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2019年七年级上册生物 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同步测试题A卷
人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册生物 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同步测试题

人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册生物 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测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1 . 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枯叶蝶的体色与落叶颜色一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生长在岩石表面的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C.“草盛豆苗稀”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D.“谷雨,谷得雨而生也”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2 .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A.春江水暖鸭先知B.葵花朵朵向太阳C.大树底下好乘凉D.春风又绿江南岸3 . 骆驼背上的驼峰是骆驼的一个重要标志,骆驼驼峰的形成是()的结果。
A.环境对生物适应B.环境对生物改造C.生物对环境适应D.生物对环境影响4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食物链正确的书写()A.螳螂→蝉→黄雀B.黄雀→蝉→螳螂C.草→螳螂→蝉→黄雀D.草→蝉→螳螂→黄雀5 . 雷鸟在冬季到来的时候会换上一身白色的羽毛,如果当年的降雪来的过早或过晚,都会使雷鸟暴露在天敌的视野中,这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A.普遍性B.个别性C.相对性D.绝对性6 . 下列有关生态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因素不仅能影响生物的生活,还能影响生物的分布B.阔叶林和针叶林在海拔上的分布,说明温度对植物分布的影响C.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仅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D.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7 . 湿地公园建成后,来这里觅食、嬉戏的鸟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这说明()A.环境可以影响生物的分布B.环境的改变可以提高生物的逃生能力C.生物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D.生物能够影响环境8 . “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
这里影响橘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A.水B.阳光C.温度D.土壤9 . 下列能体现出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竹节虫形似竹节B.蚯蚓活动使土壤更疏松和肥沃C.秋末有的树叶纷纷落叶D.雷鸟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换为灰色二、填空题10 . 生物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上册生物: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作业练习

图1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生态因素中,属于非生物因素是( )A.蚜虫B.田鼠C.阳光D.蚯蚓2.图1中的植物最可能分布的环境是 ( )A.农田中B.池塘边C.树荫下 D 沙漠里3.下列生物中属于竞争关系的一组是( )A.猫和老鼠B.水稻和杂草C.螳螂和蝉D.七星瓢虫和蚜虫4.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是( )A.寄生B.竞争C.捕食D.合作5.海洋由浅至深依次生长着绿藻、褐藻、红藻,影响藻类植物这样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温度B.水分C.阳光D.空气6.某同学设计表1探究 “不同营养液对草履虫培养效果的影响”,下列对该实验改进建议不合理的是( )A.营养液温度统一为25℃B.统一用稻草浸出液体C.草履虫数量改为20只D.增设一组用清水作为培养液形成对照7.表2是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鼠妇生活环境时在不同地点发现的鼠妇数量,可推测适合鼠妇生活的环境是( )A.阴暗潮湿B 高温干燥C.空气混浊D.阳光充足8.下列现象中,体现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大树底下较凉快 B.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表2C.蚯蚓活动使土壤更肥沃D.人到高原出现高原反应9.下列不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A.春风又绿江南岸B.葵花朵朵向太阳C.春江水暖鸭先知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10.西藏野牛休息时,体态与岩石相似,有利于捕食和御敌。
这体现了()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改变环境C.环境适应生物D.环境改变生物二、非选择题11.请运用所学知识将下列空格填写完整:(1)蚯蚓能从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获得营养,这说明生物能环境。
同时,蚯蚓的活动又使土壤缝隙增加,肥力提高,这说明生物能环境。
(2)屎壳郎在牛粪成堆的地方生活,它们不仅吃牛粪,还能滚粪球改变土壤,这个例子说明生物既能___________环境,也能__________环境。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述了非生物因素中的会影响生物。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练(有答案)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有关生物与环境的说法,错误的是()A.“雨露滋润禾苗壮”主要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鱼儿离不开水”说明了生物依赖环境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主要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2.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是()A.雨露滋润禾苗壮B.风吹草低见牛羊C.大树底下好乘凉D.葵花朵朵向太阳3.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有大片的戈壁滩,此处生活的蜥蜴体色大都是黄褐色,这体现了()A.生物能够适应环境B.生物能够影响环境C.环境能够改变生物D.环境能够适应生物4.研究发现某工业区附近海域的海蛇蛇皮中砷含量增高,这一结果说明()A.生物影响环境B.环境影响生物C.生物适应环境D.环境适应生物5.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一定数量(用m表示)的鼠妇,一半置于较暗的环境中,另一半置于较亮的环境中。
推测较暗环境中鼠妇数量变化的曲线是()A.B.C.D.6.许多成语或谚语中蕴含着一定的生物学道理。
以下成语或谚语与非生物因素对应合理的是()A.AB.BC.CD.D二、实验探究题7.一些中学生沉溺于电脑网络游戏,影响了学业,长时间的电脑辐射对身体是否也会产生影响呢?有人做了这样的实验:将生长状况相同的健康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10只;在相同的环境中,将A组置于开机的电脑前,B组置于未开机的同样的电脑前;其他饲养条件相同。
两个月后获得实验数据如图甲、乙,请回答有关问题。
(1)参与实验的雄性大鼠生长状况、饲养条件、所用电脑及实验环境均相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设计B组是为了形成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可以看出,电脑辐射影响了________组雄性大鼠的体重增长和精子的正常发育。
通过本实验可知,长时间的电脑辐射对身体有害。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不要沉溺于电脑网络游戏。
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选择题1、从2010年春季以来,云南省连续四年大旱,造成某些地区植物干旱死亡.这一现象说明()A、生物能适应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C、生物能影响环境D、生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无关2、近几年,由于我市大力推广植树造林,不断扩大绿化面积,前几年近乎销声匿迹的雉鸡、喜鹊等多种鸟类又重返家园.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A、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B、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C、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D、生物对非生物因素的影响3、芦山地震导致部分地区山体滑坡,许多动植物被掩埋死亡.这一事例说明()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C、环境影响生物D、环境适应生物4、在神农架生长着一种野菊花,它能发出阵阵芳香,植物学家称为“神农香菊”,但这种菊花移栽到其他地方,就会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A、生物能适应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C、生物能适应环境D、环境能适应生物5、2008年贺州市遭受罕见的冰冻灾害,造成某些植物死亡,这种现象说明()A、生物能适应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活C、生物能影响环境D、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6、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熊具有白色的体毛和较厚的皮下脂肪,这说明()A、环境能够适应生物B、环境能够影响生物C、生物能够适应环境D、生物能够影响环境7、下列不能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变得疏松、肥沃B、枯叶蝶外形和体色象一片枯叶C、荒漠中仙人掌的叶特化成刺D、工业城市中深色的桦尺蠖较浅色的多8、生物的结构总是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下列对不同动物的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A、鱼用鳃呼吸适应水中生活B、家鸽前肢变成翼适于空中飞行生活C、昆虫有外骨骼适应陆地干燥环境D、青蛙有肺适应水陆两栖生活9、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换为灰色,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
下列现象与此不相类似的是()A、蚯蚓活动使土壤更肥沃B、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D、有些树木秋天落叶,有些四季常青10、西藏野牛休息时,体态与岩石相似,有利于捕食和御敌。
2019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同步测试-文档资料

2018-2019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A. 阳光B. 水分C. 温度D. 湿度2.一大群蚂蚁在搬一粒小麦,体现了生物之间有()A. 捕食关系B. 合作关系C. 竞争关系D. 分工关系3.下列成语中,哪个说明了生物能够影响环境的道理()A.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B.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C.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D.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4.在夏天清晨,池塘里的鱼有时会大量浮出水面活动,严重时还会造成鱼群大量死亡,这是由于()A. 等待喂食B. 光线作用C. 水中缺氧D. 水温变化5.“作茧自缚”可作为下列哪项的实例?()A.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D.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6.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生物间的关系是()A. 能量流动B. 物质循环C. 食物链D. 食物网7.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都体现了()A. 生物能影响环境B. 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C. 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D. 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8.花农会通过改变某一非生物因素而使鲜花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如春节)开放,以卖得好价钱,这一非生物因素是()A. 水分B. 湿度C. 温度D. 光照9.某地高温、干燥、少雨,下列哪种植物能在该地生活()A. 毛竹B. 柳树C. 仙人掌D. 葫芦藓10.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换为灰色,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下列现象与此不相类似的是()A. 枯叶蝶停在树上像枯叶B. 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C. 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D. 蚯蚓活动使土壤更肥沃二、填空题11.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多种关系。
请将下列表示生物之间关系的序号填在表中相应的空格内。
备选答案:①捕食关系②共生关系③寄生关系④合作关系⑤竞争关系12.生长在荒漠中的骆驼刺低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说明生物能够________ 环境。
(新)人教版七上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练习及答案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1.生态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__________;另一类是________。
2.非生物因素:光、______、水、______等。
3.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________。
〔1〕______关系。
举例:七星瓢虫捕食蚜虫。
〔2〕______关系。
举例:稻田里的杂草与水稻。
〔3〕______关系。
举例:一个窝里的蚂蚁。
二、对照实验在研究________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______以外,其他条件都______的实验。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很多________的影响,生物必须________才能生存下去。
同时,生物也__________和______着环境。
2.举例。
〔1〕荒漠中的骆驼,_______非常少,当体温升高到46 ℃时才______。
〔2〕荒漠中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局部________。
〔3〕对寒冷的适应: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________的厚度可达60毫米。
〔4〕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______。
3.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______,生物也在不断______,适应环境。
答案:一、1.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2.温度空气3.其他生物〔1〕捕食竞争合作二、一种条件不同相同三、1.生态因素适应环境影响改变2.〔1〕尿液出汗〔2〕长很多〔3〕皮下脂肪〔4〕疏松3.改变进化一、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1.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等。
〔1〕光:没有阳光,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不能生存下去。
光不仅影响植物的生活,还影响植物的分布。
光能影响动物的体色,还能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
〔2〕温度:适于生物生存的温度范围很窄,温度与植物的分布有着密切关系,对动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也有影响。
〔3〕水: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在组成生物体的成分中,大局部是水。
2019-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章节汇总练习题及答案

2019-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章节汇总练习题1.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蝉在火热夏天的正午鸣叫得最厉害,可是当气温降到24℃以下时,蝉就停止鸣叫。
这个现象说明影响蝉的这一生活习性的环境因素是( )A.温度B.阳光C.空气D.水2.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 )A.“春来江水绿如蓝”B.“草盛豆苗稀”C.“雨露滋润禾苗壮”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3.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荒漠中生长的骆驼刺可以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B.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状可以适应环境C.噬菌体和它侵染的大肠杆菌之间存在寄生关系D.捕食使大量个体死亡,不利于物种的生存和发展4.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光照对蚯蚓分布的影响”,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其中需要修改的内容是( )A.蚯蚓数量B.光照条件C.温度D.土壤5.广东温暖潮湿,生物种类和数量比新疆要多。
影响这一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阳光B.温度和水C.植物D.土壤和空气6.新疆棉以纤维长、质地柔软、弹性好闻名于世。
我市某纱厂厂长为降低运输成本,曾试图引进新疆棉在本地栽培,结果种植后性状表现与本地棉相差无几。
这种现象说明( ) A.环境影响生物B.生物影响环境C.生物适应环境D.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7.企鹅能生活在南极,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A.生物能适应环境B.生物能影响环境C.环境能影响生物D.环境能适应生物8.某兴趣小组选取了校园内三个不同的地点,在早、中、晚三个时间点进行了空气湿度的测量,并绘制成下图。
其中,裸地、草地、灌木丛所对应的曲线依次是( )A.①②③B.③①②C.②③①D.③②①9.用针灸疗法对100名感冒患者进行治疗,有42名患者的鼻塞、流涕症状明显缓解。
关于该实验能否证明针灸对感冒有治疗效果,下列选项判断正确的是( )A.能,样本数量足够多B.能,实验观察指标具体明确C.不能,未设置对照组D.不能,症状缓解者数量太少10.“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主要描述了生物之间的( )A.竞争关系B.寄生关系C.捕食关系D.共生关系11.麦田里的稗草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与小麦争夺水、肥,这种现象体现了植物之间的关系。
2019初一生物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练习题及答案精品教育.doc

初一生物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练习题及答案新的学期大家又要开始学习新的知识了,不断地做练习才能让知识掌握的更深刻,下文为大家带来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练习题,供大家参考。
1.(2019·广州中考)西藏野牛休息时,体态与岩石相似,有利于捕食和御敌。
这种现象体现了()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依赖环境C.环境改变生物D.生物改变环境【考察目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答案】A【解析】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理解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
西藏野牛休息时,体态与岩石相似,不容易被敌害发现,有利于捕食和御敌,这都体现了野牛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
故选A。
2.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大树底下好乘凉B.树木根深叶茂C.秋季大雁南飞D.秋风扫落叶【考察目的】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答案】A【解析】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对生物影响环境知识的理解。
生物适应环境的特征是多年进化的结果,当然生物也会影响环境。
A选项是因为大树的蒸腾作用,增加了大气的湿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
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
B选项指植物可以从土壤深处吸收更多的水分和无机盐,满足树的生长需要,使树叶茂密,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
C选项大雁南飞,是受地球绕太阳公转影响形成的季节节律,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D选项秋天植物叶衰老,被秋风吹落是环境中的风对生物的影响。
故选A。
3.下列不属于生物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是()A.温度、湿度B.害虫、蝗虫C.水分、阳光D.土壤、空气【考察目的】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答案】B【解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因素的内涵。
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
生物的环境不仅是指生活的地点,还包括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练习(含答案)

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精练一、单选题1.骆驼刺、梭梭等沙漠植物能够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这说明A.生物能影响环境B.生物能适应环境C.环境能影响生物D.环境能制约生物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A.生物能适应环境B.环境会制约生物的生存C.环境能影响生物D.生物会影响环境3.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豆苗和杂草相互争夺阳光、空气、水和养料等资源。
豆苗和杂草之间的关系是()A.寄生B.捕食C.互利合作D.竞争4.环境影响生物,下列反映水这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有重要影响的是()A.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B.春江水暖鸭先知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D.干旱使农作物减产5.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方式多种多样,下列实例中属于保护色的是()A.枯叶蝶形似枯叶B.毒蛾体色鲜艳C.羚羊奔跑快速D.蚱蜢颜色翠绿6.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毛是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换上棕褐色的羽毛,与夏季草原的斑较色彩相近,以上实例体现了()A.温度对生活分布的影响B.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生物对环境的影响7.“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生物之间的什么样的关系?()A.捕食B.合作C.竞争D.寄生8.下列关于共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根瘤菌能与豆科植物形成共生关系B.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生在一起形成的C.共生的两种生物分开后,均能独立生活D.共生的两种生物相互依赖,彼此有利9.下列词语不能体现生态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A.人间四月,草长莺飞B.密树繁叶,遮天蔽日C.春天来了,一片绿色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10.在探究环境因素对鼠妇生活和分布的影响时,某班生物小组的同学设计了许多组对照实验,下列对照实验中变量设计不正确的是()A.湿土和干土B.光照和阴暗C.温度和食物碎屑D.20°C和40°C11.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错误的做法是()A.用多只鼠妇做一次实验才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B.实验变量是光照C.实验中亮处和暗处的温度、湿度等条件要一致D.这是一个对照实验12.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是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肥沃B.枯叶蝶的外形像一片枯叶C.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状D.变色龙的体色能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13.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七上册生物学霸笔记+同步训练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答案版

七上册生物学霸笔记+同步训练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01学霸笔记1.生物圈概念: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__环境__的总和。
2.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的__生活和分布__的因素叫生态因素。
分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等__非生物因素__,另一类是__生物因素__。
3.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1)温度对植物分布的影响举例:阔叶林往往分布在海拔__较低__的地方;针叶林往往分布在海拔__较高__的地方。
(2)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举例:沙漠上到处都是不毛之地,只有__靠近水源__的地方出现绿洲。
4.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提出问题:__光__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作出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__阴暗__的环境中,__光__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制订计划:设计__明暗__不同但是相通的两种环境,各放入__等量__(填“等量”或“不等量”)的鼠妇若干只,过一段时间后,看哪边的鼠妇多。
实施计划:按照上述实验方案做实验。
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如实记录。
实验现象:__阴暗__处鼠妇多。
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__不同__以外,其他条件都__相同__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在探究过程中,还需要排除__偶然因素__的影响。
5.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最常见的是__捕食__关系,此外还有__竞争__、合作、__寄生__等关系。
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概述: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许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必须__适应环境__才能生存下去。
生物在__适应环境__的同时,也__影响__和__改变__着环境。
02例题解读【例1】(巴中中考)惊蛰时节,我国南方常出现春旱现象,民间有“惊蛰雷鸣,成堆谷米”的农谚。
这说明此时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B)A.阳光B.水分C.声音D.温度解析:农谚“惊蛰雷鸣,成堆谷米”的大致意思是惊蛰时节春旱时,如果打雷下雨,农作物就会丰收,因此说明此时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水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单元测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单元测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生物圈是指整个地球B.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C.生物圈是指生物生活所需要的环境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生活所需要的环境2. 下列现象属于生物因素影响的是(___________ )A .小麦、玉米等植物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好B .有些动物在繁殖期间,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而进行斗争C .苹果、梨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橘不宜在北方栽种D .作物在水、肥充足的封中生长茂盛二、填空题3. 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三、选择题4. 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种植,对此起主要作用的生态因素是(___________ )A .水____________________B .温度______________C .阳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土壤5. 非生物因素中,对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起决定性作用的是(___________ )A .温度______________B .阳光____________________C .水分______________D .土壤6. 下列现象中,属于与风变化相适应的的现象是(_________ )A.仙人掌的叶变成刺 B.候鸟的迁徙C.山顶的旗行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蛾类夜间活动7. 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下面的列子明显的是()A.旗形的树 B.海豹胸部脂肪厚度达60mmC.蚯蚓使土壤疏松、肥力增加 D.沙漠中的植物在大雨过后迅速生长发育8. 下列哪项不是生物的活动影响环境的实例A. 树木在秋天落叶B. 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了空气的湿度C. 草履虫能净化污水D. 蚯蚓的活动改良了板结的土壤9.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1.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同步练习 有答案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选择题1.海洋里由浅入深依次生长着绿藻、褐藻、红藻,影响植物这样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B.水C.温度D.空气2.对一只生活在田野中的蝗虫来说,影响它生活的环境因素是( ) A.阳光、空气、温度、土壤等因素B.田野中各种植物和蛇、蛙等因素C.A和B的总和D.A和B的总和再加上田野里的其他蝗虫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写的是动物之间的哪种关系( )A.合作B.竞争C.捕食D.寄生4.下列各组生物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A.血吸虫和人B.蛇和田鼠C.蚊子和青蛙D.稗草和水稻5.下列哪种现象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A.河边垂柳的树枝长向河心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C.秋天大雁由北方飞向南方过冬D.大树底下好乘凉6.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鱼的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游泳时的阻力B.热带森林中的猿类上肢长且粗壮C.有蚯蚓活动的土壤,土质比较疏松D.雷鸟在冬天时羽毛是白色的,夏天时是棕褐色的7.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属于( )A.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环境对生物的制约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环境对生物的适应8.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说法中,最为确切的是( )A.菊花之所以在秋天开花,与秋天的温度较低有直接的关系B.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仅指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C.生物只能适应环境,不能影响环境D.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且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9.同学们在捕捉鼠妇时发现,它们经常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鼠妇为什么会生活在这些地方?对此有人作出了以下四种假设,其中不符合生物学常识的假设是( )A.鼠妇躲避天敌B.鼠妇喜欢潮湿C.鼠妇厌恶取食D.鼠妇怕见强光10.在进行实验探究时,为了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一般还应同时设计( ) A.分组实验B.重复实验C.独立实验D.对照实验11.在同学们熟悉的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中,影响生物生活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水B.光C.空气D.温度12.影响生物生活的下列各因素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A.水是鱼类的生活环境B.错过季节播种,小麦减产C.田间杂草多,作物产量低D.大雁南飞13.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要控制的变量是( )A.鼠妇的数量B.土壤的干湿度C.温度的高低D.光线的明暗14.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生物 第一单元 第二章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测试题(解析版)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是指土壤、水、阳光、空气和温度等非生物因素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反映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让生活污水渗入地下既能节省资金又能避免污染地表水体D.湖北洪湖的撒围,大九湖的湿地恢复表明人类对生物圈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2.我国西双版纳有一种能预报风雨的粉红色小花﹣﹣“风雨花”.暴风雨来临前,由于气温高、气压低,“风雨花”体内的开花激素猛增而开放出许多花朵.这种现象说明()A.生物能影响环境B.环境能适应生物C.生物离不开环境D.环境能影响生物3.下列谚语、俗语与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不相符的是()A.“万物生长靠太阳”蕴含着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B.“大树底下好乘凉”蕴含着生物的生理活动会影响环境C.“鱼儿离不开水”蕴含着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蕴含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4.下列能够适应水中生活环境的生物是()A.绿藻B.月季C.麻雀D.蚂蚁5.小明设计了如图装置进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他向左侧放入了10只鼠妇,那么小明应该向右侧放入几只鼠妇合适呢?()A.0只B.10只C.20只D.多少只都可以6.为了研究阳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两个花瓶中撒下了等量的大豆种子,并对阳光、温度、水加以控制(如表所示).另一同学对此设计提出了下列意见,其中正确的是()A.两个花盆都应放在向阳处B.两个花盆都应放在暗室处C.两个花盆都应保持水分充足D.两个花盆的温度都应维持在零度7.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地区B.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C.池塘里的鱼可以在海洋中生活D.蚯蚓活动可以疏松土壤8.“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生物学意义是()A.环境影响生物B.生物影响环境C.生物适应环境D.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9.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有效地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以上内容反映的是()A.生物对环境的依赖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0.某生物小组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方案如下,他们设计对照实验的时候,把下列哪项作为单一变量()A.温度B.空气C.土壤湿度D.光照11.水葫芦是我国从外国引进的一种生物,曾用它来净化污水,但后来因为水质污染导致水葫芦疯长,几乎覆盖了整个滇池,严重威胁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以下描述最科学的是()A.生物能影响环境B.生物能适应环境C.生物即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D.生物不能适应环境12.许多文学家通过诗句对生物界存在的现象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下列描述的情境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千里之堤,毁于蚁穴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D.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13.地衣生长在岩石上,而地衣分泌的岩石酸又能使石头裂解,这说明()A.环境能够影响生物B.生物能够适应环境C.生物能够影响环境D.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14.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改变着环境,下列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葵花朵朵向太阳B.雨露滋润禾苗壮C.春风又绿江南岸D.大树底下好乘凉15.北陵公园植被覆盖率高,有许多参天古树,夏天,我们一进入公园就会感到气候湿润,空气清新、凉爽,这种现象说明()A.环境可以影响生物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C.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D.生物能够影响周围的环境16.瓢虫鞘翅具有鲜艳的色斑,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而改变,蜂兰的唇形花瓣酷似黄蜂.这三种适应现象依次属于()A.保护色、警戒色、拟态B.拟态、保护色、警戒色C.警戒色、拟态、保护色D.警戒色、保护色、拟态17.下列是通过想象绘出的四个哺乳动物的体型图,各部分的比例是依据动物原型确定的.你认为哪一动物最宜生活在寒冷的环境中()18.下列关于生物能适应环境实例,正确的是()A.在荒漠中,有一种植物——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B.沙漠上到处是不毛之地,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C.古代诗词描述的草盛豆苗稀现象D.海洋中不同颜色的藻类植物出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19.“作茧自缚”可作为下列哪项的实例?()A.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D.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0.眼虫细胞内有叶绿体,在有光的环境中能进行光合作用,在无光的环境中又能从外界摄取有机物.这种现象说明()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C.环境适应生物D.环境依赖生物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请你回答问题.资料一:下图中两个狐(A、B),一个是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另一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资料二:科学工作者在南极研究中发现,在南极,由于冰雪融化,长期被冰冻的种子解冻萌发,在这里出现了新的物种;从南极冰盖钻取样芯分析表明:半个世纪以来,地球一直在变暖.25年以来,南极气温上升了1℃.这些都说明一个现象:地球在变暖.(1)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都与_________相适应.(2)请推测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是_________.(3)燃烧煤和石油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种气体像玻璃温室的玻璃一样能捕获阳光使地球变暖.这种现象叫_________效应,它是造成地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4)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极地狐将会_________.(填“增多”或“减少直至濒危灭绝”)(5)请你想一个好办法让地球“退烧”?答:_________.22.某同学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设计了如下实验:(1)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2)作出假设_________.(3)实验步骤①在一个铁盘内放上一层潮湿土壤,以横轴中线为界,盘上左侧(甲组)盖不透光纸板,右侧(乙组)盖玻璃板(如图).在盘内形成_________两种环境.②将10只鼠妇放入铁盘左侧中央,右侧中央处放_________鼠妇,静置2分钟.③观察统计:每隔一分钟统计一次甲组和乙组的鼠妇的数目,统计10次.分别计算出甲组和乙组统计数据的_________,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预测结果:黑暗处鼠妇的数量________,明亮处的________.(填“多”或“少”)实验结论:鼠妇_________(填“喜欢”或“不喜欢”)黑暗的环境.由此可知鼠妇适宜生存的环境条件是_________.23.如图是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甲图表示A 瓶煮沸,B瓶不作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如乙图),数日后,瓶中肉汤也变质.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中肉汤仍保鲜的是________瓶,而将其瓶颈打断后,变质的原因是空气中的________进入瓶内.(2)甲、乙两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都是________.A、瓶子的大小B、细菌的有无C、肉汤的多少(3)乙图中控制改变量的方法是将瓶颈打断;而甲图中控制改变量的方法则是________.(4)“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为此,巴斯德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________法.答案解析1.D【解析】A、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在它周围的各种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A错误.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的意思是,靠近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着阳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发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反映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B错误.C、让生活污水渗入地下会污染土壤,C错误.D、湖北洪湖的撒围,大九湖的湿地恢复表明人类对生物圈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D正确.2.D【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我国西双版纳有一种能预报风雨的粉红色小花﹣﹣“风雨花”.暴风雨来临前,由于气温高、气压低,“风雨花”体内的开花激素猛增而开放出许多花朵.这一现象说明气温高、气压低对风雨花的生活习性有影响,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3.D【解析】A、“万物生长靠太阳”蕴含着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光是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A正确;B、“大树底下好乘凉”蕴含着生物的生理活动会影响环境,生物影响或改变环境,B正确;C、“鱼儿离不开水”,水是影响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C正确;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蕴含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D错误.4.A【解析】能在水中生长的植物,统称为水生植物.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活方式,一般将其分为以下几大类:挺水植物(如荷花、芦苇)、浮叶植物(如睡莲、浮萍),沉水植物(如黑藻、金鱼藻)和漂浮植物(如水葫芦)以及挺水草本植物(如美人蕉、梭鱼草).可见绿藻属于水生植物.而月季、麻雀、蚂蚁均属于陆生生物.5.B【解析】如图装置“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实验的变量是光照,其它条件温度、湿度等均相同,因此他向左侧放入了10只鼠妇,那么小明应该向右侧放10只鼠妇合适.6.C【解析】该实验探究的是阳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根据变量唯一的原则,阳光是变量,所以要设置有阳光和黑暗的一组对照实验.对照试验要求除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均相同,题中温度已相同,所以水分也应当一样,两个花盆都应保持水分充足.7.C【解析】A、非生物因素﹣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地区,这是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A正确;B、根瘤菌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它为植物固定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被植物利用;而根瘤菌生活所需要的有机物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有机物.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因此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共生关系,B正确;C、池塘里的鱼属于淡水鱼,不能在海洋中生活,C错误;D、蚯蚓在土壤中钻洞,可以使土壤疏松,有利于植物根的呼吸、生长;蚯蚓能富集养分,生活着的蚯蚓每时每刻都在吞食大量的有机物和土壤,把蚓粪和其他代谢产物排泄到土壤中,从而增加了土壤的肥力,D正确.8.B【解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指的是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9.B【解析】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所以人们大量栽种红树林的目的是能够有效的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利用了红树林对海滩淤泥环境的影响.10.D【解析】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因此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唯一的变量是光照.从表格中看出,除光照不同外,其它条件如温度、空气、土壤湿度等都相同且适宜.所以他们设计对照实验的时候,把光照作为单一变量.11.C【解析】水葫芦是我国从外国引进的一种生物,曾用它来净化污水,说明生物适应环境;但后来因为水质污染导致水葫芦疯长,几乎覆盖了整个滇池,严重威胁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又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12.B【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选项A、C、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都是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选项B蚂蚁在大堤内挖洞,影响大堤的牢固性,洪水来临时容易溃堤,因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是生物蚂蚁对环境大堤的影响.13.D【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地衣生活在岩石上,可以从岩石中得到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地衣又能够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风化作用,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14.D【解析】A、葵花朵朵向太阳,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光对葵花的影响,A错误;B、雨露滋润禾苗壮,禾苗可以吸收水分,满足树的生长需要,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B错误;C、春风又绿江南岸,是春天来了,温度升高,植物开始发芽生长,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错误;D、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D正确.15.D【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使人感觉空气清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把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增加了大气的湿度,增加了降水,使人感觉空气湿润.所以夏日走进翠绿的果园,顿感空气清新湿润,这得益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体现了生物(植物)对环境的影响.16.D【解析】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和昆虫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到攻击.保护色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体色随环境而改变,目的是为了与环境颜色一致,避免敌害发现,属于保护色.拟态指的是一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与另一种成功物种相似的外表,以欺瞒捕猎者远离物种,或者是引诱猎物靠近物种有的动物形态和环境相似.瓢虫鞘翅具有鲜艳的色斑,目的是威慑、警告其它动物,不要靠近我,属于警戒色;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而改变,目的是为了与环境颜色一致,避免敌害发现,属于保护色;蜂兰的唇形花瓣酷似黄蜂,(蜜蜂兰开的花,形状酷似雌性蜜蜂,有头、有翅、有腹不说,身上还有许多短毛,简直可以乱真.更不可思议的是,它居然还能发出一种雌蜂准备交配的气味,以迷惑雄蜂.)目的是引诱雄性黄蜂,前来帮助蜂兰花传粉,属于拟态.17.B【解析】生活在寒冷的环境中的动物,地处寒冷地区,空气寒冷而干燥,与这个特点相适应,耳朵较小,毛也很多,有利于保持体温,能抵御寒冷的环境.而生活在炎热的环境中的动物,地处炎热,耳朵较大,体型较大,尾巴长,毛也很少,有利于散热,能抵御炎热的环境.因此,比较图示不难看出,只有图像B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与寒冷环境相适应.故答案选B.18.A【解析】A、骆驼刺根系发达,可以吸收到沙漠深处的水分,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A正确;B、沙漠上到处是不毛之地,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B 错误;C、“草盛豆苗稀”说明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竞争,C错误;D、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由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浅处生长着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是褐藻;再往下,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是红藻;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植物生存,只有一些硫化菌,D错误.19.B【解析】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作茧自缚”可作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实例.20.A【解析】动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也有许多适应性特征,眼虫细胞内有叶绿体,在有光的环境中能进行光合作用,在无光的环境中又能从外界摄取有机物,这种现象说明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21.(1)其生存环境(2)A (3)温室(4)减少直至濒危灭绝(5)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减少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等.【解析】(1)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都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如极地狐耳朵较小,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适应寒冷的北极环境;沙漠狐生活在温度较高的非洲热带沙漠,耳朵较大可以增加热量的散失,适应高温的沙漠环境.(2)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是A.因为A的耳朵较小,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适应寒冷的北极环境.(3)燃烧煤和石油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它是造成地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4)极地狐已经适应了寒冷的北极环境,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北极温度升高,极地狐将会不在适应环境而被淘汰,因此极地狐将会减少直至濒危灭绝.(5)让地球“退烧”的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因此,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减少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等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量,降低温室效应,使地球退烧.22.(1)光(2)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3)①明暗;②10 ③平均值;多;少;喜欢;阴暗的环境中生活【解析】(1)根据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所以实验变量是光.(2)根据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提出的问题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可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或光不会影响鼠妇的生活.(3)①制定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在盘内形成明暗两种环境.②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将10只鼠妇放入铁盘左侧中央,右侧中央处放10只鼠妇,静置2分钟.③因为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取全班各组多次的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因此为了排除由偶然性引起的误差,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使结论更准确.预测结果:黑暗处鼠妇的数量多,明亮处的少.实验结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23.(1)A;细菌;(2)B;(3)A瓶煮沸,B瓶不做处理(4)巴氏消毒【解析】(1)甲图中的A瓶煮沸即高温灭菌,A瓶是无菌的,A瓶虽然与空气相通但细菌只落在鹅颈瓶的弯曲处,肉汤仍然保鲜;而将其瓶颈打断后,空气中的细菌进入了肉汤,并大量繁殖,使肉汤变质.(2)甲图中A瓶与B瓶对照,A瓶煮沸即高温灭菌,因此A瓶内无菌,而B瓶不作处理,没有高温灭菌,因此B瓶内有细菌,实验变量是细菌的有无.乙图中的A瓶虽然与空气相通但细菌只落在鹅颈瓶的弯曲处;将瓶颈打断,因为空气中的细菌可以进入肉汤,因此乙图的实验变量也是细菌的有无.所以甲、乙两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都是细菌的有无,故选B.(3)“乙图中控制改变量的方法是将瓶颈打断”;甲图中的A瓶煮沸即高温灭菌,A瓶是无菌的;B瓶不做处理有细菌,所以甲图中控制改变量的方法则是A瓶煮沸,B瓶不做处理.(4)“‘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为此,巴斯德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练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训练一、单选题1、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夏为灰色.下列现象中与此类似的是()A。
仙人掌的叶片退化成针形 B. 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肥沃C。
过度放牧使草原沙漠化D。
池水污染使鱼儿死亡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生物的生活存的是复杂多变的,只有适应得了环境,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才能继续。
【分析】:雷鸟根据周围的环境更改羽毛的颜色,能够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能更好地躲避敌害,是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仙人掌的叶片退化成针形能减少水分蒸发,是适应沙漠环境的表现.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肥沃为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牛羊过多会使草原退化,池水污染会使鱼儿死亡,这两项说明的是生物的生存依赖环境。
2、下列不能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A。
工业城市中深色的桦尺蠖较浅色多B。
青蛙有适应水陆两栖的呼吸系统C。
枯叶蝶的翅膀像枯萎的叶片D。
植树造林能美化环境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考查的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在自然界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只有适应得了复杂多变的世界,才能够更好地生存和繁衍。
许多生物能够通过保护色和拟态适应环境。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在工业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桦尺蠖能通过改变自己的体色使之更接近环境的颜色,以此来躲避追捕。
青蛙是两栖动物,它生活在水里能够用皮肤获取水中的氧气,生活在陆地上时能通过肺部获得氧气,以此来适应水陆两栖的习性。
枯叶蝶的翅膀就像枯萎的叶子,这是它利用拟态来躲避天敌,是对环境的适应。
而植树造林能美化环境是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的表现.3、俗语说“鱼儿离不开水"。
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A。
生物依赖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C。
生物改变环境D。
生物适应环境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生物的生存需要依赖环境。
生物的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例如对鱼来说,它所在的这个池塘里面,水位的高低、水质的好坏、水温的高低、食物的多少等等,都会影响到它是生活。
江西省南昌市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部编版综合诊断模拟卷

江西省南昌市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部编版综合诊断模拟卷学校: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下列与此相似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A.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B.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C.山下的桃花先比山上的桃花先开D.荒漠中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2.“花生缺雨不扎针,玉米遇旱穗难伸",农谚中提及的影响生物生存的主要因素是A.温度B.土壤C.水D.阳光3.下列诗句或俗语中,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A.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B.雨露滋润禾苗壮C.万物生长靠太阳D.春来江水绿如蓝4.小鸡由小长大,长到一定时间就会产卵,这体现生物具有的特征是()A.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B.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C.能生长和繁殖D.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5.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
因此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捕食者6.黔金丝猴的种群数量目前在800 只左右,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为及时掌握黔金丝猴的动态变化情况,科研人员对黔金丝猴的个体数量和雌雄比例进行了统计,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A.调查法B.文献法C.实验法D.观察法7.某年的夏天,水稻三化螟在稻田大量繁殖,造成水稻严重减产。
引起该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可能是()A.破坏了食物链B.农民大量清除了田间杂草C.大量捕杀了田鼠D.大量使用了杀虫农药8.我国于2020年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采用的方法是()A.调查法B.实验法C.资料分析法D.观察法9.下图为桑基鱼塘的模式图,下列有关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形成“基种梨→塘养鱼→桑饲蚕→蚕沙喂鱼→塘泥培桑”的物质循环利用B.分解者利用蚕沙、人畜粪便、树叶等生产沼气,是物质循环关键一环C.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经微生物分解后利用D.该池塘中存着大量的藻类植物,它们属于生产者,是某些鱼类的食物10.下列各项都属于生物的一组是()A.生石花、钟乳石B.鲸鱼、蘑菇C.珊瑚、海豚D.枯枝、芦苇11.紫薇俗称“痒痒树”,是我市公园绿化的常用树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昌市2019年七年级上册生物 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测试题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有两大类。
下列主要反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旱灾使农作物大量减产B.田鼠大量繁殖使农作物减产
C.杂草丛生使农作物减产D.大量捕捉青蛙是农作物减产
2 . 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话体现了()
A.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C.生物能影响环境
3 . 每当冬季来临,蛇类、蜥蜴等动物要进行冬眠,这种现象说明
A.生物能影响环境B.生物能适应环境C.环境能影响生物D.环境能适应生物
4 . 如图是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和生活在非洲的大耳狐,导致它们耳朵大小差别的环境因素主要是()
A.阳光B.水C.温度D.空气
5 . 某兴趣小组在探究温度对蛙卵孵化的影响时,根据实验结果绘制了如下柱状图。
据图分析蛙卵孵化的最适温度是
A.15℃B.20℃C.30℃D.25℃
6 . 下列对沙漠植物的分布影响最大的是()
A.光照B.温度C.水分D.空气
7 . 在稻田中,影响水稻生活的生物因素有()
①阳光②杂草③水分④土壤⑤田鼠⑥空气⑦蝗虫⑧稻螟
A.①②⑤⑥B.③④⑦⑧C.①③④⑥D.②⑤⑦⑧
8 . 如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中的不同成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丙→甲→乙可以表示一条食物链
B.甲和乙生物体内的总能量大于丙生物体内能量
C.图中①④主要代表有机物,②③主要代表二氧化碳
D.丙生物的细胞内都含有线粒体和叶绿体两种能量转换器
9 . 下列关于持续利用好草原、长期发展畜牧业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大力兴修草原水利
B.尽量增加牧畜头数,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草原
C.在适宜的地方营造基本草场防护林
D.改良牧草,推广良种牧草
二、填空题
10 . 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叫生物学。
例如哺乳动物如狗、猫等全身______,可以帮助它们维持体温抵寒过冬;燕子属于候鸟,一到冬天时会从北方飞到温暖的______。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里都含有和呼吸作用有关的结构______这些都是生物学的研究范畴。
11 . 探究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时,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除了这个变量外,其它条件必须相同,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 . 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_____、______,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连线题
13 . 请将下列10种植物的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植物类别的空格上
A.
①地钱②桫椤③巢蕨④油松⑤桧柏⑥棉⑦玉米⑧白菜⑨银杉⑩珙桐
A、苔藓植物_____
B、蕨类植物_____
C、裸子植物_____
D、被子植物_____
E、双子叶植物_____
F、单子叶植物_____
四、综合题
14 . 图1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2为某生态系统中狼和鹿的数量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有____条食物链,其中包含虾类的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
(2)小型鱼类和底栖动物之间的关系是____。
(3)在图1所处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图1中的____为该食物网中各种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
(4)若有毒物质进入图1食物网,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____。
(5)图2中,开始一段时间内,两种动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处于相对____的状态。
后期由于人类过度捕杀狼,使鹿的数量大增,之后连续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能力是有限的。
15 . 如图表示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据图回答问题.
(1)该食物网由______条食物链组成.构成生态系统成分中,图中没有画出的生物成分是______,写出其中
一条食物链______.
(2)蛇和鹰之间存在两种关系,一种是竞争关系,另一种是______ 关系.
(3)图中每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______,正常情况下,该食物网中个体数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__,食物网中所有生物进行生命活动的能量最终都来自______,当某种难分解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______.
(4)如果人类大量捕杀鹰,草原生态系统将受到严重破坏,这说明______.
A.生态系统无调节能力
B.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C.生态系统无法稳定
D.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是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