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吉林省省级优课)

合集下载

《群落的演替》的教学设计

《群落的演替》的教学设计

《群落的演替》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群落的演替一、教学目标:1.了解群落的演替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理解群落的演替的过程和特点;3.能够分析和描述不同阶段的群落演替过程;4.培养学生对群落演替的探究和解释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群落演替的概念、特点与基本原理;2.不同阶段的群落演替过程;3.发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与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准备1.录制好群落演替的视频素材;2.制作PPT,包括群落演替的定义、基本原理、演替过程等内容;3.准备实物标本以及图片资料,用于展示不同阶段的群落。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地理学习中所学的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2.具体说明群落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群落的组成和特点。

第二步:概念解释(15分钟)1.展示PPT,简要说明群落演替的概念与基本原理;2.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解释不同的群落演替过程,让学生了解演替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第三步:展示视频素材(20分钟)1.展示有关群落演替的实地拍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来理解不同阶段的群落演替过程;2.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群落演替的特点和规律,鼓励他们提出相关问题和疑惑。

第四步:群落演替的阶段分析(25分钟)1.组织学生小组活动,给予每个小组一组群落演替的图片资料或实物标本;2.要求学生分析和描述所给出的群落演替过程,尤其是不同阶段的特点与规律;3.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汇报,让其做出课堂展示。

第五步:讨论与解释(30分钟)1.就学生在第四步中研究的例子进行全体讨论,学生自愿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理解;2.让学生进行解释和探究,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互相交流和学习,共同掌握群落演替的原理和机制。

第六步:巩固与评价(20分钟)1.再次播放群落演替的视频,让学生再次观察和思考;2.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综合性问题;3.总结群落演替的关键概念与原理;4.点评学生的小组展示,评价学生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五、课堂扩展与延伸1.给学生布置群落调查的任务,让他们实地去观察和记录群落演替的过程;2.引导学生进行小研究,结合班级或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了解其群落演替的情况,并汇报研究结果。

高三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三篇

高三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三篇

高三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三篇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高三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一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教学程序教学实施内容步骤点评上课导入课堂播放火山爆发视频视频播放结束展示火山演替图片引出课堂小游戏讲解游戏规则角色扮演学生起立,教师回礼教师:同学们,开始这节课前,老师想让大家看一段视频短片,相信同学们会感兴趣。

播放视频,时间3分钟,教师:在这个视频中,火山爆发的景象非常壮观,同时也看到了周边的所有生物因为被厚厚的岩浆所覆盖而全部死亡,最后形成了一片没有任何生命的裸地。

请同学们在看看这几幅图片,展示课件教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老师给大家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游戏,同学们通过观看这个游戏就能找到答案。

这个游戏很简单,但是需要同学们的积极配合,部分同学分别扮演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

老师扮演环境的变化。

高三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二一、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

“群落的演替”从群落水平揭示了生命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对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退耕还林等生态恢复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而演替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学生无法亲历完整的演替系列,又因学生对地衣、苔藓等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导致学生对演替的理解往往是静态而模糊的,阐明群落的演替也变得困难重重。

学生的概念学习一般要经过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本节课以“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后的变化”这一事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裸岩上的物种取代过程,概括出演替的概念,之后借助各种直观素材及学生活动突破思维障碍,分析归纳出两种演替类型的区别,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

最后,让学生结合课本和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探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让学生明白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进一步落实新课程理念中的STS思想。

二.教材分析“群落的演替”是人教版必修三第4章第4节的内容,从群落水平阐述了生命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对前后的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模块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学目标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方法对话法、探究法、讲述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见p78~p79。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

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

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

群落的演替优秀教案

群落的演替优秀教案

《群落的演替》公开课教案【设计思路】“群落的演替”复杂而漫长,学生无法亲历完整的演替过程,缺乏直观感受,导致对群落演替的理解往往是静态而模糊的。

相比初生演替,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次生演替更贴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本节课,首先以《弃耕地上的生命故事》(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高贤明研究员所作的科普文章)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分析弃耕农田中的物种取代基础上,利用沙盘植物建构不同阶段的模型。

结合材料,分析不同模型的差异,逐步建立现象与概念间的联系,最终抽象概括出演替的概念、趋势与机制。

之后借助视频、图片等直观素材引导学生突破思维障碍,解决裸岩上开始演替的重要阶段(地衣和苔藓阶段)并分析归纳出两种演替实例的异同点,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

接着,启发学生预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可能发生的演替结果,进而明确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最后,鼓励学生探讨群落演替原理在退耕还林等生态恢复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深化核心概念,将新课程理念中的STS思想落到实处。

概念学习一般要经过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资料分析→模型构建→模型完善→类比推理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建立演替现象与概念间的联系,使演替概念的生产与机制阐明变得水到渠成。

利用演替原理探讨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了对概念的加工和运用,对知识体系的建立起到了内化的作用。

【教材分析】“群落的演替”是人教版必修三第4章第4节的内容,从群落水平阐述了生命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

在章节关系上,群落结构中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等概念是学习本节的基础。

它对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模块中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2.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3.阐明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4.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能力目标1.阅读资料,获取信息2.小组合作,依据资料信息建构群落演替不同阶段的模型3.运用群落演替理论,预测不同环境条件下群落演替的结果,分析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同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2.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及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政策,树立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3.培养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群落演替过程(动态的变化过程)2.教学难点: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教学准备】资料《弃耕地上的生命故事》;60×20厘米泡沫板和沙盘植物若干;小诗《生命色彩》;唐臣事迹简介(第二届“母亲河奖”得主)【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视频】《大秦岭》剪辑。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印尼火山爆发的文字资料,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通过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通过教师举例不同类型的顶级群落,明确顶极群落的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难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森林群落的图片,提问:这是是什么群落?具有怎样的特点?(森林群落;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

)追问:这样稳定的森林群落是如何产生的?如果现有的森林群落被破坏后,会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课题——《群落的演替》。

(二)新课教学1.演替的概念多媒体展示印尼火山爆发后的群落变化示意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1)火山爆发后,在裸地上先长出的小草和出现的蜘蛛,能不能将他们统称为群落?如果是群落,那稳定性怎么样?(是群落;稳定性非常弱。

)(2)后面形成的小树林算一个群落吗?那么,小树林这个群落和前面有小草、蜘蛛的群落还是同一个群落吗?为什么?(小树林应该是群落;不是,因为物种组成不一样,而且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都发生变化。

)教师带领学生一同总结群落演替的概念。

(上述群落演变的过程是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才会中止。

群落这种依次取代的现象就叫做演替)教师补充讲解:水生群落与陆生群落一样也要经历演替的过程。

2.演替的类型过渡:那是不是所有的演替都是像刚刚各位同学看的从裸岩演替过来的呢?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想想日常生活中,农田被弃耕后演替的过程。

提问:这种演替和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有什么异同之处?(起点不同,一个是从裸岩开始,而一个是从弃耕的草本植物开始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优秀教案-最新教学文档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优秀教案-最新教学文档

《群落的演替》一、教学目标1.说出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2.尝试运用进化与适应的生命观念来解释演替的实质,逐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提升理性思维能力。

3.在小组合作利用“希沃”电子白板建构初级演替各阶段的模型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及表达展示的能力。

4.认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从点滴做起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内容与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种群与群落的相关知识,对群落有了一定了解,而且对群落演替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的简单性和生活环境的限制,学生对群落演替的现象还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间的联系。

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希沃”电子白板的视频播放功能、图形移动功能、微课制作功能让学生通过微课学习、动手操作、成果分享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为之后学习生态系统相关内容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的过程解决的策略:课前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录制微视频,课上尝试构建初级演替各阶段模型,并利用“希沃”电子白板的视频播放功能、克隆功能、图形移动功能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突破重难点。

何规律,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小组代表展示、汇报实验《水体中群落的变化》通过课前分组调查,学习兴趣,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锻炼学生对信息化资源的应用能力观看微课,寻同求异建构模型,深化细节自主探究,初窥实质播放微课,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总结相似点总结群落演替的定义,通过比较差异区分答问题:1.两个演替实例有哪些相似之处?2.两个演替过程速度一样快或者说所经历的时间一样长吗?为什么会有差异?3.对几个演替的实例进行归类连线片,习兴趣,取信息的能力;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的起始条件,的区别。

西沃电子白板展示学习结果:直观、自己展示小组调查报告:人类践踏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感受到自己的点滴行为都会影响到群落的演替,从而树立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

4.4群落的演替教案

4.4群落的演替教案
学生思考并得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和比较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异同点
除了照片的,在你了解的有哪些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呢?
学生课堂回答,或者作为拓展延伸在课后搜集相关资料,并写出一篇小文章。
思考并举出生活当中生物入侵的例子
学生利用空余时间收集材料
学生完成课后习的习题
通过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4、[课件演示]:展示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图片。
(1)、教师指导学生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和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有什么异同之处
(2)、引导学生思考: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有何不同?
(3)、教师点评学生的讨论结果并讲解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和例子。以及引导学生总结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异同点
5、[课件演示]:展示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
通过对印度尼西亚客拉客托火山地区全部生物死亡到长成小森林。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学会与流合作,从而总结出演替的概念
通过图片直观地感受到演替的类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充分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讨论能力。情感升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6、[课件演示]: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一、教材分析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四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导学生比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加深对群落的优势种、群落结构和类型等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多样性作铺垫。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第四章的前三节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基础知识,对种群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知识,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导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

②举例说出群落演替的类型。

③举例说出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

④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能力目标:①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

②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全面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①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认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②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填写学案、阅读图片材料,学生小组合作归纳)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锻炼学生提炼重点内容进行汇报(后者主要通过学生课前自主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多媒体课件突破)五、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谈话法。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学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课前准备:第一小组收集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有哪些。

第二小组在校园内观察被人踩踏成的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特点及分析原因。

第三小组收集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入侵情况。

第四小组收集我国有关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情况。

与教师一起制作多媒体课件。

九、设计思路:十、教学过程(一)问题探讨——案例引入教师组织引导:出示火山爆发的图片资料并组织学生观察阅读课文P78的“问题探讨”后,设疑: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引出课题“第4节群落的演替”(板书)学生活动:观看图片,阅读“问题探讨”,思考教学意图:创设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第4节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吉林省市级优课)

《第4节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吉林省市级优课)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四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来比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加深对群落的优势种、群落结构和类型等知识的理解,为以后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作铺垫。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通过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学习,对种群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并且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和知识的积累。

如果在教学中能够从学生或社会的热点出发,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在问题式教学的情境下,由浅入深的对演替的过程和本质进行思考。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2.能力目标:归纳总结两种不同演替类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树立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②认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演替的概念,区分演替的类型难点:阐明演替机制与初生演替过程五、教学方法资料分析、小组合作、问题引领六、课时安排 1课时七、设计思路:环节一:利用课本78页的“问题探讨”,视频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图片、思考回答教师设置的问题,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及类型,并比较环节三:通过相关资料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入侵情况,明确我国有关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政策的正确性环节四:小结本课启示,使学生认同人与环境和谐共处,走共同发展的道路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喀拉喀托火山爆发视频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结合案例,引出群落演替的课题和概念。

(二)演替的过程和类型通过设置一个核心问题及核心问题下的小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共同学习演替的过程和类型。

核心问题一:演替有哪两种类型?1.光裸的岩石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3.动物是在哪一个阶段进入群落的?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的还是肉食性的?4.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5.你认为裸岩上的演替中进行最困难的是哪一阶段呢?为什么?6.演替最终都能进行到森林阶段吗?7.与光裸的岩石相比,弃耕的农田有何不同?8.两种演替在起点与进程上有何不同?学生活动:观察阅读图文资料,层层分析解决问题设计意图:通过资料分析、问题引领理解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为列表比较两种掩体的区别做铺垫。

群落的演替的精品教学设计优质课件.doc

群落的演替的精品教学设计优质课件.doc

《群落的演替》的教课方案卓晓蕾【教课方案】一、教材剖析“群落的演替”是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 3)──稳态与环境》(人教版)第 4 章第 4 节的内容。

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群落的演替过程 , 指引学生从多方面比较原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一样。

理解影响群落演替的要素,关注我国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政策。

经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够加深对群落的优势种、群落构造和种类等知识的理解,为此后生态系统的构造和稳固性、多样性作铺垫。

二、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⑴指导认识群落演替的观点和种类⑵能列举出影响群落演替的要素和演替过程⑶能说明群落演替的影响要素2.过程与方法⑴能经过阅读教材,描绘群落演替的大概阶段⑵能剖析卡拉卡托火山的数据,能够推测群落演替的特色⑶察看图文资料,对照剖析议论,概括两种种类演替的异同点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⑴关注我国推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⑵经过自己生活行为的解说,理解改变自己不良生活行为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三、学习者特色剖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色剖析主假如依据教师平常对学生的认识而做出的:1.学生是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高中二年级的学生;2.学生思想活跃,讲堂上喜爱表现自己,对生物学习有浓重的兴趣;3.学生对种群已有必定的认识,并且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其实不陌生,不过没有成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四、教课策略选择与设计教课内容教课策略实行过程群落演替的概主动参加教课问题商讨创建情境,分析数据,设念问题串得出观点并予以理解。

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认识群落演替群落演替的类主动参加,合作学的大概阶段型习分组议论两种种类的异同点影响群落演替合作学习,体验式分组议论影响群落演替的要素的要素研究叙述实例五、教课环境及资源准备1.教课环境:多媒体教室2.资源准备:教课PPT、地衣、苔藓、狗尾草、等植物六、教课过程教课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课企图观看火山迸发的视频。

《第4章 第4节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4章 第4节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群落演替的观点和过程,能够区分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 了解群落演替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干系,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诠释现实生活中群落演替的实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群落演替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图表和案例等素材。

2.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笔、实物模型或图片等。

3. 安排实验室或户外观察活动,以便学生观察群落演替的实际过程。

4. 安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群落演替的基本观点和分类。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预习指导、新课导入、新课教学和教室小结。

1. 预习指导:在课前,教师会安置学生预习群落演替的观点、类型以及主要过程,让学生对群落演替有初步的了解。

同时,教师也会给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提高预习的效果。

2. 新课导入:教师起首会通过一些实例,如森林演替、草原演替等,让学生了解群落演替的具体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教师会提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即群落演替的原因和规律,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3. 新课教学:(1)群落演替的观点和类型:教师会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群落演替的观点和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等。

同时,教师也会引导学生思考群落演替与物种多样性的干系。

(2)群落演替的过程:教师会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群落演替的主要过程,如灌木演替、乔木演替等。

同时,教师也会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群落演替的特点和规律。

(3)探究实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规律,教师还会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加深对群落演替规律的认识。

4. 教室小结:在课程的最后,教师会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群落演替的理解和记忆。

生物精华教案:群落的演替

生物精华教案: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一、演替的类型
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

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

能找到这些植物。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第4节群落的演替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新课程中大力提倡的探究式教学。

真正的学生探究活动是由问题引导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有多种解决方法的生命科学问题,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更为有效。

在建构性教学中,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的作用如下:(1)主导作用、导向作用、组织者。

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行“问题解决”。

(2)发现者。

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抱有正确的态度。

(3)中介者。

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

既要把最新的方法知识提供给学生,还要注意他们的全面素质提高。

二、教学背景分析1、学习内容与学生情况分析:本课是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本课内容较简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许多与此相关的自然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也比较高。

2、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鉴于上述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问题导学法,利用图解、课件和模型制作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3、教学媒体的选择:教材、图解、多媒体课件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②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③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④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⑤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后再一起讨论以及进行实地观察,来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教学设计】《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3、最后形成的小树林是不是原来的那个群 落?
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群落 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 的群落结构。后讲解演替的概念。
设疑: 生物是如何在裸露的岩石上一步步定 居的?
展示教材“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逐步层 层分析:
学习发生在裸
岩上的演替,在
教师引导下,逐
步分析讨论问 题。
利用学生已有的 知识,层层深入
地分析解决问
题。
思考讨论:
1、为什么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
2、苔藓出现后, 和地衣的种间关系是什么? 他们竞争的是什么?哪个有优势?
3、有机物增加,为什么微生物也增加?
4、出现草本后,草本、苔藓、地衣哪个竞争 阳光有优势?
学生回顾光裸
5、从地衣阶段到苔藓阶段到草本植物阶段, 演替过程中土壤怎么变化?生物的种类 数量怎么变化?植物变化有什么特点?
然群落呢?
师生共同归纳: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概念及区别。 分析讨论:
观看图片,分析 归纳。
提高学生的环保 意识。
分析讨论教材中“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
的素材。
分析与归纳:
学生观看图片等相关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 草原、森林、水域生物群落的影响。
师生归纳: ( 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 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 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相比较,分析共同点和不同点。
2、
分析为什么两者的演替起点不同?
归纳演替的两 种类型。
学生归纳比较的 能力的锻炼。
3、
火山爆发后, 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还
讨论分析,合作
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吗?农田是人 类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 田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2 第4章第4节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2第4章种群和群落的最后一节,承接前三节关于种群和群落结构等知识内容,体现了对于群落的认识从“什么样”到“怎么来”的逻辑顺序。

在内容上,本节课从印尼火山爆发后群落演替的实例开篇,给出群落演替的定义,然后通过图文叙述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研究不同群落演替的大致阶段,并穿插介绍了群落演替的实质、规律、影响因素等知识,最后又结合实例从正反两方面叙述了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并通过介绍国家相关举措和法律法规向学生传达关爱环境的急迫性和义务性。

本课的突出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紧密相联。

在课标中属于理解水平要求,并建议教学中设置探究活动。

本节课特别适合开发课程资源,把学生的经验和熟悉的事物引入课堂中来,既能激发学习兴趣也能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角色”的建设阶段,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之上对他们进行关爱生命,关心社会的教育是必要并且迫切的。

另外从认知特点来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有限,认知活动倾向于直接经验,所以从他们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事物着手更容易引起注意,并更好地进行知识的顺应和同化。

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对种群和群落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本课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把间接经验还原到具体情境之中,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并为接下来关于生态系统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研读教材,准确概括群落演替的概念。

2.通过对教材和具体事例的研究,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和规律。

3.通过比较两种演替过程,详细说明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

能力目标:
通过对演替过程和规律的学习,对具体的人类活动进行简单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演替是一个长期过程,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关注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尊重演替规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

四、重点难点
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和规律。

难点:群落演替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五、设计思路
课标将本课的内容界定为理解水平,要求学生达到“阐明”的程度,还要求
在这部分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展开调查、搜集资料等活动,特别是研究当地生态系统、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结合课标要求、学生特点、教材安排等多方面因素,在设计这堂课时,我结合长白山在第四纪冰川结束后的演替实例,通过多种现象和活动,从不同角度向学生呈现思考和研究的情境,引导他们在论证和归纳中获得知识,在此过程中培养热爱生命,关爱环境的情怀。

六、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长白山各地群落的图文资料,结合对第四纪冰川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了解冰川结束后各处群落演替的大致历程。

2.调查当地生产生活对群落的影响,归纳成具有典型意义的实例。

3.对照各版本教材对这一章节的处理,理清本课知识脉络。

查阅权威文献落实本课要开发的各项课程资源的科学性,然后以图片和文字形式形成PPT课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