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章末总结
2020版人教A数学必修2:第四章 圆与方程 章末总结
![2020版人教A数学必修2:第四章 圆与方程 章末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be076b671fe910ef12df8b8.png)
题型探究·素养提升
题型一 圆的方程 [典例1] (2018·安徽宿州高二期末)求适合下列条件的圆的方程. (1)圆心在直线y=-4x上,且与直线l:x+y-1=0相切于点P(3,-2);
解:(1)设圆的标准方程为(x-a)2+(y-b)2=r2,
b 4a,
则有 3 a2 2 b2 r2, 解得 a=1,b=-4,r=2 2 .
2 选 C.
4.(2015·全国Ⅱ卷)已知三点 A(1,0),B(0, 3 ),C(2, 3 ),则△ABC 外 接圆的圆心到原点的距离为( B )
(A) 5 3
(B) 21 3
(C) 2 5 (D) 4
3
3
解析:设圆的一般方程为 x2+y2+Dx+Ey+F=0,
所以
1 D F 0, 3 3E F 0, 7 2D 3E F
解析:圆 M:x2+y2-2ay=0 的圆心 M(0,a),半径为 a.所以圆心 M 到直线 x+
y=0 的距离为 a ,由直线 y+x=0 被圆 M 截得弦长为 2 2 知 a2- a2 =2,
2
2
故 a=2.即 M(0,2),且圆 M 半径为 2.又圆 N 的圆心 N(1,1),且半径为 1,
由|MN|= 2 ,且 2-1< 2 <2+1.故两圆相交.故选 B.
题型二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典例2] 已知点P(1,5),圆C:x2+y2-4x-4y+4=0. (1)过点P作圆的切线PT,T为切点,求线段PT的长; 解:(1)化圆 C:x2+y2-4x-4y+4=0 为(x-2)2+(y-2)2=4, 得圆心为 C(2,2),半径 r=2.
高中物理必修一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章末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章末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cbafc3a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b3.png)
定 律
牛顿第 三定律
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同时产生,同时变化作用的物体上
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第3页,共27页。
答案
两类基 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
牛 本问题 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 顿
运
动
定 超重与 失重:加速度a 向下 ,FN<G
图1
第6页,共27页。
解析答案
(2)用大小为30 N、与水平方向成37°的力斜向上拉此物体,使物体从A处由 静止开始运动并能到达B处,求该力作用的最短时间t.
第8页,共27页。
方法提炼
解析答案
二、动力学中的图象问题
例2 一质量m=2.0 kg的小物块以一定的初速度冲上一倾角为37°足够长的斜 面,某同学利用传感器测出了小物块从一开始冲上斜面到上滑过程中多个时刻 的瞬时速度,并用计算机作出了小物块上滑过程的速度-时间图线,如图2所 示.(取sin 37°=,cos 37°=,g=10 m/s2)求: (1)小物块冲上斜面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
律 失重
超重:加速度a 向上 ,FN>G
完全失重:a=g,FN=0
第4页,共27页。
答案
牛
平衡状态:静止或 匀速直线运动
顿 共点力作用 运 下物体的平 平衡条件:
F合=0
动衡 定
求解方法
直角三角形法相
三角形法 似三角形法
律
正交分解法
第5页,共27页。
答案
返回
一、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典例精析
例1 如图1所示,质量m=2 kg的物体静止于水平地面的A处,A、B间距L= 20 m.用大小为30 N、沿水平方向的外力拉此物体,经t0=2 s拉到B处.(已知cos 37°=,sin 37°=0.6.取g=10 m/s2) (1)求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粤教版必修一第四章4 章末总结
![粤教版必修一第四章4 章末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8e75be4102de2bd960588df.png)
【答案】 (1)见解析图 (2)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的倒数 (3)小车受到的阻力为 0.1N (4)1
用斜面、小车、钩码等器材按图所示连接,在探 究 a、m、F 三者关系的实验中,得到如图所示的一条打点的 纸带,相邻记数点的时间间隔为 T,且间距 s1,s2,s3,…, s6 可量出.
(1)请写出三个不同的计算加速度的表达式. (2)如图甲所示,是甲同学根据数据画出的 a-F 图象,表 明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
4.各纸带上的加速度 a,都应是该纸带上的平均加速度. 5.作图象时,要使尽可能多的点在所作直线上,不在直 线上的点应尽可能对称分布在所作直线两侧. 离直线较远的点 是错误数据,可舍去不予考虑.
七、误差分析 1.在实验中,我们认为钩码的重力就等于小车所受的合 力.但这是有误差的,只有在小车质量比较大,钩码重力比较 小,且长木板合理倾斜的情况下,实验结果才比较理想. 2.质量测量、长度测量中也存在偶然误差,可通过多次 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3.平衡摩擦力不准而造成误差. 4.描点作图时存在误差.
五、数据处理 1.在每条纸带上选取一段比较理想的部分,计算出加速 度 a. 2.当小车质量 M 不变时,将每次测出的小车受到的合外 力 F 和相应的加速度 a 的值填入下表. 表 1:M 不变,加速度 a 与受力的关系 - 实验次数 n 小车受力 F/N 加速度 a/(m· 2) s 1 2 3 4 5 …
三、实验器材 打点计时器、纸带、复写纸片、小车、一端附有定滑轮的 长木板、小盘、砝码、夹子、细绳、低压交流电源、导线、天 平(带有一套砝码)、刻度尺.
四、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出小车和重物的质量分别为 M0、m0,并把数 值记录下来. 2.按下图所示将实验器材安装好(小车上不系绳).
马原第四章(自己总结的)
![马原第四章(自己总结的)](https://img.taocdn.com/s3/m/d8b638c2c1c708a1284a44e0.png)
第四章4-11.社会制度的改变原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时间:14世纪末—15世纪初2)地点: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3)途径:a)从小商品经济中分化出来b)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换而来4)资本主义萌芽的形式(两种,对应上面两种途径):课本P139—1403.资本主义原始积累1)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能够实现要求商品更大规模生产,满足世界市场扩大的需要)。
2)利用暴力手段进行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3)资本原始积累定义: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到少数人的手中的过程。
P1414)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间:西欧:15世纪后30年——16世纪高潮——19世纪初结束5)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途径:P141-142a)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b)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P142劳动价值论5.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1)自然经济:P1432)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3)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a)社会分工的出现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6.商品的二因素1)商品的定义: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两者的矛盾统一体。
2)二因素:a)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应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适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b)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所持有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c)两者关系:对立统一。
p144-1457.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1)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a)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有用劳动)。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第四章小结与复习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第四章小结与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95e4ff59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5e.png)
小结与复习
要点梳理
考点讲练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要点梳理
一、几何图形 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1) 立体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如:
(2) 平面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如:
2. 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 3. 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正方体
圆柱
三棱柱 圆锥
4. 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1) 体是由面围成,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 相交成点;
看到的平面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小正
方体的个数,画出从正面和左面方向 看到的平面图形.
21
12
考点讲练
解析:根据图中的数字,可知 从前面看有3列,从左到右的 个数分别是1,2,1;从左面 看有2列,个数都是2 .
解:
21 12
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
针对训练
1. 如图,从正面看A,B,C,D四个立体图形,分别 得到 a,b,c,d 四个平面图形,把上下两行相对 应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用线连接起来.
例6 如图,是一个三级台阶,A 和 B是这个台阶的两 个相对的端点,A 点上有一只蚂蚁,想到 B 点去吃可 口的食物. 若这只蚂蚁从 A 点出发,沿着台阶面爬到 B 点,你能画出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吗?
A
B
解:如图,将台阶面展开成平 A 面图形. 连接 AB 两点,因为两点 之间线段最短,所以线段 AB 为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
C
∠ABC =∠ABE+∠CBE= 7x°. E
∵ BD 平分∠ABC,
∴ ∠ABD= 1 ∠ABC =3.5x°. A
B
2
∵∠ABE+∠DBE =∠ABD ,即2x + 21= 3.5x.
西游记第四章思想感情总结
![西游记第四章思想感情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8880cb6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f9.png)
西游记第四章思想感情总结《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孙悟空率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第四章是整本书的开篇,讲述了孙悟空的来历以及与唐僧的相遇,展现了作者对于勇气、忠诚和友情的思考,以及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
本文将从思想和感情两个方面对第四章进行总结。
思想方面,第四章呈现了宗教思想、人性观念以及信仰的内涵。
在本章中,唐僧作为佛教的代表,在求取真经的道路上,代表者人类对于知识和智慧的追求。
他是一个忍辱负重、坚定信念的榜样,具有孜孜不倦的精神,他为了追寻佛法,不畏艰险、不退缩。
与此同时,唐僧也代表着一种道德准则,他作为导师,传递了以慈悲为核心的佛教信仰,引导孙悟空等弟子在修行路上克己奉公,战胜心魔。
而孙悟空则代表着人性的一面。
他性格激烈,桀骜不驯,但同时也展现了执着和忠诚的品质。
他出生于石猴部落,天赋卓越,但却受到众多精怪的排挤和压迫。
在为了寻求公平和自由的过程中,他展现了不屈的斗志和勇气。
当他修成正果后,他选择担任唐僧的护法将其西行,显示了他对于友情和责任的承诺。
在感情方面,第四章强调了友情和信任的重要性。
孙悟空在得到师父唐僧的信任后,立志要保护他的安全。
他表现出对师父的关注和照顾,对唐僧的安全,孙悟空表现出真挚的情感和深厚的友谊。
而唐僧也以德行和慈悲回报孙悟空的忠诚,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师徒之间的情感,更像是好友之间的互助和理解。
这种友情的温暖和可贵,引发了读者对于人情世故的思考,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的力量。
《西游记》第四章在思想和感情方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唐僧和孙悟空的形象塑造,诠释了宗教信仰和人性观念对于人类的引导和塑造的意义。
同时,通过描绘师徒之间的友情和信任,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纽带的力量和温暖。
这些思想和感情的主题在整个故事中贯穿始终,贡献了《西游记》这一中国古代文学瑰宝的精髓和魅力。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故事的激动与刺激,更得到了对于人性和人情的思考和启迪。
士师记第四章的总结
![士师记第四章的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c0c6763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3d.png)
士师记第四章的总结
《士师记》是圣经《旧约》中的一本书,讲述的是以色列国的历史和法律规范。
第四章主要描述了以色列国第一位女士师底波拉与巴拉的故事。
故事开头,以色列人被迦南王耶宾压迫,希伯族民众求助于先知底波拉,希伯族的领袖巴拉也向底波拉求助。
底波拉告诉巴拉要集合以色列人民,率领他们从险峻的他泊山中下来与耶宾军队交战。
巴拉听从了底波拉的建议,召集了拿弗他利和西布伦两个支派的士兵,一同前往战场。
底波拉随巴拉前往战场作为顾问。
最终,以色列人民得到了上帝的保佑,耶宾军队被打败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上帝能够帮助人战胜敌人的压迫和困难,但是我们需要有信心和勇气去面对挑战。
巴拉听从底波拉的建议,勇敢率领士兵去打仗,最终取得胜利,这也证明了领袖的重要性。
希伯族的领袖巴拉不仅具备领导能力,而且能够听取底波拉的建议和指引,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借鉴。
此外,底波拉的故事也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的力量和智慧。
在当时的社会,女性的地位非常低下,但是底波拉却成为一名知名的先知和法官,她的成功和勇敢行动证明了女性也能在重要的事情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她的故事也是向人们传递了一种激励人心的信息。
总之,故事中的士师底波拉和巴拉所做的勇气行动向我们展示了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信仰、勇气和团队合作的力量。
其中也蕴含着女性的力量,鼓舞了更多的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矩阵分析 史荣昌 魏丰 第三版 第一章-第四章 期末复习总结
![矩阵分析 史荣昌 魏丰 第三版 第一章-第四章 期末复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64fd4a858fafab068dc0212.png)
定义:若v1 ∩ v =0,则称v1与v 2 的和空间v1 + v 2 是直和,用记号v1 ⊕ v 2 表示
交
定理:设v1与v 2 是线性空间 v 的两个子空间,则下列命题是等价的
与
和
1) v1 + v 2 是直和
直和
2) dim(v1 + v 2 )= dim v1 + dim v 2
3)
设
α1, αn1
α α α 定理:(1) R(T)=span{T( 1 ),T( 2 ),……T( n )} (2)rank(T)=rank(A)(A 为线性映射在基下的矩阵表示)
值
域
性质:
设 A 是 n 维线性空间V1 到 m 维线性空间V2 的线性映射,α1,α2, αn
是V1
的一组基,β1,
β
2
,
,βm
是V2 的一组基。线性映射 A 在这组基下的矩阵表示是 m*n 矩阵 A=( A1,A2, An
特征子
空间
V 性质:特征子空间 λi 是线性变换 T 的不变子空间。
定义:设v1和v 2 是数域 F 上的两个线性空间,映射 A:v1 → v 2 ,如果对任何两个向量 α1,α2 ∈ v1和任何数λ ∈ F
有 A( α1 + α2 )=A( α1 )+A( α2 ),A( λα1 )= λ A( α1 ),便称 映射 A 是由v 1到v 2 的线性映射
α1,α
2
,
αr
生成的子空间为
T
的不变子空间。
0 0 an,r +1 ann
λ α λ λ λ 定义:设 T 是数域 F 上 n 维线性空间 V 的线性变换,如果 V 中存在非零向量α,使得 T(α)= 0 , 0 ∈F.那么称 0 是 T 的一个特征值,称α是 T 的属于 0 的一个特征向量。
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章末总结课件
![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章末总结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d5485dbc1c708a1284a443a.png)
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专题归纳例析 金属的化学性质与冶炼的关系 Zn Fe Sn K Ca Na Mg Al Hg Ag Pt Au Pb(H) Cu + 还原性 还原性逐渐减弱,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Fe 对应 Fe2 ) 常温下反应缓 常温下 常温下生成 慢, 久置后生成 常温下迅速 不反 与 O2 氧化膜,点 氧化膜, 高温下 不反应 反应,应保 应,加 反应 燃或高温下 Zn、Fe 燃烧, 存在煤油中 热缓慢 剧烈反应 Sn~Cu 与 O2 反应 迅速化合 专题一
例 1 关于铝的冶炼,有以下一些问题,请你通过努力,争取 完成。 (1)工业制备铝一般是通过铝土矿制得纯净的 Al2O3,然后电 解 Al2O3/Na3AlF6 得到铝。也可用电解 NaCl—KCl—AlCl3 共熔体 方法制铝,且比电解 Al2O3/Na3AlF6 制铝节省电能约 30%,但现 在仍用前一种方法制铝,其主要原因是( ) A.AlCl3 是共价化合物,其熔融体不导电 B.电解 AlCl3 生成的 Cl2 会污染大气 C.自然界不存在富含 AlCl3 的矿石 D.生产无水 AlCl3 较困难,成本又较高
与冷水剧烈 与热水或沸 与高温水蒸气 与 H2O 或较快反 水反应,生 反应,生成 H2 反应 应,生成碱 成 H2 和氢 和氧化物(Cu 和 H2 氧化物 除外) 与酸 反应 能置换出非氧化性酸中的氢(Cu 除外)
与 H2O 不反应 与氧化 性酸反 与王水反应 应, 但不 生成 H2
首先与 H2O 反应,生成 与盐溶 一般是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前边的金属能从盐中 的碱可与盐 液反应 置换出后边的金属 发生复分解 反应 与强碱 仅 Al、Zn 与强碱溶液反应,生成 H2 和偏铝酸盐或锌酸盐 反应 冶炼 电解法(电解熔融的盐、 氧 热还原法 热分解法 方法 化物或氢氧化物)
士师记第四章的总结
![士师记第四章的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4e648fc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15.png)
士师记第四章总结重要观点1. 士师记的背景和意义士师记是《圣经·旧约》中的一本书,记录了以色列在出埃及后建立王国时的历史。
本书的背景是以色列民众弃神、崇拜偶像、追求自己的私欲,导致社会混乱和内外交战的时期。
整个历史背景反映了以色列人对神的违背和不信任,以及神对他们的惩罚和拯救。
2. 循环模式士师记中的故事展示了一个循环模式:以色列人离弃神,被压迫和奴役;以色列人呼求神,神兴起士师并拯救他们;以色列人得以自由,然后再次离弃神。
这种循环不断重复,反映了以色列人无法持守神的诫命和神对他们的忍耐。
3. 德波拉的领导第四章讲述了以色列人再次背离神,受到迦南王国的压迫。
在这个背景下,神兴起了德波拉作为士师和先知来领导以色列人。
德波拉是以色列历史上唯一一位女士师,她通过神的指引,呼召巴拉带领以色列人与迦南军队作战,并获得了胜利。
4. 巴拉的犹豫和耶缶的背叛然而,巴拉犹豫不决,要求德波拉和他一同前往战场。
德波拉同意了他的要求,但是预言说战果将被一个女人取得。
在战场上,巴拉获得了胜利,但迦南王国的将军西西拉逃脱。
之后,耶缶出卖了自己的同胞巴拉,将迦南将军西西拉引诱到自己的帐篷,然后用一把帐篷的打钉把他杀死。
这显示了巴拉和耶缶的背叛和自私。
5. 诗歌和赞美第四章的结尾是德波拉和巴拉的一首诗歌,赞美神的拯救和以色列人对神的归依。
这首赞美诗反映了神对以色列的信实和拯救,同时也呼唤以色列人的忠诚和顺服。
关键发现1. 神的忍耐与拯救士师记中反复强调了神对以色列人的忍耐和拯救。
虽然以色列人一再离弃神,但神仍然向他们施恩,并兴起士师来拯救他们。
这展示了神对人类的慈爱和宽容,以及他对于人们悔过归向他的回应。
2. 女性领导者的力量德波拉作为士师和先知的角色,在这个时期起到了关键的领导作用。
她的勇敢和智慧激励了巴拉等人,带领以色列人获得了胜利。
这显示出女性在神的眼中没有地位的限制,他们也能发挥重要的领导力量。
3. 忠诚与背叛的对比士师记第四章揭示了忠诚与背叛的对比。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章末总结》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章末总结》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2dba20e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11.png)
章末总结
知识网络
学习目标
1. 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能从具体物体中 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锥、棱锥、棱柱等立体图形.
2. 了解一些简单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 断立体图形的模型;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了解图形是由点、线(线段、射线、直线)、面体构成的.
真题演练
1. (2015新疆)如图4-J-1所示,某同学的家在A处,星
期日他到书店去买书,想尽快赶到书店B,请你帮助他选择
一条最近的路线
( B)
A. A→C→D→B C. A→C→E→F→B
B. A→C→F→B D. A→C→M→B
2. (2015漳州)如图4-J-2是一个长方体包装盒,则它
的平面展开图是
( A)
3. (2015宜昌)下列图形中可以作为一个三棱柱的展开图
的是
(A)
4. (2015吉林)如图4-J-3,有一个正方体纸巾盒,它
的平面展开图是
( B)
5. (2015无锡)如图4-J-4的正方体盒子的外表面上画
有3条粗黑线,将这个正方体盒子的表面展开(外表面朝
上),展开图可能是
(D )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还在路上……
3. 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以及它们的 区别和联系,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会比较线段的长短(图 形叠合或度量数值比较),理解线段的和、差和线段中点的 意义;掌握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掌握基本事实: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会度量两点间 的距离(会计算距离的和、差).
4. 理解角的概念(两条射线构造定义或一条射线旋转定 义);了解角的顶点、边,了解平角、周角;理解角的平分 线;会比较角的大小(图形叠合或度量数值比较);认识度、 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计算角度的和、差;掌握余 角和补角的概念和性质;懂得用方向和角度来表示方位.
2013年人教地理选修2课件:第四章章末优化总结
![2013年人教地理选修2课件:第四章章末优化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3d93a3a3968011ca30091f4.png)
量输送;在北半球高纬度,由于海洋结冰现象,
海洋基本无法向北输送热量,大气输送成为热量
输送的主体,由此可以判断,①曲线为海洋输送,
③曲线为大气输送。
【答案】第(1)题,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
成高低纬度的热量差异,这是大气环流形成的根
本原因;另外,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也是
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形成的原因之一。而盛行风
又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因此太阳辐射和
地球运动就成为引起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输送热
量的根本原因。
第(2)题,在图中三条曲线中,总热量输送应是海
章末优化总结
章 末 优 化 总 结
知识体系构建
高考真题赏析
章末综合检测
知识体系构建
高考真题赏析
(2009年高考安徽卷)大气环流和大洋环 流源源不断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输送热量。下 图表示“北半球向北的热量输送随纬度的变化 ”。完成(1)~(2)题。
例
(1)引起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输送热量的根本原 因是(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海陆分布和地球运动 C.气压带季节性移动 D.太阳辐射和地球运动 (2)曲线①②③代表的热量输送分别是( ) A.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海洋输送 B.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大气输送 C.大气输送、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 D.海洋输送、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
网络安全法第四章
![网络安全法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6c45438d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2d.png)
网络安全法第四章网络安全法第四章共计32条,主要涉及网络安全的重要领域和问题的解决办法。
以下是对第四章的总结和概括,约700字。
网络安全法第四章主要规定了网络运营者的责任,以及网络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措施。
该章节共计32条,从不同方面确保了网络的安全。
第四章第一条规定了网络运营者的安全责任。
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防范网络安全事件,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存必要的网络日志。
第四章第二条明确了网络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责任。
网络产品和服务的供应者应当确保其产品和服务的安全稳定,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防范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
第四章第三条规定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的安全保障责任。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应当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采取技术措施防范、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工作。
第四章第四条规定了网络安全事件的报告和处置。
网络运营者发现网络安全事件时,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制止事件扩散,并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有关机关报告。
有关机关应当对网络安全事件进行调查、处置和追责。
第四章第六条强调了网络安全的技术支持和协助。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协助,协助有关机关开展网络安全监督检查和调查工作。
第四章第十一条规定了网络安全保护措施的要求。
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恶意程序侵入网络系统,保护网络安全的有效性。
第四章第十八条强调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安全保护措施。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防范网络安全威胁,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稳定。
第四章第二十一条规定了个人信息的保护。
网络运营者收集个人信息时,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
第四章第二十二条规定了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责任。
个人信息控制者应当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损毁和丢失,并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
第四章第二十四条规定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的安全管理责任。
骆驼祥子每章概括(两篇)2024
![骆驼祥子每章概括(两篇)2024](https://img.taocdn.com/s3/m/09d63721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77.png)
引言概述:《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老舍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该小说以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间京津两地贫苦人家为背景,通过描绘主人公骆驼祥子的命运,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分化以及人性的善恶。
本文将对《骆驼祥子》每章的概括进行详细阐述,包括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正文:第一章:祥子进城大点1:初次进京小点1:祥子背着沉重的行李进入北京城,接触到了城市的喧嚣和繁忙。
小点2:祥子遇到保关人员,被逼去刷碗。
小点3:祥子通过与保关人员的争斗,表现出他的勇敢和机智。
大点2:骆驼生涯小点1:祥子成为了租赁骆驼的太太,并开始了自己的骆驼生涯。
小点2:祥子遇到了有钱人薛妈,了解到了赚钱的机会。
小点3:祥子通过购买骆驼并进行租赁,展示了他的聪明和商业头脑。
大点3:无奈的变故小点1:祥子的骆驼生意遭受打击,他陷入了困境。
小点2:祥子通过参军寻求改变,但却遭到了伤害。
小点3:祥子因受伤而失去了几乎所有的资产,陷入了贫穷和绝望。
第二章:爱与梦想大点1:祥子的苦难小点1:祥子成为了农民杂役,过着极为艰苦的生活。
小点2:祥子对于自己的命运感到不满和绝望。
小点3:祥子通过与农民的交流,展示了他对社会不公平的思考和觉醒。
大点2:遇见了五儿小点1:祥子遇到了五儿,一位卖花女。
小点2:五儿的美丽和单纯吸引着祥子,他对五儿产生了爱慕之情。
小点3:祥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开始积攒钱负担五儿的婚礼。
大点3:不幸与离别小点1:祥子的梦想被打破,五儿阴差阳错地与别人结婚。
小点2:祥子的内心受到巨大的打击,他陷入了绝望和失落。
小点3:祥子决定离开北京,寻找新的机会和新的生活。
结论:通过对《骆驼祥子》每章的概括,我们可以看到骆驼祥子这个主人公的遭遇和成长过程。
他初次进城,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实现了骆驼生涯,然而不幸的变故使他失去了一切,陷入了贫穷和绝望。
他遇到了五儿,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但最终却与她失去联系。
这部小说通过骆驼祥子的人生经历,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分化以及人性的善恶。
初一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第四章
![初一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557900f7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f7.png)
初一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第四章第四章:细胞的多样性与变异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它们在组成生物体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第四章中,我们将学习细胞的多样性和变异,了解不同类型的细胞及其功能。
一、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在结构上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首先,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而动物细胞没有。
细胞壁是由纤维素组成的坚硬外壳,它为植物细胞提供了结构支持和保护。
其次,植物细胞含有叶绿体,而动物细胞则没有。
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的光合作用器官,能够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此外,植物细胞通常比动物细胞更大,并且包含一个大的液泡。
二、细胞分裂和有丝分裂细胞分裂是细胞繁殖的过程,分为两种形式: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有丝分裂发生在真核细胞中,包括五个连续的阶段:前期、早期、中期、晚期和末期。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的染色体复制后分别分配给两个新的细胞,使得每个新细胞都含有与母细胞相同的染色体数量。
三、变异的原因和类型细胞变异是指细胞遗传物质的改变,可分为两种类型: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是指细胞染色体结构和数量的改变,可以导致不同的表型表现。
基因突变则是指细胞遗传物质中基因序列的改变,可以产生新的遗传特征。
四、细胞的克隆细胞克隆是指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将一个已经发育成熟的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一个无细胞核的卵细胞中,使其细胞成为一个新的个体。
这个过程不经过受精过程,所以是一种无性繁殖方式。
细胞克隆技术在医学研究和农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五、细胞的功能多样性不同类型的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
例如,肌肉细胞是一种特殊的细胞类型,具有收缩能力,可使身体运动起来。
神经细胞具有传递神经冲动的能力,起着信息传递的关键作用。
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的特殊器官,负责光合作用,可以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细胞的功能多样性是生物体能够正常运作的关键。
六、细胞的多样性和变异对生物体的影响细胞的多样性和变异对生物体有着重要的影响。
置身事内第四章总结与感悟
![置身事内第四章总结与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b7dec066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bb.png)
置身事内第四章总结与感悟“置身事内”是一部受欢迎的经典读物,由著名作家郑板桥编写,其中的第四章让人深有感悟。
第四章以一个篇名“看世界的位置”为开头,从中窥见了作者对世界的解读和思考方式。
作者从人角度思考,从宏观到微观,从我们的角度认识自己的处境,从客观的范畴来认知我们的位置。
作者强调,一个人的世界应该是全面的,以自我为中心,全方位认识自我,全面认知世界,这样才能明白个人真正的立足点,看到自我存在于世界中的位置。
随后,作者以有趣的风格,引入了许多古今中外的格言、故事和著名人物,让我们看到一个人处于自身状态和社会状态之间,以及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紧接着,作者又提出了许多关于责任、勇气、毅力、勇敢和努力的思考,引起读者的共鸣和认同。
作者把个人的责任放在社会的责任之前,强调要以担当社会责任为出发点,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个人的本分才能逐步完善。
本章的最后,作者给出了自己的总结和感悟,指出当我们置身事内,把自己处于世界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视野,把勇气和毅力结合在一起,努力担当责任,从而改变世界,从而实现自身价值,这样我们才能迈向更高的阶梯。
通过本章的阅读,我们受益匪浅,收获了许多宝贵的感悟。
个人虽小,但改变一个世界的能力却是巨大的,但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视野,要以担当社会责任为前提,要有自信和毅力,才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发挥最大的作用,最终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只有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位置,从容应对任何困难,达成自己的目标。
综上所述,《置身事内》第四章的总结和感悟,不仅是一段很有意义的文字,也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明确的方向,即: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把握自己的位置,担当责任,迈向自我价值的实现。
唯有真正落实在自身处境中,以勇敢与毅力结合,以责任感担当社会责任,以坚定的信念和决心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才能达成自我的期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解质溶液的 pH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析 燃料电池所用的介质(电解质溶液或相当于电解质溶液)不同,相应的电极反应就不同;
但无论如何书写,两电极反应相叠加始终等于燃料的燃烧反应。这也是验证电极反应是否正
确的一种方法。 (1)正极上,O2 得电子变为 O2-,溶液中 O2-不能单独存在,酸性条件下与 H+结合生成 H2O; 负极上,H2 失电子变为 H+,H+进入电解质溶液。电池总反应为 H2 在 O2 中燃烧的反应,由 于有水生成,溶液将逐渐变稀,故 pH 变大。 (2)正极上,O2 得电子变为 O2-,溶液中 O2-不能单独存在,碱性条件下与 H2O 分子结合生 成 OH-;负极上,H2 失电子变为 H+,碱性条件下 H+不能大量存在,与 OH-结合生成水。 电池总反应也是 H2 在 O2 中的燃烧反应。同样,由于有水生成,c(OH-)变小,pH 变小。 答案 (1)2H2-4e-===4H+ O2+4e-+4H+===2H2O 2H2+O2===2H2O 变大 (2)2H2-4e-+4OH-===4H2O O2+4e-+2H2O===4OH- 2H2+O2===2H2O 变小 理解感悟 书写电极反应式时,一是要注意电解质溶液是否参与反应;二是根据得失电子守
章末总结
[学习目标定位] 1.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2.会正确书写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3.会正 确区分判断原电池和电解池。4.熟知电解的规律及其应用。
一 图解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原电池中电极的判断角度如下所示:
特别提示 判断一个原电池中的正、负极,最根本的方法是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的一极是 负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的一极是正极。如果给出一个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负极,可以 直接根据化合价的升降来判断,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的一极为负极,化合价降低、发 生还原反应的一极为正极。 【例 1】 甲、乙两位学生想利用原电池反应检测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两人均使用镁片与铝 片作电极,但甲同学将电极放入 6 mol·L-1H2SO4 溶液中,乙同学将电极放入 6 mol·L-1 的 NaOH 溶液中,如下图所示。
①首先判断在正极发生反应的物质:当负极材料与电解质溶液能自发的发生化学反应时,在
正极上发生电极反应的物质是电解质溶液中的某种微粒;当负极材料与电解质溶液不能自发
的发生化学反应时,在正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溶解在电解质溶液中的 O2。 ②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写出正极反应式,在书写时也要考虑正极反应产物是否与电解质溶液
(1)装置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装置 A 中 Fe 是______极,Zn 是______极; 装置 D 中 Fe 是______极,C 是______极。 (3)写出各电极反应式:
装置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A B C D
(4)装置 B、C 相比较,其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电镀池 电解池 原电池 原电池 (2)阴 阳 负 正 (3)A:Zn-2e-===Zn2+ Zn2++2e-===Zn B:Fe-2e-===Fe2+ 2H++2e-===H2↑ C:Fe-2e-===Fe2+ 2H++2e -===H2↑ D:Fe-2e-===Fe2+ O2+2H2O+4e-===4OH- (4)B>C
四 电解规律及其应用 1.电解池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规律 电解池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关键是掌握离子的放电顺序。 (1)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其规律有两个:一是电极本身不参加反应; 二是电解质溶液中氧化性强的阳离子先得电子,如 Ag+>Fe3+>Cu2+>H+>Pb2+>Sn2+>Fe2+>Zn2 +,要注意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 Al 及 Al 前面的金属离子在溶液中不放电。 (2)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其规律有两个:一是若阳极为非惰性电 极(除 Pt、Au 之外的金属作电极),电极本身失去电子被氧化,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不参 与电极反应;二是若阳极为惰性电极(Pt、Au 或非金属作电极),电解质溶液中还原性强的阴 离子失去电子被氧化,如 S2->I->Br->Cl->OH->含氧酸根。
结合实验装置,利用电流表测定电流的方向,从而判断电子的流动方向,再确定原电池的正、
负极。
答案 (1)Mg Al (2)AD
(3)不可靠 将两种金属连上电流表后插入电解质溶液中,构成原电池,利用电流表测定电
流的方向,从而判断电子的流动方向,由此确定原电池的正、负极
二 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规律和方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根据装置书写电极反应式
(3)上述实验也反过来证明了“直接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的做法
________(填“可靠”或“不可靠”)。如不可靠,请你提出另一个判断原电池正、负极的可
行的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可靠,此空可不填)。
解析 本题采用相同金属材料和不同电解质溶液进行原电池反应,并得出有关结论。解题时,
恒将正、负极反应式相加得出总反应方程式;三是结合总反应方程式分析 pH 变化。
三 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比较与判断
1.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比较
装置类别
原电池
电解池
原理
使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做定向移动,从而形成电流
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而在 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装置特点
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
反应的问题,若参与反应也要书写叠加式。
③燃料电池的正极反应式
电解质是碱性或中性溶液:O2+2H2O+4e-===4OH-, 电解质是酸性溶液:O2+4H++4e-===2H2O。 (4)正、负电极反应式相加得到电池反应的总反应方程式。 2.根据总反应式书写电极反应式 如果题目给定的是总反应式,可分析此反应中的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即分析有关元素的化 合价变化情况),再选择一个简单变化情况写电极反应式,另一极的电极反应式可直接写或 将各反应式看作数学中的代数式,用总反应式减去已写出的电极反应式即得结果。 以 2H2+O2===2H2O 为例,当电解质溶液为 KOH 溶液时的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步骤如下: (1)根据总反应方程式分析有关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确定 2 mol H2 失掉 4 mol 电子,初步 确定负极反应式为 2H2-4e-===4H+。 (2)根据电解质溶液为碱性,与 H+不能大量共存,反应生成水,推出 OH-应写入负极反应式 中,故负极反应式为 2H2+4OH--4e-===4H2O。 (3)用总反应式 2H2+O2===2H2O 减去负极反应式得正极反应式:2H2O+O2+4e-===4OH-。 3.可充电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在书写可充电电池电极反应式时,要明确电池和电极,放电为原电池,充电为电解池。 (1)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对应元素化合价升高。 (2)原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对应元素化合价降低。 【例 2】 氢氧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通常氢氧燃料电池有酸式(当电解质溶液 为硫酸时)和碱式[当电解质溶液为 NaOH(aq)或 KOH(aq)时]两种。试回答下列问题:
增大 减小 不变 增大
增大
加水
加电解 质本身 加相应 的无氧酸
将电能转变成化学能
实例
电极名称 反应类型 反应特征
电极判断
负极
正极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主动)
由电极本身决定
正极:流入电子
负极:流出电子
电子流向
负极→外电路→正极
离子移动 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
阴极
阳极
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
借助电流(被动)
由外电源决定
阳极:连电源正极
阴极:连电源负极
电解池阳极→电源正极→电源负极→电解
(3)特别注意:书写电解池中电极反应式时,要以实际放电的离子表示,但书写总电解反应
方程式时,弱电解质要写成分子式。如用惰性电极电解 NaOH 溶液,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为 4OH--4e-===2H2O+O2↑,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 2H++2e-
电解
===H2↑,总反应式表示为 2H2O=====2H2↑+O2↑。 2.用惰性电极电解酸、碱、盐溶液的规律
直接写出负极反应式: Zn-2e-===Zn2+
将①和②进行叠加:Pb -2e-+SO24-===PbSO4
甲烷燃料电池 (PtPtKOH)
①负极本身不反应,燃料失去电子被氧化 ②燃料反应产物与电解质溶液成分有些能反应
将①和②进行叠加: CH4-8e-+10OH- ===CO23-+7H2O
(3)正极反应式的书写
池阴极
阳离子向阴极移动阴离子向阳极移动
极移动 2.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判断 (1)先分析有无外接电源,无外接电源的可能为原电池,然后用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判断确定。 (2)有外接电源的为电解池。其中,当阳极金属与电解质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相同时,则为 电镀池;其余情况为电解池。 【例 3】 根据下列四种电化学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类型
物质类型
电解质
使电解质
电解物质
pH
溶液浓度
溶液复原
电解 水型
电解 质型 放 H2 生碱型
①强碱(NaOH) ②含氧酸(H2SO4) ③活泼金属含氧酸盐(Na2SO4) ④无氧酸(HCl) ⑤不活泼金属无氧酸盐(CuCl2)
⑥活泼金属无氧酸盐(NaCl)
水
电解质 电解质
和水
增大
减小 生成新 电解质
(1)先分析题目给定的图示装置,确定原电池正、负极上的反应物,并标出相同数目电子的
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