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专科学校教案中医药学概论

合集下载

探讨中医药学概论的教学方法

探讨中医药学概论的教学方法

探讨中医药学概论的教学方法《中医药学概论》是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博大精深、抽象难懂。

为了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方法做一探讨。

标签: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方法探讨中医药学概论是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包括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成药学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1]内容涉及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抽象难懂,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为了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方法做一探讨。

一、PBL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PBL教学法。

任课教师要用心设计,认真备课。

1.课前准备课前教师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派布置与学习内容有关的任务,要求每位学生带着任务预习和查阅资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对学习任务分析、讨论、策划,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策划等能力。

2.课堂实施课堂上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发言,讲解知识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打分;教师要及时引导、提问、点评打分,同时针对学生不懂或疑惑的部分及时进行分析和解答;最后老师要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提问的方式做反馈练习,以便检验教学效果。

3.课后反馈课后教师要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以书面的形式反馈教学效果(通过学习收获到了什么?想法、建议…… ),這样可以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歌诀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歌诀总结知识点,以便学生理解记忆,例如在学习五脏之一“肝脏”时,运用歌诀“肝主疏泄兼藏血,调节情志与气机,开窍于目华在爪,在志为怒体合筋”,记忆肝脏的生理功能与系统联系,教师在运用歌诀总结时,需要详细讲解歌诀内容以增强学生对歌诀的理解记忆。

三、案例+启发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抽象的基础理论融入典型案例中,以便学生理解,例如在学习中医五行学说时,引用“范进中举”说明心在五行中属火,“在志为喜”,过喜伤心;肾在五行中属水,“在志为恐”;“水克火”;范进因中举过度喜欢,使心神涣散而发疯;那么他又是怎么恢复正常的呢?范进的老丈人,一个嘴巴打过去……于是范进恢复正常了,这又是什么道理呢?因为在中医中水能克火,也就是说惊恐的情绪克制了高兴的情绪,由于过分高兴导致的发疯也被克制住了!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中医五行生克原理的理解记忆。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医药学概论/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学时/学分:32 /2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适用专业:制药工程开课学院(部)、系(教研室):化学工程学院制药工程系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中医药学概论是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选修课。

中医药学概论是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及方剂的基本理论,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中药及方剂的功效及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的一门学科。

除了系统学习传统中医药知识外,还要结合现代研究手段,研究有关中医药理论、中药及复方中药(方剂)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等。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禁忌等基本理论;常用中药的来源、性味,中药及方剂的功能、临床应用等有关知识,并能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进行解释。

了解有关中医药理论及中药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等现代研究的进展情况。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一)教学内容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的基本特征、中医学的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等,中医药发展及作用地位,中医药现代化等。

2.中药概述与基本理论中药、中药学的定义、研究范围、目的与任务,中药学的基本内容,中药的起源,中药学在发展过程中历代医药学家的专著及特点,建国以来对中医药学整理、继承、提高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中药的产地、中药材的采收、中药的炮制、炮制方法、中药材的贮存、中药的性能、中药的应用、中药的配伍、中药的用法等。

中药的配伍及七情,用药配伍禁忌(包括十八反及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及服药禁忌;用药的剂量,剂量的准确含义(包括常用内服剂量、常用较大剂量、小儿用药剂量等);中药的煎服法,不同药物的特殊煎法,服药方法等。

3.常用中药3.1 解表药的定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

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等。

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药):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等。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案一、前言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医药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对中医药的兴趣和认同感。

2. 教学对象: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一年级学生。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实践、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习中医药知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医药概述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医药的定义、特点和优势,理解中医药的发展历程。

教学内容:中医药的定义、特点、优势,中医药的发展历程,中医药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

2. 第二章: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

教学内容: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以及中医诊断方法。

3. 第三章:中药学基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药的分类、性能、功效和应用,掌握中药的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中药的分类、性能、功效,中药的配伍原则,常用中药的介绍。

4. 第四章:方剂学基础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方剂的组成、变化和应用,了解方剂学的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方剂的组成、变化、应用,方剂的分类,常用方剂的介绍。

5. 第五章:中医临床诊疗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医的临床诊疗方法,掌握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中医的临床诊疗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

三、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授、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定期进行考核,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资源教材:中医药相关教材、参考书。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教学视频等。

实践基地:学校实习医院、中药材种植基地等。

五、教学进度安排第一章:2周第二章:3周第三章:3周第四章:3周第五章:4周六、第四章:方剂学基础(续)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方剂的组成、变化和应用,了解方剂学的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方剂的组成、变化、应用,方剂的分类,常用方剂的介绍。

七、第五章:中医临床诊疗(续)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医的临床诊疗方法,掌握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医学概要》教案(完整资料).doc

《中医学概要》教案(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绪论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1.四大经典著作:(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2).与《内经》相媲美的著作---------《难经》(3).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4).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2.外科鼻祖------华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外科麻醉先河(五禽戏)董奉“杏林春暖”《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雷公炮炙论》————我国最早的制药学专著3.金元四大家:(1)刘完素--------寒凉派-----“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火)(2)张子和--------攻下派------“邪去则正安”(3)李东垣--------补土派-------“内伤脾胃,百病由生”(4)朱丹溪--------滋阴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4.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整体: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整个宇宙也是一个大的整体。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脏-----六腑-------五官-----五体如:肝系------肝,胆,目,筋。

A.认识疾病:“肝火犯胃”------胃脘疼痛,泛酸,呕血。

B.诊断疾病:舌诊,脉诊,观面色耳廓。

“察外知内”C.治疗疾病:舌红疼痛——心火旺——泻心火D.养生:劳逸结合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1)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天人相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疾病(季节性,地理环境)治疗(因时,因地)“旦慧昼安夕加夜甚”(2)人与社会的统一性(二)辨证论治1.诊疗手段:辨病论治,对症治疗,辨证论治。

(1)病:有特定病因病机,发病形式,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份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大体内容《中医药学概论》是中央电大医科类药品经营与治理专业的一门统设必修课,药学专业的统设选修课。

本课程课内学时72,共4学分。

《中医药学概论》涉及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的基础知识。

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把握必然的中医基础理论、大体知识和大体技术,初步运用中医理论和中药知识和方剂理论,为尔后从事药品经营与治理相关工作打下初步的中医药学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本课程的前期课程是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人体生理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等医学基础课,后续课程是临床各科专业课。

三、课程的教学大体要求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把握和明白得中医基础理论的大体知识;中医学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大体特点;中医学望闻问切四种大体诊病方式;中医学八纲、脏腑等要紧辨证方式;中药的四气五味、起落浮沉、归经、配伍禁忌等大体理论;经常使用中药的来源、性味及功能;方剂学的大体理论;经常使用方剂的有关知识等。

四、教学方式和教学形式建议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严格的制度保障和较好的组织与指导下进行的,不是没有要求的自由学习。

专门是对教学环节的实施和学习进程的指导,需要中央电大课程主持教师、教学点的责任教师、辅导教师一起尽力来完成。

同时也要求学生与各级教师踊跃互动,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各地教学点,应依照自己教学点辅导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形和本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具体安排本教学点的课程实施。

要使学生了解中医药学概论课程的学习资源和教学组织要求,对学生上网学习、参加集中辅导、参加小组讨论、收看电视课、参加见习、完成形成性作业册应有具体的要求、组织和检查方法;帮忙学生制定学习打算;对外聘辅导教师的资格应把关,专门是对每一年新聘用的辅导教师应使其了解电大的教学模式和辅导要求。

五、教学资源的选择与配合为适应远距离开放教育学习的需要,本课程采纳多种媒体教材进行学习,在多种媒体一体化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以文字教材为主媒体,录像教材等为辅助媒体,为学习者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媒体的方便。

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学概论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Basis of TCM 教学方案
课程名称:中医药基础( Ba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
教学时数:64学时;理论42,中药认知20学时。 课程的性质: 是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核心
课程之一,它着重阐述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各类常用中 药的功效应用等内容。
☆ 《黄帝内经》: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 ☆ 《难经》:医学经典著作。论述脉诊和奇经。提出命
门、三焦等新观念。 ☆ 《伤寒杂病论》:最早的临床医学专著。分为《伤寒
论》和《金匮要略》。 ☆ 《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东汉
未年。收载药物365种。
二、中医药学理论的确立 黄河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
学习目标
➢ 1.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 2.了解中医发展简史 ➢ 3.理解中医学、中药、阴阳、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历代重要的本草著作。 教学重点
➢ 中医学、中药学的概念、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 中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 教学难点 ➢ 整体观念、辩证论治。 ➢ 元气论、精气神。
Chapter1 TCM Overview 诸论主要内容
2
9
5
1-2
常用中药应用(泻下药-祛风湿 药)
2
10 3 1-2 常用中药应用(化湿药与渗湿药) 2
10 5 1-2 常用中药应用(理气药与消食药) 2
11 3 1-2 常用中药应用(理血药与化痰药) 2
11 5 1-2 常用中药应用(补益药1)
2
12 3 1-2 常用中药应用(补益药2)
2
12 5 1-2 方剂学基础知识
2
3 3 1-2 气血津液

《中医学概论》电子教案 第一篇 中医学基本理论 第四章

《中医学概论》电子教案 第一篇 中医学基本理论 第四章
• 四、气的运动
• (一)气机的概念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气
•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的运动形式是升、降、出、入。 • (二)气机的形式 • 1. 气机运动的基本规律 • 气升、降、出、入四个不同方向的不断运动,是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和
具体表现形式。 • 2. 脏腑气机运动的一般规律 • 五脏藏精气,宜升;六腑传化物,宜降。五脏之中,心肺在上,在上
,耳目聪敏,生智慧,强意志,轻身延年。 • (四)濡润脏腑 • 精藏于肾,而不断地输布到五脏六腑等全身组织器官之中,起着滋养
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上一页
返回
第二节 气
• 一、气的概念
• (一)气的哲学含义 • 气是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元素。天地万物的发
生、发展和变化,皆取决于气的气化作用。 • (二)气的医学含义 • 中医学的气的概念常常同时具有生命物质和生理功能两种含义。中医
• 三、气的功能
• 气具有推动、温煦、营养、固摄、防御、气化等作用。 • (一)推动作用 • 气的推动作用,是指气具有激发和推动作用,即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
生长、发育以及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能推动血液的生 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气
• (二)温煦作用 • 气的温煦作用,是指气有温暖作用,是通过激发和推动脏腑器官生理
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而连上下,为升降之枢纽 。左右为阴阳道路,肝主升发,从左而升,肺主肃降,从右而降,肝 左肺右,为气机升降的道路。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气
• 六腑虽以通为用,宜降,但在饮食物的消化和排泄过程中,也有吸收 水谷精微和津液的作用。

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版教学设计

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版教学设计

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了解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和基本理论•掌握中医药学的常用术语和诊疗方法•熟悉中医药学在各种常见疾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与理解2. 组织形式本课程采取理论授课、案例研讨、课堂讨论、实践操作和文献阅读等多种教学形式,特别是注重实践操作与案例研讨的结合,在学生中形成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基础、以探究为目标的教学思路。

3. 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中医药学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学术体系第二章:中医药常用术语和诊法•中医药学的常用术语和诊法•症状学和脏象学•望、闻、问、切四诊法第三章:中医药治疗常见疾病•呼吸系统常见疾病•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疾病•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其他常见疾病第四章:中药学•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中药的药性、功效和常见配伍•中药炮制与质量控制4. 教学方法•知识点讲解:采用板书、PPT等形式进行讲解,注重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和解读;•实践操作:通过现场演示和学生亲自操作,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案例研讨:由学生自己带来真实的临床病例,进行案例研讨和分析,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围绕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研讨和探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文献阅读:通过让学生阅读专业文献,增强学生对中医药治疗的认识和理解。

5. 教材使用本课程主要使用《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版,也可参考其他中医药学教材和专业文献。

同时,可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课堂讲解和实践操作指导。

6. 课程评价•思考题:课后布置思考题,以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以检验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小组讨论:组织小组讨论,以检验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期末考试:开展整体性的期末考试,以检验学生对中医药学的掌握情况。

7. 教学效果本课程将学生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对中医药学的系统、全面认识。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标准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标准
3.知道津液的基本概念、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津液的功能;
4.学会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活动一:多媒体教学及讲解
通过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学习关于气血津液的概念及生成、分布、分类、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
任务五
病因病机
1.识记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
2.知道疾病的发病情况;
3.学会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的基本病机。
20
方剂学基础知识
讲解方剂组方特点、方剂的命名与剂型、方剂的应用、中成药稳定性。
4
常用中成药及应用
讲解解表中成药、清热中成药、温里中成药、理气中成药、理血中成药、补益中成药、安神中成药、祛痰中成药、祛湿中成药、祛风止痉中成药、开窍中成药、收涩中成药、消导中成药、泻下中成药、外用中成药处方、剂型规格、功效主治、组方分析、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活动二:实训操作
通过中药饮片的煎煮实践,对汤剂制备的具体步骤,汤剂制备器材,煎煮中药饮片的方法进行实地训练。
6
任务十二
常用中成药及应用
1.知道常用解表中成药、清热中成药、温里中成药、理气中成药、理血中成药、补益中成药、安神中成药、祛痰中成药、祛湿中成药、祛风止痉中成药、开窍中成药、收涩中成药、消导中成药、泻下中成药、外用中成药处方、剂型规格、功效主治、组方分析、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地点--药学实训中心
教师--专-兼职教师
教材—中医药学概论
校外项岗实习学时为100 占58.1%
实训、实习要求与
岗位技能一体化训练,实现学生适应药品营销和医院药房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
地 点—药品营销和医药药房岗位
教 师--兼职教师专人带教
教学资料--岗位操作规程
(二)教学任务安排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任务
《中医药学概论》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中药内容是药剂专业所需的中医药学基本知识和技能.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中药用药禁忌、汤剂煎服等实用技能,熟悉常用中药、方剂及中成药应用,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药剂专业岗位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程目标
1、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用药禁忌、汤剂煎服等知识技能。

2、熟悉常用中药的名称、主要功效、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

熟悉常用方剂的功效主治、使用注意。

3、了解常用中药来源,采制实践、炮制意义及处方应对等内容。

4、具有一定的运用中医药学基本知识,指导合理选用中药、中成药的能力。

5、具有从事药剂工作所应有的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
三、教学时间分配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医药学概论二、课程目标:1.理解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2.了解中医药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4.培养学生对中医药学的兴趣和热爱,为深入学习中医药学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1.中医药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中国古代医学的渊源和基本特点;-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和里程碑事件。

2.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五行学说、阴阳学说和气血津液理论;-中医病证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剂学。

3.中医药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中医诊断方法和观察技巧;-中医药学研究的实验、临床和流行病学方法;-中药鉴定的常用手段和技术。

4.中医药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和传播-中医药学在东亚国家的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学在西方国家的引入和应用;-中医药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学时安排:总学时:72学时理论课:48学时实践课:24学时五、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讲授:通过教师讲解、演示、分析等方式传授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互动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表、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

2.实践教学:-参观实习:安排学生到中医药机构参观实习,了解中医药学的实际应用;-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中医诊断方法的实验操作,提高实际技能;-课程设计:组织学生进行中医药学相关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教材和参考资料:教材:1.《中医药学概论》;主编:XXX;出版社:XXX参考资料:1.《中医药学发展史》;主编:XXX;出版社:XXX2.《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主编:XXX;出版社:XXX七、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和参与度等因素;2.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程度;3.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中医药学各方面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实践考核:考察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三、津液病辨证 四、气血津液同病辨证 第三节病因辨证 一、外感病因辨证 二、内伤病因辨证 三、其他病因辨证 第四节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第五节其他辨证方式简介
一、六经辨证 二、卫气营血辨证 三、三焦辨证 【教学要求】 .把握八纲、表证、里证、寒证、热证、实证、虚证、阴证、阳证的概念;把握气病、血病、津液病、阴阳病的 辨证及要紧内容;把握脏腑病的辨证要点和辨证的理论依据; .熟悉各类常见证候的辨证要点及其意义。 .了解各种常见证候的典型病症。了解三种外感病辨证方式的大体特点。 第六章中药学的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药的一样知识 一、中药产地与采收 二、中药炮制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医药学进展简史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的要紧内容 三、中药学的要紧内容 四、方剂学及中成药学的要紧内容 第二节中医药学的大体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教学要求】 一、把握中医药学的两大大体特点 二、熟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的要紧内容。
3、了解中医药学形成和进展概况。 第二章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功能的熟悉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一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大体内容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大体内容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藏象学说 一、五脏 二、六腑 三、奇恒之腑
二、补阳药
三、补血药
四、补阴药
第十八节收涩药
【教学要求】
【学习目标】
.把握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 、活血祛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证;把握解 表药、清热药、泻下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的分类和各类的要紧功效和适应证;把握临床经常使用95种中药 的药性、功效、应用。95种中药:麻黄、桂枝、紫苏、荆芥、白芷、细辛、薄荷、桑叶、菊花、柴胡、葛根;石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供药品经营与管理、药物制剂技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及药学专业医院药学方向用)一、课程任务《中医药学概论》是高职高专药品经营与管理、药物制剂技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及药学专业医院药学方向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包括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成药学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药品经营等工作所必需的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态度,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增强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坚实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常用中药、中成药的功效与应用,掌握常用中药饮片性状鉴别;2.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思维方法,方剂学的基本知识;3.了解中医的四诊、辨证及防治原则。

(二)技能目标1.能够熟练识别常用中药饮片,通过分析常用中成药处方,培养学生药品经营和管理能力;2.学会中药和中成药审方、计价、调配、复核、发药的操作技能及注意事项。

(三)职业素质和态度目标1.树立药品质量观念和药品安全意识,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2.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

三、教学时间分配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五、大纲说明(一)适用对象及参考学时本教学大纲供高职高专药品经营与管理、药物制剂技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及药学专业医院药学方向教学使用,总学时为7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学时,实践教学10学时。

各学校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知识结构需要、职业技能要求及学校教学实训条件自行调整学时。

(二)教学要求1.本课程对理论部分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

掌握:指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能熟练应用,能综合分析和解决药剂工作中实际问题;熟悉:指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基本掌握和会应用所学的技能;了解:指对学过的知识点能记忆和理解。

2.本课程重点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在实践技能以学会为主。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医药学概论二、课程性质与目标1.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2.课程目标:a.培养学生对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全面了解;b.使学生掌握中医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理论体系、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c.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独立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d.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口头汇报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与文化背景(4学时)a.中医药学的起源与发展;b.中医药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与原则(4学时)a.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b.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c.中医药学的特点和优势。

3.中医药理论体系(8学时)a.中医学理论体系: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b.中药学理论体系:药物性味归经、五味归经、药性归类等。

4.中医药治疗方法与技术(10学时)a.中医诊断学:四诊合参、望闻问切;b.中医治疗法:针灸、中药、推拿等;c.中医养生方法:食疗、气功等。

5.中医药学的现代研究与发展(6学时)a.中医药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b.中医药学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6.中医药文化与国际交流(4学时)a.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b.中医药学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7.学科实践与案例分析(6学时)a.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中医药理论在具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b.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1.教学方法a.授课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多媒体展示等方式传授知识;b.讨论与互动: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c.实践与案例分析:通过实验、实习和病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评估方式a.平时表现:包括课堂积极参与、实验/实习报告等;b.期中考试:针对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c.期末考试:综合考核课程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中医学概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中医学概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中医学概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 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本教材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及针灸五大部分,注意保持中医理论架构的体系, 诸如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经络、气血津液等,以体现中医学术的特质所在,是一本供临床医学、康复治疗、护 理学、中药学、药学、公共事业管理类等专业学生和对中医药感兴趣者入门学习的实用教材。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第九章针灸推拿基本知识
第一节腧穴学总论 第二节十二经脉及其常用腧穴 第三节奇经八脉及其常用腧穴 第四节常用经外奇穴 第五节针灸治疗概述 第六节推拿知识概述
(一)中医学类专业
(二)针灸推拿学专 业
(三)中西医临床医 学专业
(四)中药学类专业
(五)护理学专业 (六)公共课
Hale Waihona Puke (七)中医骨伤科学 专业(八)中医养生学专 业
中医学概论(全国中医药行业 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专业
气血
行业
类 管理
病 专业
中医药
中医
学生 中医学
方剂
全国
针灸
类专业
中药
基本知识
中医
方法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中医瑰宝,国之传承。
目录分析
1
绪论
2
第一章中医学 的哲学基础
3
第二章中医学 的生理观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案一、前言1. 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医药的基本知识、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对中医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中医药素养。

2. 教学对象:一年级中医药专业学生3.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中医药的基本概念、中医诊断方法、中药学、方剂学、中医治疗技术等内容。

4.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

二、第一章:中医药的基本概念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医药的基本概念,包括中医、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并理解其内涵和特点。

2. 教学内容:a. 中医的定义和发展历程b. 中药的定义和分类c. 方剂的定义和组成d. 针灸和推拿的基本概念和作用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配合相关案例和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医药的基本概念。

三、第二章:中医诊断方法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初步的病情分析。

2. 教学内容:a. 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等外在表现b. 闻诊:听诊患者的语音、呼吸等声音特征c. 问诊: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个人信息d. 切诊:通过脉诊等手法了解患者的脉象变化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配合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医诊断方法。

四、第三章:中药学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中药的基本知识,包括中药的分类、性能、功效和应用方法,并能运用中药知识进行初步的药物选择。

2. 教学内容:a. 中药的分类和性能b. 中药的功效和应用方法c. 中药的配伍和禁忌d. 常见中药的性能和应用案例3. 教学方法:五、第四章:方剂学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方剂的基本知识,包括方剂的组成、配伍原则和应用方法,并能运用方剂知识进行初步的方剂选择。

2. 教学内容:a. 方剂的组成和配伍原则b. 方剂的功效和应用方法c. 常见方剂的组成和应用案例d. 方剂的制备和服用方法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配合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方剂学知识。

《中医学概要》教案

《中医学概要》教案

05
CATALOGUE
针灸、拔罐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针灸原理及操作技巧
针灸原理
针灸是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 的目的。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
操作技巧
针灸操作需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选择合适的针具和刺激 方法。在针刺前,要对穴位进行准确的定位和消毒,针刺时要 掌握正确的角度、深度和刺激强度,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其他非药物治疗方法简介
01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
状况,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脏腑
功能等作用。
02
刮痧
刮痧是通过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质,在体表进
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
配伍禁忌
中药在配伍应用时,有些药物应避免 合用,即“十八反”、“十九畏”。
常用中药分类及功效
清热药
清解里热,治疗里 热证。如石膏、知 母等。
祛风湿药
祛除风湿之邪,治 疗风湿痹证。如独 活、威灵仙等。
解表药
发散表邪,解除表 证。如麻黄、桂枝 等。
泻下药
引起腹泻或滑润大 肠、促进排便。如 大黄、芒硝等。
藏象学说
脏腑的概念及分类
阐述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将 脏腑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三类。
五脏的生理功能
分别介绍心、肝、脾、肺、肾五 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系统连属。
六腑的生理功能
分别介绍胆、胃、小肠、大肠、 膀胱、三焦六腑的生理功能及特 点。
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
阐述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及特点。教学目标与要求Fra bibliotek0102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通过四诊收集病人的病史、症状等病情资料,根据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辨别其疾病的证候,并制定其治疗方法的过程,即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辨证论治,其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隋代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全书分67门,论述了1739种病候,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等多学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分型、鉴别等方面进行了补充,内容丰富多彩。
唐代医家孙思邈集毕生精力,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书是以记载方药和各种治疗方法为主的方书,《备急千金要方》为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分为30卷,载方5300首;其晚年所著的《千金翼方》,亦为30卷,载方2571首。两书详述了我国唐以前主要医学著作的理论、方剂、诊法、治法、食养,发展了脏腑辨证理论,使之更加丰富和系统化。
该书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的方,两书实载方剂269首,使用药物达214种。
在剂型研制、组方用药及其加减上都有独到见解,并且疗效显著,享有“经方”之称。
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等理论指导下,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确定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将伤寒的各种证候,与六经所属脏腑的病变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对杂病的诊治,则根据脏腑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类,指导辨证论治。将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我国临证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
2.病理上的整体性
局部的病变大都是整体生理功能失调在局部的反映。
如肝失疏泄,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人体是形神统一的整体,精、气、血、津液的病变,可引起神的失常。而精神情志的失常,也能导致精、气、血、津液的病变。
3.诊治上的整体性
诊察疾病可通过观察分析形体、官窍、色脉做出正确的诊断。如《灵枢•本藏》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东晋葛洪著《肘后备急方》,总结和创新了许多有科学价值的内外治法,书中载方101首,所载急救方,用药数量少,随处可采,易于获得,疗效可靠。被后世誉为“简便廉验”的方书和实用的“急救手册”。
南朝雷敩所撰《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炮制类专著。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载药300种,涉及药物的炮炙经验和方法。提出药物经过炮制能增强疗效,降低毒性,便于贮存、调剂、制剂等,初步概括了药物采集、性味、煎煮、主治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至今仍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如验舌诊病是中医的特色,人体脏腑气血盛衰,疾病轻重顺逆,均可呈现于舌象。
在治疗方面,中医学强调从整体层面入手,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使之恢复正常。
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1.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一年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为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人体生理上适应性变化就会有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第Fra bibliotek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20分钟)
2.辨证论治(15分钟)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式、讨论式教学法结合实例引入中医药文化起源发展历史源流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课外书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续页)
讲授内容
备注
第一章绪论
中医药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宝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是历代传承并发展创新的原创性医学理论体系,几千年来,为中国人民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和全人类的健康保健及疾病防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张从正力倡“攻邪”,认为“邪去则正安”,治病常用汗、吐、下三法祛邪,称为“攻下派”;
李东垣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倡“脾胃论”,治疗常以补益脾胃为主,称为“补土派”;
朱丹溪力倡“相火论”,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治病强调滋阴降火,称为“滋阴派”。金元四大家,师古而不泥古,各有发明及独创之处,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经过长期的实践,人类逐渐掌握了一些植物的形态和性能,初步形成了植物有毒无毒的概念,并在观察动物疗伤及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渐渐积累了某种植物对特定疾病治疗作用的经验。“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识萌芽的实践过程。
从远古时期到秦皇朝建立,人们通过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逐步发现、认识和使用药物,从感性的经验过渡到理性的认识,从最初的口耳相传到形成文字记载,是中药的起源阶段,也是中药学的萌芽时期。
中医药的起源来自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和伤痛,就需要医药知识和技能来疗伤治病,就有了中医药学。所以中医药学是伴随着中华民族一起诞生的。
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的斗争中,医药学有了最初的萌芽。
原始人类由于没有经验,不能辨别植物是否有毒,往往会误食一些有毒的植物,引起腹泻、呕吐、昏迷,甚至死亡。
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1.生理上的整体性
结构和功能上完整统一的“五脏一体观”,以及形体与精神相互依存的“形神一体观”。人体由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等构成,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
药物的发现与寻找食物有关,饮食方式的改进,如火的应用,烹调术的进步,酒、醋的发现,催生了早期药物加工、应用技术,出现炮炙、配伍和汤剂、酒剂等。
随着狩猎、渔业及采矿业的发展,原始人逐步了解到了某些动物的脂肪、血液、内脏、骨骼、甲壳及某些矿物等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作用,从而积累了一些动物及矿物药的知识。中医学“药食同源”的说法,正是对植物药、动物药起源的真实写照。
唐代苏敬等人编纂的《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在《本草经集注》的基础上新增114味药,共收载药物844种,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河,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行的国家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早883年。
宋元时期是中药学发展的全盛时期,政府对本草的修订十分重视,先后编撰了《开宝本草》《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等专著。
该书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有9卷,81篇。它是众多医家集体智慧的结晶,系统地阐述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辨证、防治原则、针灸推拿、养生康复、组方遣药、配伍宜忌等中医理论,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
《难经》是一部可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著,成书于秦汉之际,据传为秦越人所著。
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继四大经典著作问世,中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之后,从两晋到明清,历代医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充实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
晋至隋唐,是我国医药学的辉煌时期。
两晋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脉学专著,该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对脉学的形成和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至17世纪《脉经》被译成多种文字,先后流传至欧洲不同国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2.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辨证,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进行分析、归纳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论治,则是在辩证基础上所确定的治疗法则。步骤: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
春夏季节,阳气发泄而人体多汗少尿,秋冬季节阳气收敛,则可见少汗多尿。
2.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一日之内随着昼夜晨昏的变化,人体的阴阳气血也会进行相应的调节。
昼夜的变化也影响到疾病的过程,一般病证大多白天病情较轻,傍晚加重,夜间最重。(如何解释?)
3.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
生存环境直接影响人体生理功能.
如江南地势低,气候温暖而湿润,故人体腠理多疏松,体格偏瘦削,性格多文静细腻;北方地势高,气候寒冷干燥,故人体腠理多致密,体格偏壮实,性格多粗犷豪放。
了解 中医药学对人类健康事业的卓越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医学的两大基本特点,基本含义。
难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症”“证”“病”的含义和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
第一节中医药学发展概况
1.中医药学的起源(15分钟)
2.中医药学理论的确立(20分钟)
3.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20分钟)
根据养生、治病和有毒、无毒,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这是我国药学最早的分类法。
对药物的产地、采集、炮制、加工、贮存、四气、五味、七情和合、有毒、无毒、配伍规律、服药方法等均有论述,明确了“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原则,为中药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专著,为东汉末年医家张仲景所著。
宋代本草学的代表作当推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全书33卷,载药1558种,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新增药物476种,附方3000余首。本书对药物学的基本理论及各种药物的名称、药理、主治、产地、采收、炮制等均有详细的描述,并于各药之后附列方剂加以印证。宋以前许多本草资料后来已经亡佚,多赖此书的引用得以保存下来。
原始人通过对自然界动物习性的观察及自身对疾病的体验,发现了某些植物的叶、茎对伤口的特殊治疗作用,积累了药物外敷的经验;并在无意识用手抚摸、压迫受伤部位时,起到了散瘀消肿、减轻疼痛的作用。或用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刺激身体的某些疼痛部位或刺破身体的病变部位,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疼痛减轻现象。用冷或热的物体对身体局部进行冷、热刺激,从而减轻某些疾病的症状等,并对这些反复多次出现的情形进行总结,由此产生了外治、针刺及灸法。
《难经》(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涉及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内容简要,辨析精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