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定义及其含义共41页
那斯尔江·艾来提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概说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 论为指导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以及如何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地处理
民族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原则和方法的总和。也可以说是马克
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民族和民族 问题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是马克思主义在观察、研究和处理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5-6年级组:那斯尔江· 艾来个有共同
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
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斯大林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概说
民族:
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看法。是世界观 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不同的阶级、集团不 同的民族观,反映着不同的阶级利益。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方面为人类社会指出
的根本方向和所持的根本立场:
“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 的阶级对立—消失, 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
——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
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说明:近代殖民统治和民族压迫属于历史范 畴,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产物;近代殖民统治和民族压迫是阶级压 迫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要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观察民族问题, 殖民统治和民族压迫是近代民族解放运动的社会阶级根源。只有通 过反抗殖民统治和民族压迫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消灭殖民统 治和民族压迫。
民族和民族问题上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论体系, 是马克思主义
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可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 。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在国家与民族的同步发展进程中,民族问题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
民族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文化是民族认同和归属感的重要基础 ,也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维护民族团结 和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共同或同类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指民族成员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共同特征,同一民族的人往往具有相同或类似的 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民族认同和归属感的重要体现,也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来源。民族心理素质的形 成和发展受到历史、地理、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民族是具有共同或同类的语言、文化、风俗,相互 之间认同的群体。
民族的形成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化的结 果。
民族是维系国家统一、独立的基础,是推动国家向 前发展的动力。
国家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02
01
03
国家为民族提供法律、政策和制度的保障。
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各项政策,促进民族的发展和进 步。 国家为民族提供安全保障,维护民族的权益和尊严。
80%
经济发展
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加 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少数民族 的生活水平。
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
交流与融合
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与 合作,增进民族团结。
共同繁荣
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缩 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各民族 共同富裕。
社会和谐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防范和打 击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 促进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是动态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也在不断 变化。
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民族与国 家的关系可能面临不同的挑战 和机遇。
正确处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稳定和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概念及特征PPT演示课件
不同民族由于历史、地理、资源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水平 存在差异。
民族语言特征
语言多样性
不同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这些语言反映了民族的独特性和文化传承。
语言的演变
随着时代变迁,民族语言也在不断演变,一些古老的语言逐渐消失,新的语言 和方言不断涌现。
03 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的概念
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认 知和归属感,包括对民族历史、 文化、语言、习俗等方面的认同。
在多民族国家中,如何处理民族与国家的关 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 政策和法律,以保障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02 民族特征
民族文化特征
文化传承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承 ,包括历史、传统、习俗、艺术 等,这些文化元素在民族生活中 起着重要的作用。
宗教信仰
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这些信仰对民族的文化、价值观 和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压迫型民族关系
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进行压 迫和剥削,导致被压迫民族的 权益受到严重侵犯。
依附型民族关系
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经济上的依 附关系,一方依赖另一方的资 源和技术等。
冲突型民族关系
不同民族之间存在激烈的矛盾 和冲突,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
定。
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
历史遗留问题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如 领土争端、民族屠杀等,会 对民族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资源分配问题
文化差异
资源的分配不公和短缺, 会导致不同民族之间的
利益冲突和矛盾。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如语言、风俗习惯等,可能
引发文化冲突和误解。
政治体制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民族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民族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它不仅涉及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分析,还包含着对民族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理论构建。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阈下,民族问题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或者地域性的现象,更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民族问题是作为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来看待的。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讨民族问题,并探索马克思主义对于民族问题的独特理解。
从阶级斗争的视角看待民族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最主要的力量,而阶级斗争则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阶级斗争成为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阶级在不同民族中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不仅对民族内部的发展和变迁具有影响,同时也对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所谓的“民族问题”往往掩盖了阶级斗争的真正内涵,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和资产阶级迫害和压迫其他民族和阶级的手段。
要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看待民族问题,必须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出发,揭示出民族问题的阶级本质。
从国家和超级国家的视角看待民族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对内实行阶级统治的机器,是对外进行扩张和掠夺的工具。
而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国家已经不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受到国际资本主义制度的制约和影响。
民族问题也成为了国家和超级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冲突的焦点。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于国家范围内,而是成为了国际政治的焦点。
要真正理解民族问题,必须从国家和超级国家的视角出发,揭示出民族问题的国际化趋势。
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视角看待民族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最终途径。
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下,消除了阶级和阶级对立,消除了资本主义对民族的压迫和剥削,实现了真正的民族平等和发展。
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视角出发,揭示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路径和方向。
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摘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民族的定义、内涵、发展形成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的中国化内容以及它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讨论了马克思主义民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从其基本含义上来说,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以及如何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地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原则和方法的总和。
也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民族和民族问题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在观察、研究和处理民族和民族问题上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可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含义一般又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科学观点和方法论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则除此之外,还包括马、恩、列、斯同时代的和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人提出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科学观点原则和方法论体系的总和。
在人们的习惯上,一般是从广义上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也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样,有着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党性、阶级性,即公然申明它是无产阶级的民族观,是为全世界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并最终使他们获得彻底解放。
它同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民族观是根本对立的。
第二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它对实践的依赖性,而它的基础是实践,来自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和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在领导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革命斗争实践中,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理论创造,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以前各种民族观的合理成分特别是资产阶级民族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民族观的优秀成果后,逐步形成的。
第一章 民族认知
怎样认识构成民族的六要素
民族的六个要素在民族的存在和发展 中均有特定的内容,每一个特征都在 民族特征中处于一定的地位,起着一 定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的。 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民族自身形成 发展过程中的原因,六个要素在每个 民族中的表现程度是不同的,这是就 民族的一般特征而言的,并非每一个 民族在任何条件下,都同时完整地具 备这些条件才能成为民族。
民族分化,是指民族的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 中分化出来的现象。这种分化多是因民族迁徙等 导致民族居住地域的隔离而造成的。 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一 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民 族分化、民族组合是民族发展过程的一个组成部 分,特别是在过去的民族发展历程中是一个不可 忽视的历史现象。 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 一个民族的整体或一部分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 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另一个民族的历史现 象和社会过程。
制约民族发展的因素 内部 制 约 因 素 外部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民族间的交往
社会生活中的阶级斗争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民族素质 人口状况 宗教信仰 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
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 民族的常态发展 模 式 民族的异态发展
民族的跳跃式发展
民族的类型与发展趋向 前资本主义民族
类 型
资本主义民族
社会主义民族
共同语言
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 共同心理素质
共同语言是民族的一个重要而显著的特 征。共同语言是指同一个民族的人们在 共同地域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共同地域 生产、生活中,彼此之间交流思想感情, 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长期稳定共同 共同经济生活是民族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交往联系所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每个 居住、生活的地区,它是民族形成和发 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不可缺少的特征。共 共同经济生活是指同一民族人们在经济 民族都自己的共同语言,没有共同语言 展的基础。民族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形 同心理素质是指通过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 上的联系性、不可分离性和互相依赖的 人们就不能结成一个民族。 成的人们共同体。共同语言、共同经济 文化的特点表现出的,同一民族人们共同具 关系。它是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 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都是在共同地域基 有的思想、意识、情感、爱好等心理活动。 资料的生产、交换、消费过程中的组织 础上形成的。 它体现或反映在建筑的艺术和风格、以及文 形式、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的。 学、语言、艺术、哲学、美学、宗教、道德、
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第二第三章
恩格斯
“亲属部落间的联盟,常因暂时的紧急 需要而结成,随着这一需要的消失即 告解散。但在个别地方,最初本是亲 属部落的一些部落从分散状态中又重 新团结为永久的联盟,这样发展到民族
原始群 语言 地域 经济 音节 流动 采集
氏族 氏族语言 固定
部落 语言统一 扩大
国外对“少数民族” 的理解与使用情 况
国际社会中对于少数民族这个词的使用是 不同的。国际人权文书中,一直未能就 “少数民族”的法律含义取得共识。前苏 联一直沿用少数民族称谓。罗马尼亚对却 境内非罗马尼亚族称为“共居民族”,有 时也称少数民族。美国、西欧等国使用的 “少数民族”一词。
进行了各民族社会发展 形态的调查
过程
1953——1957年国务院 第一次进行民族识别
民族识别
理论依据、事实依据
依据
民族意愿——按照“名 从主人”的基本原则
1、灵活运用民族定义(理论依据); 2、注重调查研究(事实依据); 3、要求有本民族的代表参与识别; 4、尊重民族意愿(名从主人的精神)。
第一、1950年至1954年的了解情况、确定对 策并取得成果阶段; 第二、1954年至1965年的民族识别并对民族 支系进行归并阶段; 第三、1978年至1987年民族恢复和更改阶段, 到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中国绝大 多数的民族成分都已得到确认。
第三章
民族的发展
一、民族形成的时间和基本条件 二、民族的发展 三、民族的消亡
一、民族形成的时间和基本条件
民族形成的时间
马克思恩格斯
“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最大的一次分工, 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 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 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 族的过渡而开始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基本理论
2、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民 族定义: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 定的人们的共同体。一般说来,民族在 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 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 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民族六要素
共同 文化
共同 历史渊源
特征
共同 风俗习惯
电影:独龙纹面女(1993)
• 妇女成年时必须在脸上刺上可怖 的蓝黑花纹,并被永远禁止与异 族婚恋,这是独龙族几百年的习 俗。然而,也总有一代又一代的 纹面女为自由的爱情而抗争。
• 阿南就是其中之一。为了抗拒纹 面,她逃进林中,与藏族青年顿 珠一见钟情。顿珠的机智勇敢虽 赢得独龙族人的好感,但依照习 俗,阿南得嫁给普卡瓦酋长的儿 子。最终,阿南、顿珠双双死于 普卡瓦父子的毒箭下……
近代民族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民族
现代民族
契丹族的异态发展
曾有一个民族扶摇而起,又神秘消失,这就是契丹族。契 丹的本意即坚固之意。这个剽悍勇猛、好战威武的民族,在二 百多年的时间里曾经挥斥长城内外,饮马黄河。但令人惊异的 是,这样一个不可一世的民族,自明代以来就集体失踪了。几 百万契丹人到哪里去了呢?史学界推测大致有三种可能:第一 种可能,居住在契丹祖地的契丹人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族源,被 其他民族所吸纳。第二种可能,西辽灭亡后,大部分漠北契丹 人向西迁移到了伊朗克尔曼地区,被完全伊斯兰化,演化为其 他民族。第三种可能,金、蒙战争爆发后,部分契丹人投靠了 蒙古,并在随蒙古军队东征西讨时,散落到了全国各地。
2、民族形成的规律
原生形态民族: 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次生形态民族:
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 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
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内涵及意义作者:吴大兵来源:《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02期摘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无产阶级政党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认识和观点。
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科学含义,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主要内容,明确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得重大意义,这无疑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含义;内涵;意义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08)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含义科学理解“民族”的涵义是我们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首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不是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形成的。
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民族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一般经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逐步发展而形成的。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氏族社会解体,以及氏族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也随之瓦解,新的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民族逐渐形成。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
”[1]后来恩格斯进一步论述道:“劳动本身一代一代地变得更加不同、更加完善和更加多方面。
除打猎和畜牧外,又有了农业,……同商业和手工业一起,最后出现了艺术和科学;从部落发展成了民族和国家。
”[2]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界定民族的含义,但为后来概括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概念提供了依据。
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思想,科学提出:“民族不是文化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而是语言共同体。
”[3]斯大林在继承列宁这一思想的基础上,第一次完整科学地阐明了民族的概念,他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第二章-民族定义民族特征与民族识别PPT课件
-
19
5、种群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前提
民族人口的发展,主要是指人口数 量的发展和人口质量即素质的提高,一 定规模的人口是民族壮大的一个标志。
-
20
四、民族发展的条件
(一)民族发展的内在因素
1、民族属性与民族发展 2、民族结构与民族发展 3、民族素质与民族发展
-
21
1、民族属性与民族发展
民族自然属性、民族社会属性和民族生物属性是民族 所具有的基本属性。
-
13
二、民族发展的动因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 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人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经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
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
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
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
(二)民族同化 鲜卑人
汉民族
-
41
(三)民族一体化 56个民族56朵花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
42
三、民族的融合
(一)民族融合 (二)民族消亡
-
43-Biblioteka 52、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发生, 是民族形成的促进因素
野蛮时代中级阶段,人类发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从
其他野蛮人中分离出来,畜牧业从农业分离。野蛮时代的高级阶
段,人类发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第一次大
分工导致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分化;母权制被父权制所代替,
出现男子独裁和一夫一妻制家庭;出现最初的物质劳动和精神劳
-
33
3、民族跳跃发展
民族由低级社会形态和发展阶段,越过一个或 几个较高社会形态和发展阶段,直接向更高社会 形态和发展阶段跃迁的现象。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定义及其含义41页PPT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 定义及其含义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