新闻法规的有关条文写入《宪法》、《民法》、《刑法》以及其他专用的法律条款中,在日本、新加坡、印度、中国等国家被采用。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互联网与新媒体)【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第五章互联网与新媒体一、概念题1.互联网答:Internet又称互联网或国际互联网,主要是指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计算机网络。
它是目前国际上最大的信息网络,不仅可以提供各个领域丰富的资源,而且为人类架起了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桥梁。
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博客答:“博客”一词来源于“Web blog”的缩写,意为“网络日志”。
其准入门槛较低,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博客页面上发布信息,发表评论。
博客传播具有快速传播突发事件、深入揭示消息内幕等特点。
它已成为专业媒体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和主流媒体报道的有力补充。
3.微博答:微博(Micro—blog)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是基于Web2.0平台的一种可以发布即时消息的系统。
微博可以使用户通过网页、手机、IM软件(如QQ、MSN、Gtalk 等)和APl等方式发送图片和文字信息,不受任何时间地点的限制。
与博客不同的是,微博发布的信息受到字数限制,最多不能超过140个字符(70个汉字)。
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而言,微博不仅改变了其传统的新闻采编流程,成为重要的消息源,而且还意味着一种新鲜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理念的出现。
4.播客答:播客译自“Pod east”,是来源于苹果电脑的“iPod”与“广播”(broadcast)的合成词。
它是个人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的一种方式。
播客主要传播音频和视频信息。
世界上第一个播客网站是由iPod的发明者亚当·科利(Adam Clark Curry)于2004年8月13日开通的。
播客在我国的起步始于2005年土豆网的建立。
5.新媒体答:对新媒体的认识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理解:①从时间纬度来看,新媒体永远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
②从传播技术的角度来界定,认为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和宽带局域网,以电脑、手机和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新闻)【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第二章新闻一、概念题1.新闻答: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报道。
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它的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
其出发点是出于受众的需要。
新闻发布者发布新闻,除以新闻谋利外,对新闻本身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新闻接受者自己去分析、判断,做出决策。
新闻的传播要求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
新闻的特征有:①陈述事实;②具有新意;③报道及时;④公开传播。
2.新闻本源答:新闻本源是指新闻的根本来源。
它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回答“新闻是什么?”、“新闻从哪里来?”的问题。
唯物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
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在新闻和事实的关系中,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
新闻工作者应该坚持唯物论的新闻本源观,尊重事实,坚持每一条新闻都以可靠、准确的事实为依据,在采访、写作、编辑中,都要力求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它对于我们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反对凭空捏造新闻具有重要意义。
3.新闻来源答:新闻来源,又称消息来源或信息来源,是指新闻从何处获得,所以又称新闻出处。
新闻来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新闻来源是指一则新闻中所涉及的事实和观点材料的出处,它表明事实、观点和背景材料从何而来,由谁提供。
广义的新闻来源既指新闻事实的提供者,又泛指构成新闻根据的全部新闻事实。
它一般有三条路径:记者采访他人,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查阅有关资料或他人来信。
4.新闻要素答: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的必需材料。
新闻有五要素才能构成一条完整的新闻。
新闻五要素包括发生新闻的主角(谁)、发生的事情(什么)、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
五要素用英语来表示就是who(谁)、what(什么)、when(时间)、where(地点)、why(原因),都以W开头,所以,新闻五要素又简称为新闻的五个W。
5.新闻五要素答:新闻五要素是指发生新闻的主角(谁)、发生的事情(什么)、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第十四章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一、概念题1.新闻真实性答:新闻真实性是指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
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情(what)、原因(why)和经过(how)都经得起核对。
具体有三方面要求:具体有三个方面的要求:①细节准确真实;②新闻报道的事实和客观的事实总体要一致;③揭示事物的本质。
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
2.新闻失实答:新闻失实是指在新闻报道中事实不准确和不真实,或将带有偏见的解释编入新闻报道之中。
以实际情况看,新闻失实最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添枝加叶,层层拔高;要件残缺,隐瞒事实;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因果不符。
就其性质来说,新闻失实可分为故意性失实和非故意性失实。
非故意性失实是指在采写编新闻过程中,作者并没有觉察到自己报道的事实与实际情况不符,这种失实多半是由于作者在采访中获得的原始材料失实造成的。
有的采访不深入,以讹传讹,造成失实。
也有编辑把关不慎,核对不严造成的。
故意性失实是指明知道自己所写的新闻与实际情况不符,却明知故犯,造成新闻失实。
3.合理想象答:“合理想象”是指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
这一术语,是在讨论通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时提出来的。
然而,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以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事实为依据,不允许以可能发生、将要发生的“事实”为依据。
以已知的事实去推测可能发生的“事实”,这是逻辑推理的任务,而这种推测也只有在得到事实证明后才能成立;用想象来写作,这是文学的创作方法,不能用在新闻上。
如果“合理想象”可以成立的话,记者就可以凭他的主观想象来写新闻,人们就无法核对事实,就很难保证新闻真实。
4.新闻指导性答:新闻指导性是指通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来宣传一定的观点,影响受众的思想,把受众引导到既定的目标上去。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 闻)【圣才出品】
第二章新闻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闻的基本特点1.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新鲜新闻与生俱来的基本特点有两个:一是真实,二是新鲜。
由此而延伸出新闻报道上迅速及时的要求。
这两点是新闻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规律。
新闻以真实、迅速作为区别于其他学科最为明显、最为独特的标识,向人们传递世界的最新变化。
2.新闻真实、迅速的意义(1)新闻真实、迅速的要求决定了新闻工作的方向新闻媒介归根到底是依靠新闻的真实和迅捷来吸引受众。
在新闻报道的速度上,新闻媒介之间的竞争是以分、秒甚至零点几秒来计算的,这正是新闻特征的表现。
(2)塑造了新闻媒介以及新闻工作者的品格保证新闻的真实和迅速对新闻工作者素质的要求:①必须诚实、公正和严谨;②必须有敏锐的反应和判断能力。
(3)决定了媒介的形式和技术的采用人类对于传播工具的选择归根到底是由新闻的特性所决定的。
一切适合新闻特性的传播工具都可被人们采用并且可以经久不衰。
二、两种新闻定义(1)定义①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②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2)共同点:都概括或反映了新闻的“真”和“新”这两个基本特点。
(3)区别:定义①中新闻是(一种)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定义②中新闻是(一种)信息,表达出新闻的实质。
(4)报道、分析、判断三个概念的区别①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
“可以查证的事实”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有据。
②分析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对事实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所作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所作的预测。
③判断是对某一事件利与弊、是与非、对与错、得与失、善与恶、荣与辱所作的结论。
这种结论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三、新闻本源1.新闻本源的含义新闻的本源是事实,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2.新闻来源(1)新闻来源是指新闻从何处获得,又称新闻出处。
(2)在新闻报道中,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介都明文规定:所有新闻都要交代新闻来源;在中国,也已有相当一部分,尤其重要新闻都要交代新闻来源。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活动)【圣才出品】
第一章新闻活动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1)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总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称为大众传播媒介(简称大众传媒)或新闻媒介。
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人们通过这些传播工具来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事件。
(2)了解和传播新闻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从广义上说,新闻活动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也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3)在当今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任何阶级、任何行业,每天都需要获取一定的新闻,才能在社会中求得生存,求得发展。
在信息时代,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地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求信息,为沟通信息所进行的新闻活动也比以往任何年代更加频繁,也更加复杂多样。
二、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1.原始社会的新闻活动(1)形式:用火作信号、用图画传递信息或口头语言。
(2)人类的新闻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新闻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
(3)在原始社会,新闻活动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
(4)结论:①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
②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
③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奴隶社会的新闻活动(1)社会条件①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了日益庞大的国家统治机器。
②出现了社会分工:农业与牧业,农业与手工业、商业,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2)发展原因①社会关系比原始社会复杂,奴隶主阶级的统治集团为了运转国家机器,上下左右就需要互通消息,使各部门协调一致,维护统治。
②社会分工产生后,从事不同产业的人们出于交换产品的需要,就得彼此了解,尤其是商业活动,更需要大量的信息。
③奴隶社会的生产比过去发展了,社会有了剩余产品,就有余力来养活一批采集、传递新闻(情报)的专职人员(首先是在军事上,以后用在政治、经济上)。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要点详解及考研真题解析(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第十章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10.1 知识框架图10.2 本章要点详解[视频讲解]一、新闻自由的含义(1)新闻自由是指公民拥有出版权、采访权、发布权。
包括:不受批准,自由出版报刊,即不必向政府申请营业执照或交付保证金,在政治上、经济上不受限制,人人都拥有出版权;不受任何形式的事先审查,可以发布任何新闻和发表任何意见;不受限制地自由接近新闻源。
(2)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提出: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这一思想在西方各国被视为新闻自由的圭臬。
二、新闻自由是伟大的口号1.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历程(1)第一时期(16~17世纪),封建王朝采取高压政策妄图扼杀出版自由。
①在欧洲各封建王朝扼杀出版社的禁令中,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是英国都铎王朝于1586年颁布的《星法院法令》,它成为欧洲各国王朝上百年出版禁令的范本。
②在星法院法令颁布以后的近百年历史里,传播新闻仍以不定期出版的新闻书为主,宣传宗教改革、传播启蒙思想则以政论小册子为主,秘密印刷,暗中流传。
(2)第二时期(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①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揭开序幕,代表资产阶级的国会派与保皇派都有自己的宣传报刊。
②法国大革命时期(1789—1794年)的报刊以政论为主,大力鼓吹推翻僧侣和贵族统治的革命,其中《杜歇老爹报》《铁嘴报》等名噪一时。
(3)第三时期(17~19世纪),为反对资产阶级政府控制,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①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以后,都以不同形式宣布出版自由、言论自由。
a.英国。
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英国议会控制权力,实现议会君主制,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宣布“国王不得干涉人民的言论自由”。
b.美国。
1791年12月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其中第一条明载:“国会不得制定有关下列事项的法律……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
”c.法国。
1789年8月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第11条规定:“思想与意见的自由交换,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中国的新闻改革)【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第十七章中国的新闻改革一、概念题1.法制现代化答:法制现代化意味着从人治到法治的过渡,从传统法制到现代法制的过渡。
其内涵为:以非人格化的权威否定人格化的权威,要求法律规则的明确性、连续性和法律体系的完备相统一,讲求公共权力和个人权力的有机平衡。
2.二级电视答:二级电视是指在中央、省市级(包括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立广电集团(或广电总台),除了经济发达的地市级保留适当的广播电视台外,其余的归集到省市级广电集团麾下,成为其子公司。
为实施二级电视的设计,国家广电总局于1999年4月宣布县级台“不再完整自办电视频道”;2000年初,国家广电总局在其工作要点中明确“推进我国广播影视管理体制向中央和省两级管理,地市以下实行由省垂直管理的方向发展”。
2000年11月17日,国家广电总局明确“广播、电视、电影三位一体;无线、有线、教育三台合并;省级、地级、县级三级贯通”。
3.制播分离、编营分离答:制播分离、编营分离都是我国传媒业运行机制上的改革。
制播分离是指电台电视台只制作新闻节目以及部分核心节目,大部分节目(主要是娱乐类、社教类节目)由独立制作公司提供;对所有媒体来说,编营分离就是将内容生产(编辑部)和经营活动(经营部)分开,内容生产在不受经营的干扰下独立完成,以保证其真实、全面、客观、公正。
实施制播分离、编营分离有助于确保媒体集中精力做好新闻节目;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吸纳传媒业特别缺乏的经营人才,引入企业经营的灵活机制,实行真正产业化,从而迅速把传媒业做大做强。
二、简答题1.简述中国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
答:(1)从自发走向自觉——中央掌握改革主导权①从1978年底到1999年,中国新闻改革在整体上是自下而上进行的。
这种自下而上的改革,从微观上看是一种自觉行为,但从整体上看却是自发的。
改革的缺陷:缺乏系统性;缺乏整体性;缺乏全面性。
②新世纪之初,中央及中央主管部门掌控新闻改革的主导权。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要点详解及考研真题解析(新闻)【圣才出品】
第二章新闻2.1 知识框架图2.2 本章要点详解[视频讲解]一、新闻的基本特点1.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新鲜新闻与生俱来的基本特点有两个:一是真实,二是新鲜。
由此而延伸出新闻报道上迅速及时的要求。
这两点是新闻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规律。
新闻以真实、迅速作为区别于其他学科最为明显、最为独特的标识,向人们传递世界的最新变化。
由此延伸出新闻报道上迅速及时的要求。
新闻为什么必须真实和迅速?这是出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
人类传播新闻的手段日趋丰富、复杂,人们对新闻真实、迅速要求的程度不断提高。
2.新闻真实、迅速的意义(1)新闻真实、迅速的要求决定了新闻工作的方向新闻媒介归根到底是依靠新闻的真实和迅捷来吸引受众。
在新闻报道的速度上,新闻媒介之间的竞争是以分、秒甚至零点几秒来计算的,这正是新闻特征的表现。
例如:报纸的散装活页印刷形式、晚报早出、传统媒体上网、电视现场直播等现象。
(2)塑造了新闻媒介以及新闻工作者的品格保证新闻的真实和迅速对新闻工作者素质的要求:①必须诚实、公正和严谨;②必须有敏锐的反应和判断能力。
(3)决定了媒介的形式和技术的采用人类对于传播工具的选择归根到底是由新闻的特性所决定的。
一切适合新闻特性的传播工具都可被人们采用并且可以经久不衰。
二、两种新闻定义(1)定义①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②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2)共同点:都概括或反映了新闻的“真”和“新”这两个基本特点。
(3)区别:定义①中新闻是(一种)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定义②中新闻是(一种)信息,表达出新闻的实质。
(4)报道、分析、判断三个概念的区别①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
“可以查证的事实”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有据。
②分析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对事实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所作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所作的预测。
《南方周末》《经济观察报》等的各种解释性报道倍受青睐。
③判断是对某一事件利与弊、是与非、对与错、得与失、善与恶、荣与辱所作的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
第十章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
一、概念题
1.新闻自由
答:新闻自由是指新闻传播领域内实施的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包括新闻采访自由、传递自由、报道自由和收受的自由、报纸的出版自由、广播和电视的播送自由、发表新闻评论及开展批评的自由。
新闻自由这个口号,是1644年英国资产阶级政论家约翰·密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一文中提出的,1789年载入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战争后正式列入宪法条款。
资产阶级曾利用它作为反对封建文化专制主义,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武器;无产阶级也借此宣传自己的主张,打破统治阶级对社会舆论和精神交往的垄断。
“新闻自由”推动了近代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
2.新闻法规
答:新闻法规是国家以立法形式通过的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条文和行政颁布的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定、规则。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取法律形式对新闻传播活动加以规范。
世界各国的新闻法规有三种形式:
①以立法形式正式颁布的《新闻法》,欧洲多数国家都采取此方式;
②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审理新闻案件,即判例法,而没有成文的《新闻法》,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使用;
③有些国家没有单独成文的《新闻法》,而把新闻法规的有关条文写入《宪法》、《民法》、《刑法》以及其他专用的法律条款中,在日本、新加坡、印度、中国等国家被采用。
3.新闻诽谤
答:美国法律研究会编辑的《法律的重述》所下的定义为:“无确凿的证据而散布他人不真实的事实并损害他人的名誉”;“传播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使其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或有碍其与第三人的往来。
”诽谤罪的确认,在西方国家一般有四个条件:
①特定的对象,可以让他人确认的对象,不是泛指;
②歪曲、夸大、捏造事实;
③必须含有恶意;
④公开传播,造成对象的名誉损害。
在中国,诽谤罪称作新闻侵权,又称作侵害名誉罪。
判定的主要标准有两条:
①报道是否真实;
②是否有借机诽谤诋毁的内容。
4.隐私权
答: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生活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受他人侵扰、知悉、使用、披露和公开的权利。
隐私权的主要含义包括:
①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
②隐私的内容包括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生活信息;
③侵害隐私权的方式通常包括侵扰自然人的生活安宁,探听自然人的私生活秘密,或在知悉他人隐私后,向他人披露、公开,或者未经许可进行使用。
隐私权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人生活安宁权,个人生活信息保密权,个人通讯秘密权和个人隐私使用权。
5.星法院
答:“星法院”是指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出版法庭,1570年,英国伊丽莎白一世为加强封建统治,将枢密院的司法委员会改组为直属女王的皇家出版法庭。
规定只有经过女王特许的印刷商才能成为会员,而只有公司会员和其他特许者才能从事印刷出版。
星法院颁布特别法令,也就是著名的“星法院法令”,严厉管制出版活动,如一切印刷品均须送皇家出版公司登记;皇家特许出版公司有搜查、扣押、没收非法出版物及逮捕嫌疑犯的权力等。
该法令一直维持到1641年,是英国新兴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最大桎梏。
6.观点的自由市场(南开大学2006年研)
答:观点的自由市场,是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核心观点。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又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是在17世纪、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同极权主义制度及其规范理论的斗争中形成的。
其核心反映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
主要观点包括:
①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②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
③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④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7.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清华大学2009年研;人大2006年研)
答: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是对现代世界新闻政策理念产生重大影响的宪法性文件。
1787年在费城召开的美国联邦制宪会议制定的美国宪法,没有将新闻出版自由等公民权利明确列入其中,遭到反联邦派的反对。
1789年,经过一番激烈斗争,各州虽然均已接受宪
法,但1791年又通过对宪法的10条修正案,后来称为《权利法案》,并成为宪法的一部分。
《权利法案》第一条明确规定,国会不得指定任何法律剥夺言论或新闻自由。
法案还规定个人自由权利,包括宗教信仰自由、言论出版自由以及和平集会自由等。
至此,新闻出版自由作为宪法的重要补充得以在书面上确立下来。
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在美国新闻传播史上的历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8.新闻出版自由(中国传媒大学2013、2008年研)
答:新闻出版自由是公民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是公民政治权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简称“新闻自由”,包括采访自由、传递和报道自由、出版发行自由和批评自由。
最早提出“出版自由”口号的是17世纪英国政论家约翰·弥尔顿,1789年法国制定《人权宣言》以法律的形式确认言论出版自由为公民的基本权利,1791年美国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第一条规定国会不得制定法律剥夺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
二战后,美国学者和报人提出社会责任理论,即立足于新闻自由是人类不可剥夺的权利的基础上,坚持享有新闻自由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二、简答题
1.简述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历程。
答:(1)第一时期(16~17世纪),封建王朝采取高压政策妄图扼杀出版自由。
①在欧洲各封建王朝扼杀出版社的禁令中,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是英国都铎王朝于1586年颁布的星法院法令,它成为欧洲各国王朝上百年出版禁令的范本。
核心条款是一切印刷商的印刷机开印必须经“皇家出版公司”批准;不准在伦敦市外任何地方从事印刷;印刷商的学徒不得超过3人等。
②在星法院法令颁布以后的近百年历史里,传播新闻仍以不定期出版的新闻书为主,宣传宗教改革、传播启蒙思想则以政论小册子为主,秘密印刷,暗中流传。
(2)第二时期(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有先有后,但在此时期,敌对双方的宣传需要以及市民对了解错综复杂局面的需要,使得报刊活跃一时,从而大大推动了报刊的发展。
①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揭开序幕,代表资产阶级的国会派与保皇派都有自己的宣传报刊。
但这些报刊发行量小,只有几百份,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不大。
②法国大革命时期(1789—1794年)的报刊以政论为主,大力鼓吹推翻僧侣和贵族统治的革命,同保皇派展开论战。
其中《杜歇老爹报》、《铁嘴报》等名噪一时。
(3)第三时期(17~19世纪),为反对资产阶级政府控制,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①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以后,都以不同形式宣布出版自由、言论自由。
a.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英国议会控制权力,实现议会君主制,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宣布“国王不得干涉人民的言论自由”。
b.美国:1791年12月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其中第一条明载:“国会不得制定有关下列事项的法律:……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
”
c.法国:1789年8月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第11条规定:“思想与意见的自由交换,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
因此,每一个公民享有言论、著作和出版自由。
”
d.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宪法规定:“每个德国人在一般法律内,都有权通过言论、印刷品、图画及其他方式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
这些法律条文的确立,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但条文毕竟是纸面上的东西,出版自由的真正实现在欧美各国经历了漫长的道路。
2.简述新闻媒介和公民的新闻自由权的关系。
答:新闻自由是一种权利,新闻自由权属于人民所有。
1982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明确地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西方各国的宪法或《人权宣言》都明确规定:每一个公民都拥有新闻自由权。
新闻媒介和公民的新闻自由权的关系
(1)各国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新闻自由权是不可转让的。
人民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委托任何机构来行使新闻自由权。
但争取新闻自由最努力的总是新闻媒介,真正实践新闻自由权的也是新闻媒介。
(2)新闻媒介是向公众提供它们所需要的信息和意见的专业机构,并以此作为新闻媒介的生存条件,一旦新闻媒介不能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那么它们就无法存在。
为了满足公众对各种信息的需求,新闻媒介就必须拥有一定的新闻自由即出版权、采访权、发表权。
在这个意义上,新闻媒介争取新闻自由的努力代表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3)事实上,有不少新闻媒介阻碍了大众行使新闻自由的权利。
①在当今的西方各国,新闻媒介形成一种垄断局面,旁人难以插足。
②尽管西方各国宪法都明确规定每个公民有出版自由,但由于创办费用的问题,出版自由对于绝大多数人只是纸面上的权利。
③在现代社会,公众深深依赖着新闻媒介。
而新闻媒介却常常掩盖、歪曲事实真相,误导受众,侵犯受众知晓权,侵犯公众名誉和隐私权等。
因此,为了保护公众的各种权利和国家利益,必须对新闻媒介实行有效的社会控制。
3.简述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