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内功经解
中华武术形意拳的内功怎么练
中华武术形意拳的内功怎么练形意拳顾名思义是结合了各种飞禽走兽的外形拳术,而形意拳更加注意练内功,熟练形意拳的内功后,再加以练习形,才能将形意拳更好的表现出来。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解下形意拳的内功训练方法,欢迎大家学习。
形意拳的内功锻炼技巧形意拳内功之站功,也叫桩功。
一般人常练的有“三体式”(又名三才式)和“浑元桩” (又名乾坤桩)两种;前者适用于青少年,后者适用于老年人。
练三体式,姿势如同定步劈拳。
开始时,两足跟相并,两足尖外开45度一60度左右,两腿微屈,膝盖与足尖上下相对,两手握拳,紧靠大腿外侧,拳眼向内。
然后右拳上提,边提小臂边外旋,紧贴着右肋由前向上钻出,吸气随之上升。
吸气尽时,拳高与鼻平,拳心向面部.呼气时,左拳上提,小臂外旋,由左肋旁擦身向前自右拳上劈出,右拳同时变阳掌下按置于右日月穴旁(右软肋下高与脐平)。
与此同时,左足向前迈出一步,与右足相距约两脚半之远。
前腿斜直,膝微弯,膝盖在足跟上与足尖对准。
后腿微屈,膝盖在足尖正上方。
尾骨与后足跟上下相对。
形式上要作到外三合。
全身重量分在两腿之上,前三后七。
随即自大椎开始,将脊椎骨逐节向下依次松开,尾骨向前向上兜翻,内中意,气,力三合,思想高度集中,将神凝聚于“天心”,目视前方,定若钟鼎。
拳经云:“目视鼎,弃视脐,处处行迟不可移,彻开二六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
”即指此也。
(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共24节,道家叫24楼,也叫12对连环锁。
)站桩虽系静功,且不可呆滞。
要气势腾挪,伏如横弩,动若发机。
以意领气随自己的意志活动,吸上呼下。
欲上则上,欲下则下,呼吸阴阳,纯任自然,毫无阻滞不通之处。
吸气时犹如一人张弓,万夫拔河,浑身上下毛发皆开,气上升而内脏紧缩,呼气时气下降,内脏亦随之松弛。
这是初学者站立不动的练法,既可为形意拳筑基,又可祛病延年。
浑元桩是一种老幼咸宜的练法,形意拳家年老时多练此功。
拳谚“少练三体式,老来浑元桩”即指此而言。
形意拳内功练法揭秘完整版
形意拳内功练法揭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形意拳内功练法揭秘形意拳,不管是五行拳还是十二形拳,每个形都有三种练法:第一步是练定步,以调息、摸劲(练气);第二步是练跟步,练意、气、力相合,练发力,以内催外,练丹田抖决,整体爆发;第三步是练行步,练意、练形。
这步功夫是身形、步法、手法、气法的高度协调统一。
行步拳也有两种练法:一是在行进中练绞力,以内催外,丹田抖动,整体爆发。
二是练暗劲、化劲,步如犁行,身似龙形,以身化手,形神合一,混元一气,行云流水。
过去有人说形意拳邪性,不敢练形意拳,有人练了,反倒越下功夫毛病越重。
很多老拳师不愿意教小孩子练形意拳,认为成年人会更容易接受形意拳(这和少林拳正好相反)。
这是因为形意拳更侧重于内气的修炼,对于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更要慎重的缘故。
总之,习练形意拳,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要练之得法。
过去有不少地区的拳师在习练形意拳时都偏重于刚劲爆发,不少人热衷于震脚发力,这样练之日久,结果使不少练家腿伤脑损。
有些拳师到老年时落下严重腿疾,不要说不能练拳了,甚至连走路、蹲厕都困难。
我的恩师张兰普先生对此深有体会。
他年青时练拳,由于脚下过重震伤了脑海,一度走路脚不敢沾地,记得兰普先生生前曾多次告诫我说:“义会呀,这形意拳你以后可千万不要落脚太重,形意劲足发在身上,不是发在脚上。
”另外练形意拳要重视八字二十四法的要求。
因为二十四法对人体各部位按照形意拳的法则,进行了严谨的规范。
要整体地认识,落实二十四法。
千万不要只偏重其中一法,而忽略其它。
常见一些练形意之人,后来成了严重的驼背之形(太过与强调含胸、圆背之故)。
好好一个人,形如残疾,可悲不。
所以老年间小孩子练形意拳都是有老师严格看顾的。
形意内功,主要以形意拳三体式桩入门;以形意五行拳定步操练法为最基本功法。
其目的是练气、养气、摸劲。
本文主要向读者介绍三体式桩和五行拳之定步劈拳的基本练功方法。
神奇的形意拳“八步内功”行功法
神奇的形意拳“八步内功”行功法一.(鸟台)形沉气法。
易气沉丹田是泻法,通两便,动作面前交叉画圆吸气,吸气时速身,收腹,呼气时鼓肚,是逆腹式呼吸法,拳到腰间平下行冲出呼气。
步法为前脚垫步、后脚上步、后跟步,每天做八十下,叫丹田沉气法。
练习一两天就会放屁,放屁就通了,利大小便,不干脏。
此功法十分重要,并且很微妙,两肘夾肋,双拳必须戳于肚鸡下方丹田前面,才能达到内脏按摩气沉丹田,达到下泻,毛孔外发的作用,如用掌则手上气感强烈,如双拳戳于肚鸡上方,则气会勾起沉不下去,达不到泻的作用,学练者细心体验,武术本为体验科学。
二.滚丹田撩阴掌。
手在腹部抱球式,阴掌滾出,阳掌滾回,如此、返复滾出滾入,步法同一。
每次做八十下。
此功法也为泻法,主要为腹部运动,腰转抽身调膀,內脏按摩,可便腹部脂肪练为腹肌。
三.翻丹田。
双掌胸前画圆推出下按,练法如同过去井上打水搬辘辘的劲力,虎形虎步,步法同一。
四.鹰熊合演,兩阴拳一前一后攒起,展手翻阳掌前抓后拉下,左右轮换翻丹田也,和虎形同是补法。
步法同一每次各做四十下。
形意拳凡是往里回滾运动为泻法。
凡是由下向上由里向外办补法。
五.熊形三节连击。
贴身靠、打法为砸丹田。
出拳迎面拳,弯肘顶胸,下砸捶打裆部,左右轮翻三节并用贴身打法。
步、法一样。
六.鼍形云领式。
为横滚丹田,主要为抽身调膀,主要是锻炼肾脏,肾为先天之本。
每次各练八十下。
步法也可鼍形步、也可同一。
七.双马形射丹田。
双拳由下向上扣出,吐故纳新,一吐为快。
步、法同一。
八.蛇形、白蛇拔草。
为大周天循环法,气由头部,盘步、灌入脚底下,叫气沉丹田力灌湧泉穴,也是大周田循环功法。
步法蛇形盘步下势。
各做四十下。
这是补法,欲要不老还精补脑,要多练泻法,少练补法,本身泻了自动就会补上的。
这就是形意拳的八步、内功行功法。
此套功法即养身健体又功防技击结合,有简单易学长功快的特点。
希望同仁们。
如此每天坚持练习一百天,白脸,黑脸可成红脸,坚持下去可强身健体,美容瘦身,红光滿面。
形意拳内功经解
内功经解:形意拳既为内家拳,练形意拳就要会发内劲儿。
欲发内劲儿则必先练内功。
练内功的主要方式是练气。
练气时必须符合人的生理自然。
拳经云:“内功之传,脉络甚真。
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千变万化,不离乎本。
得其奥妙,方叹无艰。
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练气而不懂脉络,犹如兴修水利而不明白江河分布,水势之大小,盲目行之,没有不出毛病的。
人身脉络主要的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其中最根本的则是前任后督两脉。
任脉在前,起于承浆穴沿喉头,胸骨柄、剑突、直下至阴前高骨。
督脉在后,起于尻尾(尾巴骨),土至命门(与肚脐,前后相对),再上至夹脊(背后两片扇子骨的正中)过大椎、泥丸(即百会穴)下印堂至人中而止。
小腹正中为气海,武术家也叫它丹田,它既是人体的中心,又是人体经络场的重要场源,气聚于气海之后,就会沿经络运行。
额上正中谓之天心。
气自龟尾上升经百会沿任脉而下聚于丹田,丹田气足则化而为神,自天心出,二目即芒可射人。
崂山道士匡常修有云,“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即指此也。
肩头正中为肩井穴,肘头分中为曲池穴,此二者为周身发劲之所。
散打中之所以有“点肩井”和“打曲池”等手法,即以制止对方之发力也。
既明脉络之后,还须讲究姿势,此即气功中所谓“调身’是也。
正确的姿势才能有助于内气按正确的轨道运行。
对于姿势,拳经中有明确规定:“头正而起,背圆而正,肩平而顺,胸出而闭。
足竖而稳,膝曲而伸,档深而藏,胁开而张。
”形意拳内功虽有坐功,站功,行功之分,但仍以站功,行功为主。
上边一段话主要是针对站功讲的。
可是无论练哪种功,在姿势上都应正头起项,壮面凝神,肩松胸出背圆,前身微微有收敛之形,此乃练内功之真正诀窍。
形意拳内功的呼吸法,即“调息”,是用的逆腹式呼吸,也叫“后天法”。
气路是走的“混元气”而不是“经络气”。
即并不按十二正经的顺序行气。
这在拳经上也有明确说明:“先吸后呼,一入一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
正宗形意拳内功秘籍,形意拳练气法!
正宗形意拳内功秘籍,形意拳练气法!正宗形意拳内功秘籍,形意拳练气法!目录序文第一篇气法真气解调气解丹气解通络解气道解朝元解第二篇三体解盘根解纳卦解腾膜解第三篇劲法劲源解劲起解拔力解起落解相合解化虚解后跋序文宋氏形意拳是我国北方形意拳的一支重要流派,由宋世荣及其胞弟宋世德在李能然所创形意拳基础上发展而来。
宋世荣、宋世德皆为形意大家李能然大师之徒,世人尊称大宋、二宋。
宋氏形意拳之所以形成一支流派,是由于宋世荣先生在全面继承传统形意拳术的基础上,创出了新的独到之处,形成了形意拳新的特色,同时也丰富了形意拳的内容。
宋世荣先生在总结习练形意拳经验的同时,将其悟得的独到之法,传于其子宋虎臣、侄宋铁麟及其他弟子,其独特之法对形意拳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宋世荣先生家居山西太谷县,后人称宋门一派形意拳术为山西宋氏形意拳。
宋门先师宋虎臣先生曾讲,五行、十二形及其套路,是形意拳的基本拳法,也是形意拳术的基本形态载体,宋氏形意拳的绝特之处不在拳术的形态套路,而是蕴含在拳术的“气法” 、“” 和“劲法”之中。
这本小册子根据宋氏形意拳第三代传人车润田大师生前的笔记和口述,将宋虎臣、宋铁麟二位大师传授的宋氏三法的要点之处,做了概要描述。
仅供后学者研究参考。
编者:车铭君二零零七年十月十六日第一篇气法真气解:气者,古人称之为“炁”(qì)。
“炁”乃人体先天之真气。
真气本在娘胎中蕴生而成,是人之五脏六腑适应自然界变化的先天整体能力。
先天之气旺盛,人之精、气、神俱强。
拳术之劲力源于人体真气的充盈,真气足则拳力强。
人之真气伏于肾阴之中,先天真气依后天之气调膳。
习练形意拳术,须依“气法”培植养护真气。
调气解:调气是“气法”的基本要义。
调气,即通过调整气息的运行,整合五脏六腑之间的阴阳关系。
脏器自身的功能为内、为阴;其他器官功能的支持作用为外、为阳。
调气的实质是促导五脏六腑功能的有效发挥,整合五脏六腑之间功能的配合能力。
在调气的过程中,人体气血的运行得以通畅、协调,进而达到气血为一,强壮肾阴,培植真气之目的。
形意拳内功经释解
形意拳内功经释解形意拳之所以能惊风雨、走雷霆,变化于无形,内气之使然也。
炼气之法乃本于内功、纳卦、神运三经。
传于宋世荣先生,以毕生精力,悉心揣摩,终得其暗劲、化劲之妙,于是在河北形意门中,郭云深之力、宋世荣之柔、白西原之巧,并称'三绝'。
现将形意拳内功经经文原文及宋世荣先生的注解抄录于下,公诸同好,以供参考——形意拳内功经释解【经文】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千变万化,不离乎本。
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宋注】任脉起于承浆穴,直下至阴前高骨。
督脉起于鸠尾,直上由脊背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止。
井者,肩井穴也,肩头分中即然。
池者,曲池穴也,肘头分中即然。
此周身发劲之所也。
【经文】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宋注】从尾骨尽处,用力上翻,真气自然上升矣。
脐下一寸二分,丹田穴也。
用功时存气于此处耳。
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
气充于内而自形于外也。
【经文】既明脉络,次观形式。
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圆而正。
【宋注】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
不明乎此,即脉络亦空谈耳。
正头起顶,壮面凝神,肩活胸出背圆,前身微有收敛之形,此式中真窍也。
【经文】足坚而稳,膝曲而伸。
裆深而藏,肋开而张。
足既动,膝用力,前阴缩,两肋张,气调而勻,劲松而紧。
出气莫令耳闻,劲必先松而后紧。
缓缓行之,久必成功。
先吸后呼,一入一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
【宋注】提者,吸气之时,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
下者,真气降归于丹田也。
伏者,觉周身之气渐小,坠于丹田,龙蛰虎卧,潜伏也。
【经文】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收。
【宋注】收者,慎气泄也。
提玉楼者,耳后高骨也。
使气往来无阻碍,不拘坐立。
气至喉者,以气摄心也。
气虽聚于丹田,而存想沉至底方妙。
【经文】升有升路,肋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
形意拳内功
形意拳内功形意拳既为内家拳,练形意拳就要会发内劲儿。
欲发内劲儿则必先练内功。
练内功的主要方式是练气。
练气时必须符合人的生理自然。
拳经云:“内功之传,脉络甚真。
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千变万化,不离乎本。
得其奥妙,方叹无艰。
电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练气而不懂脉络,犹如兴修水利而不明白江河分布,水势之大小,盲目行之,没有不出毛病的。
人身脉络主要的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其中最根本的则是前任后督两脉。
任脉在前,起于承浆穴沿喉头,胸骨柄、剑突、直下至阴前高骨。
督脉在后,起于尻尾(尾巴骨),土至命门(与肚脐,前后相对),再上至夹脊(背后两片扇子骨的正中)过大椎、泥丸(即百会穴)下印堂至人中而止。
小腹正中为气海,武术家也叫它丹田,它既是人体的中心,又是人体经络场的重要场源,气聚于气海之后,就会沿经络运行。
额上正中谓之天心。
气自龟尾上升经百会沿任脉而下聚于丹田,丹田气足则化而为神,自天心出,二目即芒可射人。
崂山道士匡常修有云,“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即指此也。
肩头正中为肩井穴,肘头分中为曲池穴,此二者为周身发劲之所。
散打中之所以有“点肩井”和“打曲池”等手法,即以制止对方之发力也。
既明脉络之后,还须讲究姿势,此即气功中所谓“调身’是也。
正确的姿势才能有助于内气按正确的轨道运行。
.对于姿势,拳经中有明确规定:“头正而起,背圆而正,肩平而顺,胸出而闭。
足竖而稳,膝曲而伸,档深而藏,胁开而张。
”形意拳内功虽有坐功,站功,行功之分,但仍以站功,行功为主。
上边一段话主要是针对站功讲的。
可是无论练哪种功,在姿势上都应正头起项,壮面凝神,肩松胸出背圆,前身微微有收敛之形,此乃练内功之真正诀窍。
形意拳内功的呼吸法,即“调息”,是用的逆腹式呼吸,也叫“后天法”。
气路是走的“混元气”而不是“经络气”。
即并不按十二正经的顺序行气。
这在拳经上也有明确说明:“先吸后呼,一入一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
《形意拳二十四法》(含内容精义)
《形意拳二十四法》(含内容精义)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关注“老拳谱”公众号,海量经典老拳谱,免费为您推送;李存义形意拳二十四法三顶:头上顶有冲天之雄,手外顶有推山之功,舌上顶有吼狮吞象之容;三圆:脊背圆则力催身前,胸圆则两肱力全,虎口圆则勇猛外宣;三挺:挺项则精气贯顶,挺腰则力达全身挺膝则腿坚马稳;三抱:丹田抱气气不外泄,胆量抱身临敌不变,两肘抱肋出入不乱;三扣:肩扣则力气到肘,掌扣则力气到手,手足指扣则周身力厚;三垂:气垂则气降丹田,肩垂则力催肘前,肘垂则两腕撑圆;三曲:两肱宜曲则力富,两股宜曲曲则力凑两腕宜曲曲则力厚;三毒:心毒如怒狸攫鼠,眼毒如觊兔之饥鹰手毒如捕羊之饿虎校二十四法的具体内容之精义说明二十四法的具体内容之精义,必须取形意拳八字诀和象形拳八字诀,依依对照,方能议论的清楚,阐释的明白,以备习拳者参阅。
否则,偏于任何说法,都会论述的不全面了。
故只有一条一条的录其原文,方能较全面的议论清楚,阐释明白。
以八字诀为纲,二十四法为目,这样方能纲举目张。
照录之原文,首条用薜颠先生之八字诀,次条为姜容樵先生之八字诀,然后是我的议论之内容。
下面就依序阐释此中之精义。
顶字诀:薛:头上有顶冲天之雄,手上有顶推山之功,舌上有顶吼狮威容,故谓“三顶”。
姜:三顶者何?头(后脑骨)向上顶,有冲天之雄。
头为周身之主,上顶则后三关易通,肾气因之上达泥丸,以养性。
手掌外顶,有推山之功,则气贯周身,力达四肢。
舌上顶,有吼狮吞象之容,能导上升之肾气,下行归人丹田,以固命,是谓之“三顶”。
顶字诀之顶字,有止于此之意,内气上升至百会上,谓之冲天之雄。
头为天才。
百会为头之最上顶端,内气至此谓之顶。
所谓“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之顶也。
拳经云:“头若顶千钧,颈如搬树转”。
就是此“顶”字之诀也。
所谓“后脑骨向上顶”之顶字,乃向上竖起之意,还是百会穴放置头的最上端之意。
百会置头最上端则头正,头正领起则一身无懒骨,正所谓“头统健之体,乃全身之总领也。
形意内功四经
形意内功四经内功经卷一内功之传脉胳甚真不知脉络勉强用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任脉起于承浆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起于尻尾直上由脊背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至井者肩井穴也肩头分中即然池者曲池穴也肘头分中即然此周身发劲之所也龟尾升气丹田练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从尾骨尽处用力向上翻起真气自然上升矣脐下一寸二分丹田穴也用功时存元神于此处耳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气充于内形光于外也既明脉络次规格式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不明此即脉络亦空谈耳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背平而正正头起项壮面神顺肩活胸平背自平身微有收敛之形此式中之真窍也足坚而稳膝曲而伸裆深而藏肋开而张足既动膝用力前阴缩两肋开气调而匀劲松而紧出气莫令耳闻劲必先松而后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提者吸气之时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下者真气降归于丹田也伏者觉周身之气渐小坠于丹田龙蛰虎卧潜伏也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收收者慎气谢也提玉楼者耳后高骨也使气往来无阻碍不拘坐立气自喉者以肺摄心也气虽聚于丹田存想沈至底方妙升有升路肋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气升于两肋骨缝极力张开向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必自俞口以透入前心方得真路既明气窍再详劲诀曰通劲之连也曰透骨之速也通透往来无阻也伸劲拔力以和缓柔软之意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穿贴横竖联络也伸劲拔力以刚坚凝结之意曰松劲之渔曰悍劲之萃松渔者柔之极也养精蓄锐之意悍萃者刚之极也气血结聚之谓松如绳之系悍如水之清曰合劲之一曰坚劲之转合者合周身之一也坚者横竖斜缠之谓也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按肩者将肩井穴劲沉至涌泉逼臀者两臀极力贴住也圆裆者内向外极力挣横也提胸者起前胸也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两背骨用力贴住觉其劲自脐下而出自六腑向外转至斗骨而回出劲之时将肩井穴劲软意松开自无碍矣曰横劲曰顺劲变之分明横以济竖竖以横用竖者肩至足底横者两背手也以身说则竖者自腋至二肩穴横者自六腑转于斗骨背也自裆至足底自膝至于臀以腿而言之也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支元首收纳甚妙吸气纳于丹田升真气于头复至俞口降于丹田一运真气自裆下于足底复上自外胯升于丹田二运真气自背骨膊里出手复自六腑转于丹田一升一降一下一起一出一入幷行不悖周流不息久久用之妙处参悟甚多练神练气返本还元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静升光芒动则飞腾气胜形随意劲神同神帅气气帅形形随气腾以上劲诀即详下言调气之方每日清晨静坐盘膝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皆从鼻孔而少时气定遂吸一口气但吸气时须默想真气自涌泉发出升于两胁自两胁升于前胸自前胸升于耳后渐升于泥丸降手时须默想真气由泥丸至印堂降至鼻鼻至喉喉至脊背脊背透至前心前心沈至丹田丹田气足自能复从尾闾达于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复始从乎天地循环之理也纳卦经卷二干坤头项法乎干取其刚健纯粹足膝法乎坤取其静厚载凡一出手先视虎口前中高咳用力正平提起后脊背用力塌下真手来时直达提气穴着力提住由百会穴转过昆仑下明堂贯两目其气欲鼻孔泄时便吸入丹田两耳下各三寸六分谓之眼穴用力向下截住合周身全局用之久自知其妙也凡一用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委中大筋竭力要直两盖骨竭力要曲四面相交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则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矣巽兑若夫肩背宜于松活是乃巽顺之意裆胯要宜靠紧须玩兑泽之情塌肩井穴须将肩顶骨正直下与比肩骨相合曲池穴比肩顶骨略低半寸手腕直与肩齐背骨遂极力贴住此是竖劲不是横劲以竖则实以横则虚下肩井穴自背底骨直至足底故谓竖右背则将左背之劲自骨底以意透于右背直送二记扇门穴故谓横两劲幷用而不乱元气方能升降如意而巽顺之意得矣裆胯要圆而紧气正直上行不可前出不可后掀两胯分前后前胯用力向前后胯用力向下涌泉来时向上甚大两胯极力按之总以骨缝口相对外阴内阳忽忽相吞幷为主艮震艮象曰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其义深哉胸欲竦起艮山相似肋有呼吸震动莫疑肋者协也鱼腮也胸虽出而不高肋虽闭而不束虽张而不开此中玄妙难以口授用力须以意出以气胜以神足则为合式非出骨内劲也用肋一气呼吸为开拳以手之出为开闭以身之纵横为开闭步高劲在于足中步劲在于肋下步劲在于背自然理也坎离坎离之卦乃身内之义也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以肾为水火之象水宜升火宜降两相既济水火相交真气乃萃精神渐长聪明且开岂但劲乎是以善于拳者讲劲养气调水火此一定不易之理也须以意导之下气聚劲练步皆欲心气下达于肾也亦须以意导也神运经卷三总诀四章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固形气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故形气胜能纵横精神敛能飞腾右第一章言神运之体先明进退之势复究动静之根进先伏而后起退方一合而即动以静为本故身虽疾而心自暇静之妙当明外呼吸之间纵横者劲之横竖飞腾者气之深微右第二章言神运之式击敌者有用形用气用神之迟速被攻者有仆也怯也索也之深浅以形击形自到后而乃胜以气击气手方动在而谓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入形受形攻形伤而仆于地气受气攻气伤而怯于心神受神攻神伤而索于胆右第三章言神运之用纵横者肋中形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入来去任气之自然气欲露而神欲敛身宜稳而步宜坚即不失之于轻复不失之于动探如鹰隼之飞疾若虎豹之强右第四章合言体用之意山不汗则崩木无根则倒水无源则涸功夫亦然学者欲用神运经必须内功纳卦十二大劲周身全局方可学此否则不惟无益而且有损凡用此功必须骑马式稳住周身全局一呼则纵一吸则回纵时两齐起回时两足齐落此法永不可易然用劲又因敌布阵当有高低上下远近迟速虚实大小变化不一刚柔动静之间成败得失之机在是焉欲善用劲须动步不动心动身不动气心表静而步坚气静而身稳由静而精自得飞腾变化矣盖知静之为静静亦动也知动之为动动亦静也是以善于神动者神缓而眼疾心缓而手疾气缓而步疾盖因外疾而内缓外柔而内刚知体用之妙也所贵者以柔用刚方是真刚以柔用疾方是真疾此中定静妙奥之用得之于象外非可以形迹求也学者务要深详参究久而久之神运之法自能悟其妙理神运即明再言内功十二大力法一曰底练稳步如山二曰坚膝屈直似柱三曰裆胯内外凑齐四曰胸背刚柔相济五曰头颅正侧撞敌六曰三门坚肩贴背七曰二门横竖用肘八曰穿骨破彼之劲九曰坚骨封彼之下十曰内掠敌彼之里十一曰外格敌之外十二曰撩攻上下内外如一矣地龙经卷四地龙真经利在底攻全身经地强固精明伸可成曲住亦能行曲如伏虎伸比腾龙行住无踪伸曲潜踪身坚似铁法密如龙翻猛虎豹转疾隼鹰倒分前后左右分明门有变化法无定形前攻用手二三门同后攻用足踵膝通攻远则追击近则接迎大胯着地侧身局成仰倒若坐尻尾单凭高低任意远近纵横原跋此书得自清初总宪王公得于水底石函之中初无可解百年之后南溪子悟识参机方知是仙传至宝付于知己宗景房学者用之必须由内功入手学练纳卦次之神运又次之地龙收功大略不过如此也尚望同志者详注参学是幸北京宋约斋得于燕都刘晓堂先生得于沈阳工部库中__。
《形意拳经解》
《形意拳经解》“拳经”是武林前辈长期习武用武的经验之谈。
形意拳经是形意拳各项技术的总根底。
是练功的基本依据。
以拳经为指导进行锻练,可以不走或少走弯路,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过去由于门户之见和保守思想的影响,诸武林前辈在传徒授艺时,多采用身传口授,只准默记而不许录,传之久而不免遗失或谬误,且歌诀简单,令人费解,给后学者带来话多困难。
笔者现将前辈所授拳经原文加以整理,分成练功八字诀、手脚身法步、八门打法、论交手、总要十六诀、五行与六合、内功、论气等八个部分,结合马礼堂老师及诸位前辈耳提面命之教导与个人四十年来实践的体会,加以解说注释,供形意拳爱好者参考。
一、练功八字诀原文:顶、扣、垂、抱、月、圃、挺、尖,是谓桩功八字。
八字者实乃桩功之要点,形意拳之基础。
凡拳式站定,要八字俱备。
歌曰: (一) 头往上顶项要直,舌顶上腭调呼吸,手指外顶腕放松,三顶齐顶是真机。
三顶身法脚提起,肛门提起如千飞,腰起高行如槐虫,身落鹞子钻树林。
(二) 脚面弓扣趾抓地,手指弓扣鹰爪力,两膀合扣往外送,明瞭三扣岁一力。
(三) 气沉丹田气之根,两肘下垂双肩沉,两膀垂坠往里夹,三垂齐垂诀窍真。
(四) 丹田气抱诀窍真,心意把定聚精神,胳膊要抱有撑劲,三抱齐抱气贯身。
内外一气坚如铁,四梢齐发方为真。
(五) 胳膊漫弓似月牙,腿膝漫弓似月牙,手腕漫弓似月牙,三月拳式是真法。
明瞭三月多一巧,三月齐动敏力发。
(六) 胸脯要圆气下沉,脊背要圆似猴身,虎口撑圆掌心空,三圃齐圆是真形。
(七) 挺腰竖项劲抖擞,腿膝要挺树生根,胳膊仲挺有舒劲,三挺齐挺力百钟。
(八) 出乎总要看三尖,鼻尖手尖与足尖,三尖齐照如一线,落步六合是真奉。
注解:头顶、舌顶、指顶,谓之三顶。
顶头竖项不但是形意拳的要求,也是各拳种和各派气功在姿势上的共同要求。
其目的是为了沟通任督二脉运行的气路。
头为三阳之会,头上顶则真阳上冲。
正头起项,壮面凝神,则真气自海底升起,下会阴向后过命门而直上夹脊,经玉枕达聪门。
第316期:诠释《内功四经·内功经》(上)
第316期:诠释《内功四经·内功经》(上)作者/宋润和⊙ 编辑/张宏婉导读:宋润和,天津市人,1945年出生。
宋式形意拳名家、李老能形意拳研究会副会长、李旭洲形意拳研究会会长、宋式形意拳李旭洲支派代表人物。
跟李旭州的弟子刘沛满、张严两位老师学练形意拳,并得到孟鸿福以及张贵良、卢忠仁等师伯、师叔的指点。
宋式形意拳开创者,为李洛能八大弟子之一的宋世荣先生。
宋世荣先生的主要传人有儿子宋虎臣、侄子宋铁麟以及弟子贾蕴高、任尔琪等。
李旭洲是宋虎臣的重要传人之一,上世纪40年代,由山西来到天津,从此,宋式形意拳成为津门武术的一支奇葩。
诠释《内功四经·内功经》(上)内功得传,脉络甚真内功之要,需明经络脉络,不明则无益而有损也。
脉络在人体各自的循行线,脉有定路,络布周身。
若不明脉,则不明气血阴阳也。
何以内外双修?犹似龙不点睛,工匠无矩,何以事成?其功法首章“真”字,告之后学之士,须万倍努力,一丝不苟,反复练习,认真习悟其真内涵,参悟《内功经》之真谛。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任脉起于会阴,上直达承浆穴,并支上行二目中。
督脉起于胞中出会阴,冲起命门引督脉由脊中直泥丸下印堂人中入内与龈交。
气纳丹田,前降后升。
前降之意要快而长,后升则需缓而徐,如前降后升同速则脏腑待恙矣。
如果前降慢而后升快则脑殆矣(可造成肝肠上亢,产生精神方面障碍,神志不清而狂躁也)。
督为诸阳之海,任为诸阴之海。
地生万物生茂有期,非一日一时之作。
故缓徐而长而生,不可速也(督之为也)。
天降风雨雷电雹则速也,可顺问而成。
风、水无孔不入,雷电闪耀只在刹那(任之为也)。
地戴万物众生灵,天覆万物而限,故生生不息,犹如身体气血滚滚而动,络绎不绝耳。
井池双穴,发劲循循井者少阳胆经,肩上限中肩井穴,多以此为论。
池者手太阳大肠经,屈肘横纹高点夹角处曲池穴也。
大肠经入内合土,土生金。
手足少阳经,阳维之会连入五脏。
在练习内功时,肩井处下塌,则肩沉而松开。
曲池内锁而闭穴,经脉起而周身发力也。
【国术功夫】形意拳培元固本内功十三段练法详解
【国术功夫】形意拳培元固本内功十三段练法详解形意站桩养生法来自至阳子医道传承00:0028:42行功要诀行功地点最宜清静,万不可受惊,受惊则气必壅滞,结成包块,遗患甚大,若得二人同时练习,最为合宜,既呆彼此激励,互相交练,又能镇定心胆,预防惊扰。
行功之时,不可过饱,亦不可过饥,饱则气咽不下,饥则气行无根,总以饥饱适宜为善,酒后不可行功,恐血气沸热,致有他虞。
气功通达全身,如能信之,坚行之久,可却一切疾病,如患周身麻木半身不遂及一切风症,虽沉疴,亦能立起,不仅实中已也。
练气以积精为本,设色欲未除徒劳无益,习此功者,当强遏欲念,绝除房事,但梦遗之事在所不免,余得屡试屡验一法,睡时勿令脚心受寒,夏时御袜护脚心,身体侧卧,两腿弯曲,外阳睾丸置在小衣之外,以不附着对象为是。
行功总则练内功到了一个月,气已经凝聚了,这时胃表现强壮,饮食增加,肚腹的两旁有两条筋鼓起来了,大约有一寸多宽,倘若用手去触摩它,会感到硬起象木石一样,这就得到了验证,在两肋之间,从胸口至肚脐眼,摸起来柔软凹陷,这时因为膜比筋要深些,揉未揉到,这时应在软凹之处慢慢地去揉,在柔软处或者用散竹棒轻轻地打,这样久了膜就会鼓起来,表皮与筋都会一样坚实,全然没有软陷的地方这样才可以算是全功。
坚持练习内功到了一百天,这样所练之气就已充满而塞遍了全身,好象大水奔了堤一样,凡是有空隙的地方水就会漫溢到那个地方,也就是说丹田气充实了腹部的筋膜就强壮了,这时可以练第二段胃口功,第三段两肋功,应当切实注意万不可用木棒砂袋棒乱打,只可用散竹棒密密地轻打,兼用揉的方法去揉胃口心窝下部和两肋,久而久之所积的气充满了,就会引到胃口和两肋了。
练胃口和两肋到了两百天,再练第四段心窝功和第五段腔子功,只使用揉的方法,在心窝之下的两旁从肋腔到下端小腹两旁用砂袋棒拍打,兼用揉的方法,这样气从打处行走,日子久了,再由心窝轻打至颈项,从肋稍软肋下打至肩部,周而复始,不呆倒行,也不可间断,这样练一百天,气就会弃满了前胸,整个任脉的气充实盈满坚强了,内功就算成一半了。
形意拳内功经典的诠释
形意拳内功经典的诠释形意拳是古传武术的一大派别,我们家乡叫五行炮捶或心意六合把。
我小时候跟着同伴在打麦场里随村里的一位老人练过一段时间。
大学期间,由于偶然的机遇,碰到山西宋氏形意拳的第三代传人马植舜,拜在门下,练习宋氏形意,稍有心得。
后因生计所迫,工作繁忙,便不再坚持。
身体欠佳时,又想起锻炼的重要。
拾起来练练,时断时续,功夫几近荒废。
师父有个心愿,想把宋氏形意发扬光大。
退休以后,在北京中山公园义务教拳。
正巧,宋氏形意的嫡传后代宋光华先生将家传的手抄本《内功四经》公开出版。
手抄本读起来特别杂乱,很难理解。
于是师父授意我整理注解,我不畏愚陋随口答应。
另外,说一段闲话,刚开始练宋氏形意拳,认为形意拳是内家拳,内家拳练内功,内功就是内丹功,于是从师父书架上取了《悟真篇》和《周易参同契》,看着古书一阵瞎练。
后来,才知道过去说的功夫是外丹功,现在叫硬气功。
扎马站桩,吐纳导引,排打,开丹田,闸丹田,扎桶子达到“气抱丹田”,功夫就算练成了。
宋氏形意稍有区别,内外双修,师父辈的很多人都练到了道教所说的大丹镇下田的地仙境界。
据说祖师宋世荣功夫更是出神入化,达到盘根冲天的境界。
盘根冲天就是jing盘腿坐的时候能够在随意支配的时间离开座位升到空中一定高度。
识别二维码走进传武明师微课总有您需要的!《佛经》上讲:“于法不说断灭相”。
希望此次宋氏的手抄稿公开以后,现在练拳的人能够练到更高的功夫。
本处先整理上半部,下半部比较容易懂,不再整理。
感兴趣的同志可以参读《宋氏形意拳》中附录的原文。
不过,本人虽对古文有研究,但功夫没有达到境界,理解和注释肯定有偏颇之处。
如果再有别的版本校核或有功夫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另当别论。
不当之处望能谅解,也算抛砖引玉吧。
第一《宋氏形意拳》中的宋世荣祖师的手抄本原文内功篇内功所传,脉络甚真。
不知脉络,勉强用之,则无益而有损。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
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千变万化,不离乎本。
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朱福宝所传形意拳内功心解略说
朱福宝所传形意拳内功心解略说形意拳者,古称意六合拳,所谓形意拳者,以形加意、意自形生,形随意转,是谓形意拳者。
形意拳古法所传内功的三层道理,及练法。
(一)易骨,由静功(站椿)入手,周身百骸的骨缝处,用意将长呼短吸(自然状态下)骨缝处的萌动感受填实。
(自然实中有虚)稍有不合,速即改正。
以三三微分之意而定生。
四肢的稍端用适度的力外延而萌感丹田载荷的微妙变化,将心猿意马锁住,久之力生。
此谓方以求中,谓法度。
呼吸法分为三种,长呼短吸,一呼一吸,丹田呼吸。
(丹田分上中下,先由下丹田用功。
)力生则试之以微动而体悟丹田之勾连。
至甚微之动亦有勾连之感通。
此时即可习拳发力,可得手足止齐划一浊力下沉不上返,(塌、沉)。
须用力贯气铿锵有声,视地若沙代,透力踩抓打去。
所谓脚打踩意不落空。
久之则脚型,腿型以备。
当胯能够内外凑集,手臂膝胯能纵内力收放而形于足指。
有攻坚之能、守备之本。
将外壮功、内壮功练至善处,不怕拳打脚踢,周身坚如铁石。
由内而壮,由外而易内,不生弊端、坚功之得,法门以立。
有勇在骨,得门而入矣。
其要者,四肢起领之力,要由内及外的处于延伸状态下放松,而不力散,方能聚气生力,手足划一,力落一处。
自能全神贯注,久习自得其妙。
先师三体式秘解论之详矣。
(二)易筋,又称腾膜之功。
是用劲贯气,用气贯劲,用纽标之法而得筋轫骨坚,皮燃之功效。
能否登堂入室,能否自修,能否认识内功拳之核心奥妙,皆在于此。
此功毕足。
则气劲道路滑利,周身沉重、能刚能柔,聚散由心,运化无痕。
其妙者,盘根而纳卦,纳卦而八卦,八卦则脱影矣。
能练气成丸,束气成棍,柔而烈,刚而柔。
筋出穰,骨藏力,如锦裹铁。
一枝动,百枝摇。
静则俱静,静如山岳,动则俱动,动若江河,滔滔不绝。
能收能放,运转自如,三拳三棍之功得之矣,明之矣。
拳打烈炮,龙折身,龙之用力不见力,虎之伸爪不见爪,人身真如五道关。
无人把守自遮拦。
皆是此功之谓。
其得者,起钻落翻,打气之起落,以气为根,以神为用,形与人同,犯害不与人同。
宋氏形意拳《内功经》,增长功力、开智、强身的秘要详述
人体潜能的开发,其实就是在“返先天”的静定状态下人体“真性真觉”的激发显现,这种“先天智 慧”与“后天技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层次和两种概念。《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 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儒家尤重“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摄 心”功夫,《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 容中道,圣人也。”又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 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当“格物尽性”至“与天地参”之“天人合一”境界时,人体先天智慧便能充分彰显而臻“前知”之境 (《中庸》:“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故“至诚如神”。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中谈到“虚其 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清净无为”修持法,最终须“归根复 命”而达到无私无欲的“婴儿”状态,显示先天真性而开发人体潜能。佛家讲“戒、定、慧”,定能生 慧,没有静定,就没有智慧。人生在世,外缘纷扰,杂念纷呈,自身的灵明性体常被后天“识 神”所蒙蔽。我们练功的目的,便是不断调整“心灵”与“肉体”的修炼过程和一步步“返归先天”的过 程。无论是动功,还是静功,都是为找回“真我”而服务的。无非动功乃“动中求静”之法,静功 乃“静中求动”之法。正如宋世荣宗师所言:“虽然一是动中求静,一是静中求动,二者似乎不 同,其实内中之道理则一也。”形意拳乃“诚中形外”之拳术,其理与三教相合。宋世荣宗师 云:“练形意拳者,是效法天地化育万物之道也。此理存之于内而为德,用之于外而为道也。又 内劲者,内为天德;外法者,外为王道。所以此拳之运用,能以无可无不可也。”此论以儒家“内 天德、外王道”来解释形意拳,并以“中和”之道论形意拳。《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孙禄堂云:“拳术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宋世荣宗师曰:“丹书 云:‘静坐要最初还虚,不还虚,不能见本性;不见本性,用功皆是浊源,并非先天之真性也。 ’拳术之理亦然。所以亦要最初还虚,不用后天之心意。亦并非全然不用,要全不用,成为顽空 矣。所以用劲者,非用后天之拙力,皆是规矩中之用力耳。还虚者,丹书云:‘中者虚空之性体 也。’执中者,还虚之功用也。是故形意拳起点有无极、太极、三体之式,其理是最初还虚之功 用也。”《内功经》亦有“炼神气返本还原”之说。可见练习形意拳,无论是动功,还是静功,都 是为了返归先天虚无状态而“返本还原”、“归根复命”,以求在虚极静笃的大定状态下显现先天智 慧,开发人体潜能。而这一切,不正是我们苦苦寻求的开启智慧的一个途径吗?
形意拳经十四拳打法歌诀精义解(1)
形意拳经十四拳打法歌诀精义解(1)形意拳经十四拳打法歌诀精义解(2011-12-0110:53:00)--------作者:京城马国兴歌诀头打落意随脚走,起而未起占中央①;脚踏中门抢他位,就是神仙也难防②。
肩打一阴反一阳,两手只在洞里藏③;左右全凭盖势取,束展二字一命亡④。
肘打去意占胸膛,出势好似虎扑羊⑤;或往里拨一旁走,后手只在肋下藏⑥。
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⑦。
气连心意随时用,打破身式无牵连⑧。
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⑨;拳如炮形龙折身,遭敌好似火烧神⑩。
把打起落手头挡,降龙伏虎霹雳闪⑴;天地交合云遮月,武艺相战蔽日光⑵。
胯打中节并相连,阴阳相合得知难⑶,外胯好似渔打挺,里胯藏身变势难⑷。
尾打落意不见形,猛虎坐窝藏洞中⑸,背尾全凭精灵气,起落二字自分明⑹。
膝打几处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笼⑺,和身碾转不停势,左右明拨任意行⑻。
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⑼;与人交手无计备,去意好似卷地风⑾。
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营四梢要合全⑿;气浮心意随时用,硬打硬碰无遮拦⒀。
腹打去意要占阴,好似返弓一力精⒁;丹田久练灵根本,五行合一见奇能⒂。
从上至下,左右十四处打法,俱不离丹田之精。
一拳百变,七拳紧相连,如林中射鸟,鸟应弦而落;草中击蛇,蛇死枪响。
往哪里提防,哪里封闭⒃。
【题名解】这首歌诀的出处,见于《戴龙帮·形意拳谱》和《李落能·形意拳谱》中,由于流传转抄的缘故,其中语句多有不尽相同之处,我亦无从定夺取舍之,为求真实的忠于原作起见,以便读者对照比较,将另一首“歌诀”附录于下:拳经十四拳打法歌头打落意随足走,起而未起占中央,足踏中门抡地位,就是神手也难防。
肩打一阴返一阳,两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凭盖势取,束展二字一命亡。
肘打去意占胸膛,起手好似虎扑羊,或往里拨一旁走,后手只在肋下藏。
把打起落手头挡,降龙伏虎霹雳闪,天地交合云遮月,武艺相战蔽日光。
胯打中节并相连,阴阳相合必自然,外胯好似渔打挺,里胯藏步变势难。
形意拳解析(呼吸合道)
形意拳解析(呼吸合道)
呼吸合道
天人以气为本,以心为根,以息为元,以肾为蒂。
天地相距八万四千里,人之心肾相离八寸四分,一吸百脉皆开,一呼百脉皆闭。
天地化功流行亦不出乎呼吸二字,且呼吸之法,分有三节道理:
初级道理乃是色身上事,即练拳术之准绳,呼吸任其自然,有形于外,谓之调息,亦谓练精化气之功夫。
二节道理谓之身法上事,呼吸有形于内,注意丹田,谓之息调,亦谓之练气化神之功夫。
三节道理,乃是心肾相交之内呼吸,无形无象,绵绵若存,似有非有,无声无息,谓之胎息,也就是化神还虚之功夫。
解:
天人是指佛家五道里面的天道(有人说六道,这里我不多做解释)之人,他们以气(能量)为本,以心(意识)为根,以息(呼吸)为元(行功的来源),以肾为蒂(通道心和呼吸间的通道)。
天地相距和人的心肾相距是一个比喻,人体自成天地。
一切的功,离不开呼吸,而呼吸的方法分三层的道理。
初级道理是色身(肉身)上面的事,也是练拳必须经过的一个环节。
呼吸和架子之间只是外在的,没有任何劲力联系的时候,叫做调息,意思是在调整呼吸相合。
也就是炼精化气的功夫。
二节道理是身法(身体和思维)上事,这个涉及了专业的佛家用语,所以不说透很难研究明白。
呼吸是随着丹田翻转而呼吸,叫有形于内。
叫做息调,就是调用呼吸的意思,也就是炼气化神的功夫。
三节道理是内呼吸,佛家叫全息,道家叫胎息。
具体描述是无形无象,绵绵若存,似有非有,无声无息,谓之胎息,也就是化神还虚之功夫。
形意拳内功(文武功)
形意拳内功(文武功)内家武学大揭秘红极一时比如胡耀贞的道家先天气功,松溪派的童子功,王和新心拳道的内壮功,大成拳的桩功,浑圆内拳(意拳气功)的浑圆桩等等。
金家功夫是著名的内家功夫,当代金家功夫代表人物胡鸿飞,张力,戴涌波等,金家功的内容:开合功.九家膀法(为金家功的精髓).四把.十二形.十种拿法.十面埋伏.高英先生一脉的开合与张家的开合是有区别的,前者为中脉劲,后者为任督劲。
内壮易筋经、五禽图、童子功,胡耀贞先天气功等,都是内壮功夫。
学练形意拳的步骤tjboyue学练形意拳的步骤。
练习形意拳时,时时离不开三体式,所以说三体式是形意拳之母。
练习这些套路时都离不开五行拳,如3个崩拳连着一个砲拳叫''鹳子人林'',一崩拳可叫''黑虎人洞'',也可叫''金鸡食米'',又可叫''燕子啄泥'',不胜枚举。
故五行拳是形意拳的根,练好了五行拳,就等于练好了形意拳。
拳谚云“三年一小成”是有道理的,但这只是小成,距离大成甚远,离“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境界还相去甚远。
大成拳毛发如戟——内劲修炼硕鼠侠大成拳毛发如戟——内劲修炼大成拳桩功为求取整体劲力的核心功法。
更为重要的是,赵道新、张恩桐这二位大成拳高手人物的拳学体系,因为种种原因很难窥其一二,但从老人的讲授和叙述中已清晰地再现了他们的拳学底蕴。
[NextPage] "五行拳"乃大成拳打法模式,源于形意拳五行操法,近代所传大成拳,其五行拳已失去了芗翁五行之真义,如炮拳成了直拳,钻拳成了钩拳,劈拳成了拍拳,横拳成了没有威力的横扫拳,崩拳更加离谱。
形意拳(高煜刚)业随身形意拳(高煜刚)形意拳(高煜刚)桩功是内功,五行拳是内劲。
对于讲功力的,五行拳就是五行拳。
修炼顺序为,劈拳乃入门必练是找劲必由之路,崩拳是培育混元整束之劲的最好方法,钻拳,炮拳是崩拳的不同形式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意拳内功经解(一)形意拳既为内家拳,练形意拳就要会发内劲儿。
欲发内劲儿则必先练内功。
练内功的主要方式是练气。
练气时必须符合人的生理自然。
拳经云:“内功之传,脉络甚真。
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千变万化,不离乎本。
得其奥妙,方叹无艰。
电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练气而不懂脉络,犹如兴修水利而不明白江河分布,水势之大小,盲目行之,没有不出毛病的。
人身脉络主要的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其中最根本的则是前任后督两脉。
任脉在前,起于承浆穴沿喉头,胸骨柄、剑突、直下至阴前高骨。
督脉在后,起于尻尾(尾巴骨),土至命门(与肚脐,前后相对),再上至夹脊(背后两片扇子骨的正中)过大椎、泥丸(即百会穴)下印堂至人中而止。
小腹正中为气海,武术家也叫它丹田,它既是人体的中心,又是人体经络场的重要场源,气聚于气海之后,就会沿经络运行。
额上正中谓之天心。
气自龟尾上升经百会沿任脉而下聚于丹田,丹田气足则化而为神,自天心出,二目即芒可射人。
崂山道士匡常修有云,“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即指此也。
肩头正中为肩井穴,肘头分中为曲池穴,此二者为周身发劲之所。
散打中之所以有“点肩井”和“打曲池”等手法,即以制止对方之发力也。
既明脉络之后,还须讲究姿势,此即气功中所谓“调身’是也。
正确的姿势才能有助于内气按正确的轨道运行。
·对于姿势,拳经中有明确规定:“头正而起,背圆而正,肩平而顺,胸出而闭。
足竖而稳,膝曲而伸,档深而藏,胁开而张。
”形意拳内功虽有坐功,站功,行功之分,但仍以站功,行功为主。
上边一段话主要是针对站功讲的。
可是无论练哪种功,在姿势上都应正头起项,壮面凝神,肩松胸出背圆,前身微微有收敛之形,此乃练内功之真正诀窍。
形意拳内功的呼吸法,即“调息”,是用的逆腹式呼吸,也叫“后天法”。
气路是走的“混元气”而不是“经络气”。
即并不按十二正经的顺序行气。
这在拳经上也有明确说明:“先吸后呼,一入一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
内收丹田,气之归宿。
吸入呼出,勿使有声。
”又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断至底收。
升有升路,胁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
”所谓提,即是引气上升,所谓下,即是导气下降。
下降之气必会渐缩渐小,伏于丹田之内。
耳后高骨,拳家叫作玉楼,并不是针灸穴位;俞口位置在背后上部自大椎到夹脊这一段,拳家统称之曰俞口,非穴位也现在先将坐功和站功(即站桩)的姿势与行气分别介绍于下练坐功时,可以盘膝静坐于榻上,闭目绀口,舌顶上颚,两手内外劳宫穴相对,置于小腹上。
也可以坐在板凳上,以两脚踏地两大腿能放平为宜。
两手可分别放在两大腿上,掌心朝下。
仍要闭目绀口, 舌顶上颚。
调息时,一出—入,皆从鼻孔,要均匀细长,好似肺部不动只用肚脐呼吸一般。
气定后,即吸气一口,以意领之自涌泉沿两大腿而上升入丹田,再上升入两胁。
胁骨即上举,将气送达耳后高骨——即上提玉楼是也。
再上达于百会。
降气时,随呼气即以意领之,从百会降至印堂,经人中入口内,再由舌而至喉。
故必以舌顶上颚去接气。
然后自喉通至后背,即所谓“气吞俞口”是也。
自后背直穿出前心,沿任脉降至丹田。
丹田气足,则向下经会阴过尾闾,故必须内收谷道以通气路,尾骨还要向前向上兜转,叫作“提肛缩肾”,则气可直上过命门,夹脊,玉枕,而达泥丸(即百会,道家叫泥丸宫)。
玉枕穴在脑后高骨稍后处,也是内气不易通过之处,要以目内视头顶,慢慢引导之。
如此循环,周流不息,这就是小周天法。
拳经上对这一段行气之法有如下的叙述:“紧攫谷道内中提,尾间一起绉节骨,玉枕难过目视鼎,来到丹田存消息。
悉心搭通鹊桥路,十二时中降地池。
镇住心猿拴意马,要立丹田海底基。
一时快乐无穷尽,返本还元心自己。
久练自成全刚体,百病皆除如童予。
”收功时,将气收于丹田,觉气渐收渐小,如龙蛰虎伏而藏于斯。
然后以意送下,直至涌泉。
收住。
形意拳内功精解(二)形意拳内功之站功,也叫桩功。
一般人常练的有“三体式”(又名三才式)和“浑元桩” (又名乾坤桩)两种;前者适用于青少年,后者适用于老年人。
练三体式,姿势如同定步劈拳。
开始时,两足跟相并,两足尖外开45度一60度左右,两腿微屈,膝盖与足尖上下相对,两手握拳,紧靠大腿外侧,拳眼向内。
然后右拳上提,边提小臂边外旋,紧贴着右肋由前向上钻出,吸气随之上升。
吸气尽时,拳高与鼻平,拳心向面部.呼气时,左拳上提,小臂外旋,由左肋旁擦身向前自右拳上劈出,右拳同时变阳掌下按置于右日月穴旁(右软肋下高与脐平)。
与此同时,左足向前迈出一步,与右足相距约两脚半之远。
前腿斜直,膝微弯,膝盖在足跟上与足尖对准。
后腿微屈,膝盖在足尖正上方。
尾骨与后足跟上下相对。
形式上要作到外三合。
全身重量分在两腿之上,前三后七。
随即自大椎开始,将脊椎骨逐节向下依次松开,尾骨向前向上兜翻,内中意,气,力三合,思想高度集中,将神凝聚于“天心”,目视前方,定若钟鼎。
拳经云:“目视鼎,弃视脐,处处行迟不可移,彻开二六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
”即指此也。
(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共24节,道家叫24楼,也叫12对连环锁。
)站桩虽系静功,且不可呆滞。
要气势腾挪,伏如横弩,动若发机。
以意领气随自己的意志活动,吸上呼下。
欲上则上,欲下则下,呼吸阴阳,纯任自然,毫无阻滞不通之处。
吸气时犹如一人张弓,万夫拔河,浑身上下毛发皆开,气上升而内脏紧缩,呼气时气下降,内脏亦随之松弛。
这是初学者站立不动的练法,既可为形意拳筑基,又可祛病延年。
浑元桩是一种老幼咸宜的练法,形意拳家年老时多练此功。
拳谚“少练三体式,老来浑元桩”即指此而言。
浑元桩的练法是:两足平行开立,宽与肩齐,脚趾抓地,足心空涵。
两臂向前抬起,如抱球状,高与胸齐,不要用力。
两腿微屈,仍是顶头竖项身正肌松,意诚而正,气下少腹。
站好后,头脑清空‘麈不染,天君稳坐,万念俱消。
四肢轻松,腹空空如久饥之状,听气血自然流行。
待性定之后,即以意领气,自天心而华盖,盘旋膻中,下中庭,走巨阙,过石门而入于丹田。
气通之后,两臂即可自然下落,左手内劳宫复于丹田之上,右手掌心加盖于左手背上,内外劳宫相对。
松肩,坠肘,心空,腹实。
呼吸逐渐深长,匀细,若有若无。
久之自觉有一股热流由上而下,入于丹田。
这是调息行气的初步过程。
每天要坚持半小时以上,切勿间断,至少练半月之久。
待调息行气之功收到明显效果时,气注丹田之内,要守而不失,达到中庸上所说的:“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境地。
此后,呼气时不要再用意往下送,要微微听其静止,以免发热太过,壮火食气。
练之日久功深,有时会出现真气冲动现象,不自觉地神经兴奋,开始某一局部跳动,继而手舞足蹈,转身摇头,或自动打出各种拳式。
十几分钟以后,自己便会慢慢停止,恢复正常。
这是练功中的正常现象。
对此种真气冲动现象既不可强求,也不能横加制止,要听其自然。
这种情况每每发生于精神旺盛,兴高采烈,俗尘清扫的境界之中。
形意拳内功精解(三)当静功(桩功)练有一定基础之后,即可加练动功。
“动功”也叫“行动”或“练功”。
是动中求静,内外合一,行气与走劲并重的练法,是内功比较高级的阶段。
既要走劲儿,便不可不先明“劲路”或“劲功”。
拳经云:“足既动,膝用力,前阴缩,两胁张。
气调而匀,劲松而紧。
”“曰通,劲之顺;曰透,骨之速。
通透、往来无阻隔也。
”“曰穿,劲之连,曰贴,劲之络。
穿贴,横竖连络无间也。
”“曰松,劲之渔'曰悍,劲之苹。
松如绳之系,悍如水之清。
”“曰合,劲之一'曰竖,劲之转。
周身如一,横竖斜缠也。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竖膝,圆档以竖胯,提胸以下腰,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
曰横劲曰竖劲,变之分明。
横以济竖,竖以横用。
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
”以上便是拳经所载的行气与走劲结合的练法要领,甚费理解。
现依个人体会稍加解释:练动功时,形式不拘一格。
一般采用五行拳与八字劲功相结合,以内气带动外形,以暗劲运化周身的练法。
通,透,穿,贴,松,悍,合,坚,是形意拳的八个劲。
一出手要八劲俱全,要哪个有哪个。
拳式之衔接变化,随意而为。
凡一举手,眼看虎口穴,下颏往前用力,脊背塌下,则气自涌泉直上泥丸,下明堂,灌两目。
其气走鼻孔,泄出时便纳入丹田(放力时气沉丹田)。
凡一举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膝要屈,尾中大筋极力要伸直,四面相交,周身三力相合(成平衡力系)用力一扭,则涌泉之气可腾然而从中透出矣。
按肩是两肩井穴之劲向下塌,沉至涌泉:逼臀是两臀极力贴住,向内卷劲,裆要极力向外横挣,但有其劲而无其形,谓之圆裆。
前胸提起,腰自塌下,下颏内收,项自竖起。
两斗背骨用力贴住,劲自脐下而出,经六腑转过斗背骨而回。
将两个肩井穴软意松开,劲自然可以放出去。
足一动,膝用力,前阴向回缩,即所谓缩肾也,两胁外张,小腹内收,足落气沉(小腹外凸),肩松,劲发。
劲路则横竖斜缠,互为补充,周身连络如一而变化分明。
运动中,肩背要圆活松静,裆胯要靠紧,用力要以意出之,以气腾之,以神足之。
行气要‘五气朝元”,才能以气催力。
所谓五气朝元,也就是大周天功。
行气时,分五路进行:一运真气自。
丹田沿大腿内侧下于足底,复自外侧上升于丹田。
二运真气自背骨膊里出于手,复自六腑转回于丹田。
一升一降,结合沿任督的小周天运行,并行不悖,周流不息。
鼻有呼吸,气有升伏,劲有吞吐,三者紧密结合。
息息相通,随心所欲。
无入而不自得也。
拳经在“内功”部分最后总结性地说:“炼神炼气,返本还元,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
静生光芒,动则飞腾。
气腾形随,意,劲,神同。
神帅气,气帅形,形随气腾。
”这一段讲的既是气功即内功的本质,也是内功的效应。
炼神炼气,即“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意。
也就是郭云深先生所说的形意拳三层功夫的第二、三层。
是高级阶段。
其锻炼的结果乃是“返本还元”,“百病皆除如童子”。
练动功的始终,总是胸要虚涵,腰腹要松而实,这叫做“心肾相交,水升火降”。
道家叫做“阴阳易位”。
塌肩井,提胸下腰,龟尾上翻,下气,聚劲,练步……都是为了使胸虚而空,腹松而实的措施。
亦即“肾水上潮,以济心火”之意。
练功要注意开,合,鼻之呼吸为开合,手之出入为开合,身之纵横为开合,劲之蓄发为开合。
无论采取的式子多少,练习的时间长短,动作往来的快慢,总要内外合一,顺乎自然。
势有动转变化,鼻有吸入呼出,气有吞吐升伏,劲有松紧蓄发,这一切都要适合个人情况,而后才能自然。
神运经说“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入,来去任气之自然。
”这便是对练动功很好的写照。
所谓“飞腾’并不是飞翔,而是指气之深微,即行气如九曲珠,如涓涓流水,无隙而不入,无微而不到,气贯全身之谓。
功夫进入深妙阶段,练静功时,气可自天心出来下行再入于丹田,在额前产生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