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详解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测试卷 (含答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1.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
这说明新航路开辟()A.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B.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C.带来的物种交流助推新旧大陆发展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2. “定居不是靠狩猎和捕鱼的运气, 或靠野果野籽的零星收获来满足日常生活之需”。
人类定居生活的出现必须依靠的是()A. 农业生产的出现B. 农业科技的进步C. 商品经济的发展D. 传统思维的更新3.就下图所提供的信息, 某校学生提出的相关研讨主题比较恰当的是()A. 湖广地区农田垦殖与经济重心南移B. 农作物结构变化与土地利用率提升C. 高产作物与明清之际人口持续增长D. 地理大发现与农耕文明遭遇的冲击4.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 形式多样, 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 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
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在()A. 社会史观下人民的生活更加丰富B. 近代化史观下中国社会日益进步C. 整体史观下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 文明史观下不同文明间激烈碰撞5.据考证, 在江苏高邮龙虬庄、河南舞阳贾湖、山东龙山文化等遗址中均发现了稻谷的遗存, 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杆栏式”粮仓(仓中还剩有稻谷)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
这说明当时()A. 水稻栽培技术已相当成熟B. 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C. 浙江地区的水稻产量最高D. 水稻广泛种植并有了剩余6. 下面是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它们的使用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是()A.重农抑商B.南稻北粟C.精耕细作D.男耕女织7. 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单元单元测试(23套,含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题一、单项选择:1.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下列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是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①②③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手工业纺织技术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3.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载:“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
……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梯,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皑(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
”材料反映宋代福建①土地制度以小农土地私有制为主②向山要田,山区梯田多③能将低海拔处的水引往高海拔处④已经开始懂得综合利用水资源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4.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佛教的广泛传播 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5.每到春节,农村人挂的灯笼上会有“五谷丰登”的字样,预祝农业丰收,表达了人们在生活上的美好愿望。
以下四幅图中,属于“五谷”的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6.《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鲁人善织屦(麻等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7.《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的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我国的土地制度经历了由土地国有制到土地私有制的演变,回答1-71.从西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A、分封制瓦解B、封建王权的强化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2.下列引文能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B、溥天之下,莫非王土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3.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C、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D、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4.能反映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形成的历史现象是A、各诸侯国的变法B、封建城市的兴起C、设郡县D、除井田,民得买卖5.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B、导致了地主阶级的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6.有关井田制瓦解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②私田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③私田使用者不交纳赋税④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7.关于西周井田制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目的是巩固奴隶制统治B、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是分离的C、分封制瓦解导致井田制破坏D、东周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化8.《国语.齐语》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
恶金以铸锄、斤,试诸壤土。
”这段史料说明A、春秋时期青铜器制造业发达B、春秋时期铁制农业的使用C、春秋时期畜牧业发达D、春秋时期农业耕作技术提高9.下列有关小农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唯一模式②以家庭为生活、生产单位③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0.下列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于商周时期的是①种植玉米和甘薯②出现了中耕农具③已懂得使用肥料④掌握了精耕细作技术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11.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评含解析
第一单元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山东武氏祠有一汉画像石刻,上面刻有“因宜教田,辟土种谷,以振万民”的文字。
该石刻应该是对谁的赞扬()A.神农氏B.大禹C.汉武帝D.商鞅,教导民众耕作,与材料中“教田”这一信息相符。
大禹的主要功绩是治水,汉武帝是封建统治者,商鞅是改革家。
2.秦代规定“子壮则出分”,结果民间多数为父子两代三口家庭;汉代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分异”,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五口之家。
上述规定反映出()A.铁犁牛耕技术支配家庭规模B.人头税的废除影响家庭规模C.精耕细作影响着政府的政策D.土地私有制决定着家庭规模,这是小农经济的农业经营模式在家庭方面的体现。
而决定这一模式的基本因素是铁犁牛耕,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最佳答案。
3.汉武帝时期,搜粟都尉赵过推行区田法,“区种,天旱常溉之,一亩常收百斛”。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最为合理的是()A.区田法是当时最先进的耕作方法B.区田法下重视通过水利灌溉提高农业产量C.区田法适合在干旱地区广泛推广D.区田法适用于土地少而质量差的小农经济,而不涉及适合的地区,以及与其他耕作方式的比较。
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4.1671年,清政府规定,“准贡监生员民人垦地二十顷以上,试其文义通顺者以县丞用”,“一百顷以上,文义通顺者以知县用”。
其规定主要是为了()A.鼓励垦荒以恢复发展社会经济B.扩大官吏来源以缓和社会矛盾C.改革科举制度以扩大政权基础D.笼络汉族人民以巩固统治,目的在于鼓励百姓垦荒,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增加政府收入。
5.下图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可能是()A.商B.周C.秦D.唐,西汉时丝绸之路才开辟,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6.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徙郡国富豪至茂陵,赐迁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2第1单元单元检测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2 第1单元检测1.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
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A.①② B.②③.③④ D.①③【解析】中国古代重视农业。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出现新的农作物,并且其利润高于农业,这充分说明此时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结构出现变。
【答案】 B2.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
”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 A.春秋时期B.西汉.南北朝D.北宋【解析】本题依托材料考查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的历史。
由材料“……谓之团钢”可以断定这是关于团钢法的介绍,团钢法又称灌钢法,是中国早期炼钢技术最突出的一项成就,出现于南北朝时期。
【答案】3.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解析】本题借用新情景、新材料考查运用所历史概念,分析判断历史问题的能力。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据以上判断可知,正确选项为B。
【答案】 B4.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解析】本题考查迁移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宋时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政府重视商业与海外贸易,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因此才有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的现象。
故正确答案为。
【答案】5.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解析】本题考查均田制的内容及影响,主要考查生调动运用所知识以及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裂豭(jiā)省声。
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
”“家”字反映了我国古代()A.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C.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D.食物生产和定居的生活方式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作出的一大发明。
”这说明()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B.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崇拜D.私有制产生促使人类社会迈入文明时代3.如图是甲骨文中的“高”字。
“高”字反映的是一种建筑在土台上的房子,其下部是土台中挖有一口地窖。
从这一文字的结构状况可以了解到的信息有()A.从商朝开始建筑房屋定居生活B.当时社会各阶层共同享有财产C.当时已实现居者有其屋且宽敞D.当时已经开始进行粮食储存4.据考古发现,约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
就其内容(从灌溉、耕耘到收获)而言,该历书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
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
这表明() A.古代巴比伦比较重视农业发展B.楔形文字的形成与农业发展有关C.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D.古代巴比伦是农业最发达的国家5.远古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从原始的狩猎采集等寻找食物的方式转化为开始饲养和种植的生活,原始的种植也成为主要的食物来源,也比以前的狩猎行为的食物来源要稳定的多。
这些变化反映了()A.种植生活是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B.农业成为古代社会基本生产部门C.种植经济根本改变人类生活方式D.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社会大分工6.徐光启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套第一单元单元检测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西汉农书《氾胜之书》中载:“辄平摩其块以生草,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之,勿令有块以待时……”这里所说的耕作工具主要是( )解析:《汜胜之书》是对西汉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
由所学知识可知,铁犁是西汉时主要的耕作工具,再结合材料可得出D项正确。
其他三项是夏商周时期的农具,且与材料不符。
答案:D2.(2015·南京高一期中考试)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 )A.东汉B.曹魏C.唐朝D.北宋解析:由“水激轮转”“众筒”“绝胜人力”可知,该灌溉工具以水流带动转轮上的竹筒打水。
由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朝的筒车,故答案为C项。
答案:C3.(2015·扬州高一期中考试)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农耕经济的特点。
小农经济的稳定性一般是指其耕织结合、自给自足,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A项错误;从题干材料“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可见其生命力的顽强,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指其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比较差,很容易破产,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C项错误;简单的劳动工具只是小农经济组织生产的最基本的需求,并非仅仅限于简单的工具,故D项错误。
答案:B4耕作方式时间(天) 面积(担田)锄耕 1 1木牛 1 4牛耕 1 14A.B.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C.牛耕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D.封建小农经济得以确立解析:表格中的数据表明,采用牛耕技术,耕作效率大为提高,这说明牛耕是中国古代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故答案为C项。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下册课后习题:第一单元综合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综合测评(时间:5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在古代世界的大河流域诞生了许多古代文明,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大河流域()A.矿藏丰富,便于手工业生产B.水源充足,便于农业种植C.交通便利,便于商业贸易D.水草丰美,便于采集渔猎,均是农耕文明的代表,不是手工业、商业或采集渔猎经济的代表,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排除。
2.西方学者从影响整个人类历史方向的标准出发,提出了所谓的“三次浪潮”的社会变革学说。
他们认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先后出现了三次巨大的变革浪潮,即原始社会的农业革命、近代社会的工业革命、当代社会正在兴起的信息革命。
其中对第一次浪潮表述准确的是()A.农业发明在人类发展史上影响深远B.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C.人类对自然界加深了了解和认识D.为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农业发明在人类发展史上有着十分巨大的意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三次浪潮”之一,故A项正确。
3.人类在早期区域文明诞生过程中创造了诸多成就,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底比斯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二里头宫殿遗址;古代希腊的字母文字、雅典卫城等。
据此判断,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显著特征是()A.文字的出现和国家机器的产生B.文字的出现和城市的兴起C.国家机器的产生和法律的制定D.阶级的出现和文明的多元,故B项正确;国家机器包括军队、监狱等,题干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法律,故C项错误;题干中也未涉及阶级,故D项错误。
4.研究发现,在苏美尔城市国家中,王似乎还不是唯一和绝对的统治者,在他的身边有长老会和人民大会。
在有些城市国家,长老会的权力还比较大,材料现象出现的历史因素是()A.在早期国家阶段还深受原始民主制的影响B.苏美尔城市国家规模较小C.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苏美尔城市国家实行民主制,A项符合题意。
5.下图中的象形文字突出反映了古代早期文明某个地域的文化特色,该地域最有可能是()A.古代西亚B.古代印度C.古代希腊D.古代埃及,是古代埃及也是古代早期文明的象征之一,故D项正确。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详解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学校:海南南方民族艺术学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 分数: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 (2007·上海历史)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
①②③ C。
②④ D.①②④2。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悯农》是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下面图片能反映当时社会耕作方式的是A.牛耕砖画 B.废井田开阡陌 C.古代渔猎生产 D.古代畜牧业生产3。
(2008·北京高考)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
都江堰 B.郑国渠C。
灵渠D。
芍陂4. 2011年10月5日,香港苏富比举行“玫茵堂珍宝—-重要中国御瓷选萃之二”专场拍卖会,其中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以1.68亿港元高价成交。
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最有可能是下列哪一朝代的御瓶A.东汉B.唐朝C.北宋D.明朝5.(2009·临沂模拟)《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这句话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6。
右图描绘了明清商帮的状况.对下图的解读,最准确的是:A.明清商帮是明清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B.明清商帮是由政府官员子弟组成的商人群体C.明清商帮是颠覆专制统治的重要力量D.明清商帮依附官府垄断市场聚敛大量财富7。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带答案)
第一单元自主检测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列哪一项发明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耕犁的基本定型?()2.楚汉战争时,有“米石万钱”的记载;据《太平御览》,汉文帝时,谷价至于石数十钱;后甚至有“每石粟至十余钱”的历史记录。
导致粮价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劳动积极性的大幅提高B.汉朝正确的农业政策C.农耕经济的不断发展D.战争期间粮价上涨,和平时期降低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A.火耕B.刀耕C.锄耕D.铁犁牛耕4.北宋有诗曰“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
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
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饶。
”符合诗中描绘的选项是()A.筒车用于山地灌溉B.江南地区出现了水田C.曲辕犁在江南得到推广D.出现了灌溉工具翻车5.南宋诗人范成大写诗“曲尽吴中农圃故事”,诗云:“腰镰刈熟趁晴归,明朝雨来麦沾泥。
犁田待雨插晚稻,朝出移秧夜食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无法体现我国精耕细作水平的进步B.印证了稻麦复种制的出现C.无法反映南宋时期南方农业的发展D.描写了代田法大规模推广6.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
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A.小农经济B.佃农经济C.庄园经济D.商品经济7.“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B.井田制的瓦解C.人口膨胀的压力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8.《国语·齐语》:“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经历的过程是()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2、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耜耕C.石器助耕D.铁犁牛耕3.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A铁农具B牛耕C曲辕犁D筒车4、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技术基本定型的发明是(A、耦犁B、曲辕犁C、翻车D、筒车5、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
XXX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段唱词反映了()①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础生产模式②不承担国家赋税徭役③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境况④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A①②B①④C①②③D①③④6、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A.水利技术的进步B.手工业的开展C.商业和城市的开展D.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7、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谨,谓之天府”,这是因为( A都江堰的修建BXXX的开凿C坎儿井的修建D白渠的修建8、XXX审订的《诗经》中有“XXX之下,莫非XXX”的语句。
这反应出其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A.均田制B.XXXC.屯田制D.授田制9、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C.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D.封建的剥削体式格局渐渐产生并开展10、“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应了()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D.商品经济的发达11、唐朝诗人XXX在《朱陈村》一诗中写道:“徐州古丰县,有村曰XXX。
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
级部班级姓名考试号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试题第一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1、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推断①我国已有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2、史料记载:“所种土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 其所反映的耕作方式是A .石器锄耕 B.个体农耕 C.刀耕火种 D.牛耕3、春秋战国吋期,我国的水利建设出现了一次高潮,同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形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B.水利技术的进步C.政治局面的稳定D.耕作技术的进步4、“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这句话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古代妇女地位的提高D.商品经济的发达5、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B.牛耕逐步普及C.铁制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D.家庭观念加强6、“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
”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为此封建国家采取的措施主要是A. “均田”或“限田”B.废除土地私有制C.取消农民赋税D.禁止租佃关系发展7、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地256顷, 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000多顷。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 土地兼并的盛行B.豪强地主强占土地C.国家授田制的推行D. 土地私有制的存在8、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9、下列对春秋时期齐、鲁等国税制改革的认识,正确的是()①这些改革明确宣布废除井田制②改革的目的是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③在客观上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④最有代表性的改革是商鞅变法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10、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B.战国时代的各国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11、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下降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2.明初洪武年间规定: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不许涂饰彩色。
正统一十二年(1447年)稍有变通:“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
”这表明A.明中期以后废除了等级制度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削弱C.资本主义萌芽改变阶级秩序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3.“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
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
”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分工过细B.外部竞争C.管理僵化D.利益内耗4.筷子一词最早出现明朝中后期的苏州,它原称“箸”,由于舟行讳“住”,故把“箸”改为“快儿”,此后,筷子一词从苏州流行到全国,由此可以推断,筷子一词流行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C.社会风俗影响 D.苏州航海业发达5.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B.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市C.当时的市区与住宅区还没有严格分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D.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6.康熙晚期已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乾隆时更实施闭关政策。
主要是为了防范A.倭寇卷土重来 B.明朝残余势力C.沿海居民外迁 D.西方势力东来7.唐代及以前,商人只能在规定的地点即设有围墙的市内从事交易活动。
市闭门后及开门之前无故行走者将被打20鞭子。
而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C.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 D.不抑工商政策的实施8.“一个商业性民族,往往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一定的飞跃,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我们终于迎来了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商的时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含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位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出土的随葬品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充分反映了商代手工业制造水平。
下列文物应该出土于该墓葬的是()A. AB. BC. CD. D2.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年间为2.2亩,清康熙年间为1.5亩。
尽管明清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很多徽州村落却走向鼎盛。
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手工业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成为交通枢纽3.苏轼诗云:“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
诗句反映出当时( )A.在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B.坊市界限被打破C.政府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D.商品经济的繁荣4.个体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B.个体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C.个体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很不稳定D.个体小农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5.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
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
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
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
”这位学者认为“海禁”政策造成( )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6.《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
恶金(指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材料说明春秋时期()A.齐国以铁器做农具B.齐国手工业发达C.铁器最早用作农具D.农业的精耕细作7.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色。
下列各项符合唐代手工业状况的是()A.冶铁业开始使用灌钢法B.出现需要多人操作的花楼机C.丝织品吸收花鸟画风格D.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8.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籍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徽商挂着官职继续从事商业活动(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其实并没有实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下列对中国封建社会“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B.引起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局势动荡,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C.是封建社会的正常现象,封建统治者通过均田制得以根本解决D.兼并导致政府收入减少,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2.被誉为“中国第一城”的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保存着完好的中国最早的大型祭坛和灌溉设施完备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6500年前)。
这些信息反映出A.湖南耕种技术一直领先世界B.中国此时已经进入文明社会C.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D.中国经济重心转移一直在南方3.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以下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门第观念淡化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放松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4.全唐诗卷86长安中鬼有首《秋夜吟》,“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衙茫茫空有月。
九衙生人何劳劳,长安土尽槐根高。
”诗中反映出A.长安打破坊市限制B.城市政治功能明显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重农抑商政策弱化5.在某班的一堂历史课上,某同学扮演了汉朝时期的商人,并对自己的经商经历作了简单的阐述,其中阐述中正确的是A.我是一位来自西域的商人,来到长安城,我发现城中“夜市”比较繁华B.而且市场管理松弛,交易不受任何控制C.但居民平时买东西只能去市,甚为不便D.为了生意方便,我把我在城南居民区的住房改装成了店面,专门卖西域特产6.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封建政府与地主的矛盾激化B.使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C.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7.《新唐书·地理志》载中唐以后全国兴修水利工程83项次,南方有71项次,其中江南一道即独占50项次,据考察唐代长江中游地区兴修水利工程项次远不止于此。
上述材料表明唐代()A.南方粮食产量超过北方B.长江中游经济最发达C.重视江南的水陆交通发展D.重视南方水利工程建设8.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有:①小农经济顽强生存②统治阶级实行重农政策③商品经济的繁荣④封建剥削相对沉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D.①②③④9.春秋战国时期,使“深耕易褥”成为可能,极大促进荒地垦植活动,也为兴修大型灌溉水利工程提供重要条件的是A.铁器的广泛使用B.牛耕方式的普及C.青铜铸造技术的成熟D.陶器制作技术的进步10.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曾提出著名的“唐宋变革论”。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课后习题:第一单元综合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综合测评(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某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作了如下归纳,其中符合史实的是()A.距今1万年前,先人的食物主要依赖于农耕生产B.早期农耕聚落时期,先人们实行共同耕作按劳分配C.炎帝、黄帝的传说已经被证实D.从史前墓葬品的差别中,可以发现社会等级的存在,既体现了墓葬主人的不同身份,也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存在,故D项正确。
距今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故A项错误;早期原始聚落时期的先人实行的是平均分配食物,故B项错误;炎帝和黄帝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现今并未得到证实,故C项错误。
2.据考证,在江苏高邮龙虬庄、河南舞阳贾湖、山东龙山文化等遗址中均发现了稻谷的遗存,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干栏式”粮仓(仓中还剩有稻谷)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
这说明当时()A.水稻栽培技术已相当成熟B.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C.浙江地区的水稻产量最高D.水稻广泛种植并有了剩余:江苏、河南、山东、浙江等地均发现了稻谷的遗存可得出水稻广泛种植,根据材料中“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干栏式’粮仓(仓中还剩有稻谷)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可知当时水稻有了剩余,故D项正确。
3.有学者认为,新石器时代的技术革命,以食物生产取代食物采集,是一种在规模和意义上堪与近代西方工业革命相提并论的技术变革。
这场技术革命在我国古代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特色。
形成这一特色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环境的差异B.生活方式的不同C.耕作技术的区别D.文化背景的悬殊,这是最基本的,在古代尤其如此,故A 项正确。
B、C、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可排除。
4.中国古代关于“五谷”的说法主要有两种:最初流行的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菽,而后来最流行的说法是指稻、黍、稷、麦、菽。
其原因最有可能是()A.水稻的栽培种植历史较晚B.早期的经济重心在北方C.水稻的产量不及其他作物D.民众饮食习惯发生变化,水稻更适合南方的水田种植,因早期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因此对水稻重视不够,但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水稻的地位超过了麻,故B项正确。
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测试 (含答案)
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测试班级姓名学号成绩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3分,共75分)1.我们的祖先发明的最早的松土工具是A.石斧 B.石锛 C.耒耜 D.镈2.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 B.耜耕C.石器助耕D.铁犁牛耕3.下图中的农具最早出现在 A、西汉 B、曹魏 C、南朝 D、唐朝4.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B.牛耕逐步普及C.铁制农具出现和逐步普及D.家庭观念加强5.“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6.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说法正确的有①技术先进②私营手工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③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④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7.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制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下面各组分类正确的是A.商周——铁器B.商周——漆器C.商周——青铜器D.商周——玉器唐宋——陶器唐宋——青铜器唐宋——瓷器唐宋——漆器明清——瓷器明清——瓷器明清——丝织品明清——玻璃8.右图所示之剑出土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我国现今出土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
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9.以下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母已簋(食器)角(酒器)耜犁戈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③人类进入金石并用时代④青铜农具广泛应用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10.隋唐时期,促进商业发展的原因不包括()A.农业经济的发展 B.手工业的发展 C.大运河的开通 D.纸币的发行11.唐代长安城设立市坊制度,宋代东京城打破市坊界限,这种变化主要有利于A.市民的生活 B.文化的交流 C.家对人民的统治 D.商业的发展12.若来唐经商的外国商人在广州有生意上的事情,应该找()A.柜坊 B.市舶使 C.瓦子 D.邸店13.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
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年级: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试号:________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试题第一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1.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推断,我国已有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选项为 A.①③。
2.史料记载:“所种土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其所反映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水利建设出现了一次,同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形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水利技术的进步。
4.“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这句话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5.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铁制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
6.“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
”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为此封建国家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均田”或“限田”。
7.东汉XXX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XXX占有水地256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多顷。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土地兼并的盛行。
8.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XXX,民得买卖”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9.对春秋时期齐、鲁等国税制改革的认识,正确的是①这些改革明确宣布废除井田制②改革的目的是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③在客观上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④最有代表性的改革是商鞅变法。
选项为D.①②③④。
开始出现,与唐宋时期的家庭手工业有很大不同。
(2点即可)改写每段话:1.材料一反映的是井田制土地制度,在战国时期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该制度在后来逐渐崩溃,主要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
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
”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B.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C.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D.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2.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土地归国家所有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3.下列各项不以“抑商”为初衷的是()A.“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B.“申禁人民不得出海与外国互市”(明太祖)清雍正帝)C.“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D.“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清雍正帝)4.六朝商人诗,只及富商,无视中小商人的存在;心羡商人财富,以欣赏的笔触述商人寻花问柳。
唐代商人诗既写富商,也写中小商人;对富商,重在批判,对中小商人,则重在同情。
此现象表明,由六朝到唐朝()A.抑制商业政策趋于严密B.豪门世族地位日益攀升C.城市商品经济愈益繁荣D.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5.关于蜀锦的一组史料。
《丹阳记》曰:“江东(吴国)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
故三国时,魏则资于蜀,而吴亦资西道。
”《益州记》:“锦城在益州南筰桥东流江南岸,蜀时故锦宫也,其处号锦里。
”《诸葛亮集》:“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丝织品收入是蜀国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B.蜀国织锦业属官营手工业的范畴C.蜀地丝织技艺在三国中居领先地位D.蜀锦质优价廉,其时已销海内外6.以下列举的是古代制瓷业的成果,其先后顺序是()①白瓷出现②青瓷出现③瓷器大量出口④制瓷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③①④D.④①③②7.清代,新的工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其中汉口镇和朱仙镇是位处交通枢纽而兴起,佛山镇和景德镇是因生产丝绸、瓷器等产品而兴起,至嘉庆年间,这四镇并称为“四大名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学校:海南南方民族艺术学校分)100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分数:班级:姓名:)分小题,每小题2分,共50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处,12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 (2007·上海历史)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①我国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④ D.①②④ C.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这首《悯农》是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下面图片能反映当时社会耕作方式的是A.牛耕砖画 B.废井田开阡陌 C.古代渔猎生产 D.古代畜牧业生产3.(2008·北京高考)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芍陂4. 2011年10月5日,香港苏富比举行“玫茵堂珍宝——重要中国御瓷选萃之二”专场拍卖会,其中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以1.68亿港元高价成交。
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最有可能是一哪列下朝代的御瓶 A.东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庄子·让王》2009·临沂模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这句话 5.(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D.①③④.②③④处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 A.①②③ B C.①②④对下图的解读,最准确的是:6. 右图描绘了明清商帮的状况。
A.明清商帮是明清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明清商帮是由政府官员子弟组成的商人群体 B .明清商帮是颠覆专制统治的重要力量 C D.明清商帮依附官府垄断市场聚敛大量财富“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三国志·韩暨传》中写道:7.前。
”材料中的马排、人排和水排均指.交通工具.农耕工具 D CA.灌溉工具 B.冶金工具《水浒传》第七十四回中有“你既然装做肩挑货担走乡串户,摇鼓叫卖。
右图8. 古代有货郎()货郎担儿,你且唱个山东《货郎转调歌》与我众人听”。
货郎走街串巷较为普遍应从哪个时)期开始(C. B. 汉代A. 唐代宋代D. 明代9. (2008·山东文综)图3为北宋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0. (2010·四川卷) “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11.2006年2月22日国家邮政局发行《全面取消农业税》纪念邮票一枚(下图),以纪念在中国存在2600年的农业税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
中国的农业税大致开始于A.西周B.春秋C.战国D.秦朝12. 2010年2月25日时代周报载文指出:明清的经济政策具有连贯性,它是由明代开国君主朱元璋一手设计,可称为“洪武型”的经济政策,是宋朝政策的“大跃退”。
由此可以看出,“洪武型“经济政策的特点是A 固守农耕经济B 扩大商业往来C 规范商业行为D 发展对外贸易13.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制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下面各组分类正确的是A.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B.商周——漆器唐宋——青铜器明清——瓷器C.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明清——丝织品D.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玻璃14、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
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15、我国能够把生铁和熟铁混炼成钢的灌钢法是在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C、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16、我国用水力鼓风冶铁始于A.战国 B.西汉 C.东汉 D.魏晋南北朝17、下列哪一项是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A.飞钱 B.柜坊 C.交子 D.票号18、隋唐时期,促进商业发展的原因不包括A.农业经济的发展 B.手工业的发展 C.大运河的开通 D.纸币的发行19、唐代长安城设立市坊制度,宋代东京城打破市坊界限,这种变化主要有利于A.市民的生活 B.文化的交流 C.家对人民的统治 D.商业的发展20、关于民间手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②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②民间手工业在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④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21、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段唱词反映了④以家庭为③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境况②不承担国家赋税徭役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础生产模式①以农业D ①③④ C ①②③①④生产、生活单位 A ①② B、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22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 DB.手工业的发展 C.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A.水利技术的进步23、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经历的过程是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说法正确的有 24 ④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①技术先进②私营手工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③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B A ①②④①③④25、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 B 、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C、手工业作坊增多 D分本大题共2小题,共50)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关于经济与政策的材料,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不则民帛女练[于]布,秋春,二事则有储蓄。
……夏夫出于南亩,冬民在芸一材料夫在耨,妻机杼,无困。
———《尉缭子·治本》“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材料二———《孟子·腾文工土》“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材料三———陶煦《租核.推原》(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
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长期在我国古代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
(6分)(2)材料二中两段材料反映了某土地制度的变化,请问该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该土地制度的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3)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4)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政策与经济的关系。
(4分)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
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
《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材料二宋代的“市”①“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②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夜深方归也。
——《东京梦华录》材料三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
(4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了哪些新特点。
(6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28.材料l:《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
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2: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
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
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在其中。
勤苦如此。
尚复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2分)你能说说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吗?(6分)(2)以上两则材料哪个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2分)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3分)(3)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根本目的何在?(2分)并针对土地兼并问题采取一些抑制措施,请举一例说明。
(3分)参考答案1.【解析】B 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
通过“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炭化粟粒、粟壳遗存”确定①是对的; 通过稻谷遗存多在南方,粟粒遗存多在北方确定②是对的; 通过北方也有稻谷遗存和南方也有粟粒遗存确定③是对的; 至于④,材料并没有关于谁先谁后的说法,不符合,所以是错的。
2.【解析】A 古代社会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A图即是直接反映。
B图涉及的是土地所有制方面的变化,C图表现的是古代的渔猎生产方式,D图表现的是古代的畜牧业生产方式。
3.【解析】A此题审题时可抓住材料中“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这一关键信息,尤其是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这一关键词,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该水利工程应为四川地区的都江堰。
贫穷易破产的特点。
不符合小农抵御天灾人祸能力差、承担繁重徭役和赋税、“生活富裕”D 【点拨】4.从瓷器的名称“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可判断该瓷器属于青花瓷,元朝时才出现D 5.【解析】青花瓷,所以该瓷器不可能出现于元朝以前。
(马(人排)发展到畜力驱动商周时期以来,冶炼用皮囊鼓风。
后来,鼓风装置由人力驱动6.【解析】C,后又改为水力驱动(水排)。
排)“商”的标志悬于官员的官袍之上,商人缩在官袍的阴影下,旁边堆积了大量财富,, 7.【解析】 D不会成为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现象的表明明清商帮对官府的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