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美的本质和特征

合集下载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第一节 美的本质
美源于自由创造 1. 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 特征之一; 2.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还发展了人本身。
第二节 美和真善
真:合乎规律性。 善:合乎目的性(合乎功利性,人的目的性都体现 一定功利要求)。 美: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康德:无目的的 合目的性)。 狄德罗:“真善美是些十分近似的品质,在前面两 种品质至上加上一些难得而出色的情状,真就显得 美,善也显得美。”
传统美学思想的主流是在论述和研究美而不是在研究丑, 传统美学思想的主流是在论述和研究美而不是在研究丑,研究 丑远不及研究美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是说, 丑远不及研究美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 上丑只是作为美的对立面而附带提出的话题, 上丑只是作为美的对立面而附带提出的话题,丑还未成为一个 独立的审美形态,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审美范畴。 独立的审美形态,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审美范畴。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第一节 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系
人的本质——实践 美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生活的本质——实践
马克思批判两种倾向:
旧唯物主义:美是客观存在的,把美看作事物的纯自然属 性的感性形式(见物不见人)——亚里士多德、博克。 唯心主义:从根本上否认美的客观存在本身,认为美是主 观的——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丑的事物的确是一个历史的和中介的范畴。 阿多诺:“丑的事物的确是一个历史的和中介的范畴。该范畴或许是在
古风艺术向后古风艺术过渡时期出现的……原始崇拜对象的面具与画脸 原始崇拜对象的面具与画脸 古风艺术向后古风艺术过渡时期出现的 所体现出来的古代丑,是对恐怖的实体性模仿, 所体现出来的古代丑,是对恐怖的实体性模仿,一般散布在忏悔的形式 之中。随着神秘的恐怖性逐渐淡化与主观性的相应增强, 之中。随着神秘的恐怖性逐渐淡化与主观性的相应增强,古代艺术中丑 的特征变为禁忌的目标(尽管这些特征原本作为强化禁忌的载体)。 )。继 的特征变为禁忌的目标(尽管这些特征原本作为强化禁忌的载体)。继 主题及其自由感形成之后,和解的思想随之产生, 主题及其自由感形成之后,和解的思想随之产生,丑也随之展露出自 己。”

大班美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大班美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大班美学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美的概念1.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觉和认识的本质特征。

美的本质是主观的,即它是由人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因为不同的人对于美的认识和感受是不同的。

另外,美的本质也是客观的,因为美并不是人们随意臆想出来的,而是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

2.美的特征美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美的客观性,即美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个人的意识和情感;二是美的相对性,即美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偏好;三是美的历史性,即美是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四是美的统一性,即美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一定的统一性。

二、艺术的概念1.艺术的定义艺术是人类根据自身的审美需求和创造力,通过某种形式的表现方式来表达情感、思想和观点的活动。

艺术可以通过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形式来实现。

2.艺术的分类艺术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比如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按照内容可以分为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不同类型的艺术;按照功能可以分为舞蹈、戏剧、建筑等不同形式的应用艺术和纯粹艺术等。

三、审美的概念1.审美的定义审美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知、鉴赏和创造的活动。

它是一种主观的、情感性的、理性的、综合性的活动,包括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等方面。

2.审美的功能审美有以下几个主要功能:一是满足审美需要,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满足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欣赏的需求;二是提高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提升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三是拓展审美视野,即通过审美活动来开阔人们的视野和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四是提高审美修养,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品质。

四、美学的基本理论1.美的产生和作用美的产生和作用是美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美的产生主要是通过物质形态、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三个层面来实现的。

美的作用主要包括美的教育作用、美的情感作用和美的审美作用。

2.美的标准和规律美的标准和规律是美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美的本质与特征讲解

美的本质与特征讲解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鹤冲天
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 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 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 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 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 低唱。
“意境” “形神兼备”
(三)感染性
美的感染性是指美
具有一种使人感动 的特性。它意味着 一种精神性快感。 这种快感不同于生 物本能的满足,而 是一种精神的愉悦 和升华。
(四)无功利性
1、主体的无功利性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的现实 功利性考虑被忘却,在对 美对象的静观中获得自由。 2、客体的无功利性 客体的直观形象执著地从 功利性中超脱出来,抢夺 观察者注意的中心。
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虞美人· 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 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 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巷 戴望舒
像梦中飘过 消散了,甚至她的 一枝丁香地, 太息般的眼光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丁香般的惆怅。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撑着油纸伞,独自 到了颓圮的篱墙, 彷徨在悠长、悠长 走尽这雨巷。 又寂寥的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我希望飘过 消了她的颜色, 一个丁香一样地 散了她的芬芳, 结着愁怨的姑娘。

美的本质和特性

美的本质和特性

学史上第一次美学大计论。在这次美学计论中,有关美旳本
质讨论是最主要旳和最丰富旳。
第二次“美学热”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以李泽厚为代表旳“实践论”美学进一步成为主流,代表性 旳说法有李泽厚旳“自然人化”说,蒋孔阳旳“人旳本质力 量对象化”说,以及高尔泰旳“美是自由旳象征”说,等等。
——美旳本质及其特点
第一节 美旳本质及其难解性
一、美旳现象与美旳本质
美旳现象存在于各个领域里: 1、物理世界:自然美、科技美 2、心理世界:心灵美、精神美、道德美 3、生活世界:行为美、服装美、人体美、工艺美、 建筑美…… 4、艺术世界:文学、绘画、音乐、舞蹈…… 美旳本质(美本身)即美者之所以美旳根据,任何 物只要具有美本身就肯定是美旳。所以美旳本质是唯 一旳,而美旳现象是多样旳。
一、高尔泰、吕荧:美是观念、美是自由旳象征
二、蔡仪:美是经典
三、朱光潜:美是主客观旳统一
四、李泽厚: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旳统一
第一派,主观论,“美是观念”
1、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是吕荧和高尔太。吕荧以为,美是人旳一种观
而不强调以情感人,所以它富于哲学旳思辨性和逻辑性。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美学家论美旳本质
中国当代美学经历了两次“美学热”,有关美旳本质探
讨与这两次“美学热”紧密有关,也大致能够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是从黄药眠批评朱光潜
旳美学文章开始旳;随即,蔡仪、朱光潜、李泽厚等人均刊
登文章,对别人旳观点展开批评和争论,引起了中国当代美
黑格格旳哲学、美学思想—— 1、宇宙旳本原是“精神”,宇宙旳终极本原是“绝对精
神”,世间万物就是由“绝对精神”派生出来旳。

第一讲:美的本质和特征PPT课件

第一讲:美的本质和特征PPT课件
--亚里士多德《诗学》
亚里士多德的大部分文学艺术 思想集中在他的《诗学》中。
回提纲
-
22



回提纲
-
雅典学院 拉斐尔
23
② 苏格拉底
回提纲
③毕德哥拉斯
①柏拉图(左)与亚里士多德(右)
-
24
二、中国美学史的代表人物
(一)伍举论美 《国语》中的《楚语上》,记载“伍举论美”,伍举认为,“夫美也者,
-
26
(二)墨子论美
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 者,非以大钟、鸣鼓、 琴瑟、竽笙之声,以为
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 章之色,以为不美也; 非以犓豢煎炙之味,以
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
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 也。虽身知其安也,口 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
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 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 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 墨子曰:“为乐非也。
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哲学家和美学家
音乐的和谐是由数的比例造成的
天体的运动是和谐的, 具体可感的宇宙是最高的美。
-
5
*数当作世界的本源
在空间几何关系、数的结构关系上把握世界
希腊雕塑、希腊美学乃至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造型性或形体性 (中西艺术的区别)
-
6
波利克里托的雕塑《持矛者》
——形体性特别明显,身体的各个部 位、各个部位和整体的关系,都体现 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数的比例。
-
45
-
46
-
47
生产劳动实践
种的尺度 内在尺度
物的尺度 客观规律性 真(客观规律) 掌握了的真
人的尺度 主观目的性 善(实用) 实现了的善
美的规律: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美是人类通过 实践活动把自己掌握了的真和实现了的善进行自 由创造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中感性显现出来 的结果。

美的本质、对象、特征及规律

美的本质、对象、特征及规律

美的本质、对象、特征及规律美的本质、对象、特征及规律一、美的本质广义来讲,美的本质是快乐或快感。

因为存在美的地方总是存在着某种形式某种程度的快乐(无论生理和心理上的快乐),反之,不能够给人快乐和快感的事物,就很难与美联系到一块。

但狭义来说,美主要指“视觉感官方面”的快乐或快感而言的。

二、审美对象又称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相对。

凡客观上与人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能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的事物总称为审美对象。

审美对象有丰富的内涵,既有空间对象、时间对象、综合对象,也有动态对象、静态对象,既有社会生活、自然现象,也有人体本身。

按其产生的条件和性质可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按其状态和给人的感受可分为优美、崇高(壮美)、悲剧、喜剧等。

现实中各种美可以互相渗透和转化。

审美对象必须具有形状、颜色、音响、质地等审美属性,能为人的审美感官所感知,引起审美活动。

同时,审美对象又是相对于审美主体而言的,离开了审美主体,它也就失去了对象的意义。

三、美的特征美的特征是指美的特性和品格。

美的特征主要有1、客观社会性。

就是说,美既是客观的,又是社会的,它既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同时又不是脱离人的社会生活的纯粹的自然存在的东西。

2、个别形象性。

就是说,一切审美对象必须是个别的,具体的,形象的,人们可以通过感觉、知觉、直觉等一系列审美心理活动直接感受得到的,否则就无法进入人的审美领域。

3、感染性。

就是说,美具有诱人的魅力。

美的事物作为实践的产物,积淀着人的个性、智慧、才能、理想和情感等,因此,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自己的情感和理想社会与审美对象相调和而引起感情波动或浓烈的感情向纵横方向扩充,这就是感染性的实质。

4、社会功利性。

美既有非功利、超功利的一面,又有社会功利性的一面。

从个体美感的瞬间心理特点来看,是非功利或超功利的;从美所包含的内容来看,又具有功利性,这种功利性是隐蔽的、曲折的、往往不为审美主体所察觉。

四、美的规律"美的规律"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以真善为内容的形式的规律。

经济学美的本质和特征

经济学美的本质和特征
和权威崇拜; (3)肯定现世的幸福和感官享受,否定禁欲
主义和来世主义。 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人文主义思想解放运动。
在美学观点上的变化:
1、认为美来自人,肯定尘世的美.
2、重视对古典美学经典的研究,在客观事物 中寻求美的基础 ,重新肯定艺术摹仿自然 的传统观点 .
3、重视研究自然美和人体美,特别强调“自 然” .
第二,它预示认识史和美学史上又一次重 大飞跃,即从关于客体的单向的认识转向 从主体到客体互动的双向作用中达到对对 象本质的认识,美的本质认识从客观论向 主客观统一论、主观轮转变。
西方美学史上有关美的本质问题的几种观点
1、客观论有唯心论的客观论和唯物论的客 观论。柏拉图是唯心论的客观论的代表; 唯物论的客观论代表是毕达哥拉斯。
以达·芬奇、莎士比亚等为代表的人文主义 者肯定自然界本身的美和感受美的乐趣 。
(1)达·芬奇(1452—1519)《画论》:“美感 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 上”.
(2)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黄金分 割率”也被看作艺术摹仿自然的一个重要 法则
(3)“黄金分割率”设A>B则A:B=(A+B): A得结果约为1.618:1(约相当于8:5) .
第一:“美就是一位漂亮小姐”。 苏的反驳:“如果你说凡是美的那些东西真正 是美,是否有一个美本身存在,才叫那些东西 美呢”,也就是说漂亮小姐身上的美就是那种 使一切东西成其为美的。由此提出如下命题: 一匹漂亮的母马是美的,一个美的竖琴是美的, 一个美的汤罐是美的。但是赫拉克里特说,最 美的猴子比起人来还是丑,那么最美的汤罐比 起年青小姐来还是丑。最美的年青小姐比起女 神也还是丑的。这样,前面提到的美岂不是又 美又丑?
一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不同 探讨

《美的本质和特征》课件

《美的本质和特征》课件
具有形式美、内容美和精神美。
美的表现形式
自然美
风景、动植物和大自然都展现了 自然美。
人文美
文化艺术、历史建筑和日常生活 中都蕴含着人文美。
技术美
工业产品、数字产品和设计作品 都展示了技术美。
美的品味
文化背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化背景对美的理解和欣赏 具有重要影响。
价值观念
个人的价值观念也会影响对 美的品味。
教育水平
教育水平对审美能力的培养 和提升起到关键作用。
结语
每个人都可以感知和创造美,美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美的本质和特征
在这个PPT课件中,我们将探讨美的本质和特征,了解美的意义以及美的表 现形式。美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赞美,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什么是美?
1 美的本质
美是一种主观感受,同时也是客观存在。
2 美的意义
美在于其所具有的价值观和生活意义。
美的特征
客观美
具有顺序美、韵律美和协调美。
主观美

第一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20090228

第一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20090228

魏晋南北朝
道家的核心思想 古印度佛学进入中国,与道结合。 古印度佛学进入中国,与道结合。审美 无为无不为 方面不再受缚于伦理道德, 方面不再受缚于伦理道德,从人类的自 道法自然 然情感出发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然情感出发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 避世与逍遥 审美观的渐趋成熟。 审美观的渐趋成熟。 齐物 坐忘
西施与 东施效颦
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下面谈 一谈我们对丑的特征的一些理解: 一谈我们对丑的特征的一些理解:
第一, 第一,丑是在感性形式中包含着的一种对生 对人的本质具有否定意义的东西。 活、对人的本质具有否定意义的东西。 人们在日常生活用语中,常用“丑恶” 人们在日常生活用语中,常用“丑恶” 美好” 这反映了现实生活中 这反映了现实生活中“ 或“美好”,这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丑”与 的客观联系。 “恶”,“美”与“好”的客观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美学: 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 美学 : 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 , 是哲
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近代欧洲
中国美学思想
“里仁为美”“充实之谓美” “以玉比德” 里仁为美”“充实之谓美” 以玉比德” ”“充实之谓美
西周末期
和谐为美
先秦儒家的美学思想 先秦道家的美学思想
美和自由创造: 美和自由创造:
自由是对于必然性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 自由是对于必然性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正 如恩格斯所说: 如恩格斯所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 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 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 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美的最终根源在于人的自由创造。 美的最终根源在于人的自由创造。 劳动与实践虽是产生美的基础, 劳动与实践虽是产生美的基础,即美的产生离 不开劳动实践, 不开劳动实践,但并不是说任何劳动实践中的 产品都是美的。 产品都是美的。

第一讲美的本质与特性

第一讲美的本质与特性



意思是说,美是对周边的人都无害,才叫美,如 果只是看着好看,但却以浪费钱财,让百姓贫苦 ,那还有什么美可言呢? 这里面其实讲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美感,一个是 美的功利性。“目观则美”即是美感,美感只是 感性上的认识,“目观则美”的事物也可能不是 真正美的事物,在这一点上,古人已认识到,美 感并非是源于美,并非看着好看的事物就是美的 事物。另一方面,古人也认识到,美与不美与善 是分不开的,至少是“无害”的。
《美的历程》是对中国数千年的文学艺术所作的 鸟瞰式的宏观美学把握,提出了诸如“龙飞凤舞 ”“狞厉的美”“儒道互补”楚汉浪漫主义、“人 的觉醒”、佛像雕塑、山水绘画三品类等等重要观 念,发前人之所未发。


《华夏美学》则从传统理论出发,比前书更为 深入地谈论了华夏文化强调理欲交融的非酒神型 特征。此两书构成作者中国美学史的内外篇。 《美学四讲》是作者美学思想的系统论者,通 过“积淀”“文化心理结构”等话,阐释了马克 思的“自然的人化”观,构建起作者本人的人类 学本体论哲学,回应了国外派哲学美学思想。
——美的本质及其特点
谁 更 美?
87版《红楼梦》
新版《红楼梦》

美的本质
一、美的现象与美的本质
美的现象存在于各个领域里: 1、物理世界:自然美、科技美 2、心理世界:心灵美、精神美、道德美 3、生活世界:行为美、服装美、人体美、工艺 美、建筑美…… 4、艺术世界:文学、绘画、音乐、舞蹈…… 美的本质(美本身)即美者之所以美的根据,任 何物只要具有美本身就肯定是美的。因此美的本质是 唯一的,而美的现象是多样的。
相关参阅文献?1彭富春哲学美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2董学文主编美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3牛宏宝美学概论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4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年?5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李泽厚美学三书包括华夏美学美学四讲美的历程三部书美学三书包括华夏美学美学四讲美的历程三部书596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7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出版社2014年7月?8朱光潜谈美书简谈美华东大学出版社哲学美学导论?艺术何为

第一章 美的本质与特性

第一章 美的本质与特性

第一章美的本质与特性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中最基本的理论,也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前提基础。

美学研究中许多分歧的产生,不同美学学派的形成,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对美的本质和特性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它不仅关系到人们对美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制约着人们的审美活动。

因此,弄清美的本质与特性,不仅关系到美学理论的发展,美的创造和欣赏,而且还关系到整个社会与人生的进一步美化。

然而,美的本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如果从古希腊开始算起,两千多年来,许多哲学家和美学家都试图从各自的哲学观出发来解决这一问题,尽管美学家们给美下过数百个定义,然而时至今日,尚无定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正如黑格尔(黑格尔)所说:“乍看起来,美好像是一个简单的观念。

但是不久我们就会发现:美可以有许多方面,这个人抓住的是这一方面,那个人抓住的是那一方面;纵然都是从一个观点去看,究竟哪一方面是本质的,也还是一个引起争论的问题。

”(《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1页)列夫·托尔斯泰也说:“‘美是什么’这一问题却至今还完全没有解决,而且每一部新的美学著作中都有一种新的说法。

……‘美’这个词儿的意义在一百五十年间经过成千学者的讨论,竟然是个谜。

”(《艺术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3页)尽管探讨美的本质是一个非常困难、复杂的问题,但从美学思想发展史来看,还是有不少美学家试图解开“美的本质”这一“司芬克斯之谜”,从而为我们今天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借鉴。

根据教材上所提及的几种影响较大的学说,先对美的本质问题简略地做一历史的回顾。

一、美学史上几种有关美的本质的看法(一)美在形式(教材p29)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由来已久。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提出“美在形式”的理论、认为美同事物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均衡、对称、比例、和谐、多样统一分不开,并且把这一原则运用到音乐、绘画、建筑、雕塑中。

他们从数的关系上来研究艺术和美。

认为美在于“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美的本质与特征

美的本质与特征

第二章美的本质与特征学习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从词义分析,美学史、我国美学界对美的本质探讨,以及从哲学层面对美的本质界定,使学生对美学中最大难题,即美的本质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进而了解美的各种特征。

第一节美的本质一、美的词义分析美的本质和特征问题是关于美的本体的重大理论问题。

其中核心是美的本质问题,即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

从词源学和日常生活用语两个角度分析“美”这个词的含义,虽然不能直接揭示美的本质,但可以对深奥的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提供通俗易懂的经验基础。

现代汉语的“美”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由“羊”与“大”字组成。

“羊大则美”,肥大的羊可作膳食(“主给膳”,)满足人们饮食的需要,有实用价值,是善也是美,“美与善同意”。

另有解释说,“大,人也”。

“大”字像人形,所以“大”就是“人”,所以“羊大则美”也可以说是“羊人为美”。

有人说“美”就是羊头或羊角为装饰的人,又有人说“美”就像头上戴羽毛装饰如雉尾之类的舞人之形。

但都是装饰之美,都有功利价值。

还有人说,“大”是由“火”演变而来,故“美”是火烧羊,是味美。

无论是肥美、味美,还是饰美,都意味着美对人与社会具有价值。

有人对《论语》作了统计,“美”字讲14次,竟有10次是“善”、“好”的意思。

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对“美”的理解还有独到之处,他认为“美”与《论语》中“告朔之饩羊”,即每逢初一人们进行祭祀活动时敬献的生羊有关。

他把“美”与其他两个相关的汉字“義”(义的繁体)和“善”联系起来考察。

如果一个人在祭神活动中双肩扛上一只羊献上,那么,他的精神就达到“义”的境界。

如果有人不仅献上一只羊,而且还用一种容器“豆”给装上,就达到“善”的境界,因为“善”字的下部分是由“豆”演变过来的。

如果有人不仅用“豆”装上羊献上,而且他献的羊比别人大,那么他就达到了“美”的境界。

仅献上羊是尽了自己的义务;按一定规矩献上羊是遵循了一定的伦理规范,因而是善的;而贡献大则是美的。

美的本质及特征

美的本质及特征

第一章美的本质及特征学习目标:1、了解美的本质的溯源;2、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本质的探析;3、理解美的特征。

学习重点:掌握美的本质和特征。

学习难点:美的本质和特征。

学习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温故而引新:温习导论的内容,提问:1、什么是美学?2、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3、美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样的地位?提示:上节课讲到,“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在现代生活中,美又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我们要按照美的规律和原则来创造我们的生活。

那么,关键问题是,到底什么才是美?美的本质是什么?它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它、研究它?二、关于美的本质的若干已有的观点美的本质之所以成为一个难解的理论之谜,有二:一是由于美的现象具有广阔性、复杂性,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等,客观世界都有美的现象存在;二是由于审美评价的差异性、可变性,是因人而异的,带主观性的。

(一)西方历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1、唯心主义观点(1)柏拉图:美是理念,是一切美的具体事物的真正源泉。

(2)康德:美是“主观判断力说”,美是普遍的令人愉快的东西。

他颠倒了因果关系,因为东西美才令人愉快,不是因为愉快才美。

所以,美是一种趣味判断,具有无目的而有含目的的形式。

当这种形式符合主观认识功能,引起他们和谐、自由的精神活动,产生了愉快,它才是美的。

(3)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唯物主义观点(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与比例。

(2)亚里士多德:美是事物外在形式的“秩序、匀称、明确”。

(3)狄德罗:美在关系——物物关系、物本身各部分的关系、物人关系、人人关系等。

(4)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二)中国当代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的观点1、主观派吕荧、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

2、客观派蔡仪:美是典型。

3、主客观统一派朱光潜《琴》诗的评价等。

4、美是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三、关于美的本质的思考P26(一)美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1、美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

第一讲美的本质和特征ppt课件

第一讲美的本质和特征ppt课件

1、美与美的东西
• (1)美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 律,也即美的本质,是指凡是美的事物都必须具有的某 种质的规定性,是美的东西之所以是美的根本原因和依 据。 • (2)美的东西是指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各式各样的美 的事物。
• 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 因而无法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美虽然具有一定的 物质条件,但美却不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我们不 能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或色或声来说明美,因 此,美不是美的东西。
(3)第三次美学论争,20世纪90年代,实践美 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
• •
古典美学与现代美学之争,与现代美学接 轨。 后实践美学认为审美不是与实践、现实同 一,实践、现实是异化活动,审美超越现 实,克服异化;不是主体性活动,而是主 体间性活动,总之,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 式和超越的体验方式。
(4)刚刚发生的第四次美学论争,日常生活美 学与超越性美学论争,性质是现代美学与后 现代美学之争。 • 日常生活美学主张“日常社会审美化”,大众 文化兴盛,审美与日常生活融合,审美是日常 生活的快乐享受,失去超越性,主张“身体美 学”。 • 后实践美学即超越性美学,坚持审美的超越性, 开展对感性异化的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同时 也承认大众文化和通俗艺术通俗艺术存在的合 理性,主张超越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的对立。
• 斯宾诺莎“外物接于眼帘,触动我们的神 经,能使我们得舒适之感,我们便称该物 为美;反之,那引起相反的感触的对象, 我们便说它丑。” • a.休谟· 马歇尔的“美在愉快”说
• “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 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 b.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的“美在无意 识的欲望”说

美的本质和特征

美的本质和特征

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

劳者不得歇
2)“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 鸣鼓、琴瑟、芋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 刻镂华彩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然上考 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
是故子墨子曰:为非乐也!”
3)“与民同乐”的思想:乐民之乐者,民 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 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2
女 高 音
女 高 音
天体音乐
男 高 音 假 声









13
黄金分割:0.618
• 把一条线段分割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 与全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 其比值近似值是0.618。
• 由于按此比例设计的造型十分美丽,因此 称为黄金分割,也称为中外比。这个数值 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诸如绘画、雕塑、音 乐、建筑等艺术领域,而且在管理、工程 设计等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一章 美的本质与特征
一、美的产生 二、美的本质 三、美与真、善的关系 四、美的特征
1
第一节 美的产生 (一)美的雏形
2300万年前,人科动物与猿类分化; 400万~370万年东非古猿开始直立行走; 200万~170万年前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人类进入
旧石器时期,人类学会制造工具; 75万~50万年前,爪哇和北京猿人,能够控制火; 40万~25万年前,阿舍利文化,从生理解剖学判
义。
26
(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求美
• 斯宾诺莎“外物接于眼帘,触动我们的神 经,能使我们得舒适之感,我们便称该物 为美;反之,那引起相反的感触的对象, 我们便说它丑。”
• a.休谟•马歇尔的“美在愉快”说

美学原理PPT课件:美的本质及特征

美学原理PPT课件:美的本质及特征
拉斐尔
10
3.主客观统一说
以朱光潜为代表。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 与物的关系上面。
4.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
以李泽厚为代表。美是一种人类社会生活的属性、形 象、规律。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11
第三节 美是一种价值
1.美的美学含义
三种主要含义(李泽厚):审美对象、审美性质 (素质)、美的本质(根源)
2
2.从精神方面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 分两个角度:一是从客观精神方面探讨,如柏拉 图、普罗提诺、黑格尔;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探 讨,如休谟、康德。
(1)柏拉图:美是理念。理念是人的自我意识或主观意 识的神化、绝对化。 普罗提诺:美是物体分享到的“太一”流溢的理念。他 把柏拉图的理念神秘化,称为神明理性(理式),即 “太一”。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强调理念的外化。
2.客观说
以蔡仪为代表。美是独立于主体的意识之外的,美感是对客观的 美的反映。
美是典型,即个别之中显现着一般的东西。
8
画面半明半暗, 给人以鲜明的 立体感、质感。 人物的微笑和 她清澈明亮的 眼神给人安详、 宁静、温柔的 感觉。
9
圣母神情凝 重,面目端 庄,散发着 一种高贵雍 容之美。 《圣母子》
• 没有可见形象的对象(尽管这些事物是客观存在 的),不能引起人的审美感受。如空气、X射线、 电子等。抽象的思想、概念等,更不能成为审美 对象。
15
• 作为审美物象应该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即对象的 色彩、声音、形状之间的组合关系,要有宜人的 性质。
• 形式美的一般原则:单纯、齐一,对称、均衡, 比例,调和、对比,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等。
• 林黛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两弯似蹙非蹙 笼烟眉”。这里黛玉到底是喜是蹙说不清,其美 正在于这说不清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美的本质与特征
一、美的产生 二、美的本质 三、美与真、善的关系 四、美的特征
第一节 美的产生 (一)美的雏形
2300万年前,人科动物与猿类分化; 400万~370万年东非古猿开始直立行走; 200 万 ~170 万年前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人类进入 旧石器时期,人类学会制造工具; 75 万 ~50 万年前,爪哇和北京猿人,能够控制火; 40 万 ~25 万年前,阿舍利文化,从生理解剖学判 断,人已具有语言能力; 4 万 ~1 万年前,欧洲克罗马依人,有了雕塑品、 穴画。中国黄河、辽河流域已有人体装饰品。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 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 如画,昔日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 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 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 一枕还酹江月。
3、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 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 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 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天体音乐
男 高 音 假 声 女 高 音 女 高 音
男 男 高 音 男




黄金分割:0.618
• 把一条线段分割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 与全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 其比值近似值是0.618。 • 由于按此比例设计的造型十分美丽,因此 称为黄金分割,也称为中外比。这个数值 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诸如绘画、雕塑、音 乐、建筑等艺术领域,而且在管理、工程 设计等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 (1)在道德评价中论美 • 许慎《说文解字》“美与善同意”。 • 孔子提倡“尊五美”,既“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 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明显指的是五种德行。 • (2)在人物品藻中论美 • 孔子在《论语· 子路》讲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3、在艺术创造和欣赏中论美 • 《淮南子· 说山训》:“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 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 • 《世说新语· 巧艺》记述,顾恺之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 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娇蚩(chi)本无关于妙处。传神 写照,正在阿堵中’。”
1、从‚美‛字的含义看美的产生
• 词源学上“美”: • 在西方语言中,“美”、“漂亮”意义的表述都 来源于拉丁语的“美”,而拉丁语“美”在词源 上又与拉丁语“好”(bene:好、幸福)和“善” (bonus :善良、好、幸福、舒适)。 • 汉语中的“美”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由“羊” 与“大”字组成。“羊大则美”,肥大的羊可作 膳食,满足人们饮食的需要,有实用价值,是善 也是美,“美与善同意”。另有解释说,“美” 就是羊头或羊角为装饰的人,还有解释说,“大” 是由“火”演变而来,故“美”是火烧羊,是味 美。
向日葵有89个花瓣,55 个朝向一方,34个朝 向另一方。
数相关的和谐原则,是西方从 古希腊到19世纪全部古典艺术 的基本原则。
• (2)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本质的有: • 柏拉图的“美是理式”说。 • 康德的“美是主观的”说法。 • 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定 义。
(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求美
羊大为美。《说文解字》:美,甘也。 从羊从大 。羊在六畜主给膳。美与善同意。
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
1、“伍举论美”——《国语· 楚语上》
“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 害焉,故曰美。 ”
2、墨子:非乐 墨 1)解决的问题:“三患”: 子 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 劳者不得歇 2)“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 鸣鼓、琴瑟、芋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 刻镂华彩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然上 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 利。是故子墨子曰:为非乐也!” 3)“与民同乐”的思想:乐民之乐者,民 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 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斯宾诺莎“外物接于眼帘,触动我们的神 经,能使我们得舒适之感,我们便称该物 为美;反之,那引起相反的感触的对象, 我们便说它丑。” • a.休谟· 马歇尔的“美在愉快”说
• “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 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 b.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的“美在无意 识的欲望”说
所谓“充实之谓美”,即充实 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 智等。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 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 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 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 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5、荀 子 荀 1)“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子 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 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2)“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美”就像人头上戴着羊角或插着羽毛,作 为饰物,获得美的表现和享受。持这种看法的人 认为从美字上体现了美和人体、装饰,以及艺术 的关系。
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
1、从主客观的关系研究美 意境 :“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
王国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空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 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 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 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
1)艺术美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表现
⑴ 刘勰《文心雕龙》: 重内容轻形式 ★ 义华而声悴 重形式轻内容 ★ 理拙而文泽 内容和形式并重, ★ 衔华而佩实 即内容与形式统一 ★舒文载实
⑵ 形神关系 神:指事物或人物具有的思想、情感、性格 等,属于内容;
形,事物及人物的外在形态和表现,属于形 式。
(举例说明)
四 川 出 土 的 说 书 俑
3、从风格上研究美 风格显示了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不同的艺 术家有不同的风格,风格和艺术家的个性,生 活的环境,以及时代都有很大的关系
(举例说明不同艺术家的风格特征)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叁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後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3)第三次美学论争,20世纪90年代,实践美 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
• •
古典美学与现代美学之争,与现代美学接 轨。 后实践美学认为审美不是与实践、现实同 一,实践、现实是异化活动,审美超越现 实,克服异化;不是主体性活动,而是主 体间性活动,总之,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 式和超越的体验方式。
(4)刚刚发生的第四次美学论争,日常生活美 学与超越性美学论争,性质是现代美学与后 现代美学之争。 • 日常生活美学主张“日常社会审美化”,大众 文化兴盛,审美与日常生活融合,审美是日常 生活的快乐享受,失去超越性,主张“身体美 学”。
目前世界最高的建築物是 加拿大多倫多電視塔,高 553.33 公尺,其觀景樓以 上和樓以下的長度之比率 就是 0.618
菲波那契数列
• 1、2、3、5、8、13、21、34、55、89、 144…..这个数列的名字叫做“菲波那契数 列”,这些数被称为“菲波那契数”。特 点是即除前两个数(数值为1)之外,每个 数都是它前面两个数之和。 • 相邻两个菲波那契数的比值是随序号的增 加而逐渐趋于黄金分割比的。即f(n)/f(n-1)→0.618…。
下一页
美产生于劳动
好用
好看
二、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问题,是一个探讨事物之所以美的 原因与特质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试图给美下 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的问题。 对此,柏拉图在《大希比阿斯篇》中就有 明确的说明。他说,“美是什么”的问题不是 “美的东西是什么”的问题,而是一个探求“美 本身”的问题,而“这美本身把它的特质传给一 件东西,才使那件东西成其为美”,“凡是东西 加上了它,得它点缀,就现得美。”
2、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本 质的有: 亚里士多德的美在“秩序、匀称与明确” 的观点。 • 达•芬奇的“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 的神圣的比例关系上”的观点。 • 博克的美的特质在于小、光滑、各部分 见出变化、不露棱角、颜色鲜明,但不 强烈刺眼的观点。
毕达哥拉斯派:美即数的和谐
心灵感受—实用价值
2、从石器的造型看美的产生
3、从彩陶造型和纹饰看美的产生
(二)社会实践是美产生的基础
• 凡是客观上与人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能 够引起人们审美感受的具体形象,称为美。 • 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 有的特性,它是人们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反映了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并不断创造 和完善自身的能动历程。 • “劳动创造了美”。——马克思 • 美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马克思

后实践美学即超越性美学,坚持审美的超越性, 开展对感性,主张超越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的对立。
• • •
• •
(4)中国美学的建设 中国古代美学传统的继承和批判——主要 是主体间性 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主 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是社会学基础 现代美学的引进和批判——主要是审美超 越性、批判性立场。 后现代美学的引进和批判——主要是审美 的大众化、身体性、反本质主义等
• (1)第一次美学论争,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 批判朱光潜美学,讨论美的主客观性问题,形成 四派美学: • 客观自然派——美是客观的自然属性(蔡仪) • 客观社会派——美是客观的社会属性(李泽厚) • 主观派——美是主观的感觉(高尔泰、吕莹) • 主客观统一派——美是客观的属性符合主观的标 准(朱光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