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版)

合集下载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年版)的通知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年版)的通知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2016年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已撤销)
•【公布日期】2016.12.06
•【文号】国卫办疾控发〔2016〕51号
•【施行日期】2016.12.06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免疫规划
正文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年
版)的通知
国卫办疾控发〔2016〕5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配合《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贯彻实施,我委组织编写了《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年版)》现将《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年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版)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2016年12月6日。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版)》最新解读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版)》最新解读


如果儿童未按照上述年龄及时完成接种,应根据补种通用原则和每种疫苗的具体补种要求尽 早进行补种。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补种通用原则
未完成规定剂次接种的≤14岁儿童补种原则:
1.未曾接种:按照各种疫苗具体补种原则规定的接种间隔和剂次进行补种。
2.未完成剂次:只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无需重新开始全程接种。 3.优先保证儿童及时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全程接种, 当遇到无法使用同一厂家疫苗完成全程接种情况时,可使用不同厂家的 同品种疫苗完成后续接种(含补种)。 疫苗使用说明书中有特别说明的情况除外。 4.2007年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后按照各种疫苗具体的补种原则部分进行。
年(月)龄
8月 9月 18月 2岁 3岁 4岁 5岁 6岁
HepB BCG IPV OPV DTaP DT MR MMR
JE-L
MPSV-A MPSV-AC
HepA-L JE-I
HepA-I
一般原则
(一)起始免疫年(月)龄:是指可以接种该剂次疫苗的最小接种年(月)龄。 (二)儿童年(月)龄达到相应疫苗的起始接种年(月)龄时,应尽早接种,推荐的年龄之前
严禁皮下或肌肉注射。
皮内注射用卡介苗(卡介苗,BCG)
3.补种原则
(1)未接种卡介苗的<3月龄儿童可直接补种。
(2)3月龄~3岁儿童对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TB-PPD) 或卡介菌蛋白衍生物(BCG-PPD)试验阴性者,应予补种。 (3)≥4岁儿童不予补种。 (4)已接种卡介苗的儿童,即使卡痕未形成也不再予以补种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年版修改后第一章组织机构人员及职责第二章疫苗使用管理第三章冷链系统管理第四章预防接种服务第五章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第六章接种率监测第七章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第八章实验室管理第九章资料管理第十章督导考核与评价附件一临时预防接种点的基本设置要求附件二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参考标准附件三预防接种工作相关表格附件四名词释义缩略语修改前未修改未修改未修改未修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事故的报告的处理接种率和免疫水平监测未修改资料管理督导考核与评价实验室管理第十一章附录预防接种门诊参考标准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要点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治原则几种主要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工作要点预防接种工作相关表格201602根据一些新的文件技术方案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等进行了调整部分文字和概念修改县cdc乡镇卫生院接种单位03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下称条例疫苗分为两类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版)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版)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年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目录第一章组织机构、人员及职责 1 第二章疫苗使用管理 5 第三章冷链系统管理 12第四章预防接种服务 16 第五章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 27 第六章接种率监测 33 第七章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 36 第八章实验室管理 39 第九章资料管理 42 第十章督导、考核与评价 46附件一临时预防接种点的基本设置要求50附件二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参考标准51附件三预防接种工作相关表格53附件四名词释义78附件五缩略语80第一章组织机构、人员及职责1 组织机构1.1 疾控机构县级及以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疾控机构)设立负责预防接种工作的业务部门(中心、所、科、室)。

1.2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据其职责设立预防接种科室。

1.3 接种单位1.3.1 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以下简称接种单位),由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并明确其责任区域或任务。

1.3.2 接种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3.2.1 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1.3.2.2 具有经过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1.3.2.3 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

1.3.2.4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他承担常规接种服务的城镇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设立预防接种门诊。

2 人员2.1 各级疾控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单位根据其职责、任务,结合本行政区域的服务人口、服务面积和地理条件等因素,合理配置专业技术和接种人员。

2.2 承担预防接种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并经过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预防接种服务工作。

3 职责3.1 疾控机构3.1.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1.1.1 协助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和其他疫苗的使用指导原则;制定国家免疫规划相关的方案、指南等技术文件。

预防接种服务规范

预防接种服务规范
• 医护人员要增强法律意识,明确“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做好与患者(家长) 的沟通。
• 要求每一位接种人员向家长当面和书面详细告知,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儿童 的健康和生命,保护医护人员自己。
2023年11月3日
省、市预防接种单位建设要求
• 苏卫疾控〔2017〕4号关于规范设置预防接种 单位的指导意见
• 徐卫疾控〔2017〕10号:关于转发《省卫生 计生委关于规范设置预防接种单位的指导意 见》的通知
•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
•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 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的诊断,应由县级以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
断小组做出。
• 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均不得做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
2023年11月3日
Hale Waihona Puke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知情同意相关内容
• 第二十五条 医疗卫生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
• 凡是违反医疗技术规定、规范的所有行为都视为过错(医务人员)。
• 只要能够证明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行为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 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 完全不需要任何鉴定就可直接推定医疗机构有 过错
• 如果医疗机构不能举出书面证据证明其尽到了告知、说明义务,以及取得了 患者或患方的同意,而患者又受到了损害,医疗机构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成了判决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的法定依据。
吊销负有责任的医疗卫生人员的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一)违反本条例规定,未通过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采购疫苗的;
• (二)违反本条例规定,从疫苗生产企业、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外的 单位或者个人购进第二类疫苗的;
• (三)接种疫苗未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 接种方案的;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版)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版)

预防接种工作服务(2016版)1 预防接种分类:常规接种、临时接种、群体接种、应急接种。

1.1 常规接种常规接种是指接种单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疫苗使用说明书,在相对固定的接种服务周期时间内,为接种对象提供的预防接种服务。

1.2 临时接种在出现自然灾害、控制疫苗针对传染病流行等情况,开展应急接种、补充免疫或其他群体性预防接种时,按应急接种、补充免疫或群体性预防接种方案,在适宜的地点和时间,设立临时预防接种点,对目标人群开展的预防接种服务.1.3 群体性预防接种群体性预防接种是指在特定范围和时间内,针对可能受某种传染病威胁的特定人群,有组织地集中实施的预防接种活动。

补充免疫(原称为“强化免疫”)是一种较常采用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形式。

1.4 应急接种应急接种是指在传染病疫情开始或有流行趋势时,为控制传染病疫情蔓延,对目标人群开展的预防接种活动。

2.预防接种服务形式和周期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人口密度、服务半径、地理条件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等情况,合理规划和设置接种单位,或按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实施。

2.1 定点预防接种2.1.1 预防接种门诊2.1.1.1城镇地区原则上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应当设立一个预防接种门诊,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实行按日(每周≥3天)预防接种。

22.1.1.2 农村地区原则上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应当设置1个预防接种门诊,服务半径不超过10公里,实行日、周(每周1~2天)预防接种。

2.1.2 村级接种单位农村地区根据人口、交通情况及服务半径等因素,设置覆盖1个或几个行政村的定点接种单位。

村级接种点每月应当至少提供2次预防接种服务。

2.1.3 产科接种单位设有产科接种单位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新生儿出生时首针乙肝疫苗及卡介苗的预防接种服务。

2.1.4 其他接种单位主要指成人接种门诊、狂犬疫苗接种门诊等2.2 入户预防接种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牧区、海岛等地区,可采取入户方式进行预防接种。

疫苗接收索证制度

疫苗接收索证制度

疫苗接收索证制度
依据《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年版)》要求对疫苗接收或购进实行严格索证制度,对不符合有关规定的疫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不得接收、购进。

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在接收或者购进疫苗时,应当向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索取由药品检验机构依法签发的《生物制品每批检验合格证》或者审核批准证明复印件,并加盖企业印章;属于进口疫苗的,还应当索取《进口药品通关单》复印件,并加盖企业印章,同时索取疫苗运输的设备、时间、温度记录等资料。

所有证明材料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收货时应核实疫苗运输的设备、时间、温度记录等资料,并对疫苗品种、剂型、批准文号、数量、规格、批号、有效期、供货单位、生产厂商等内容进行查验,符合要求的疫苗,方可接收。

接收或购进疫苗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建立真实、完整的购进、分发、供应记录,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接种单位接收第一类疫苗(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或者购进第二类疫苗(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也要建立真实、完整的记录(包括收货、验收、在库检查等),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西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预防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管理办法

预防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管理办法

XX省预防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管理办法第一条为规范我区预防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管理,依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2016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条例)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年版)》(以下简称规范)等法规和规范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预防接种单位是指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由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指定,并明确其责任区域或任务。

预防接种从业人员是指从事预防接种和服务工作的人员。

第三条预防接种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二)具有经过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三)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

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城镇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设立预防接种门诊。

建设标准见附表。

第四条预防接种单位性质根据接种对象、服务形式和周期,可分为预防接种门诊、村级接种单位、产科接种单位、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和成人接种门诊。

预防接种门诊、村级接种单位和产科接种单位是指凡承担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管理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是指承担狂犬病暴露规范处置和疫苗及被动免疫制剂注射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成人接种门诊是指为成人实施预防接种的医疗卫生机构。

第五条预防接种单位由所在地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依照条例和规范规定,根据人口密度、服务半径、地理条件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等情况指定。

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对拟从事预防接种的单位、人员、房屋布局、设施设备等情况进行验收和定期考核管理。

第六条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考核验收后,可以在指定区域内对规定的服务对象实施预防接种服务工作,未通过考核验收的预防接种单位不得从事预防接种工作。

第七条县级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监测和预警信息,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需要在本行政区域内部分地区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应急接种和临时接种。

群体性预防接种指在特定范围和时间内,针对可能受某种传染病威胁的特定人群,有组织地集中实施的预防接种活动。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加强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管理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发〔2016〕26号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加强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管理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发〔2016〕26号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加强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管理的通知正文:----------------------------------------------------------------------------------------------------------------------------------------------------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加强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管理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发〔2016〕2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预防接种工作是预防、控制乃至消灭传染病最经济、安全和有效手段,是我国贯彻落实“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成效最显著、影响最广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我国自开展预防接种工作以来,有效控制以致消除、消灭了一些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

但是,近期个别地区暴露出的问题,提示预防接种工作管理亟待规范加强。

近期,国务院公布了新修订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条例》。

为进一步规范基层预防接种工作,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合理规划预防接种服务模式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人口密度、服务半径、地理条件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等情况,合理规划和设置接种单位。

原则上,城镇每个街道至少应当设置1个预防接种门诊,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在农村地区实行以乡镇为单位集中接种模式,农村每个乡镇至少应当设置1个预防接种门诊,服务半径不超过10公里。

服务半径超过以上标准的地区,应当根据情况增设预防接种门诊或者接种点。

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牧区、海岛地区,通过加强乡镇卫生院流动服务,或在保证服务质量前提下设置村级接种点,采取定点与入户巡回相结合的方式,提高预防接种的可及性。

新建城区、居民区、开发区应当及时增设接种单位。

二、统筹安排预防接种服务周期城镇地区预防接种门诊应当尽量采取日接种服务方式,农村地区预防接种门诊应当采取日、周接种方式,有条件的地区应当根据服务需求,在周末提供半天接种服务。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年)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年)

上臂三角肌
肌内注射
1
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 处
皮下注射
1
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 处
皮下注射
2
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 处
皮下注射
2 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 皮下注射
2 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 皮下注射
1 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 皮下注射
0.1ml 1粒 0.5ml 0.5ml 0.5ml
0.5ml
0.5ml 30μ g/0.5ml 100μ g/0.5ml
3
剂的间
隔应≥60天
。8 未完成基础免疫的14岁内儿童应尽早进行补种。
在接种门诊,上午门诊下班前应将未开启的疫苗存入冰箱冷藏室内。
☞对6不属于麻本次疹的受疫种者苗,向复儿童种家长可或其使监护用人做含好说麻服解疹释工疫作。苗成份的其它联合疫苗,如麻疹
2021/8/14
7
使用规定(二)
7如需同时接种两种以上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应在不同部位接 种,并严格按照接种要求进行接种。严禁将几种疫苗混合吸入 1支注射器内接种。2种减毒活疫苗如未同时接种,应至少间隔 4周再接种。
8 未完成基础免疫的14岁内儿童应尽早进行补种。在补种时掌 握以下原则:
未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儿童,按照免疫程序进行补种。 未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规定剂次的儿童,只需补种
未完成的剂次。2021/来自/148疫苗接种年(月)龄
接种 剂次
接种部位
接种途径
接种剂量 /剂 次
备注
乙肝疫苗
0、 1、 6月 龄
2021/8/14
15
疫苗的分发领取
1、领取或分发疫苗时要遵循“先短效期、后长效期”, 以及先产先出、先进先出、近效期先出的原则,有计划地 分发。 2、接种单位,应当建立真实、完整的购进、分发、供应 疫苗记录。记录应当注明疫苗的通用名称、生产企业、剂 型、规格、批号、有效期、批准文号、(购销、分发)单 位、数量、价格、(购销、分发)日期、产品包装以及外 观质量、储存温度、运输条件、批签发合格证明编号或者 合格证明、验收结论、验收人签名。记录应当保存至超过 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3 、接种单位要经常核对疫苗进出情况,每次接种完毕后 都要随时做好疫苗出入库记录,做到帐、苗相符。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预防接种工作是全社会基本卫生防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全国卫生进步、增强全民健康水平、减少许多传染病发病率,推动发展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内容。

为了进一步规范预防接种工作,保障全民受优质预防接种服务,提高接种服务质量,保证接种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目的1.强预防接种管理,保障预防接种的质量和安全。

2.强遴选预防接种药品及其他疫苗的管理,保障疫苗的安全使用和有效使用。

3.循“集中管理、合理配置、严格使用、及时处理”的原则,对预防接种有关药品、补助资金、服务设施设备、技术教育及咨询等进行统一管理,提高接种服务和管理水平。

三、本规范执行对象本规范面向全社会,包括政府部门、行政机关、医疗机构、社会各界公众和社会组织。

四、基本原则1.范接种疫苗,重视接种过程。

预防接种机构应严格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要求接种疫苗,落实相关药品管理细则,遵循“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群众满意”的原则,保障接种疫苗的安全和质量,提高接种效果和接种率。

2.持定期接种,按规定使用。

接种定期检查,每个月应组织一次接种定期检查,检查接种机构的接种条件、技术操作和技术质量,定期检查接种药品、设备、环境等。

3.重问题预防,重视随访监测。

应建立严格的接种记录与随访机制,对接种疫苗的使用情况、反应和疫苗有效性定期进行监测。

5.守法律法规,切实保障权益。

接种机构应建立接种活动张贴明显的法律法规,加强接种宣传,增强民众对接种的认识,切实落实法律法规规定,做好登记及随访服务,保障接种者的合法权益。

六、责任1.生行政部门要统一组织、规范和监督预防接种工作,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要求下达接种疫苗的价格补贴政策,监督检查接种机构的接种质量和安全,纠正不规范行为,保障接种质量和安全。

2.疗机构负责预防接种的日常实施,按规定执行接种指南,储备疫苗,执行《国家免疫规划》和相关政策,严格按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使用疫苗,保障接种安全,确保群众受优质接种服务。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年版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年版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年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是指对于疫苗接种的具体操作过程和管理要求的规范,旨在确保预防接种工作的安全、科学和有效进行。

以下是2016年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主要内容:1. 接种场所要求:a. 接种场所应具备清洁、通风良好的条件;b. 应设置专门的接种区域,保证接种者的隐私和安全;c. 保证场所内疫苗的安全储存和管理。

2. 接种人员要求:a. 接种人员应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和技能,持有合格的执业资格证书;b. 接种人员应定期接受接种技术培训,并持续更新接种知识。

3. 接种疫苗储存和管理:a. 疫苗应储存在恒温冰箱中,温度应保持在2-8摄氏度之间;b. 疫苗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储存、发放和接种;c. 疫苗的有效期和免疫程序应及时监测和更新。

4. 接种操作要求:a. 接种前应进行健康评估和免疫史询问,确认接种适应症和禁忌证;b. 接种时应采取无菌技术,确保接种器具的洁净和安全;c. 接种后应观察接种者的反应,及时处理接种反应或并发症。

5. 接种记录和监测:a. 每次接种后应详细记录接种信息,包括接种的疫苗名称、批号、接种部位等;b. 接种单位应建立健全接种档案和接种信息管理系统;c. 接种单位应定期进行接种效果监测和不良反应监测。

6. 接种宣传和教育:a. 接种单位应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接种意识和知情率;b. 接种单位应提供准确的接种信息和解答接种者的疑问。

7. 疫苗供应和质量监管:a. 疫苗供应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确保疫苗的质量和安全;b. 疫苗批签发和疫苗追溯应进行严格管理;c. 对于疫苗的制备、储存和运输应有完善的质量管理质检措施。

以上是2016年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主要内容,具体实施还需根据当地的法律法规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2016年修订)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2016年修订)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2016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6.04.23•【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68号•【施行日期】2016.04.23•【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传染病防控正文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2005年3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34号公布根据2016年4月23日《国务院关于修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决定》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的管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

疫苗分为两类。

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第三条接种第一类疫苗由政府承担费用。

接种第二类疫苗由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承担费用。

第四条疫苗的流通、预防接种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五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全国范围内的传染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制定国家免疫规划;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拟订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种类,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根据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可以增加免费向公民提供的疫苗种类,并报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条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推行扩大免疫规划。

需要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受种者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受种;受种者为未成年人的,其监护人应当配合有关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等医疗卫生机构,保证受种者及时受种。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修订)解读20170406下载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修订)解读20170406下载

修订过程 (三)
• 2014年3月,CCDC组织讨论常规免疫接种率算法。 • 2015年5月,CCDC汇总卫生部疾病控制专家咨询委员会免疫规划分 委会委员对《规范》反馈意见。卫生部疾控局组织专家讨论《规范》 (修订稿)。 • 2016年5-6月,根据修订后的《条例》和两局委落实《条例》通知。 中国CDC组织讨论、修订。 • 2016年7月,国家卫计委征求各省卫计委意见 • 2016年9月,国家卫计委征求卫计委各司局意见 • 2016年11月,国家卫计委主任办公会专题讨论 • 2016年12月6日,国家卫计委正式颁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 年版),同时颁布《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16 年版)》
主要修订 人员
• 国家卫计委疾控局、免疫处领导 • 免疫规划咨询专家 –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免疫规划分委会专家 – 原卫生部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部分专家 • 中国CDC及免疫中心、病毒所、传染病所相关专业人员 • 部分省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人、免疫规 划所(科)长及业务骨干等
遇到无法使用同一厂家疫苗完成全程接种情况时,可使用不同厂 家的同品种疫苗完成后续接种(含补种)。疫苗使用说明书中有 特别说明的情况除外。 • 各疫苗的补种原则详见《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 (2016年版)》
第二类疫苗的使用规定
根据国家制定的第二类或疫苗使用说明书接种 第二类疫苗。 • 受种者或其监护人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可以自愿自费 选择第二类疫苗。 •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和第二类疫苗在接种时间上有冲突的, 原则上应优先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 但在特殊情况下,用于预防紧急疾病风险的非国家免疫 规划疫苗,如狂犬病疫苗、黄热病疫苗或其他需应急接 种的疫苗,可优先接种。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版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版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版
一、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诊所、卫生局、群众卫生服务机构和综合性医院的免疫接种工作。

二、释义
1.免疫接种:指婴幼儿及成人接种全国统一配置的免疫疫苗,以及适应当地疫情需要而接种的其他疫苗。

2.指定常规接种场所:指具有安全、文明、便利、高效免疫接种条件的机构,其药品质量安全可靠,免疫接种管理程序和工作标准有效的卫生机构。

三、免疫接种工作总体原则
1.注重宣传、科普,强化人们参与意识,扩大免疫接种报告率和达到率;
2.提高安全接种保障水平;
3.提高接种效力,最大限度提高接种质量和效果;
4.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5.充分发挥免疫针剂组合疗法的功效;
6.持续开展进阶型免疫活动;
7.逐步建立孕期免疫及育龄妇女接种等措施;
8.科学组织免疫接种资源,实现宏观调节、优化个体配置,实现精准、安全、及时、有效的免疫接种。

四、实施免疫接种的工作原则
1.按照科学原则、安全原则、公平原则和有效原则,真正实施接种;
2.优先接种弱势、廊群体;
3.采取合理、安全、有效的接种方法和技术;
4.按照国家有关免疫接种政策及规定执行;
5.收集、登记、整理免疫接种记录,并定时、定期监测评估免疫效果。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年版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年版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年版
以下是关于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年版的一些重要要点:
1. 接种人员素质要求:接种人员应具备相关的医学或护理专业知识,并经过相应的培训和资格证书的认证。

2. 接种场所要求:接种场所应具备安全、卫生和舒适的条件,保证
接种过程的顺利进行。

3. 接种疫苗管理要求:疫苗应按照国家规定的储存和运输条件进行
管理,确保疫苗的质量和有效性。

4. 接种过程要求:接种过程中,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接种操作,包
括确认接种对象身份、选择适当的接种方法和剂量、正确采集和管
理接种数据等。

5. 接种记录要求:接种人员应详细、准确地记录每个接种对象的相
关信息,包括接种的时间、地点、疫苗品种、剂量等,以便于后续
的追踪和监测工作。

6. 接种后处理要求:接种后应向接种对象和其监护人提供相关的接种信息,并就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测。

7. 接种宣传工作规范:相关部门应加强社会宣传,提高公众对预防接种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促进接种率的提高。

8. 接种质量管理要求: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对接种工作进行定期的质量评估和改进,确保预防接种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对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年版的一些摘要和总结,具体的内容还需要参考相关的法规和规定。

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国家免疫规划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16年版)

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国家免疫规划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16年版)

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国家免疫规划儿童免
疫程序及说明(2016年版)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年(卷),期】2017(012)001
【总页数】1页(P48-4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的通知 [J],
2.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 [J],
3.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年版)的通知 [J],
4.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免疫规划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16年版)
的通知 [J],
5.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21年版)的
通知(国卫疾控发[2021]10号)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起未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接种疫苗的案例分析

一起未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接种疫苗的案例分析

498Chin J Hemorh.2019;29(4) doi:10.3969/j.issn.l009-881X.2019.04.032一起未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接种疫苗的案例分析顾静,陈涛(苏州高新区卫生监督所,江苏苏州215011 )摘要:该文通过对一起未遵守预防接种T作规范接种疫苗的分析与思考,对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上、行政执法部门 监管上提出建议。

关键词:预防接种管理;行政处罚中图分类号:R19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81X(2019)04-0498-02《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年版)》m要求,从事预 防接种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由县级及以上各级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疾控机构)指定,并明确其责任区域。

接种单位 应具备下列条件: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具有经过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 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具有符合 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 度。

承担预防接种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 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并经过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 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1案情简介舆情监测发现有网络信息投诉某区卫生院疑似出现接种过期疫苗事件。

2019年01月16、17日,某区卫生和计 划生育局卫生执法人员立即对该卫生院进行现场检查,从 “省预防接种个案信息系统”平台该单位账号中调取受种 儿童陆某某的接种记录。

记录显示:接种疫苗为麻风,接 种日期为2018年7月19日,疫苗批号为20161261-2,接种 医师为杜某某。

遂即索取了该批号的生物制品批签发合格 证,发现该疫苗有效期至2018年6月1日,显示该儿童接种 的麻风疫苗已过期,引起执法人员的高度重视。

据此,区局于2019年1月18日受理立案,针对发现的上 述问题进一步调查取证,确认该卫生院分别通过省疫苗管 理系统(网络系统平台)和纸质手工登记疫苗明细账两套 系统进行疫苗出入库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接种工作服务(2016版)1 预防接种分类:常规接种、临时接种、群体接种、应急接种。

1.1 常规接种常规接种是指接种单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疫苗使用说明书,在相对固定的接种服务周期时间内,为接种对象提供的预防接种服务。

1.2 临时接种在出现自然灾害、控制疫苗针对传染病流行等情况,开展应急接种、补充免疫或其他群体性预防接种时,按应急接种、补充免疫或群体性预防接种方案,在适宜的地点和时间,设立临时预防接种点,对目标人群开展的预防接种服务.1.3 群体性预防接种群体性预防接种是指在特定范围和时间内,针对可能受某种传染病威胁的特定人群,有组织地集中实施的预防接种活动。

补充免疫(原称为“强化免疫”)是一种较常采用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形式。

1.4 应急接种应急接种是指在传染病疫情开始或有流行趋势时,为控制传染病疫情蔓延,对目标人群开展的预防接种活动。

2.预防接种服务形式和周期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人口密度、服务半径、地理条件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等情况,合理规划和设置接种单位,或按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实施。

2.1 定点预防接种2.1.1 预防接种门诊2.1.1.1城镇地区原则上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应当设立一个预防接种门诊,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实行按日(每周≥3天)预防接种。

22.1.1.2 农村地区原则上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应当设置1个预防接种门诊,服务半径不超过10公里,实行日、周(每周1~2天)预防接种。

2.1.2 村级接种单位农村地区根据人口、交通情况及服务半径等因素,设置覆盖1个或几个行政村的定点接种单位。

村级接种点每月应当至少提供2次预防接种服务。

2.1.3 产科接种单位设有产科接种单位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新生儿出生时首针乙肝疫苗及卡介苗的预防接种服务。

2.1.4 其他接种单位主要指成人接种门诊、狂犬疫苗接种门诊等2.2 入户预防接种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牧区、海岛等地区,可采取入户方式进行预防接种。

实施入户接种的地区,每月应当至少提供1次预防接种服务。

3 预防接种证、卡(簿)的管理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

接种单位应按规定为适龄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卡(簿),作为儿童预防接种的凭证。

其他人群的预防接种也要实行接种记录工作。

● 3.1 预防接种证、卡(簿)的建立● 3.1.1 预防接种证、卡(簿)按照受种者的居住地实行属地化管理。

● 3.1.2 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的接种单位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

未按时建立预防接种证或预防接种证遗失者应及时到接种单位补办。

● 3.1.3 产科接种单位应告知新生儿监护人一个月内到居住地接种单位建立预防接种证、卡(簿),或直接为新生儿办理预防接种证。

● 3.1.4 户籍在外地的适龄儿童暂住在当地时间≥3个月,由暂住地接种单位及时建立预防接种卡(簿);无预防接种证者需同时建立、补办预防接种证。

● 3.1.5 办理预防接种证的接种单位应在预防接种证上加盖公章。

3.2 预防接种证、卡(簿)的使用管理3.2.1 接种单位对适龄儿童实施预防接种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并按规定做好记录。

3.2.2 预防接种证、卡(簿)由接种单位的人员填写或打印。

相关信息要求书写工整、文字规范、填写准确、内容齐全,时间(日期)栏(项)填写以公历为准。

3.2.3 儿童迁移时,儿童监护人应在原接种单位办理儿童既往预防接种证明,转入迁入地接种单位;迁入地接种单位应主动向儿童监护人索查儿童既往预防接种证明;无预防接种证、卡(簿)或预防接种证明的要及时补建。

3.2.4 接种单位至少每季度对辖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卡(簿)进行1次核查和整理,对失去联系≥12个月或迁出、死亡的儿童的预防接种卡(簿)资料,由接种单位另行妥善保管。

● 3.2.5 预防接种证由儿童监护人或受种者长期保管。

预防接种卡(簿)在城市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单位保管,在农村由乡(镇)卫生院、接种单位保管。

预防接种卡(簿)的保管期限应在儿童满6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年。

其他预防接种记录保存时间不得少于5年。

● 3.3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资料的使用和管理● 3.3.1 儿童预防接种电子档案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接种单位保管,保管期限要求同预防接种卡(簿)。

● 3.3.2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接种单位应在完成每次预防接种信息录入和上报的当天,对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的电子档案进行备份,并妥善保存。

● 3.3.3 已全面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地区,可以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的电子档案逐步取代预防接种卡(簿),但不得代替儿童预防接种证。

如为异地建档儿童,可通过联网下载该儿童的既往预防接种资料。

● 3.3.4 疾控机构、接种单位及相关工作人员对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负有安全管理和隐私保护责任,不得擅自向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儿童相关信息。

4 预防接种实施4.1 预防接种前准备工作4.1.1 确定受种对象4.1.1.1 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群体性预防接种、应急接种或补充免疫方案等,确定受种对象。

4.1.1.2 受种对象包括:本次受种对象、上次漏种者和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中的未受种者。

4.1.1.3 清理预防接种卡(簿)或通过信息系统建立的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幻灯片12●根据预防接种记录核实受种对象。

● 4.1.1.4 主动搜索流动人口和计划外生育儿童中的受种对象。

● 4.1.2 通知儿童监护人或受种者●采取口头预约、书面预约、电话联系、手机短信(微信)告知、邮件通知、广播通知、公示告知等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或受种者,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

● 4.1.3领取或购进疫苗● 4.1.3.1 接种单位根据各种疫苗受种人数计算领取或购进疫苗数量,做好疫苗领发登记。

● 4.1.3.2 运输疫苗的冷藏箱(包),应根据环境温度、运输条件、使用条件放置适当数量的冰排。

● 4.1.3.3 冷藏箱(包)中疫苗的放置●①脊灰减毒活疫苗、含麻疹成分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等放在冷藏箱(包)的底层。

●②卡介苗放在中层,并有醒目标记。

●③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乙肝疫苗、脊灰灭活疫苗等严禁冻结,要放在冷藏箱(包)的上层,不能直接接触冰排。

●④其他疫苗按照使用说明规定的温度,参照上述要求放置。

● 4.1.4 准备预防接种器材● 4.1.4.1 按受种对象人次数的1.1倍准备相应规格的注射器材。

● 4.1.4.2 注射器使用前要检查包装是否完好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 4.1.5 准备药品、器械●准备75%乙醇、镊子、棉球杯、无菌干棉球或棉签、治疗盘、体温表、听诊器、压舌板、血压计、1:1000肾上腺素、注射器毁型装置或安全盒、污物桶等。

● 4.2 预防接种时的工作● 4.2.1 预防接种场所要求● 4.2.1.1 预防接种场所室外要设有醒目的标志,室内清洁、光线明亮、通风保暖,并准备好预防接种工作台、坐凳以及提供儿童和家长留观、等候的条件。

● 4.2.1.2 预防接种门诊应当按照咨询/登记、预防接种、留观等内容进行合理分区,确保预防接种有序进行。

村级接种单位和产科接种单位应根据预防接种的需要合理进行功能分区。

4.2.1.3 预防接种室、接种工作台应设置醒目标记。

4.2.1.4 做好室内清洁,使用消毒液或紫外线消毒,并做好消毒记录。

4.2.1.5 接种人员穿戴工作衣、帽、口罩,双手要洗净。

4.2.1.6 在预防接种场所显著位置公示相关资料,包括:①预防接种工作流程。

②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品种、免疫程序、预防接种方法等;③预防接种服务时间、咨询电话。

④科普宣传资料。

4.2.2 核实受种对象4.2.2.1 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应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卡(簿)或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核对受种者姓名、出生日期及预防接种记录,确定本次受种对象、接种疫苗的品种。

4.2.2.2 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发现原始记录中受种者姓名、出生日期、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有误或变更的,应及时更新。

4.2.2.3 对不符合本次预防接种的受种者,向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做好解释工作。

幻灯片18● 4.2.2.4 对因有预防接种禁忌而不能预防接种的受种者,预防接种人员应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并在预防接种证、卡(簿)或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上记录。

● 4.2.3 预防接种前告知和健康状况询问● 4.2.3.1 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在实施预防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并如实记录告知情况。

4.2.4 预防接种现场疫苗管理4.2.4.1 预防接种前将疫苗从冷藏设备内取出,尽量减少开启冷藏设备的次数。

4.2.4.2 核对接种疫苗的品种,检查疫苗外观质量。

凡过期、变色、污染、发霉、有摇不散凝块或异物、无标签或标签不清、疫苗瓶有裂纹的疫苗一律不得使用。

● 4.2.4.3 疫苗使用说明规定严禁冻结的疫苗,如百白破疫苗、乙肝疫苗、白破疫苗等,冻结后一律不得使用。

●检查含吸附剂疫苗是否冻结的方法:将被检和正常对照的疫苗瓶同时摇匀后静置竖立,如被检疫苗在短时间(5~10分钟)内与对照疫苗相比,出现分层现象且上层液体较清,即可判断被检疫苗曾被冻结。

● 4.2.5 预防接种操作● 4.2.5.1 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在预防接种操作前再次进行“三查七对”,无误后予以预防接种。

三查:检查受种者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证,查对预防接种卡(簿)与儿童预防接种证,检查疫苗、注射器外观与批号、效期;七对:核对受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4.2.5.2口服法①适用疫苗: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等。

②操作方法1)液体剂型疫苗直接将规定剂量的疫苗滴入儿童口中。

(目前使用)2)糖丸剂型疫苗用消毒药匙送入儿童口中,用凉开水送服。

对于小月龄儿童,喂服糖丸剂型时可将糖丸放在消毒的小药袋中,用手碾碎后放入药匙内,加少许凉开水溶解成糊状服用,或将糖丸溶于约5ml凉开水中,使其完全溶化后口服。

● 4.2.5.3 注射剂型疫苗的使用●①将疫苗瓶上部疫苗弹至底部,用75%乙醇棉球消毒开启部位。

●②在乙醇挥发后将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下插入疫苗瓶的液面下吸取疫苗。

●③吸取疫苗后,将注射器的针头向上,排空注射器内的气泡,直至针头上有一小滴疫苗出现为止。

●④自毁型注射器的使用方法参见相关产品使用说明。

●⑤使用含有吸附剂的疫苗前,应当充分摇匀。

使用冻干疫苗时,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稀释液,沿疫苗瓶内壁缓慢注入,轻轻摇荡,使疫苗充分溶解,避免出现泡沫。

●⑥开启减毒活疫苗的疫苗瓶和注射时,切勿使消毒剂接触疫苗。

●⑦疫苗瓶开启后应尽快使用。

如不能立即用完,应盖上无菌干棉球冷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